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怎麼寫紅樓夢佛禪文化

怎麼寫紅樓夢佛禪文化

發布時間:2022-07-24 13:37:29

㈠ 《紅樓夢》跟佛教有什麼關系

雖然沒有直接的關系,但《紅樓夢》全書就是描寫世事無常的,這一點,正是佛教常常講的「諸法無常」的真理。
另外,紅樓夢主人公賈寶玉最後出家了,這也是描寫他體悟到人生苦海的道理之後的選擇。
作者曹雪芹,是佛學高手,在《紅樓夢》中,寫了許許多多禪詩和禪理。古代文學家,多數都是信佛學佛的,《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等名著,都有佛學方面的文字和義理。

㈡ 《紅樓夢》中涉及的佛道儒的思想有哪些

一、大觀園體現的的儒家思想
《紅樓夢》里,大觀園本是封建貴族為迎接最
高統治者的貴妃所建的省親別院,作為小說家的
曹雪芹在創造大觀園時,自然要在其中注入儒家
這一封建正統思想文化的內容;另一方面,大觀
園又是曹雪芹內在價值體系的外在顯現,作為造
園家的曹雪芹自然要將其價值體系中儒家思想
這一部分表現出來。因此,儒家思想影響了大觀
園修建的目的和意義,進而影響了其整體布局。
「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中,賈政帶領一幫清客
相公攜同寶玉游覽大觀園時,就流露出他對自然
山水的喜愛和對歸隱生活的嚮往。到了瀟湘館,
賈政發出月夜在此讀書不枉活此一生的感嘆。進
了稻香村,則引起他的「歸農」之意,還吩咐賈珍
作一個酒幌用竹竿挑在樹梢,表現了他對自然野
趣的喜愛。步入茆堂,看見「紙窗木榻,富貴氣象一
洗皆盡」,他頓覺清幽,心中喜歡。作為一個封建
制度的維護者,賈政對這些林泉景緻的喜愛,只
不過是他在深感宦海風波時一點心靈慰藉和情
緒轉移而已,所以當賈寶玉竟然認為稻香村穿鑿
附會、有違自然,和其他景觀終不相宜時,賈政便
勃然大怒,認為寶玉貪戀榮華富貴,貪圖享受,
「終是不讀書之過」,稻香村的設置就是為了顯示
賈府是一個不忘根本、與民同樂的大禮之家,在
賈政看來,寶玉的想法和儒家的「兼濟天下」、「以
農為本」的思想是相違背的。
「禮」是儒家學說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求
遵循倫理本位、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倫理
道德觀,在等級森嚴的階級社會,這種倫理本位、
序別之分體現在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園林建
築也不例外。中國古典園林建造須謹遵禮制,非
常講究序別之分,皇家園林要有皇家園林的氣
派,私家園林要有私家園林的內斂。大觀園是為
迎接元春歸省所建的別院,遠遠超過了一般私家
園林的布局和規模,具有皇家園林的恢宏氣勢。
從整體布局來看,「山水橫拖千里外,樓台高起五
雲中。園修日月光輝里,景奪文章造化功」。從具
體構造來看,大觀園銜山抱水而建,山有大主山、
小山、小山坡,水有正流、支流,屋舍有正殿、偏
廈,所有建築悉有主賓之分;園內花草樹木、樓台
亭榭、池沼湖泊一應俱全;春有梨花帶雨,夏有芰
荷飄香,秋有皓月清波,冬有白雪紅梅,四時賞玩
之景皆備。但大觀園畢竟只是為了迎接皇帝眾多
妃子中的一個妃子所建的省親別院,在規模和氣
勢上不該過於張揚和奢靡,就連元春都慨嘆大觀
園「太奢華過費了」,認為此園「天上人間諸景備,
芳園應賜大觀名」,元春的話和詩無疑預示了大
觀園的最後沒落:大觀園一介私家園林,卻取名
「大觀」,攬盡世間美景,實為越禮逾矩,雖一時風
光無限,然必會招至滅頂之災。曹雪芹將此園取
名「大觀園」實屬有意安排,所謂是「草蛇灰線,伏
脈千里」,賈府的衰敗從此處已露天機。
儒家的至聖先師孔子提出了「知者樂水,仁
者樂山」這一命題,此後,在儒家思想中,山水已
成為君子觀照的對象,君子以山水比德,自然物
的某些特徵可以象徵人的高尚道德品質。因此,
中國古典園林在堆山理水、種花植草方面是非常
講究的,常常會選取一些代表君子風范的自然物
來裝點園林。大觀園在景觀的設置上也是非常注
重這種「比德」思想的。山石溪澗自然無須贅述,
就拿大觀園里的植物來講,都是非常講究它們的
精神內涵的。竹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積淀中被賦予
多種文化特質,相思痴情、高風亮節、清雅脫俗是
其重要內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竹
使人俗」就成為人們的審美心理,因此,竹在中國
園林意境的營造中是必不可少的植物之一。林黛
玉本性高潔、孤標傲世、目下無塵,瀟湘館里自然
不能沒有竹與之相伴。再如紅梅,凌霜傲雪,卓爾
不群,清香高遠而又鮮艷奔放,成為文人觀賞、吟
