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駐馬店的特產都是什麼啊
1、皇芝麻小磨香油
正陽花生,河南省正陽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正陽花生以優質珍珠豆型特色著稱,花生米粒外觀整齊,含油量高達55%以上,比其它品種高8—10%,含蛋白質28%左右,且富含有17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正陽花生用於榨油出油率高,加工效益好,加工的食品或炒貨具有香、酥、脆的突出特點,細膩好吃。
特產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別著名的產品,有文化內涵或歷史,亦指只有在某地才生產的一種產品。在英文中,特產譯作speciality proct或Specialty,後者特指「特製獨特品種或具有特殊優勢的項目或產品」(An item or a proct of a distinctive kind or of particular superiority),強調品質上具有「特別的或獨特的狀況或品質」(The quality of being special or distinctive)。
有時為了強調特產的地域特性,使用special local proct來表示地方特產,相當於漢語中的「土特產」的概念。例如雲南特產的取名就是根據特產加上民族文化來取的。
⑵ 河南省有哪些著名文化遺產 文物
文化遺產也稱為文化資產,是指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等文化的保持價值。每個民族以及城市都有著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遺產。河南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在哪裡有著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下面的河南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大運河
大運河河南段遺產點包括洛陽市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址、通濟渠鄭州段、通濟渠商丘南關段等7項。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全長2700多公里,為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2014大運河申遺成功,成為河南第四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1、花木蘭傳說(虞城縣)
2、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汝南縣)
3、盤古神話(泌陽縣、桐柏縣)
4、白蛇鬧許仙傳說(鶴壁市淇濱區)
5、董永與七仙女傳說(武陟縣、汝南縣、西平縣、遂平縣)
6、柳毅的傳說(衛輝市)
7、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輝縣市)
8、邵原創世神話群(濟源市邵原鎮)
9、漢族敘事長詩《郭丁香》(固始縣)
10、愚公移山傳說(濟源市)
11、趙氏孤兒傳說(溫縣)
12、大禹神話傳說(禹州市)
13、王莽攆劉秀傳說(西平縣、遂平縣)
14、靈寶黃帝傳說(靈寶市)
民間美術(9項)
1、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市)
2、黃河澄泥硯(鄭州市惠濟區、孟州市、陝縣)
3、汴京燈籠張(開封市)
4、柘城李秀山泥塑(柘城縣)
5、農民畫(舞陽縣、汝南縣)
6、虢州石硯(靈寶市)
7、秦氏絹藝(滑縣)
8、方城石猴(方城縣)
9、民間剪紙(陝縣、靈寶市、盧氏縣、輝縣市、魯山縣)
民間音樂(13項)
1、板頭曲(南陽市)
2、中州箏派(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3、籌音樂(許昌市)
4、司馬懿得勝鼓(溫縣)
5、超化吹歌(新密市)
6、嗩吶(沁陽市)
7、大銅器(西平縣、遂平縣、郟縣)
8、河南盤鼓武陟縣、開封縣)
9、官會響鑼(項城市)
10、軋琴(舞鋼市)
11、信陽民歌(信陽市)
12、鄭王詞曲(沁陽市)
13、西坪民歌(西峽縣)
民間舞蹈(13項)
1、火龍舞(孟州市)
2、蘇家作龍鳳燈(博愛縣)
3、高抬火轎(沁陽市)
4、齊天聖鼓(靈寶市)
5、回民秧歌(項城市)
6、大仵民間舞蹈(柘城縣)
7、跑帷子(湯陰縣)
8、花挑舞(固始縣)
9、艾庄銅器舞(許昌縣)
10、豫西獅舞(洛陽市大里王獅舞、鞏義市小相獅舞)
11、麒麟舞(蘭考縣、睢縣)
12、火綾子(商城杈傘舞)(商城縣)
13、雙人旱船舞(臨穎縣)
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
⑶ 河南省西平縣屬於什麼市
西平為駐馬店市下轄縣,位於河南省中南部。北接漯河市源匯區,南望駐馬店市,東臨上蔡縣,西部與平頂山市舞鋼市毗鄰。南距武漢300公里,北距新鄭國際機場130公里,位於鄭州及武漢兩大都市一日經濟圈內。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全境。東鄰上蔡縣,西接舞鋼市、漯河市舞陽縣,南與遂平縣毗鄰,北和漯河市源匯區、召陵區交界。縣境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32公里,總面積1089.77平方公里。
西平歷史悠久,風景秀麗。西平古為柏皇氏遺族封地,西漢初年置縣,是黃帝正妃、中華之母――蠶神嫘祖的故鄉,中國冶鐵文化的發祥地,被國家命名為嫘祖文化之鄉和冶鐵鑄劍文化之鄉。
⑷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一、民間文學
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汝南縣)、花木蘭傳說(虞城縣)、盤古神話(泌陽縣、桐柏縣)、蛇鬧許仙傳說(鶴壁市淇濱區)、董永與七仙女傳說(武陟縣、汝南縣、西平縣、平輿縣)、柳毅的傳說(衛輝市)、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輝縣市)、邵原創世神話群(濟源市)。
漢族敘事長詩《郭丁香》(固始縣)、愚公移山傳說(濟源市)、趙氏孤兒傳說(溫縣)、大禹神話傳說(禹州市)、王莽攆劉秀傳說(西平縣、遂平縣、內鄉縣、靈寶市)、靈寶黃帝傳說(靈寶市)、葛天氏傳說(長葛市)、牛郎織女傳說(南陽市)、竹林七賢傳說(修武縣)、帝舜傳說(濮陽縣)。
以上內容參考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4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榜
⑸ 河南省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剛剛拿到,嵩山、雲台山是世界地址公園
洛陽龍門石窟 AAAA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開鑿於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歷經東魏、西魏...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鎮
