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在哪裡崛起

文化在哪裡崛起

發布時間:2022-07-23 15:03:20

㈠ 從文化方面來講大國崛起的原因主要有哪點。

上世紀西方世界在向外殖民擴張時,首先去的就是傳教士,為什麼,因為要想征服一個民族,首先就要瓦解他們的固有意志,進行意識形態的同化,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個真正的大國,應該擁有在世界有領導地位的文化力量,一個大國的崛起,文化的發展崛起是必要的條件,大概粗略的包括經濟、政治、歷史文化等等,一個先進的大國文化,首先就是以經濟實力為支撐的,反過來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將大大促進經濟的飛躍,然後就是政治文化,比如一個國家的政體,政黨制度,再者就是一個大國的歷史文化,像我們中國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這就是一筆寶貴的民族財富,對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國文化怎樣崛起

這個問題很復雜,不過我認為現在的任何文化要崛起的話,首先要「創新」!,死守固有傳統文化前途太小

㈢ 論中國文化產業的崛起

我是一學習文化產業的人!

文化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文化產業更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
全球化背景下,經濟、科技、科學可以和世界接軌,但是文化是不能和世界接軌的。文化是要好好保護的,但是文化也不能一味的保護,更重要的是發展,與時俱進,那就是要發展文化產業!
中國文化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雖然近些年來很重視,發展也很快,但還是發展的不夠好!還需要好好發展!

6.加強文化產業的硬體建設.文化產業硬體的建設是文化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首先,要注意優化文化設施布局.要根據文化產業發展需求興建文化設施.國家和省要對導向性,標志性,基礎性設施加大投入力度,各地方要對群眾性,娛樂性,普及性的文化設施進行重點建設,合理布局,科學安排.其次,鼓勵社會各種融資手段的運用,注意吸引社會各方力量來投資建設文化設施,建立起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資機制,是文化產業的陣地建設也逐步走向產業化之路.最後,要注意文化設施的長期效益和日常效益的發揮.文化設施建成後,不能長期閑置,更不能轉作他用,而要真正用在發展文化產業上.要加強設施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充分發揮其功能.
這是一片不錯的!
載於http://www.yinxiangcn.com/Chanye/jiaoyu/200812/11970.html

㈣ 文化產業在中國崛起的原因是什麼

文化產業在我國興起的原因

文化產業在我國的興起既有經濟發展的原因,又是體制變革的結果;既受到科學技術革命的內在推動,又為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所裹脅。文化產業是一個集中代表了現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全球性趨勢的新興產業,在我國的興起有其必然性。

(一)收入需求結構的變化刺激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興起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產業結構開始出現重大調整的突出特徵。它同時也是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所推動的。

根據權威部門研究,改革開放20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續提高,由此導致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1978年,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是184元,到1998年上升到2972元,增長了近4 倍,每年的平均增幅達到7% 。而且,進入90年代以後,反映居民消費結構的恩格爾系數降到了50%以下,說明我國居民從總體上告別了溫飽,進入了小康。其中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到90年代末降至40%以下,開始走進了富裕時代。 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甚至超過了4000美元,開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居民消費結構中用於文化教育消費的部分越來越大,增長速度越來越快。據專家研究,自1981年至1997年,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演變經過了以生存資料數量擴張為主的"粗放型消費"階段,到生活消費需求穩定、家庭新興耐用消費品普及率迅速提高的"集約型消費"階段,最後進入發展、享受資料快速增長,更加註重消費質量的"舒展型消費"階段。第一階段以吃穿類消費為主,佔到總消費的3/4,第二階段中吃穿類支出開始下降,第三階段生活必需品支出繼續穩步下降,而服務性消費支出比重全面上升和遞增,娛樂文教支出首次超過用品類支出,將我國居民消費次序從"吃、穿、用"改變為"吃、穿、娛樂文教"。相當一部分居民群體的消費重心開始向教育、科技、旅遊及精神產品消費等領域移動。

因此,國民經濟九五計劃的完成,使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重大的轉折,開始越過專家們所說的人均收入的門檻,開始顯示出消費的"脫物"傾向。發達國家的某些消費趨勢在我國也已出現,文化類消費需求在整個居民消費結構中所佔比例的決定性上升,以及文化消費品市場需求總量規模的急劇擴大,成為我國文化產業興起的重要內在動因。

(二)科學技術革命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技術創新通常被認為對產業結構變化具有重大影響,這一點也充分表現在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中。

自90年代以來,在信息技術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我國的數字化信息技術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為耀眼的增長點。我國信息產業和電信業迅速從傳統的基礎設施領域脫穎而出,進入一個有線通訊和無線通訊、傳統電訊和計算機網路、電信產業和新聞媒體、金融服務的大規模"產業彌合"時期,成長為我國國民經濟最大的綜合性支柱產業。以信息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提升運動為大批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新興產業群的生長提供了新的技術基礎,並反過來對一些傳統文化產業領域產生了延伸影響。近年來,信息技術產業和電信業在我國的超前發展,在我國的文化產業中造成了最為引人注目的產業關聯效應。如果對近年來我國產業界熱點問題進行一番檢視,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對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產業發展和投資熱點的關注,無不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這個大主題相關。1999年是"網路熱";2000年,信息化突入傳媒領域,引發"傳媒熱",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部門迅速"觸網",出現了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大匯流"的壯觀景象。

