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江西古代文化名人
江西省十大歷史名人排行榜
1 陶淵明 田園詩派的開創者
東晉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江西九江人。他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的偉大詩人之一。梁朝學者鍾嶸,在《詩品》中高度評價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歌的宗師。此後歷代著名詩人如李白、白居易、蘇東坡等無不敬仰效模他。陶淵明不僅千百年來在國內為後人所雅愛,在國際上也有巨大影響,朝鮮、日本、蘇聯、英、美、法、德等許多國家把對陶學的研究當作人類文化和世界文學加以研究和發展,因而陶淵明的詩歌、散文和學術思想在我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織夢好,好織夢
2 歐陽修 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發動和領導者
宋代學術思想上首開風氣的重要人物,後世稱為「宋學」的開創者之一——歐陽修。江西吉安人。歐陽修在政治上是位革新派。是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其中除了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北宋六家,他是一家),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五家,都曾得到他的扶掖,得到他的賞識薦舉。他既是散文家、詩人、詞人,又是史學家、經學家、目錄學家,金石學家。而散文的成就尤為突出。總之,在我國歷史上,他是個有多方面的創獲和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
3 杜可用 元代最先起義的農民英雄
江西都昌縣人。元代初期,統治者對外不斷擴張,對內實行殘酷的高壓政策,社會極為黑暗。在元朝九十年的時期中,爆發了無數次農民起義。而最先號召人民反元的是都昌縣人杜可用。他於元朝建國後僅10年(公元1280年)時,在都昌率先起義,自稱天王,立年號為萬乘。帶領農民軍同元朝統治階級作斗爭,不久遭鎮壓而失敗。然而他的首義震撼了朝野,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比後來全國規模的紅巾軍起義要早70多年。 本文來自織夢
4 解縉 主持了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永樂大典》的編篡工作
江西吉水人。在世界文化史上,《永樂大典》被譽為編篡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廣的網路全書。明成祖即位不久,命解縉編篡《文獻大成》,企圖把歷代文獻分門別類地搜集起來,但由於人手少,時間倉促,一年成書,成祖閱後,認為所篡尚多未備,過於簡略,不符合他的原意,於是決定增派太子少師姚廣孝、禮部尚書鄭賜等協同解縉為監修官,又徵召二千多人參加編專毒、較訂、錄寫、繪圖、圈點等工作,重新進行編寨。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努力,這部大類書終於編成,取名為《永樂大典》。全書共有22877卷,凡例、目錄60卷,裝訂成11095冊,共3億7千萬字左右,「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成祖《永樂大典》序言)輯人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醫學、工技、農藝、志乘等各類著作七八千種,按《洪武正韻》的韻目排列次序。
5 宋應星 我國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工藝網路全書《天工開物》
作者是明末傑出的科學家宋應星(江西奉新)。他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樸素的辯證觀點,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整個自然界是不依賴於人的客觀存在。他注重實地調查研究多尊重和贊揚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天工開物》詳細記述了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其中有不少是在當時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工藝措施和科學創見。
6 詹天佑 我國第一位鐵路工程師
詹天佑(1861—l9l9),江西婺源人.1872年官費留學美國,1881年回國。他在大學期間,專攻鐵路工程,成績優異.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是中國第一次自己建造的鐵路。它的建成,顯示了中國人民傑出的智慧和才幹,大大增強了中國人民建設自己祖國的信心。已故的周恩來總理,曾盛贊這一業績是「中國人民的光榮」! 織夢內容管理系統
