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宣南區文化博物館怎麼樣

宣南區文化博物館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7-25 04:06:18

㈠ 北京市宣武區有哪些名勝古跡具體位置在哪

宣武古跡
壇寺
先農壇 宣武區東經路21號
天寧寺 宣武區天寧寺前街2號
法源寺 宣武區法源寺前街7號
牛街禮拜寺 宣武區牛街88號
慈悲庵 宣武區陶然亭公園內
報國寺 宣武區廣安門內大街路北
長椿寺 宣武區長椿街

會館
湖廣會館 宣武區虎坊路3號
安徽會館 宣武區後孫公園
湖南會館 宣武區爛縵胡同101號
中山會館 宣武區珠朝街5號
瀏陽會館 宣武區北半截胡同41號
南海會館 宣武區米市胡同43號

名人故居、宅邸
紀曉嵐故居 宣武區珠市口西大街241號
魯迅故居 宣武區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7號
康有為故居 宣武區米市胡同43號
顧炎武故居 宣武區廣安門內大街路北報國寺西院
楊椒山祠 宣武區達智橋胡同12號

博物館
宣南文化博物館 宣武區長椿街9號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宣武區先農壇東經路21號
戲曲博物館 宣武區虎坊路3號
古陶文明博物館 宣武區南菜園西街12號北京大觀園公園北門

公園
陶然亭公園 宣武區太平街19號
北京大觀園 宣武區南菜園街12號
宣武藝園 宣武區槐柏樹街12號
萬壽公園(又稱萬壽西宮) 宣武區白紙坊東街甲29號
豐宣公園 宣武區西南二環路

特色節慶活動
北京廠甸廟會
大觀園紅樓廟會

城市文化景觀標識
薊城紀念柱 宣武區人民政府在廣安門外濱河公園內
建都紀念闕

教堂
珠市口基督教堂 宣武區前門大街29號

宣武區國家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天寧寺塔 (地址上面有)
紀曉嵐故居 (地址上面有)
德壽堂葯店 宣武區珠市口西大街75號
三聖庵 宣武區黑窯廠胡同14、16號
正乙祠 宣武區西河沿281號
長椿寺 (地址上面有)
財政部印刷廠舊址 宣武區白紙坊街23號
第十旅館 宣武區糧食店街73號
勸業場 宣武區前門廊房頭條17號
謙詳益綢布店 宣武門珠寶市街5號
瑞蚨祥綢布店 宣武區前門大柵欄街5號
鹽業銀行舊址 宣武區前門西河沿7號
祥義號綢布店 宣武區前門大柵欄街1號
交通銀行舊址 宣武區前門西河沿9號
報國寺及顧亭林祠 宣武區報國寺前街1號
雲繪樓清音閣 宣武區陶然亭公園內
楊椒山祠(松筠庵) 宣武區宣武門外達智橋12號
康有為故居 宣武區米市胡同43號
湖廣會館 (地址上面有)
安徽會館戲樓 宣武區後孫公園17、19、21、23、25、27號
湖南會館 宣武區爛縵胡同101號
中山會館 宣武區珠朝街5號
京報館 宣武區魏染胡同30、32號
金中都太液池 宣武區廣安門外南街19號
慈悲庵 (地址上面有)
牛街禮拜寺 (地址上面有)
法源寺 (地址上面有)
先農壇 (地址上面有)

宣武之最
最早的古城區街道
南橫街——唐幽州、遼南京迎春門內「康衢」
廣內大街——唐幽州、遼南京的檀州街

最早的地面建築遺存
天王寺塔(天寧寺塔)——遼天慶十年(公元1120年)建

最早的佛寺故址
憫忠寺(法源寺)——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建

最早的伊斯蘭教禮拜寺
牛街禮拜寺——遼統和十四年(公元996年)建

最早的文化市場
報國寺、琉璃廠——清初期

最眾多的會館遺存
建於明、清兩代的會館,總數達407處

最豐富的名人故居
清代學者詩人——繩匠胡同、宣外大街、琉璃廠
戲曲藝術家——韓家潭、椿樹地區
各界名流——大柵欄地區、宣外大街

最早的官定商業街區
廊坊(頭條至大柵欄)——明永樂初年規劃

最眾多的近代報館
永興庵——近代報刊批發處

最早的新式規劃市區遺存
萬明路地區——1917年北京京都市政公所實施

以上為部分信息,我覺得就算是已經不存在的地方,也應該算是宣武的古跡歷史,所以全都列上了。可以看一本《宣武漫遊一冊通》上面更詳細的介紹了宣武區的旅遊情況。
希望能夠幫助您!

