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我們永平本土有哪些文化

我們永平本土有哪些文化

發布時間:2022-07-23 20:40:28

❶ 永平有哪些歷史好心人幫幫忙!!!!!

永平縣 歷史悠久,1993年5月發現並開始發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遺址,證明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永平建置歷史較早,在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已立縣。據《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是為永平立縣之始。「博南」一詞,系境內一座大山之名,因為博南山山勢雄峻,綿延百里,是博南古道必經的重要山脈,故以山名,取名博南縣,隸屬永昌郡管轄。自東漢建縣,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隸屬關系一直未變。唐武德七年(624年),廢郡設州,雲南共設有七州,永平隸屬匡州管轄,但時間不長,治所置於何處,亦無從考據。唐代中葉,南詔崛起。唐貞元十年(794年),南詔改永昌郡為永昌節度,在漢置博南縣地設置勝鄉郡,隸屬永昌節度。宋代大理國時期,廢永昌節度,改置永昌府,永平仍稱勝鄉郡,隸屬永昌府管轄。元憲宗七年(1257年),忽必烈滅大理國後,廢除郡縣制,改設萬戶府、千戶所,永平改稱千戶所,屬大理萬戶府管轄。元至十年(1273年),取消萬戶府,千戶所之設置,行省以下改為路、州、府、縣四級設置。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借東漢明帝「永平」年號為名,改置永平千戶所為永平縣,隸屬永昌府管轄。據《永平縣志》載,「永平」二字的含義有兩種說法:其一、元代為紀念東漢明帝「永平」中始置博南縣的功績,故以漢明帝年號「永平」二字為縣名。其二、元代為安定社會秩序,故取縣名「永平」,寓意社會「永遠安定太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永昌府為金齒衛,二十三年(1390)年,改衛為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廢使司,置永昌鎮。嘉靖元年(1522年),罷鎮,改稱永昌軍民府,後又取消「軍民」二字,直稱「永昌府」。永昌府名稱在明代雖然幾經變革,但永平與永昌府之間的隸屬關系一直未變。此外,明代因戰亂後軍用民食需要,曾在雲南境內實行屯田制,開展大規模的屯田活動,設置衛、御、所機構。永平設御,至清代康熙五年(1666年),因為御政弊端百出,遂裁撤,屯賦並縣。清初沿襲明制。清末實行「廳、道」制,永平屬迤西道。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1913年)雲南軍政府成立,廢除清代府、廳、州,但保留縣制,改清代迤西道為滇西道,次年,又改稱騰越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廳道制,推行省縣兩級制,永平遂脫離永昌府,直屬省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雲南全省設十二個政務視察區,二十三年(1934年),增劃為十六個視察區,二十七年(1938年),改政務視察區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保山設第十二督察專員公署,永平重新劃歸其管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十二月九日,雲南和平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12月28日,經中共滇西北地委呈報中共桂滇黔區黨委批准,永平縣由保山劃歸大理區。1950年1月,永平縣劃歸滇西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大理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11月,大理白族治州建立,永平縣隸屬其管轄。1958年10月,雲龍、永平兩縣合並,稱永平縣。1961年3月,又恢復原永平、雲龍兩縣原建置至今。

❷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幾千年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因此我認為中國文化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儒家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的經世治國達到完美的統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無邪!
其次,農耕文化、家族文化、還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在歷史的漫長演變中逐漸的形成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採的內涵。

❸ 永平縣哪裡是古遺址

永平縣遺址,也就是新光遺址,位於雲南省永平縣縣城東部,現博南路西段,海拔1600餘米,是滇西地區的一處高原山間盆地。發源於盆地邊緣的銀江河由北向南從盆地中間緩緩流過,匯入瀾滄江。

❹ 我們身邊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其實我們的傳統文化有許多種。比如傳統節日:春節,端午,重陽等。 還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❺ 本土文化范圍包括哪些

