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獅子舞是什麼時候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獅子舞是什麼時候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布時間:2022-07-25 05:14:20

1. 我國漢族民間歌舞的主要種類有哪些

有龍舞、秧歌、地龍、儺舞、獅子舞等。

1、龍舞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中國傳統民間舞蹈之一,在全國各地廣泛分布,其形式品種的多樣,是任何其他民間舞都無法比擬的。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以數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錄中已有明確的各種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後歷朝歷代的詩文中記錄宮廷或民間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

直至現在,龍舞仍是民間喜慶節令場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龍舞最基本的表現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構圖變化和動作套路。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信奉的祖先;龍舞是華夏精神的象徵,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合力、奮發開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諧、造福人類的文化內涵,是中國人在吉慶和祝福時節最常見的娛樂方式,氣氛熱烈,催人振奮,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秧歌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

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

秧歌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的記載,清代吳錫麟的《新年雜詠抄》中明文記載了現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的源流關系。

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地龍

地龍舞是清代流傳下來,預祝來年風調雨順的象徵 ;將製作精美的小龍縛於長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舉一凳腿,奔跑跳躍、翻轉作舞於喧天鑼鼓之下的《板凳龍》,是黃河以南省份被人喜愛的龍舞形式。

此外,把龍體分為若干「段」或「節」的《段龍》、《五節龍》;由一人獨自戲耍,留存於蘇杭和川北,小巧的「蒼龍」、「紙龍」。

還有為人鮮知,延續於浙江沿海漁村,幾乎沒有龍形而呈船狀的「首飾龍」、「十八檔龍」等等,真是異彩紛呈、數不勝數。春節期間,這些飛舞在漢族廣大地區品種各異、形態離奇的龍形,充分顯示著龍的傳人悠久的歷史與浩瀚的文化。

4、儺舞

在傳統的華夏文明中,"儺"是歷史久遠並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具有強烈宗教和藝術色彩的社會文化現象.它起源於漢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巫術意識.。

儺的起源與原始狩獵、圖騰崇拜、巫術意識有關。周代儺納入國家禮制。先秦文獻記載,儺禮是希望調理四時陰陽,以求寒暑相宜,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國富民生。

漢唐時宮廷大儺儀式隆重,並傳入越南、朝鮮半島和日本。北宋末期宮廷儺禮採用新制,儺向娛樂化方向發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儺禮受到排斥。

明代恢復過宮儺,清代宮廷不再舉行。但《論語·鄉黨》中記載的"鄉人儺"一直在民間延續,並與宗教、文藝、民俗等結合,衍變為多種形態的儺舞、儺戲,至今仍在我國廣大農村流行。

以江西、湖南、湖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遺存較多,各地分別有「跳儺」、「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稱謂。

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儺舞表演時一般都佩戴某個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話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歷史名人,由此構成龐大的儺神譜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

儺舞是贛儺的主要表演形式,素有中國舞蹈"活化石"之稱。儺舞伴奏樂器簡單,一般為鼓、鑼等打擊樂。儺舞的組織稱為「儺班」,成員一般有八至十餘人,常有嚴格的班規。

儺舞常在儺儀儀式過程中的高潮部分和節目表演階段出現,各地的儺舞節目豐富,兼具祭祀和娛樂的雙重功效。

2006年5月20日,儺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獅子舞

中國《獅子舞》自漢代由西域傳入的假形舞蹈。新春之際在霹靂炸響的爆竹聲中「舞獅」,逐漸成為人們避邪免災、吉祥納福不可或缺的形式。

形態可掬、溫文爾雅,以表演戲球、踩踏板,與人親昵似貓的「文獅」和矯健迅猛、虎視眈眈,以高難雜技性表演為主的「武獅」,基本成為北、南兩方風格廻異的兩種「獅舞」形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族民間舞蹈

2. 醒獅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哪裡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自古以來,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3. 醒獅的寓意是什麼

獅舞(廣東醒獅),流行於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及其周邊地區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

2006年5月20日,獅舞(廣東醒獅)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Ⅲ—5。

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獅子神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臉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和耳朵都可動。跟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許多的獅頭會有LED的裝飾,可以隨意開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

由於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及其它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3)獅子舞是什麼時候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農歷新年時,舞獅隊會在嘈吵的炮仗聲中每門每戶拍門求紅包。舞動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傳統上,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舞獅的花樣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寶、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

舞者透過表現自己的樁功,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扎扎實實的下盤功夫和熟練的配合。

按傳統習俗,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而采青又可以分為地青和高青等。也因為舞獅的多變性和自由性,慢慢成為中國舞獅表演的傳統項目之一。

