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活中哪些現象可以稱為文化滲透
文化滲透簡單來說就是外來文化融入到了我們自己的文化當中,不知不覺的成為了我們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替代了我們的一些文化。文化滲透,有利有弊,有的外來文化可以和我們現有的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更好地發揚我們文化的優勢;而有的外來文化卻在侵蝕我們傳統的文化,我們是要杜絕這種情況發生的。我們先要理解什麼是文化滲透,那麼生活中哪些現象可以稱為文化滲透的?下面我來舉幾個例子。
文化滲透還會日常的語言交流中出現,比如說在跟朋友說話的時候會時不時用英語交流,hello,goodbye什麼的經常會在我們的對話中出現,我有時候還會說幾句日語呢。所以說,現在的文化滲透無處不在,只是這些文化滲透的利與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我在這里也就不多說了。
② 社會生活的四大領域都是哪些領域
其實在我們的社會上,如果我們善於觀察的話,我們就會發現社會生活實際上是被分成個領域的,而且每個領域實際上都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缺乏了這個部分的話,那麼整體就不成為其整體了,所以有些人就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就是社會生活的四大領域都有哪些領域呢?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在我個人看來,比如說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心理等,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應該要更多的去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對於每一個人也了解這方面的問題,對我們都是有一定的好處的。現在我們在外面也可以經常看到關於這些領域的相關世界。而且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心理,這些都是社會生活中的缺一不少的領域,所以我們只要把每個部分都逐漸的發展起來,那麼就能夠推動整體的變化,才能夠使推動社會的發展。
③ 近幾年,生活中都出現了哪些反映社會發展的新詞彙從政治生活領域,經濟生活領域和文化生活領域將其歸類!
詞彙的變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精神文化變遷的一面鏡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個變革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出一大批漢語新詞彙。而校園作為社會的一扇窗口,青少年學生作為思想最活躍的一個群體,在學校這個獨特的環境自然就出現不少具有校園特色、反映青少年學生精神文化的新詞彙和流行語。這些新詞彙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和了解學生的一個重要渠道,自然應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教師的關注。
走進大中小學校園,就進入了詞語的新天地,各種新詞新語在青少年口中層出不窮,口語、外來語、專業術語、網路詞語、自造詞語,來自各種不同渠道的新詞彙源源不斷,使用頻率也很高。這些新詞彙折射出近年來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從中也可感受到社會生活、經濟發展、科技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
具體來說,當前校園新詞彙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一、網路用語風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學生網上交流的增多,網路詞彙大量湧入青少年的口語及書面語中,並向社會各個層面迅速滲透,使用的領域漸趨廣泛,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學生的網路用語一是與網路有關的專業術語,如登錄、在線、聊天室等;二是與網路有關的特別用語,如網蟲、網友、黑客等;三是網路聊天室里的常用語,如「東東」(東西)、「大蝦」(大俠)、「斑竹」(版主)、「恐龍」(很醜的女人)「GG」(哥哥)等。
二 、大量運用縮略語。為追求高效、簡潔,青少年學生往往願意使用縮略詞,將原來復雜的文字簡化。如編程(編制計算機程序)、招辦(招生辦公室)、數控(數字控制)等。運用更多的是外來縮寫字母詞。如MBA、NBA、CAD、GRE、CPU、IQ等,這些縮寫字母詞發音簡潔,表意豐富,使用頻率很高。
