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廣州北京路。
北京路(Beijing Road)地處廣州市中心,是廣州城建之始所在地,是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集散地。根據史料和專家考證,目前,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邊區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歷史文化遺地有:秦番禺城遺址、秦漢造船工地遺址、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唐清海軍樓遺址、南漢御花園、明大佛寺、明城隍廟、明清大南門遺址、清廬江書院、廣州起義紀念館等十多個朝代的十多個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古跡。
簡介
現今,這一區域雖歷經十多個朝代及兩千多年的滄桑,但其中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這一奇特現象,不僅創造了國內外城市建設中罕見的歷史景觀,同時也造就了這塊神奇土地燦爛無比的歷史文化。改革開放之後,北京路更匯集了廣州百貨大廈、新大新公司等市級大百貨商店以及一批著名的時裝商場。
商業環境
鍾表、珠寶金飾、皮具、鞋子專賣店使北京路的商業氣氛更濃、檔次更高、品種更齊全、設施更完善。 近年來,越秀區政府根據本轄區獨特的歷史文化淵源和鮮明的商業經濟優勢,在「擦亮廣州市的窗口」的共識下,確定把北京路以及與之相連的教育路和西湖路,結合周邊商業網點、旅遊景點、文化古跡,規劃建設為一個綜合性的「羊城商業旅遊區」。
發展規劃
目前,北京路網上步行街已開通,市民安坐家中輕點滑鼠,即可實現網上步行街購物,這是華南地區首宗大規模的網上步行街。下一步,越秀區將以北京路商業步行街為主幹道,逐步延伸,南至珠江邊,北至財廳前,東至中山四路與文明路交界處,西至起義路,結合周邊 北京路
的文物古跡、旅遊景觀、商業網點的發展連體構成一個區域,把商業優勢與旅遊資源、文化古跡與現代化建設揉合起來,進而構成「羊城商業旅遊區」,發揮廣州城市中心商業黃金寶地的主導作用,輻射全市,帶動華南,使這里真正成為嶺南旅遊崛起的新熱點,商業發展的聚寶盆,廣州城市中心的「窗口」。
廣州北京路 幾許滄桑事
廣州北京路的名字,與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武漢的漢正街一樣,是最繁華商業區的代名詞,來廣州的商旅沒有不到北京路去過的。這條我們熟得不能再熟悉的北京路,卻藏有幾許滄桑的故事。
「雙門底」故事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喚作「雙門底」,至今許多老人也還稱這個舊名。以今天的西湖路(當時叫西湖街)為界,以北是雙門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漢電影院的位置,有城門樓一座,名為「大南門」,這是廣州的內城樓之一,城牆就是今天的大南路與文明路一線了。「雙門底」的起源是因著今天西湖路與北京路交界處,原有高樓一座,名「拱北樓」,樓有雙門拱,故街名「雙門底」。樓上設有一座元代銅漏壺,是廣 北京路步行街夜景
州城鎮城之寶之一,據清人筆記所說「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樓拆除馬路後,銅壺轉存於廣州市立博物館,後來撥調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雙門底在清代是商業重地,故流傳有「雙門底賣貓———裝假」的歇後語。一直在雙門底經營至今的「活化石」,是陳李濟葯廠。該廠前身陳李濟杏和堂創始於明代萬曆年間,鋪面就在今天的「銀座」一帶,近五百年而尚存,也算是北京路歷史的最老見證了。
「永漢路」典故
民國年間北京路那時叫「漢民路」,為的是紀念締造民國的元勛、番禺人胡漢民,後來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又改名「永漢路」,為什麼叫「永漢」呢,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原來當時主政廣東的是楊永泰,他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廣州的路名上以垂久遠,但當時的規矩是只有已故的歷史人物才可享受此殊榮。楊永泰動了腦筋,就將「漢民路」改作「永漢路」,又將相近的萬福路一段取名「泰康路」,這樣就把「永泰」兩字嵌入了兩條路名之中,這也是北京路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掌故。
高弟街「許地」