7 余慶鰲 我國近代最早的兵器專家
江西湖口縣人,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小時隨做木匠的父親在南京就讀金陵機器房學機械繪圖,後就聘於安徽督造炮路。因在台灣創建軍事工程有功,受到清廷「五品頂戴」的嘉獎。1983年調湖北漢陽創辦兵工廠任總辦,數年後生產出第一批「漢陽創辦兵工廠任總辦,數年後生產出第一批「漢陽造」槍支和子彈。1914年赴德學習並考察了英、法、俄等國的軍事工業情況。留學四年後歸國,創立了漢陽炮廠,炮架廠。民國政府授予其陸軍少將銜和四等文虎勛章。余慶鰲為我國第一代兵器工業權威專家,1925年5月,因病逝於武漢。
8 康愛德 最早的出國女留學生清代康愛德
江西九江人。她是我國第一個留美女學生。康愛德早年喪父,孤苦無靠,被當時在九江辦學的美國人昊格矩收養。1880年康9歲,昊格矩攜帶她一同去美國,一直在美讀書。1896年畢業於墨爾斯根大學,學成回國,後在南昌創辦女幼醫院,深得眾望。
9 黃遠生 最早出名的記者
江西九江縣人。民國初年享譽報界,是我國最早出名的記者,是當時被稱為「新聞界三傑」之一者。他的通訊、時評,文驚政壇,受到新聞界前輩著名評論家鄒韜奮先生的高度贊揚。他是一位學優不仕,憂國為民的愛國主義戰士,對當時的反動政客誤國賣國及各種丑惡現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抨擊。他又用凝重筆墨抒發了自己誓以天下為已任,敢與腐朽作斗爭的志向和決心。不幸於1915年底在美國舊金山遇刺,年僅30歲。
10 陳寅恪 最著名的教授
著名現代史學家。江西修水人。曾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嶺南大學等校教授。解放後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精典,均有精湛研究,為國內外學者所推崇,人稱教授的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柳如是別傳》等專著,並有《金明館叢稿》論文數十篇。
❷ 宜春市有哪些歷史名人
宜春文化積淀厚重。歷來為「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韓愈在宜春擔任刺史時,曾寫下「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詩句贊美宜春。王勃《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所說的寶劍精氣,藏於今豐城榮塘。「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所說的高士徐稚,家於今豐城市白土。科舉時代有「袁州進士半江西」之說,江西第一個文科狀元唐代人盧肇曾苦讀於袁州城東一沙洲上,後人名之「狀元洲」。第二個狀元唐代人易重,亦出自袁州。宋代狀元姚勉,宜豐人。明代探花吳山,高安人。清代榜眼鄭秉恬,上高人。此外宜春籍名人還有唐代詩人劉慎虛、鄭谷、沈彬、任濤、吳罕、代理袁州刺史鄧璠及其後裔鄧小平;宋代史學家劉恕、宋朝國子監主簿胡仲堯及其後裔胡耀邦、宋代著名詩僧惠洪、南宋史學家徐夢莘、詞人向子湮、袁去華、畫家楊無咎;元代詩人揭傒斯、范梈、學者杜本、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紅巾軍領袖彭瑩玉;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史學家陳邦瞻、鄒維璉、抗倭名將鄧子龍、清官況鍾、明代大臣姜曰廣、袁繼咸、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張自烈;清代名臣辛從益、楊錫紱、清代重臣朱軾;近現代名人有軍閥張勛、革命家熊雄、革命烈士易安華、民主鬥士楊杏佛、戲劇家熊佛西、詩人白采、詞學大師龍榆生、《辭海》主編夏征農、畫家王夢白、作曲家辛滬光、物理學家吳有訓、冶金物理化學家徐采棟、化學家江元生、工程熱物理和流體力學家劉高聯、奧運冠軍楊文軍等;宜春是革命老區,從這塊紅土地上走出了杜平、王宗槐、周赤萍等一批共和國將軍,走出了無數英勇無畏的革命戰士,長征道上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中,就有宜春人劉梓華。
❸ 江西出過哪些名人
1.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
2.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臨川縣文港鄉(今屬進賢縣)人,著名詞人
3.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江西廬陵(今吉安)人。
4.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5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6. 晏幾道(約1030-1106),字叔原,號小山。殊幼子(一說第七子)。臨川人。北宋詞家。
7.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詩人,書法家。