是相對外來文化而言的
一般包括本宗教、風土民情、眾生群像、民間俚曲、禮俗好尚等

❻ 永平縣的歷史沿革

永平縣歷史悠久,1993年5月發現並開始發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遺址,證明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永平建置歷史較早,在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已立縣。據《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是為永平立縣之始。「博南」一詞,系境內一座大山之名,因為博南山山勢雄峻,綿延百里,是博南古道必經的重要山脈,故以山名,取名博南縣,隸屬永昌郡管轄。自東漢建縣,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隸屬關系一直未變。
唐武德七年(624年),廢郡設州,雲南共設有七州,永平隸屬匡州管轄,但時間不長,治所置於何處,亦無從考據。唐代中葉,南詔崛起。唐貞元十年(794年),南詔改永昌郡為永昌節度,在漢置博南縣地設置勝鄉郡,隸屬永昌節度。宋代大理國時期,廢永昌節度,改置永昌府,永平仍稱勝鄉郡,隸屬永昌府管轄。
元憲宗七年(1257年),忽必烈滅大理國後,廢除郡縣制,改設萬戶府、千戶所,永平改稱千戶所,屬大理萬戶府管轄。元至十年(1273年),取消萬戶府,千戶所之設置,行省以下改為路、州、府、縣四級設置。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借東漢明帝「永平」年號為名,改置永平千戶所為永平縣,隸屬永昌府管轄。
據《永平縣志》載,「永平」二字的含義有兩種說法:其一、元代為紀念東漢明帝「永平」中始置博南縣的功績,故以漢明帝年號「永平」二字為縣名。其二、元代為安定社會秩序,故取縣名「永平」,寓意社會「永遠安定太平」。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永昌府為金齒衛,二十三年(1390)年,改衛為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廢使司,置永昌鎮。嘉靖元年(1522年),罷鎮,改稱永昌軍民府,後又取消「軍民」二字,直稱「永昌府」。永昌府名稱在明代雖然幾經變革,但永平與永昌府之間的隸屬關系一直未變。
此外,明代因戰亂後軍用民食需要,曾在雲南境內實行屯田制,開展大規模的屯田活動,設置衛、御、所機構。永平設御,至清代康熙五年(1666年),因為御政弊端百出,遂裁撤,屯賦並縣。
清初沿襲明制。清末實行「廳、道」制,永平屬迤西道。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1913年)雲南軍政府成立,廢除清代府、廳、州,但保留縣制,改清代迤西道為滇西道,次年,又改稱騰越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廳道制,推行省縣兩級制,永平遂脫離永昌府,直屬省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雲南全省設十二個政務視察區,二十三年(1934年),增劃為十六個視察區,二十七年(1938年),改政務視察區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保山設第十二督察專員公署,永平重新劃歸其管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十二月九日,雲南和平起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12月28日,經中共滇西北地委呈報中共桂滇黔區黨委批准,永平縣由保山劃歸大理區。1950年1月,永平縣劃歸滇西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大理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11月,大理白族治州建立,永平縣隸屬其管轄。1958年10月,雲龍、永平兩縣合並,稱永平縣。1961年3月,又恢復原永平、雲龍兩縣原建置至今。

❼ 雲南省大理州永平縣龍街鎮的人類歷史在什麼朝代有人居住

雲南省大理州永平縣龍街鎮在東漢就有人居住。根據1993年5月發現並開始發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遺址,證明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1. 雲南省大理州永平縣龍街鎮概述

公元前4世紀,一隊隊馬幫從一座氣勢磅礴巍峨雄峻的山峰上穿梭而過,跨過奔騰不息的瀾滄江,踏出一條通往西亞各國聞明於世的「蜀身毒道」——西南絲綢之路。留下了「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渡瀾滄,為他人」的歌謠。這座名彪史冊的大山叫「博南山」,山巒四周方圓2884平公里的區域,就是永平縣。

永平縣位於大理州的西部,東鄰漾濞和巍山,南接保山,北連雲龍。

全縣國土總面積為2884平方公里,下轄伯南鎮、龍門鄉、杉陽鎮、廣街彝族鄉、水瀉彝族鄉、龍街鎮、北斗彝族鄉4鄉3鎮。有72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1543個自然村。

2.雲南省大理州永平縣歷史

永平縣歷史悠久,1993年5月發現並開始發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遺址,證明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永平建置歷史較早,在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已立縣。據《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是為永平立縣之始。「博南」一詞,系境內一座大山之名,因為博南山山勢雄峻,綿延百里,是博南古道必經的重要山脈,故以山名,取名博南縣,隸屬永昌郡管轄。自東漢建縣,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隸屬關系一直未變。