洛陽白馬寺 AAAA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市東郊一片鬱郁蔥蔥的長林古木之中,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座由官府...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白馬寺鎮
漢光武陵
漢光武陵原稱原陵,又稱漢陵,位於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白鶴鄉,南依邙山,北臨黃河,總佔地約6.6萬平方米。漢光武陵是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劉秀...
地址:河南省洛陽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西南
http://www.fdays.com/travelguide/SearchResult.asp?SearchType=China&CountryID=1&ProvinceID=14&CityID=&SightTypeID=&KeyWord=&ColumnOn=&OrderBy=&CurPage=1
⑹ 河南駐馬店的特產
駐馬店的特產有棠溪寶劍、白雲翁毛筆、東岸核桃雕花、茱萸絳囊、汝南麥草畫、王守義十三香、平輿小磨香油、水上漂醬菜、西平咸豆腐腦、泌陽花菇、泌陽驢、正陽三黃雞、正陽花生、邵店黃姜、確山板栗、無量寺高青蘿卜等等。
1、棠溪寶劍,名冠中國九大名劍之首,誕生於春秋初期,至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
⑺ 詳細介紹下代表河南的獨有特色
(一)重要的古文化遺址
1、南召猿人 :發現於河南南陽南召縣的古猿人化石,證明在大約五六十萬年以前,河南就有人類居住。
2、許昌人 :距今約10萬年的古人類化石於2007年在河南許昌被發現。它的發現,通過與其它遺址配合,為中國人不是起源於非洲提供了一定的證據。
3、賈湖遺址: 距今約9000年左右,位於河南舞陽,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樂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類似文字的契刻符號等幾項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轟動世界,被認為是「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個門檻」。
4、裴李崗文化 :距今約8000年左右,因發現於河南新鄭裴李崗村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5、太昊陵: 距今約7000年,位於河南周口淮陽縣,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華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於春秋,擴建於唐宋,完善於明清,歷代帝王51次御祭。淮陽古稱「宛丘」,是伏羲定都和長眠之地,也是神農氏定都之地,被認為是中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是華夏族和東夷族共同的聖地。
6、仰韶文化 :距今約5000年至7000年,因發現於河南三門峽仰韶村而得名。這是同時期影響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古文化,仰韶村的考古發掘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端。
7、黃帝故里: 河南新鄭是國內史學家公認的位居五帝之首的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和定都之地。中國人從春秋起開始在新鄭軒轅丘祭拜人文始祖黃帝,一直延續至今。「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因全世界華人的廣泛認同而成為中華第一大典,在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8、二里頭文化: 距今約4000年,因發現於洛陽偃師二里頭而得名,被學界認為是夏朝的都城。這里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
9、鄭州商城: 位於今天鄭州市區,是商朝早期比較重要的都城。這是鄭州成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陽殷墟: 因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和甲骨文而轟動世界,堪稱20世紀人類10大考古發現之首,殷墟也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甲骨文是一種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種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傳下來的文字。「十一五」期間,我們國家要在安陽建設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
11、白馬寺: 位於洛陽,建於東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
12、龍門石窟: 位於洛陽,是北魏遷都洛陽後開鑿的。它既是少數民族與漢民族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龍門石窟產物。尤其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它那「東方的微笑」將神性與人性、陽剛與陰柔很好地結合起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龍門石窟也因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3、少林寺: 位於登封,是禪宗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佛教傳入中國後,少林僧人將它與中國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創立了禪宗。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它迅速地傳向全國各地及周邊的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等地,對中國歷史以及日本的花道、茶道、柔道、武士道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武術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僧人在交流中汲取天下武術之大成,總結出了少林拳、少林棍、易筋經、鐵布衫等700多種武術絕技,並對其它武術流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僅從少林拳派生出的拳術就有四五十種。少林的積極入世使它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在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和明等朝代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少少林寺林也因承擔社會責任而成為「天下第一名剎」,少林武術也因此廣播四方並在實戰中進一步發展壯大。少林的與時俱進、開放和積極入世,使它一直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在歷經磨難後的今天,禪宗和少林武術依然生機無限。今天的少林僧人又將互聯網、營銷學等現代文化融入少林文化,使少林迅速走向世界。少林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典範,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華文化的代名詞。