8.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
9.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江西婺源人。
10. 陸九淵(1139-1192),字子靜。撫州金溪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
11. 姜夔(約1155-1221),字堯章,一字石帚,別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波陽縣)人。南宋著名詩詞作家、音樂家。
12. 文天祥(1236—1282)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字履善,又名宋瑞,號文山,江西吉安人
13. 彭瑩玉(?-1353)元末農民起義領袖。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又名彭國玉,彭明,號稱彭祖、彭和尚。
14. 解縉(1369-1415),字大紳,一字縉紳。吉水縣人。明初學者、文學家。
15. 嚴嵩(1480年-1567年),明朝權臣,字惟中,號介溪,江西分宜人,專國政達20年之久,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權臣之一
16. 魏良輔(1489—1566),字師召,號此齋,晚年號尚泉、上泉,又號玉峰,新建(今屬江西南昌)人
17. 鄧子龍(1531-1598),一說(約1528—1598) 明代抗倭名將。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江西豐城杜市鎮鄧家村人
18.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干,又號海若、清運道人。明代傑出的劇作家、文學家。
19.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奉新人。明代著名科學家、詩人。
20. 朱耷(1626-1706)。譜名統,有雪個、個山、人屋、道朗、八大山人等別號。南昌人。明末清初卓越的大畫家。
21. 李烈鈞(1882-1946),愛國將領。原名烈訓,字協和。江西武寧人。
22. 陳寅恪(1890年--1969年10月7日)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江西義寧(今修水)人,
23. 鄒韜奮 (1895—1944 ), 鄒韜奮原名恩潤,筆名韜奮,祖籍江西余江
24. 邵式平(1898-1965) 江西弋陽人。1916年在弋陽縣立高等小學讀書,與同學方誌敏結為摯友,積極參加反對軍閥的愛國活動。
25. 方誌敏(1899-1935)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人。1922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26. 趙醒儂(1899-1926) 原名性和,又名趙干。江西南豐人。
27. 黃道(1900-1939),原名端章,另一鳴,男,漢族1900年出生江西橫峰.
28. 傅抱石(1904-1965),我國著名畫家,「新山水畫」代表畫家。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1904年10月5日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
❹ 宜春十大好人有哪些
宜春十大好人有
鍾綠苗、李冬魁、易禾堂、易蘭芳、宋國鵬、
鄒學明、陳胡英、謝聖生、劉明照、黃德江
2月4日晚,「幸福袁州萬家歡」群眾文藝演出暨「袁州好人」發布會在宜春市袁州區行政中心大會堂隆重上演。經過數月推薦評選,宜春袁州區評出了鍾綠苗、李冬魁、易禾堂、易蘭芳、宋國鵬、鄒學明、陳胡英、謝聖生、劉明照、黃德江等10位第四屆袁州「十佳好人」。省文明辦、宜春市委、市政府領導出席了「袁州好人」發布會。
晚上7點半,會堂座無虛席,燈光璀璨,一派歡樂、祥和、喜慶的氣氛。男聲獨唱《你是一個好人》這首歌告訴我們好人就在我們身邊,好人就在我們眼前。每一個平凡的你我他,都可以成為好人!宜春評話《袁州新城氣象新》讓我們共同感受到了袁州新城撲面而來的新氣象;小提琴合奏《燃燒的激情》點燃了我們的熱情和嚮往;《夢圓白沙》展現了好人鄒學明為了白沙組的發展不遺餘力的感人事跡;小品《紅袖箍》講述了文明勸導員不畏嚴寒、不懼艱辛活躍在創建省級文明城一線的動人故事……
一個個節目精彩紛呈,絢麗的燈光,感人的故事,好人先進事跡在照耀著宜春,更給今天寒冷的宜春帶來一份熱情,一絲暖意。
近年來,在宜春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市委宣傳部的精心指導下,袁州區委、區政府大力弘揚「好人文化」,積極傳遞正能量,袁州好人層出不窮。2016年1月又有鄒學明同志入選中國好人榜好人,成為今年全省7個入選好人中的一個。目前,全區共有2位全國道德模範、3位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2位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2位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候選人,26位中國好人榜好人、13位中國好人榜候選人,43位袁州好人、20位最美袁州人、400餘位各行各業的身邊好人……
