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文化人類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實地參與觀察法、全面考察法、比較法。 比較法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中無時無刻不在使用。例如,當一位文化人類學家在印度的其一村落中研究其社會結構時,他道德了解村民是怎樣自己組織起來的,然後通過對比村落里各個不同的群體,來確認他們之間的異同。雍容華貴比較法可以運用在所有水平上的分析之中。
B. 我們為何要研究中國喪葬文化
喪葬文化最直接反應了一個社會或一個民族對死亡的看法,也反應的這個社會或民族主流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C. 喪葬文化中總有頭七一說,這是怎麼來的
頭七,一種喪殯習俗。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頭七有很多的由來,有些出自《西藏度亡經》,有些出自《北史·胡國珍傳》,還有些出自《北齊書·孫靈暉傳》。
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貼紙錢一張,立在門口台階上或插於死者落氣之屋的房檐下,據說陰魂見此就會進屋。用土罐裝一煮熟了的雞蛋置於房屋角,以此賄賂殃神(俗稱雞腳神),讓死者鬼魂在家裡多待一會兒。這時,一家老少躲得遠遠的,待規定的時間過去之後,先將一串爆竹丟進屋內,爆完才可以進家。
D. 中原喪葬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一)奉行儒家孝道,事死如事生
孔子主張:「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儒教極力倡導孝道,送終之禮尤為重視。受儒教孝道思想影響,喪葬禮儀中日益形成了葬前喪儀、五服制度、居喪守孝、祭祀亡靈等繁瑣的喪俗;再者受靈魂不死觀念的支配,古人心目中的兩個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現實社會和鬼魂活動的朋曹地府,因此,古人總是按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為其安排後事,將現實社會的一切原封不動地搬到鬼魂世界,「事死如事生」是我國包括中原傳喪葬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
(二)隆祭、厚葬之風盛行
居喪守孝是中原傳統葬禮中的』重要內容。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了「五服」制度,其目的是按血緣親疏關系,確定居喪守孝的親疏近遠,以維護封建宗法制度。居喪期間,不僅禁忌重重,而且還規定了七日一祭,百日、周年再祭,以及清明、春分、中元(陰歷7月15日)、冬至掃墓的隆祭久祀制度。厚葬之風一直是中原傳統喪葬習俗的重要特徵之一。「人土為安」、「重殮厚葬」、「鋪張浪費」是其重要表現。土葬在原始社會就開始了,當時中原一帶人們多用土葬安埋遺體,因而土葬成為中原各地漢民族的傳統葬法;「重殮厚葬」的殯葬觀念影響至深,「棺槨必重、衣衾必多、文綉必繁、丘隴必巨」以及「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以及排場鋪張的奢侈之風,代代相因,上行下效,愈演愈烈,導致了歷史上經久不衰的厚葬之風。
(三)等級森嚴、封建迷信盛行
早在我國奴隸社會的周朝時期,就形成了「貴賤有儀,上下有等」的喪葬制度。生前的社會地位不同,死後酌待遇也各有所異,古人通過喪禮,將現實社會的等級關系移植到鬼魂生活的冥界。在喪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動盛行,這也是河南傳統喪葬習俗的又一特徵,主要有:搭靈棚、做道場、看風水、擇吉日、僧道念經、揚幡招魂、披麻戴孝、燒紙化錢、磕頭跪拜、發喪送葬、大出殯、配陰親、取鬼妻等。
人類經歷了「棄屍」、「野葬」、「葬而墳之」的死亡文化過程。葬具是指裝盛死者遺體或骨灰的器具。針對這兩點本文主要對喪葬中的墳墓選擇和葬具進行部分敘述。
(一)墓者沒也,沉沒、埋沒之意。早期人類的親情觀念是以氏族為單位的,因此,墓而無墳也沒關系,大夥葬於一處,很好找到。當私有制出現以後,當親情范圍縮小以後,人們需要單獨埋葬、單獨紀念,墓而墳之就開始了。
在階級社會人分三六九等,墳墓自然也有等級。大的等級有:聖人墳墓稱「林」,帝王墳墓稱「陵」,貴族墳墓稱「冢」,一般官員或富人稱「墓」,平民百姓稱「墳」。在同一等級之內,墳墓的大小、高低、排列、方向、裝飾也有區別,後代不能超越先祖,小官不能超越大官等。
墓地有公墓、家墓、族墓、義地和亂葬墳之分。公墓一般由政府出面購地,多為窮人而設。明清兩代政府為了倡導土葬禁止火葬,曾開設公墓。家墓就是一家之墓區,年代久遠之後,就成為族墓了。義地是有錢人家的義舉、善舉,為少地、無地貧民購置的墓區。亂葬墳是最貧民化的一種墓區,地是無主的荒地,墳是最窮的人或無主的人。墓地有神道,即墓地的主道路,道路兩旁有石人、石獸和松柏等。墓有墓碑,墓碑上刻有墓誌銘,碑坐於墓台之上,墓台兩側有鎮墓獸和松柏等。
中國人對死很看重,不僅表現在觀念形態上,也表現在操作形態上,更表現實物形態上。帝王從登基那天起就關注兩件事,一是長生不老、二是修墓。上有行之、下必效之,在民間活死人墓也比比皆是,規格也是盡其所能。中國人為什麼那麼看重墳墓呢?
