A. 過年習俗文化(從臘月二十四到元宵節)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日,即臘月二十四,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清掃蛛網揚塵、清洗。此外,打掃衛生,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和眼鏡。掃塵後及時更衣。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磨豆腐)舊俗認為灶神上天(臘月二十三)後,天帝玉皇於臘月二十五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且這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臘月二十六指中國農歷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六的俗稱;漢族春節習俗之一。這一天要割年肉,開始置辦年貨。
臘月二十七—殺年雞
臘月二十七過年的前夕的俗稱。是漢族春節傳統習俗,漢族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的漢族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漢族民間風俗傳統到了農歷的臘月二十八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各家各戶要開始准備主食過年。
臘月二十九—蒸饅頭除夕前一日的臘月二十九,叫小除夕,漢族民俗文化。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三十—熬一宿
大年初一去拜年 大年初一磕頭拜年。人們天不亮吃過餃子後,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磕頭,就開始走街串巷給同族長輩拜年。若晚輩是小孩,或新婚媳婦,長輩都要給幾個壓歲錢。
大年初二回娘家 大年初二回娘家。出嫁的女兒要在丈夫陪同下回娘家過年,禮物要成雙討個好彩頭。同時,晚飯前要趕回婆家。一般也會拍張全家福記錄。
大年初五趕五窮 大年初五趕五窮。「破五」當天打掃衛生,放鞭炮,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代表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祝願。
大年十五鬧元宵 大年十五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備上一碗元宵或餃子,再給自家小孩准備一盞燈籠上街玩耍。
大年十六逛廟會 基本上來說,過完廟會,整個年就算過完了。
B. 過年的年貨有哪些講究
我知道年貨的話大概要買以下幾種:春聯:用紅紙以墨或金漆書寫,有避邪討吉祥的用意 壓歲錢:從前用紅絲線貫穿一百二十個古錢,表示吃[百二],現用紅包袋裝新鈔 甜粿: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菜頭粿吃點心。菜頭:好彩頭的意思。全家:全家福的意思。火爐:全家團圓吃年夜飯,桌下放火爐,表示團圓興旺。長年菜(芥菜):長壽的意思,春仔飯:白飯插(春仔花),表示年年有春(即剩下的意思)甜食:用來[開正],招待客人,說好話 。
C. 過年買年貨的由來
中國人幾千年來總把過年當做件大事。過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備,要買很多東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統名之日「年貨」。《京都風俗志》雲:「十五日以後,市中賣年貨者,星羅棋布。」北京年貨種類之多是全國各地都比不了的。趙岡先生在其《考紅瑣記》中說,曹雪芹的《紅樓夢》在描寫過年情景時,有滿人風俗,令人感到奇怪。其實這是很自然的。
北京在清代二三百年中,都是漢人、滿人,北方人、南方人雜處的。尤其上層社會,即官僚階層中,各種風俗交流更普遍。滿人、北方人故意學蘇杭人的飲食起居,漢人故意學滿人(即旗人)的禮數、官派,這就從各個方面混合成特殊的「北京味」。
復雜的年貨,也是這種社會生活的反映。
北京的年貨如按大類,可分飲食、衣著、日月、迷信、玩耍、點綴六類。飲食中大路貨如豬、羊肉,雞鴨這是最普通的;鹿肉、野雞、凍魚等則都是來自山海關之外的關東貨;而水磨年糕、糖年糕、冷筍、玉蘭片之類,則又是江南的東西。衣著各時代不同,但舊時除去「旗裝」而外,也講究南式。
年貨中日用品不少,來自南方的有紙張、竹器、瓷器等等;迷信用品是舊時年貨的大宗,如線香、錫箔、木版印的門神、灶王爺,供佛的花、蜜供等等,其中折「元寶」、「錠子」的錫箔則全來自南方。玩耍的東西就更多了,兒童的、大人的玩藝,都不分南北滿漢。
《春明采風志》雲:「琉璃、鐵絲、油彩、轉沙、碰絲、走馬,風箏、鞬毛、口琴、紙牌、拈圓棋、陞官圖、江米人、太平鼓、響葫蘆、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買辦一切,謂之忙年。」文中所舉雖說已經不少,但還遺漏了很重要的一些玩耍的東西。如一般人家都要買些爆竹:百響、麻雷子、二踢腳(即雙響)、起花、太平花等等,這又是介乎玩耍和迷信之間的東西;至於骰子、紙牌等,則是成人的玩具;點綴歲時的清供如水仙頭、佛手,則都是來自南方了。
