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化全球化下,如何保持民族傳統文化不被外來文化侵染
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腐朽的東西,必須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視翻拍中國名著時不應該「全盤照搬」或者「斷章取義」。
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腐朽的東西,必須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視翻拍中國名著時不應該「全盤照搬」或者「斷章取義」。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㈡ 如何選擇或者抵禦外來文化的侵略,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400字左右)
文化共溶成為大勢所趨,文化的多樣性要求我們即要立足民族的又要求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總之,我們應該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㈢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社會的變遷影響我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社會的需要與社會的心態決定我們怎樣去看待外來文化,研究外來文化。文化是人類的財產。人類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的機會。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觸中,人們根據自己所處的社會狀況而產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會的各種需要決定如何去對待外來文化。
自己的文化受到沖擊,更嚴重的是受到別人的輕視,可能出現三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更愛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見於戰國時期的楚國。 中國近代史上出現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更是和面對外來文化的壓力有關。民族國家處於衰敗時期,以自己的文化認同為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民族,並將外來文化和國家存亡聯系起來,導致封閉排外。或者認為外來文化的任何優點,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備的,梁啟超所說的:「清季承學之士,喜言西學為中國所固有。」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而出現的產物。
第二種態度
第二種態度,是崇拜外來文化,認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這是過分崇洋。不少人盡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內心卻難免多少認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鴉片戰爭以後的一大段日子裡,中國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後,中華民族多少都存在這種心理。這充分表現在各種社會行為,學術行為,文化行為,和語言行為上。在中英雙語社會里,社會語言學者研究語碼轉換或語碼混用,都發現華人用中文時雜用英語的現象,非常普遍,而說英語時雜用中文的,卻非常少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時找不到適當的詞語之外,也和把說「英語」認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會階梯有關。
在這種心理的壓力下,主張各個領域里全盤西化,但對於傳統的價值根源卻也有人不能完全放棄,因此出現了民族主義情緒與文化自卑感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特徵。但「拋棄黃土文化,接受藍色文化」的崇洋現象,卻是這個特徵里的主導,最為主要的傾向。
第三種態度
第三種態度,是以自己的文化為本,客觀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里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來文化不僅不會使自己原有的文化傳統中斷,而且會大大促進自身文化傳統更快更健康地發展.外國文化不是洪水猛獸,外國的文化性格也產生了無數個對人類文明有著重大貢獻的人物。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當今文化的發展,必定是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結合。這種態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後,才有可能出現。當民族國家處於興盛時期,文化認同不僅強烈,而且也易於接受外來文化,從外來文化中吸收有益於自己發展的東西。這個時期的文化態度通常比較開放,寬容。
這是一個日趨多元的時代,各種價值觀、各種文化形態以及各種各樣的信息,都在改變著我們,不論是中國新生代,還是那些提議不能讓新生代姓「西」的人們。隨之而來的,這樣的現實格局也必將影響著我們的文化性格。我們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國人那樣閉關自守,妄自尊大,我們開始具有了睜眼看世界的能力,我們變得開放而包容,積極而正是一個文化多元時代應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絕不同於以往那種文化性格之所在。
傳統文化當然是不能丟棄的,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卻必然決定於,它能否與現代文化、現代文明相互交融。什麼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大約從一冊《增廣賢文》里就不難得到答案。但我總以為,面對一個日益開放的大世界,我們恰恰需要丟棄的是傳統文化中以中庸、封閉、內斂以及小富即安、無為而治為特質的民族性格。
我們面對的真正問題,不是如何一古腦地回到傳統文化中去,這本身就忽視了文化應有的發展性。因此我們要面對的,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意識相融合,培養一種真正具有這個時代的特徵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它的與時俱進性,無此,難以代表最先近的生產力。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種「化」的能力,化干戈為玉帛,化腐朽為神奇,化人為我,化外為內,化西為中。所以對於焦慮於姓「西」現象的人而言,換言之,對於中國未來文化性格的養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一種開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種「化」的機制,這種「化」,是一種拿來,但更有一種揚棄。如果沒有這一點,一味復古,我想既不可能阻擋外來文化的進入,也不利於現代文化意識的生長。
我們曾經爭論過多年有關姓資姓社的問題,但這種爭論終於歷史性地統一到發展上來;我們又開始爭論起了姓中與姓西的問題,在我看來,這樣的一種爭論同樣需要統一到發展上去。21世紀,中華民族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有人認為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而21世紀就是中國的世紀。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華民族有可能重新審視外來文化,更客觀的對待、研究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以自己的文化為本,有信心地、客觀、包容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如果不能汲取外來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實自己,並不斷地揚棄本民族文化中不利於自己發展的東西,將阻礙自己的發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為基礎,不斷地融合汲取外來文化中先進的因素,才有助於自己文化的發展。
㈣ 怎樣對待外來文化
一、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
