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徽是全國的文化大省,其遺存哪些歷史文化名城
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 安慶、鳳陽、桐城、黟縣。
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第二批:(199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 蒙城、渦陽、潛山、和縣、貴池、宣州、績溪。(注安慶、績溪已被國務院於2005年、2007年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為9座)
和縣;
地處皖東,長三角地區的邊緣,向為江淮水陸之要沖。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和縣古老而又神奇。三四十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一具完整頭蓋骨化石的發掘,刷新了長江文明的歷史,「和縣猿人」的命名,將和縣推向了世界。和縣山川毓秀、名勝棋布,西楚霸王項羽拔劍自刎的烏江、李白駐足吟唱的天門山、劉禹錫貶謫和州的居所「陋室」,南梁昭明太子沐浴療疾的香泉、明太祖登臨點兵的鎮淮樓等自然和人文景觀達20餘處。和縣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唐朝著名詩人張籍、宋朝歌豪杜默、愛國詞人張孝祥、清朝文學家陳廷桂、當代草聖林散之、中國奧運史上第一枚金牌獲得者許海峰、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侯學煜等均是和縣之驕傲。
桐城市;
桐城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桐城的歷史悠久,夏、商、西周屬揚州。春秋為桐國,先屬楚,後屬越。天寶元年(742年),復改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縣為桐城縣,縣名此始。1996年8月,桐城撤縣設市(縣級),歸安慶市管轄,2006年10月改為省轄桐城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為江淮文化圈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時代,即稱桐國;公元757年正式建縣,歷時1200餘年。其間人文勃興,代有英才。明清時代,桐城考中舉人的有640人,進士240人,以此步入仕途的就有786人之多。「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父子雙宰相」等說法就是此處人文盛況的寫照。明末以來,桐城文化異峰突起,有被譽為「網路全書式大學者」方以智;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等開一代文風,一時間令桐城名聲大噪,有「人不必桐城,文不可外乎桐城」的盛譽!近現代桐城名人有美學宗師朱光潛,一代大哲方東美,革命家、外交家黃鎮,農工民主黨創建人章伯鈞,計算機之父慈雲桂。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吳汝綸先生創辦的桐城中學已是百年名校,目前全市每年向高校輸送新生2000多人,高考達線率保持全省領先水平。桐城是黃梅戲之鄉,孕育了以嚴鳳英為代表的一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桐城因此而享有「文都」盛譽。
渦陽縣;
渦陽是老子故里地處淮北平原,位於亳州市中心地帶。渦陽故地,古名下城文聚。北魏孝文帝在南譙郡置渦州,後又置渦陽郡和渦陽縣,後廢。清咸豐二年(1852年),捻軍首領張樂行起事於蒙、亳之間,後被鎮壓;同治三年(1864年)新設縣,清政府為防止該地再次爆發農民起義,而重沿用北魏渦陽古縣名,治雉河集(今縣城)。渦陽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渦陽賢哲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即誕生在渦陽縣閘北鎮鄭店村。古代英才豪傑莊子、嵇康、張良、
范蠡、陳摶、張樂行,當代風雲人劉少奇、鄧小平、陳雲等,都在這里留下珍貴的史跡。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文物古跡、人文景觀眾多老子廟遺址、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張樂行故居、北平城遺址、東岳廟、捻軍會盟舊址等先後命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子傳說、棒鼓舞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老子故里太清宮、嵇康墓、陳傳卧跡、范蠡冢、捻軍會盟舊址、張樂行故居、新四軍第四師司令部舊址和輝山烈士陵園等景點。渦陽已成為東方道家文化旅遊聖地及紅色之旅目的地。
鳳陽縣;
鳳陽縣地處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境古為淮夷之地,春秋時為鍾離子國,後有鍾離、蠶富、燕、中立等縣名。洪武三年因縣城北臨淮河,將中立縣改為臨淮縣,這是臨淮地名之始。洪武六年臨濠府改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鳳陽府,鳳陽在歷史上,古有「帝王之鄉」之名,今有農村改革「大包干」發源地之譽,古今故事眾說紛紜,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鳳陽營造了中國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為後來南京、北京故宮的藍本。目前遺留的明中都皇故城、皇陵、鼓樓、龍興寺等大量遺址、遺跡被列為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中都皇故城遺址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鳳陽民間文化也深受人們喜愛。具有「東方芭蕾」稱譽的「鳳陽花鼓」,「鳳畫」工藝獨特,色彩豐富,寓意深刻,不僅是上乘的民間文化藝術作品,更是饋贈親朋好友的珍貴禮品。
蒙城縣;
蒙城,地處安徽北部,位於淮南、淮北之間,蒙城縣夏屬豫州,商屬北蒙。春秋戰國時期屬宋國漆園,楚考烈王兼並後,改稱北地。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稱蒙城縣,屬亳州,縣名一直沿用至今。蒙城縣尉遲寺新石器時期原始村落遺址,被列為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悠久的歷史,孕育著燦爛的人文景觀,這里既是一代聖哲莊子的故里,又是宋代巾幗英雄劉金定的家鄉,宋朝王安石、蘇舜欽等著名詩人都曾到此留詩作賦,「吏無田甲當時氣,民有莊周後世風」已成為蒙城的真實寫照。目前,縣內尚有漆園八景、萬佛塔、嵇康亭、聖人殿、劉海廟、高瓊墓、陳仙橋等名勝古跡,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貴池區
