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隱逸文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有哪些代表人物
隱逸文化,以簡單樸素及內心平和為追求目標,不尋求認同為「隱」,自得其樂為「逸」。它是針對世俗文化而言的。世俗文化以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作為追求目標。兩者皆無可厚非,個人取向不同而已。 但是在歷史上也有以「隱」求顯並成功取得富貴者,也有顯貴過甚不得已隱姓埋名的隱者。他們都對隱逸文化有著不同的影響。 「隱逸文化」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這遁跡山林,這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此種現象遠古就有,但作為「隱逸文化」則生成於魏晉,它對這一時期乃至以後的世俗文化都有深遠影響。
「隱逸文化」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這一批名士遁跡山林,當起隱士,這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隱逸文化生成魏晉風尚對這一時期乃至稍後的南北朝的文化影響很深這一特殊環境。盡管儒家創始人孔子說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孟子也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文人得意時仕,失意時隱,自古而然。但六朝隱士之多,恐為歷代之冠。
「隱逸文化」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出現了對隱居生活由衷贊美和吟詠的「隱逸詩」。有的詩的標題就用了「招隱」二字。比如西晉張載的《招隱詩》有這樣的句子:「來去捐時俗,超然辭世偽,得意在丘中,安事愚與智。」因寫《三都賦》而洛陽為之紙貴的左思,也寫了兩首《招隱詩》,其中有句曰:「惠連非吾屈,首陽非吾仁,相與觀所向,逍遙撰良辰。詩中提到的惠連是指柳下惠、魯少連,曾屈已受祿;首陽的典故則是指不食周祿、寧願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意思是說,無論是惠連的曲意求仕,還是夷齊的捨身全節,都與我無涉,我只知徜徉逍遙,怡然自得。
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竹林七賢。
② 中國的隱士文化到底是什麼
隱士有兩種,一種是主動隱居的,另一種是被動隱居
主動隱居的隱士以道家人士居多,即使原來不修道的後來也會轉而修道,因為道家的思想理念最適合隱居人士的心態,這部分人以追求自己的精神和心靈升華為主,或者說是進行一種精神上的修煉,有自己的精神信念,不願意參與俗世中的雜事,以免影響自己的心境,這部分人縱情山水,隨心所欲,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為世間萬物所動,心態平和,而且這部分人都比較長壽。
被動隱居的大部分都是在社會上生活不如意的人,有在生活上不如意者,也有在官場失意者,也有因為各種境遇而看破人世百態的人,對俗世間的生活已經失去了希望,不願意再參與俗世間的交往,所以選擇隱姓埋名,這些人有的選擇山林隱居,有的選擇市井中隱居。
隱士裡面什麼行業都有,有道家的、有學醫的、有儒家的、有官場的、有市井的等不一而足,如果要說隱士有什麼文化的話,那可能就是有些共同點吧,也就是一種想要隨心所欲不被束縛的心態,不為利所動,不為名所累,放開自己,甚至是放縱自己,追求自己心中的信念,升華自己的心靈,讓自己過的更愜意。
③ 什麼叫做隱士
隱士,是道家哲學術語。指隱修專注研究學問的士人。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士。
隱士首先是知識分子,是「士」階層的成員之一。並不是所有居於鄉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稱為隱士,那些嚮往入仕但卻無機會無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隱士,那些沒有文化的農夫樵子細民野老也不是隱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獨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權勢、具有超凡才德學識、並且是真正出自內心不願入仕的隱居者,才能被稱之為隱士
④ 什麼是隱士文化有哪些供現代人汲取
隱士文化就是一種陶淵明式的田園牧歌式生活,現代人能夠吸取的是隱士的淡泊精神。
⑤ 隱士是什麼意思
隱士即隱居之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獨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權勢、具有超凡才德學識、並且是真正出自內心不願入仕的隱居者,才能被稱之為隱士。
他們跟莊子一樣,崇尚自然無為的人生態度,選擇隱修專注研究學問的生活方式。著名隱士有許由、巢父、列子、莊子、鬼穀子、張良、黃石公、鄧禹、諸葛亮、劉伯溫、水鏡先生、徐茂公、苗訓、陶淵明等等,當然,還有很多沒有留下著作的隱士,這是因為戰亂以致於我們無法了解他們。
(5)隱士文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真隱士的人格特點是尋求詩意的棲居,是人性的一種回歸,是對仕隱情結的一種解脫。如孔子周遊列國累了,便說沂水春風「吾與點」,莊子看慣了大小諸侯爾虞我詐,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遙;陶淵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而假隱士的社會角色是官迷、財迷、名譽迷。安貧樂道,就是隱士高潔人格的最重要的特徵。例如,東晉大隱士陶淵明在窮困潦倒時,就唱:先師有立訓,憂道不憂貧,貧富常交戰,道勝五成顏。隱士從來都是貧困的,但其精神卻是富有的。有了做人的精神,你便有了做人的骨頭。
