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中國一級文物,它如今陳列在哪個展廳
越王勾踐劍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這是國家的一級文物,非常的精美
B. 越王勾踐劍在哪個展廳
越王勾踐劍文物等級國家一級。現藏於國家一級的湖北省博物館楚文化展示廳內,與吳王夫差矛在一起展覽。
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製作精美。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 4.6厘米,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內凹。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
(2)勾踐劍屬於什麼文化的國寶擴展閱讀
越王勾踐劍(Sword of Goujian),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銹。
越王勾踐寶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
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在場考古工作者回憶,一名開采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
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
越王勾踐劍制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我國國寶。
越王勾踐自作用劍起源
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劍」是越王勾踐請鑄劍名師經歷數年精心鑄造出來的。
據《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特請龍泉寶劍鑄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貴的寶劍。其劍名分別為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都是削鐵如泥的稀世寶劍。
據稱,後來越被吳打敗,勾踐曾把湛廬、勝邪、魚腸三劍獻給吳王闔閭求和,但因吳王無道,其中湛廬寶劍「自行而去」,到了楚國。為此,吳楚之間還曾大動干戈,爆發過一場戰爭。此劍雖歷經數千年,但劍身沒有銹跡,花紋光亮如新,劍鋒閃爍寒光,依舊鋒利無比,實為曠世罕見之奇物。
C. 越王勾踐劍為什麼稱作國寶,他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哪些標簽
央視三套熱播的國家寶藏第二期,講述的三件國寶,分別為:1、中國劍魂——越王勾踐劍;2、法律初心——雲夢睡虎地秦簡」3、華夏初音——曾侯乙編鍾。他們究竟長啥模樣?為啥稱的上國寶?為啥能帶上這些中華的標簽呢。
本期讓我們先一探大家熟知的越王勾踐劍。
文物歷史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公元前494年,吳國和越國的軍隊進行了一場生死搏殺,越軍大敗。在獻上了絕世美女西施後,越國的國王勾踐成了吳王夫差的馬夫。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後,勾踐回到越國,他任用賢臣,發展生產,東山再起。用了9年時間滅掉了吳國,並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名霸王。
出土過程: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這柄銅劍。在場考古工作者回憶,一名開采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此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制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我國國寶。
越王勾踐寶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古劍何以千年不銹
有觀點認為鍵還在於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表層金屬輕度氧化形成保護膜,阻止了進一步氧化。也有觀點認為是表面的硫化物。《國家寶藏》節目中,專家則過比較其他幾把青銅劍,認為越王勾踐劍保存完好,是因為不含鉛與望山一號楚墓中含水的環境有關。
數據顯示,這把寶劍的青銅合金主要是由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十分重要的是,越王勾踐劍的劍脊含銅較多,這就使得劍的韌性好,不易折斷;而劍刃部含錫量高,不但增加了寶劍的硬度,也使得寶劍異常鋒利。雖然是同一把寶劍,可是劍的不同部位卻有著不同金屬配比,這要求金屬器物在鑄造的過程中,必須分兩次澆鑄才能使器物復合成一體,專業術語稱之為「復合金屬工藝」,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實在令人驚嘆。
另外,勾踐劍劍身上精緻的格紋,精美的銘文又是怎麼製作的?這些尚不得而知。雖然專家根據表面檢測發現,那些菱形格屬於塌陷的凹槽,上面填充的是錫。可理論很簡單但是如何去做去製造這些凹槽卻比較難
第二,除了劍本身,越王勾踐劍還有一項重要的發現,就是劍正面劍格上裝的俗稱「蜻蜓眼」的玻璃珠!過去人們認為,春秋時的中國不可能有玻璃製品,但是越王勾踐劍的發現打破了這一說法。可惜的是,這種玻璃屬於煉銅的副產品,與西方鈉鈣玻璃有明顯區別。並且之後的中國玻璃工藝沒有進一步發展,使得國人對玻璃的印象屬於外來。在此後的兩千多年中,玻璃在中國一直被作為裝飾品而非實用器或者光學器具,不得不讓人遺憾。[
另外,在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越王勾踐劍的實用性是相對於青銅劍而言的。越王勾踐劍確實代表了青銅兵器的輝煌,但那個時候鐵制兵器也已經出現了。以楚國為例,春秋晚期的楊家山鐵劍,在劍身斷面上可以用放大鏡看出反復鍛打的層次,約7-9層。這是一把用塊煉鐵打成片後,進行固體表面滲碳,使兩面形成高碳層,中間夾著低碳層,經過對折鍛合,並用若乾片迭搭鍛打成的長劍。該劍的含碳量為0.5%-0.6%,金相組織均勻,可能進行過熱處理。其雖然不及青銅劍華美,在硬度和強度上已經超過了青銅劍。因此也有觀點認為,春秋末期著名的那些寶劍,如干將莫邪,其實都是鐵劍!