14、中嶽廟:位於嵩山,是五嶽名山中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群,共有古建築514間。中嶽廟始建於秦,後來,漢武帝、武則天和唐玄宗等帝王仿照皇宮對其進行擴建。現存的中嶽廟為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宮所建,因酷似故宮,故有「深山故宮」之稱。五嶽名山為道教所封,而中嶽廟是五嶽名山中最大的道教建築,所以中嶽廟被認為是嵩山地位的象徵。
15、嵩陽書院: 位於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范仲淹、程頤、程顥、司馬光等大儒曾在這里講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有一部分就是在這里寫的。這里在洛陽附近,二程在這一帶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初步創立了以後影響中國800年的理學。
16、應天書院:位於商丘(北宋時稱應天府)睢陽區,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學子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說的就是應天書院。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曾求學於此,在商丘落戶,並擔任應天書院掌學主教。
17、登封觀星台: 位於登封,建於元代,距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學遺址。大天文學家郭守敬在這里取得了領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學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時歷」被中國、朝鮮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今天,我們國家正以此為依託,在這里建設「中國天文博物院」,以集中展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
18、紅旗渠: 位於河南安陽,是聞名於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跡」。為了修建這條渠,10萬人在崇山峻嶺中的懸崖峭壁上辛辛苦苦地整整幹了10年。他們沒有錢、沒有糧食、沒有技術、又不受政策支持,卻靠著頑強的毅力削平了1250座山頭,修建了上百座引橋,鑿通了上百座隧道,最終將生命的河水引入到了乾涸的土地。紅旗渠的總渠長超過4000公里,其土石方可以從哈爾濱到廣州修一條寬2米高3米的石牆!紅旗渠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傑作。
(二)定都在河南的朝代
1、伏羲氏: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定都和長眠於河南周口的淮陽。
2、神農氏 : 神農氏是另一位重要的古代帝王,他也定都在淮陽。
3、軒轅氏 : 軒轅氏即黃帝,位居五帝之首,他出生、創業和定都於新鄭。
4、夏 :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曾多次遷都,主要國都有三個:洛陽偃師二里頭,陽城(今鄭州登封,也在洛陽附近),陽翟(今許昌禹州)。
5、商 : 商朝曾多次遷都,比較重要的有三個:洛陽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和朝歌(在鶴壁淇縣)。
6、西周: 西周的國都有兩個,一個是鎬京(在今陝西),另一個是洛陽。
7、東周 : 東周定都洛邑(今洛陽),持續時間達數百年。
8、西漢: 西漢的主要國都是長安(今西安),但早期也曾短期定都洛陽。
9、東漢: 東漢定都洛陽。東漢末年董卓把漢獻帝挾持到長安幾年。
10、曹魏: 曹魏早期定都許昌,後來曹丕定都洛陽。
11、西晉: 西晉定都洛陽。西晉末年皇帝被挾持到長安幾年。
12、北魏: 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後來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13、隋 : 隋文帝定都長安,隋煬帝遷都洛陽。
14、唐: 唐的主要國都是長安,洛陽為東都。晚唐時朱溫把唐朝皇帝挾持到洛陽幾年。
15、武周: 武則天篡奪李唐王位,建立武周,定都洛陽,稱洛陽為神都洛陽。
15、後梁: 後梁定都開封,後遷洛陽。
16、後唐: 後唐定都洛陽。
17、後晉: 後晉定都開封,曾短期都洛陽。
18、後漢: 後漢定都開封。
19、後周: 後周定都開封。
20、北宋: 北宋定都開封。
21、金 : 金曾定都北京,晚期遷都開封20年,直到滅亡。
(三)河南與「中國」的得名
河南不僅被稱為「中原」和「中州」,在歷史上還曾被稱為「中國」和「中土」。今天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但歷史上最早的「中國」卻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一帶,這是史學界的共識。
「中國」一詞,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3000多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在洛陽附近)用土圭測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測影台遺址),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並在附近營建了成周洛邑。洛陽也因此被歷代文人認為「居天下之中」。
