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自然環境造就了傳統文化的多樣性
一個民族形成穩定的民族文化,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基礎、自然環境等。這其中,自然地理環境占據著重要地位。因為一個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在地理環境為基礎的,並且影響到經濟構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長期維持下去,不至於像其他文明古國那樣中斷,並且形成了以農耕文化為主的中華文化,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閉,同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從地理環境上看,傳統中國的政權范圍比較固定,主要的范圍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東,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帶,也就是歷史上的「華夏」,這也構成了中國現代版圖的基本輪廓。這其中,最穩定的統治區域在陰山山脈和遼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以東的中國內地。集中分布在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部分疆域也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最初搖籃。可以看出,這部分地域主要位於北溫帶地區。這部分地區氣候溫暖,土地肥沃,極適合農業發展。位於亞歐大陸的內部,地域封閉,較少受到外部侵擾,文化傳統得以延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生、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的影響
縱觀人類文明和文化的發展史,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規律:那些遠古時期的偉大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稱為「大河文明。」尼羅河流域產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產生了古巴比倫文明,恆河流域產生了古印度文明。中國也不例外,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產生了古華夏文明。而西方的古希臘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從此整個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現了很大的區別。在古中國,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形平坦,以平原為主。以北溫帶為主的氣候溫暖濕潤,水源豐富雨熱同季。那時的黃土高原還是一片森林。在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下農業得以迅速地發展起來,這里也成為了中華文明的最初搖籃。現代的很多考古文獻和考古發現證實:夏商周等遠古文明的中心地區就是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山西省南部、陝西省的關中盆地、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東省的西部,其實這也是當時自然環境最優越的地區。中國遠古的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從西部高原吹過來的土壤使得這里的土地的養分每年都能得到補充,而不用每年撂荒另尋他地,農業的持續發展得到了保證,農業發達,各種農耕器具出現的也很早。那麼,中原地區出現先進的農耕文明就不足為奇了。中華文化發生的經濟、人口、地理基礎都已經具備了。從此以後,中國的先民世世代代都在這塊土地上勞作,形成了中華文明的最初雛形。。在工業文明出現以前,哪個國家的農業經濟最為發達,哪個國家的就實力強大。在中國這樣的地理位置的支持下,中國的農業文明一直很發達,並且在世界上一直占據著遙遙領先的地位。
二、自然地理環境使中國文化得以發展和延續
隨著農業的發展,中華民族已經不能滿足於中原地區的土地了。中國歷朝歷代都鼓勵墾荒和屯田,以擴大農業生產,使國力強盛,穩定統治。大量的移民向外擴散,所到的地方也自然就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向外傳播。農耕經濟是一種能夠可以長期持續發展的經濟,它不像商業經濟那樣充滿風險和征服、被征服。雖然發展速度比較緩慢,但是在農耕經濟的支持下,中國文化一直在向前發展從周邊和外部來看,中國的地理環境有力保證了中國文化的延續。在疆域的東邊是太平洋,南邊是南海,西邊有青藏高原阻隔。這樣就整個把中國包圍起來。天然的地理環境的屏障使得這一區域很少受到外族的侵擾,這就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外部保證。