不分精華和糟粕,全盤否定民族文化,是歷史虛無主義。其結果:一方面摧毀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賴仰仗其他民族,甘做其他民族的附庸;另一方面必然走向全盤西化,把資本主義當成救世良方,主張一概吸收,全盤肯定,照抄照搬。資本主義在幾百年發展中,為人類創造了空前的生產力,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成果。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資本主義創造的文化里,優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魚目混珠。資本主義腐朽的生活方式,享樂主義的人生觀,極端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白金主義的價值觀,都是腐蝕民族的靈魂,消蝕民族意志的精神「鴉片」。對待外來文化,我們必須以魯迅為榜樣,學習魯迅先生的態度:「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拿來』之後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全盤肯定,一概吸收是錯誤的;全盤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夾雜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級制、家長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墮落、官僚主義等等。這些都是敗壞民族風氣,沉淪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盤肯定就會把文化「垃圾」繼承下來,影響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有吸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發揚光大,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把外來文化包括資本主義文化雜內,都看成是消極落後的,採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態度,會使民族文化停滯,乃至延緩國民經濟發展的進程。資本主義文化中有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不吸收這些先進的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進,中化民族就會落後。
二、繼承本民族文化為主,吸收外來文化為輔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搞物質文明建設要對外開放,精神文明建設也要對外開放。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求得發展。先進的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只有用全人類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斷發展和前進,立於不敗之地。各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長和所短,各有優勢和劣勢。只有通過交往,在改革中揚長避短,才能發揮優勢,克服弱點,自立於民族之林。在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精華,去除糟粕,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還必須堅持以繼承發揚本民族文化精華為主,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為輔。首先,要把著眼點放在傳統文化這個基點上,它是中華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強自立的基礎。其次,在此基礎上,消化吸收外來文化之精華,使之融於民族文化之中,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這樣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機勃勃,茁壯成長。最後,把外來文化拿來,必須結合本民族文化特點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剝,不顧民族文化之特點。
㈤ 怎樣對待民族的,傳統的文化和外來文化
一方面,我們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超越。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固步自封,辯證的分析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和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所以,我們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繼承與革新:弘揚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對傳統文化: (1)既不能徹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復興,不能割斷歷史,而要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文化傳統。(2)一定要有所選擇,不能讓封建腐朽的東西在社會上流行,也不能讓優秀的文化傳統丟掉。要將傳統中的優秀成果為新的時代所用,解決好古為今用的問題。(3)不能局限於傳統的東西,一定要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有所突破。(4)前瞻未來,把傳統、現在與未來連接起來,在超越傳統的基礎上,面向世界與未來。
二、借鑒與創遣: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溝通。我們中華民族不僅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創造了燦爛的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枉自己的文化活動中也是最善於批判地汲取和借鑒一切外來文化的有益部分。(1)將傳統文化放在與外來文化平等的地位。對外來文化全盤接受的態度其實是一種將外來文化凌駕於自身文化的不平等的狀態。這種現象是由於對外來文化發展過程的理解的片面性造成的盲目崇拜而形成的,是無知和不切實際造成的對人的壓抑和束縛。(2)善於分析。面對外來文化時,我們一定要堅持自己特有的價值觀和民族自信心,在吸收的過程中,運用我們的智慧有分辨力的吸收和融入。急於融入和吸收勢必會犧牲自己的文化。所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很重要。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沒有優劣之分,只要這種文化適合這個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就要發揚和支持。(3)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鑒、相償中得到發展和提高的,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4)清醒的認識。對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首先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拿來就用不考慮長遠的後果,要提防某些別有用心的勢力利用所謂先進文化或時尚流行文化來實現對我們的「和平演變」 ,這聽起來有點「左」但確實存在。西方的所謂「性開放」在中國的迅速普及並演變得有中國特色已是不爭的事實,樂抑了多年的中國人性泛濫的程度另其創始者也望 塵莫及。
三、在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交融中促進人類文化的轉型。文化轉型就是文化「更新」或者說「復興」 ,是文化交融的必然產物。它不僅是一個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交融,而更多地表現為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或世微文化的交融。文化的轉型只是原有文化的更新進化,而不是產生一種完全獨立的不同於原有文化的全新文化。文化轉型不是簡單的文化代替和無差別的統一。文化的轉型是一種內在創造性的轉化。就是說,特定的民族或社會文化對自身產生質疑和批判,並相應採取應變的措施,從而完成內在的創造和向強勢的轉化。人類歷史進程中,往往那些率先進入新的文明時代的民族和社會其文化的轉型會採取自我否定和創新的方式。
㈥ 大學生如何抵禦西方文化侵略
現在的大學生為什麼找不到工作?是他們沒有實力嗎?我們又該怎麼去適應現代中國社會呢?我們又怎麼去調整自己的觀念呢?
