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明清時期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到底有多大呢
雖然很長一段時間,對於外來文化都是成封閉的狀態,但是明清時期外來文化對於傳統文化有一定的沖擊,讓更多的人都看到了外來文化中的一些優秀特質。雖然當時很多人對於封建社會都有著一定的反對,但是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這樣的反對是並沒有意義的。當人們看到外來文化的時候,對於自身生活環境也帶來了更加的不滿。
其實每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在一個國家生存過,對於其文化也有著一知半解的了解,當然這些了解並不是全面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即使十分羨慕當時的文化,也需要在深入了解之後才能去發現是否是真正的適合自己,適合自己的國家。
『貳』 傳統文化到底是怎樣的
中國傳統文化是:回頭,我們能望見青牛之上又哭又笑的老子,鼓盆而歌的莊周,正襟危坐的孔丘,雄辯滔滔的孟子,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偑的三閭大夫,不乘駟馬不入此門的司馬相如,橫槊賦詩的魏武,白眼看人青眼望天的阮步軍,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青蓮居士,致君堯舜上、願始民風淳在的杜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宋儒,夜半一聲長嘯的陽明先生,黃葉村中筆墨如血寫下“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窮困書生,那亡國之後沉湖而死的寂寞文人。
『叄』 民辦傳統文化學校到底怎樣
個人認為還不錯,你看現在的傳統文化學校,全國有不少呵!一般來說都在招收的。另外,正 宗的傳統文化學校的教學方式是很靈活的,學習貴在立德立心,而非僅僅是各種學科,就連勞動和生活也是教學的一部分。
『肆』 明德是什麼意思
明德,漢語詞語,讀音為míng dé,意思是光明之德。
《逸周書·本典》:「今朕不知明德所則,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禮樂所生,非不念而知,故問伯父。」
《史記·五帝本紀》:「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宋·曾鞏《謝雨文》:「吏無明德,但知告其困急於神。神既賜之,其尚終惠。」
相關信息:
「明明德」出自《禮記·大學》,此篇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大學》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面的「明明德」三個字,是整篇《大學》的靈魂。那麼「明明德」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簡言之就是指就是要達到慧明其德、智明其德,內明其德、外明其德的境界。就是性和命的性命雙修。
『伍』 龍口市明德學校好嗎
龍口市明德學校是龍口市委、市政府為完善新區功能、拉動新區發展,投資近2億元興建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也是龍口市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育布局、推動「幸福龍口」建設的重點民生工程、重點教育民生工程。
明德學校位於龍口市城市新區東北部,規劃佔地106畝,建築面積5.32萬平米,建設108個教學班,其中中學48個班、小學60個班,可容納在校生5100人。按照「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思路,整個工程建設分兩期進行。資金來源:財政撥款。
明德學校的建設,堅持「環境啟育、文化立校,多元有序、美觀實用」的設計理念,追求「明德勵志、創新求真」的辦學宗旨,努力打造一所既繼承傳統文化精髓、又緊扣時代發展脈搏的現代化學校。
目前,一期工程建設全部完工,內部配套設施開始安裝。按照建設進度,物資籌備、設備調試等各項啟用前的准備工作將於年底前全部完成,明年正月新學期開學具備使用條件。二期工程計劃2014年春季開工,2015年投入使用。
『陸』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和儒家的人生觀是怎樣的,有什麼不同
道家:重人貴生
儒家:關於宇宙萬物,以及人類之由來,儒家否認上帝創造之說,認為乃是陰陽二氣所和合化生。易言之,乃是本乎自然。例如《易系辭》下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書經》、《易經》,雖有「天生蒸民,有物有則,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大哉乾元,萬物質始,乃統天」諸說;但天的觀念,非常含混,究未可與創造天地萬物和人類的有位格的上帝,等量齊觀。宋儒復將天地陰陽理氣之說,加以推演,謂「太極」乃萬物之始,又謂太極本於「無極」,無人能窮其源。他們復以「太極」為理,謂理與氣混合,初無先後之分;氣分陰陽,均有理連乎其中。由於陰陽二氣的動靜,而天地分。天為陽,主乎動;地為陰,主乎靜;男女由此殊,明暗由此異,生死由此分,而尊卑智愚賢不肖,亦由此判。人得天理之全,物得天理之偏。
