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賞石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
我國賞石文化,最早是在園林中得以實踐,苑內築丘、設台,布置山石。《史記·殷本紀》中記載:
益收狗馬奇物,充韌宮室,益廣沙立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樂戲於沙丘。
我國園林最初的形態稱為「囿」,即起源於殷商時期。囿最初是帝王放養禽獸,以供畋獵取樂和欣賞自然界動物生活的一個審美享樂場所。
先秦由於經濟的發展,生產資料有了剩餘,獵取的一些動物,能成活的,便圈起來人工飼養,以後隨范圍擴大和種類的增多,漸漸發展成為園林的雛形。
除園林石外,這時最早開發出了觀賞石中的靈璧石。靈璧石主要產自於安徽靈璧縣,遠在3000年前,就已經被確認為制磬的最佳石料,並且對其進行開采和利用。從殷墟中發現的商代「虎紋石磬」就是實物的佐證。
這面「虎紋石磬」原是殷王室使用的典禮重器,橫長84厘米,縱高42厘米,厚2.5厘米,石磬正面刻有雄健威猛的虎紋,可稱為商代磬中之王。
虎紋石磬發現於殷墟武官村大墓,是形體最大的商磬。它表面雕刻的虎形紋造型優美,刀法純熟,線條流暢,薄薄的石片表面,一隻老虎怒目圓睜,虎尾上揚,虎口擴張,尖尖的獠牙清晰可辨,老虎身軀呈匍匐狀,做出猛虎撲食的架勢。
石器
㈡ 我國古代賞石的
我國古代賞石的標準是以下:
瘦、漏、皺、透、韻。比如古代四大名石:靈璧石、太湖石、昆石、英德石,就把這些要素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庭院石、景觀石類,選擇瘦、漏、皺、透及有韻味的傳統觀賞石,更能顯示出大氣磅礴,滄桑之美。因此,古代傳統的賞石理念以瘦、漏、皺、透、韻為美。
中國觀賞石文化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石文化發端於原始人類的原始工具製造,原始人類為了生存、發展和安全的需要,創造了石頭工具,隨著石頭工具製造技術的精進,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步入新石器時代。
同時,由於維持生存的物質來源相對豐富,原始人類開始有了美的追求,於是有了用漂亮的石頭製作小飾物來裝扮自己,以引起異性的注意。
㈢ 隋唐的賞石文化是怎樣的
隋唐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繼秦漢之後又一社會經濟文化比較繁榮昌盛的時期,也是我國賞石文化藝術昌盛發展的時期。隋朝雖只有短短的37年,但在賞石方面也絲毫沒有停步。煬帝楊廣沿運河三下江南,收尋民間的奇石異木。隋唐時期是賞石藝術,開始有意識地在園林中融揉詩情畫意。觀
賞石已被廣泛應用,假山、置石造景在造園實踐中得到很大發展。
當時,眾多的文人墨客積極參與搜求、賞玩天然奇石,除以形體較大而奇特者用於造園,點綴之外,又將「小而奇巧者」作為案頭清供,復以詩記之,以文頌之,從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賞更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
唐朝的賞石文化非常普遍,唐朝前期,由於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則天、玄宗李隆基等人的文韜武略,從中更展現出一派大唐盛世的景象。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壽誕,得到桂州刺史送給他一塊「瑞石」作為壽禮,此石有奇文「聖主大吉,子孫五千歲」
字樣,唐太宗見了此石,非常高興,向大臣李靖稱贊桂林的奇石說:
碧桂之林,蒼梧之野,大舜隱真之地,達人遁責之鄉,觀此瑞文,如符所兆也,公可亦巡乎?