貴池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下游南岸,池城瀕江,是今池州市府所在地。春秋時期屬吳。戰國時期,越滅吳,楚滅越,屬楚之江東郡。五代十國楊吳順義六年(926年)易秋浦縣名為貴池。1965年7月,屬安徽省池州專區。1980年元月再次屬安慶地區。1988年復置池州地區,同時改貴池市,屬池州地區,其轄境不變。2000年地改市,池州地區改為池州市,同時改貴池市為貴池區,屬池州市。 古城貴池,自唐永泰元年(765年)並州一地,已逾1200餘年。城內縱橫交錯有牌坊、孝肅、舜井、樓山、九華、狀元等街巷數十條。由於近代戰火和「文革」的洗劫,城牆已毀,殘垣依存,城內仍保存有孝肅、牌坊等傳統街道的格局。貴池名士輩出,科第不絕,宋朝開寶六年(973年)已設府儒學,後有縣儒學,八桂、齊山、綉春、翠微、昭明、儲才、秀山等書院。明至清朝舉人有1170餘人,進士100餘名,狀元4人之多。其中明朝的黃觀,時稱「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的美譽,還有三科武舉、賜進士第一的方儀鳳。官至宰相、尚書者有之,如南唐的同章平事(宰相)殷崇義,明朝的禮部尚書汪珊,清朝的兵部尚書曹大鎬,此外還有明末文學家吳應箕,清朝受林則徐器重的福建按察史桂超萬,出駐英、俄、法、意、比五國公使的劉瑞芬,兒科專家夏禹鑄等。池州物華天寶,風景秀麗,曾引得歷代文人墨客留連吟誦。東晉的陶淵明、唐朝的李白、杜牧、白居易,宋時的王安石、岳飛、朱熹、楊萬里,明朝的王陽明、董其昌,清代的姚鼐等,都以其如椽巨筆為貴池的山川風物寫下了不朽詩篇。
貴池還是中國古儺戲的發源地之一。儺戲以其豐富的內涵、古樸的表演,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被譽為「戲劇活化石」。
潛山縣
潛山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郊,大別山東南麓,潛山在周朝時,為皖國所轄,皖國都城就在今潛山縣城,明洪武元年,置潛山縣迄今,首任潛山知縣張江,設縣治於潛山縣城。早在春秋時期,潛山就是古皖國封地,山稱皖山,水稱皖水,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潛山縣城曾於東漢至南宋為郡、州、府治所駐地長達800多年。文化底蘊豐厚。境內的天柱山是安徽省首批進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三大名山之一,以其自然風光雄、奇、靈、秀著稱於世,磅礴厚重,巍峙江淮。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封之為「南嶽」。公元589年,隋文帝開拓南疆,改封衡山為南嶽,天柱山仍以古南嶽受仰慕。禪宗三祖寺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全縣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6處,縣級16處。距今7000萬年的「潛山安徽龜」、「東方曉鼠」化石的相繼出土,潛山已被國際動物學家公認為「亞洲哺乳類的發源地」。中科院命名「薛家崗古文化遺址」,代表著新石器晚期一種新的原始文化類型。中國最早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故事發生地潛山焦家畈,三國佳麗大喬、小喬梳洗的胭脂井和喬公故址,王安石臨湖夜讀的舒王台,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石刻等歷代名勝遍布四鄉。皖山皖水還哺育了王蕃、曹松、李公麟和程長庚、張恨水、夏菊花等一代名流。
宣州區
宣州為皖東南門戶,位於長江以南,黃山之北,地處皖南山區余脈與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結合部。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秦初正式置縣。西漢改稱宛陵,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宣州先後為西漢丹陽郡,西晉宣城郡,唐宋宣州,元代寧國路以及明清寧國府所在地。安徽正式建省後,宣州在皖南的地位與皖北重鎮合肥並提,號稱「南宣北合」。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 宣州,是一片同中國文學史有許多關聯的文化土壤。一千多年以前,謝朓、李白、韓愈、白居易等著名文學家在這里或主政,或游歷,陶醉於名山勝水之間,寄情於宣紙宣筆之端,留下了許多華美的篇章。宣州是一幅自然與創造的風景園,也是人文薈萃的奇妙之地。外籍文人鍾情於斯,使之文氣大發,聲名遠播。另一方面,在宣州的本土上,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融,也培育了一代代舉世聞名的宣州籍人傑。南宋時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范曄,貶任宣州太守,在此期間撰成《後漢書》,宣州也隨《後漢書》名揚天下。謝朓在宣州任上時,並無多少顯赫的政績,倒是詩文奇峰突起,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甚至李白看了謝朓在宣州的詩作,也發出了「一生低首謝宣城」的慨嘆。北宋卓越的科學家沈括來到宣州任太守,他在自然科學和軍事、文學、音樂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在宣期間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文學家、軍事家、傑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任宣州太守時作《勸農歌》發展地方經濟。 真正使宣城名揚天下的人,首推李白。宣城在詩仙的經典之作中反復出現,後人也用大量的詩篇歌唱宣州和敬亭山。李白一生來宣州七次,共停留13年。杜甫、白居易、韓愈都在敬亭山留下詩文。李白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和「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已將宣城和敬亭山描繪得如詩如畫。宣州由於歷代文人的鍾愛而聲名大噪,另一方面使之名聞天下的,是宣州籍傑出人才。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對宋末詩風的現實主義風格的轉變貢獻很大。明代的梅鼎祚、梅膺祚,一個是戲劇家,一個是文字學家,其後梅文鼎被列為「世界三大數學家之一」(另兩人是日本關孝和、英國牛頓),可見聲名赫赫。 敬亭山是宣州的旅遊景點和重心。歷代名人在此留下詩文650多篇,是名副其實的「詩山」。敬亭雙塔石刻是蘇東坡真跡,可稱瑰寶。宣州城內陵陽第二峰上梅文鼎紀念館是中國數學家的聖壇。
黟縣;
黟縣位於安徽省南端、黃山風景區西南麓,黟縣建制於秦朝(公元前221年),自宋隸屬古徽州,是全國歷史最為悠久的文明古縣之一,是「徽商」和「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名人薈萃,汪勃、張小泉、俞正燮、賽金花、黃士陵、汪大燮、舒綉文等均出自於此。境內完整地保存了3500多幢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和眾多古村落,西遞、宏村2000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榮獲國家4A級景區、「中國十佳最具魅力名鎮」等桂冠。西遞、宏村、南屏先後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屏山和賽金花故居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徽州楹聯匾額、徽州篆刻、徽州祠祭列入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西遞、宏村、南屏、屏山等4個村列入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安慶,
皖西南中心城市,安徽省「皖江開發」的重點城市之一,長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中國傳統戲劇黃梅戲之鄉,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稱。以石油化工、輕紡食品、建築材料、機械電子為四大支柱工業。歷史悠久,二千多年前為皖國,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自公元1217年建城至今,安慶已有794年歷史。自清康熙六年(1667)安徽建省始,直至建國初的二百多年裡,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的省會。