總之,越王勾踐劍,完美的將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實用價值融合為一體,代表著中國青銅劍的最終水準,無愧於「國家寶藏」的稱號!
D. 國寶「越王勾踐劍」屬於什麼時代的兵器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
E. 越王勾踐劍在哪個博物館
越王勾踐劍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越王勾踐劍(Sword of Goujian),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銹。
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
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制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我國國寶。
(5)勾踐劍屬於什麼文化的國寶擴展閱讀
其劍身刻有鳥蟲書銘文「鉞王鳩淺」和「自乍用鐱」。即: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學者郭沫若贊同考古現場專家方壯猷的意見,認為這兩個字是」邵滑「,是楚國派到越國的」越奸「,最後被封為越王。而古文字專家唐蘭認為,這兩個字是」鳩淺「,是」勾踐「的通假字。後者得到了其他專家的認同。
古代越國的語言是古越語,越王的名字用漢字寫出來只是音譯。
在古越語,鳩淺和勾踐發音相同,所以是通假字,可以替換。
越王鳩淺,自作用劍,譯為:越國國王勾踐,親自督造(製作)並自己使用的劍。
F. 越王勾踐劍是一件什麼樣的文物
劍乃兵中之王,執一柄寶劍闖盪江湖,不知是多少男人的夢想。當然,最好還能在某一個風景如畫的江南古鎮,邂逅一絕世美女。
而越王勾踐劍,之所以被譽為"天下第一劍"。不僅是因其兩千四百年,無半點銹跡,也不是因其歷經兩千四百年,依然鋒利無比,更不是因其復雜的工藝,至今無人能夠仿製。而是因為用此劍之人,給我們傳承了一種精神,永不言棄、堅持到底的精神。
能擁有這樣一柄寶劍,肯定是很多人的夢想。只是越王勾踐劍是國寶,我們只能想想而已。你喜歡寶劍嗎?你喜歡越王勾踐劍嗎?你還知道別的什麼寶劍?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G. 越王勾踐劍的文物歷史
公元前494年,吳國和越國的軍隊進行了一場生死搏殺,越軍大敗。在獻上了絕世美女西施後,越國的國王勾踐成了吳王夫差的馬夫。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後,勾踐回到越國,他任用賢臣,發展生產,東山再起。用了9年時間滅掉了吳國,並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名霸王。「鳩淺」就是這位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名字。而這把劍就是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劍。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這柄銅劍。在場考古工作者回憶,一名開采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此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制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我國國寶。
越王勾踐寶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H. 中國最頂級的六大文物分別是什麼
中國最頂級的六大文物分別是:司母戊鼎、五牛圖、《祭侄文稿 》、越王勾踐劍、戰國石鼓、曾侯乙編鍾。
這六大文物分別代表各個領域里的頂尖工藝和技術,其保存完整,流傳時間長,具有很強的華夏文化基因。它們都是中華文明流傳幾千年的重要代表。
曾侯乙編鍾
曾侯乙編鍾的發現開創我國在音樂方面古代實物發現,此件文物製作精美,迄今連它的底座都無法復制。戰國曾侯乙編鍾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鍾,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學、歷史學、音樂學、科技史學等多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現在曾侯乙編鍾收藏於湖北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
I. 越王勾踐劍是不是世界文化遺產
越王勾踐寶劍是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當時最先進的築劍工藝,是一件難得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