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用動漫表現中國傳統文化
其實我覺得,我們正是因為拋棄了傳統,一味學習日美,,才會變得不倫不類。。《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葫蘆娃》,《阿凡提的故事》,,中國傳統題材,,運用水墨,剪紙,泥偶。。。正是這些東西,帶給了中國動畫曾經的輝煌,不能拋卻的,,而是應該發揚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我們自己的優秀的動畫片。
② 傳統文化的動漫講述會有怎麼樣的宣傳效果
隨著國漫發展的越來越好,我們可以看到國漫的取材大多是傳統文化橋段。但是導演們並不是單單拿出來進行翻拍,而是在傳統上進行再創作,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換言之,就是將傳統文化用動漫講述,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讓他們了解傳統的好方法。
最開始的《大聖歸來》籌謀了很久,也宣傳了很久,讓很多人對這部動漫電影抱有期待。當時也有很多人會說,孫悟空的故事已經講了八百六十遍了,不會再有新花樣了。但是好在導演沒有辜負觀眾的期望,還是在傳統上更上了一層樓。通過劇情和人物上的改變,讓新生代更多地了解到了孫悟空這個角色,也了解了它是多麼勇敢堅強的存在。
利用動漫來講述傳統文化,當然會讓孩子更加容易接受,也讓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宣傳。相對於以前的真人連續劇,時代的發展註定著這種講述方式會成為主流。
③ 如何讓動漫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載體
「動漫」顧名思義就是動畫和漫畫的結合。日本動漫,是日本動畫和日本漫
畫的合稱。文化包含了眾多領域,狹義的指的是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政
治、經濟、倫理、道德等
;
廣義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所創造的一切東
西。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動漫強國
,
日本動漫在世界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
中國的孩
子也深受影響
.
日本動漫能夠在世界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
與其不斷的吸收和利用
國外的多元文化是分不開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日本動漫雖然沒有美國動
畫特效那麼炫目,但是憑著對劇情的創新和趣味性在全球有很重要的地位,
日
本廣泛吸納國外優秀元素,加上自身的思維創造,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動漫
之路。
在商業化的今天,動漫創作者們為了吸引觀眾,很重視故事本身的新奇
性,他們需要不停地尋找能吸引大眾的新鮮題材。日本動漫在國內的題材已經
被十分廣泛地使用後,他們把目光投向了外來文化,從異於本國文化的元素中
提取他們所需要的素材。
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但其發展又獨具特色,並不是完全地照搬
照抄,而是在經過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了今天獨
具特色的文化特徵。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日本國由數千個島嶼組成,是一個
名副其實的島國。它自身條件有限,但是日本吸收和學習其他先進國家的優秀
文化。日本動漫對別國文化更是兼收並用,中國的很多傳統文化都被日本動漫
吸收和利用。
在日本動漫中,日本動漫人有意淡化本國文化的特點
.
從人物繪畫手法上
來說
,
就融合了不少東方美學的表現手法
.
事實上
,
不少的日本動漫都吸收了來自
東方的文化元素
,
利用東方的文化元素的日本動漫作品甚多
.
有的直接取材自中國
神化故事
,
在其基礎上進行改編和擴展
,
有的改編自中國文學名著
,
用日本動漫的
形式呈現原著的風貌
,
中國味道十足
,
有的講故事背景放置在中國
,
講的卻是日本
故事。
日本動漫在吸收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大大提升了日本動漫作品向中國的輸
出能力。具備中國文化元素的動漫不僅在中國,在日本國內也很受觀眾喜愛。
日本每年都有大量動漫作品被引進到中國,《七龍珠》《棋魂》等經典的日本
動漫角色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近年來,隨著《七龍珠》《棋魂》等動漫的廣
泛傳播,圍繞這些熱門動漫及其角色的衍生品在中國十分走俏,尤其是改編的
游戲。日本動漫憑借深刻的內涵和精巧的構思征服了中國觀眾。通過動漫作品
及其衍生品,日本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傳遞到中國,影響了中國青少年
的成長,充分體現了日本文化軟實力的強大。
1
日本動漫作品對於中國經典文學名著的利用
《三國演義》
日本改編中國知名的歷史事跡或英雄名將故事是他們創作漫畫的重要方式
之一。其中影響比較深遠的不得不提橫山光輝的《三國志》。這部漫畫中以中
國的三國時代為背景,基本遵循了《三國演義》原著。該漫畫在很多方面都具
有不可忽視的低位,它曾獲得過「日本漫畫家協會獎,優秀獎「,有很多日本
讀者都是通過這部漫畫了解古代中國那段風雨變幻的歷史的。這部經典不朽動
漫作品至今仍有大量的忠實讀者。
日本人的三國情結是難以想像的重;各類三國相關的動畫、漫畫、游戲、
小說等層出不窮不勝枚舉。在日本跟三國相關的各類產品高達三位數
,
題材的切
入方式也是五花八門,有正史路線的
,
有演義路線的
,
有平行架空路線的
,
還有穿
越的等等,基本上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了.