從19世紀英國人發明了蒸汽機,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用他們的工業科技打開了我們的國門,直到鴉片戰爭的爆發。從哪個時刻開始,我們的根本(原有觀念)被動搖了,就認為我們不如西方!引入了一種新的觀念要想西方看齊,學習他們的科技。這是沒有錯的,因為科技是沒有國界的嘛!全世界的眼光都關注著英國,以他的實力在整個世界弄殖民地成為了『日不落國』。於是就開始流行了英語,讓整個世界都統一,最後未能實現。
德國納稅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救助了猶太人,在他們身上獲得了很多的財富。在軍事上與英國合作也得到了相當雄厚的回報,在二戰全面爆發的時候美國一直都沒有參與,和一戰一樣,大力發展軍事研發,作為商品賣給參戰國,直到珍珠港事件,被迫參戰,直到二戰結束。這也是英國落幕的開始。20世紀初美國美國憑借自己之前謀取的資金,大力發展自己的國力發明了電之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又開始流水作業,提高了工作效率。給美國帶來了一個階段性的飛躍。
在20世紀中期新中國的成立,藉助蘇聯發展自己的科技。也有相當不錯的成就。在十年文革時期,有落後了好多年。20世紀70年代左右,我們與美國恢復建交。那時的美國正是開始輝煌的時候。
直到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正是這個改革開放,讓原本封閉的我們認識到了西方科技給人門帶來的好處。我們門與他們的差距,我們又把目光轉向美國,也是新時代的標志,現代化的目標,(一開始就形成了一切都以物質為標準的潛意識直到現在,我們就產生了一種觀念,最求物質是唯一的真理。一方面給我們經濟帶來了很快的增長,另一方面我們漸漸的失去了原本最初的情感,變得有些沒有人性!)。於是我們也開始更加深入在科技,文化上面的交流。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我們就有一種觀念,向美國人看齊!在短期(中國歷史)而又長遠(近代:對人而言是長遠的)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向美國人學習,不管是科學還是在文化上一視同仁,沒有考慮到區域性,盲目照搬。(這是很可悲的事情,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文化是有差異的)。這沒有對於錯,如果不這樣怎麼會有我們今天,是一個時代的需求!我們還要以這樣的需求嗎?不然永遠都跟不上時代的節奏。文化的形成:身體(固有、也可以理解不變的)會影響意志而意志可以改變身體(長期的過程、理解是變的),的一個循環!也就是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地區特有的文化,融入到我們的基因里。要短時間里改變我們的文化觀念,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現在我們所受到是的教育,基本上市西方(美國)式,弄的現在的社會無法適應!這是為什麼?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總喜歡用西方的觀念來評判自己的缺點,那肯定是非常糟糕的。我們要保留以前(上下傳承了五千年的文化)的文化還是要完全接受西方的文化, 文化這個東西,你說它沒什麼,但是是最可怕的。你接受了那種文化,就會產生相應的觀念,從而改變你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有應該怎麼去把握呢?以下是我在一本書上看到的內容,也帶有主觀上的理解,想與各位網友分享!西方文化最基本的觀念,與中國的文化觀念的差異!西方:神本位 我們:人本位現象:中國沒有中教,所有中教都是外來的,我們只有崇拜自己的祖先叫做祖宗崇拜。有人在拜神,我們只是跟他打個招呼。人本身就是自己的主宰,如果你跟西方人講,我就是上帝,他一定覺得你很瘋狂。其實真正了解中教的人他是真的我們的講法才是對的。我們發展的一套關系是神的管轄之外的。西方:個人主義 我們:家庭主義現象:西方人講話都是講著是我個人的意見,如果我們這樣講,人家就開始不聽了。我個人的意見表示我負責嘛,我們肯定這樣想,你能負什麼責出了問題比誰都跑的快!一個西方的小孩,會問你叫什麼名字,一個中國的小孩出來會問這是誰家的小孩。西方:人人平等 我們:合理的不平等現象:西方的兒子可以叫爸爸的名字,中國人可以嗎?我們認為人一生下來就不平等,生之前死之後是平等的,我們也不接受完全的不平等,只有我們全世界唯一接受合理的不平等。我們是倫理是人與人之間能接受相當的不平等。