詠的對象。櫳翠庵里白雪紅梅,就是妙玉精神氣
韻的寫照。其他如蘅蕪院里的香草,看似無用,實
則有很高的葯用價值,比喻寶釵的品德高尚,如
香草般馥郁芳香,為人雖非常內斂低調,關鍵時
卻能臨危受命;秋爽齋中的梧桐芭蕉,喻君子的
萬方胸襟疏宕磊落,此非探春莫屬。大觀園里象這樣
富於像征性的植物是非常多的,它們在給大觀園
增添了美感的同時,也給大觀園注入了深厚的哲
學意蘊。
二、大觀園蘊含的禪宗思想』
大觀園名為元春省親而造,實為賈寶玉和眾
多紅樓少女生活的「太虛幻境」,是一個遠離世事
紛擾和污濁的潔凈世界,它給了寶玉和眾少女一
段無憂無慮、寧靜安樂的生活。大觀園在景觀的
設置上非常注重「禪境」的營造。如從正門進去,
「只見一帶翠嶂擋在面前⋯⋯或似猛獸,縱橫拱
立,上面苔蘚斑駁,或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
徑。」一帶翠嶂,隔開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一個世界紛繁復雜、污穢不堪;一個世界卻是那
樣的寧靜、祥和,是一個可以讓靈魂棲息的地方。
這種設計取唐朝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曲徑通
幽處,禪房花木深」之境,給人一種幽深恆遠之
感。再如眾姐妹爭聯即景詩的蘆雪亭,以「荻蘆夜
雪」聞名。蘆雪亭蓋在一個傍山臨水的河灘之上,
幾問茅檐土壁,橫籬竹牖,推窗便可垂釣,下雪時
節,坐在亭子里觀看四周覆蓋在枯葦上的皚皚白
雪,天地間一片寂靜,又恰好契合了柳宗元的「孤
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之境,給人一種虛空緲遠
之感。又如凹晶館,是中秋賞月的好處所,三五之
夜,天上一輪皓月,池中一個月影,上下爭輝,如
置身於晶宮鮫室之內。就是這樣一個處所,卻引
起了黛玉和湘雲的身世之感,吟出了「寒塘渡鶴
影,冷月葬詩魂」這樣空無寂滅的詩句,連日夜與
青燈古佛相伴的妙玉聽了都覺不妥,認為關於人
的氣數而予以制止。可以說,曹雪芹非常偏愛而
且善於營造這樣充滿禪境的處所和景觀,大觀園
里像這樣的去處非常之多,其他如「鍾鳴櫳翠
寺」、「雞唱稻香村」等,無不帶給人一種靜穆的禪
意。大觀園這種靜謐、空靈的意境和氛圍,是曹雪
芹在歷經塵世喧囂和世事紛擾之後為心靈找的
一個棲息之所。
三、大觀園蘊含的道家思想
中國偉大的哲學家老子說過:「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3他主張萬物復歸其本色
根源才能實現其和諧的境界。中國古典園林受道
家思想的影響最大,主張師法自然,妙造自然,達
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功能,使人在咫
尺山林間心曠神怡,超然脫俗,「與天地精神相往
來」。園林是造園家心靈境界的體現,園林效法自
然,並非簡單模仿自然之形,而是要得自然之趣,
妙造自然。在中國園林中,沒有像儀仗隊那樣整
齊有序的行道樹,沒有修剪平坦的草坪,沒有形
狀規整的花壇等等外國園林中經常使用的設計
風格,而是講究一種自然之趣,樹無行次,石無定
位,三五成叢,自由散聚,野趣橫生,景色蒼潤,山
有賓主朝揖之勢,水有迂迴縈繞之情,完全是一
派峰迴路轉、水流花開的自然風光。另外,中國古
典園林在林泉山石、花木藤蘿、亭台軒榭等造園
要素的安排上及各種景觀的設置上要求水乳交
融、渾然天成,講究一種和諧之境。
大觀園在造境上非常講究自然之趣,追求一
種渾然天成的和諧之境,到處能聞出道家思想的
氣息。
大觀園銜山抱水而建,山為水之骨,水為山
之血,花木藤蘿、亭台軒榭等無不依山傍水,因地
制宜,景到隨機,順其自然。如蘆雪亭就蓋在一個
傍山臨水的河灘之上,只因「四面皆是蘆葦掩
覆」,便於夏Et垂釣和冬天賞雪,於是建成此亭。
再如凸碧堂和凹晶館,「這山之高處,就叫凸碧;
山之低窪近水處,就叫凹晶」、「可知這兩處,一上
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
玩月而設此處。有愛那山高月小的,便往這里來;
有愛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裡去。」這賞雪和賞月
去處的設置可謂是匠心獨具、信手拈來而又不著
痕跡,只此二景,便可知曹雪芹深諳園林之道要
順其自然,妙造自然。至於其他像壘石掇山、開澗
引泉、倚山種樹、臨水照花等等無不如此……
·.
參見:《紅樓夢》大觀園蘊含的儒釋道思想探析 施海英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3期
以上回答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㈢ 紅樓夢中的佛教思想