三、外來詞運用廣泛。外來詞通過不譯、直譯、音譯等各種方式進入學生語言。如「新鮮人」(大學一年級新生)來自英語freshman,是美國大學內對新生的稱呼,現在我國的一些大學內也對它直接運用。「秀」是英語show的音譯,意思為演出、表演。而現在由它產生出一大批新詞在青年中流行,做秀、秀服、脫口秀、生活秀等。英語單詞與漢語表達混用也比較常見。如「哦,my god!」,「Hi,大家好!」半英半中本是一種網路時尚,而現在又擴展到日常交流與交往中。不少新詞由中英文混合生成,如「AA制」、「T恤」、「IT人才」、「e時代先鋒」。一首校園打油詩可以真實反映英漢混用的情形:「人生本該happy,何必整天study,只要考試pass,拿到文憑go away。」
四、港台話和強勢方言挺進勢頭強勁。來自香港的「爽」是目前大陸青少年的常用口語,有帶勁、好極了、感覺不錯等種種含義,很多場合下都很樂意用它,像「太爽了」、「友情送爽」。同樣也來自香港的「酷」,是英文cool的發音,表示好、非常舒適之意。調查顯示「酷斃了」位列當今大學校園流行語排行榜榜首。由它派生的詞還有許多,如酷評(有力度)、酷裝(新潮)、長得酷(很帥、很棒)。來自粵語的詞彙也不少,像「搞掂」、「埋單」等。
五、語氣詞和感嘆詞大量運用。校園口語中充斥著大量的語氣詞和感嘆詞,走進學生當中,「吔」、「哇噻」、「我靠」、「郁悶啊」等感嘆詞此起彼伏,「呵呵」、「嘻嘻」、「嘛」、「吧」等語氣詞在網路里更是廣泛使用的。
六、代用語層出不窮。在不少學生的日常用語中,玄機種種,密碼多多。「革命」代上自習,「根號2」代矮個子,「早戀」代早鍛煉,「天才」指天生的蠢材,「偶像」則是嘔吐的對象。有些專家把這類詞彙稱之為「新人類語言」,認為它曲解正常詞彙,這種反常規語言會引起語言文字的混亂,而學生對此卻見怪不怪。
七、負面詞佔有一定的比例。在大學生的流行語中,帶有諷刺挖苦的詞不少,據有關專家的一項調查顯示,「去死吧」、「惡心」等詞語位列大學生流行語的前列,這類詞語的流行是大學生煩躁心情的表現,從某個角度也折射出當代學生的無奈和自嘲心理。
新詞彙在校園迅速而廣泛地流行,有語言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有社會、經濟、文化、心理各個層面的一些深層次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一、新詞彙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創新時代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的經濟現象不斷出現,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更新,產生了大量反映新事物、新觀念的詞彙。校園作為科技文化的前沿,年輕人又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體,在目前知識創新的年代,學生口中來自高科技高技術的詞語令人目不暇接。如「入世」、「IC卡」、「生態」、「U盤」、「克隆」、「意識流」等。
二、文化交流的增多,眾多媒體的推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內外、大陸和港澳台地區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學生走出國門,回國後帶來各種語言信息,加入到漢語詞彙中,港澳台語言也隨著探親、旅遊、影視、書刊等方式大量滲入普通話,漢語詞彙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與壯大。在各種文化交流手段中,媒體的作用最不可忽視。電影、電視、游戲、報刊等帶來了外來文化的各種信息,大量外來詞彙通過它們進入到漢語詞彙中,進入到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網路語言的大舉進攻,更豐富了校園新詞彙。
三、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青少年更崇尚簡潔、方便、快捷,在語言表達方面,也顯示出快節奏的風格,迫切需要縮短表述和寫作時間。因而,縮略語等的使用也就顯得特別有必要。青年學生在網上用漢字和數字交流,更是越簡單越好,於是就出現了讓許多成年人難以理解的詞彙和表述:886(拜拜嘍)、7456(氣死我了)、MM(美眉)、我T(踢)你。
四、青少年求新求異的心態,使他們對新詞語充滿著好感,在日常交往和表達中更願意使用鮮活、生動、新奇的詞彙,而陳舊、古板的詞彙卻往往不受青年人的青睞。因此「減負」「知本家」這些新詞彙就流行起來。甚至有不少大學生把創造新詞作為一種時尚。
五、青少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也是新詞彙廣泛流行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與之相應吸收的新知識新信息增多,專業術語使用頻率增大,這使他們的語言信息量大,新詞新語不斷涌現。此外,目前青少年外語水平大大提高,他們也更願意用外語來表達相應的意思。如「你今天穿得很in」,在這里in就表示流行、合乎時尚之意。