北京路南段,近年也興旺了不少,尤其是高第街一帶,更是粉飾一新,車水馬龍。 高第街最出名的,首推許氏家族,連街名也叫「許地」,這個由潮汕西遷來的巨族百餘年間人才迭出,甚至近有小說家專門著有《千秋家國夢》來訴說許家的興起。許家的後人曾帶我在許地轉了幾次,指點著殘存的建築告訴我當年這里是某某的居所,看著彎彎的月亮門、百餘年的蚝殼窗、牆頭上依稀的灰批單龍,真令我浮想聯翩。最後老先生指著家門口一株種在破缸里的蘇鐵說,他祖母年輕時,這樹就已種了幾十年,現在樹齡差不多百餘年了。看著這乾瘦的樹頭露著懨懨的生氣,彷彿就是許地舊物的典型呢。 高第街上的鋪子,廣州人最熟悉的是綢緞鋪「九同章」和具店「三多軒」,三多軒今已遷到廣州路,老鋪舊地還住著當年店主黃家的後人。摸著那螺旋的木梯扶手,你可以看到那八卦形天窗上篩下的陽光幽幽照在貼金的檐花上,還真有些繁華的余韻!百多歲的老畫人黃金海在這住了七十多年,我見到他時,已不太能清晰說話,可精神還很健,今年初才辭世,享年104歲。如果他能細述北京路的百年滄桑,那該多精彩!老人家的女兒指著舊鋪的外牆說,那兒原來有「三多軒箋扇庄」的水泥字,是民國元老譚延闓的手筆,可惜在最近翻新外牆時拆掉了。 我細細地尋覓過,卻像北京路上的許多往事一樣,半點遺跡也找不著了。
大小馬站今昔
最旺的一段(大南路以北)的北京路上,具有歷史意義的只有兩處建築,一 廣州北京路夜景
是屹立於大南路轉角處(今為中國石化公司所使用)的六層大廈,另一處是北京路盡頭的廣東財政廳大樓,羅馬柱式巨柱及新古典主義的外牆盡顯國民初年的情懷。 北京路兩旁的街巷,也是藏龍卧虎的文物薈萃之地,可惜近年遭大規模拆遷,很多舊物已經盪然無存,如靠近惠福路口的仙湖街,曾是大詩人梁佩蘭的故居;白沙居,據說明代大儒陳白沙曾住於此。近年經有心人的呼籲,總算保住了古書院群的一部分。古書院群位於北京路大小馬站及書院的一帶,這里是清代各縣士子聚集會文及暫住的落腳點。記起昔年在大小馬站小吃攤邊留連,每愛抬頭欣賞那大雜院門頭的石額,那蒼勁的字跡總令人想起這些書院的黃金年代。可惜今日大多是七十二家房客住滿,想開發利用也頗為頭痛。曾有攝影家將書院三層高的「奎星樓」(舊時供奉奎星的高閣)攝入畫圖,背景為新建的高樓,寓意都市的變遷,但今天想找完整的奎星樓也不容易了。
❷ 北京四合院象徵什麼意義
1.建築格局中的文化象徵
北京四合院建築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從整體的格局到細部的裝飾裝修.從房屋主次的安排到院落內外的界定,從大門的方位到井、灶、茅廁的處置,無不體現出深刻的文化內涵。
門、牆的緊密圍合——老北京的「圍城」情結。中國封建時代正統文化的經濟基礎是封閉保守的小農經濟,而這種經濟形態在建築上的反映便是門與牆的盛行。
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在心態上有很大不同。司馬遷評點匈奴人曰:「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史記匈奴列傳》)。因為北方的游牧民族本身就不喜定居,放牧牛羊也無法定居。如果與鄰國開戰,一旦敗北,帶上妻兒,趕上牛羊,一走了之,這對於他們沒有任何損失,最多就是提前換了牧場,因此游牧民族並不以敗北為恥,領地的觀念比較淡薄。
❸ 北京的傳統文化
1、四合院,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2、胡同,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餘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
3、京劇,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4、木偶戲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5、捏麵人
捏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工藝品。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❹ 北京的特色文化
北京的特色文化是四合院、胡同、京劇、相聲。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遼代時已初成規模,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北京十大胡同分別是南鑼鼓巷、煙袋斜街、帽兒胡同、國子監街、琉璃廠、金魚胡同、東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兒胡同和八大胡同。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相聲,作為一種民間說唱曲藝,起源於華北地區,在明朝即已盛行。如今,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
(4)北京路文化牆體現什麼擴展閱讀
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北京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萬,約佔北京市4%。北京現有宗教活動場所達100多處。
四合院建築,是我國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徵。四東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徵。四合院建築之雅緻,結構之巧,數量之眾多,當推北京為最。北京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羅棋布,或處於繁華街面,或處於幽靜深巷之中;大則佔地幾畝,小則不過數丈。