作者通過對全書的人物和布局所作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和安排——開篇和尚道人的對白;寶玉入世的淵源;絳珠仙子還淚之說;跛足道人的《好了歌》與甄士隱的妙解;直到最後輝煌騰達的四大家族的敗落和寶玉的出家等等,從而讓讀者真正勘破人間的榮華富貴,只不過是一個充滿情慾糾纏和痛苦的虛空夢幻,只有通過修煉,跳出人間苦海,返本歸真,才是人生最根本的意義所在。其次,正由於他出生於祖輩連任「織造」(專管紡織、印染等業務的官吏)的家庭,江南織造業五顏六色的生活畫面和其錦衣玉食的生活底子,使他在服飾文化方面獲得了精深的造詣,因此他筆下人物的服飾不僅豐富多彩、美輪美奐,而且具有展示人物身份地位、神情氣韻和命運走向的神奇功效。其中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賈寶玉等幾個主要人物的服飾等更是「流光溢彩耀雙目,疑是華服天上來。」彰顯著濃郁的佛學思想,透著天衣落凡的禪學印跡,讓人從視覺上感受美的沖擊的同時也對人物身份地位和性格命運有一個詳盡的了。洞徹《紅樓夢》服飾的禪學風韻,與作者的出身有著密切關系。首先,曹雪芹的一生經歷了夢幻般的生活變遷,由「 當年笏滿床」的官宦人家倫落為「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山居貧民。他以如夢而辛酸的經歷領悟出「塵世萬物皆歸虛空」的超然人生境界。「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紅樓夢》一個「紅」字,涵蓋了迷離多彩,變幻無常的人情世故,一個「樓」字喻指小小的塵世間,演繹著無盡的纏綿情殤,一個「夢」字更是直截了當的告知世人那一切只不過是一場夢幻,萬萬不可貪戀執著。
解。
《紅樓夢》服飾的佛學理念
在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當中,曹雪芹的《紅樓夢》以其至高的藝術造詣而居魁首。在《紅樓夢》這座金碧輝煌的藝術殿堂里,人物外形幾乎都趨於完美,一個個活脫脫的似天子仙女下凡,演繹著幾世輪回業報的凄美故事。其中人物服飾取歷代漢服之精華,各式各色,熠熠生輝,無不令人驚嘆。我們透過那多姿多採的服飾,看到了這部不朽巨著傳神體現了當時社會王公貴族生活的真實風貌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命運,讓人了解當時根植民心的「佛」、「道」思想以及生命的淵源、恩、緣、歸宿等神傳文化。
一部紅樓,包羅萬象,凡俗僧道,三教九流,無所不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不過悲劇色彩,就要你自己來感悟了。
說了這么多,還是希望你能去自己發現,去感悟,總之還是那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每個人的理解可都是不同的哦
希望對你有幫助 O(∩_∩)O~

