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地位
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具有多樣性、民俗性、凝聚性、獨特性、交互性、變遷性的特點。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少數民族地區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動力源泉,它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對於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看待少數民族文化的地位與價值,關繫到對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認識。
Ⅱ 少數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
摘要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動力源泉,它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對於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少數民族文化是有深遠的地位和價值的。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Ⅲ 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及其影響是怎樣的
中華文化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大概同時期產生,是持續至今的古老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
中華文化的影響:
1、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華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這一地區除了中國外,還包括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琉球等地。
2、中華文化也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以及科舉制度、四大發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華文化在古代曾經對周邊國家造成深重影響。日本文化是指在日本群島形成的獨特文化,在歷史上曾深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
朝鮮戰爭後朝鮮半島的南北對峙導致了南北朝鮮現代文化的差異,但雙方傳統文化卻一脈相承。朝鮮半島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朝鮮半島傳統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
越南由於在歷史上曾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其文化特徵和中國文化非常接近,亦是漢字文化圈的一部分。琉球曾是中國的附屬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被日本佔領並長期進行殖民統治,但琉球文化亦屬於中華文化圈。
(3)中華文化地位怎麼樣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特點
1、中華文化起源於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黃河文化具有內陸文化的特徵,而長江由於自古以來航運便利、出海口通暢,長江文化已多少帶有海洋文化的特徵。
2、中華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學術思想也是多元的。儒、釋、道三家並存,就是學術思想多元的體現。
3、中華文化的又一個特點是不排外,這也體現了它的包容性。儒學對佛學的態度,說明中華文化的大傳統是不排外的,對來自遠方的思想能夠雍容接納。
與此相關聯的是,中華文化不具有侵略性。中國歷史上的漢朝,國力強盛,把王昭君送到北方塞外的邊族,以結永好。唐朝是多元繁榮的盛世,又把一位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在最強大的時候,用和親的方式與鄰居建立敦睦友好關系,彰顯中華文化與鄰相處遵循的是以「和」為大道的思路。
Ⅳ 中華文化的地位和外來文化的影響
在世界多級化、經濟全球化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面對各種文化互相交織、相互激盪的局面,以仁愛、孝悌、忠信、和平、謙恭、中庸、因循、團聚、勤儉、自強等為美德的統治了華夏民族幾千年的儒家傳統思想,民間道義,和祖祖輩輩沉澱的文化素質飽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呢?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砥柱,我們的所作所為關乎國家的命運。
首先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應以開放,寬容的文化態度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客觀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里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來文化不僅不會使我國原有的文化傳統中斷,而且會大大促進自身文化傳統更快更健康地發展. 中華文化是一種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體系,包容性正是中華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華文化不該排斥其他的文化,而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外國文化服務於中華傳統文化。例如西方的許多節日,感恩節,情人節,聖誕節等,之所以同學們接受,是他們可以補充或強化很多我國原有節日給我們的歡樂和滿足。我們也看到,中國更重視自己的中秋節,七夕節,和除夕夜了。在物質精神同樣受重視的今天,外來文化的沖擊也許正對傳統文化起到補充的作用。
另外,要保護傳統文化。可以改變的是文化的形態,但不可改變的是文化的精髓。面對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可以看到國家和大眾中不乏保護傳統文化的聲音,當人們用懷疑的眼光看80後時,看到的是天安門前挺拔的受檢身姿,「道,德」是我們傳承的文化,是隨著血液繼承下來的做事准則,相信通過人們的共同努力,傳統文化不僅不會因外來文化的沖擊而動搖,反而會更加突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創新。面對受到沖擊的傳統文化,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歐美,韓日等外來文化並不比我們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而韓劇,動漫,大片,勁舞等何以迅速佔領中國人的文化生活? 當我們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才能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超越。也就是說,要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於是我們看到,孟母教子已經千年,傳統文化太久沒有質的飛躍和創新,外來文化可以借鑒,當做我們將傳統文化和現代連接起來的引線。事實證明誰創新得好,
誰就能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應該也是我們堅持傳統文化同時創新的動力。
綜上面對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不應盲目排外,更不能盲目屈從,應以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包容外來文化,更要注重於傳統文化之上合理創新。讓我們在正確面對的同時,創造我們民族的美好未來!