績溪縣
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區,西部為黃山支脈,東部為西天目山脈,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縣域為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素稱「宣徽之脊」。境內大鄣、大會、大獒三山鼎立,從東北向西南、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的清涼峰海拔1787.4米,是績溪的最高處;南端的江村環海拔125米,是績溪的低谷。徽嶺山脈綿亘中部,分縣境為嶺南、嶺北兩部分,兩地的語言和風俗習慣也有很大的差異。境內河流交錯,溝谷縱橫,2千米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條,總長831千米。主要河道登源河長55千米,揚之河、大源河各長40千米,三河流域面積582.5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52.6%。此外,戈溪、黃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長15千米。北流之水屬長江水系;南流、東流之水屬錢塘江水系。 績溪生物資源豐富,地形地貌多樣,氣候四季分明,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到75.4%,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績溪建置於唐大歷二年(767年),隸屬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屬徽州。1987年12月,劃屬宣城地區。
http://cul.anhuinews.com/system/2008/07/16/002065340.shtml
② 安徽非物質遺產
首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名錄擬定項目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或單位
備注
一、民間文學(6項)
1
Ⅰ—1
鞭打蘆花
宿州市蕭縣
2
Ⅰ—2
孔雀東南飛傳說
安慶市潛山縣、懷寧縣
3
Ⅰ—3
桐城歌
安慶市桐城市
4
Ⅰ—4
六尺巷傳說
安慶市桐城市
5
Ⅰ—5
徽州民謠
黃山市
6
Ⅰ—6
徽州楹聯匾額
黃山市
二、民間音樂(14項)
7
Ⅱ—1
五河民歌
蚌埠市五河縣
8
Ⅱ—2
皖西大別山民歌
六安市
9
Ⅱ—3
壽州鑼鼓
六安市壽縣
10
Ⅱ—4
金寨古碑絲弦鑼鼓
六安市金寨縣
11
Ⅱ—5
當塗民歌
馬鞍山市當塗縣
國家名錄
12
Ⅱ—6
巢湖民歌
巢湖市
國家名錄
13
Ⅱ—7
繁昌民歌
蕪湖市繁昌縣
14
Ⅱ—8
銅陵牛歌
銅陵市銅陵縣
15
Ⅱ—9
貴池民歌
池州市貴池區
16
Ⅱ—10
石台唱曲
池州市石台縣
17
Ⅱ—11
九華山佛教音樂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
18
Ⅱ—12
潛山彈腔
安慶市潛山縣
19
Ⅱ—13
徽州民歌
黃山市
20
Ⅱ—14
齊雲山道教音樂
黃山市休寧縣
三、民間舞蹈(11項)
21
Ⅲ—1
花鼓燈
蚌埠市、淮南市鳳台縣、阜陽市潁上縣
國家名錄
22
Ⅲ—2
衛調花鼓
蚌埠市龍子湖區
23
Ⅲ—3
臨北獅子舞
蚌埠市五河縣
24
Ⅲ—4
火老虎
淮南市鳳台縣
25
Ⅲ—5
秧歌燈
滁州市來安縣
26
Ⅲ—6
肘歌抬歌
六安市壽縣、阜陽市臨泉縣
27
Ⅲ—7
十獸燈
蕪湖市南陵縣
28
Ⅲ—8
竹馬燈
銅陵市銅陵縣
29
Ⅲ—9
東至花燈
池州市東至縣
30
Ⅲ—10
黎陽仗鼓
黃山市屯溪區
31
Ⅲ—11
祁門儺舞
黃山市祁門縣
四、傳統戲劇(20項)
32
Ⅳ—1
廬劇
合肥市、六安市
國家名錄
33
Ⅳ—2
淮北花鼓戲
宿州市埇橋區、淮北市
34
Ⅳ—3
亳州二夾弦
亳州市譙城區
35
Ⅳ—4
墜子戲
宿州市
36
Ⅳ—5
泗州戲
宿州市、蚌埠市
國家名錄
37
Ⅳ—6
嗨子戲
阜陽市阜南縣
38
Ⅳ—7
推劇
淮南市鳳台縣、阜陽市潁上縣
39
Ⅳ—8
洪山戲
滁州市來安縣
40
Ⅳ—9
含弓戲
巢湖市含山縣
41
Ⅳ—10
梨簧戲
蕪湖市
42
Ⅳ—11
南陵目連戲
蕪湖市南陵縣
43
Ⅳ—12
皖南花鼓戲
宣城市
44
Ⅳ—13
貴池儺戲
池州市
國家名錄
45
Ⅳ—14
青陽腔
池州市青陽縣
國家名錄
46
Ⅳ—15
石台目連戲
池州市石台縣
47
Ⅳ—16
文南詞
安慶市宿松縣、池州市東至縣
48
Ⅳ—17
黃梅戲
安慶市
國家名錄
49
Ⅳ—18
岳西高腔
安慶市岳西縣
國家名錄
50
Ⅳ—19
徽州目連戲
黃山市
國家名錄
51
Ⅳ—20
徽劇
安徽省徽劇團、黃山市
國家名錄
五、曲藝(6項)
52
Ⅴ—1
門歌
合肥市包河區
53
Ⅴ—2
淮北大鼓
淮北市濉溪縣
54
Ⅴ—3
清音
阜陽市太和縣
55
Ⅴ—4
漁鼓
阜陽市界首市
56
Ⅴ—5
鳳陽花鼓
滁州市鳳陽縣
國家名錄
57
Ⅴ—6
鑼鼓書
六安市金安區
六、雜技與競技(2項)
58
Ⅵ—1
華佗五禽戲
亳州市
59
Ⅵ—2
民間雜技馬戲
阜陽市臨泉縣、宿州市埇橋區
七、民間美術(10項)
60
Ⅶ—1
火筆畫
合肥市
61
Ⅶ—2
靈璧鍾馗畫
宿州市靈璧縣
62
Ⅶ—3
蕭縣農民畫
宿州市蕭縣
63
Ⅶ—4
民間剪紙
阜陽市
64
Ⅶ—5
鳳畫
滁州市鳳陽縣
65
Ⅶ—6
青陽農民畫
池州市青陽縣
66
Ⅶ—7
望江挑花
安慶市望江縣
67
Ⅶ—8
徽州「三雕」
黃山市
國家名錄
68
Ⅶ—9
徽派版畫
黃山市歙縣
69
Ⅶ—10
徽州篆刻
黃山市黟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21項)
70
Ⅷ—1
宿州樂石硯製作技藝
宿州市
71
Ⅷ—2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阜陽市界首市
國家名錄
72
Ⅷ—3
紫金硯製作技藝
淮南市、六安市壽縣
73
Ⅷ—4
豆腐傳統製作技藝
六安市壽縣、淮南市
74
Ⅷ—5
舒席製作技藝
六安市舒城縣
75
Ⅷ—6
太平府銅壺技藝
馬鞍山市當塗縣
76
Ⅷ—7
傳統加工紙製作技藝
巢湖市
77
Ⅷ—8
無為剔墨紗燈技藝
巢湖市無為縣
78
Ⅷ—9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蕪湖市
國家名錄
79
Ⅷ—10
宣紙製作技藝
宣城市涇縣
國家名錄
80
Ⅷ—11
宣筆製作技藝
宣城市宣州區、涇縣
國家名錄
81
Ⅷ—12
徽墨製作技藝
宣城市績溪縣,黃山市歙縣、屯溪區
82
Ⅷ—13
石台油坊榨制技藝
池州市石台縣
83
Ⅷ—14
桑皮紙製作技藝
安慶市潛山縣、岳西縣
84
Ⅷ—15
歙硯製作技藝
黃山市歙縣
國家名錄
85
Ⅷ—16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黃山市休寧縣
國家名錄
86
Ⅷ—17
徽州漆器製作技藝
黃山市屯溪區
87
Ⅷ—18
徽州建築技藝
黃山市
88
Ⅷ—19
徽派盆景技藝
黃山市歙縣
89
Ⅷ—20
祁門紅茶製作技藝
黃山市祁門縣
90
Ⅷ—21
綠茶製作技藝(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屯溪綠茶、松蘿茶、六安瓜片、霍山黃芽)
黃山市徽州區、黃山市黃山區、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市休寧縣、六安市、六安市霍山縣
九、傳統醫葯(1項)
91
Ⅸ—1
新安醫學
黃山市
十、民俗(11項)
92
Ⅹ—1
洋蛇燈
合肥市肥東縣
93
Ⅹ—2
塗山禹王廟會
蚌埠市懷遠縣
94
Ⅹ—3
界首苗湖書會
阜陽市界首市
95
Ⅹ—4
走太平
滁州市全椒縣
96
Ⅹ—5
霸王祠三月三廟會
