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福建農耕文化有哪些

福建農耕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25 09:21:31

Ⅰ 農耕文化包括哪些

農耕文化,是人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文化之一。農耕文明集合了各民俗文化為一體,形成了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農耕文明決定了漢族文化的特徵。

Ⅱ 農耕文化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哪四個方面

中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今天仍然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特別是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農耕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幹成分,也是構建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應時:農業生產聯系最直接的是時間與節氣。
二:取宜:中國傳統農業強調因時、因地、因物制宜,把「三宜」看作是一切農業舉措必須遵守的原則。
三、守則:則,即准則、規范、秩序,它是人與自然長期互動形成的實踐原則。
四、和諧:農業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這是農業的本質。

Ⅲ 福建泉州的民俗民風

泉州古為閩越族地。秦漢時期,中原漢人入閩,泉州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接觸日益頻繁。晉永嘉後,中原戰亂不息,衣冠士族紛紛南渡,聚居於泉州為中心的晉江中下游地區。唐、五代至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中原漢人入泉,無復北向。北方大批移民定居,給泉州民俗帶來豐厚的古中原文化積淀。因而泉州民風淳樸,文教昌盛,人民勤奮堅毅,文明知禮,尚義樂善 ,「海濱鄒魯」遺風世代相傳。
宋元時期,泉州「梯航萬國」,海外交通貿易繁盛,成為「萬國衣冠」雜處的對外開放的重 要港口城市。不少外國商賈、傳教士擇地而棲,安居樂業。多種宗教傳入,與儒道釋傳統文化滲透,寺院廟觀遍布城鄉,信仰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種文化兼收並蓄的泉州民俗習性。
隨著海上交通貿易發展,泉州人出洋謀生者日眾。華僑出入國門,帶來僑居地生活習俗,對泉州民俗起了一定影響。
由於歷史和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固有和外來風俗文化的交融,構成泉州獨特的文化風俗氛 圍。諸如衣食住行、婚喪喜慶、歲時節日、信仰崇拜、禮儀風尚等,紛繁多彩,體現出文化古城和著名僑鄉的風俗特色。
百多年來,泉州經歷多次歷史變革,新風舊俗交互遞嬗,風氣漸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崇尚科學,革舊立新,社會風俗趨向文明進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隨著農業社會和農耕文化的解體,以工業和城市文明為標志的商品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以及國際文化交流,海外風俗融入,泉州人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發生急劇變化,促使地方民俗變異。

Ⅳ 農耕文化是什麼

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
農耕文明決定了漢族文化的特徵。
追溯中國農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說,它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子,也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穀物化石,則說明「農耕」由此(或更早)產生。
發現於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嶺村的屈家嶺文化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發現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距今5300-4500年。屈家嶺遺址還是長江中游史前稻作遺存的首次發現地,是中國農耕文化發祥地之一,農耕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為全國首批10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是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家嶺遺址的發現,表明這里是長江中游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說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搖籃,對於研究我國原始人類聚落的起源與發展,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5][1][2][3][6]
沉澱形成
以此,人們的活動便以「男耕女織」為中心,而隨時間推移,長期沉澱形成的文化內涵及外延、各種表現形式(如前方所述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文化類型。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
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
水利事業
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
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7]
農耕文明決定了中國文化的特徵。中國的文化是有別於游牧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農業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游牧文明掠奪式特徵,誕生於此前的狩獵文化,與濫觴於種植的中國文明存在明顯的差別。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鄉村管理制度等等,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不謀而合。歷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經常因為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以致突然消失。而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徵,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8]
發展理念
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是千百年來漢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並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理念已廣播人心,所體現的哲學精髓正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
從思想觀念方面來看,農耕文明所蘊含的精華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優秀的,例如培養和孕育出愛國主義、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集體至上、尊老愛幼、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鄰里相幫等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鑒。
農耕文明
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讀傳家」,即既要有「耕」來維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讀」來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這種培養式的農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諧,契合中國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樂天知命原則,樂天是知曉宇宙的法則和規律,知命則是懂得生命的價值和真諦。
崇尚耕讀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奪式利用自然資源,這符合今天的和諧發展理念。[8]
農耕歷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訣從遠古吟詠而來。早在先秦時期中國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有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就描述了鄉村閭里人們擊打土壤,歌頌太平盛世的情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艱辛不易。北周庾信亦有詩為證:「興文盛禮樂,偃武息民黎。」體現了文化在衣食溫飽解決之後的重要意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畫了讀書人對積極人生的理想與追求。中國上萬年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歷史,創造了發達持久和長盛不衰的傳統文化。同時,燦爛輝煌的漢文化又豐富了農業的內涵。
相互依存
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有文字記載的幾千年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雖經無數次大大小小天災人禍的考驗,仍然一直蓬勃興旺,綿延不斷。事實證明這一技術知識體系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徵。開發利用好豐富多彩的農耕文明與自然遺產資源,作為我國「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維護國家統一、建設美好家園、激發愛國熱情和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而且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維護和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世界經濟安全穩定增長、協調平衡增長、持續包容增長具有重要意義。[8]
農業文化與農耕文化:農業文化,是指農業生產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與農業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內容可分為農業科技、農業思想、農業制度與法令、農事節日習俗、飲食文化等。其發展可分為原始農業文化、傳統農業文化和現代農業文化三個階段。
在中國農業文化發展的前兩個時期,即原始農業文化和傳統農業文化時期,可統稱為農耕文化時期,或古代農業文化時期。在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文化是基礎,因為它是以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為目的的,它決定著漢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著漢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國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中原農耕文化,是中國農耕文化的一個重要發源地,是中國農業文化的基礎,又是宋代以前中國農業文化的軸心。中原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這是徐光春同志在談到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時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它完全符合中國農業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發展的實際。