至於人類的本真,以及人性的善惡問題,孔子僅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和「有教無類」的說法,初未絕對主張性善。一般人都以為儒家主張性善之說,其實未必盡然。儒家的荀子,且曾力倡「性惡」之論。他認為刑政禮法之興,乃所以防微杜漸,正足以證明人性之為惡。特孟子強調「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人無不善,水無有不下」;復由於孟子在儒家地位之重要,及其辯才之無礙,以是都奉孟子為正宗,而視荀子為異端。
儒家人生的大道,乃「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而明明德,止至善的層次,則在「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生當盡其在我,以生為樂;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孔子雖亦言「天命」,他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但是他對於最根本的「性與天道」,卻存而不論,不可得聞,堪稱捨本逐末。所以儒家學者,大部認為「天道遠,人道邇」;「未知生,焉知死」。他們的人生態度,只是樂天知命,注重現實。他們的工夫,乃在存心養性,明德修身。他們雖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頂天立地」的宏願;卻終不知天國的奧秘、永生的大道。他們雖也有一套「浩氣長存」、「精神不死」的道理,用以自慰;卻終不能解決人類生死的大問題,這不能不說是儒教的缺陷。
『柒』 學傳統文化有哪些好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飽含著華夏先哲們的無窮智慧,記載了炎黃子孫的輝煌業績,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遺產。弘揚中華文化,為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們一代一代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弘揚中華文化對中國的未來發展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的凝聚力等其他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
弘揚民族文化能夠推動中華民族獨立自主的走向世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中創造了燦爛的世界聞名,勇於創新、不甘落後是中華民族留給世人的光輝形象。當前,中華民族與世界的距離雖然越走越近,但是在文化層面還是的發展還是比較緩慢,與世界的距離比較遠。因此,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責任,更是他們的義務。大力發展和弘揚中華文化,是尊重中國歷史的表現。世界歷史證明,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都離不開自身的優秀文化,只有在充分尊重自身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夠贏得世界其他國家的尊重。贏得尊重的國家才能夠在世界舞台上立足,在民族文化紮根的國家裡,才能夠與其他國家進行獨立自主的交流和合作。否則,沒有民族性的性的國際競爭和現代化必將成為其他民族的附庸。
軟實力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具有潛在的推動力,它可以在凝聚人心、激勵士氣、淳化民風、塑造民族形象等方面有著巨大作用,還可以為經濟、政治、外交的發展助力。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應全面認識民族傳統文化,理解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其進行科學的傳承,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以利於傳承中華文明和發展中華文化,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捌』 《明德》中的儒家思想框架是什麼
「明德」一詞出現在《大學》這一篇文章中,原文這樣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大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這篇文章中所反映的也正是儒家學派的重要思想。當然,今人再去理解這其中所蘊含的重要思想,可能會出現各家之言,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接下來我就來談一談我自己參考相關資料所得出的一些淺見。
儒家