北京胡同最早起源於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胡同,規劃相當整齊,胡同與胡同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胡同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
❺ 北京的文化有哪些
北京是有著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在歷史上曾為五代都城,在從金朝起的8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宏偉壯麗的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我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宮又稱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天壇以其布局合理、構築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寶貴遺產。頤和園是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圓明園是我國最有名的皇家園林,園中山青水綠,在中外園林史上享有盛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萬園之園」。明十三陵是北京最大的皇家陵寢墓群,內有明代13個皇帝的陵墓,尤其是現代發掘的明定陵,規模浩大,極為壯觀。
廟宇
北京的宗教寺廟遍布京城,現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雲居寺、八大處等。道教的白雲觀等。伊斯蘭教的北京牛街禮拜寺等。藏傳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宮等,天主教西什庫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門教堂等。
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指北京舊時的八個景觀,包括薊門煙樹(西土城)、盧溝曉月(盧溝橋)、金台夕照(金台路)、瓊島春蔭(北海公園)、居庸疊翠(八達嶺)、太液秋風(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西山晴雪(香山、八大處)。北京地區八景的說法最早見金代古籍《 明昌遺事》,此後歷代方誌包括《 宛署雜記》(明)、《 宸垣志略》(清)等對燕京八景均有提及,早期的燕京八景與之後的燕京八景略有出入,至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親自主持修訂了燕京八景的說法並下旨建造御書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的景觀和描述才固定下來。
京劇
京劇是地道的中國國粹,深受京城老百姓的喜愛,走在北京的街頭,經常可以聽到路邊傳來抑揚頓挫的京戲段子。京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後進京獻藝,獲得空前成功。徽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於是,一種以徽調「二黃」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崑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在200年的發展歷程中,京劇在唱詞、念白及字韻上越來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樂器,也融合了多個民族的特色,終於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京劇集歌唱、舞蹈、武打、音樂、美術、文學於一體,與西方歌劇有類似之處,所以被西方人稱為「peking opera」。除京劇外,北京還有雙簧、 相聲、評書、京韻大鼓等,樣樣堪稱國粹。
胡同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於元朝,「胡同」一詞在蒙古語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羅棋布,數目達到7000餘條,每條都有一段掌故傳說。胡同的名稱五花八門,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場、商品命名,如金魚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語命名,如悶葫蘆罐胡同等。經調查,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廟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最長的胡同就是東西交民巷,全長6.5里;最短的胡同,長不過十幾米;最窄的胡同要數前門大柵欄地區的錢市胡同,寬僅0.7米;而位於東城區的南鑼鼓巷,現在已經成為北京八條特色商業街之一,國外友人眾多,胡同兩旁明清風格的建築和各式各樣的酒吧為北京增色不少。