古代華人舞獅慶賀店鋪開張或者新年慶祝,采青是必備項目。采青一般是由舞獅隊負責。采青中的「青」用的是唐生菜,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因此以青代表生菜以示忌諱。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因生菜跟「生財」諧音,也有「生猛」之意。采走生菜進入店鋪,象徵店鋪自開張以後生意興隆。

4. 舞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舞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藤縣舞獅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中華文化奇葩之一。

藤縣舞獅傳承至今已有約1500年歷史,舞獅技藝融武術、雜技、舞蹈於一體,在民間深受民眾喜愛。在近代鼎盛期,當地舞獅隊伍一度達300支,被譽為「世界獅王」、「東方獅王」,飲譽粵港澳及東南亞地區。

起源

唐代起源說:在碑使中有關於唐明皇游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後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但它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

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

5. 甘肅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1、鍋庄舞,又稱為「果卓」、「歌庄」、「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鍋庄舞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2006年5月20日,鍋庄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 8種家鄉風俗民俗是什麼

8種家鄉風俗民俗:

1、抓周

抓周,東亞國家的一種風俗,起源於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種小孩周歲時的預卜嬰兒前途的習俗。新生兒周歲時,將各種物品擺放於小孩面前,任其抓取,傳統上常用物品有筆、墨、紙、硯、算盤、錢幣、書籍等。在現代,也有些會放滑鼠、牙刷等現代物品,或者以圖像卡片代替實物讓嬰兒抓取。

2、喜公公喜婆婆

中國北方一些地區,特別是陝北、甘肅、山西等地,在紅事上給「喜公公」「喜婆婆」臉上塗抹鍋底黑灰或是化妝。在兒子娶親的當天,他的老爸老媽就坐在家裡,等著周圍的鄰居來家中給自己打扮。全程下來,鄰居們可以隨意在他們的臉上塗脂抹粉,公公和婆婆則全程笑臉相迎,也不反抗。如果公公婆婆開心了,全家人都開心,家裡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3、劃旱船

旱船是中國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逢年過節或慶祝等,山東、陝西、山西、河北境內各地都廣為流行,這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旱船」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道具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製成的木架子。在這種船形木架周圍,裝飾有紅綢、紙花、彩燈、明鏡等。劃船者一般是一個人,有時也有雙人、四人甚至七人的,伴隨著鑼、鼓、鈸等打擊樂器到處表演。

4、獅舞國家非遺

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5、傣族潑水節國家非遺

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西雙版納潑水節內容包括民俗活動、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類別,具體有潑水、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2006年05月20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申報的傣族潑水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瑤族爬樓

瑤族歷來有女娶男嫁、戀愛自由的傳統,「爬樓」是瑤族獨特的婚戀習俗,是最具特色的傳統之一。當姑娘到了戀愛的年齡,父母就安排她們到吊樓里居住。小夥子來談情說愛時,需要攀著從樓柱伸出的梁頭爬上去,進入吊樓與姑娘幽會;當小夥子返回時,仍沿著樓柱往下爬。人們稱這樣的戀愛方式叫「爬樓」。爬樓的規矩很嚴格,已結婚或訂婚的人不得參加。

7、新娘過河

新娘過河,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姻的風俗習俗之一,是要過「三關」闖「十門」的。先談戀愛,後定親,才能成親,謂之「三關」。迎接、對歌、出門、穿村過寨、過河過橋、入門、唱調、回門、回家、入洞房,謂之「十門」。「過河」只是「十門」中的第五個「門」,「十門」過了才能入洞房。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未婚男青年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

8、踩高蹺

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是我國北方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里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