說到「明德」,我們也不能進行簡單的理解,其實,儒家的眾多論述都是有著內在的思想關聯的。比如如何實現「明明德」,這便需要我們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重要一點便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只有真正做到這一點的人,才可以說自己達到了「明明德」的狀態。
『玖』 請論述中國古代德治主義的文化傳統是什麼
從周代的「明德慎罰」到孔子的「為政以德」,關於中國古代悠久的德治主義傳統,已經是一個被眾多學者談及的確論。而究竟是哪些因素的作用使德治主義成為中國歷史中,而且僅僅在中國歷史中才出現的獨特的文化現象?德治主義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究竟是怎樣的關聯?在現代性的視域下如何看待文化傳統?本文試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血緣型社會與中國古代的德治主義
在談到中國古代社會的特質時,許多研究者都認同一點,即,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血緣型的社會。費孝通先生《鄉土中國》中關於鄉土的中國社會就是血緣社會的觀點,已經成為各個學科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特質問題的理論出發點;法學家瞿同祖先生在其名著《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中,從家族和婚姻的角度來說明中國傳統法律的基本精神,也是在強調血緣關系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作用和影響,從倫理法的角度來說明中國社會是一個典型的血緣社會;當代學者何新指出,血緣親族關系是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上的一個根本特點,由此決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1]。當代史學家王家范教授也指出,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以家長制為核心的血緣關系在中國社會中始終是最具原生性的人際互動模板,屬於社會深層結構性質的東西。」[2]血緣與生育相關,由生育所發生的親子關系在任何社會都是存在的,但由親子關系來規定人的地位、身份、權利義務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社會治理模式,卻是血緣社會的特徵。
眾所周知,在古代希臘,由於獨特的地理生態環境、商品經濟的充分發育,希臘人的血緣社會組織被徹底打破,個人觀念、權利意識、法治精神因此而生長出來。在理論上,人們相信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法治優於人治」的命題,而在實踐上,希臘的城邦制實質上就是古代西方的法治國家。因此,血緣型社會被摧毀成為西方法治精神的重要生長點。而在中國古代則是完全不同的情形,血緣關系並沒有被摧毀,而是與地緣相結合,與權力相結合,它不但是維系家庭倫理關系的重要紐帶,而且延展到社會生活中,成為社會治理模式的倫理基礎,使中國古代社會呈現出與西方法治社會完全不同的特徵。
第一,血緣關系是最基礎最重要的社會關系,由血緣關系而產生並調節家庭親子關系的道德規范——孝弟,不但是社會綱常體系中核心的規范,而且成為立法的道德內核和量刑定罪時自由裁量權的倫理解釋,使中國古代法律成為貫穿德治主義精神的倫理法。諸如「其父攘羊,而子證之」[3],在孔子眼裡,這絕非一個單純的法律案件,而是一個嚴肅的道德事件,並且明白無誤地表達了父子相隱的儒家倫理立場。在中國古代,一旦出現關涉血緣關系的法律事件,「孝弟為本」就成為至上的倫理原則。
第二,血緣型社會是一個根據血緣的親疏而組成的由近及遠的社會關系網路系統,儒家雖倡「愛有差等」,但同時強調「泛愛眾」[4]、「親親而仁民」[5]的由親及疏的仁心的推廣,因此在採取何種手段去治理社會的問題上,儒家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6]的情感基礎和「由親親推之,然後及於仁民」[7]的推恩、推愛力量,認為以「政」和「刑」的一手去整飭社會,不如用「德」和「禮」的一手去教化人心,用以德化民的方式把所有的社會成員都整合到血緣的關系網路中。
第三,由於重視血緣紐帶的重要作用,傳統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出了強烈的血親情感,「血濃於水」是人們對血親關系的心理認同。中國傳統的法文化是崇尚和諧精神的文化,尤其注重人際和諧,因此在德治法治的關系問題上,以和為貴、賤訴訟、重調解為基本的價值取向。
總之,在中國古代,血緣型的社會關系成為德治主義的土壤,反過來,德治主義又進一步強化和固化了血緣的紐帶。
二、農耕文明與中國古代的德治主義