㈡ 長椿寺的文化博物館

500年的古樹下演繹舊京生活的春夏秋冬,紅牆黃瓦映照歷史文化名人典型場景……
2005年11月30日,依託於明代 「京師首剎」——長椿寺而建的宣南文化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從即日起,通過視覺、聽覺、觸覺上的全方位接觸,廣大市民可以感受到宣南文化的異彩紛呈和博大精深。
北京市宣武區是北京城的肇始之地,也是北京的建都之始,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造就了宣武區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良的文化傳統。早在明清兩朝「北京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當以皇城為中心的內城成為宮廷文化集中區域時,處於外城的宣南日益成為士文化與市井文化的展示地。
清朝乾隆年間,朝廷修《四庫全書》,天下文人聚集京城,《四庫全書》總編修紀昀、編修程晉芳等人均住在宣南,他們以琉璃廠為中心,交換書籍、探討學問,形成了最初以士文化為代表的「宣南文化」。
伴隨著宣南文化的興起,各種商業、娛樂業應運而生,大柵欄、天橋等地也因之繁榮,而在這這一地區由外省住京官員和商家建起的眾多會館,在把眾多進京舉子、商家引到宣南的同時,也把各具特色的外省文化融入了這方土地。經過多年的繁衍,宣南文化已集通俗、儒雅和華麗於一身,其文化特色體現為一些具體的文化系列,主要包括以大柵欄地區老字型大小店鋪為代表的傳統商業文化、以天橋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以琉璃廠為代表的京城士文化、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文化、以各地會館和名人故居為代表的會館宅邸文化、以牛街為代表的回族文化、以民間諸神為內容的壇廟文化、以魯菜和回民小吃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大觀園為代表的紅樓文化等九個文化系列。作為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宣南文化體現出了群眾性、多元化以和與時俱進的特點。
宣南文化博物館以宣南文化為主題,生動地展示了宣南地區的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積淀。整個博物館共設有「悠悠宣南」、「宣南士鄉」、「英烈足跡」、「梨園勝景」、「城南樂園」、「百年興商」、「民族團結」、「宣南文化保護開發成果」八個展廳。在展陳布置中,宣南文化博物館打破了文物、圖片和文字資料的單純展示,重點通過恢復和營造一些典型場景,向人們展示一種文化精神。
在悠悠宣南展廳,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的題詞「宣南史跡,源遠流長,周封薊城,金建中都,古都北京,始於斯地」概括了宣武區的歷史悠久和文化底蘊深厚;在宣南士鄉展廳,從顧炎武到梁啟超,從倡禁煙、籌變法到興報業、辦教育,明清之際京師城下獨特的「宣南士鄉」文化現象彷彿就在眼前;在梨園勝景展廳,人們不僅可以通過圖片了解京劇在宣南孕育、誕生、成熟、發展的過程,而且可以在特別設計的戲曲舞台前,通過觸摸式電腦屏幕點播喜歡的傳統劇目,真正過一把戲癮;在百年興商展廳中,一條「老字型大小商業街」置身眼前,「沿街」懸掛的各種幌子、招牌,輔以各種傳統手工技藝表演模型,展現出了當年宣南繁榮的商業經濟景象;在宣南文化保護開發成果展廳里,除了現場展示多年來區文物部門收存的一批文物之外,還對宣武區在宣南文化研究、古都風貌保護、品牌活動打造以及文化產業開發等方面所進行的積極嘗試和取得的豐碩成果進行了詳細介紹。
館內展出的孫中山等革命者遺存文物及生平功績,館內展出的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遺存文物及生平功績,向宣南文化博物館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牌匾 。