㈣ 《紅樓夢》里有沒有涉及佛教文化的內容

紅樓夢一開始就有一僧一道,僧者自然是佛教的。然而故事中僧道結伴,反映了在中國民間佛道不分的習俗。另外,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所謂禪機就是佛教禪宗的機鋒。

㈤ 結合《天龍八部》或是《紅樓夢》談談你對佛教的理解

從古至今,般若智慧成為詩人們所謳歌的重要主題之一。般若智慧的激發,也增強了詩歌的思辨性,並在低吟淺唱、引吭高歌中,萌發出人生哲理的智慧之光。可以說,般若詩,也同其他眾多詩篇一樣,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麗珍品。,般若思想不僅體現在詩人的創作中,而且在文學作品的詩詞和情節的描繪中,也處處顯露出來,使抽象、深奧的佛學義理,通過形象、生動、通俗的比喻、描繪、刻畫而展現在人們面前,成為激發人們般若智慧的靈光和「聲聞」。在眾多的文學名著中,《紅樓夢》的般若思想,是非常突出的,現作一剖析,以窺其般若旨趣。
《紅樓夢》一書,以「夢」始,以「夢」終,全書凸現了生如同幻夢、諸法原本性空的思想。在《紅樓夢》的第一因「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描寫「空空道人」在抄錄《石頭記》說: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這就是一段典型的般若空觀思想。道人、取名「空空」,表示對任何執著的否定,即使對「空」的執著,也是一種迷妄,這是般若空宗「空亦空」思想在小說人名上的體現;至於文中所提到的「空、色、情、空」的論述,闡明了作者對般若空觀的理解。曹雪芹認為,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與色同在,所以稱之為「因空見色」,即空不離色之意。但世人往往「由色生情,傳情入色」,沉溺於情色,而不能自拔,所以在苦海中輪回而備受煎熬。只有悟透假有即性空之理,便能「自色悟空」,斬斷情痴,拋棄虛幻的「假有」,進入「性空」的佛門。曹雪芹對假和空是視為一體的,他反對離假有而言性空,也反對執假有而不明性空,要求人們明了真假一體,有無同源這一真話。曹雪芹在描繪「太虛幻境」時,便在「太虛幻境」的牌坊上加一副對聯,上面赫然醒目地寫道:「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假不必分,無有不必辨,二者原本一體,只是世人痴迷,方才執著,不能「自色悟空」,「紅樓」一書,就是要破此執迷,將人引入佛門大道,了悟般若義旨。
在「假有」和「性空」的關繫上,曹雪芹認為二者是相即一如的,他在《紅樓夢》第十二回的「王熙鳳毒設相思局,賈天祥正照風月鑒」中,便以極其高超的藝術手法,闡述了假有即性空這一般若理論。在這一回中,他描寫賈瑞因思念鳳姐,卧病在床,「無葯不吃,不見效」時,「忽然這日有個跛足道人來化齋,口稱專治冤業之症。賈瑞偏生在內聽見了,直著聲叫喊說:『快請進那位菩薩來救命!一面叫,一面在床上叩首。眾人只得帶了那道士進來。賈瑞一把拉住,連叫『菩薩救我!那道士嘆道:『你這病非葯可醫。我有個寶貝與你,你天天看時,此命可保矣。』說畢,從褡褳中取出一面鏡子來棗兩面皆可照人,鏡把上鏨著『風月寶鑒』四字,棗遞與賈瑞遭:『這物出自太虛幻境空靈殿上,警幻仙子所制,專治邪思妄動之症,有濟世保生之功。所以帶他到世上,單與那些聰明傑俊,風雅王孫等看照。千萬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緊,要緊!三日後,吾來收取,管叫你好了。』說畢,佯常而去;眾人苦留不住。賈瑞收了鏡子,想道:『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試試。』想畢,拿起『風月寶鑒』來,向反面一照,只見一個杴骸立在裡面,唬得賈瑞連忙掩了,罵道:『道士混帳,如何嚇我!棗我倒照照正面是什麼?想著,又將正面一照,只見鳳姐在裡面招手叫他。賈瑞心中一喜,盪悠悠地覺得進了鏡子,與鳳姐雲雨一番,鳳姐仍送他出來。到了床上,暖喲一聲,一睜眼,鏡子從手裡掉過來,仍是反面立著一個骷髏。」賈瑞連照正面幾次,便一命嗚呼,撒手歸西。曹雪芹在此回中所描寫的「風月寶鑒」,反面是骷髏,正面是美女棗鳳姐,這就是以美女喻「色」,骷髏喻「空」。按照般若「色即是空」的理論,紅顏美女,那也不過是粉骷髏罷了,能夠洞澈此理,便不會為色所迷;反之,如果不悟此理,執著假有,貪戀色相,就會愚痴,永墮苦海,輪回不絕。賈瑞就是世間一痴頑之人,他的死,就是不明「假有即性空」,一味貪花戀色的結果。