這時只有北部沒有任何保障,坦露在北部游牧民族的面前,對整個文明的生存造成了極大威脅。從歷史上看確實是這樣,在古代各種交通都不發達的情況下,遠方的各個強大的帝國都不能快速到達中國並進行戰爭。中國歷史上所遭受到的侵擾絕大部分是來自北方的。中國的統治者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修建長城。這樣,中國的四方便都有屏障了。而且,北方游牧民族侵擾的結果不是戰勝了中華文化,恰恰相反,他們被中華文化同化了,例如匈奴、鮮卑、羌族等。因為他們的文化不能適應農業經濟的發展,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他們成為了被征服者。在這種四面都有天然的軍事屏障的條件下,中國沒有像其他文明古國那樣,一次又一次的被蠻族征服,而是按照自己的發展軌跡,延續了自己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並且保持了燦爛輝煌,中間沒有大的中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西方殖民和侵略者沒有能夠到達中國,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種地理環境的庇護。
三、 自然環境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
中國的疆域的遼闊並且一直保持,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罕見的。這樣廣闊的疆域,地形地貌極為多樣,有高山、河流、平原、高原等。古代的交通不方便,這樣的地形就很可能造成不可逾越的阻隔。各個文化區之間缺乏交流,差異也越來越大,從而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樣式。從整體來看,北方的文化一致性程度比較強,南方文化則各具特點。從上古來看就已經出現了這種差異。在中國的中原和北部地區,出現的是以《詩經》為代表的詩歌。特點是典雅溫和,符合禮儀,以現實主義為主要特點。而在南方,出現的是《離騷》這樣的詩歌,表現出的是與詩經差異很大的特色。呈現出了迷離神奇的浪漫主義色彩,這也是同兩個地區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密不可分的。再如,由於橫斷山脈的阻隔,古代四川與中原的交通很不方便,有「天險」之稱。從考古發掘的三星堆文物來看,古代四川盆地的青銅器技術極為發達,階層制度也與中原不同。在更南方的嶺南,差異就更大了。由於距離海洋比較近,與外部交流頻繁,中原王朝的控制又很難到達,這里的文化相對比較開放,人們的觀念也與中原傳統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早期的對外貿易和開放港口出現在廣東省,也就不足為奇了。正是這種多樣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如此不同的各民族和各地區文化,使中國文化呈現出了異彩紛呈的特點,這種文化的多樣性程度在世界上也是讓人嘆為觀止的。
四、自然環境對中國政治和民族心理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樣的地理環境對阻擋外部侵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這也造成了中國政治的超強穩定性和封閉,民族心理的自大和保守。如果沒有外部的入侵造成的危機,一個朝代基本上能夠比較順利地延續下去。改朝換代不頻繁。而且政治制度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政治上的穩定性造成了文化的穩定性。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主流都是儒家文化,缺少變化。中國古代的統治者也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以物產豐富而自傲,以「天朝上國」自居,造成了政治上的固步自封、不思進取。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這種安全的環境使民眾安於現狀,固守著農耕經濟。中國傳統觀念中特別重視家庭、宗族、血緣,同自然環境造成的農耕經濟發達是不可分割的。「安土重遷」和「父母在,不遠游」是傳統中國人很重要的心理觀念。和西方充滿變化和冒險的海洋文化不同,因為自然環境的優越,中國一直都處在自己自足的狀態中,統治者人民滿足於現狀。在農業經濟在穩定的同時,也造成了民族心理的保守和自閉。古代中國對外部世界認識較少,缺乏融入世界的意識。這樣也造成了商業經濟的萎縮,使農業經濟和商業經濟的發展極不平衡,反過來又阻礙了政治的進步。所以,在以西方為代表的海洋文明崛起時,中國人還陶醉在自己的富足中,絲毫沒有警醒和察覺。但同時也開啟了中國近代發展的起源。
2. 這些文化遺產體現了怎樣的文化特色
各國不同的文化、宗教和習慣,體現廠各國和各民族的特殊而卓越的智慧,隨之也派生出令我們神往的輝煌的人類文明的傑作,如金字塔,長城,巴特農神廟,紫禁城,泰姬陵等等。正因為它們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文化遺產成為各國歷史文化與文明最為優秀和獨特的結晶,是一個國家表明自己民族身份和文化歸屬的重要依據;自然遺產是某種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代表著自然界進化發展的重要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他們共同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