年貨是什麼?在物質並不豐富的年代,人們的回答可能很統一。對於普通百姓,年貨是一桌難得吃上一頓的好飯菜;年貨是試穿很久終於買到手的新衣服;年貨是小孩子口袋裡紅紅綠綠的水果糖;年貨是老奶奶一直捨不得買的小氈帽。
在物質豐富的消費時代,好飯菜是隨時可以吃的,衣服早就掛滿了櫃子,糖吃太多小孩子開始怕蛀牙了,年貨卻是不知道買什麼了。一時想不明白,那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市場的情況吧。食品銷量上漲很猛,但趕不上服裝的上漲幅度;服裝銷售堅挺,但不及數碼產品的熱銷;數碼產品銷售暢旺,汽車售賣奮起直追;汽車可以算是大年貨,可還有人就等過年搬新房—就連食品和服裝這樣傳統的年貨也變得有些不傳統了,人們買回去的年貨食品不再是大魚大肉,而是增加了丹麥的藍罐曲奇、美國的開心果;新裝也不是期待了一年、挑選了十幾次才下決心買的那套,而是那件看上去不錯的唐裝,一年中穿著只為過年那幾天。
市場商品極大豐富,年貨的概念變得難以界定,而辦年貨也正在成為一種儀式,讓人在忙碌的喜悅中感到年的到來,在瑣碎卻溫暖的儀式里,傳遞脈脈溫情。年貨也成為釋放消費沖動後,為自己增添的一份好心情,年貨映射出的是物質生活小康後的精神愉悅。有人說,年的味道越來越淡了。也許,他是指再看不到家家殺豬宰羊的熱氣騰騰;再看不到一家老小逛廟會把盼望一年的東西買到家的狂喜。但細心的您會發現,年味其實是無所不在的,在一年只穿幾天卻異常火爆的唐裝銷售中;在美容院爭相辦卡的熱鬧中;在家電賣場買大屏幕彩電的長隊中;在新車主握著方向盤,帶全家人遊玩的計劃中;在置辦新年貨帶給人們的快樂中。在人們對新年的期盼里,年就這樣靜悄悄地走來了。
D. 今年老北京年貨大集什麼時候開始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這么一句話:送信兒的臘八粥。意思是說,每逢到了農歷十二月初八(民間又稱臘八),就要過年了。
「送信兒」的「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熬一大鍋「臘八粥」。除按傳說的紀念意義供奉外,還在親友鄰居之間互相饋贈,然後是自家享用(舉喪人家不熬粥)。粥里放入雜豆、雜米和多種乾果,意味著一年之中五穀豐登。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還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壇子,擱在暖室,為的是大年初一吃餃子用。據說食之可防瘟疫。
「臘八」過後,各家各戶開始忙著置辦年貨。除去准備吃的以外,就是要買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還要蒸年糕、做炸食准備過年吃。
「廿三糖瓜兒粘」
到了臘月廿三,家家戶戶開始大忙。進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說法:廿三糖瓜兒粘;廿四掃房日;廿五糊窗戶;廿六燉大肉;廿七殺公雞;廿八把面發;廿九蒸饅頭;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兒粘」是過去講廿三那天要祭灶王,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糖瓜、關東糖供著,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兒稟報時,請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多說之心。北京有這么一句歇後語:「灶王爺升天---好話多講」。
「廿四掃房日」
「掃房日」實際指搞衛生。擦拭傢具,掃牆頂灰網,撕掉舊年畫,粉刷裱糊,貼新畫等等。
「廿五糊窗戶」
「糊窗戶」是過年時要重新買些高麗紙,把窗戶糊得白白凈凈,再貼上春聯、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圖案的掛簽兒(剪紙),過年的氣氛就特別濃了。
其他就是把過年吃的大菜都做出來,過年的幾天是不再做飯的。
「卅晚上熬一宿」
到了三十晚上(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飯後,要盡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點的鍾聲敲響,「大年初一吃餃子」就開始了。「年初一的餃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點一過就端上桌的。
「大年初一扭一扭」
待到天明,家裡的晚輩都要給長輩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則是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聚會的日子,或者是出門逛廟會。那時街上隨處可見頭插紅花的姑娘、手舉風車的小伙兒,還有身掛大串山裡紅、手裡抖著空竹的孩子,過年那幾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過年時,街上所有店鋪都停業休息,只有賣鞭炮的商店開著門。
「破五的餃子」