相對於八個展廳,長椿寺寬闊的庭院為宣南文化的展示提供另外一個空間。其中,藏經閣前一株500年樹齡的古樹使這里別有一番韻味,這棵古樹周圍布置成了民俗文化休閑空間,通過四組反映「下象棋、賣西瓜、捏麵人、逛廟會」等內容的銅像雕塑,人們可以體驗到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里老北京人的休閑方式;而在以前院為主的士人文化空間內,以「禁煙動議起於宣南」和「士人佳話,訪書結緣」為主題的兩組雕塑栩栩如生,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景觀。據史料記載,長椿寺的藏經閣內原來有一座珍貴的滲金多寶塔,現寶塔收藏在萬壽寺藝術博物館里,但是塔的底座仍然留在藏經閣內。在長椿寺修繕的過程中,文物工作人員又意外地發現了記載寶塔詳情的禮佛多寶塔碑。如今,這座塔碑矗立在大雄寶殿前,見證著長椿寺的滄桑。
為了加強古都風貌的整體保護和宣南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宣武區政府於2002年出台了《宣武區古都風貌保護規劃要點》,明確提出要全面整治牛街禮拜寺、天寧寺、先農壇、法源寺、報國寺、長椿寺等一批重點文物地區的周邊環境,同時在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的基礎上,按照「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整體規劃、分期建設紀曉嵐故居、宣南文化博物館等一批宣南文化特色鮮明的博物館、展覽館和紀念館。2002年,宣武區政府在建設長椿街市政道路之時,將位於新舊道路之間包括長椿寺在內的這一塊佔地約2萬平方米的三角地保留下來,並於2002年3月對該地區進行環境整治,在長椿寺南邊建起了一塊佔地1.4公頃的長椿苑休閑廣場。在此基礎上,宣武區政府和市文物局一起,於2003 年3月初開始對長椿寺進行徹底修繕。在修繕工作完成之後,宣武區政府通過展陳布置,將長椿寺打造成了宣南文化博物館。
長椿寺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年(1592年),是皇帝之母李太後下令敕建,由萬曆帝賜額「長椿」,寓意祝願其母健康長壽。明代的長椿寺因為有皇家的庇護,規模宏大、香火鼎盛,成為「京師首剎」。1927年4月28日,革命先驅李大釗被軍閥殺害,即停靈在此。
據北京市宣武區文化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考慮到古建的保護問題,在今後一段時間里,宣南文化博物館將採取每天定量免費發票的形式,接待社會單位和廣大市民的參觀。
宣南文化博物館各廳
悠悠宣南展廳:三千多年以前,在山水環繞的北京小平原上,生活繁衍著我們的先民。傳說中的「幽都」在周武王克殷反商的推動下,誕生了「薊國」,於是有了北京最初的城。歲月交替,代有更迭,由薊城發端,經秦漢、越隋唐、歷遼金、及明清,演繹了古都北京沉雄的歷史。在我們追索北京城歷史演進軌跡時,當不能忘懷——悠悠宣南。
宣南士鄉展廳: 宣南士人文化興起於明代,盛於清朝。清初實行旗民分治,京師南城遂為漢人聚居之地。科舉之盛,各省試子雲集宣南。康(熙)乾(隆)之世,增設博學鴻詞科,廣攬漢族知識分子編修史書,輯釋典籍,直至大規模纂修《四庫全書》,天下鴻儒學士奔走京師,客居宣南。在通達仕途之餘,形成了廣博活躍的學術氛圍和結社唱和的文學環境,產生京師城下的「宣南士鄉」現象,為清代文化繁榮創造了獨特空間。清代中、晚期,國事艱危,一批志在變革圖新的思想家、政治家、志士仁人,在宣南土地上倡禁煙,籌變法,興報業,辦教育,為民族存亡奔走呼號,演出了一幕幕近代中國振聾發聵的悲壯史劇。
英烈足跡展廳:在宣南沃土上,眾多革命先驅站在時代前列,探求民族振興道路,譜寫了一曲曲救國救民、與反動勢力奮勇斗爭的壯麗詩篇。從徐錫麟、秋瑾到孫中山、黃興,從陳獨秀、李大釗到毛澤東、周恩來…… 他們都在此留下了生活、戰斗的光輝足跡。