❺ 宜春籍的明星各位都有誰
有好多東紅明星
羅晉
胡希凡,男,1988年9月20日出生於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內地青年演員,畢業於北京影視學院。演藝經歷豐富,曾做過演員副導演,對劇本和角色的把握精準。代表作品有《怒海紅塵》、《我的故鄉晉察冀》、《異鎮》、《沖向黎明》、《獨狼》、《我和我的傳奇奶奶》、《第一縱隊》、《孤影》、《杜心五傳奇》等。
❻ 江西省宜春市出了哪些古代官員
宜春文化積淀厚重。歷來為「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韓愈在宜春擔任刺史時,曾寫下「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詩句贊美宜春。王勃《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所說的寶劍精氣,藏於今豐城榮塘。「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所說的高士徐稚,家於今豐城市白土。科舉時代有「袁州進士半江西」之說,江西第一個文科狀元唐代人盧肇曾苦讀於袁州城東一沙洲上,後人名之「狀元洲」。第二個狀元唐代人易重,亦出自袁州。宋代狀元姚勉,宜豐人。明代探花吳山,高安人。清代榜眼鄭秉恬,上高人。
此外宜春籍名人還有唐代詩人劉慎虛、鄭谷、沈彬、任濤、吳罕、代理袁州刺史鄧璠;宋代史學家劉恕、宋朝國子監主簿胡仲堯、宋代著名詩僧惠洪、南宋史學家徐夢莘、詞人向子湮、袁去華、畫家楊無咎;元代詩人揭傒斯、范梈、學者杜本、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紅巾軍領袖彭瑩玉;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史學家陳邦瞻、鄒維璉、抗倭名將鄧子龍、清官況鍾、明代大臣姜曰廣、袁繼咸、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張自烈;清代名臣辛從益、楊錫紱、清代重臣朱軾。
近現代名人有革命家熊雄、革命烈士易安華、民主鬥士楊杏佛、軍閥張勛、戲劇家熊佛西、詩人白采、詞學大師龍榆生、《辭海》主編夏征農、畫家王夢白、作曲家辛滬光、物理學家吳有訓、冶金物理化學家徐采棟、化學家江元生、工程熱物理和流體力學家劉高聯、奧運冠軍楊文軍等。
宜春是革命老區,從這塊紅土地上走出了杜平、王宗槐、周赤萍等一批共和國將軍,走出了無數英勇無畏的革命戰士,長征道上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中,就有宜春人劉梓華。
❼ 8月23日有哪些明星生日
1、袁弘,1982年8月23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2001級本科班。2003年,參演個人首部電視劇《天下無雙》而進入演藝圈。2005年,主演清宮劇《上書房》。
❽ 宜春歷史上有名的人物有哪些
名人有很多,看下面一一列舉。
劉梓華 ,原名友芝,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水江鄉上洞村梓木人。生於1912年9月13日申時。1928年參加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是飛奪瀘定橋22勇士之一,曾多次負傷,三次昏死,五次立功,榮獲獎章五枚,居位通訊員,排長,作戰參謀,團參謀長,偵察參謀,作戰科長,參謀處長,團長等職位,解放後任天津軍區參謀長。參加過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臘子口,平型關大捷等戰。後因傷口復發,於1951年4月17日逝於北京。周赤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湖田鄉林田村人。一九三一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班長、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紅三軍團團政治委員,電台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
徐稚(97-168),字孺子。宜春的豐城市白土鎮隱溪村人(一說南昌北瀝徐村人)。東漢隱士。少學今文經學,兼通天文,歷算。家貧務農,自食其力。公府徵辟,皆不就。時稱"南州高士"。陳蕃為豫章太守,不接待賓客,特為他設一榻,去則懸之。後以"懸榻"比喻禮待賢士。王勃《滕王閣序》所雲:"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進賢門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園皆因紀念徐稚而名。豐城隱溪因徐稚隱居於此而得名。
