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商河縣特色文化
商河縣特色文化有山東快書、捏塑、鼓子秧歌、呂劇、五音戲等。
1、山東快書:演唱者手執竹板或鴛鴦板,以快節奏擊板敘唱,故又名竹板快書。
2、捏塑:傳入濟南後,經李俊興等老藝人的傳承,逐漸形成了濟南捏塑的獨特風格。
3、鼓子秧歌:最初起源於濟南商河縣,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民間為慶豐收而載歌載舞的一種藝術形式。
4、呂劇: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
5、五音戲:五音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唱腔婉轉、嫵媚,素有「北方越劇」之稱。其發生、發展、定型經歷了秧歌腔、周姑子戲、雜社和五音戲四個時期。
② 請問各位有關南路山東快書的歷史和傳承的狀況。
山東快書 自明代開始萌生,初以竹板擊節演唱,內容多是《水滸傳》中武松行俠仗義的英雄故事,故稱「說武老二」。因說唱緊湊,開門見山,通俗易懂,笑料多,很快流傳開來,並逐漸形成各自的演唱風格。1954年命名為「山東快書」。有傅(永昌)派、高(元鈞)派、楊(立德)派3大流派,區內以傅派竹板快書見長。其特點,台風穩重,語言明快,伴奏精彩,表情生動,善於用聲和動作表演,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傅氏被譽為「活武松。」建國後,他與高元鈞合作,改「葷口」為「凈口」,去掉庸俗動作和淫穢詞語,增加健康有益的內容,提介倡演員衣帽整潔,摒棄「歪戴帽子邪瞪眼,裸半邊膀子穿短衫」的舊台風,使山東快書藝術健康發展。
山東琴書 舊稱「揚琴」,原為庄戶人家以「風陽歌」基調說唱故事的「莊稼耍」,後逐漸形成琴書。1941年,曲藝界確認茹興禮、殷田昌、賀金城為山東南路琴書創始人。茹派演唱,語言通谷幽默,表演誇張有趣,最善唱巧口。初為全衣座唱,後改為邊走邊唱加動作,在唱法上,大腔大韻里加小腔小韻,個別書目還換用新韻。講究「實口、」「實詞、」「三字錦」、「五字蹦」,能落地「砸坑」。樂器有琴、箏、墜琴及三弦、二胡等。
山東柳琴 久傳魯南、蘇北一帶,由拉魂腔的一種曲調發展而來,伴奏樂器為柳琴故名。因唱法自由,長於抒情又稱「怡心調」。建國前逐漸形成地方戲,在新泰、寧陽等地流行已久。其唱詞為段落重復體,可夾敘夾議,要求押韻。敘述故事有曲前腔,似與人熱情招呼訴衷腸,感染力頗強。進入故事後,演員可因情節、情緒的變化而變換節奏。每個段落的最後3個字,重復演唱加拖腔,尾音翻高八度,形成本段情緒
③ 山東快書的語言有什麼特點
山東快書是由一個人表演、用山東方言演唱的一種曲藝形式。山東快書的語言特點是山東快書語言詼諧流利、合轍押韻、剛柔兼備,演唱時必須掌握山東方言。山東方言的發音與普通話之間有個基本規律,即普通話的一聲字它變二聲,普通話的二聲字它變四聲,普通話的三聲字它變一聲,普通話的四聲字它變三聲。如普通話:閑言碎語不要講,表一表好漢武二郎。
④ 簡單介紹山東快書
樓上的是高人,介紹的非常詳細了。
其實簡單介紹的話:山東快書,是快板書的一種,主要流傳於山東一帶,手裡兩塊鴛鴦板,打起來「當哩咯當」,相當好聽。
⑤ 山東快書的由來
關於山東快書的起源。歷來有三種傳說,即劉茂基說、趙大桅說和傅漢章說。
劉茂基說。劉茂基,相傳是明萬曆年間人。祖籍山東臨清,正是山東快書的發祥地。他是個不得志的武舉人,流落鄉間,採集當地流傳的武松故事,編成山東快書演唱。他的表演方式很「土」,沒有服裝和樂器,只是斜披一件大褂,手裡敲打著兩塊瓦片。他有絕活,就是武功架子好看。傳統山東快書以《武松傳》為主,打架斗毆猶如家常便飯,劉茂基的武功架子大有用武之地。
趙大桅說。趙大桅,相傳是清咸豐年間人。祖籍山東濟寧,是山東快書的另一發祥地。他是個落魄文人,窮極無奈,只好賣藝為生。他會編詞,起初把武松的故事編成順口溜演唱,後來吸取山東大鼓的「竄銅腔」,編成山東快書演唱。他用山東大鼓的梨花片做為伴奏樂器,這就是至今還在使用的鴛鴦板。