梨園勝景展廳:中國戲曲歷經八百餘年,傳承悠久,列世界三大古典戲劇之一。從金代院本,元代雜劇,到明清傳奇;從昆(曲)弋(陽腔)繁榮到四大徽班進京;從京劇誕生到走進黃金時代成為「國粹」,都與宣南結下不解之緣。二百年的京劇史,一章一頁都在宣南留下了痕跡。在這片沃土上,產生了程長庚、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馬連良等一代又一代京劇藝術大師。幾百位著名演員居住、生活在宣南幽靜的小巷中。以富連成為代表的眾多戲曲科班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優秀演員,支撐了近百年京劇藝術殿堂。星羅棋布的戲樓劇場提供了京劇繁榮的舞台。精良獨特的器樂、道具、戲裝行業為京劇演出增色生輝。「國劇學會」推動了京劇的學術研究,「梨園公會」凝聚了整個行業的精神。宣南是當之無愧的「京劇之鄉」。
城南樂園展廳:京師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堪稱錦綉斑斕生動鮮活。京師四大廟會之一的土地廟會和抬像出遊的江南城隍廟廟會在宣南雖已消失,但廠甸、天橋仍是宗韻存留。二百年來,新春逛廠甸已成為北京人的習俗。士女雲集,摩肩接踵,空竹、風車、大糖葫蘆伴隨著歡聲笑語。百戲爭艷的天橋,多少驚人的絕技讓人目不暇接。三代「八大怪」永遠被人們懷念。一代代藝術傳人從這里起步成為大師,被人景仰。廠甸與天橋是北京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的標志,是宣南文化獨有的品牌。
百年興商展廳:明永樂初年,於京城商業興盛處設「廊房」,安置商鋪;至清,南城成為國人進京公幹、求學、經商駐足之地。上至官紳,下至平民,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構成了巨大的市場。於是,宣南地區逐步形成大柵欄、菜市口、琉璃廠、天橋等各具特色、門類齊全的商業區和若干行業性商業街,古玩、玉器、餐飲、金融等業態各異,應有盡有。幾百年來,眾多老字型大小以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誠信的儒商底蘊名揚四海,構成了宣南文化的絢麗風景。
民族團結展廳:北京牛街一帶,是宣南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唐幽州,遼南京時期已有來自北方及西域的少數民族在這里生活、繁衍。元代以後更多的回族人聚集於此。古老的牛街禮拜寺,以其千年的歷史、宏偉的規模聞名於穆斯林世界。淳樸的回族人民,在宣南土地上生息發展。在宗教典籍研究,文化教育普及,傳統醫學繼承領域以及珠寶玉器,飲食小吃等行業的經營上,都取得了獨特的成就。幾百年來,牛街地區漢、回、蒙、維、滿等少數民族和諧相處譜寫了宣南文化色彩鮮明的一章。
宣南文化保護開發成果展廳:改革開放以來,宣南文化作為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世紀80年代,宣武區委、區政府倡導「知宣武、愛宣武」活動,推動了宣南文化的研究,眾多專家學者以極大熱情支持此項工作。區委、區政府積極組織學術研討活動,出版專題著作,制定弘揚宣南文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長遠規劃,進一步加強古都風貌保護,打造文化旅遊品牌,繁榮文化市場,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士人文化空間」雕塑
「士人佳話,訪書結緣」:清代康乾之際,宣南書市興隆,先有慈仁寺,後有琉璃廠。無數文化名人書海淘書、風廊搜秘,以此為風雅樂事,留下許多逸趣傳聞。程晉芳有「冷客攤前問舊書」之句,而孔尚任結識王士禎後感嘆「御車掃徑皆多事,不如慈仁寺里尋。」
「禁煙動議起於宣南」:清朝道光年間(19世紀20—30年代),鴉片泛濫,流毒日甚。民弱國衰,時事艱危。宣南士林精英激於憂患,奮起疾呼禁煙強國。經世愛國思潮在宣南興起。林則徐、黃爵滋、龔自珍、魏源是其中傑出代表。鴻臚寺卿黃爵滋廣集眾議,於道光十八年閏四月上《嚴塞漏卮以培國本》奏摺(即禁煙疏)力主嚴禁鴉片,一時震動朝野、波瀾湖粵。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鼎力支持。林則徐不計個人利害,八次力陳,促成道光皇帝決定禁煙。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在虎門銷煙。