他是你爸爸永遠是你爸爸你永遠也講不過他、上司也是然後你說人是平等的,有這個必要嗎?西方:權利義務 我們:彼此對待西方18歲以前父母養你,18歲以後靠自己,讀大學貸款、買車貸款、買房貸款、都是貸款。一輩子只能掙著一部車一套房。中國能實現嗎?你對我好我沒有理由對你不好,你對我不好我沒有必要對你好。西方:法律性 我們:道德性現象:有的人在美國讀書,又要照顧小孩,洗澡時不小心把孩子弄傷了,鄰居看見了就去告你,查實之後把小孩送別人養!這樣好嗎?所以我們老實抱怨中國的法律不健全,這是為什麼?因為你現在以西方的標准來評價。法律是永遠無法完善的,這是有形的約束,而道德是無形的約束。為什麼我們今天沒有太多的道德性,我們接受西方的觀念,我在講一個案例是我在騰訊網上看見的一個新聞:「講的是一個自殺的花季少女,在跳河時有好多人看見都不去理會,知道快淹死的時候有人才喊有人跳河,一個農民工聽見了,而話不說就去救人,救起時打120等,120到時女孩已經斷氣了!那個農民工做在一旁痛哭說:『你們喊遲了,怎麼沒有早點喊他』,」我就在想一個農民工都能這樣的心,而我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為什麼沒有?有些東西古人會的東西我們卻不會,我就想質問我們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西方:好奇心 我們:關懷西方男女彼此都是好奇,所以很快同居,但是發現不和之後第二天彼此都不認識,什麼事情好像都沒有發生過一樣。我們能接受嗎?西方一事為中心,所以一輩子都獻給了事業,沒有太多的情感,所以老的時候很孤獨,沒人關心你,沒有人和你說話,所以你如果在美國國公園里看見一個老人在那裡做著你和他講一句話,他就會滔滔不絕給你講很多,病死了都沒有人知道!我們願意這樣嗎?西方人很有禮貌 hello hi Good morrning 他一點也不關心你!中國人沒有禮貌卻很關心你,在美國一個老人下樓梯,你去攙扶他很不高興,認為你在漠視他的能力,我自己能行,不需要你幫助!西方:距離性 我們:親密性只要有距離,就有代溝西方的父親永遠不知道兒子在想什麼,而我們是由遠到近由生到熟,由不認識到認識,慢慢的了解之後才彼此信任,才會更了解對方。西方:利害關系 我們:勢利國與國、公司於公司、個人與個人完全講利害關系,你朋友,父母做了一點對不起你的事情,就六親不認這樣好嗎?西方的思維相當的單純,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我們的思維相當的復雜,我們不會說對於錯,只是事後作為合理評判的標准。比如:《人在囧途》牛根和李成功整個事件來分析,究竟是對海是錯呢?單純,只會在單一的角度去觀察事情,所以在事情上,做的更科學,沒有哲學,有些喪失了人性。沒有把握人才是中心。但是我們想一想當科學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是,我們還是要以這種單純的思維方式來處理嗎?因為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比如現在的全球氣候變暖,誰造成的?只是一味的發展科技,忽略了環境,這不是自掘墳墓嗎?比如我們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負面產生了超細菌,這是嚴重破壞圍觀生態的後過!又比如這次2008年的金融海嘯,是怎麼爆發的?英語只是一個語言工具!在各大商場,各大商店很多人都喜歡把店名用英語名!一個人走在街上,另一個同伴找他,卻說不出自己的位置。這樣好嗎?我們的語言是漢語,所實話英語一開始到好學習,越到最後越難,而漢語只要學到最後越容易!英語一個單詞不能表示什麼意思,但是一個漢字就有單獨的意思,在語言學家裡普遍認為漢語是所有語言中最完善。比如:一天小明和小紅聽一位新來的王老師講課,下課之後小紅問小明:「王老師講課怎麼樣?」小明:「一般吧!」小明看見小紅的臉色有變化,又說:「王老師講的什麼我都沒聽明白。」只有中國人才會懂其中的奧妙! 如果你把這個故事翻譯給外國人,你又怎麼翻譯?他究竟是什麼意思?因為英語里只有肯定和否定。希望大家真確的認識英語,並合理的運用。不要過度的張寫個人個性。搞得自己很特別似的。
中國人是善變的民族,我們每天都可以變,變得每一次都不同!所以外國人說中國人是很難理解的,根本就琢磨不透,你看我們的崇拜的是龍,在西方人認為龍是是善變的難以掌控的,所以認為它很可惡。我們善變但是我們變有個條件「持經達變」:不違背原則的變,才不會亂變就不會變的本質都沒有。「經」就是我們的原則,所以我們的五千年的歷史是連續的,而不像古希臘,古羅馬他們的歷史是斷續的。所以我們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只要保持不變的原則,只是在形式上的調整來跟好的適應。難道這樣也有錯嗎?