唐武德七年(624年),廢郡設州,雲南共設有七州,永平隸屬匡州管轄,但時間不長,治所置於何處,亦無從考據。唐代中葉,南詔崛起。唐貞元十年(794年),南詔改永昌郡為永昌節度,在漢置博南縣地設置勝鄉郡,隸屬永昌節度。宋代大理國時期,廢永昌節度,改置永昌府,永平仍稱勝鄉郡,隸屬永昌府管轄。

元憲宗七年(1257年),忽必烈滅大理國後,廢除郡縣制,改設萬戶府、千戶所,永平改稱千戶所,屬大理萬戶府管轄。元至十年(1273年),取消萬戶府,千戶所之設置,行省以下改為路、州、府、縣四級設置。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借東漢明帝「永平」年號為名,改置永平千戶所為永平縣,隸屬永昌府管轄。

據《永平縣志》載,「永平」二字的含義有兩種說法:其一、元代為紀念東漢明帝「永平」中始置博南縣的功績,故以漢明帝年號「永平」二字為縣名。其二、元代為安定社會秩序,故取縣名「永平」,寓意社會「永遠安定太平」。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永昌府為金齒衛,二十三年(1390)年,改衛為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廢使司,置永昌鎮。嘉靖元年(1522年),罷鎮,改稱永昌軍民府,後又取消「軍民」二字,直稱「永昌府」。永昌府名稱在明代雖然幾經變革,但永平與永昌府之間的隸屬關系一直未變。

此外,明代因戰亂後軍用民食需要,曾在雲南境內實行屯田制,開展大規模的屯田活動,設置衛、御、所機構。永平設御,至清代康熙五年(1666年),因為御政弊端百出,遂裁撤,屯賦並縣。

清初沿襲明制。清末實行「廳、道」制,永平屬迤西道。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1913年)雲南軍政府成立,廢除清代府、廳、州,但保留縣制,改清代迤西道為滇西道,次年,又改稱騰越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廳道制,推行省縣兩級制,永平遂脫離永昌府,直屬省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雲南全省設十二個政務視察區,二十三年(1934年),增劃為十六個視察區,二十七年(1938年),改政務視察區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保山設第十二督察專員公署,永平重新劃歸其管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十二月九日,雲南和平起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12月28日,經中共滇西北地委呈報中共桂滇黔區黨委批准,永平縣由保山劃歸大理區。1950年1月,永平縣劃歸滇西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大理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11月,大理白族治州建立,永平縣隸屬其管轄。1958年10月,雲龍、永平兩縣合並,稱永平縣。1961年3月,又恢復原永平、雲龍兩縣原建置至今。

❽ 永平府的歷史沿革


元朝稱為永平路,直屬於中書省。明朝洪武二年,改為平灤府,屬河南分省。洪武四年改永平府。此後改屬北直隸。領州一個,縣九個。弘治四年,有戶口二萬三千五百三十九,人口二十二萬八千九百四十四。萬曆六年,戶口二萬五千九十四,人口二十五萬五千六百四十六。
永平府,府治在今河北省盧龍縣,(今隸屬於河北秦皇島市),地域包括現唐山市大部地區、秦皇島大部地區和遼寧西南部地區,從明朝起稱為永平府,永平府遺址在盧龍縣城境內。殷商時期為孤竹國地,春秋屬北燕,後為肥子國。秦漢至晉均屬幽州遼西郡。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設盧龍縣,屬北平郡。唐至遼、金時期屬平州,遼、金時,將這里改稱平州。元朝時,這里是永平路的治所。
明朝時期永平府,境內管轄盧龍縣(永平府所在地)、撫寧縣、昌黎縣、永平衛、山海衛。縣下實行里甲制,里亦稱社、屯,當地民編為社,遷來者編為屯。
清代明朝時期,永平府沿用明制,屬直隸省永平府。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