Ⅳ 福建有哪些民風民俗值得我自豪

福建是海派文化。說到福建大家也許先會想到華僑。海外華僑之多是和福建人闖勁有關的。本來就不適宜農耕,商人出海歸來,常常帶回大把大把的鈔票,於是,「出海從商」就成了福建人的最佳職業選擇。福建人愛福建,我們有很濃厚鄉土感情,很多人發達了但不忘家鄉,象民族華僑旗幟陳嘉庚等等。但令人寒心一小部分外省人對福建人很多在國外打拚指指點點,我們福建人想對他們說,他們沒有這個資格。我們很多XDJM在國外打拚賺回來的是外匯,你們為什麼眼紅呢。不要說抗戰我們福建籍華僑多少貢獻,就是改革開放初期外匯對國家作用,難道他們不值得我們尊敬嗎?(當然現在很多福建人入了他國籍,但我們還是當他們是自己人,他們也以自己是來自福建為豪)

福建是一個物質資源貧乏的地方。福建境內多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境內交通不便,與外界聯系不夠緊密。因受兩岸形勢影響,歷來是國家投資項目、重點工程的盲區。國家的支持多為政策上,因是最悲情的省份。福建對台灣的感情、心情是外省難體會到的,福建象是一顆棋,台灣是老美手中的一顆棋。我們偉大的中央抱著打爛再造福建的心理是對福建最大的傷害,國家大型企業與福建無緣,就是基礎設施國家的投入從建國到現在是沿海地區最少的,也比很多中西部省市少。福建也是自然災害嚴重的省份之一,每年的台風給我們帶來多來的災害遠在北京的中*央是或知道呢???

但即便如此,福建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高,民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們一生下來耳聞目睹的情景就是祖輩父輩外出經商,所受到的教育就是「經商好,商中自有黃金屋,商中自有顏如玉」,所以,很多福建人十三四歲就走上了經商之路。這在閩東南不僅已是見怪不怪,而且天經地義。福建人更善於從經商實踐中汲取智慧。我們可以自豪的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我們福建人,就有我們福建商人。

我們福建人為人低調,少說多做,不事張揚。很多外省的人可以嘲笑我們的福建過去貧困,我們可以一笑而過。我們福建男人天性樂觀,不拘泥於小事,非常勤勉,不斷積累資金,以從事堅實的事業才是王道。口袋裡有錢才是硬道理。

現在很多有很多省市PK帖子,和平PK可以互相比較相互學習相互進步。我們福建敬仰廣東現在發展成果,對浙江成就尊敬。我們也對人文江蘇外資成果贊嘆,對山東遼寧有健全國有企業羨慕。當然每個省市有各自發展的道路。

我是福建人,我們愛福建。外省市朋友可以對福建提出自己看法,因為我們海納百川,我們也歡迎友好人士到福建旅遊發展。鄙視詆毀我省的無聊人

愛我福建,愛我中國

Ⅵ 農耕文化主要包括哪些

農耕文化是我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

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

Ⅶ 永嘉農耕文化歷史、精神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耕讀文化是楠溪江古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這么講,離開耕讀文化來談楠溪江古村文化是不現實的,也是難以想像的。 楠溪江現存古村落的建築都非常簡朴天然,幾乎全是由素木蠻石、粉壁青磚構築,然而它們富於野趣,著眼於自然美,取於自然,卻高於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將人工美、藝術美與自然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楠溪江增添了動人的魅力。這種建築風格、材料反映了楠溪江一帶的鄉民們歷來對文化的追求與對自然的熱愛,同時也反映了他們濃厚的生態環境意識與人道思想。

閱讀全文

與福建農耕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