巢湖市和縣
97
Ⅹ—6
九華山廟會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
98
Ⅹ—7
跳五猖
宣城市郎溪縣
99
Ⅹ—8
徽菜
宣城市績溪縣、黃山市
100
Ⅹ—9
程大位珠演算法
黃山市
101
Ⅹ—10
徽州祠祭
黃山市祁門縣、黟縣
102
Ⅹ—11
軒轅車會
黃山市黃山區
③ 安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三)我省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1.民間音樂
⑴當塗民歌(安徽省當塗縣)
⑵巢湖民歌(安徽省巢湖市)
2.民間舞蹈
⑶花鼓燈(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3.傳統戲劇
⑷青陽腔(安徽省青陽縣)
⑸岳西高腔(安徽省岳西縣)
⑹徽劇(安徽省、黃山市)
⑺廬劇(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⑻黃梅戲(安徽省安慶市)
⑼泗州戲(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⑽目連戲(安徽省祁門縣)
⑾池州儺戲(安徽省池州市)
4.曲藝
⑿鳳陽花鼓(安徽省鳳陽縣)
5.民間美術
⒀徽州三雕(安徽省黃山市)
6.傳統手工技藝
⒁界首彩陶燒制技藝(安徽省界首市)
⒂蕪湖鐵畫鍛制技藝(安徽省蕪湖市)
⒃萬安羅盤製作技藝(安徽省休寧縣)
⒄宣紙製作技藝(安徽省涇縣)
⒅徽墨製作技藝(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黃山市歙縣、屯溪區)
⒆歙硯製作技藝(安徽省歙縣)
(五)首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名錄擬定項目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或單位
備注
一、民間文學(6項)
1
Ⅰ—1
鞭打蘆花
宿州市蕭縣
2
Ⅰ—2
孔雀東南飛傳說
安慶市潛山縣、懷寧縣
3
Ⅰ—3
桐城歌
安慶市桐城市
4
Ⅰ—4
六尺巷傳說
安慶市桐城市
5
Ⅰ—5
徽州民謠
黃山市
6
Ⅰ—6
徽州楹聯匾額
黃山市
二、民間音樂(14項)
7
Ⅱ—1
五河民歌
蚌埠市五河縣
8
Ⅱ—2
皖西大別山民歌
六安市
9
Ⅱ—3
壽州鑼鼓
六安市壽縣
10
Ⅱ—4
金寨古碑絲弦鑼鼓
六安市金寨縣
11
Ⅱ—5
當塗民歌
馬鞍山市當塗縣
國家名錄
12
Ⅱ—6
巢湖民歌
巢湖市
國家名錄
13
Ⅱ—7
繁昌民歌
蕪湖市繁昌縣
14
Ⅱ—8
銅陵牛歌
銅陵市銅陵縣
15
Ⅱ—9
貴池民歌
池州市貴池區
16
Ⅱ—10
石台唱曲
池州市石台縣
17
Ⅱ—11
九華山佛教音樂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
18
Ⅱ—12
潛山彈腔
安慶市潛山縣
19
Ⅱ—13
徽州民歌
黃山市
20
Ⅱ—14
齊雲山道教音樂
黃山市休寧縣
三、民間舞蹈(11項)
21
Ⅲ—1
花鼓燈
蚌埠市、淮南市鳳台縣、阜陽市潁上縣
國家名錄
22
Ⅲ—2
衛調花鼓
蚌埠市龍子湖區
23
Ⅲ—3
臨北獅子舞
蚌埠市五河縣
24
Ⅲ—4
火老虎
淮南市鳳台縣
25
Ⅲ—5
秧歌燈
滁州市來安縣
26
Ⅲ—6
肘歌抬歌
六安市壽縣、阜陽市臨泉縣
27
Ⅲ—7
十獸燈
蕪湖市南陵縣
28
Ⅲ—8
竹馬燈
銅陵市銅陵縣
29
Ⅲ—9
東至花燈
池州市東至縣
30
Ⅲ—10
黎陽仗鼓
黃山市屯溪區
31
Ⅲ—11
祁門儺舞
黃山市祁門縣
四、傳統戲劇(20項)
32
Ⅳ—1
廬劇
合肥市、六安市
國家名錄
33
Ⅳ—2
淮北花鼓戲
宿州市埇橋區、淮北市
34
Ⅳ—3
亳州二夾弦
亳州市譙城區
35
Ⅳ—4
墜子戲
宿州市
36
Ⅳ—5
泗州戲
宿州市、蚌埠市
國家名錄
37
Ⅳ—6
嗨子戲
阜陽市阜南縣
38
Ⅳ—7
推劇
淮南市鳳台縣、阜陽市潁上縣
39
Ⅳ—8
洪山戲
滁州市來安縣
40
Ⅳ—9
含弓戲
巢湖市含山縣
41
Ⅳ—10
梨簧戲
蕪湖市
42
Ⅳ—11
南陵目連戲
蕪湖市南陵縣
43
Ⅳ—12
皖南花鼓戲
宣城市
44
Ⅳ—13
貴池儺戲
池州市
國家名錄
45
Ⅳ—14
青陽腔
池州市青陽縣
國家名錄
46
Ⅳ—15
石台目連戲
池州市石台縣
47
Ⅳ—16
文南詞
安慶市宿松縣、池州市東至縣
48
Ⅳ—17
黃梅戲
安慶市
國家名錄
49
Ⅳ—18
岳西高腔
安慶市岳西縣
國家名錄
50
Ⅳ—19
徽州目連戲
黃山市
國家名錄
51
Ⅳ—20
徽劇
安徽省徽劇團、黃山市
國家名錄
五、曲藝(6項)
52
Ⅴ—1
門歌
合肥市包河區
53
Ⅴ—2
淮北大鼓
淮北市濉溪縣
54
Ⅴ—3
清音
阜陽市太和縣
55
Ⅴ—4
漁鼓
阜陽市界首市
56
Ⅴ—5
鳳陽花鼓
滁州市鳳陽縣
國家名錄
57
Ⅴ—6
鑼鼓書
六安市金安區
六、雜技與競技(2項)
58
Ⅵ—1
華佗五禽戲
亳州市
59
Ⅵ—2
民間雜技馬戲
阜陽市臨泉縣、宿州市埇橋區
七、民間美術(10項)
60
Ⅶ—1
火筆畫
合肥市
61
Ⅶ—2
靈璧鍾馗畫
宿州市靈璧縣
62
Ⅶ—3
蕭縣農民畫
宿州市蕭縣
63
Ⅶ—4
民間剪紙
阜陽市
64
Ⅶ—5
鳳畫
滁州市鳳陽縣
65
Ⅶ—6
青陽農民畫
池州市青陽縣
66
Ⅶ—7
望江挑花
安慶市望江縣
67
Ⅶ—8
徽州「三雕」
黃山市
國家名錄
68
Ⅶ—9
徽派版畫
黃山市歙縣
69
Ⅶ—10
徽州篆刻
黃山市黟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21項)
70
Ⅷ—1
宿州樂石硯製作技藝
宿州市
71
Ⅷ—2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阜陽市界首市
國家名錄
72
Ⅷ—3
紫金硯製作技藝
淮南市、六安市壽縣
73
Ⅷ—4
豆腐傳統製作技藝
六安市壽縣、淮南市
74
Ⅷ—5
舒席製作技藝
六安市舒城縣
75
Ⅷ—6
太平府銅壺技藝
馬鞍山市當塗縣
76
Ⅷ—7
傳統加工紙製作技藝
巢湖市
77
Ⅷ—8
無為剔墨紗燈技藝
巢湖市無為縣
78
Ⅷ—9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蕪湖市
國家名錄
79
Ⅷ—10
宣紙製作技藝
宣城市涇縣
國家名錄
80
Ⅷ—11
宣筆製作技藝
宣城市宣州區、涇縣
國家名錄
81
Ⅷ—12
徽墨製作技藝
宣城市績溪縣,黃山市歙縣、屯溪區
82
Ⅷ—13
石台油坊榨制技藝
池州市石台縣
83
Ⅷ—14
桑皮紙製作技藝
安慶市潛山縣、岳西縣
84
Ⅷ—15
歙硯製作技藝
黃山市歙縣
國家名錄
85
Ⅷ—16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黃山市休寧縣
國家名錄
86
Ⅷ—17
徽州漆器製作技藝
黃山市屯溪區
87
Ⅷ—18
徽州建築技藝
黃山市
88
Ⅷ—19
徽派盆景技藝
黃山市歙縣
89
Ⅷ—20
祁門紅茶製作技藝
黃山市祁門縣
90
Ⅷ—21
綠茶製作技藝(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屯溪綠茶、松蘿茶、六安瓜片、霍山黃芽)
黃山市徽州區、黃山市黃山區、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市休寧縣、六安市、六安市霍山縣
九、傳統醫葯(1項)
91
Ⅸ—1
新安醫學
黃山市
十、民俗(11項)
92
Ⅹ—1
洋蛇燈
合肥市肥東縣
93
Ⅹ—2
塗山禹王廟會
蚌埠市懷遠縣
94
Ⅹ—3
界首苗湖書會
阜陽市界首市
95
Ⅹ—4
走太平
滁州市全椒縣
96
Ⅹ—5
霸王祠三月三廟會
巢湖市和縣
97
Ⅹ—6
九華山廟會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
98
Ⅹ—7
跳五猖
宣城市郎溪縣
99
Ⅹ—8
徽菜
宣城市績溪縣、黃山市
100
Ⅹ—9
程大位珠演算法
黃山市
101
Ⅹ—10
徽州祠祭
黃山市祁門縣、黟縣