㈢ 北京最好的博物館有哪些

首都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李大釗烈士陵園

中國長城博物館

平北抗日戰爭烈士紀念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徐悲鴻紀念館

密雲縣博物館

昌平區博物館

上宅文化陳列館

門頭溝區博物館

海淀區博物館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

團城演武廳

郭守敬紀念館

曹雪芹紀念館

香山雙清別墅

老舍紀念館

北京麋鹿苑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服飾博物館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戲劇博物館中國電影博物館

平西人民抗日斗爭紀念館

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

㈣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的背景

長椿寺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由明神宗為其生母孝定李太後敕建,以供養水齋禪師。萬曆皇帝賜名「長椿」,取健康長壽之意,時有「京師首剎」之稱。清中葉以後,長椿寺開始衰敗。2002年,宣武區政府制定長椿寺保護規劃並付諸實施,投資近2個億。2005年,長椿寺--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對社會開放,長椿寺景區成為展現北京古都風貌的一處亮麗風景。悠悠宣南展廳:三千多年以前,在山水環繞的北京小平原上,生活繁衍著我們的先民。傳說中的「幽都」在周武王克殷反商的推動下,誕生了「薊國」,於是有了北京最初的城。歲月交替,代有更迭,由薊城發端,經秦漢、越隋唐、歷遼金、及明清,演繹了古都北京沉雄的歷史。在我們追索北京城歷史演進軌跡時,當不能忘懷——悠悠宣南。
宣南士鄉展廳: 宣南士人文化興起於明代,盛於清朝。清初實行旗民分治,京師南城遂為漢人聚居之地。科舉之盛,各省試子雲集宣南。康(熙)乾(隆)之世,增設博學鴻詞科,廣攬漢族知識分子編修史書,輯釋典籍,直至大規模纂修《四庫全書》 ,天下鴻儒學士奔走京師,客居宣南。在通達仕途之餘,形成了廣博活躍的學術氛圍和結社唱和的文學環境,產生京師城下的「宣南士鄉」現象,為清代文化繁榮創造了獨特空間。清代中、晚期,國事艱危,一批志在變革圖新的思想家、政治家、志士仁人,在宣南土地上倡禁煙,籌變法,興報業,辦教育,為民族存亡奔走呼號,演出了一幕幕近代中國振聾發聵的悲壯史劇。
英烈足跡展廳: 在宣南沃土上,眾多革命先驅站在時代前列,探求民族振興道路,譜寫了一曲曲救國救民、與反動勢力奮勇斗爭的壯麗詩篇。從徐錫麟、秋瑾到孫中山、黃興,從陳獨秀、李大釗到毛澤東、周恩來…… 他們都在此留下了生活、戰斗的光輝足跡。梨園勝景展廳: 中國戲曲歷經八百餘年,傳承悠久,列世界三大古典戲劇之一。從金代院本,元代雜劇,到明清傳奇;從昆(曲)弋(陽腔)繁榮到四大徽班進京;從京劇誕生到走進黃金時代成為「國粹」,都與宣南結下不解之緣。二百年的京劇史,一章一頁都在宣南留下了痕跡。在這片沃土上,產生了程長庚、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馬連良等一代又一代京劇藝術大師。幾百位著名演員居住、生活在宣南幽靜的小巷中。以富連成為代表的眾多戲曲科班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優秀演員,支撐了近百年京劇藝術殿堂。星羅棋布的戲樓劇場提供了京劇繁榮的舞台。精良獨特的器樂、道具、戲裝行業為京劇演出增色生輝。「國劇學會」推動了京劇的學術研究,「梨園公會」凝聚了整個行業的精神。宣南是當之無愧的「京劇之鄉」。
城南樂園展廳: 京師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堪稱錦綉斑斕生動鮮活。京師四大廟會之一的土地廟會和抬像出遊的江南城隍廟廟會在宣南雖已消失,但廠甸、天橋仍是宗韻存留。二百年來,新春逛廠甸已成為北京人的習俗。士女雲集,摩肩接踵,空竹、風車、大糖葫蘆伴隨著歡聲笑語。百戲爭艷的天橋,多少驚人的絕技讓人目不暇接。三代「八大怪」永遠被人們懷念。一代代藝術傳人從這里起步成為大師,被人景仰。廠甸與天橋是北京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的標志,是宣南文化獨有的品牌。百年興商展廳: 明永樂初年,於京城商業興盛處設「廊房」,安置商鋪;至清,南城成為國人進京公幹、求學、經商駐足之地。上至官紳,下至平民,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構成了巨大的市場。於是,宣南地區逐步形成大柵欄、菜市口、琉璃廠、天橋等各具特色、門類齊全的商業區和若干行業性商業街,古玩、玉器、餐飲、金融等業態各異,應有盡有。幾百年來,眾多老字型大小以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誠信的儒商底蘊名揚四海,構成了宣南文化的絢麗風景。
民族團結展廳: 北京牛街一帶,是宣南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唐幽州,遼南京時期已有來自北方及西域的少數民族在這里生活、繁衍。元代以後更多的回族人聚集於此。古老的牛街禮拜寺,以其千年的歷史、宏偉的規模聞名於穆斯林世界。淳樸的回族人民,在宣南土地上生息發展。在宗教典籍研究,文化教育普及,傳統醫學繼承領域以及珠寶玉器,飲食小吃等行業的經營上,都取得了獨特的成就。幾百年來,牛街地區漢、回、蒙、維、滿等少數民族和諧相處譜寫了宣南文化色彩鮮明的一章。
宣南文化保護開發成果展廳: 改革開放以來,宣南文化作為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世紀80年代,宣武區委、區政府倡導「知宣武、愛宣武」活動,推動了宣南文化的研究,眾多專家學者以極大熱情支持此項工作。區委、區政府積極組織學術研討活動,出版專題著作,制定弘揚宣南文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長遠規劃,進一步加強古都風貌保護,打造文化旅遊品牌,繁榮文化市場,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㈤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的介紹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坐落於長椿寺內,以宣南文化為主題,生動地展示宣南地區的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積淀。經專家考證,宣武區是北京建城和建都的肇始之地。

㈥ 宣南文化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長椿寺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由明神宗為其生母孝定李太後敕建,以供養水齋禪師。萬曆皇帝賜名「長椿」,取健康長壽之意,時有「京師首剎」之稱。清中葉以後,長椿寺開始衰敗。2002年,宣武區政府制定長椿寺保護規劃並付諸實施,投資近2個億。2005年,長椿寺--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對社會開放,長椿寺景區成為展現北京古都風貌的一處亮麗風景。