廢山海衛,置臨榆縣。雍正初年,順天府析出玉田縣、豐潤縣,並入永平府。乾隆八年,又將玉田縣、豐潤縣析出,並入遵化直隸州。至此,永平府轄一州六縣,即灤州、遷安縣、撫寧縣、昌黎縣、樂亭縣、臨榆縣、盧龍縣。
1948年11月27日秦皇島解放。十月,在秦皇島建立秦榆市,秦榆市轄山海關辦事處、一區
(現海港區鐵道南)、二區、三區(現海港區鐵道北東區、西區)、海濱區、上庄坨區。1949年3月山海關改為市,劃歸遼西省;同時,秦榆市改稱秦皇島市,為河北省省轄市。
解放後,盧龍縣隸屬秦皇島管轄,秦皇島現轄海港區、北戴河區、山海關區三個市轄區和撫寧縣、昌黎縣、盧龍縣、青龍滿族自治縣四個縣。
當時此地地處邊關,又是連接山海關和京師的交通要沖,因而這里又成為了一座軍事重鎮。明末時,清皇太極因屢攻寧城不克,就是從這一帶的隘口突襲得手,從而兵臨北京城下的。清朝時,這里仍稱永平府。清廷在這里長期駐守重兵,以拱衛京師和保衛皇陵[清東陵]。在明、清兩朝,永平府一直是京東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因而這里也就有了「京東第一府」之稱。遼、金時,將這里改稱平州。元朝時,這里是永平路的治所。從明朝起這里又改稱為永平府。元屬中書省永平路,明清為永平府首縣,屬直隸省所轄,1913年(民國二年)裁府設永平縣,翌年復置盧龍縣,屬津海道。1928年直轄於河北省。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建遷盧撫昌和盧撫昌聯合縣,1945年復盧龍縣治。屬冀東行署。1949年8月,屬唐專署。1958年11月,析盧龍並入昌黎、遷安兩縣。1961年6月復置盧龍縣。1983年5月始,屬秦皇島市管轄。建國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都致力於縣城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60年代到80年代的接力治水,形成了「吃苦務實、團結奉獻」的盧龍精神。