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東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圍出一個院子,院子的外牆又組成了胡同的邊牆。院內北房為正房,東西兩側為廂房,除大門外,沒有窗戶或通道與胡同相連。四合院里寧靜、封閉,是老北京的傳統民居。散落在市區的名人故居和王府一般都是比較正宗的四合院,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近年來北京的高樓大廈越建越多,四合院已經不多見了,現在只有在二環路里還有兩片較完整的四合院區。
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長約7.8公里。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 端門, 午門,紫禁城, 神武門,景山, 地安門,後門橋,鼓樓和鍾樓。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就有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中國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說: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永定門、中華門、地安門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拆毀,而近年來又重新修建了永定門城樓。
城池
北京城池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築的總稱,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牆、城門、瓮城、角樓、 敵台、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曾經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禦體系。北京城門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門的總稱。根據等級以及建築規格的差異,分為宮城城門、皇城城門、內城城門、外城城門四類。明清北京城有宮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皇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或七座)、內城城門九座、外城城門七座,在民間有「內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清朝滅亡後,北京城池逐漸被拆毀,除宮城保留較好外,現皇城城門只有天安門被保留,內城僅存正陽門、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以及崇文門一段殘余城牆,外城則完全被毀,只有永定門被重建。
京味小吃
北京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清代《都門竹枝詞》雲:「三大錢兒賣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炸糕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些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
豆汁兒——難以下咽的美味
豆面酥糖——輕點兒拿慢點兒咽
酸梅湯——汽水的「老祖宗」
茶湯——沒有茶葉
小窩頭——宮里吃的「農家飯」
灌腸——不是「灌」的
爆肚——不是「爆」的
茯苓夾餅——既漂亮又養人
果脯蜜餞——古老的「四季鮮果」
冰糖葫蘆——酸甜味兒里報新春
艾窩窩——模樣好看故事好聽
豌豆黃——入口就化吃了還想
「驢打滾」-- 沒有毛驢
炒肝——不是「炒」 的
❻ 什麼是文化牆
文化牆是以倡導文明、宣傳公益、健康運動、綠色環保、宣傳新城市文化、推動城市品牌建設以及幫助城市提升 品牌形象為己任。
把牆景美化作為支持城市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一項行之有效的載體,與改善美化城市街景結合起來。把城市的形象品牌有效融合。描繪和諧、文明、人文、藝術的城市風景線。
在新農村建設中,把建設村中的一條文明街和一片「文化牆」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充分發揮民智民力,組織村中的「文化能人」根據各村的實際,因地制宜將政策法規、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社會治安、計劃生育、農業科技以及衛生保健常識等內容。