陶淵明(365-427)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宜春市的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一說九江人)。晉代詩人。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有陶淵明"始家宜豐"的記載。宜豐舊《圖經》亦有此說。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栗里(今星子縣境內)。52歲時偕少子陶佟回歸宜豐故里,四年後返潯陽,逝於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後裔。
鄭谷(848-911),字守愚。袁州區人。唐末著名詩人。光啟三年(887)進士。官至都官郎中。鄭谷7歲能。前輩詩人司空圖稱許其"當為一代風騷主"。在晚唐,鄭谷詩名頗盛。列為"芳林十哲"之一。尤以《鷓鴣》詩傳誦廣遠,致有"鄭鷓鴣"之稱。成語"一字師"出自鄭谷逸事:鄭谷隱居仰山,詩僧齊已奉《早梅》詩求教。鄭谷將詩中"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中的"數枝"改為"一枝"。齊已當庭拜鄭谷為"一字師"。《全唐詩》收錄鄭谷詩327首。今宜春市區東風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鷓鴣路,以紀念鄭谷而名。
劉恕(1032-1078),字道原。宜春的高安市灰埠鎮均山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其父劉渙,精研史學。劉恕亦以史學擅名。皇祐元年(1049)舉進士,官和川翁源知縣。治平三年(1066),英宗下旨,命司馬光自擇英才編修《資治通鑒》。司馬光薦劉恕同修,轉著作郎。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凡遇史事紛錯難治,則交劉恕。其時協助司馬光的副主編共有三人,一為劉恕,一為劉攽、一為范祖禹。漢代由劉攽分修,三國至南北朝由劉恕分修,唐代由范祖禹分修。三中人,除范祖禹為成都人氏外,其餘兩位均為宜春籍人物。
劉攽(1023-1089),字貢父, 號公非。宜春的樟樹市黃土崗鎮荻斜劉家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慶歷進士。歷任曹州、兗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書舍人。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碩。宜春的豐城市杜市鎮大屋場人,元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與虞集、楊載、范木亨(樟樹市人)同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並稱"儒林四傑"。延祐元年(1314)由布衣授為翰林院國史編修。至元六年(1343)為奎章閣供奉學士,升侍講學士。乃修遼、金、宋三史,為總裁官。《遼史》成,得寒疾卒於史綰。封豫章郡公,謚文安。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善書法。朝廷典冊、元勛銘辭,多出其手。
鄧王番,字韞玉。宜春的高安市筠陽鎮人。唐中和元年(881)自尚書、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代理袁州刺史)。在任6年,清正廉明,民樂從事。唐僖宗時,各地兵荒馬亂,官吏無能,獨鄧王番有政聲,朝廷據民願再度正式任命其為袁州刺史,處士彭蟾有詩稱賀。袁州城秀江之上第一座橋梁廣濟橋為鄧王番修建。鄧王番任袁州刺史時,見宜春縣白芒山(今屬分宜)山清水秀,遂舉家留居白芒。第6代孫鄧悔魁徙居安福瓜畲。其後裔輾轉遷徙至四川廣安。廣安後裔中出了個歷史偉人鄧小平。
袁繼咸(1593-1646),字季通,號臨侯。袁州區寨下鄉(鎮)橫塘村人。明代大臣。天啟五年(1625)進士。崇禎七年(1634)提學山西,上疏抨擊權宦。宦黨誣陷其貪贓枉法,解京治罪。山西生員百餘人追隨入京,散發揭貼(傳單),為之辯誣。朝野上下千餘人聯名為其申冤,轟動京城。崇禎十五年(1642),袁繼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駐節九江,總督江西、湖廣、安慶、應天(南京)等處軍務。
張自烈(1597-1673),字爾公,號芑山,又號誰廬居士。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宜春北廂上水關(今市區秀江路市委大院一帶)人。崇禎末為南京國子監生,博物洽聞。家中藏書36萬余卷。明亡,閉門著述。晚年隱居廬山,累征不出,主講白鹿書院。卒葬白鹿洞左青龍山,墓今存。張自烈著述頗豐,尤以《正字通》影響最著。《正字通》是一部字書,共收錄三萬三千餘字。清代官方編纂的《康熙字典》,系以《正字通》為藍本增益而成。今宜春市區秀江中路西段,國民時期曾名豈山路,即以張自烈字型大小而命名。