大量的文獻也可以證明「中國」一詞源於河南。「中國」一詞,曾見於.《詩經·民勞》中:「中國,京師也」,而當時的「京師」正是東周國都洛邑(今洛陽)。另見於《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也見於《詩·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另由出土文物來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1965年陝西省寶雞縣所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文曰:「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 文王,肆文王受茲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ㄨ民。」可以看出,這里的「中國」,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區,即成周,也即今洛陽一帶。 《史記•劉敬傳》說:「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雒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因雒邑成周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土」或「土中」,這應該也是後來河南地區被稱「中州」和「中原」的原因。
事實上,中國一詞,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含義。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今天河南一帶)。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
由於河南不僅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而且數千年都是這片廣闊土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以「中國」一詞漸漸成了正統國家的代稱。歷史上無論是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還是失掉中原的漢族政權,都自稱「中國」而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編輯本段]八、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表層看,她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歷時近20年才完成的國家重點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共55卷,兩米多厚。限於篇幅,下面僅從中原文化的簡易讀本-----《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一書中選取部分內容,簡要介紹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一)神龍文化
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是龍的故鄉。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就是因此而來。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河南發現的龍文物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最為正宗。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說都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形象的祖先。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漢字文化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志,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甲骨文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范書寫「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范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明於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系密切。《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占姓氏總數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則佔到了今天漢族總人口的84.9%以上;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佔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與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來,河南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到河南、朝覲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四)農耕文化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
(五)商業文化
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中華商業文化的許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牽車牛遠服賈」,也就是第一個用牛車拉著貨物到遠地去做生意,被奉為商業鼻祖。第一個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貢,是河南浚縣人,不僅能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一個熱心公益事業而被後人稱為商聖的范蠡,是南陽人,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悄然引退,把才能用於經商。第一個愛國商人是新鄭人弦高,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此外,中原還產生了中國商業的許多第一。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第一個由政府頒布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城門之徵」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徵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一個有戰略思路的產業商人為東周時洛陽人白圭,第一個商業理論家是今商丘人計然,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即今鄭州,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為西漢洛陽人桑弘羊,唐代洛陽城內的管理市場的「三市之長」是最早的「市長」。