可以說,新技術革命與文化需求形成了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兩輪。新興產業向需求強勁且技術進步的領域,尤其是負載著高密度文化內容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已經直接導致了新興文化產業群的急劇膨脹,並迅速改變著我國傳統第三產業的格局。中國經濟結構的持續、健康發展的現代圖景已經顯現。

(三)新一輪全球化浪潮拉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無論是需求結構變化還是產業結構變化,都已經被證明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種國際性的普遍趨勢,但是這種普遍趨勢對於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卻具有全然不同的意義。由於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現代化的進程,從整體上進入了"後工業化"發展階段,在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日益一體化的當代,就在總的發展趨勢上為後發國家"設定"了發展道路。在信息技術產業與文化產業相關的領域,這一點表現得特別明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是新一輪全球化浪潮拉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近十幾年來,美國因率先完成了向"知識經濟"的重大轉型,一直引領著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加速調整的進程。到了90年代末,這個發展進程達到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有兩件事值得載入歷史。第一件事是"北美行業分類系統"的發布。該系統將信息產業重新定義為"將信息轉變為商品"的行業,不但包括軟體、資料庫、各種無線通信服務和在線信息服務,還包括了傳統的報紙、書刊、電影和音像產品的出版,而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等的生產將不再包括在內,被劃為製造業下的一個分支。這一重新定義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信息與文化產品從一般的貨物生產和服務行業中區分出來。第二件事是美國的消費類視聽技術文化產品出口達到600億美元,取代航空航天工業的位置,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這兩件事情標志著,美國已經完成了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再一次搶佔了國際性產業升級運動的制高點,國際經濟關系的不對稱格局再一次形成。

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國際格局中,信息與文化產業是發達國家最具比較優勢的產業,而大量未開發的文化遺產與巨大而增長迅速的居民文化消費能力是不發達國家最具吸引力的資源。不發達國家在經歷了廉價出口物質資源,高價進口製造成品的不平等國際經濟關系歷史後,又可能經歷廉價出口文化資源,高價進口文化產品的新的不平等國際經濟關系。

我國政府已經注意到了這一發展趨勢,並在加入WTO的談判過程中,在制訂我國當前傳媒體制改革的政策時充分考慮了這個大背景。加速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加速發展與新興的信息技術相關的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業,已經成為我國深化改革、應對入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戰略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只有奮起迎接挑戰,認清國際上文化產業迅速崛起的現實,迅速制定我國自己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迎頭切入世界經濟的前沿,積極參與新一輪國際分工,才能在當代國際經貿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改革啟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別表現出制度性啟動的特點。20多年的持續經濟增長、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結構的變化、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全球化浪潮的拉動,為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積蓄了大量"動能",形成了一定的"位勢",這時制度創新和改革的深化,就會為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打開"閘門",令其匯入國民經濟發展的洪流。

以制度創新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從而啟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新的世界性發展趨勢。根據對各國傳媒體制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研究我們發現,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美國到歐洲,發達國家已經基本上解除了通信業、傳媒業、信息業之間傳統的行業管理壁壘,完成了適應傳媒手段匯流的制度創新,目前正在進入針對傳媒內容的制度創新時期。隨著世界各國紛紛拆除其自身的傳媒行業壁壘,以及國家間的關稅壁壘,一個超越民族國家的文化內容市場正在形成;信息產業的全球化已經成為現實,文化產業的全球化趨勢正在凸現。如何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各國發展戰略制定人員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中國的改革開放深刻而廣泛。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轉變勢必要擴展、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國實施國民經濟八五和九五計劃,營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環境和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基本格局形成的同時,對原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改革已經啟動,這些重要的改革措施逐步地放開了文化市場,減少了國家的財政補貼,改善了文化事業單位的條件,豐富和活躍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增加了國家的稅收,促進了精神文明的建設。

文化部所屬文藝院團的體制改革早已在進行,極大地活躍了我國的演出市場;旅遊管理體制的改革也對於我國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臨近加入WTO,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報刊業"治散"、"治亂"和行業歸口管理改革啟動了文化產業的宏觀產業結構調整,組建"報業集團"、"出版集團"、"廣播影視集團"則開始了文化產業的微觀產業組織創新。中國的文化產業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波瀾壯闊,蔚為壯觀。