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這一天晚上,回家過年的伙計都回來了,掌櫃的還要跟伙計吃一頓新包的餃子,以示來年團結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鋪要開張了。各家在開業前,都要在門口掛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對聯,櫃台里響起一片清脆的算盤聲,意在來年生意興隆。此時,「年關」已過,一切恢復往常的生活。
娛樂活動
大鍾寺敲鍾白雲觀摸石猴琉璃廠踩高蹺。老北京人過年頭件事--逛。逛廟會、逛廠甸。
春節期間,舊京的廟會很多,而且各個廟會都有獨特的地方。在西郊的大鍾寺廟會,人們擊打永樂大鍾,用鍾聲迎接新歲的來臨;在白雲觀廟會,可以摸石猴、打金錢眼,用娛樂活動寄託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希冀與憧憬。
在眾多去處里,老北京人逛起來最輕松的要數琉璃廠廠甸。廠甸在和平門外,明代是為皇宮燒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廠的名字。後來,售賣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的攤子越來越多,廠甸的文化色彩漸漸濃了起來。
琉璃廠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卻格外的熱鬧。從正月初一到十五,長長的東西琉璃廠大街、和平門外大街,遊客如雲,各種年貨攤檔鱗次櫛比,一家挨著一家,一眼望不到邊。人們愛逛廠甸,是因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畫、圖書店多在設攤,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琳琅滿目。這些平日里不多見的古玩珠寶,讓平民百姓眼界大開。廠甸特有的娛樂氣氛也很吸引人,逢春節,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各種花會競相表演,圍觀者人山人海,笑語歡顏,十分熱鬧。
在廠甸能買到可心的年貨,各種小吃更令小孩子們歡呼雀躍。一米長的大糖葫蘆,用精選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頂端還插有花花綠綠的小旗,與大風車和空竹的嗡嗡叫聲一起烘托著節日的氣氛
E. 年貨一般只哪些東西去拜年一般給人送什麼東西
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乃一年中最具「傳統風味」的節日,作為咱老百姓,自然是喜上眉梢。而在佳節臨近之時,購入年貨又成為新年准備性工作的頭等大事,那麼,作為咱現時代的老百姓,都購入哪些年貨呢?下面筆者就將其分為五類,與大家來共同分享。
1、日常生活類食品
日常生活類食品,顧名思義,它指的是柴、米、油、鹽等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備食品。作為此類食品,對於咱老百姓來講,那可是再熟悉不過了,別看它很普通、很不起眼,可是,它仍然是老百姓選購年貨的主流食品,為啥呢?因為依據咱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每逢年節,家家戶戶總得要「殺豬宰羊、囤積糧草」,為新年的到來儲備一個豐盈的「食品庫」,這樣一來,就會因為節前大批需求者的集中采購而導致市場供求量的變化,引起價格的波動,所以,作為咱追求實惠的老百姓而言,還是要盡早搶購為宜,畢竟「民以食為天」嘛!
2、傳統年俗類商品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得我國的年俗氣氛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最能體現出年味特徵以及生活情趣的莫過於傳統年俗類商品,比如像爆竹、燈籠、春聯、門帖、窗花等。每逢春節,家家戶戶總要把自己的「門臉地帶」裝扮得異常火爆,特別是儲備下充足的「彈葯」,以待來日大放異彩,妄圖以此來把自己一年來所積攢的煩惱與怨恨揮之一空,去盡情的發泄,大有一種「仇者滅、我者快」的感覺。不過在這里,我還得給您提個醒兒,春節燃爆竹乃民風民俗,確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如果您在此方面過於鋪張,鞭炮放個不斷,煙花點個不停,那說明您的「煩惱」與「仇家」還真不少,可謂遍地開花呀!假如真是這樣的話,我勸您,最好還是自己好好的反思一下,看看自己是否也被別人列入了「仇家」行列呢?因此筆者認為,購入傳統年俗類商品,特別是煙花爆竹,應是點到為止,切忌鋪張浪費。
3、拜訪領導類供品
不知從何年何月傳下來的一種風尚,每蓬年節,這作為下屬的,總得要向領導「問候問候」,特別是眼下這年月,作為身處風雲變幻的職場中人,在錯綜復雜的工作交際中,若想脫穎而出或平穩度過,自然都少不了領導的「提攜」和「關照」,所以,作為依靠「俸薪」來養家糊口的咱老百姓,在面對領導這座「大佛」時,也是不能不拜啊!因此,每至年節,老百姓總得要在自己的年貨購物清單里勾畫上一筆貴重的禮金,以備「上供」使用。哎!沒辦法呀,誰讓咱是「指佛穿衣,賴佛吃飯」啊!