朱軾(1665-1736),字若瞻,號可亭。宜春市的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經學家、文學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歷任潛江知縣、陝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左都御史。雍正時,充聖祖實錄總裁,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兵部尚書。乾隆時,充世宗實錄總裁,命協同總理事務。卒贈太傅。朱軾是康、雍、乾三世"恩寵極人臣之分"的顯赫人物。為官清廉剛正,望重朝端。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櫃法"修築海塘,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後世。康熙推崇朱熹學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生活儉朴,高安民間舊時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
惠洪(1071-1128),俗姓彭(一作姓喻),一名德洪,字覺范。宜春市的宜豐縣橋西鄉潛頭竹山裡人。宋代著名詩僧。自幼家貧,14歲父母雙亡,入寺為沙彌,19歲入京師,於天王寺剃度為僧。當時領度牒較難,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為己名。後南歸廬山,依歸宗寺真靜禪師,又隨之遷靖安寶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結交黨人,兩度入獄。曾被發配海南島,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獲釋回籍。惠洪精通佛學,長於詩文,著述頗豐,尤以《冷齋夜話》最著名。成語"滿城風雨"、"脫胎換骨"、"大笑噴飯"、"痴人說夢"等典故均出於此書中。宜春歷代詩人的詩作,僅惠洪的《鞦韆》詩被收入《千家詩》中。其題於宜春城北崇勝寺的一首詠竹詩,深得黃庭堅等歷代詩家贊賞,以宋詩精品被收入《宋詩鑒賞辭典》。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號挺齋。宜春的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獻紀錄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中原音韻》是為北曲用韻而作,糾正作曲家用韻不一,其正音依據是中原語音。成書後,戲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規范,促進了戲曲用韻的統一。《中原音韻》以當時北方實際語音為標准,所定之韻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書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珍貴資料。1987年,紀念周德清誕辰710周年暨學術討論會在高安召開,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日本學者亦提交了論文。
況鍾(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宜春市的靖安縣高湖鎮崖口村人。明代著名清官。永樂四年(1406)為靖安縣吏員。後薦為禮部主事。宣德五年(1425),宣宗因江南九郡賦重,要朝中大臣薦舉賢能,況鍾被舉薦任蘇州知府。上任後,況鍾懲奸吏、裁冗員、減重賦、廢苛捐、清積案、平冤獄。深受百姓愛戴,呼為"青天"。治蘇任滿,蘇州一萬三千餘人聯名乞求況鍾連任。英宗准奏,以正三品留任蘇州。況鍾為官清廉,卒於蘇州任上。歸葬時,十里長堤站滿哭祭人群。古代傳奇小說中載有不少況鍾辦案故事。1956年,崑曲《十五貫》上演,經毛主席、周總理推薦觀看,況鍾清官之名享譽全國。
鄧子龍(1531-1598),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宜春市的豐城杜市鎮鄧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將。嘉靖年間從伍。萬曆四年(1576),率兵鎮壓寧州大溈山農民起義,次年於寧州銅鼓石設銅鼓營,任銅鼓營守備。築垣壘城,是為今銅鼓縣城建城之始。萬曆十一年(1583),緬甸軍犯雲南,鄧子龍率部平定。升副總兵。後戍邊雲南。萬曆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鮮。鄧子龍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露梁海戰中,年近古稀的鄧子龍奮勇直前,不幸陣亡。朝鮮為之立廟,世代祭祀。鄧子龍遺體歸葬豐城。然遺體有其身無其首,其首級已被倭寇割去,於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級合殮。鄧子龍善詩著有《橫戈集》。今銅鼓城東的銅鼓石上留有鄧子龍題刻。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宜春市的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人。後屢赴京趕考,未中進士,逐漸冷淡功名。崇禎七年(1634)任袁州府分宜縣教諭。十一年(1638)升汀州府推官。任分宜教諭期間,寫成《天工天物》一書。《天工開物》是一部系統記載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成就的巨著。此書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被翻成日、法、德、俄等多種文字。達爾文稱之為"權威著作"。編寫《中國科技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稱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狄德羅是以編寫《網路全書》而具有世界影響的法國學者)。中國科協紀念的中國古代八大科學家中,宋應星名列其中。1987年,宋應星紀念館曾在奉新落成。