㈤ 從中華文化在崛起的角度立意 800字作文

文化是民族的符號。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強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榮。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文化的復興也隨之擺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面前。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雖歷盡滄桑,仍然昂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傳居功厥偉。文化不絕,民族就不滅。在這個意義上,傳承、弘揚我們的文化,可以說是我們民族復興的首要任務。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持續升溫,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日增,對經典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神州大也,處處弦歌之聲,誦讀經典,蔚然成風。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時代正在悄然來臨!所謂文化自覺,是指認識並繼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時代加以發揚光大,在此基礎上與其他文化展開平等對話,取長補短,和諧共處。文化自覺帶來的將是文化的復興、民族的復興,將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空間活躍、文化極度繁榮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里,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孫子、韓非子等諸子並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蜂起,出現了中國文化史的第一個高峰,也由此奠定了中華古文化堅實的基礎。其中,儒家學說是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派學說。
儒家學派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創立的學派,是當時百家爭鳴中的重要一家,居十家之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和雜家)。《論語》、《孟子》、《荀子》等著作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作品。
其中,《論語》是最適合我們八年級學生的著作,。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也很快樂嗎?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沒什麼不滿,不也算得上君子嗎?」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
五千年悠悠華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它的中間點上他一手創建了影響身後二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學派,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和開山鼻祖。孔子之前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傳;孔子之後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開。儒家思想是真正傲視百代的大智慧。了解儒家精神,就能透徹地了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內核,就能了解中國人豐富玄奧的內心世界,更能了解中華民族歷劫不滅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動源。

㈥ 如何理解「中國文化的崛起」

25年前,作為學生的我到中國旅行。有人問我為什麼學習中文,我說我想學中國哲學。他說:「你是指馬列主義嗎?」當我解釋我是對儒學感興趣時,他非常吃驚。回到美國後,很多大學教授也很吃驚。有位老師甚至對我說,如果我堅持學習這套「老古董」,可能根本就找不到相應的哲學教育職位。
時代不同了。我很高興地說,那些曾經悲觀的老師們講錯了,現在美國大學里教授儒學、道教和佛學的已逐漸多起來。許多美國學生對學習中國文化也非常感興趣。雖然有一部分人的主要動機是為了在中國做生意賺錢。但更多的人是被儒學作為一種思想理念的啟發性源泉所吸引。
在我和我的學生看來,儒學的意義不僅在於理解「他者」,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而且能夠幫助理解我們自己。儒學不是一個僅僅與中國相關的、封閉的文化體系。相反,它是一個開放的、全球性的哲學,與中國相關,也與美國相關。儒學教育對於理解我們的世界和經驗至關重要。
根據近年來對中國的觀察訪問,我覺得,中國人對於儒學有不同的態度。這當然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一個原因很簡單,中國是多樣的、復雜的、不斷變化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儒學本身。不管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今社會,儒學在人們的生活中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它以不同的形式,影響、指導著兒童教育、政府決策、宗教儀式和個人的心理需求。20世紀早期,中國的知識分子普遍譴責儒學是僵硬的封建禮教,很難靈活應對當時中國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在今日中國,提到儒學,或褒或貶,反應不一,但更多的還是興奮。
有記者問我:「你是否認為美國人應該擔心中國文化的崛起」。在我看來,關鍵是如何理解「中國文化的崛起」。一方面,它可能意味著,中國人和外國人更加意識到中國傳統的哲學、宗教、文化、藝術是多麼偉大。在這種「重新發現」的過程中,我和我的學生們也受益匪淺。如果更多的人(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能認真地將儒學作為其生活准則和理解宇宙的路徑,那一定是件大好事。從這種意義上講,中國文化的崛起,意味著我們理解這個變化的世界的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對「中國文化的崛起」有另外的解讀。他們沒有把中國文化視作開放的、變動的、豐富多彩的體系,能在很多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而是把中國文化作為「一種文明」和單一的整體,並將其等同於中國。在這種觀點看來,中國要在世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唯一的方法就是中國文化(儒學)變得更有影響力,中國人必須變成徹底的儒家,外國人也都將皈依儒學。必須承認,這種觀點符合一部分美國人觀察世界時的想法,如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的沖突」。按這種觀點,文化是單一的,是存在競爭的,如果一個文化能夠「崛起」,這個國家就能在競爭中取勝。如果以這種方式來理解「中國文化的崛起」,那我想美國人應該為此擔憂。
多種「世界文明」的表述方式,很容易讓人理解成每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是明顯區別於其他文化的,他們不會也不可能與其他文化相重疊。在一些有關儒學和基督教的異同點的討論中,很可能就忘記了各種文化傳統的成長變化過程,包括在某些特定時刻,它們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如果這樣,就會很難看到儒學思想在美國以及基督教思想在中國的發展空間。進一步講,也就很難理解儒學基督教徒和基督教儒學家。
總之,我認為儒學能給我們這個多樣的世界文明以很多有益的啟示。中國文化的崛起對這個世界非常重要,也應該非常重要。只要我們都以開放的態度來對待世界文明中的各種文化傳統,那未來一定是光明的。

閱讀全文

與文化在哪裡崛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