④ 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梅戲保護區域是安徽省的安慶市和湖北省的黃梅縣。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市,一代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就是安徽省安慶人,黃梅戲與湖北省黃梅縣並無關聯,並且黃梅戲一直用安徽省安慶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於安慶地方黃梅時節採茶歌曲,大部分黃梅戲演員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與安徽方言差異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黃梅縣地名虛構起源歷史以爭奪黃梅戲文化遺產,黃梅戲在湖北並沒有太大知名度。
黃梅戲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從孕育、成形、發展、壯大,至今已走過兩百年的時光。但是,對於這一重要的地方戲曲劇種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最近安徽省專家通過田野考察和資料研究,提出了新說法,認為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此說推翻了流傳較廣的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傳統說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兩級宣傳部門的支持下,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以《黃梅戲的起源與發展》作為學術課題,聘請多位多年從事黃梅戲藝術研究的專家學者,對黃梅戲起源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調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過7個月的田野調查,對民歌、時調、鼓書、燈戲、佛道音樂、青陽腔、高腔、彈腔等音樂進行調查和取樣錄制,調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蘇、陝西五個省區,采訪對象達413人,收集民歌3000餘首,錄制音像達900多分鍾。
參與此項調查的安徽黃梅戲研究者王秋貴說,黃梅戲的語言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聲腔以安慶民歌為基調,黃梅戲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黃梅戲誕生之前就已經在安慶地區流行。此次田野調查的一個重要發現是,遠在千里之外的陝西省南部商洛地區,居住著許多清朝康、雍、乾時期從安慶各縣遷過去的移民。他們早就失去了與家鄉的聯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陸續尋宗認祖。盡管遠隔千里,但他們至今還操持著安慶方言,還傳唱著200多年前從老家帶過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經成為黃梅戲的聲腔。比如商南《十二時會姐歌》無論是音樂還是唱詞與安慶的《探姐》如出一轍。此外,商南的《偷情歌》與安慶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難猜》與安慶的《手拉槐樹望郎來》等也存在明顯的對應關系。王秋貴說,這說明黃梅戲的聲腔不是外來的,而是起源於安慶本地。
據課題組成員介紹,通過調查,他們發現黃梅戲的音樂95%來自安慶地區已經流傳的民歌、花鼓戲、道情、彈詞、高腔和徽調,而安慶地區當時又是民間戲曲的中心,這也佐證了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
此外,課題組通過對安慶方言與黃梅戲音樂的關系進行考察也發現,安慶方言與湖北黃梅方言的平仄關系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課題組在報告中認為,安慶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語音平緩,很少出現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決定了黃梅戲唱腔的波紋形狀流暢,黃梅戲被觀眾稱道的特色:易懂、易學、易唱,和安慶方言存在因果關系。
此前戲曲學術界一般都認為黃梅戲是清末湖北黃梅縣水災難民在流浪過程中帶入安慶地區的,災民傳唱的湖北採茶調與安慶民間小調和其他戲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黃梅戲。但安徽戲曲研究者在查閱目前可見的所有關於黃梅戲的文史資料和田野調查中,都沒有發現有關湖北採茶調在安慶傳播的過程和事件。在調查報告中,安徽學者認為,湖北黃梅縣發大水的時候,地處下游、地勢更為低窪的安慶地區也是汪洋一片,難民想經過皖河流域各縣進入安慶城內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災民沿途傳播採茶音樂的路線圖不能成立。
也有專家指出,當前能夠證明黃梅戲起源的文獻證據還很缺乏,此次調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記載黃梅戲的資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報》上的一則報道,證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慶北門集賢關一帶每年都有「黃梅調小戲」上演。戲曲史專家廖奔說,缺乏文獻記載是地方戲曲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因此建議下一步要擴大文獻的搜尋范圍。
安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愛軍表示,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一張文化名片,弄清楚黃梅戲的起源對於更好地研究地方戲曲的誕生、發展的規律,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一民族藝術瑰寶都具有重要意義。
---人民日報《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起源於安慶地區》
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起源於安慶地區
⑤ 安徽著名劇種是什麼
安徽著名劇種是淮北花鼓戲、京劇的前身——徽劇、廬劇。
淮北花鼓戲是在安徽淮北地區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劇種,它因發源於淮北地區,表演時男角上場背花鼓,樂隊伴奏時也以「花鼓」為主樂,因此叫淮北花鼓戲。流行於安徽北部和皖豫蘇魯交界地區,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碭山、蕭縣、開封、邳縣),中路(宿縣、靈璧、泗洪、渦陽、蒙城、阜陽)和南路(蚌埠、淮南、壽縣)。淮北花鼓戲的原始形式是民間的小型歌舞。勞動人民在農閑季節里籍以自娛,有時在進行這些民間小唱時,伴以舞姿。這些舞姿都是根據民歌的內容,模仿生產生活上的動作編成。後來,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間雜技,如「四門八叉」、「頂人」等,使舞蹈加強了動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時編唱了一些有故事情節的小段子,如西廂段三國段等,並漸漸由唱短段到唱長段,從一人單唱到兩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後來,又經過花古戲人的長期實踐,在內容上改變了唱本故事,開始演唱連台本戲,演員也隨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藝術逐步提高,到解放後,達到了豐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戲的劇目分大戲小戲兩種,傳統劇目有《王小趕腳》、《四寶珠》、《花園會》等一百七十多個。內容多反應當時人民的生活、勞動、習慣、性格,運用當地群眾的純朴語言,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淮北花鼓戲唱腔大體上分兩大類,一類是用於「八句子」和單出戲的專用調,如「貨郎段」「西廂段」「黑驢段」等,旋律抒情優美,上下句對稱整齊,組織比較嚴謹;另一類是用於正本戲的板調,如「平板」、「寒板」等。敘述性強,變化靈活,富於表現力。