事後,唐太宗派李靖到桂林,授李靖為嶺南撫尉使、檢校桂州總管。李靖到桂林後,在桂林七星岩普陀山,找到出「瑞石」的地方,並上奏朝廷,李世民敕命建慶林觀,並御書「慶林觀」匾額。後來慶林觀發展為我國南方名剎之一。
唐太宗時大畫家閻立本所作《職貢圖》中,幾名番人將幾方修長玲瓏的奇石或掮或捧,這是異域貢石的圖景。此外,唐章懷太子墓壁畫中,也有宮女手捧樹石盆景的畫面。
唐人嗜石成癖,有的甚至傾家之產網羅奇石。據《李商隱集》載,滎陽望族鄭瑤外任象江太守3年,所得官俸60萬錢全部用於收購象江奇石,「及還長安,無家居,婦兒寄止人舍下」。
㈣ 東西方賞石文化的交融點
Blending of cultur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stone appreciation
文/楊松年
by Yang Songnian
中國觀賞石.3
【名稱】孤台清江水
【取材】山水盆景
【規格】盆長150cm
【作者】符燦章
東西方賞石文化由於雙方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文化背景及生活習慣有著許多差異之處。但是,東西方賞石文化也有許多相同之處,而且相同點在不斷擴大,差異點在不斷縮小。東西方賞石文化在沖撞中得到交融,在發展中得到交融。不斷擴大東西方賞石文化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是雙方賞石文化交融的切入點。
從東西方賞石文化的異同中看交融
東西方賞石文化有很多差異之處,例如東方賞石以岩石為主,注重主觀體驗、形象思維,講求詩情畫意;而西方賞石以礦物晶體及古生物化石為主,強調遠觀陳列。
東方賞石文化誕生於中國魏晉,成熟於唐宋,並影響到東南亞等國;它是一種文人、士大夫感性的文化活動,追求其形似、神似,甚至把賞石神秘化;它是一種個性化、個體化的審美體驗。
西方賞石文化誕生距今已有200年的時間,基於工業革命時誕生的礦物學、岩石學、古生物學等科學理論而產生的,所以一開始就有科學理論作指導,更注重賞石本身的科學內涵,強調美感與科學的統一,容易普及並建立通行的鑒評標准。
東西方賞石文化從本質上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它們欣賞的對象都是天然的岩石、礦物晶體和古生物化石,關注的是天然性和獨特性,強調天然成趣、原始完整,不允許拼湊嵌接,刻意加工。而西方賞石則以礦物晶體、化石為主。中國至少從宋代起,礦物晶體中的瑪瑙、化石中的硅化木等早已成為特定的賞石對象,一直延續至今。歷史發展到了今天歐美國家也開始對東方賞石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出現了許多賞石組織和愛好者;而東方賞石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賞石者對礦物晶體和化石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說明東西方賞石相互具有滲透性與親和力。
東方賞石帶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是以人為本,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這與西方社會所倡導的人本主義是相通的。上述這些相同之處,也是東西方賞石文化相融之基礎。
東西方賞石文化在沖撞中交融
東西方賞石文化存在很多的差異,必然帶來相互的沖撞。西方人雖然接受了中國的庭園藝術,但從來沒有接受過中國的供石藝術。直到20世紀60年代,繼承了中國傳統供石的日本賞石家,有獨創性地發展了日本的盆栽、水石藝術,並致力於在世界各地推廣,為東西方賞石文化交融做出了貢獻。
中國的賞石文化在沖擊中繼承傳統賞石文化的精華和吸收日本、韓國及歐美的賞石理念,最終才形成自己系統的理論體系,並與西方賞石文化互相交融。
東西方賞石文化在發展中交融
中國的賞石文化要發揚光大,不但要古為今用,而且還要洋為中用,東西方賞石文化必須在發展中得到交融。
1985年,美國紐約舉辦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以中國賞石為主題的展覽並發表了相關論文,這代表了早期西方學界從文化內涵方面對中國賞石所做的研究。在過去的20餘年裡,伴隨收藏、展覽和出版,以美國學界為主的對中國賞石所進行的文化、歷史、斷代、分類、欣賞、功能、地質諸方面的研究,將有關賞石的認識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相比之下我們在賞石理論研究方面尚不夠深入。
自唐宋以來,涌現了不少關於賞石方面的書評論著,但是流傳下來的甚少。直到1990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首屆觀賞石觀摩研討會」,是觀賞石理論研究的新紀元,會上共收到學術論文70餘篇。這些論文雖有一定的廣度,但其深度尚不夠。近年來對觀賞石鑒評標準的研究,為推動觀賞石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開拓發展觀賞石品種,能有效促進東西方賞石文化的交融。隨著愛石、覓石、玩石、藏石者不斷增加、發展,越來越多的賞石新品種不斷涌現。如今,東方賞石已不再局限於古代的「五大名石」、「四大玩石」,所謂東方國家喜歡造型石、紋理石,西方國家推崇礦物晶體和古生物化石的傳統觀念,開始趨於淡化,二者已有逐步交融的趨勢。