7. 獅舞的各地舞獅

在長期的流傳中,通過民間藝人不斷的創造,形成了不同地區的舞獅有不同的風格與特色。
如北京高碑店的《舞獅》,以獅頭重量見長,獅頭重達90餘斤;河北徐水縣的舞獅動作矯健,能躍上五張方桌子,在桌面上表演;
安徽的《手獅子》小巧玲瓏;山東的《大獅子》在硝煙彌漫中,騰空躥跳,既驚險又顯勇猛;
四川的《高台獅子》和《地盤獅子》以演繹破陣法為特色:.在少數民族地區,也有舞獅子的習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獅》就很有特點。廣東醒獅舞以其獨特的造型、雄壯的鼓樂、南派武功等特色,在國內外都獲得很高的聲譽,影響甚遠。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獅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北是北獅的發祥地。徐水縣北里村獅子會創建於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以迅速發展。
徐水獅舞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表演時由兩人前後配合,前者雙手執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兩人合作扮成一隻大獅子,稱太獅;另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手持綉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
引獅郎在整個獅舞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雲里翻下梅花樁」等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獅舞的一個重要特徵。徐水獅舞的基本特徵是外形誇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表演時能模模擬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獨立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後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
徐水獅舞在中國民間藝術表演中佔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參加全國民間藝術匯演,並代表國家多次出訪演出。曾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比賽中獲一等獎。河北省雜技家協會於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為「雜技獅舞之鄉」。由於獅舞道具昂貴、培養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獅舞面臨傳承危機,亟待有關部門加以搶救、扶持。 山西襄汾其陶寺的獅舞始於隋唐時期,歷經宋元明清,經久不衰,被稱為「天塔獅舞」。 天塔獅舞具有驚、險、奇、絕、美的藝術特徵。塔台高高聳立,動作大起大落,令人驚嘆;表演過程內含科學的力學原理,再加上安全的保護措施,看上去險實則無險;獅子眼、舌、尾活動自如,能做出口吐條幅之類的表演,使人感到稀奇。
天塔獅舞在力量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滲透文化,堪稱一絕;這種高台表演,空中造型優美,顯示出動人的魅力。
天塔獅舞具有獨特的表演形式和高超的絕技。天塔獅舞曾獲中國第七屆藝術節優秀獎,山西省第一屆及第三屆廣場文化節金獎。
搶救、保護、研究獅舞,對美學、民俗學及音樂舞蹈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黃沙獅子」始創於北宋年間,主要活動於浙江臨海市西北山區白水洋鎮的黃沙洋一帶。此地民風剽悍,朴茂近古,崇尚習武,且獅舞風俗由來已久。
這項傳統表演藝術的最大特點是把民間精湛武藝與傳統獅舞表演巧妙地結合起來,舞武一體。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滾嬉戲,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種風趣的動作。表演時,演員在八仙桌上翻飛的同時,還兼耍「過堂」、「桌上筋斗」、「下爬點」、「懸桌腳」、「疊羅漢」等翻桌動作。跳桌是整個表演中難度較高的,四十幾張桌子呈梯形相疊,跳桌到最高時,由九重桌子堆疊起來約有三丈二尺高,一個「絕」字就落在最高的第九重桌子的四隻腳上——桌腳朝天,一個藝人就在這四隻桌腳上跨步移動,脫鞋脫襪,盡顯絕技。
黃沙獅子舞武一體,娛神娛人,剛柔相濟,具有獨特的地方文化特徵,寄託著民眾美好的期盼,從大年三十開始到二月初二這一段時間,藝人們要走村串鄉地去表演。黃沙獅子的中心區域黃沙洋及其傳播地的百姓們祈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財兩旺、吉慶平安,都祈盼獅舞為他們賜吉祥,消災降福,熱熱鬧鬧地度過節慶。
黃沙獅子在民俗學、社會學、美學、人類學等方面具有研究價值。隨著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社會的審美觀念和文化生活方式發生的變異,如今健在的能夠表演黃沙獅子的老藝人不到10人,這種極具觀賞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面臨斷代和失傳危機。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獅舞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擂響,獅舞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獅舞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采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