淮北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是有獨特風格的,無論是身段、動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動形象地表現淮北勞動人民的豪放、熱情強悍的性格特點,顯得粗獷、奔放而又朴實、詼諧。新整理的傳統劇目《摸花轎》已拍成電影,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
京劇的前身——徽劇
徽劇,淵源於明代的「徽池雅調」。明朝嘉靖年間,,江西弋陽腔流傳到安徽青陽,貴池一帶,與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調相結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藝人,在吸收弋陽腔的基礎上創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青陽腔;青陽腔又受到民間山歌小調和崑曲的影響,成為徽劇的先聲。清乾隆時形成 「徽 戲」,今名「 徽 劇 」。
其特點是滾白滾唱,不僅讓戲曲中的人物有傾吐內心積郁與激憤等感情的廣闊餘地,而且還富有敘述性。主要腔調是吹腔、四平、撥子和二黃,也唱西皮、高腔、崑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調等。劇目很多,擅演歷史題材的大戲。音樂曲調和表演技巧都很豐富。清代中葉流傳很廣,對南方許多劇種都有深遠的影響。徽劇風靡全國,形成了一個唱、念、做、打並重的完美的劇種。清朝乾隆年間,徽劇名藝人高朗亭,郝天壽等,把徽劇帶到揚州演出。當時揚州是全國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藝術精湛的徽劇壓倒。當時在徽州的班社就有47個之多,其中如大壽春,藝員竟達180多人。主要徽班有
老慶升是徽班的鼻祖,班子實力雄厚,規制嚴整,行當齊全,陣容龐大。 老陽春 以崑曲見長,與之相對成立的是新陽春。該班有28隻箱子行頭,72名藝員,30頂網巾,常演出200多個劇目。 庄春和 以皮黃聲腔為主的班社。 采慶班 以表演「采頭」出名。
春台班 乾隆皇帝八旬壽誕,該班進京獻壽,技藝超群,被譽為「四大徽班」之一。
慶升班技藝出眾,被譽為京外「四大徽班」之一。
彩慶班由徽城眾商助資,廣聚名角而成。每年三月三的徽州「賽寶會」及四鄉的盛大聚會,該班都參加演出。
鳳舞班民國15年成立,與新彩慶、二陽春、柯長春合稱「新四大徽班」。
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帶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觀眾的歡迎。接著,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進京。徽劇進京不久,漢劇也進京,徽劇又從漢劇中吸收了西皮,進一步豐富,發展了自己的聲腔。從此,徽劇不僅闖進了皇宮,振動了京城,而且廣泛流傳,影響了全國。它在北方紮下根子,逐漸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與北方語言結合起來,發展成為京劇。它對南方的戲曲影響也十分深遠,江西的贛劇、四川的川劇、廣東的粵劇、廣西的桂劇、雲南的滇劇,都受到徽劇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徽劇表演藝術有著突出貢獻的傑出代表是老藝人程長庚。程長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潛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並用,脫俗創新,卓然成家,對徽劇來說,他起了承前作用,對京戲來說,他起了起後作用,因此,他成為京劇的開山祖師。徽劇的表演藝術,豐富而多采。它講究平台與高台武功,講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講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畫面氣派等。平台與高台武功在徽劇里最為突出,平台如「獨腳單踢」、「叉腿單踢」、「刀門」、「飛叉」等都異常驚險,至於高台武工,更為險要,一般演員要翻三張桌子,有的要翻七張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戲里很有雕塑藝術感。徽劇注重集體表演,必要時眾歌齊舞,顯得氣勢壯偉,場面熱烈。徽劇的劇目很多,據記載有一千四百零四個,因年代較久,多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傳。解放後,經過挖掘整理,富有徽劇特色的代表劇目有《義虎報》、《巧姻緣》、《齊王點馬》、《水淹七軍》等。
廬劇
廬劇,舊稱「倒七戲」,解放後改今名。流行於皖中、皖西一帶有一千多萬人的廣大地區,是省內最大的一個劇種。廬劇的起源比較早,據傳在太平天國年間就有職業性流動班社。以大別山民歌和江淮之間的歌舞為基礎,吸收了端公戲、嗨子戲、門歌等劇種的唱腔和劇目,逐漸發展成了格調統一、色彩鮮明的地方戲。廬劇的唱腔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在唱腔中不斷出現用假聲演唱的旋律,稱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幫腔吆台,即當舞台上的演員唱到一定的時候,由場面和後台的演員齊聲幫唱,高亢遼闊,烘托劇情,渲染舞台氣氛。其鄉土味很濃,風格明朗。廬劇的劇目約二百多個。在觀眾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羅衣》、《討學錢》、《休丁香》等。劇本大多取材於流傳在民間的歷史傳說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間傳說,語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動。廬劇的表演樸素而活潑,簡單而真實。打擊樂很豐富,幾乎是一種戲一套鑼鼓經,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鑼鼓聲中進行的。唱時,一般都站著唱,隨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動作,大的舞蹈動作都是唱完一段後,隨著打擊樂器的伴奏舞蹈起來。舞蹈吸收民間花鼓燈、早船舞等形式,花樣翻新,姿態優美。
⑥ 我的家鄉方言屬於皖西贛方言,請問它和普通話有什麼區別
語音特徵:
1.讀送氣聲母的字比普通話多。不僅「婆桃葵才牆勤祥從」等字讀送氣聲母,下面這些普通話讀不送氣聲母的字,方言也讀成送氣聲母。例如:步p、稻t、共k、在ts、匠t�、近t�、像t�、松(~樹)ts。
2.t�組聲母拼合口呼韻母字與t�組聲母拼撮口呼韻母字混同。例如:肫=軍、除=渠、拴=宣。
3.各地話把普通話的一部分t�、t�、�和零聲母拼齊齒呼韻母字,讀成k、k、x、�聲母拼開口呼韻母。例如:「街」讀成「該」、「敲」讀成「尻」、「眼」讀成「俺」、「瞎」讀成「哈」。
4.各地話都把「壇(~子)肝看(~伢)汗」和「團官寬換」等普通話讀an、uan韻母的字,讀成on韻母。