在西方勇爭第一,我們的觀念是第二,因為有了前例,就不會重蹈覆轍,說實話第二永遠是學的最多的,會的也是做多的。老實話講爭第一是非常殘酷的,我是第二難道我就認為自己就不行嗎?我們的觀念是我讓你當當第一你讓我當當第一而且相當的融洽,相互交流的更深,才會成長的更快!西方飛的要把事情做到最好!你們想一想這樣好不好?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拋物線,當以個物體到達頂點的時候它一定是要往下掉的。我們為什麼要把事情做到頂峰呢?我們的觀點是適當就行了,這樣也許就沒有西方的那樣高效率,高效率必定高風險。我們是整體提高,只有提高了整體,才不會承擔太大的風險。這必定是以後的思維方式,因為我們的科技一天比一天高!
西方的是二分法,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我們是多分法,我們常說的一句話讓外國人非常頭痛只有我們才會懂:『一而二,二而一而已』對也是錯,錯也是對,因為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有不同的答案,所以說中國人是最沒意見的,保持中道,所以我們我們的國家才叫中國,不是因為我們國家在地球中間!西方人的觀念是統一,我們是一統,我們求的是大同存小異,才能和諧!有了這樣的觀念,才會有我們這樣的泱泱大國!如果當年日本侵佔我們的時候沒有抵抗,沒有橫行私掠,並保持我們這樣的文化,有可能現在日本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希望,我們在接觸不同的文化是,不要評判別人的好壞,因為你不可能理解別人的文化,也不要盲目的學習,要近一步了解之後,覺得可行我要保持謹慎的心態去實踐它是不適合我!是不適合,我現在這種環境!以後交通更為發達,地球慢慢的在「變小」我們會接觸更多,肯定有出國的機會!要保持中道的思想去理解不同的文化,共建一個和諧的地球!
㈦ 我們應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文化多元化,滿足了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人們以寬廣的胸襟海納百川,豐富自己。對待外來文化實行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對外來文化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同時,我們必須深深地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能割斷與傳統文化的血脈聯系,不能喪失我們的文化之根,不能動搖我們的文化之基。
傳統文化其實也是持續發展變化的,我們不要拘泥於「傳統」兩字。古人尚且沒有被「傳統」束縛住手腳,奈何我等今人,要被困在「傳統」和「外來」之間呢?中華民族的文化,本來就是吸收了許許多多其他文化的營養而綜合形成的文化,這才是我們歷經數千年而一直延續下來的根本。所以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關鍵就在於「包容」。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2.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3.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有人認為:正在進入一個民族內部,並與其社會發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別族文化,即外來文化。那看看我們現在的地產流行文化:歐陸文化、歐美文化、地中海文化、夏威夷文化。就象看到企業文化、官場文化、家庭文化,網路文化,人們的家裡又有了廚房文化、廁所文化、陽台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為主,通過融匯吸收各家思想和外來文化而形成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思想體系,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一方面,我們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超越。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固步自封,辯證的分析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和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
㈧ 中國人應如何對待外國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面對不同文化,應採取客觀、平等的態度,要善於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長處,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習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這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來」,既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源頭,也涵蓋在此基礎上產生並發展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種文化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不可割裂。不忘本來,就是要堅決守護好我們的文化根脈,對其進行傳承與弘揚,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植根塑魂。
堅定文化自信:
習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豐厚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和時代價值。當今世界,漢語熱方興未艾,孔子學院在很多國家廣受歡迎,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日俱增的吸引力、影響力。
習總書記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把它當作古董擺設,也不能食古不化;
而是要發揚光大,推動其全方位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使其更好地服務現實。我們要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