《紅樓夢》的詩詞中,也有很多內容是反映了作者的般若空宗思想。這比較集中地凝聚在第五回「游幻境指明十二釵,欲仙醪曲演紅樓夢」中。當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時,警幻仙姑命十二舞女為賈寶玉演唱新制「紅樓夢十二曲」;在這十二曲的陣陣仙樂聲中,便流露了大量的般若性空的思想。《枉凝眉》一曲便唱道:
一個是間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暇。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話?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這一曲,是暗喻賈寶玉與林熏玉的愛情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可望不可即的「假相」。雖說是「空」,但又有若干纏綿悱側的戀情,如同水月鏡花,有而非真。
《虛花悟》一曲,便是告戒世人,要窺破紅塵,從假有中悟到性空之理。這一曲對諸法無常,假有性空的道理說得形象、生動、逼真,扣人心弦。
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說什麼天上天桃盛,雲中杏蕊多?到頭來,誰見把秋接近?則看那,白楊村裡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墓。
這就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死關劫誰能躲?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婆,上結著長生果。 這一曲,是描寫惜春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思想歷程。全曲以優美的詞句向世人展現了「諸法無常」的圖景,從自然的「春榮秋謝」到人世間的「昨貧今富」,都不過是轉瞬即逝、變化無常的.「虛花』』而已,作者要世人打破迷關,視「花」(色)為假有,由「花」而悟空,盪盡塵世煩惱,由此而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十二曲的《收尾·飛鳥各投林》對「空」作了細膩而形象的描繪: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
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無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幸。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飛鳥各投林》是紅樓夢十二曲的總結,對世間諸法無常的現象,再一次作了淋漓盡致的刻畫,告戒世人,要看破紅塵,「遁入空門」。若一味「痴迷」,勢必「枉送了性命」。最末一句,強調觀色悟空,便是人生的最後歸宿,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就是般若空觀,空掉一切的最好注腳與闡釋。
《紅樓夢》一書的佛學氛圍很濃,書中主公人或參禪或悟空,對佛門義理都有很深的造詣。惜春在聽說妙玉坐禪「走火入魔」一事之後,便默默無語,「因想:『妙玉雖然潔凈,畢竟塵緣未斷。可惜我生長在這種人家,不便出家,我若出了家時,那有邪魔纏擾,一念不生,萬緣俱寂。』想到這里,摹與神會,若有所得,便口佔一偈雲:
大造本無方,雲何是應住?既從空中來,應向空中去。(《紅樓夢》第八十七回)
惜春奔這一偈語中,指出自然造化的萬物,本是無常,而變動不居的,哪裡能停留下呢?諸法性空,空來空去,體現為假有,而空理即寓於其中。這同熏玉在葬花詞中所唱的「質本潔(空)來還潔去(空)」,都是對空觀的闡發,她們兩人,一以偈語言「空」,一以詩詞唱「空」,珠聯壁合,交相映發,共奏般若妙音。在《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迷賈政悲娥語」中,曹雪芹描寫了寶玉和黛玉相互談禪,各自發表對「色空」的理解這一情節。就其悟空的稟賦而言,黛玉超出寶玉之上。