❾ 永平的永平

【地理位置】
平地理位置優越。永平地處東經99°17′~99°56′,北緯25°03′~25°45′,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東鄰漾濞和巍山,南靠昌寧,西接保山,北連雲龍,下轄博南鎮、龍門鄉、杉陽鎮、廠街鄉、水泄鄉、北斗鄉、龍街鎮4鄉3鎮72個行政村、1個社區、1230個村民小組、1543個自然村。其中,北斗、廠街、水泄三個鄉都是彝族鄉,彝族占總人口的54%以上。縣政府駐地博南鎮,東距昆明400公里,距大理市72公里,西距保山市74公里,地處昆明至畹町、大理至保山的中間地段,320國道、大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自然概貌】
地形地貌獨特,立體氣候特徵明顯。永平境內山高谷深,山川河流交錯,較大山脈有博南山和雲台山兩大山系。最高點為青龍神山,海拔2933米;最低點魚壩坪坦,海拔1130米;縣城中心海拔1620米。縣內主要河流銀江河由西北向東南橫穿縣境,銀江河之東順濞河以西是雲台山,銀江河之西、瀾滄江以東是博南山,形成「三河夾兩山」,高山、河、谷、壩子縱橫交錯的獨特地貌。由於海拔高低差異大,「立體氣候」特徵十分突出,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全縣多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8℃,年平均日照2053.7小時,有霜期115天,年平均降水量1092.1毫米。
【建置沿革】
建置歷史悠久,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已立縣,取名博南縣,屬永昌郡管轄。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借東漢明帝「永平」年號為名,改置永平縣。1950年1月,永平縣劃歸滇西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大理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11月,大理白族治州建立,永平縣隸屬其管轄至今。
永平是一個山區民族縣。在全縣總面積中,高山佔8.1%,山地佔85.7%,河谷平壩佔6.2%。2005年末,全縣實有耕地面積22.9萬畝,人均1.57畝。永平境內居住著漢、彝、回、白、苗、傈僳等22個民族,2005年末全縣總人口為17.46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1人,其中:少數民族6.9萬人,佔全縣總人的39.6%,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縣。
公元前4世紀,一隊隊馬幫從一座氣勢磅礴巍峨雄峻的山峰上穿梭而過,跨過奔騰不息的瀾滄江,踏出一條通往西亞各國聞明於世的「蜀身毒道」——西南絲綢之路。留下了「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渡瀾滄,為他人」的歌謠。這座名彪史冊的大山叫「博南山」,山巒四周方圓2884平公里的區域,就是永平縣。
永平縣歷史悠久,1993年5月發現並開始發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遺址,證明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永平建置歷史較早,在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已立縣。據《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是為永平立縣之始。「博南」一詞,系境內一座大山之名,因為博南山山勢雄峻,綿延百里,是博南古道必經的重要山脈,故以山名,取名博南縣,隸屬永昌郡管轄。自東漢建縣,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隸屬關系一直未變。
唐武德七年(624年),廢郡設州,雲南共設有七州,永平隸屬匡州管轄,但時間不長,治所置於何處,亦無從考據。唐代中葉,南詔崛起。唐貞元十年(794年),南詔改永昌郡為永昌節度,在漢置博南縣地設置勝鄉郡,隸屬永昌節度。宋代大理國時期,廢永昌節度,改置永昌府,永平仍稱勝鄉郡,隸屬永昌府管轄。
元憲宗七年(1257年),忽必烈滅大理國後,廢除郡縣制,改設萬戶府、千戶所,永平改稱千戶所,屬大理萬戶府管轄。元至十年(1273年),取消萬戶府,千戶所之設置,行省以下改為路、州、府、縣四級設置。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借東漢明帝「永平」年號為名,改置永平千戶所為永平縣,隸屬永昌府管轄。
據《永平縣志》載,「永平」二字的含義有兩種說法:其一、元代為紀念東漢明帝「永平」中始置博南縣的功績,故以漢明帝年號「永平」二字為縣名。其二、元代為安定社會秩序,故取縣名「永平」,寓意社會「永遠安定太平」。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永昌府為金齒衛,二十三年(1390年)年,改衛為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廢使司,置永昌鎮。嘉靖元年(1522年),罷鎮,改稱永昌軍民府,後又取消「軍民」二字,直稱「永昌府」。永昌府名稱在明代雖然幾經變革,但永平與永昌府之間的隸屬關系一直未變。
此外,明代因戰亂後軍用民食需要,曾在雲南境內實行屯田制,開展大規模的屯田活動,設置衛、御、所機構。永平設御,至清代康熙五年(1666年),因為御政弊端百出,遂裁撤,屯賦並縣。