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150多萬,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而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倫敦當時只有5萬人。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更是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400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由此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六)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陽一帶演八卦,後來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在河南安陽羑里城監獄里寫成了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易經》。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教化人倫。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動區域主要在河南。道家的老子和莊子都是河南人,他們分別在河南寫成了影響深遠的《道德經》和《莊子》。孔子是儒學的開山人物,雖然出生在山東,但太極八卦祖籍河南商丘,而且孔子講學、游說的主要活動地域在中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商鞅和申不害,都是河南人。此外,墨家的墨子、縱橫家的蘇秦和張儀、兵家的吳起以及雜家的呂不韋,也都是河南人。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原,以河南為中心向全國傳播,並迅速成為有重要影響的思想流派,最終與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內核。東漢王充在洛陽寫成的《論衡》是一部唯物主義哲學巨著。南北朝時河南人范縝的《神滅論》系統地闡述了無神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少林僧人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創立了影響深遠的禪宗。洛陽人程顥、程頤開創的宋代理學,又把儒學推向一個新的思想高峰,成為宋元明清以來居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總的來看,中原思想文化傳達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學,不僅隱含著「日新」的變革進取精神,而且也體現了友好共處、嚮往和平的精神境界。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態和性格,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並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七)科技文化
中原科技文化比較發達,具有內容的廣博性、發明創造的實用性、歷史發展的傳承性等特點。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其冶鑄技術和工藝不僅達到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水平,就連現代人也嘆為觀止。三門峽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銅柄鐵劍,為目前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被譽為「華夏第一劍」。鄭州發現的漢代冶鐵高爐,為世界上最早的橢圓形高爐。東漢河南人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技術,較歐洲早1000餘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現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馳名中外,鈞瓷色彩繽紛,汝瓷古樸典雅,不僅都代表了歷史上瓷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常言道,「家有財產萬千,不如鈞瓷一件」,就說明了這個道理。被譽為「科聖」的東漢太史令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渾天說」,比同時代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宇宙理論」先進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而且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恆星自行」的觀點,他與同行們進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線實測活動,因此而成為古代天文學發展的里程碑。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發明的。
(八)中醫文化
中原醫學文化以整體的治療思想,多角度觀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療技術,和諧的用葯手段而著稱於世,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國粹。黃帝被後人公認為中醫葯的創始人,戰國時期編著的《黃帝內經》至今仍是中醫學工作者必讀的指導性醫學著作。東漢南陽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葯兼備的中醫經典專著,被譽為「中國醫方之祖」。洛陽龍門石窟的「葯方洞」,保留有北齊時期完整的中醫葯方118個,治療的病種達37個。這些葯方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葯方。北宋都城開封設有「尚醫局」、「御葯院」、「葯密庫」、「太醫局」、「翰林醫宮院」等機構,設置之全在當時首屈一指。在「醫宮院」放置的製作精細的「針灸銅人」,成為世界針灸醫學發祥地的象徵。可以說,中醫葯文化起源並發達於中原,中醫葯大師薈萃於中原,中醫葯巨著誕生於中原。
(九)詩文文化