從現存的文獻及古代經濟思想史的研究資料中可知,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我國古代農業發生最早的地區,是先秦時期主要的農業區和人口聚集區。在先秦時期,那裡覆蓋著易於耕種的疏鬆肥沃的原生或次生黃土,氣候溫暖,水域寬闊,藪澤眾多,植被豐富,雖然也頻發自然災害,但總的說來,給我們的先民們提供了宜居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以精耕細作為主要特徵的傳統的農耕文明,是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它是中國傳統社會數千年延續下來的、主導的經濟形態。它既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土壤中孕育出來的,同時又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傳統社會的方方面面,在一定意義上也影響著人們對於道德、法律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
與游牧和工商業不同,因為農業直接取資於土地,所以土地是農業的命脈,土地是種田人的命根。為了精耕細作,中國古代的人們很早就有了對土地的認識和分類,在先秦時期,已經有了「土」和「壤」的概念區分,如在《周禮·地官·大司徒》中,「土」泛指土地,而「壤」則指農田土壤。在有「古今地理志之祖」之稱的《尚書·禹貢》中,從土壤分類的角度把「九州之土」劃分為白壤、黑墳、白墳、赤植墳、塗泥、墳壚、青黎、黃壤,並指出要根據土壤肥力的不同等級安排生產,制定貢賦。人們認識到土地是農耕賴以生存的根本,並由此而產生出對土地特別深厚的情感,中國人所說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土裡刨食」形象地詮釋了中國人對土地那種復雜的、難以割捨的情感。費孝通先生在分析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時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8]以「鄉土性」來定位中國傳統社會的基層,是非常精到的,它並不單純是一個地域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即文化學者衣俊卿先生所說的,「鄉村和農民並不單純是一種地域概念、領域概念或身份概念,農業並不單純是一種經濟形態或社會結構,它首先代表著一種文化存在方式或生存模式」[9]。
從人與空間的關系來看,鄉土社會基本上是不流動的社會,人們生於斯、長於斯、老死於斯,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從人與人的關系來看,由於人口的不流動,每個人都是他人眼中的熟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節靠的是世代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以及被這種習俗浸染的個人良心,而非契約。孟德斯鳩說過,法律和各民族的謀生方式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在鄉土社會中沒有法律甚至也不需要法律,一切靠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公序良俗來調節,形成了「基於情感和血緣關系的發達的自發倫理規范和禮俗體系」[10]。這種文化模式一經形成,就成為個體存在和社會運行的文化母體,既規范著個體的行為方式,也影響著社會的治理方式。因此,鄉土的中國不是法理社會,而是禮俗社會,不會出現西方歷史上的法治傳統,只能是中國的德治傳統。
農業在很大的程度上要靠天吃飯,因此中國古人特別重視氣候、節氣和農時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孔子說「使民以時」[11],孟子講「不違農時」[12],儒家把尊重農時、按自然節律進行農業生產,看作是德治仁政的重要內容。自然的寒暑冷暖、四時變化、春生夏養、秋收冬藏,對耕作的人們來說,不但有著生產上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人們逐漸在節律的變化中摻雜進去好惡的情緒情感和價值評價。中國文化中所特有的陰陽觀念就是一例。陰陽思想起源於農業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流域。陰陽的初始意義來自於人們的經驗性觀察,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向日者為陽,背日者為陰。人們根據生活、生產中的經驗,將經驗性的觀察與節氣、與四時相匹配,認為陽氣運行於春夏,陰氣運行於秋冬,陽氣主生養,陰氣主肅殺。可見,陰陽的概念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如果這種陰陽觀念僅僅被應用在農業生產中,倒也不失為對自然現象一種素樸的、經驗性的認識,而進一步將陰陽賦予了哲學的、政治的、養生的諸多意義和善惡的價值評價,認為「惡之屬盡為陰,善之屬盡為陽。陽為德,陰為刑」[13],並進一步得出「務德不務刑」的社會治理結論,使陰陽的觀點成為德治法治關系思想的形上基礎,則絕對是農耕文明下中國古人的理論創建。