校園新詞彙無疑是校園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流行文化滲透於校園的具體表現形式。對於青年人不斷刷新詞語新記錄,很多人覺得跟不上、看不懂,也有人指責年輕人過分或刻意追求詞語的新潮。其實求新是新鮮詞語生命力的體現,我們不應對大量出現的詞語感到大驚小怪。隨著社會生活日益豐富,各行各業都出現了不少新鮮、活潑的語言詞彙,有些能被群眾接受的詞彙已經成為普通話中的「新鮮血液」。校園新詞彙也同樣,只要是反映健康有益的社會現象、文明向上的生活態度,都可被考慮吸收進我們的語言中來。語言是約定俗成的東西,一些合理和看似不合理的新詞語,隨著運用它的人的增多,逐漸會被普遍接受,並成為主流詞彙,也有相當一部分詞彙會隨著時代的發展相繼被淘汰。無論如何,我們相信新現象會給我們的語言生活增添活力,也相信在實踐中這些詞語會逐步沿著健康而有生命力的方向發展。
④ 文化是未來的趨勢,那文化實質范疇有哪些
文化是人類社會經過漫長的時間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現象。文化在新華字典中的解釋是包括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這里的精神財富又包括文學教育,科學理念,藝術創造等。所以文化的實質性范疇包括世界觀,價值觀等社會意識組成的部分。因此人類文化也具有多樣性的特徵,總的來說文化就是一個范圍特別廣的概念。
三、觀念文化范疇觀念是人類一種非常重要的精神現象,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通過觀念文化而支配的。人類的觀念形態,奠定了人的自我形態。簡單的來說,不同的人因為生活的環境不同或者生活經歷不同,所以對自我認識也有不同,這樣就會形成不同的觀念。觀念不同的人就會形成不同的主觀願望,以及不同的價值判斷。
⑤ 社會大觀察屬於哪個領域
當一個不體面或者帶有貶義色彩的事物或者行為隸屬於大多數人或者全體人類時,此時這個事情的評價會轉變它原有的立場,從貶義變成中性;而當這個事情只隸屬於少數人或者個別人時,它的評價立場就不會改變,該貶義的還是貶義。
同樣的,這也適用於褒義評價的事物或者行為,當它隸屬於大部分人或者全體人類時,這個褒義評價會變成中性,而當它只隸屬於小部分人時,原有的褒義色彩不會改變。
另外,當這個事物或者行為所隸屬對象的基數處於二者之間時,此時社會評價的態度似乎就會有明顯分歧。
舉一些例子:
一個人的燒殺搶奪是犯罪,在戰爭的時代,當國家之間在燒殺搶奪時,就會被冠以版圖擴張之類的名號,而這個行為在當時多少是中性化的;
屠宰場宰豬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它是血腥的、殘忍的,但社會整體對它的態度是中性的,而當它變成了為了魚翅捕鯊魚、以及殺害小動物之類的時社會的輿論就是貶義;
性行為本身是一件毫無美感甚至醜陋的事情,但它因為隸屬於全體人類,社會對它的態度整體上也是中性的,而當性行為變成了約炮、嫖娼時,態度又變貶義了。
互聯網剛在00年初興起的時候,那個時候誕生了一個流行詞彙「網癮」,在那個互聯網的蒙昧時代,高強度上網是一個貶義的行為,而網路用戶大多是那些尚不具備話語權的青年小孩們,而到了現在這個20後時代,當初的網癮少年已經沒有人提及了,因為這已經變成了一個「人人網路成癮」的時代。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的評價問題可以用這個理論解釋。
關於這個現象的一點評價:
我們說,一項『客觀』的評價應當是基於某個公允標准所做出的獨立判斷, 而當這個判斷受到了一些其他因素干擾它就不獨立了,就失去它的客觀性了。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現象:一個社會評價會受到被評價對象的主流度的影響,越主流,原本介於兩端的評價會越加的回歸中性。
這顯然,這個時候評價已經『不客觀』了。換句話也就是說,社會的主流輿論其實是有失客觀[3]的。而輿論的對象是某種行為或者事物,我們可以推出,主流未必是對的[4],小眾未必就是錯的。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比較強調『統一』、『合群』,這么一看,好像邏輯上也不那麼站得住腳。
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一個看法:就像人本能地不會去否定自身一樣,社會也不會或者難以對自身進行否定,這就表現在社會意識上了,對主流的行為或者事物予以包容。
基於這個現象,我們可以進一步推出一個結論:社會對一件事物或者行為的褒貶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評價對象的主流程度,越中性則越傾向於主流,褒貶態度越分明則越傾向於小眾。即便主流的未必是對的,小眾的未必是錯的。社會對主流的加權包容度還是要大於小眾。
ps:我們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就進行著社會化洗禮,社會化是一個「不斷接受觀念」的過程,人們也當然需要社會化,但一個人思想的進步卻在某種程度上是從「拒絕社會化」(質疑社會意識)開始。