河南是中國文學的發祥地。中國最早的散文總集《尚書》,是經過東周洛陽的史官整理成書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屬於今河南省境內的作品有100多篇,占總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魯迅說過,在秦代可稱之為作家的,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漢魏時期,有「漢魏文章半洛陽」之說。洛陽賈誼開騷體賦之先河,張衡《二京賦》則為漢大賦之極品,賈誼、晁錯將西漢政論推向巔峰。漢魏時期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應瑒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賦》名動天下,留下了「洛陽紙貴」的佳話。宋詞的故鄉在開封,「梁園文學」的主陣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東晉以後,河南大族南遷,以謝靈運的山水詩、江淹的抒情賦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動了江南文學的繁榮。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詩人中,河南有其二。「詩聖」杜甫是河南鞏義人,他以沉鬱頓挫的筆鋒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滄桑巨變,其詩歌被贊為「詩史」;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詩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鄭人,他創作的《長恨歌》、《琵琶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篇。「文起八代之衰」的孟州人韓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達到了中國散文的高峰。岑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等河南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躋身於著名詩人之列。
(十)武術文化
武術文化又稱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鮮明特色。中原武術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說,形象地少林功夫表明了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傳奇,幫助戚繼光抗倭立功的光輝業績,使少林寺遐邇聞名,成為中華武術的薈萃之所、流播之處、發揚光大之地,使「少林」成為中國武術的品牌,也成為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品牌。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創立的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剛柔並濟為特徵,以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為主旨,已推廣到五大洲,成為上億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⑻ 河南有哪些文化遺產
1、 花木蘭傳說(虞城縣)
2、 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汝南縣)
3、 盤古神話(泌陽縣、桐柏縣)
4、 白蛇鬧許仙傳說 (鶴壁市淇濱區)
5、 董永與七仙女傳說(武陟縣、汝南縣、西平縣、遂平縣)
6、 柳毅的傳說 (衛輝市)
7、 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輝縣市)
8、 邵原創世神話群 (濟源市邵原鎮)
9、 漢族敘事長詩《郭丁香》 (固始縣)
10、 愚公移山傳說 (濟源市)
11、 趙氏孤兒傳說 (溫縣)
12、 大禹神話傳說 (禹州市)
13、 王莽攆劉秀傳說 (西平縣、遂平縣)
14、 靈寶黃帝傳說 (靈寶市)
民間美術(9項)
1、 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市)
2、 黃河澄泥硯 (鄭州市惠濟區、孟州市、陝縣)
3、 汴京燈籠張 (開封市)
4、 柘城李秀山泥塑 (柘城縣)
5、 農民畫 (舞陽縣、汝南縣)
6、 虢州石硯 (靈寶市)
7、 秦氏絹藝 (滑縣)
8、 方城石猴 (方城縣)
9、 民間剪紙 (陝縣、靈寶市、盧氏縣、輝縣市、魯山縣)
民間音樂 (13項)
1、 板頭曲(南陽市)
2、 中州箏派 (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3、 籌音樂 (許昌市)
4、 司馬懿得勝鼓(溫縣)
5、 超化吹歌 (新密市)
6、 嗩吶 (沁陽市)
7、 大銅器 (西平縣、遂平縣、郟縣)
8、 河南盤鼓 武陟縣、開封縣)
9、 官會響鑼 (項城市)
10、 軋琴 (舞鋼市)
11、 信陽民歌 (信陽市)
12、 鄭王詞曲 (沁陽市)
13、 西坪民歌 (西峽縣)
民間舞蹈(13項)
1、火龍舞 (孟州市)
2、蘇家作龍鳳燈 (博愛縣)
3、高抬火轎 (沁陽市)
4、齊天聖鼓 (靈寶市)
5、回民秧歌 (項城市)
6、大仵民間舞蹈 (柘城縣)
7、跑帷子 (湯陰縣)
8、花挑舞 (固始縣)
9、艾庄銅器舞 (許昌縣)
10、豫西獅舞(洛陽市大里王獅舞、鞏義市小相獅舞)
11、麒麟舞 (蘭考縣、睢縣)
12、火綾子(商城杈傘舞) (商城縣)
13、雙人旱船舞 (臨穎縣)
民間戲劇及曲藝(28項)
1、 豫劇(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2、 曲劇(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3、 越調(周口市)
4、 大弦戲(滑縣、濮陽縣)
5、 羅卷戲 (汝南縣、滑縣、內黃縣、通許縣*、范縣、鄧州市)
6、 目連戲(南樂縣)
7、 道情(太康縣)
8、 宛梆(內鄉縣)
9、 四平調(商丘市、濮陽縣)
10、 大平調(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11、 皮影戲 (靈寶市、羅山縣)
12、 杠天神 (新蔡縣)
13、 懷梆 (沁陽市)
14、 河洛大鼓(洛陽市)
15、 河南墜子(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16、 王屋琴書 (濟源市)
17、 灶書 (固始縣)
18、 絲弦道 (平輿縣)
19、 鑼鼓書 (三門峽市)
20、 清豐縣柳子戲 (清豐縣)
21、 河陽花鼓戲 (孟州市)
22、 二股弦 (武陟縣)
23、 光山花鼓戲 (光山縣)
24、 南陽曲藝 (南陽市)
25、 扁擔戲 (新蔡縣)
26、 揚高戲 (三門峽市)
27、 二夾弦 (開封市、睢縣、滑縣、延津縣)
28、 落腔 (內黃縣、輝縣市、長垣縣、淇縣)
體育競技及雜技(2項)
1、東北庄雜技 (濮陽市)
2、心意六合拳 (漯河市、淮陽縣)
⑼ 河南西平有什麼小吃
西平好吃的東西如下:
早點類:胡辣湯、水煎包、小籠包、油饃、豆漿;
小吃類:熱豆腐、咸豆腐腦、熱乾麵、涼皮,米皮,米線、涼粉;
麵食類:粉漿面條、芝麻葉面條、撈面條、牛肉餄餎面、河南鹵面、河南拉麵、河南燴面、烙菜饃、烙饃、發面餅、芝麻焦饃;
清真類:饊子、罐餃子、(鹵)羊肝羊肺、羊肉湯;
肉食類:燒雞、板鴨、鹵牛肉、鹵兔肉、鹵狗肉、鹵羊蹄
;
特產:豫坡酒、棠河酒旅遊資源
西平歷史悠久,古跡眾多。境內有龍山文化遺址、東周灰坑遺址、戰國冶鐵遺址、宋代寶嚴寺塔、棠溪源森林公園等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