傅漢章說。張軍《山東快書的創作與演唱》一書指出:
山東快書是發源於魯中一帶農村的說唱藝術形式。它產生的年代,至今尚未發現准確記載。據山東快書老藝人周侗賓、傅永昌談:清道光六年(1828),有落第舉子36人(有的說十餘人),歸途雨阻臨清,為發泄胸中憤懣不平,以民間廣為流傳的梁山好漢武松故事為依據,編成《武松傳》說唱。作者之一李長清(山東荏平南崗子王左人)將該書帶回,後與其表侄傅漢章去山西,因阻邯鄲,無奈拿出《武松傳》五回,交傅漢章在關帝廟前,以竹板節念唱,得錢還鄉。李長清於是發現傅漢章很有演唱才能,便將全書傳給了他,傅得《武松傳》潛心研究,加以充實發展,乃於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門會(孔林前春秋廟會),正式「撂地」演出,受到當地群眾熱烈歡迎。所以說傅漢章是最早演出山東快書的藝人。至今約有150年的歷史。
傅漢章說承前啟後,以藝人傳說的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門會「撂地」演出為依據。有時間,有地點,有場合,可靠性大。
據山東大學中文系李萬鵬先生推斷,劉茂基、趙大桅、傅漢章都不是山東快書的開山鼻祖,而是三個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各有所長,都對山東快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山東快書的孕育和形成,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既稱山東快書,足見地利的重要。這里集中說一說地利。據考證,山東快書發源於臨清、濟寧一帶,藝人有種說法:山東快書是從河裡來的。這里說的不是一般的河,而是橫貫南北的古運河。臨清、濟寧都是運河上的大碼頭,南來北往的行旅客商雲集之地,俗稱「沃土」。藝人向這里擁集,就是所謂的「跑碼頭」。這里商賈雲集,客人無聊,需要娛樂活動,也就養得住藝人。同時,這類碼頭又是多種藝術形式薈萃之地。以此推斷,當年臨清一帶說唱藝術頗為興盛,為山東快書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利條件。北宋末年,臨清、濟寧一帶正是梁山好漢龍騰虎躍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當時廣為流傳。於是以《武松傳》起家的山東快書應運而生。
僅從地利角度分析,就可以看出:山東快書的孕育、形成和發展,無疑是人民群眾和民間藝人合作的成果,同時也不排斥個別人物的傑出貢獻。在曲藝發展史上,這種傑出人物大致有兩類:或是創作方面才能出眾,或是在表演方面不同凡響。從構成成分看,或是酷愛說唱藝術的知識分子,如子弟書作家韓小窗、羅松窗等。或是粗通文墨的說唱藝人,如相聲名家「窮不怕」等。如果把上述論斷加以概括,就可以得出下面幾點認識:
第一,山東快書發源於魯西南臨清、濟寧一帶。起初是農民的娛樂活動,後來在農村的集鎮廟會「撂地」演出,逐漸成了氣候,像臨清、濟寧這樣的大碼頭,不僅養育了山東快書藝人,提供了其賴以生存的條件,而且導致不同門類的藝術形式的相互借鑒和競爭,促進了山東快書的繁榮發展。
第二,山東快書的孕育期所以追溯到明代萬曆年間,迄今有100多年。其孕育和形成,主要從當地民歌和說唱藝術中吸取營養,從山東大鼓借鑒「竄銅腔」,即為一例。
第三,山東快書是人民群眾和民間藝人一起創造的。同時,應當充分肯定個別人物的貢獻和作用。
第四,山東快書以《武松傳》起家,對其風格和流傳影響極大。
⑥ 山東快書與快板的區別是什麼
「快書」確切的叫法應為「山東快書」,又叫「說武老二的」、「大個」等等,是山東土生土長的一種曲藝形式,用山東話演唱,用一副鴛鴦銅板伴奏(也有用四頁竹板伴奏的)。