發展與創建國際性的賞石組織、舉辦國際賞石博覽會,對我國觀賞石資源合理的開發與利用、促進東西方賞石文化在發展中交融是一種積極有效的途徑。中國的賞石文化要得以發展與創新,必須走向世界。
1990年7月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觀賞石觀摩研討會圖片提供/藺紅嬰
㈤ 中華奇石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呢
賞石活動在千百年來的傳承中,正因為這些文化的記憶、文化的信息、文化的符號,給予了觀賞石更多更深的人文內涵,使之成為一種人們喜聞樂見、陶冶性情、凈化心靈的文化載體。賞石已經承載了豐富的人文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表達賞石意境的文化賞析方式,逐漸受到賞石人的重視。
文化賞石,既是傳承和弘揚民族賞石文化的需要,也是更新賞石理念、發展賞石藝術的必須。
只有用文化賞石的態度和視角去愛石賞石,學習國學和歷史、學習文化和藝術,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藝術造詣,學會文化賞石、藝術賞石,才能在賞石活動中注入更多、更深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內涵,提升精神境界,促進賞石文化藝術的大繁榮、大發展。
㈥ 賞石文化是怎樣的
奇石,又稱觀賞石,雅石,供石,石玩,日本稱之為水石,韓國稱之為壽石,是指不用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頭。包括奇特的化石,礦物晶體和岩石等。奇石具有獨特的形態、色澤、質地、紋理。奇石具有觀賞、收藏及科研價值。
賞石文化是人類石文化現象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基本內容是以天然石為主要觀賞對象,以及為觀賞天然奇石而總結出來的一套理論、原則與方法。包括賞玉文化、園林景觀奇石等多個方面,其歷史要比石器文化晚得多。
我國先秦時期就已有相關記載,而黃帝更被認為是早期賞石文化發起人。另一方面,由於東西方民族在歷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顯著差異,東方賞石文化與西方賞石文化是分別經歷了各不相同的發展道路而形成的,其內容和特色在許多方面也截然不同。
古人說:「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賞石清心,賞石怡人,賞石益智,賞石陶情,賞石長壽。」觀賞奇石,要講究瘦、漏、透、皺、清、丑、頑、拙、奇、秀、險、幽等。
上述方面,更主要是要從質、形、色、紋、勢等方面去把握奇石之美。賞石文化的源頭在中國,千百年來國人的愛石、搜石、藏石、品石之風源遠流長,形成了一種傳統的賞石文化。並進而影響到海外許多國家和地區,時至今日,賞石漸成國際潮流。據統計,全世界至少有2000萬天然奇石愛好者,並成立了國際愛石協會、國際自然藝術石愛好者協會等國際性賞石團體。
㈦ 你所不知道的東方哲學:賞石文化,你知道嗎
古人有雲,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賞石清心,賞石怡情,賞石益智,賞石陶情,賞石長壽,審石不單以賞為佳,廋、漏、透、皺、清、丑、頑、拙、奇、險、幽等多方面,從質、形、色、紋、勢,審視一方奇石的獨一無二。
秦漢時期宮苑、園圃營造,以石成景成為風尚。疊石掇山,花木成景,山石瘦峭,鼓皺有致,園林與石再也牽扯不清。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精神並濟,各路文化沖擊,賞石文化快速發展。
隋唐時期的經濟繁華,奇石收藏成風,白居易的《太湖石記》成為唐代賞石盛況以及文化標准。
宋代文化鼎盛時期,審石也成為眾多文人雅士之好,北宋徽宗皇帝舉花石綱,成為全國最大的藏石家。由於皇帝的倡導,達官貴族、紳商士子爭相效仿。於是朝野上下,搜求奇石以供賞玩,一度成為宋代國人的時尚。這一時期不僅出現了如米芾、蘇軾等賞石大家,司馬光、歐陽修、王安石、蘇舜欽等文壇、政界名流都成了當時頗有影響的收藏、品評、欣賞奇石的積極參與者。
㈧ 宋朝賞石文化是怎樣的
宋朝賞石文化達到鼎盛時期,文人雅士將觀賞石以譜的形式記錄下來,使得今人深入了解觀賞石文化。
元代賞石在民間發展,陳列於文房,具備峰巒溝壑的小型石最受歡迎。明代精緻小巧的理念,深刻地影響到造園選石與文房賞石,成為士人賞石的經典傳承。進入清代,人們逐漸擺脫了山石自然崇拜的束縛,開始與自然科學研究結合起來。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建都開封,改名東京。由於宋朝一直是文官掌重權,這是文化大繁榮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史中,兩宋尤為突出,中唐至北宋,也是我國文化的重要轉折點。
這種文化至宋徽宗趙佶時達到頂峰,文風更加清新、精緻、小巧、空靈、婉約。影響到詩歌、繪畫、園林等各個方面,賞石文化自然也在其中。
宋徽宗趙佶是我國歷代帝王中最大的賞石大家,他主持建造的「艮岳」,是古今最具規模的奇石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