⑥ 中國古代隱士文化
華夏道家哲學術語,指民間教育家。辭典釋義 :舊指隱居的人;借指因對某事物不關心或因厭倦表示沉默而不出頭露面者;指有條件·有機會擔任領導職務而不擔任,或已經擔任領導職務卻辭退的在某一學科有一定影響的學者。
「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居。不仕,不出名,終身在鄉村為農民,或遁跡江湖經商,或居於岩穴砍柴。歷代都有無數隱居的人,不可皆稱為隱士。
研究中國的隱士,每一個對於現實的政治社會,都有絕對的關系,不過所採取的方法,始終是從旁幫助人,自己卻不想站到中間去,或者幫助他的朋友,幫助他的學生,幫助別人成功,自己始終不站出來。在中國過去每一個開創的時代中,看到很多這樣的人。
(6)隱士文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著名隱士
陶淵明雖沒有以「招隱」為題的詩篇,但他的詩卻達到了「隱逸詩」的巔峰。最有名的當然要數那篇題為《飲酒》第五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樣的「隱逸詩」,真是到了超凡脫俗的地步。
⑦ 古代隱士文化的內涵有哪些
隱士文化是廬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廬山隱士文化長盛不衰,呈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響力。廬山隱士在廬山進行過大量的文化活動,在文學、宗教、教育等多個領域競展風流,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文化成就。
自上古開始,廬山就有了隱士的傳說和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受時代背景和九江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因素的作用,廬山隱士文化攀上發展高峰;隋唐時期,廬山隱士文化仍保持著興盛,但隱逸文化特點已有了新的變化;五代兩宋時期,廬山書院文化興盛,廬山隱士興起了讀書講學之風;元明及清前期,隨著廬山文化的衰微,廬山隱士文化也走向沒落。古代廬山隱士深受中國儒、佛、道三大思想文化主流的影響,可劃分為儒隱、佛隱、道隱三大類,陶淵明、慧遠、陸修靜是其對應的代表人物。
廬山隱士文化有著自身的特色,如它的歷史連續性、淡薄的政治色彩以及濃郁的教育特徵。
廬山隱士為廬山文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尤其突出地表現在文學、宗教及教育領域。廬山隱士的貢獻值得追述和研究。
⑧ 隱士文化是如何產生的為何隱士文化會在魏晉時期得到快速發展
談及魏晉隱士,便不期然間令人想到東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清新雅適;想到竹林七賢於竹林之內暢談玄學,飲酒賦詩的灑脫自在。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傳統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其倡導的是積極入世,講求治國齊家平天下。但是世間萬物都有兩面性,有陰必有陽,與入世相對的出世便應運而生了。所謂陰陽互根互用,互為因果,由陰可生陽,由陽可化陰,因此隱士文化的思想,便從儒道文化中汲取,逐漸成長,最後剝離出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隱士文化。
那麼隱士到底是什麼的?顧名思義,隱士就是隱居的人。那麼為什麼這些人會選擇出世隱居呢?
其二,還有一部分人是因為仕途過於順利,然而高處不勝寒,從而產生避世心理,人在高出,就總有人看你不順眼,想要打壓你,倘若功高震主,就連皇帝也想弄死你。
再者,隱士一般來說都有著高尚的品格,受人尊敬。東晉著名隱士謝安,他一直都避世拒絕朝廷的徵辟,後來為了家族的利益而不得不出世,《世說新語》對此記載道:
“謝公始有東山之志,後嚴命屢臻,勢不獲已,始就桓公司馬。於時人有餉桓公葯草,中有遠志。公以問謝,此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坐,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謝甚有愧色。”
有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的社會,人們對於隱士是否能堅守隱節十分看重,而能夠堅守隱節不為外界名利事物所誘惑的隱士,也是值得受人贊頌的。
參考文獻:
[1]李紅艷.從魏晉隱士看中國古代隱士文化[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2,27(01):6-14.
⑨ 為什麼說隱士是中華文化特有的概念呢
作者:劉人夫(列子太學列子說)
列子禪解(一)第一講:隱士集團的續永之道
⑩ 在古代隱士是指什麼
隱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居。不仕,不在仕途,終身在鄉村為農民,或遁跡江湖經商,或居於岩穴砍柴。我國隱士文化是頗為發達,這與我國獨特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現實是緊密聯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