總的來說,合理公允的褒貶體系本身是好的,法律道德審美,這些體系能在一定程度通過約束人類的行為從而在精神層面上使我們獲得進步,但要務必保證評價的客觀性,保持持對它們的警惕。就像古代時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男人娶妻納妾、女子三從四德等等這些社會性評以及社會主流現象一樣,尤其要警惕。
如何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以及正確評價社會現象?這是一條重要線索。
⑥ 社會文化包括哪些內涵
編輯詞條 發表評論 歷史版本 列印 添加到搜藏
文化社會學
文化社會學(cultural sociology)
研究文化產生、發展特殊規律與社會作用的一門學科。
來源及演變
文化社會學這一學科的名稱,最初是由德國社會學家P.巴爾特在《社會學的歷史哲學》(1897)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H.斯賓塞只說到了「自然時代的社會學」,而更為重要的是研究「文化時代的社會學」。
文化社會學有兩個來源:德國和法國的社會學;英國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由於來源不同,涵義也不一樣。主要有作為新的綜合社會學和作為社會學分支學科的文化社會學兩種涵義。
①作為新的綜合社會學的文化社會學。主要形成於德國和法國,特別是德國。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經濟、文化出現了動盪和危機,當時的哲學社會科學家普遍認為這主要是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危機造成的,他們轉向了文化研究,並重新確定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及理論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神聖的日爾曼文化中心論破產了,德國社會學家不得不重新看待德國文化並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德國G.齊美爾的形式社會學和法國□.迪爾凱姆的「集團表象」社會學隨之出現。
齊美爾把社會學分為一般社會學、形式社會學和哲學社會學三類,認為形式社會學是社會學的重點,它研究社會現象的純粹形式。由於「純粹」的形式比較抽象,不易把握,L.von維澤和A.菲爾坎特以「關系」取代形式,稱社會學為關系學。M.韋伯、W.桑巴特、M.舍勒等人修正形式社會學、關系學,提出了以文化作為研究對象的文化社會學,這就是新的綜合社會學。德國文化社會學主要研究人類歷史上不同精神狀態的發展,O.斯本格勒在《西方的沒落》(1918~1922)一書中,將人類歷史上的高等文化劃分為8種不同的類型,研究它們不同的情慾、觀念及其生長、發展、死亡的原因;M.韋伯的《宗教社會學論文集》(1920~1921)研究世界六大宗教(孔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以色列教、猶太教)的不同倫理精神及其與經濟制度的關系等。因此,德國的文化社會學也可以看作是文化哲學或歷史哲學。它雖然主要以精神文化為研究對象,但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在舍勒的《知識社會學研究》(1924)一書中,文化社會學就包括知識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技術社會學等。
迪爾凱姆以「集團表象」的概念建立自己獨特的文化社會學。他的「集團表象」與廣泛的文化概念很近似,包括集團意識、行為方式、制度等等。這些都是超越個人心理的,具有外在性和強制性的特徵。他認為社會學應該以「集團表象」作為研究對象。
②作為社會學分支學科的文化社會學。主要是英國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在由研究原始文化轉向研究現代社會生活過程中,逐步演變形成,可以看作是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及與社會學結合的產物。特別是在美國,隨著都市化、移民等現象的出現,要求社會學「美國化」,也要求文化人類學的研究重點轉向現代社會生活,從而促使美國的文化社會學的產生。F.博厄斯在《人類學與現代生活》(1928~1938)一書中認為,只有深入研究每個民族的文化及其理想,並把不同的文化價值列入客觀的研究,才能建立嚴格的科學。A.L.克羅伯、R.H.洛維等也主張,社會學應該研究超有機體的文化現象,以說明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W.F.奧格本的《社會變遷》(1922)是用文化人類學的觀點研究現代社會文化現象及其變遷的代表性著作,認為現代社會中的許多問題是起源於文化,唯有重視社會中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方可得到解決。美國文化人類學的另一個來源是民族社會學。G.列朋在《文化社會學與民族社會學的領域和問題》(1934)一文中認為,文化社會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中一般的文化,而民族社會學是研究民族社會中特殊的文化,後者為前者提供研究材料,前者對後者進行綜合研究。