寶玉在看戲時,聽了寶釵口誦《魯智深醉鬧五台山》這一戲文中的一曲《寄生草》:「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台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對曲中的「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一句,頗有所悟,便寫下一偈:「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個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黛玉看了之後,說道:「你那偈末雲:『無可雲證,是立足境。』固然好了,還未盡善。我再續兩句在後。」因念雲:「無立足境,是方干凈。」黛玉為什麼要補充這兩句呢?因為在黛玉看來,寶玉寫的偈語,尚未達到徹底的「空」觀水平。他雖然否定了「證」與「無證」的區別,看到「你證」、「我證」、「心證」、「意證」的相對性,但仍然保留了「是立足境」,即了悟「空」觀的主體的存在。黛玉認為,這只是空「法」而未空「我」,所以又強調「無立足境,是方干凈。」將寶玉所存的「立足境」也予以否定,既空「法」,又空「我」,使我、法皆「空」,達到大乘般若空觀的上乘境界。這一段「參禪」插曲,展示了作者禪學思想中的般若空觀智慧和高深的佛學造詣。
《紅樓夢》一書的一些楹聯,也同樣具有鮮明的般若空觀思想。在第一百一十六回「得通靈幻境悟仙緣,送慈柩故鄉全孝道」中,又一次描寫寶玉夢游「太虛幻境」。寶玉在夢中被一和尚拉著過了一座牌樓,只見牌樓上寫著「真如福地」四個大字,兩邊有一副對聯,乃是「假去真來真勝假,無原有是有非無」。這同第一回中所提到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思想是相通的。不同之處是,在強調真假一如、有無不辨的基礎上,更傾向於由假有悟真空,既承認「色即空」、「空即色」(無原有是),又看到「色復異空」(有非無),般若即色宗的思想比較濃厚。這表明,高鶚的般若思想遠遠不如曹雪芹的中道水平。從對般若中道的闡發中,也可以看出,《紅樓夢》這兩位作者的高下之分。在這一回里,還寫賈寶玉在恍惚中,到了一座巍峨的殿宇之前,他一看,決非大觀園景象。便立住腳,抬頭看那匾額上寫的是:「引覺情痴」。兩邊寫的對聯道:「喜笑悲哀都是假,貪求思慕總因痴」。這副對聯,將人間的「喜笑悲哀」都視為虛而不實的「假有」,凡是執著「假有」而產生的「貪求思慕」,都是不明「假有」即「性空」這一佛理的「痴」心表現。作者引導人們悟「假有」即「性空」,從而去掉世間痴情(假有),故此殿命名為「引覺情痴」,可見作者為弘揚佛法而不遺餘力的一片苦心。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以藝術的語言闡發般若思想,還具有一個特色,那就是與道家的「物極必反」的思想雜揉在一起。這在《紅樓夢》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龍禁尉,王熙風協理寧國府」中表現得異常突出。這一回的開頭,描寫秦可卿臨死前,托夢與鳳姐,首先,稱贊鳳姐是脂粉隊里的英雄,要她為賈府預先安排衰敗後的措施與生計,並引用「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登高必跌重」的道家語言,告誡鳳姐要為「樹倒猢猻散」結局作好退路,懂得「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復始」的道理,不要忘了「盛笆必散」的俗語,最後,向鳳姐說了「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這一偈言,將鳳姐驚醒。秦可卿對鳳姐所說的「諸芳盡」,是指韶華易逝,諸法無常,假相散去,顯露」性空」本質,因此要鳳姐諸人明白此理,不要貪戀眼前的榮華富貴,應各自探尋獲得解脫的空門。秦可卿認為「諸芳盡」,是百花盛開而必凋謝的結果,諸法色相愈是顯明,假有性空之理愈是使人易曉,這同道家的「月滿則虧,水滿則盈」的道理是一致的。曹雪芹借秦可卿之口,道出了他是以道家盛極必衰的思想去領會般若空觀義理的,這與魏晉時期「六家七宗」的「格義」方法頗為相似,都是用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去理解般若空宗的內涵,使印度的佛學同中國的傳統文化嫁接在一起,構成了一種獨特的佛、道相融的理論體系,這雖與般若中道的本義有穿鑿附會之處,但卻在中國社會中下層擴大了般若空宗的影響,這也可以說是《紅樓夢》一書中,所闡發的般若空宗思想的一大理論特色。