Ⅳ 中華文化的地位與作用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地位:
中華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華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這一地區除了中國,還包括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地。
中華文化也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國文化的作用: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
中華文化
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多個,而其中又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主,中華文明是多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多源一體」的文明形成模式。
Ⅵ 中國文化在國外到底是個什麼地位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應該要在國際社會佔一重要地位。當年倭寇侵華,日軍攻打山東,曲阜陷落。根據史載,當時倭寇派重兵守護孔府孔廟孔林,各級將佐沐浴更衣,三叩九拜。此例說明,先秦的儒家思想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更使敵國懷威畏德。
Ⅶ 中華文明在世界諸文明中的地位
思想與文化:
曾經在春秋戰國出現過輝煌的百家爭鳴,確實值得稱道,但獨尊儒術之後,似乎幾千年來沒有什麼進步,被反復講的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音樂:
中華文明的傳統音律只有五個音,目前並沒有發現流傳的,能夠跟貝多芬,肖邦這樣的偉大音樂家相媲美的作品。
美術:
中國主要注重寫意,遠遠無法達到西方繪畫那種惟妙惟肖的地步。在照相機出現之前,畫得像一直是美術家所追求的目標。
雕塑:
與西方的差距一直是明顯的。直到佛教傳入後,較先進的佛像的雕刻技術才從印度傳入中國。
科學:
中華文明就沒有出現過科學。
技術:
說來說去大概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四大發明了。但沒有證據表明,技術的領先,使得中國古代的人均gdp高於其他地區。
宗教:
中國本土的道教,傳播極其有限,遠遠不及來自印度的佛教。
因此,這個文明就其取得的文明成就來說,只能說是一個獨特的文明,但並不代表他強於其他諸文明。老子孔子孟子,用最保守的語言來講,他們並不強於阿基米德亞里士多德柏拉圖,也不強於釋伽牟尼耶穌默罕默德。
各個方面,大概也就是文字有極大的穩定性,跟其他文字相比,有一定優越性。
中國最大的特點就是人多,地皮大。所以放在世界上任何時代,都是不容小覷的一個帝國。但人均一下,發現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中國最值得稱道的大概是他的歷史,幾千年的歷史,豐富而厚重。然而,這僅僅是因為其文字獨特的傳承性,顯得他們都是未曾中斷過的中華文明而已。
文化傳承方面,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女真人的留發不留頭,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中華文化視為珍寶的服飾,象徵,不止一次或自發,或被強迫的發生變更。
疆域傳承方面,從五胡亂華,遼金入主中原,到蒙古滅宋,再到清兵入關,中國這片土地不止一次被其他民族征服。
為什麼說只有中華文明沒有斷過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字。只要是用漢字記述的歷史,中國人都認為那是中國的歷史。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存在著一種奇怪的重疊的雙重標准。即,當今版圖和漢字記述,只要有一項符合,都會被認為那是中國的歷史。
所以,我認為對中華文明的客觀的評價應該是這樣的:
中華文明在整個世界的諸文明之中,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文明。相對封閉的地緣,和與世界其他主流文明之間的距離,使得她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這種特殊性。在大統一之前,中華文明誕生了一系列像亞里士多德那樣的思想家,使得中華文明的文化發展程度在其後來相當長的一段歷史長河中,都高於與其相鄰的東亞各民族。在西方崛起並征服世界之前,中華文化持續對東亞各民族保持優勢,並施加影響。
但是,在秦王締造統一的中國之後,這個文明就鮮有再醞釀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沒有出現過科學家這種推動人類文明的偉人。統一後的中國在接下來的2000年中,似乎一直沒有太大變化。
1500年以後開始的的現代史,這段波瀾壯闊的偉大歷程全部是由西方人推動的,並沒有中國人的身影。毫不誇張的說,是西方人把世界帶入了現代。
在西方文明崛起並開始征服世界之後,西方文明隨之傳播到了東方。與之相比,中華文明黯然失色。文明的差距是顯著而全面的,包括但不限於思想,制度,科學,技術,美術和音樂。
最開始,中華文明立即失去了對周邊民族施加影響的能力。日本迅速西化,並利用西方文明的成果對中華文明反戈一擊,擊敗了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之後,中華文明本身也開始了西化的歷程。
至今,中華文明在諸方面幾乎已經全面西化,西方的文明成果和中國巨大的人口數量和疆域相結合,使中國再次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帝國。但人均發達程度仍然很低。中華文明的某些固有的特性和觀念仍然對當代中國施加著影響。
Ⅷ 中國文化的地位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華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這一地區除了中國,還包括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地。