5.各地話�n與��、in與i�韻母混同。例如:更生=根深、經營=金銀。
普通話t�t��聲母的字,在安徽方言里的讀音有以下三種情況:
(1)皖中和皖西的多數方言把普通話中一部分t�t��聲母(來自古庄組的部分)字,讀成tstss聲母。例如,合肥市話「皺、爭」讀ts-,「初、愁」讀ts-,「師、生」讀s-。
(2)沿淮和沿江的大部分市縣方言,有ts組聲母與t�組聲母不分的情況,都讀成了tstss。例如,蚌埠市、蕪湖市話「知」=「資」,「巢」=「曹」,「山」=「三」。
(3)皖南和皖西的大部分市縣方言,把普通話t�組聲母的字,分別讀成tstss和t�t��聲母。例如,歙縣話「之」讀cts�,「知」讀ct�i,「窗」讀cts,「車」讀ct�ia,「梳」讀csu,「收」讀c�i。3.中古「並」、「定」、「群」等全濁塞音聲母的字,普通話都讀成清塞音聲母,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例如,「婆」、「步」都是並母字,普通話「婆」的聲母是p,「步」的聲母是p。
安徽大部分地區的話也是這樣。少數市縣話跟普通話不一樣,有兩種情況:
(1)皖西贛語和皖南徽語,將這些古全濁聲母的字不分平仄,大都讀成送氣的清塞音聲母。例如,潛山話和歙縣話「婆」、「步」都讀p聲母,「提」、「笛」都讀t聲母,「葵」、「櫃」都讀k聲母。
(2)皖南吳語仍保持著古全濁聲母字的獨立的聲類。有的話仍讀濁塞音,有的話讀成先清後濁音。例如,太平話「敗」、「皮」的聲母是全濁塞音b,「途」、「度」的聲母是全濁塞音d,「葵」、「窮」的聲母是全濁塞音�;蕪湖縣老派話「皮」、「白」讀成先清後濁的擦音f�聲母,「挑」、「大」讀成先清後濁的擦音�聲母,「葵」、「櫃」讀成先清後濁的擦音x�聲母,「蟲」、「窮」讀成先清後濁的擦音��聲母。
4.普通話里「腦」、「怒」、「年」、「女」等字跟「老」、「路」、「連」、「呂」等字的聲母是不同的,前一組是鼻音n,後一組是邊音l。皖北中原官話皖西贛語跟普通話一樣,鼻音聲母和邊音聲母的字分別清楚。皖中江淮官話和皖南宣州吳語的少數方言跟普通話不一樣,這兩個聲母彼此沒有分別字音的作用。多數市縣n、l隨便讀,少數市縣全讀n或l,總之是n與l不分。例如,合肥市話和蕪湖市話都分不清「腦」與「老」,「怒」與「路」,「年」與「連」,「女」與「呂」等字的聲母,但兩者的情況卻有不同,合肥話把這些字大都讀成l聲母,蕪湖話習慣把「腦」、「老」、「怒」、「路」讀成l聲母,習慣把「年」、「連」、「女」、「呂」讀成n聲母。
5.普通話「夫」「匪」「方」等字讀f聲母,「出」「水」「雙」等字讀�聲母。安徽大部分地區的讀音跟普通話一樣,惟有皖北中原官話的渦陽、臨泉、阜陽、界首、亳縣等市縣的部分地區,才把普通話讀�聲母跟合口呼韻母相拼的字讀成f聲母。例如,渦陽話把「書」讀成「夫」cfu,把「水」讀成「匪」cf�,把「雙」讀成「方」cfɑ~。
6.普通話「夫」與「呼」,「飛」與「灰」,「分」與「婚」讀音分得很清楚。皖中和皖西話跟普通話一樣,也分得很清楚。但是壽縣、鳳台、淮南市、涇縣、石台、旌德、太平等地的話,以及廣德、寧國兩縣鄉間的湖北話,都有f與xu(xu-)不分的情況。這些地方一般把f聲母字讀成x聲母(拼合口呼韻母),也有把x聲母(拼合口呼韻母)的字讀成f聲母(拼開口韻)的,也有把f、x聲母的字隨便讀的。
7.普通話�聲母字,在安徽方言里的讀音也有分歧。例如,阜陽和合肥話「人」、「繞」、「軟」、「絨」、「熱」、「日」等都讀�聲母。在沿淮沿江的一些市縣(如蚌埠市、無為)等方言里,大多讀成舌尖前濁擦音聲母z。當塗方言又讀成舌根濁擦音�聲母。皖南徽語把「人」、「繞」、「軟」、「日」、「熱」等字讀成�聲母,把「如」「絨」等字讀成零聲母。
8.普通話零聲母的字,在安徽方言里一般都讀成了有聲母的字。有三種情況:
(1)開口韻零聲母字,皖北中原官話大都讀成�聲母,皖中合肥、肥東、肥西、舒城等地讀成�聲母,沿江江淮官話、皖南宣州吳語、皖西贛語和皖南徽語讀成�聲母。例如,「安」,阜陽話讀c�a~,合肥話讀c�~,巢湖話讀c�~、歙縣話讀c��,太湖話讀c�an。
(2)合口呼零聲母字,在皖東江淮官話、沿淮以南的中原官話以及皖南宣州吳語和一部分徽語里大都讀v聲母。例如,「溫」,鳳陽話讀cv�~,滁縣話讀cv��,石台話讀cv��,休寧話讀cva。
(3)一部分齊齒呼零聲母(古疑母開口細音)字,在皖南徽語、皖西贛語里大都讀成�或n聲母,有的字(來自古疑母開口二等韻)讀成�聲母。例如,「研」岳西、休寧話讀�聲母,「義」歙縣話讀n聲母,「咬」岳西和歙縣話都讀成�聲母。
9.普通話ai、au等復合母音韻母,在安徽的淮北話、皖中話和皖南話中,大都讀成單母音韻母。例如,「敗太」阜陽話讀成�韻母,合肥話讀成E韻母,歙縣話讀成a韻母,太平話也讀成a韻母;「寶刀」阜陽話、合肥話和歙縣話都讀成�韻母,太平話讀成e韻母。
10.普通話「堵」「途」「路」「祖」「醋」「蘇」等字讀u韻母,「斗」「投」「漏」「走」「湊」「搜」等字讀ou韻母。可是,皖西贛語、桐城話和寧國的湖北話將這些u韻字都讀成跟ou韻母字同音。例如,堵=斗,途=投,路=漏,祖=走,醋=湊,蘇=搜。
11.普通話an、a�、�n、��韻母,在皖北中原官話和沿淮一帶的皖中江淮官話中大都讀成鼻化韻母。例如,「安」阜陽話讀�a~,合肥話讀�~,「恩」阜陽話、蚌埠話都讀�~韻母。
12.普通話an、a�韻母的字,在皖南徽語中大都讀成母音韻母。例如,「湯」歙縣話讀cta,屯溪話讀ctau,「官」歙縣話讀cku�,屯溪話讀ckuˇ。普通話有些讀u�n、��韻母的字,在皖南徽語中也有讀成母音韻的。例如,「敦」休寧話讀ctuˇ,「登」休寧話讀cta,「生」歙縣話讀s�,「寧」休寧話讀la�。
13.普通話「班」「膽」和「關」「彎」分別讀an和uan韻母,「幫」「黨」和「光」「汪」分別讀a�、ua�韻母。在沿江兩岸的馬鞍山、蕪湖、銅陵、貴池、安慶、懷寧、桐城以及皖南徽語中,都有an與a�不分,uan與ua�不分的情況。例如,蕪湖市話「班幫」與「膽黨」都讀a~韻母,「關光」「彎汪」都讀ua~韻母;祁門話「膽黨」「感港」都讀�~韻母,「幫班」「關光」都讀uˇ韻母。
14.普通話「門真跟」和「民林金」分別讀�n、in韻母,「蒙蒸庚」和「明靈京」分別讀��、i�韻母。在沿淮的中原官話中及淮河以南的大多數方言里,都有�n與��不分、in與i�不分的情況。例如,在蚌埠、合肥、蕪湖、安慶等地話里,「彭蒸庚」=「盆真跟」,「明靈京」=「民林金」;在滁縣、太平等地話里則「盆真跟」=「彭爭庚」,「民林金」=「明靈京」,歙縣話「風蒸」=「分真」、「精明」=「金民」。
15.普通話「班搬」同音,「蠻瞞」同音,「關官」同音,「晚碗」同音,前兩組都讀an韻母,後兩組都讀uan韻母。然而這些字在皖中和皖東江淮官話、皖西贛語以及沿江宣州吳語里卻讀成不同的韻母。例如,「班蠻」、「關晚」合肥話讀成~、u~韻母,岳西話讀成an、uan韻母;「搬滿」、「短酸亂官碗」合肥話都讀成~韻母,岳西話除了將「官碗」讀uon韻母,其他都讀on韻母。
16.普通話「居、宣、群」等字讀撮口呼y、yan、yn韻母,「豬、拴、唇」等字讀合口呼u、uan、u�n韻母。可是在皖西贛語和桐城、樅陽、寧國話里,卻把這兩類字的韻母混同為一了。例如,「居豬」懷寧話讀ct�y,桐城話讀ct�,「群唇」懷寧、太湖話讀ct�yn,桐城、寧國話讀ct�n,「宣拴」懷寧、太湖話讀c�yan,桐城、寧國話讀c�an。
17.普通話「多」讀uo韻母,「堆」讀uei韻母,「敦」讀u�n韻母,「端」讀uan韻母。但是在我省很多方言中,這些字的韻母大都失去u韻頭,讀成開口呼韻母。例如,「多蓑」蕪湖話讀o韻,「堆歲」蚌埠話讀�韻,「敦孫」潁上與蚌埠話都讀�~韻,「端酸」合肥話讀~韻,寧國和廣德等地話卻讀成an韻母。
18.普通話「比皮米李低體衣」等字都讀i韻母,可是合肥、肥東、肥西、績溪、旌德等地話卻讀成�韻母,與「資次私」的韻母相同。
19.普通話kkx聲母是不跟齊齒韻相拼的。可是歙縣、潛山、潁上話的kkx聲母都可以跟少數齊齒呼韻母相拼。例如,歙縣話的「狗」ki、「口」ki、「厚」xi的字音,潛山話的「跟」kin、「坑」kin的字音,潁上話「格」kie、「客」kie、「黑」xie等字的讀音。