㈦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的參觀信息

門票:免費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長椿街9號
交通路線:乘車路線:公交5、6、57、109、381、613、715、717、743、822、853路牛街路口西下車,公交10、38、626、853路宣武醫院下車,地鐵環線長椿街下車往南走500米。
開館時間:9:00--16:30(16:00停止入館) 星期一將閉館一天。

㈧ 北京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有哪些

北京的博物館資源比較豐富,除了大家常去的一些博物館,還有不少有趣的免費的博物館,下面就來看看有哪些:

1,北京天文館

北京天文館有A館和B館,推薦去看A館的天象廳,2008年重新改造開放的,安裝德國蔡司9型天象儀,美國Sky-Skan公司的全天域數字投影系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天象廳之一。B館更是有球幕立體宇宙劇場播放,效果很棒!

4,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每年不定期舉辦各種臨時展覽以及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博物館里你可以看到古生物化石,動物植物和人類等基本陳列,適合帶著孩子們認識自然發展史。

以上,希望能夠幫助到需要的朋友!~

㈨ 宣南文化

宣南文化歷史悠久,明清以來,在這里發展起來的士人文化、平民文化,集通俗、儒雅、華麗於一身,更是北京歷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開放性、創新性是宣南文化的精髓,研究宣南文化不僅僅具有學術價值。
這里是有著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老北京的源頭之一。
這里是與皇城文化鼎足而立的士人文化、平民文化最集中的區域,琉璃廠、大柵欄、天橋,構成了北京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里藏龍卧虎,星散於大街小巷之中的名人故居、會館,可以讓我們集中地憑吊近代以來影響中國歷史前進的人物群落。
這塊寶地中的「寶地」就是「宣南」,泛指今宣武門外至廣安門內外一帶,這里獨特的文化生態便被稱為「宣南文化」。
走近宣南,了解宣南文化,可以觸摸到北京文化發展的絲絲脈絡。
研究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離不開城市的起源,「宣南」正是有著三千年建城史的北京的源頭之一
1995年10月,北京市宣武區政府在廣安門外一側的濱河綠地建起了「薊城紀念柱」,紀念北京建城3040年。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先生親自撰寫的《北京建城記》鐫刻在柱前的石碑上。
侯老認為,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薊,薊之中心在今宣武區。在《禮記》中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皇帝之後於薊」的記載。
近年來在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鄉董家林村附近發現了一座古城的城牆遺址和大量古墓,被認為是古燕國的故址。大約在西周末年,燕國兼並了薊國,並且遷都到薊城,後來又稱燕京,即源於此。
古代中國分九州或十三州,北方為幽州,而幽州的治所即在薊城。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也在薊城,如今在宣武區的檔案館就陳列著在宣南發現的戰國陶井。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初唐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無疑是唐朝眾多歌詠幽州詩作中的代表作,它從側面說明了此地在唐朝時的文氣。
歷史學家認為,於1153年建成的金中都城,是北京建都之始。金中都的南北軸線就在今天的廣安門以東,而廣安門內大街正是當年繁華的商業區。
明中葉起,今天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以南,東至潘家河沿,西至教子胡同一帶統稱為「宣南坊」。清朝時宣武門以南地區習慣叫做「宣南」,歷史上的宣南地區大體上是指北京市宣武區的管轄范圍。「宣南」雖然是地理概念,而圍繞這一區域所形成的各種文化現象卻超越了時空的限制,演變為一個具有獨特意蘊的地域文化概念。20世紀90年代以來,「宣南文化」重新被提及,發展為嶄新的課題。
北京城有多古老,宣南就有多古老。從唐代的寺院到近代的商業街,宣南現存的歷史遺跡,可以幫助後人清晰地尋找文化更替的脈絡。今天的法源寺便是唐代的憫忠寺,天寧寺塔則是遼代的建築,先農壇是明代的遺存,名人故居與會館多為清代以來的建築,這些觸目皆是的建築本身便是北京文化的真實記錄,最直接地記載著北京的變遷。
研究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離不開城市的起源。正如著名建築學家吳良鏞所言,在北京歷史文化這個長卷中,宣南史跡因歷史久遠、類型眾多、內涵豐富而具有特殊的價值。
宣南薈萃了明清以來大批的文化精英,留下了大量可資觀覽、可資紀念的歷史遺跡,真正稱得上是「京師文化之精華」
北京的歷史文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皇家文化、士人文化與平民文化,而廣義的「宣南文化」包容了這三個層次。