中華文化也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
Ⅸ 中國文化在世界上處於什麼地位
世界上,最大語言種群是:英文和華語
當前:
英聯邦大約有65個國家,約20億人口;
我國有1個國家,13.5億人口。
發達國家的世界高峰會議的G20國家裡,沒有中國。
我國的GDP總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是,人均GDP產值排名接近世界最後,也就是說全體公民的勞動價值是有的,但是,單體勞動效率太低和過低到世界最低之一,非常落後,是靠人數攢的。
我們中華文明,第一人類祖宗是我的家族祖宗神農。
神農
主要傳宗接代有的文化和文明是農耕和《神農本草》。
今天,我們的農業,不是世界最先進的。
我們的中醫,遭到不可持續發展的西醫非入侵式的無法則內亂侵犯的非正常反人類替換和替代。生存危機。在全球都沒有得到真正的最好的普及。外國人,幾乎極端少的人,有用救了我們民族上下五千年命的中醫葯的。
雖然,前多年前,每天,有約1億外國人,每年來中國旅遊,但是,由於國家使他們不適應,衛生條件過差,骯臟的地方太多。數以億計算的人民,還生活在沒有起碼引水和衛生條件的極端貧窮的莽荒地區,實在太落後,近年來,來的外國旅遊人數減少了。
如果,要想大不列顛的英文一樣,成為,全球的第一通用語言,我們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個最大的對於國家進步的挑戰,中國,起碼要像發達國家一樣,起碼家家都有公廁和衛生間,自來水或者合格飲用水。
讓,外國人,看到,我們是需要被人看得上的民族,是干凈到可以互相交流的國家。
為了知道美國的這個真實,利用自己的休閑時間,去了兩次美國。座公共汽車旅行。從美國大陸的東海岸的加利福尼亞-直到-西海岸的波士頓。先走的66號公路的主線。
第二年,又去了一次,還是整整一個月的公共汽車和徒步旅行。這次,走了北線;回程走了南線。
真是難以置信:
一個僅僅有200多年歷史的國家聯邦,全大陸的生活水平,幾乎一致。才敢相信,美國90%以上的人民和人口都是中產階級。
兩次總共3萬公里的長途旅行,是對我個人在美國華府留學MBA生涯的補充的游學。確實是太難以置信了:一個偉大的國家,會有幾乎全部的人民,過上世界上最富裕的生活之一。!
幾萬公里的旅程,到處都有起碼的公共衛生條件。即使是在廢棄的最小的市鎮,到處是破敗的廢棄的工廠和辦公室的廢墟。但是,只要有公共汽車的停靠,再臟的地方,都有抽水馬桶和可供直接引用的自來水。!在接近我們領土面積的這個大陸上,在我一個從農村來的孩子的眼裡,這簡直是太難以置信的事情。因為,我的國家,就在北京市區,都無法實現這個最起碼的發達國家的生活標准。!抽水馬桶;直飲水。!
這是中國文化,在最大多數的國家,就僅僅是古老的故事一樣的最遙遠的古國一樣的認識的原因。我國,還太落後。直到有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起碼有了發達國家的這兩個起碼的生活標准之後吧,也許,全世界的人民,會像看得起美國人民一樣,看得起我們國家的文化和文明。
敬祝
偉大的祖國在最早的時候繁榮富強。!我盡了我自己一個普通公民的最大的力量。!
這需要,我們每個人的遵紀守法的徹徹底底的勤奮學習和勞動的產出,才能實現。!
Ⅹ 中華文化的地位和影響是怎樣的
中國文化的地位:
中華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華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這一地區除了中國,還包括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地。
中華文化也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國文化的影響: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
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多個,而其中又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主,中華文明是多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多源一體」的文明形成模式。
(10)中華文化地位怎麼樣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的早期發展
從前21世紀到前17世紀夏王朝晚期的河南洛陽二里頭文化已有出現中國最早的都城,二里頭遺址其中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還有鑲嵌錄松石的獸面銅牌飾,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銅鑲玉石製品。玉器有圭、璋、琮、鉞、戈、刀等用品,與製作精美的陶器。
而二里岡文化的遺址經研究確認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商初期到中期政權歷經多次變動,盤庚遷都到殷墟之前,應該已經遷都多次,二里頭遺址可能也是被廢棄的首都之一。
除了黃河下游出現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以外,還有處於西元前2500年~前1500年的河姆渡文化,這些遺跡說明了在新石器時代的前半期,無論在中國的北方與南方都已經發展出農耕文化。
隨著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古代四川一帶(古蜀)有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的文明,證明巴蜀地區等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是同等為中華古文明發祥地。而且各地的文化互有交流,並且一起繼承之前的文化遺產,也可證明中華文化早期也是多元發展的,而中原文化是主體。
後來經過堯、舜、禹和夏、商、周等時期的發展而日臻成熟,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等,這些地域文化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早期的主體—華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