清初沿襲明制。清末實行「廳、道」制,永平屬迤西道。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1913年)雲南軍政府成立,廢除清代府、廳、州,但保留縣制,改清代迤西道為滇西道,次年,又改稱騰越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廳道制,推行省縣兩級制,永平遂脫離永昌府,直屬省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雲南全省設十二個政務視察區,二十三年(1934年),增劃為十六個視察區,二十七年(1938年),改政務視察區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保山設第十二督察專員公署,永平重新劃歸其管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十二月九日,雲南和平起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12月28日,經中共滇西北地委呈報中共桂滇黔區黨委批准,永平縣由保山劃歸大理區。1950年1月,永平縣劃歸滇西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大理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11月,大理白族治州建立,永平縣隸屬其管轄。1958年10月,雲龍、永平兩縣合並,稱永平縣。1961年3月,又恢復原永平、雲龍兩縣原建置至今。
〖風景名勝〗
雲南寶台山國家森林公園
寶台山位於永平縣城西南部,地處昌寧、漾濞、巍山3縣市的結合部,總面積9584公頃,原始生態保存完好,森林植被茂密,物種資源豐富,文物古跡眾多,自然景觀秀麗,以古老、神奇、壯觀而聞名滇西。境內最高海拔2913米,最低海拔1150米,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加之起源古老,成分復雜,森林植被具有從滇南到滇西北過渡的顯著特徵,保存有一批珍稀物種,是省內難得的物種基因庫。區內植被覆蓋率達96.68%,共有各類植物1001種,其中:蕨類植物22科41屬90種、種子植物134科443屬911種,第四冰期遺留下來的蘭科、樟科等古老植物以及滇藏木蘭(木蓮花)、大樹杜鵑、雲南山茶、絨葉含笑等奇花異卉隨處可見,其中以花色絢麗多彩、幽香清雅、有活化石之譽的成片木蓮花最為罕見。區內常有金錢豹、金絲猴、山驢、黑熊、綠孔雀、錦雞、鳳凰雞等珍禽異獸在林海中出沒,據不完全統計,僅列入國家一、二級保護范圍的野生動物就達30多種。區內的明代古建築群「金光寺」始建於崇禎元年(1628年),建築古樸雄壯,雕工精細,構思奇巧,是極為難得的藝術珍品,素有「滇西名勝」之稱。寺內現存有不少寶貴的文獻、經書和藝術珍品,對研究雲南佛教史具有重要意義。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曾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游歷寶台山金光寺,對寶台風物、寺觀亭閣進行了細致而精闢的記述,並作了「余至省,即聞此山之盛」的高度評說。1994年3月,省人民政府確定寶台山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12月23日,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准設立寶台山為「雲南寶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寶台山的遊客主要來自本縣保山等周邊縣市的香客、機關團體、學校教師學生、農民。其黃金旅遊期為每年冬春(即春節)至春夏之交。這期間,氣候溫和,山中的木蓮花、山茶花、大樹杜鵑等花卉競相開放,笑臉迎客
博南古道
「西南絲綢之路」是中國最早與外國往來的古道之一,博南古道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段,開通於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晉稱「滇緬永昌道」。從大理往西,經順濞橋進入永平,經黃連鋪、叫狗山、北斗鋪、萬松庵、天津鋪、杉松哨、梅花鋪、寶豐寺入永平縣城,又經曲硐桃園鋪、石子坡、小花橋、大花橋、博南山、杉陽街、鳳鳴橋、江頂寺,過霽虹橋進入到保山境內。永平古稱博南(以博南山得名),所以,這一段絲綢之路被稱為「博南古道」。隨著時間的演繹,人們習慣上把南華經祥雲、大理、永平、保山、德宏至緬甸、阿富汗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古道統稱為「博南古道」。博南古道在永平縣境內綿亘100多公里,是相對較為完好的一段,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文化積蘊濃厚,旅遊資源豐富。一是文物古跡眾多且研究價值較高。如北斗鋪、萬松庵、天津鋪、曲硐清真寺、萬馬歸槽、花橋古驛、元代古梅、貞潔匾額、博南山碑、永國寺遺址、明代古茶、杉陽古鎮、西山古寺、鳳鳴古橋、江頂寺門樓、下鋪客棧遺址、蒲蠻橋馬居遺址,霽虹橋遺址,瀾滄江畔摩崖石刻等。二是廟宇庵堂林立。永平縣現有大小寺廟118個,其中古道沿途的廟宇歷史悠久,香火旺盛,客源眾多,梵音不絕,如:萬松庵、玉皇閣、鐵廠關廟、花橋普照寺、杉陽永國寺和西山寺等。三是自然景觀名符美譽,獨樹一幟。如有西天文筆之譽的大尖山,盛譽一時的西山晚翠、永平曉霧,有山坳明珠之譽的大鹼塘,萬松仙境之譽的北斗萬松山等。四是永平縣民族眾多,有漢、彝、回、白、苗、傈僳等多種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各民族的民族節慶、民族服飾、民風民俗風格迥異,也是博南古道旅遊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永平霽虹橋
於永平縣岩洞鄉和保山市平坡鄉的瀾滄江上。是我省南絲路博南古道上現存最早的渡口橋,也是我國最早的鐵索橋之一。
時渡口已建有竹索吊橋,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改建鐵索吊橋。今天的鐵索橋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光緒年間重修。橋長115米,寬3.8米,凈跨56.2米,由18條鐵鏈組成,兩條為左右扶手,其餘為底,上面鋪有橫直交叉的兩層木板。兩岸築成半圓形橋墩,鐵鏈兩頭鉚死在兩岸橋台上,西岸為徒崖,東岸是險峰,下面是滔滔江水,十分險要。橋兩端建有橋亭關樓。橋南普陀岩壁上刻有「西南第一橋」、「懸崖奇渡」、「要塞天成」、「壁立萬仞」、「滄水飛虹」、「天南鎖鑰」等題字。
霽虹橋被大旅行家徐霞客譽為「迄西咽喉,千載不能改也」,在我國橋梁建築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閱讀全文

與我們永平本土有哪些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