20.普通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古入聲字被分別歸並到這4個聲調中。皖北中原官話雖然也是四個聲調,但是古入聲字大都被分別並到陰平(古清入和次濁入聲字)、陽平(古全濁入聲字)中去。皖中江淮官話和沿江吳語有五個聲調,除了有與普通話相同的四個聲調之外,還比普通話多出一個入聲調。皖西贛語和皖南徽語多為六個聲調,除了比普通話多一個入聲調之外,大多還將去聲分化為陰去、陽去兩類。各地話聲調的調值與普通話相比,都有較大的差別。例如,普通話陰平讀55高平調,全省與其相同或相近的只有銅陵話陰平也讀55高平調,貴池話陰平讀44次高平調。普通話去聲讀51全降調,與其相近的有皖北中原官話和皖中沿淮南鐵路各市縣的江淮官話,這些方言的去聲大都讀53高降調。
⑦ 安徽的文化遺產是什麼
安徽省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1.民間音樂
⑴當塗民歌(安徽省當塗縣)
⑵巢湖民歌(安徽省巢湖市)
2.民間舞蹈
⑶花鼓燈(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3.傳統戲劇
⑷青陽腔(安徽省青陽縣)
⑸岳西高腔(安徽省岳西縣)
⑹徽劇(安徽省、黃山市)
⑺廬劇(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⑻黃梅戲(安徽省安慶市)
⑼泗州戲(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⑽目連戲(安徽省祁門縣)
⑾池州儺戲(安徽省池州市)
4.曲藝
⑿鳳陽花鼓(安徽省鳳陽縣)
5.民間美術
⒀徽州三雕(安徽省黃山市)
6.傳統手工技藝
⒁界首彩陶燒制技藝(安徽省界首市)
⒂蕪湖鐵畫鍛制技藝(安徽省蕪湖市)
⒃萬安羅盤製作技藝(安徽省休寧縣)
⒄宣紙製作技藝(安徽省涇縣)
⒅徽墨製作技藝(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黃山市歙縣、屯溪區)
⒆歙硯製作技藝(安徽省歙縣)
(五)首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名錄擬定項目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或單位
備注
一、民間文學(6項)
1
Ⅰ—1
鞭打蘆花
宿州市蕭縣
2
Ⅰ—2
孔雀東南飛傳說
安慶市潛山縣、懷寧縣
3
Ⅰ—3
桐城歌
安慶市桐城市
4
Ⅰ—4
六尺巷傳說
安慶市桐城市
5
Ⅰ—5
徽州民謠
黃山市
6
Ⅰ—6
徽州楹聯匾額
黃山市
二、民間音樂(14項)
7
Ⅱ—1
五河民歌
蚌埠市五河縣
8
Ⅱ—2
皖西大別山民歌
六安市
9
Ⅱ—3
壽州鑼鼓
六安市壽縣
10
Ⅱ—4
金寨古碑絲弦鑼鼓
六安市金寨縣
11
Ⅱ—5
當塗民歌
馬鞍山市當塗縣
國家名錄
12
Ⅱ—6
巢湖民歌
巢湖市
國家名錄
13
Ⅱ—7
繁昌民歌
蕪湖市繁昌縣
14
Ⅱ—8
銅陵牛歌
銅陵市銅陵縣
15
Ⅱ—9
貴池民歌
池州市貴池區
16
Ⅱ—10
石台唱曲
池州市石台縣
17
Ⅱ—11
九華山佛教音樂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
18
Ⅱ—12
潛山彈腔
安慶市潛山縣
19
Ⅱ—13
徽州民歌
黃山市
20
Ⅱ—14
齊雲山道教音樂
黃山市休寧縣
三、民間舞蹈(11項)
21
Ⅲ—1
花鼓燈
蚌埠市、淮南市鳳台縣、阜陽市潁上縣
國家名錄
22
Ⅲ—2
衛調花鼓
蚌埠市龍子湖區
23
Ⅲ—3
臨北獅子舞
蚌埠市五河縣
24
Ⅲ—4
火老虎
淮南市鳳台縣
25
Ⅲ—5
秧歌燈
滁州市來安縣
26
Ⅲ—6
肘歌抬歌
六安市壽縣、阜陽市臨泉縣
27
Ⅲ—7
十獸燈
蕪湖市南陵縣
28
Ⅲ—8
竹馬燈
銅陵市銅陵縣
29
Ⅲ—9
東至花燈
池州市東至縣
30
Ⅲ—10
黎陽仗鼓
黃山市屯溪區
31
Ⅲ—11
祁門儺舞
黃山市祁門縣
四、傳統戲劇(20項)
32
Ⅳ—1
廬劇
合肥市、六安市
國家名錄
33
Ⅳ—2
淮北花鼓戲
宿州市埇橋區、淮北市
34
Ⅳ—3
亳州二夾弦
亳州市譙城區
35
Ⅳ—4
墜子戲
宿州市
36
Ⅳ—5
泗州戲
宿州市、蚌埠市
國家名錄
37
Ⅳ—6
嗨子戲
阜陽市阜南縣
38
Ⅳ—7
推劇
淮南市鳳台縣、阜陽市潁上縣
39
Ⅳ—8
洪山戲
滁州市來安縣
40
Ⅳ—9
含弓戲
巢湖市含山縣
41
Ⅳ—10
梨簧戲
蕪湖市
42
Ⅳ—11
南陵目連戲
蕪湖市南陵縣
43
Ⅳ—12
皖南花鼓戲
宣城市
44
Ⅳ—13
貴池儺戲
池州市
國家名錄
45
Ⅳ—14
青陽腔
池州市青陽縣
國家名錄
46
Ⅳ—15
石台目連戲
池州市石台縣
47
Ⅳ—16
文南詞
安慶市宿松縣、池州市東至縣
48
Ⅳ—17
黃梅戲
安慶市
國家名錄
49
Ⅳ—18
岳西高腔
安慶市岳西縣
國家名錄
50
Ⅳ—19
徽州目連戲
黃山市
國家名錄
51
Ⅳ—20
徽劇
安徽省徽劇團、黃山市
國家名錄
五、曲藝(6項)
52
Ⅴ—1
門歌
合肥市包河區
53
Ⅴ—2
淮北大鼓
淮北市濉溪縣
54
Ⅴ—3
清音
阜陽市太和縣
55
Ⅴ—4
漁鼓
阜陽市界首市
56
Ⅴ—5
鳳陽花鼓
滁州市鳳陽縣
國家名錄
57
Ⅴ—6
鑼鼓書
六安市金安區
六、雜技與競技(2項)
58
Ⅵ—1
華佗五禽戲
亳州市
59
Ⅵ—2
民間雜技馬戲
阜陽市臨泉縣、宿州市埇橋區
七、民間美術(10項)
60
Ⅶ—1
火筆畫
合肥市
61
Ⅶ—2
靈璧鍾馗畫
宿州市靈璧縣
62
Ⅶ—3
蕭縣農民畫
宿州市蕭縣
63
Ⅶ—4
民間剪紙
阜陽市
64
Ⅶ—5
鳳畫
滁州市鳳陽縣
65
Ⅶ—6
青陽農民畫
池州市青陽縣
66
Ⅶ—7
望江挑花
安慶市望江縣
67
Ⅶ—8
徽州「三雕」
黃山市
國家名錄
68
Ⅶ—9
徽派版畫
黃山市歙縣
69
Ⅶ—10
徽州篆刻
黃山市黟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21項)
70
Ⅷ—1
宿州樂石硯製作技藝
宿州市
71
Ⅷ—2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阜陽市界首市
國家名錄
72
Ⅷ—3
紫金硯製作技藝
淮南市、六安市壽縣
73
Ⅷ—4
豆腐傳統製作技藝
六安市壽縣、淮南市
74
Ⅷ—5
舒席製作技藝
六安市舒城縣
75
Ⅷ—6
太平府銅壺技藝
馬鞍山市當塗縣
76
Ⅷ—7
傳統加工紙製作技藝
巢湖市
77
Ⅷ—8
無為剔墨紗燈技藝
巢湖市無為縣
78
Ⅷ—9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蕪湖市
國家名錄
79
Ⅷ—10
宣紙製作技藝
宣城市涇縣
國家名錄
80
Ⅷ—11
宣筆製作技藝
宣城市宣州區、涇縣
國家名錄
81
Ⅷ—12
徽墨製作技藝
宣城市績溪縣,黃山市歙縣、屯溪區
82
Ⅷ—13
石台油坊榨制技藝
池州市石台縣
83
Ⅷ—14
桑皮紙製作技藝
安慶市潛山縣、岳西縣
84
Ⅷ—15
歙硯製作技藝
黃山市歙縣
國家名錄
85
Ⅷ—16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黃山市休寧縣
國家名錄
86
Ⅷ—17
徽州漆器製作技藝
黃山市屯溪區
87
Ⅷ—18
徽州建築技藝
黃山市
88
Ⅷ—19
徽派盆景技藝
黃山市歙縣
89
Ⅷ—20
祁門紅茶製作技藝
黃山市祁門縣
90
Ⅷ—21
綠茶製作技藝(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屯溪綠茶、松蘿茶、六安瓜片、霍山黃芽)
黃山市徽州區、黃山市黃山區、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市休寧縣、六安市、六安市霍山縣
九、傳統醫葯(1項)
91
Ⅸ—1
新安醫學
黃山市
十、民俗(11項)
92
Ⅹ—1
洋蛇燈
合肥市肥東縣
93
Ⅹ—2
塗山禹王廟會
蚌埠市懷遠縣
94
Ⅹ—3
界首苗湖書會
阜陽市界首市
95
Ⅹ—4
走太平
滁州市全椒縣
96
Ⅹ—5
霸王祠三月三廟會
巢湖市和縣
97
Ⅹ—6
九華山廟會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
98
Ⅹ—7
跳五猖
宣城市郎溪縣
99
Ⅹ—8
徽菜
宣城市績溪縣、黃山市
100
Ⅹ—9
程大位珠演算法
黃山市
101
Ⅹ—10
徽州祠祭
黃山市祁門縣、黟縣
102
Ⅹ—11
軒轅車會
黃山市黃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