㈥ 南懷瑾之紅樓夢與禪

內容簡介

若果真能以紅樓夢入道,豈不妙哉!
重讀著名經典在幾年前形成風潮,尤其是這本又名《石頭記》、二百年來盛久不衰的《紅樓夢》,它不但是愛好文學人士心中的寶典、也是每個階層都知曉碰觸過的熟悉故事。小說、戲劇、電影、電視憑它改編而成的不知凡幾,四十歲以上的人,少有人不讀紅樓夢的。紅樓夢與禪究竟是存著什麼玄妙關聯?

南懷瑾,男,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 歷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懷瑾隨國民黨遷至台灣,並受邀到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2012年9月19日,媒體傳出南懷瑾的病危消息。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
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本,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㈦ 《紅樓夢》是夠滲透了佛家思想請舉兩個例子予以說明。

、《紅樓夢》中的色空觀念
《紅樓夢》又名《情僧錄》,可見它是以佛教思想寫的。戚本的第一回就說:空空道人「因毫不幹涉時世,方從頭至尾,抄錄回來,問世傳奇。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道人取名「空空」,表示對任何執著的否定,即使對「空」的執著,也是一種迷妄,這是佛教般若空宗「空亦空」思想在小說人名上的體現。不僅人名、書名與佛教關涉,而且整部作品的「色空」思想都是十分濃厚的。書中許多地方關於「空、色、情、空」的論述,都闡明了作者對色空觀的理解。小說頭回中的《好了歌》就帶有明顯的佛教空幻意識。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先生曾說過,《好了歌》是讀懂《紅樓夢》的關鍵。且看這由一個瘋癲的跛足道人口裡念叨出來的《好了歌》與佛教有何關聯: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上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全詩四段,每段都以「世人都曉神仙好」開頭,而「神仙」屬道教譜系,人們也許會認為這《好了歌》是道教思想的反映。殊不知,道教貴生,求長命百歲,羽化升天,佛家才看透生死。在佛家看來,功名將相,終歸一póu@①黃土;嬌妻恩愛,君死又隨人去;可憐天下父母,難得孝順子孫。人生世事,一切的一切,最終都是一場空。所以道人念完此詩,又笑道:「……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而甄士隱聽罷道人的念誦與解說「心中早已悟徹」。他對《好了歌》的一段「註解」也頗得佛家色空三昧: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蓬窗上。說甚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卧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甄士隱這段「註解」,連瘋跛道人也稱「解得切」。人世無常,到頭一夢,萬境皆空,這種佛教宿命意識在《紅樓夢》中隨處可見。小說第五回「紅樓夢十二曲」,可說是曲曲關涉空幻。如《飛鳥各投林》雲: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短命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幸。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這里,作者對世間諸法無常的現象,作了一次淋漓盡致的刻畫。作者告誡世人,要看破紅塵,「遁入空門」。若一味「痴迷」,勢必「枉送性命」。最末一句,強調觀色悟空,便是人生的最後歸宿,而「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就是般若空宗「空掉一切」的最好注腳與闡釋。

閱讀全文

與怎麼寫紅樓夢佛禪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