4、走親訪友類禮品
為尊貴的「大佛」們備好了貴重「供品」之後,下面就要為自己的親朋好友們准備上一些拜年的禮品。隨著時代經濟的發展,這禮品的種類也是在不斷的更新,最近幾年,人們不都時興送「健康」嗎?有一句廣告語說的好:「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由此看來,這具有著「健康價值」的各類營養滋補品似乎已經成為了當今饋贈親友、傳遞情感的主打禮品。不過對此,筆者倒有不同的觀點:追求生命的健康乃人之所嚮往的,而真正的健康卻來源於自身良好的「心境」,並非他人所贈。另外,再加之現如今營養滋補行業的「魚龍渾濁」,說不定哪天,您要是真買個像郭德綱相聲里所說的那個「幹了十年,一個王八沒用」的「鱉精」送給親朋好友,那可真是好心送禮反遭怨,得不償失啊!因此在這里,筆者要勸上您幾句,作為咱老百姓啊,過年送禮還是應圖個實惠為佳,雖然像糕點、水果一類的禮品看上去有點「土」,但它卻能真誠、朴實的去溝通咱老百姓間的深厚友誼啊!
5、穿著服飾類商品
「過新年,穿新衣」,這已經成為咱中國老百姓最能體現自我外在魅力的一種慶祝和表達方式。每逢春節,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將自己打扮得格外的亮麗和時尚,妄求以華麗的服飾去吸引眾人的眼球,從而來抒發自我喜悅的節日心情。因此,購買穿著服飾類商品確是年貨清單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筆開支。不過在這里,我還得要勸慰一下那些冬日裡的「冰雪麗人」族們:在穿著「美麗凍人」的時尚裝前,最好能爭取一下「老天爺」的意見,否則,凍壞了身體,美麗也許就會演變成喜慶節日里的一種遺憾。
總之,春節是我國民俗文化的傳統結晶,無論咱老百姓購入哪些年貨,都是一種最朴實、最真摯的喜悅心情的強烈迸發。在此,我要向各位博友拜個早年,預祝大家新年快樂!(
F. 臘月二十六買年貨的由來
臘月二十六買年貨是從漢朝開始的,那個時候人們采辦年貨的樣數還不是很多,頂多是買點爆竹,包包餃子,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也就過去了。直至於到了宋朝,年貨才算是真正的發展起來了。
宋朝人過年,需買新衣服,即使是窮人,也要做兩件新的衣服穿在身上,以表示新年新氣象。還要買嶄新的歷書,也就是現在每年過年市場上賣的日歷,年歷那些東西。
當然,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吃食,肉,水果肯定是不能少的,還有一些小玩意,比如桃符,春帖等。這些東西里,很多都被保留到了現在,但是還有一些就比較少見了。
等到了清朝,過年采辦年貨已經是很成熟的了,該買什麼不該買什麼,人們心裡都有數。清朝的時候設有年集,專門供平民百姓采購年貨。這個時候年貨除了吃食之外,還有平日里要用的東西,基本上大家都會置辦一點,以預備過年。
不過到了民國時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民國政府將中國的元旦定為公歷的一月一號,這也是現在元旦的來歷。可是春節薪火相傳了這么久,早已經沒有人去管這個新的元旦了,人們依舊興沖沖的在農歷的最後一天開開心心的團聚,吃年夜飯。又在農歷的正月初一去拜年。
這個傳統一直被保持到了現在,元旦對大家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節日。而春節,才是原汁原味的中國新年。從小年開始,全國就陸陸續續進入假期,開始采辦年貨。而因為社會的發展,人們采購年貨已經不局限於集市,網上各種購物網站也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臘月二十六的其他習俗
1、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裡的人又都比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頭野菜什麼的。
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裡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因此,臘月二十六燉豬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2、臘月二十六燉大肉
從臘月二十六開始,豐盛的年夜飯就要陸續「出鍋」了。人們上街置辦著過年的貨物,干鮮果品、大魚大肉,都是人們集中采購的目標。燉鍋肉,一般按而言對於舊時的窮苦人來說絕對是一種奢侈的願望,但是在過年的時候願望終於實現了。
燉豬肉,昔日香飄一條胡同,如今香飄整棟樓房。一鍋燉肉便是人們心中最朴實的年夜飯,與山珍海味比起來更過癮、更實惠,吃來吃去也沒有膩的感覺。
G. 每年過春節,我們都要提前准備年貨,你覺得有必要嗎
春節在我國傳統節日中,是流傳最廣、規模最大、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位置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不管在家務農還是在外面打工,平時很少團聚,只有在春節過年的時候才能相聚。我認為,在親朋好友過年團聚時,准備一些年貨是必要,也是必須的。但應該注意一點:不要浪費。
3、應注意購買的年貨夠吃夠用即可,減少浪費。近些年,國人生活富裕了,購買年貨時或多或少會出現浪費現象,這是不符合為春節購買年貨的初衷的,應該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