英國的文化社會學起源於功能學派的社會人類學,主要代表人物是B.K.馬林諾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論》中說:「科學的人類學應當知道它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個審慎嚴謹的文化論。這個文化論應當包括比較社會學,統一所有的社會科學」。他還認為,科學的人類學是對各種文化作功能的分析,要「根據經驗的定律」或遵守「功能關系的定律」進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現代社會的人類學研究》(1935)一文中認為,任何文化都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因而主張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各種文化現象。他把自己的功能人類學稱作「比較社會學」,認為比較社會學與社會人類學是功能的理論化。他著重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他的比較社會學也是「功能的文化社會學」。
研究內容
文化社會學研究的內容相當廣泛,歸納起來包括:①文化的起源、積累、突變過程;②文化的產生、發展、分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③文化在時間、空間發展上的不同層面;④文化發展的社會系統的不同屬性,如民族性、階級性等;⑤文化的生產、分配、儲存、傳遞及其應用;⑥文化傳播、增殖、控制的方式及手段;⑦文化的沖突、分化、調適、整合過程;⑧文化變遷的動因、規律、周期;⑨文化與社會化、文化與文明、文化與生活方式等的關系;⑩文化在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還研究民族文化的發展趨勢、世界文化的趨向等問題,其應用研究涉及經濟發展、都市化、社會管理、青少年教育、科學技術發展諸多問題。
主要理論
19世紀以來,文化社會學在其產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論和方法,但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就其對文化的本質及社會作用的看法,可以歸納如下理論觀點。
①進化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從19世紀斯賓塞、E.B.泰勒等人的實證主義社會學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人類學的社會文化研究,到20世紀40~50年代新實證主義的文化社會學,都屬於這種觀點。斯賓塞認為,文化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單質到異質逐漸進化的。泰勒認為,文化的分布就象動植物的清單一樣,是由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英國的A.C.哈登認為,人類的文化是平行發展的;德國的J.利佩特認為,一部文化史就是人類由低級野蠻狀態向高級文明狀態發展的歷史。19世紀的文化社會學思想存在著簡單的生物類比的傾向,到20世紀40~50年代,產生了新實證主義的文化社會學理論,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L.A.懷特的「工藝決定論」。他認為,工藝的發展是文化進化的基礎,其他因素是次要的。
②傳播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文化圈派、英國傳播學派和美國歷史學派的一些民族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從社會因素研究文化的傳播。他們把文化的產生歸諸單一的、一次性現象,從歷史人物、航海、戰爭等方面研究文化傳播過程,把其他地方相同的文化現象歸諸於傳播的結果。主要代表人物有符號互動論者G.H.米德、C.莫里斯等人,把文化看作是有意義的象徵符號,把文化傳播看作是個體互動或交互作用的過程。符號互動理論建立在相互理解的主觀主義基礎上,但在現代自然科學的影響下,愈來愈走向社會文化結構過程的研究。它較之民族學和文化人類學的文化傳播理論,在對於研究文化的社會功能方面更具有社會學意義。