張勛,字少軒,號松壽。宜春市的奉新縣赤田鎮赤田村人。出生農家,8歲喪母,12歲喪父。15歲入富家做牧童,後轉書僮。光緒五年(1879)當兵,時年26歲。光緒十年(1884)隨部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次年在鎮南關大 中戰功卓著,越級提拔。後官升參將,管帶廣武右軍各營,駐扎廣西邊防。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戰爭爆發,率馬隊為前峰入遼東參戰。後隨袁世凱,升總兵。宣統三年(1911)擢江南提督。袁世凱任大總統後,率部駐徐州,禁其部率剪去發辮,人稱"辮帥"。民國6年(1917),張勛率兵入京,擁護溥儀復辟,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旋被段祺瑞擊敗,逃入荷蘭使館。後寓居天津。死後歸葬奉新陶仙嶺。
熊雄(1892-1927),字披素,號介蓀。宜春市的宜豐縣芳溪鎮下屋村人。中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少年在家塾"培蘭書室"讀書。1907年考取瑞州中學堂。1911年初,考入李烈鈞所轄江西新軍的學生軍。投入辛亥革命的光復南昌行列和"二次革命"的討袁起義。失敗後流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6年回國,投入"護國"、"護法"運動,先後在李烈鈞的滇軍和程潛的湘軍中工作。1920年初,為探索革命真理,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轉至德國,與周恩來等籌組旅歐少共,後轉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受黨派遣與聶榮臻等一同入蘇聯學習。1925年回國,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次年為主任。在黨內,任兩廣區委軍事部部長,黃埔軍校黨團書記。1927年在廣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中犧牲。
吳有訓(1897-1977),字正之。宜春市的高安荷嶺鄉石溪村人。現代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1912年入瑞州中學,1920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范,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經因為進言佛骨一事,被貶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職袁州期間,韓愈政績卓越,並且培養出了當時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現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為狀元洲,傳說就是當年學子讀書之處。宜春城中最高山頭建有狀元樓,是為了紀念韓愈的這一功績。宜春市區的昌黎路也是紀念韓愈。
易安華(1900-1937)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少將旅長。字福如,號濟臣,江西宜春人。江西省立第八中學肄業。1925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憲兵科。1928年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次年入中央教導隊。畢業後任教導第一師第一團上尉連長。1932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軍抗日。1933年冬,升任該團上校團長。 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隨八十七師圍攻上海市區日軍陣地,斃傷大量日軍,遂任該師二五九旅旅長。11月,奉命撤離上海。後於鎮江任戒嚴司令。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防守中華門右翼陣地。9日,日軍猛攻光華門、通濟門、雨花台。10日午後,第九師團部分日軍沖入光華門,占據沿街房屋。乃率部與該師二六一旅經過8個多小時血戰,全殲入城日軍。後因寡不敵眾,易安華與二六一旅參謀主任倪國鼎等官兵在戰斗中壯烈犧牲。是南京保衛戰中陣亡的最高將領。