以先農壇為代表的皇家祭祀文化、以琉璃廠為代表的京城士人文化、以湖廣會館為代表的會館文化、以大柵欄地區老字型大小店鋪為代表的傳統商業文化、以天橋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等,集通俗、儒雅、華麗於一身,濃縮了北京各個層次的文化。
明清是北京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當以皇城為中心的內城成為宮廷文化集中區時,處於外城的宣南日益成為士大夫文化與市井文化的展示地。曾居住於宣南的歷史文化名人有700多人,清初的王漁洋、吳梅村、朱彝尊、孫承澤等大家均流連於此,人傑地靈,極一代之盛。
自明永樂皇帝在北京建都,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自然也成為先進文化薈萃之地。當時全國各地的士人進京趕考,大多聚集在宣南一帶。這里常年有成千上萬的士人活動,為他們提供住宿方便的會館因而蓬勃發展,後來又有了出於經營需要而修建的地區性的工商公館和行業會館。
清代是宣南會館的鼎盛時期,小小的區域竟林立了300多座會館,一條窄窄的胡同往往坐落著十幾座會館。會館為士人的集結、交往提供了理想的公共空間,也為學術的交流、文化的復興准備了條件。
近代以來影響中國歷史前進的人物莫不與宣南的會館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民族英雄林則徐就曾住在蒲陽會館,安徽會館是由洋務運動的領袖人物李鴻章發起建成的,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維新志士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分別住在宣南的南海會館、新會會館和瀏陽會館,抒寫了維新活動這一宣南最為悲壯的篇章。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北上與袁世凱會談,曾五次蒞臨湖廣會館,改組同盟會,建立了國民黨。還有紹興會館,在這里魯迅發表了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並第一次使用了魯迅這個筆名。
這些已經荒蕪的會館曾經見證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風雲際會,是透視北京近代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大多數的會館已經湮沒無聞,僅存的也都牆坍棟折,宣武區正在花大力氣修復這些會館。
琉璃廠是北京古老的一條文化街。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總編纂紀昀等就以琉璃廠書肆為中心交換書籍,此間一時全國書商雲集。當時來京的文人,都以到琉璃廠買書為樂事。這樣的盛況持續到民國年間。榮寶齋的木版水印畫、戴月軒的湖筆、胡開文的徽墨都馳名四方。如今這里依舊文氣十足,當年的文脈並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清初的「滿漢分居」、「旗民分治」使北京城市的社會空間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南城成為商業與服務業的中心,同時也成為流動人口的集散地。宣南的大柵欄和天橋遂成為老北京最繁華的娛樂、商業場所,以戲曲文化、民俗文化為代表的平民文化也應運而生。「頭頂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登內聯升」是民間廣為流傳的順口溜,這些百年老店如今依然在大柵欄中迎送著川流不息的客人。走近大柵欄就如同走進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市井文化博物館,可以自如地接觸到老北京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樣雜耍。
著名清史專家戴逸認為,宣南雖沒有皇城內的宮殿樓閣,西郊的水木清幽園林秀色,但薈萃了明清以來大批的文化精英,留下了大量可資觀覽、可資紀念的歷史遺跡,真正稱得上是「京師文化之精華」。
宣南是一片文化沃土,可以開發成吸引世界目光的文化產業帶。宣南文化的開放性和創新性在今天依然值得借鑒
城市總是在更新中發展。在宣南,唐朝的勝跡只餘下一座簡易的石碑,金中都也只剩下一個魚藻池(即今天宣武區的青年湖),明清的建築正在大規模的房屋改造中日益減少,這塊曾經人才蔚起、俊采星馳的寶地還能重現往日的繁華嗎?這一份深厚的歷史遺產從我們的手裡如何傳遞給後人?
正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研究生的黃宗漢,在古稀之年將「宣南文化研究」作為他的博士論文選題。他說求真、務實、創新是宣南文化的精髓,士人從各地帶來不同的文化,又將京城特有的文化帶回到各地,近代中國文化就這樣交流碰撞,發展創新。今天我們研究宣南文化,就是要吸收其開放性、創新性的特性。
在黃宗漢的眼中宣南是一片文化沃土,可以開發成一處吸引世界目光的文化產業帶。如今湖廣會館已經作為文物保護單位修復開放,館內的古戲樓也開辟為北京戲曲博物館;安徽會館正在修復中,並將籌建為中國傳統音樂館。但這一切遠遠不夠,戊戌變法的遺址還湮沒在街巷中,大柵欄的歷史風貌必須妥善保護,一個集中展示宣南文化的博物館也還只是夢想……
多年來宣武區委、區政府十分珍視宣南的文化資源,在開展學術研究的同時,先後投資數億元修繕保護這里的文化遺存。從「薊城紀念柱」的樹立到閱微草堂的修繕,宣南文化已不再僅僅是《北京大網路全書》中的一個詞條。
「昔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在秋日的余暉中,我信步穿梭在宣南的大街小巷,尋覓著一處處充滿傳奇與掌故的人文景觀,感受著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也憧憬著宣南文化在新世紀里續寫出更精彩的章節。