③功能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主要有以迪爾凱姆為代表的法國社會學年鑒派、英國馬林諾夫斯基為代表的功能學派,以及40~50年代的結構主義者。認為文化的產生是社會功能的需要,文化的本質在於維護社會規范,是一種價值工具。馬林諾夫斯基認為,不同的文化功能構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義依它在「人類活動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所關聯的思想,以及所有的價值而定」。T.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認為,文化是社會結構體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發揮受各種社會結構層次的制約,文化體系不僅決定人的價值觀念,也構成人的行為准則。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J.杜威在《文化與自由》一書中說:「每一種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樣式,其組織的力量有它自己獨特安排」;「不管人性的天然構成因素是些什麼,一個時代、一個集團的文化在它們的安排中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它決定著任何團體、家庭、氏族、民族、教派、黨派、階級活動的樣式」。由於結構功能主義者過分強調文化模式、體系的作用,忽視文化動態、變化的研究,到60年代出現了法國L.哥爾德曼等人的發生學結構主義文化社會學理論,一方面研究文化在現實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研究文化發生的歷史過程及其深層結構。
④心理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用人類心理說明文化現象的產生及其作用的理論,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德國的A.巴斯蒂安、英國的泰勒等早期文化人類學家,以及美國的L.F.沃德、F.H.吉丁斯等社會學家的著作;20世紀初期,法國的迪爾凱姆、L.列維—布留爾及美國的博厄斯等人的著作也有這種傾向。巴斯蒂安用「原始觀念」解釋人類文化的起源,泰勒用「原始信仰」說明人類原始社會低級階段文化的形成。19世紀與20世紀初,用心理的觀點解釋人類文化現象的有民族心理學派、弗洛伊德主義者。弗洛伊德主義者羅海姆·蓋佐認為,各種文化現象都是建立在「色情」、「性慾」基礎上的,甚至連農夫耕種土地也象徵著母性受精的行動。民族心理學派M.米德從個人心理出發研究民族文化的特性,從不同民族個體經驗推導出民族文化模式。
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文化社會學與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文化社會學的一個重要來源是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屬於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任務是研究原始民族文化;文化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既研究原始民族社會文化,更側重於現代各民族社會文化的研究;文化人類學也研究現代社會文化,但著重研究文化對人類自身發展的影響,不像文化社會學著重研究文化本身的發展規律及其社會功能。文化人類學側重於描述不同文化情境中人的行為,文化社會學側重從不同社會文化結構中對人的行為給予說明。兩者在涉及文化發展及功能的社會系統時是一致的。民族學主要研究民族的來源、發展過程、地理分布、文化發展及生活習俗等,還研究民族的文化特徵、民族關系或聯系;當民族學家把民族看作是一個社會文化群體時,才可以算是文化社會學家或民族社會學家。民俗學只研究民間的風俗、禁忌,不像文化社會學研究整個人類社會文化的產生、發展及社會功能,可以說是文化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意義
文化社會學研究在社會生活中有著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主要是:①有利於對文化進行整體性和綜合性研究,特別是當代文化社會學的發展吸收許多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多視角對文化進行研究,把握各種社會文化現象產生、發展的規律及趨勢,以便為社會生活提供各種參考;②人們的心理、習慣、性格、行為無一不和一定的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加強文化社會學研究有利於促進文明的發展;③文化社會學作為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對於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可以提供一種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視野。
⑦ 從文化的角度解釋社會現象 最好跟歷史有關系的
樓 主 一 定 聽 說 過 「 現 在 的 人 們 很 浮 躁 」這 種 話 吧 ?拜 金 就 是 在 這 種 心 情 下 產 生 的 。 因 為 現 在 沒 人 願 意 潛 心 花 幾 十 年 來 功 成 名 就 , 大 多 願 意 找 白富美或者高富帥少 奮 斗 三 十 年 , 你 說 這 種 情 況 下 能 不 拜 金 嗎 ?