3. 6、自然旅遊資源如何體現出文化特徵
從邏輯上說, 既然旅遊活動本身具有文化性, 那麼, 作為旅遊對象的旅遊資源和作為旅遊消費對象的旅遊產品也必然具有文化屬性, 但這種邏輯結論似乎說服力不強, 因此, 我們還試圖從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的特徵方面入手, 來進一步分析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的文化性及其表現。
我們知道, 在旅遊學中最常用的分類法是按成因、屬性將旅遊資源分成人文旅遊資源和自然旅遊資源兩種。但無論是人文的、還是自然的資源, 它們之所以能夠成為旅遊資源、成為人們旅遊的對象,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們能夠「使遊人獲得知識和美感, 從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與樂趣, 這便是旅遊資源的文化屬性的具體表現」。例如高山峻嶺令人感到雄偉壯觀, 江河湖海使人心情奔放, 森林草原給人濃郁幽靜的感受, 植物園、動物園、科學館向人們揭示自然的奧秘, 博物館、文物古跡則給人以教育或提供科學研究資料等等。可以說, 任何沒有文化內涵的事物都不可能成為旅遊資源, 人類社會中任何資源都不如旅遊資源具有那樣顯著的文化屬性。
當然, 對於不同旅遊者來說, 對旅遊文化內涵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 這取決於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每一種具體的旅遊資源所蘊涵的文化深度和豐富程度不同; 二是每一個具體的旅遊者因受教育程度、生活閱歷、文化素質和職業的不同對文化內涵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正因為如此, 旅遊活動的文化表現和文化影響及文化關系才有了不同的特徵:
1. 東道文化對客源文化的影響會因旅遊者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程度, 甚至會有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顯著差異;
2. 即使是產生於同一客源文化背景下的旅遊者也會因自身的差異而對東道社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影響, 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差異;
3. 東道文化與客源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受制於兩種文化的差異程度和價值取向。東道文化與不同的客源文化交流、融合會形成不同特徵的旅遊文化;
4. 東道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資源文化( 特別是人文旅遊資源) 、區域傳統文化和現代精神文明等, 它們共同對外來旅遊者產生綜合的文化影響。
4. 什麼是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人文景觀基本概括:人文景觀是指具有一定歷史性、文化性,一定的實物和精神等表現形式的旅遊吸引物。
人文景觀在學術界中有很多不同的定義,下面列舉幾種常見的定義:
【定義1】人文景觀是指歷史形成的、與人的社會性活動有關的景物構成的風景畫面,它包括建築、道路、摩崖石刻、神話傳說、人文掌故等 。
【定義2】人文景觀是指歷史、文化的古跡如文物古跡、宗教勝地、民族風情和古建築等.據《三國志·魏書浩十八記:「龐德常乘白馬羽(關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
【定義3】所謂人文景觀是指可以作為景觀的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與成就是以人為事件和人為因素為主的景觀.如用大黃與蘇打配伍組成大黃蘇打片,用於調理胃腸,治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
【定義4】人文景觀是指旅遊資源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等價值.人文景觀帶給遊客的是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統一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出特殊的歷史、地方、民族特色或一種異國、異地的特殊情調。
自然景觀:天然景觀和人為景觀的自然方面的總稱。
詳見 http://ke..com/view/43937.htm#sub43937
5. 如何增加自然景觀的文化體驗性
(文化景觀與社會環境的聯系)增加自然景觀的文化體驗性。供參考。
6. 什麼是自然景觀文化簡單介紹一下.
自然景觀就是由自然雕琢,天生而成的景觀!像九寨溝,張家界等就是自然景觀,長城,故宮就是人文景觀!