夏征農(1904.01.31~2008.10.04)原名夏正和,字子美。宜春市的豐城同田鄉夏家村人。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上海市委原書記、《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辭海》主編。 1925考入南京金陵大學,1926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南昌起義,後赴上海入復旦大學學習並任青年團支部書記,《海上青年》雜志主編,1933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是其後期領導人之一。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期間,歷任新四軍政治部、統戰部、民運部部長,蘇中軍政委員會秘書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濟南市委書記、山東省委副書記、中共華東局宣傳部長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批鬥。全國第一屆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列席代表,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特邀代表,著有《征農文藝創作集》、《征農文藝散論集》、《征農詩集》、《夏征農文集》8卷本等。
杜平(1908-1999),中將,出生於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黃茅鎮螳螂坑一個貧農家庭,少年時期聰穎好學,靠成績優異獲得的公助金完成了從小學到中學的學業,後考入湖南長沙群治學校。早在中學時期就接受進步思想,1929年冬在家鄉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秘密農會,1930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在人民軍隊的漫長革命生涯。杜平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第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❾ 江西宜春有哪些英雄人物
宜春文化積淀厚重。歷來為「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宜春自古以來人文薈萃,英才輩出。韓愈在宜春擔任刺史時,曾寫下「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詩句贊美宜春。歷史名人唐代詩人劉慎虛、鄭谷,宋代史學家劉恕,元代學者杜本、詩人揭奚斯、范德機,明代史學家陳邦瞻、科學家宋應星、抗倭名將鄧子龍,清代名臣辛從益、楊錫紱以及清官況鍾。近現代名人有共產黨革命領導人熊雄、民主鬥士楊杏佛、戲劇家熊佛西、物理學家吳有訓,以及夏征農等。
❿ 宜春的歷史名人是誰,謝謝
宜春文化積淀厚重。歷來為「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唐代大文豪王勃《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其人、其事、其物均出自宜春。韓愈在宜春擔任刺史時,曾寫下「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詩句贊美宜春。宜春自古以來人文薈萃,英才輩出。歷史名人有漢代高士徐孺子、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唐代詩人劉慎虛、鄭谷,宋代史學家劉恕,元代學者杜本、詩人揭奚斯、范德機,明代史學家陳邦瞻、科學家宋應星、抗倭名將鄧子龍,清代名臣辛從益、楊錫紱以及清官況鍾。現代名人有革命家熊雄、民主鬥士楊杏佛、戲劇家熊佛西、物理學家吳有訓,以及張勛、夏征農等。宜春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佛教「禪林清規」的發祥地。諸多禪宗祖庭集中於宜春這方神奇的土地,無數法門龍象開堂說法於宜春的群山峻嶺之間,如袁州區仰山棲隱禪寺、靖安寶峰禪寺、奉新百丈禪寺、宜豐洞山普利禪寺、黃檗禪寺等等,可謂雲蒸霞蔚,異彩紛呈。禪宗五家中,臨濟宗萌芽於宜豐黃檗,曹洞宗揚穗於宜豐洞山,溈仰宗結果於袁州仰山。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黃檗希運、仰山慧寂、洞山良價等高僧大德薈萃宜春,使得宜春的禪宗文化豐富多彩。諸多口語、成語和詞句,多次歷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因禪的因緣形成或聯系於宜春。當前近至日韓,遠至歐美,絕大多數禪法都可以直接或間接溯源到宜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師現仍是宜春靖安寶峰寺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