中國人存錢為了什麼?與其說中國人愛存錢不如說是那種土地情節。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是內陸國家,就是靠土地生存的(所以造成這種土地情節的根本),另一方面就是以前的土地都是被貴族占著的
⑧ 文化包括哪幾個方面
文化是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和發展而存在的,因此,文化的發展成果也會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隨之增加。根據不同的劃分標准,可以分化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主文化、亞文化和反文化
主文化是在一個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的正統文化,也可以稱之為主流文化。比如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儒家文化就是那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統治者依靠儒家文化的傳播來統一民眾的思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一個社會的主文化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
亞文化則是在一個社會中處於次要地位的一種文化。就像在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占人口比例大多數的漢族的文化就是主流文化,而其他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就是所謂的亞文化。
通常,在一個社會中除了主文化和亞文化以外,還有一種文化叫做反文化。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反文化也是亞文化的一種,但是,反文化並不是一個貶義詞,當一個社會的主流文化已經走向畸形或者衰落的時候,反文化所帶來的沖擊往往可以使這個社會的文化重新振興。就像當年的新文化運動一樣,它雖然是一種反文化,但它的興起與發展為當時被封建腐朽文化所籠罩的中國帶來了光明與希望。
(二)民族文化、區域文化和階層文化
民族文化是世界上各個不同的民族在其各自的發展歷程中所創造出來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類型。可以說,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該民族歷史傳承的紐帶。
區域文化主要是偏向於地理環境特徵而言,由於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的差異,因而不同的地區所形成的文化也會因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而有所不同,從而形成了特定的區域文化。
由於各社會階層所從事的職業和社會分工的不同,因而不同階層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動也會因為各自的社會地位的不同而產生各種各樣的階層文化。
(三)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
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物質產品,包括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以及創造物質產品的技術。物質文化來源於技術並與社會經濟活動的組織方式直接相關。它通過經濟、社會、金融和市場的基礎設施顯示出來。物質文化是人類發明創造的技術和物質產品的顯示存在和組合,不同物質文化狀況反映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水平。物質文化不單指「物質」,更重要的是強調一種文化或文明狀態。
精神文化是人類在從事物質文化基礎生產上產生的一種人類所特有的意識形態,它是人類各種意識觀念形態的集合。精神文化的優越性在於一是具人類文化基因的繼承性,還有在實踐當中可以不斷豐富完善的待完成性。這也是人類文化精神不斷推進物質文化的內在動力。
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實體功能是人類為滿足自身需求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生產活動,而文化的根本功能則是實現作為主體的人的擴大再生產。
(一)生理需求功能
人類創造出文化,首先是要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的生理需求。因此,就這一方面來說,物質文化的出現主要是用來滿足人類的生理需求的。
生理需求是人類能夠在地球上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為了滿足這一需求,人類開始進行勞動生產,種植作物,製作禦寒的衣服,建造避風的住所,隨之而來的,便出現了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住宅文化等。可以說,文化在其形成之初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滿足人類生理需求的功能。
(二)心理需求功能
文化的心理需求功能的出現,正是人類在滿足了自己的物質需求之後,為了得到心靈上的慰藉和追求精神上的歸宿而創造出的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文化的這種功能可以幫助人們在無助或者是遇到在物質方面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能夠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寄託,是支撐人類心靈的精神支柱。
(三)社會需求功能
就像人類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一樣,社會的發展也需要文化提供相應的幫助來滿足其自身的發展需求。文化的社會需求功能對於維系整個社會的穩定,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整合功能 。文化通過整合,可以協調文化內部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比如風俗、道德、信仰、制度、生產等,使之形成一個和諧一致又聯系緊密的整體。文化的整合功能還表現在可以規范同一個國家或同一個民族成員的觀念、制度、意識和行為,使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成員能夠對自己的國家或民族有一種共同的歸屬感。通過文化對一個社會的不斷整合,可以出現 「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文化也可以互相融會貫通,從而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2.導向功能。文化在社會中的導向功能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導向,可以使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從懵懂無知到慢慢地開始在家長的教導下掌握語言的能力,從而完成在兒童時期的社會化,可以正常地參與社會生活。
3.規范功能
文化出現的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形成各種各樣的制度規范來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以保證一個社會能夠進行有序的運轉和穩定的發展。
精神文化_網路
物質文化_網路
文化(廣泛的知識並將之活學活用與根植內心的修養)_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