遂溪醒獅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由凳獅又發展到高台獅、高竿獅,由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樁獅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如增加了走鋼絲、騰空跳等表演類。最高的樁接近3米,跨度最大達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廣州市的沙坑醒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表演分文獅、獅舞和少獅三大類。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
自古以來,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鄉鄉都有自己的醒獅隊,一年四季,開張慶典鑼鼓聲不斷,逢年過節,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鎮、鄉村群眾性的獅藝普及也盛況空前。廣東醒獅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為廣東特有的民間舞品牌。醒獅活動也廣泛流傳於海外華人社區,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意義十分深遠。 獅舞源於佛教,最早以「花會」形式出現,肇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鄉村的房屋門口,橋頭兩側、公共場地等尚分布著形態各異的石獅,人們以獅子為避邪之物、吉祥象徵,並在敬神祭祖時,以舞獅習俗寄託豐收、太平的良好願望。獅舞一般在正月或喜慶節日由獅子班達一特定組織進行活動。每遇獅子班進村演出,都有專人報信,而且吹號、敲鑼、打鼓、放鞭炮、熱烈非凡,示意吉祥降臨。
林城青獅由20世紀初客居長興的河南人傳入本地。據傳授的老藝人講,古代有一頭「青獅」,它英勇善戰,為了保衛國家,忠貞不屈,死守皇宅,平反了奸賊內亂,皇帝為了獎勵它,特賜予王位,欽筆「獅王鎮宅」也由此而來,之後經過流傳演變,人們扎獅舞獅,獅舞由此而來。20世紀五、六十年代,林城青獅活動較頻繁,表演范圍也較廣,除在本縣各地演出外,行跡還涉及安徽、江蘇等地區。
林城青獅一般由「急急風」鑼鼓入場(也可播放專門的音樂),「青獅」渾身為青綠色,獅頭較小,每頭獅子由兩人合扮,前者雙手握住獅頭道具戴在頭上,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的腰帶,身披著用麻、羊毛編織加工而成的獅皮。鑼鼓一響,一對獅子(一雌一雄)歡躍起舞,表演非常靈活,其動作有蹦跳、歡跳、獅子直立、雙獅對吻、搔癢、獅子攀桌、獅下桌前跳、獅下桌側跳、獅子打滾等,舞獅者動作難度較大,要經過不斷艱苦操練方能勝任。
除了正月「拜門子」外,林城青獅還有「打地場」表演,即每逢喜慶佳節在農村村頭作集體表演,並由領班人員表演「喊彩」,即一邊讓獅子舞動一邊說唱一些大吉大利的話(俗稱「討吉利」),但沒有正規的曲調,領頭的獅子則要表演「含彩」,即主人將紅包系在一根棒上,在獅子舉高,獅子用嘴巴去接紅包,跳得越高則紅包給的錢越多,俗稱「接彩頭」。在「打地場」中有一項表演動作當地人稱之為「背包」,舞青獅者會在原來表演動作的基礎上融合部分武打和雜技動作,技巧更加高,場面也更加精彩。整個獅舞一般情況下表演時間約15分鍾,表演三段後方可收鑼。 獅子舞在涼州很早就盛行了,到唐代流傳到長安,成為宮廷樂舞中不可缺少的節目。當時,無論是宮廷宴會、迎送使節,還是慶功祝捷等儀式中,都以西涼伎表演的獅子舞為主要節目之一。
在涼州,除春節外,在其他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一般的獅子舞,是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俗稱「太獅;一人扮一頭小獅子,俗稱「少獅」;另一人為武士,起指揮調度作用。到目前為止,涼州民間有些地方的武士,其扮相仍為「胡人」,手拿綉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翻騰躍撲,以誘引獅子起舞。耍綉球的武士和扮演獅子的人,都要有健壯的體魄、精湛的武功和熟練准確的協調配合,才能得心應手,表演自如。獅子舞在表演前和表演過程中,都要放鞭炮為獅子助威。劈哩啪啦一陣鞭炮響過之後,在煙霧騰飛中,獅子隨著鑼鼓點的輕、重、快、慢,忽而翹首仰視,忽而低頭回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忽而又與少獅追逐奔突,千姿百態,妙趣橫生。高明者甚至能模仿獅子的許多動作,如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均惟妙惟肖,十分逼真。
獅子舞另有一種耍法,即兩頭大獅子,一雄一雌,雄獅全身為金毛,雌獅全身為綠毛,各率兩頭小獅子表演。表演的程式基本上與上相似,但最有趣的是表演到高潮時,雌獅子有一場「產仔」表演。「產仔」之前,雌獅會有各種「產前徵兆」的表演,如直立、翻滾、搖頭、甩尾、動睛、抖毛等動作,表現其分娩前的陣痛。緊接著,雌獅俯卧在地,渾身顫抖,顯得痛苦萬狀。此時,引獅的武士將綉球擺到雌獅頭前,放炮人手提鞭炮,點燃後繞獅身疾速遊走。表演場內鑼鼓聲更急,鞭炮聲齊鳴,只見雌獅在瑟索抖動中漸漸站起,抬腿前行。一抬腿,胯下便滾將出來一隻活潑可愛的小獅子,歡躍奔騰,四蹄亂動,脖子上一串金燦燦的小玲鐺清脆作響。然後,第二隻、第三隻……可以接連產下五六隻小獅子。「產仔」後的雌獅,滿懷做母親後的歡悅之情,一反前態,與眾小獅逗弄嬉戲,異常親熱;觀舞的人們也歡呼雀躍。人獅相親,心靈溝通,忘乎所以,共享天倫之樂。
涼州的獅子舞還有一種驚險絕妙的耍法,即高台獅子舞。舊時的高台獅子舞一般都在正月,城裡由商會出面組織,農村由社火會或水系組織。表演前,先用特製的長條木凳搭起一座約十米高的方塔。為了保持穩定,凳腳都墊著厚厚的一層麻紙。表演開始,先由舞獅人手執綉球,在塔下空場中翻一串跟頭,耍幾樣拳腳,然後引出獅子。在鑼鼓鞭炮聲中,舞獅人攀塔而上,邊攀邊舞,以各種動作逗引獅子。獅子昂首縱身,在綉球引導下登上木塔,拾級而上,做出各種驚險動作。尤其在攀上塔頂之後,更有一番高難度的精彩表演。表演過後,舞獅人翻下塔頂,獅子口銜木凳,逐層拆卸而下,猶如耍雜技一般,十分驚險。

閱讀全文

與獅子舞是什麼時候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