山東快板,確切的說應該沒有這種形式,好多對山東快書不了解的人都管山東快書叫山東快板,你說到的山東快板好像就是用四頁竹板伴奏的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當前說的最多的就是高(元鈞)派和楊(立德)派,其實還有一派,就是用竹板伴奏的於(小辮)派,但是於派後繼乏人,已經很少有人提及了,但是分布在山東各地的於派傳人還在用這種竹板伴奏的形式演唱著山東快書。
⑦ 學習山東快書的好處
學習山東快書的好處如下:
1、能提高語言能力。
2、能鍛煉節奏感。
3、能開發右腦。
4、能提升思維水平。
5、能學一門與眾不同的藝術,展現自己的魅力。
藝術特色
山東快書以說唱為主,語言節奏性強,基本句式為「二、二、三」的七字句,為保證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後為三個字。左手擊打兩塊相同的銅板(鴛鴦板)作為伴奏樂器。
山東快書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講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運用。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演員吟誦唱詞,間以說白。曲目有「單段」、「長書」、「書帽」等形式。
⑧ 山東快書的藝術特點
山東快書的藝術特點
山東快書以說唱為主,語言節奏性強,基本句式為「二、二、三」的七字句,為保證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後為三個字。左手擊打兩塊相同的銅板(鴛鴦板)作為伴奏樂器 。
山東快書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講究「手、眼、身、步」及「包袱」、 「扣子」的運用。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演員吟誦唱詞,間以說白。曲目有「單段」、「長書」、「書帽」等形式。傳統曲目《武松傳》,包括《東岳廟》、《景陽崗》、《獅子樓》、《十字坡》等12個回目,可以分回獨立演唱,也可以連貫起來表演。此外,還有《大鬧馬家店》、《魯達除霸》、《李逵奪魚》等。小段書帽則有《小兩口抬水》等。現代書目,抗日戰爭期間有《智取袁家城子》、《大戰岱崮山》等;建國後又有《一車高梁》、《抓俘虜》、《三隻雞》、《偵察兵》等。
由於山東快書具有靈活簡便、易演易編的特點,通常是一個或幾個演員,用極簡單的道具進行演唱,在瞬間就能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又由於它不受場地的限制,無論田頭工地、車站碼頭、街頭巷尾,均可隨時演出,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為經濟建設服務,所以幾百年來長久不衰,有著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許多經典段子在群眾中廣為流傳,深受喜愛。
⑨ 山東快書的編寫有哪些要求
要求題材要有故事性,要有人物,有情節。轍韻上要求「一轍到底」。由於山東快書是用山東方言演唱,故在「平仄聲」上不要求「平平仄平仄平……」的格式。由於普通話的平聲字(陽平),用山東方言則變成「仄聲」字(去聲)。而普通話的「仄聲」字(上聲),用山東方言則變成了「平聲」字(陰平),因此,編寫山東快書時,就要特別注意山東方言「平仄聲」的特殊使用。
山東快書的開頭,一般要求開門見山,出人物、出事件要快。切忌開頭寫的景物很多,人物出來得很晚。這樣既不利於故事情節的展開,也不會有好的舞台效果。最好開頭四句或八旬就要引出人物、點出事件,這樣,才能吸引住觀眾。例如:說一位科長本姓何,生來肥頭大耳脂肪多,三年前自由戀愛結了婚,他的媳婦名叫王月娥。
這是山東快書《兩樣心腸》的開頭,前四句就把事件中兩位主要人物介紹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