利用「順口溜」、「三字經」或者廣告畫、漫畫等形式,在各村主要街道用牆體彩繪上表現出來,成為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政策明白牆、科普指導牆、文化娛樂牆。
(6)北京路文化牆體現什麼擴展閱讀
據了解,廣州地鐵六號線首期22個車站根據站點所處的文化特徵,從「色、柱、牆」三方面進行文化表達:13個統一顏色的普通站;9個不同色彩、同時立柱面增加站點周邊歷史文化圖案的重點站;在4個特殊站點增加「文化牆」的設計。
四個特殊站包括文化公園站、北京路站、東山口站和團一大廣場站。其中,文化公園站的「文化牆」長18米,高3米,其背景採用砂岩浮雕的形式展現舊時珠江美景,上層採用鐵藝鑲嵌彩色玻璃,通過滿洲窗花的藝術手法。
將廣州舊海關、愛群大廈、迎春花會等元素融為一體。其他三個站點的「文化牆」也根據各自周邊的歷史文化背景,圍繞著「千年商都」、東山洋房、紅色革命文化主題展開。文化公園站和北京路站文化牆項目已率先完工,通過內部驗收,另兩站的文化牆仍在加緊施工中。
廣州地鐵公司表示,把歷史文化融入地鐵總體概念設計,旨在喚起市民對城市歷史文化的關注和自豪。新一輪地鐵線網裝修總體概念設計目前正在修改完善,今後新建線路也將結合所經地域特點,注重展現廣州自然地理和歷史文化特色。
❼ 廣州北京路的由來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這條路被改名為「北京路」,寓意廣州人民擁護黨中央,嚮往首都北京之意,因路名形象反映了其廣州古城發展的中軸線之地位,故至今沒有恢復舊名。
舊時的北京路已經成為了一條南北向的主要街道。宋代滅南漢後,拆南城牆,將南城沿至江邊,建「雙闕」。1244年,建雙門樓,從此北京路中段被稱作雙門底,漸成為商業區。
清代時,今北京路由北至南依次為承宣直街、雙門底、雄鎮直街、永清街,以賣書坊、古董市、花市為著名。清雍正年間,現北京路與沿江路交匯的珠江邊,是天字碼頭的所在地,為清代時是專為迎送官員而設,附近的接官亭正是當時迎接官員的地點。
(7)北京路文化牆體現什麼擴展閱讀:
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邊區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歷史文化遺地有:秦番禺城遺址、秦漢造船工地遺址、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唐清海軍樓遺址、南漢御花園、明大佛寺、明城隍廟、明清大南門遺址、清廬江書院、廣州起義紀念館等十多個朝代的十多個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古跡。
現今,這一區域雖歷經十多個朝代及兩千多年的滄桑,但其中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這一奇特現象,不僅創造了國內外城市建設中罕見的歷史景觀,同時也造就了這塊神奇土地燦爛無比的歷史文化。改革開放之後,北京路更匯集了廣州百貨大廈、新大新公司等市級大百貨商店以及一批著名的時裝商場。
❽ 北京有哪些代表傳統文化的典型建築
北京故宮建築特色有紅牆琉璃瓦,屬於木結構,分為前朝和後庭,佔地72公頃,建築面積15公頃,體現重德行講禮儀的中國傳統文化
❾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內涵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內涵:
北京四合院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北京四合院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
四合院在歷史上稱四合房,顧名思義就是院子的四面都有房屋。地域不同,四合院的建築布局與居住文化也不盡相同。北京四合院是我國傳統民居的優秀代表。北京是六朝古都,北京的四合院必然內蘊濃郁的帝都色彩。
明以後,北京的四合院定型。晚清以後,北京的四合院也多少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出現了一些新的建築元素,例如:
一、在院內構築西式建築,如後圓恩寺胡同7號,西部是四合院,東部是花園,中部是一座西式樓房。
二、構築西式宅門。這樣的宅門不乏其例。板廠胡同29號是一所舊宅院,但是在傳統的屋宇門外部又興建了一座西洋門。
三、外檐與內檐裝修受西方影響,把室內的紙頂改為抹灰頂,磚地改為木板地,窗戶改為外推式;安裝電燈、暖氣、自來水、衛生設備;把倒座房的某一間改為汽車房等等。
❿ 廣州北京路步行街的歷史故事
廣州北京路
北京路地處廣州市中心,是廣州城建之始所在地,是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集散地。根據史料和專家考證,目前,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邊區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歷史文化遺地有:秦番禺城遺址、秦漢造船工地遺址、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唐清海軍樓遺址、南漢御花園、明大佛寺、明城隍廟、明清大南門遺址、清廬江書院、廣州起義紀念館等十多個朝代的十多個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古跡。現今,這一區域雖歷經十多個朝代及兩千多年的滄桑,但其中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這一奇特現象,不僅創造了國內外城市建設中罕見的歷史景觀,同時也造就了這塊神奇土地燦爛無比的歷史文化。改革開放之後,北京路更匯集了廣州百貨大廈、新大新公司等市級大百貨商店以及一批著名的時裝商場。