日本讀者對《三國志》的反應是相當強烈的,特別是對諸葛亮的認同,日
本人似乎從來沒有超出中國古來的認識。也正是在《三國志》的強大影響力下
產生了衍生產品——人物模型,這里的人物模型分魏蜀吳三國成套推出,它幾
乎涵蓋了三國中的所有知名武將,謀士。人們紛紛爭相收藏,因此在商業上也
取得了巨大地成功。
④ 中國動漫應該如何來利用好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和中國戰鬥了兩千多年的敵人都一一成為了中國人,所以寫的時候要注意。
其實中國歷史文化除了戰爭還有很多其他的,金庸先生寫的那些小說就很有借鑒性。他沒有照搬歷史,但是卻依託歷史。好像大仲馬說過歷史只是掛住文學的鉤子。所以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給創作的人提供了無數題材和空間,只要你不拘泥於歷史,你就擁有無數的創作空間。
張騫西域記,東周列國記,秦統一天下,隋唐之爭,唐末混戰,蒙古崛起,大明天子,清兵入關,甚至上古傳奇,這都是很有料的題材,個人比較喜歡五代十國,短短的一段時期,英雄輩出。即使你按照現有作品來畫漫畫,漫畫也不是照搬,而是另一次創作。
⑤ 漫畫對藝術文化的貢獻
說起漫畫,沒有幾個人會覺得陌生。就算是不識字的人同樣也可以看懂漫畫,所以漫畫的影響面十分廣泛。漫畫伴隨著我度過了我的童年,給我帶來的無限的歡樂。曾經屬於我訂閱的雜志只有兩本:《兒童漫畫》和《幽默大師》。漫畫對於我的影響無聲無息,卻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正是漫畫的豐富內涵促使我進行了一番研究。正如科學家研究一種物質,通常從結構開始,因為結構決定了性質。這種研究的方法在研究漫畫上同樣適用。對於漫畫來講,它的結構就是那些簡單的線條。毫不誇張的說,線條是漫畫的基礎,是一副成功漫畫的關鍵。不同於別的畫種,漫畫不僅僅需要表現出一件實物的空間存在,同時要對這個實物的某些特點進行必要的誇張,但又不能過分。在這其中,迸發出一種恰到好處的美感,令人會心一笑。
其實漫畫如此注重線條的表現力,還要追溯到它的起源。漫畫文化學家普遍認為,漫畫起源於古代壁畫。試想,在當時的生產力狀況下,如何獲得和運用色彩,還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但是線條的運用就並不那麼困難。
簡單地理解了漫畫的結構和起源之後,就必須深究漫畫的內涵。而漫畫的內涵正是它之所以能夠影響社會的原因。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漫畫以趣味和幽默為主,同時具有教育和諷刺的意義。
單單只有趣味性和幽默性的漫畫,通常只具有比較低層次的教育性,所以一般只能影響較窄的層面上的讀者。這樣的漫畫一般也就出現在《兒童漫畫》這樣的少兒讀物上。而真正意義上能夠影響社會的漫畫,通常是同時具有幽默性、諷刺性和教育性。曾經魯迅通過他的一支健筆,用雜文在文壇上戰斗。而漫畫的諷刺性就如同雜文一樣,尖銳而又內斂,充分地運用了幽默的特性,通過一種無聲的手段,其教育效果強於撕心裂肺的吶喊,更加符合現在這個社會的思想觀念。
漫畫有很多形式,粗略地可以分為單幅漫畫和連環漫畫。單幅的漫畫是比較傳統的,其歷史比較長久一些。據考證,中國近代漫畫的起點是豐子愷先生的《護生畫集》。《護生畫集》的創作意圖可以說就是以教育作為主要基底的。當時國外素食主義盛行,豐子愷先生與弘一法師深受其影響,並希望藉此來發揚中國本土的佛家文化。在《護生畫集》的序中,豐子愷先生就講到,「我認為佛教的不發達,不振作,是為了教義太嚴肅,太精深,使末劫眾生難於接受之故。應該多開方便之門,多多通融,由淺入深」。而他最終選擇了漫畫這種形式也就是欣賞漫畫的社會影響力,它能夠通過一種簡單但不單薄的方式傳達深刻的道義。
之後漫畫的發展以一種正常的速度發展,但是到了當今這個信息化趨向強烈的時代,漫畫的發展卻有了一個飛躍性的變化。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現代人對於文字的處理能力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視覺文化突飛猛進。一方面人們變得浮燥,不願意過多思考;另一方面人們彷彿回到了孩童時代,對簡單實用的東西更加喜愛。但是漫畫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簡單,而是一種濃縮。往往一副漫畫的影響作用可以勝過動輒千字萬字說理模糊的長篇大論。不久之前中央電視台的國家地理頻道舉辦了一次全國環保漫畫大賽。這樣的主題與形式的結合變現出媒體已經注意到了漫畫在宣傳上的重要作用,並且通過徵集比賽的嘗試,試圖運用漫畫讀者的廣泛程度來加強民眾的環保意識。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漫畫的另一個分枝,就是長篇幅的漫畫作品,伴隨著電視與電影的出現,原本靜止在紙上的圖像,開始自由地運動起來。動畫,或者說是動漫,逐漸開始顯現其強大的影響力。
漫畫的傳播隨著動畫一道乘風破浪,游遍五湖四海,走進千家萬戶。新形式下,漫畫的一種存在形式——動畫的影響力逐步提升,與傳統意義上通過誇張和幽默來獲得關注的漫畫一道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漫畫本身唯美程度的要求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時故事情節是否能給吸引讀者,也成為了衡量一個漫畫作品好壞的標准。漫畫不再僅僅作為一種影響文化的載體,而真正成為了文化的一部分。它所帶來的一系列變革,是任何人都無法預見的。現在世界的全球化趨勢日益強烈。漫畫在全球化進程中作為一種活躍的因素,在文化的沖突與交融中,也扮演著及其重要的角色。
漫畫作為一種具有個性的文化形式,已經成為反應社會變遷的重要鏡子。它將以它的幽默、諷刺,以及在發展中形成的獨特美感和表現力,源源不斷的向社會輸送著新文化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