㈩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500年的古樹下演繹舊京生活的春夏秋冬,紅牆黃瓦映照歷史文化名人典型場景……11月30日,依託於明代 「京師首剎」——長椿寺而建的宣南文化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從今天起,通過視覺、聽覺、觸覺上的全方位接觸,廣大市民可以感受到宣南文化的異彩紛呈和博大精深。 在展陳布置中,宣南文化博物館打破了文物、圖片和文字資料的單純展示,重點通過恢復和營造一些典型場景,向人們展示一種文化精神。在悠悠宣南展廳,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的題詞「宣南史跡,源遠流長,周封薊城,金建中都,古都北京,始於斯地」概括了宣武區的歷史悠久和文化底蘊深厚;在宣南士鄉展廳,從顧炎武到梁啟超,從倡禁煙、籌變法到興報業、辦教育,明清之際京師城下獨特的「宣南士鄉」文化現象彷彿就在眼前;在梨園勝景展廳,人們不僅可以通過圖片了解京劇在宣南孕育、誕生、成熟、發展的過程,而且可以在特別設計的戲曲舞台前,通過觸摸式電腦屏幕點播喜歡的傳統劇目,真正過一把戲癮;在百年興商展廳中,一條「老字型大小商業街」置身眼前,「沿街」懸掛的各種幌子、招牌,輔以各種傳統手工技藝表演模型,展現出了當年宣南繁榮的商業經濟景象;在宣南文化保護開發成果展廳里,除了現場展示多年來區文物部門收存的一批文物之外,還對宣武區在宣南文化研究、古都風貌保護、品牌活動打造以及文化產業開發等方面所進行的積極嘗試和取得的豐碩成果進行了詳細介紹。
相對於八個展廳,長椿寺寬闊的庭院為宣南文化的展示提供另外一個空間。其中,藏經閣前一株500年樹齡的古樹使這里別有一番韻味,這棵古樹周圍布置成了民俗文化休閑空間,通過四組反映「下象棋、賣西瓜、捏麵人、逛廟會」等內容的銅像雕塑,人們可以體驗到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里老北京人的休閑方式;而在以前院為主的士人文化空間內,以「禁煙動議起於宣南」和「士人佳話,訪書結緣」為主題的兩組雕塑栩栩如生,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景觀。據史料記載,長椿寺的藏經閣內原來有一座珍貴的滲金多寶塔,現寶塔收藏在萬壽寺藝術博物館里,但是塔的底座仍然留在藏經閣內。在長椿寺修繕的過程中,文物工作人員又意外地發現了記載寶塔詳情的禮佛多寶塔碑。如今,這座塔碑矗立在大雄寶殿前,見證著長椿寺的滄桑。
為了加強古都風貌的整體保護和宣南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宣武區政府於2002年出台了《宣武區古都風貌保護規劃要點》,明確提出要全面整治牛街禮拜寺、天寧寺、先農壇、法源寺、報國寺、長椿寺等一批重點文物地區的周邊環境,同時在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的基礎上,按照「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整體規劃、分期建設紀曉嵐故居、宣南文化博物館等一批宣南文化特色鮮明的博物館、展覽館和紀念館。2002年,宣武區政府在建設長椿街市政道路之時,將位於新舊道路之間包括長椿寺在內的這一塊佔地約2萬平方米的三角地保留下來,並於2002年3月對該地區進行環境整治,在長椿寺南邊建起了一塊佔地1.4公頃的長椿苑休閑廣場。在此基礎上,宣武區政府和市文物局一起,於2003 年3月初開始對長椿寺進行徹底修繕。在修繕工作完成之後,宣武區政府通過展陳布置,將長椿寺打造成了宣南文化博物館。
長椿寺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年(1592年),是皇帝之母李太後下令敕建,由萬曆帝賜額「長椿」,寓意祝願其母健康長壽。明代的長椿寺因為有皇家的庇護,規模宏大、香火鼎盛,成為「京師首剎」。1927年4月28日,革命先驅李大釗被軍閥殺害,即停靈在此。
據北京市宣武區文化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考慮到古建的保護問題,在今後一段時間里,宣南文化博物館將採取每天定量免費發票的形式,接待社會單位和廣大市民的參觀。

閱讀全文

與宣南區文化博物館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