廣州北京路 幾許滄桑事
廣州北京路的名字,與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武漢的漢正街一樣,是最繁華商業區的代名詞,來廣州的商旅沒有不到北京路去過的。這條我們熟得不能再熟悉的北京路,卻藏有幾許滄桑的故事。
「雙門底」故事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喚作「雙門底」,至今許多老人也還稱這個舊名。以今天的西湖路(當時叫西湖街)為界,以北是雙門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漢電影院的位置,有城門樓一座,名為「大南門」,這是廣州的內城樓之一,城牆就是今天的大南路與文明路一線了。「雙門底」的起源是因著今天西湖路與北京路交界處,原有高樓一座,名「拱北樓」,樓有雙門拱,故街名「雙門底」。樓上設有一座元代銅漏壺,是廣州城鎮城之寶之一,據清人筆記所說「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樓拆除馬路後,銅壺轉存於廣州市立博物館,後來撥調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雙門底在清代是商業重地,故流傳有「雙門底賣貓———裝假」的歇後語。一直在雙門底經營至今的「活化石」,是陳李濟葯廠。該廠前身陳李濟杏和堂創始於明代萬曆年間,鋪面就在今天的「銀座」一帶,近五百年而尚存,也算是北京路歷史的最老見證了。
「永漢路」典故
民國年間北京路那時叫「漢民路」,為的是紀念締造民國的元勛、番禺人胡漢民,後來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又改名「永漢路」,為什麼叫「永漢」呢,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原來當時主政廣東的是楊永泰,他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廣州的路名上以垂久遠,但當時的規矩是只有已故的歷史人物才可享受此殊榮。楊永泰動了腦筋,就將「漢民路」改作「永漢路」,又將相近的萬福路一段取名「泰康路」,這樣就把「永泰」兩字嵌入了兩條路名之中,這也是北京路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掌故。
高弟街·「許地」
北京路南段,近年也興旺了不少,尤其是高第街一帶,更是粉飾一新,車水馬龍。
高第街最出名的,首推許氏家族,連街名也叫「許地」,這個由潮汕西遷來的巨族百餘年間人材迭出,甚至近有小說家專門著有《千秋家國夢》來訴說許家的興起。許家的後人曾帶我在許地轉了幾次,指點著殘存的建築告訴我當年這里是某某的居所,看著彎彎的月亮門、百餘年的蚝殼窗、牆頭上依稀的灰批單龍,真令我浮想連翩。最後老先生指著家門口一株種在破缸里的蘇鐵說,他祖母年輕時,這樹就已種了幾十年,現在樹齡差不多百餘年了。看著這乾瘦的樹頭露著懨懨的生氣,彷彿就是許地舊物的典型呢。
高第街上的鋪子,廣州人最熟悉的是綢緞鋪「九同章」和具店「三多軒」,三多軒今已遷到廣州路,老鋪舊地還住著當年店主黃家的後人。摸著那螺旋的木梯扶手,你可以看到那八卦形天窗上篩下的陽光幽幽照在貼金的檐花上,還真有些繁華的余韻!百多歲的老畫人黃金海在這住了七十多年,我見到他時,已不太能清晰說話,可精神還很健,今年初才辭世,享年104歲。如果他能細述北京路的百年滄桑,那該多精彩!老人家的女兒指著舊鋪的外牆說,那兒原來有「三多軒箋扇庄」的水泥字,是民國元老譚延�的手筆,可惜在最近翻新外牆時拆掉了。 我細細地尋覓過,卻像北京路上的許多往事一樣,半點遺跡也找不著了。
大小馬站今昔
最旺的一段(大南路以北)的北京路上,具有歷史意義的只有兩處建築,一是屹立於大南路轉角處(今為中國石化公司所使用)的六層大廈,另一處是北京路盡頭的廣東財政廳大樓,羅馬柱式巨柱及新古典主義的外牆盡顯國民初年的情懷。
北京路兩旁的街巷,也是藏龍卧虎的文物薈萃之地,可惜近年遭大規模拆遷,很多舊物已經盪然無存,如靠近惠福路口的仙湖街,曾是大詩人梁佩蘭的故居;白沙居,據說明代大儒陳白沙曾住於此。近年經有心人的呼籲,總算保住了古書院群的一部分。古書院群位於北京路大小馬站及書院的一帶,這里是清代各縣士子聚集會文及暫住的落腳點。記起昔年在大小馬站小吃攤邊留連,每愛抬頭欣賞那大雜院門頭的石額,那蒼勁的字跡總令人想起這些書院的黃金年代。可惜今日大多是七十二家房客住滿,想開發利用也頗為頭痛。曾有攝影家將書院三層高的「奎星樓」(舊時供奉奎星的高閣)攝入畫圖,背景為新建的高樓,寓意都市的變遷,但今天想找完整的奎星樓也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