7. 文化景點發展分析從哪些方面自然景觀分析呢
一般景點分析,都有個通常方法。叫做swot分析。S代表 strength(優勢),W代表weakness(弱勢),O代表opportunity(機會),T代表threat(威脅),其中,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經過這些分析後,一般的發展方向,就可以制定出來了。
文化景點相比自然景觀景點發展分析要更加細致,例如同類文化產品的競爭力、100公里內類似同類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和相關連性、此類文化的發展空間分析等
自然景觀由於可以派生出文化景觀,所以比文化景觀自身有優越處。除上述方法之外,可以在景觀特色分析上下功夫,挖掘和派生出文化和故事。從視覺到內在,充分理解景觀特色,使今後的旅遊產品多樣化、旅遊路線精緻化、旅遊資源再生化。
8. 杭州西湖如何體現自然與文化的融合
杭州西湖自然與文化的融合的體現:城市景觀從整體到局部, 從結構空間到形態機理, 從平面布置到變化韻律, 都很好地將大自然恩賜的自然山水與人類文化完美地結合起來, 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人文與山水的完美結合, 並有著強烈美學特徵和地域歷史文脈。
西南面是逶迤起伏的群山, 東西是滔滔的錢塘江, 北面是廣闊的平原, 且在西南面的山下與北面平原銜接處有一恰到好處的天然湖泊(即西湖)。
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在堪輿師看來, 若以西湖為中心懷抱西南的群山, 攜東之錢塘江, 圈北面平原以築城, 其整體效果就像文房四寶中的「御硯」形狀。
西湖主要景點
西湖有100多處公園景點,包括三秋桂子、六橋煙柳、九里雲松、十里荷花景觀、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評西湖十景」之說,有60多處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0多座博物館。
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或位於湖上。西湖十景各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精華。
新西湖十景:1984年《杭州日報》社、杭州市園林文物管理局、浙江電視台、杭州市旅遊總公司、《園林與名勝》雜志5單位聯合發起舉辦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得到杭州煉油廠、杭州啤酒廠、杭州中葯二廠、杭州橡膠廠、杭州電視機廠、杭州牙膏廠。
杭州電風扇總廠、杭州洗衣機總廠、杭州利民制葯廠等9家企業贊助,並邀請夏衍、吳冷西、王朝聞、劉開渠、常書鴻為景名評選委員會顧問。最後評選出10處景點。
9. 文化特色在風景園林中如何體現500字
作業應該自己寫,這么多字
在這里怎麼可能給你打。
你應該就是從各種植物文化方面寫
如梅、蘭、竹、菊四君子,
什麼文人墨客在什麼地方詠詩作畫
都可以設計一片風景園林。
10. 請論述如何挖掘園林景觀中的文化內涵
如何挖掘園林景觀中的文化內涵?
園林景觀中的文化內涵是園林建設的特色及意蘊的形成。
這里的文化內涵通常包含兩個內容:一方面是園林各要素所要倡導和營造的主題;另一方面是借園林各要素來表現的審美情趣和貫穿的設計理念。
園林建設的這種從「囿」、「苑」及「園」的演進過程,事實上也是中國園林文化從雛形到豐富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尤其以孔子之尊的儒家思想中「比德」文化對我國的園林建造產生了很大影響。
許多人結合自身體驗、文化素養、倫理觀念、人生境遇等,有感而發、賦詩懷情,極大地塑造提升了植物本身的文化色彩形象,由此可見文化內涵就是園林景觀的生命之源。
園林景觀的文化內涵包含如下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園林各要素所表達的文化主旨和場地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表現審美情趣和設計理念。現代社會越來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注重植物對人的情趣感觀和心性思想的影響作用,植物文化在中國園林建設中的獨特地位日益顯著。只有用文化內涵支撐的植物造景設計才能令入園者產生共鳴並激發聯想,這是設計師們普遍的共識和工作著眼處。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時期賦予的植物文化也在與時俱進不斷補充新的內容,這樣便衍生了新的文化內涵即傳統景觀的人類文化。文化帶有一定的時代性,因此在傳統文化基礎上應創造出具有當代文化造詣的園林景觀。把具有時代氣息的文化內涵與植物景觀有機組合起來,通常認為植物的時序布局有助於其構景功能和觀賞性的實現。但是容易忽視的一點是植物在園林構景中還扮演著文化符號的角色。植物包含的那些內容,寄寓園主人的意願和情懷,才是園林建設最具魅力之所在。這不僅反映了景點的群落布置、物種更替以及四季各色的物質世界,也是順應園主真實內心的文化象徵。因此,
我們首先要從造園者思想角度開始建造園林,其次要從觀賞者角度欣賞景觀,使得園林既成為一個文化產品又成為一種思想產物。每一座園子就是一個時代思想文化精髓的薈萃,就是一代人精神生活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