經驗對農耕文明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知識的傳授系統有兩條途徑,一是靠書本和專門從事知識傳授的教育者來傳播,二是靠代際的口耳相傳。孔子的時代始開私人教育之風,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教育壟斷局面,可見在孔子之前特別是農耕時代的早期,文化傳播的載體主要是「人」——經驗豐富的老人。《孟子》書中曾說:「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若爵,鄉黨莫若齒,輔世長民莫若德。」[14]由於農業社會里人口的不流動,人們在隨著季候的轉換周而復始的勞作中,對經驗的崇拜愈發強烈,因為經驗意味著便捷,意味著權威,意味著效用,「前人所用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盡可抄襲來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經過前代生活中證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15]。年齡意味著資歷,意味著經驗,意味著話語權,意味著資源優勢,在農業社會里尤其如此。在一定意義上,年高即是德高。因此,儒家把長幼之倫看作五倫之一,「長幼有序」就是後來者對經驗和資歷的尊重。中國古代設三老制,秦有鄉三老,西漢有縣三老,東漢有郡三老、國三老,其主要功能就是掌管社會教化,「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16],年齡和道德威望是三老的首要條件,也是唯一條件。尊老尚齒作為中國人的道德傳統,就是尊重經驗、崇拜德行的例證。在長者的身上,經驗權威與道德權威合而為一,他因此具有了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成為了垂範眾人的樣板和表率。因此,在中國古代,尊老尚齒的經驗傳統與崇尚個人道德魅力的德治傳統是一致的,這也必然影響中國古人對於德治法治關系的看法。
『拾』 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一種宗教文化的核心價值,很難移植到另一種文化的土壤里。
基督教的「原罪」觀念,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沒有;佛教的四諦:苦集滅道,核心的「苦」,正因為這個最基本的觀點,對人生痛苦的看法,不能移植到中華文化的土壤上,所以中國的普通人只是在淺層次上理解佛教,並不抱以出世的情懷。
就是因為有道家文化的慰藉,才可以使中國人的痛苦得以緩解甚至幽默化。
你看,林語堂說中國人的葬禮很難讓西方人意識到是葬禮。所以中國人從來不會把死亡看成極其可怕的事情,從而只注重現世的利益,不管來世如何。
所以,近代以來,中國先在軍事層面學習列強,失敗;又在政治層面失敗,最後意識到是自己的思想文化問題。5、4新文化運動就開始了。但還照舊,現在的中國人思想還是沒大的變化。
因為, 一種宗教文化的核心價值,很難移植到另一種文化的土壤里。
一、佛家:
佛祖釋迦牟尼當年證道後,嘆曰:奇哉!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能,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放下執著了,但還有妄想分別,就成阿羅漢;放下執著和分別,但還有妄想,是菩薩的境界;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放下了,就成佛了。
世間聖人少,凡夫多,就因為凡夫妄想心、執著心多,所以苦多樂少。佛法沒別的「放下」而已。放下的越多,你就會越快樂,等到你全部「放下」了,就到了金剛經「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境界,就是「空」了。為什麼空啊,都放下了還不空了嘛。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眾生之所以痛苦,就在於過於執著往昔的想念,今日的焦慮,未來的擔憂。。。
二、道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與佛教的:「如來說是世界,即非世界;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也」一樣。大道無形,無可名之,強為之名曰「道」。大道無處不在,佛法講:「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一樣。
法藏比丘尼在向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時,說你不識字,怎麼能理解經文?慧能對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法藏乃大異之。
佛祖講經49年,竟問: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又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三、儒家:
孔子曰:述而不作。孔子說他自己只是在重復講述聖人說的話,沒有一點發明創造。佛法講「自性、真如、法身。。。。。。」,基督教說終極真理,柏拉圖說真理就在你心中。一切法由心想生,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真理是真心中流露出來,不是要通過發展自然科學技術得到的。
大道法而如是,從沒離開我們的真心。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德就是眾生都有的光明德性,也稱佛性。明就是回歸自性,回歸自己真心,就達到了「至善」,佛法講成佛了,徹底解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