一是歸宿感。中國人特別重視歸宿,生時認祖歸宗、認親;要尋找組織、要找終生依靠的人或單位等;死時要葉落歸根,要人家墓、族墓,要合葬等。這種強烈的歸宿感正是專制政治下個體意識弱化的表現。生時的危機與不穩定反映在死亡文化上就是強化死後的安定,安定則表現在墓地的種種規制上。
二是永恆的需求。渴望生命永恆、渴望富貴永恆、渴望脫離貧賤是人類自私也是最本能的願望,但是永恆是非現實的,轉化這種永恆不也是一種永恆嗎?因此,生命就延伸到了死亡,富貴就延伸到了墓穴。
三是倫理的需要。中國儒家的倫理學說在活人世界裡維系作用是有限度的,因此,中國的封建統治者要把這種作用再強化到死者身上,以對死亡者態度衡量對活人的態度,即「事死如事生」。
四是宗法等級的需要。宗法等級是封建統治者,維護封建秩序的一種有效手段,在死亡之人生大事上也要體現出宗法等級來。
(二)葬具有棺、槨、匣、骨灰盒、罐等。在傳統喪葬禮俗中,葬具也是根據死者生前身份而有所不同的。
棺。直接盛屍的器具。有木製的、金屬制的,水晶制的、玻璃制的、銀制的等。木製棺材講究很多,據說楠木、檀木棺材有保護屍體不腐爛的作用。木製棺材用料也極講究,三寸、七寸,甚至尺外者都有,重到幾十人不能移動。。
槨。棺材外面的套棺。在封建社會,棺槨之用是有嚴格區別的。天子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平民則棺而已。棺罩。舊時出殯時罩在靈柩上的廟堂式的罩子。品級越高,棺罩越講究。匣。多為未成年死者,殮屍之用。也為二次葬骨所用。狀似棺但小。骨灰盒。盛骨灰的器具,多為木製或膠木製。骨灰盒為現代火葬之用。骨灰罐。流行於古代火葬,主要受佛教文化影響。
隨葬品。隨葬品就是伴隨死者人葬的物品。有焚化、陪葬、死者隨身等多種形式。隨葬品有人、有實物、有象徵性物品、有模仿性物品。隨葬品有嚴格等級規定,它是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的標志。現代社會,隨葬品僅僅成為一種象徵,在農村等落後地區還比較盛行。隨葬品的出現與社會意識、宗教信仰有關,「孝」意識起推波助瀾作用。在奴隸社會時期,往往以人隨葬,慘不忍睹,後來就以陶人隨葬,算是一點進步。古代帝王多以實物隨葬,盜墓之風遂起,帝王就以假墓疑之,有的帝王墓穴有十幾處之多。一般民間多以象徵物品隨葬,一則經濟實力不夠,二則怕盜墓死者不安。
選擇了墓地和葬具以後就是喪葬重的安葬方法,這是人們對死者遺體的處置方法,即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安葬死者。遠古時期,人死之後是如何處理遺體的,無可靠記載可考。根據傳說及考古學、人類學研究成果發現,遠古人類對死者遺體處理沒有固定的習俗。人類祖先在200萬年前出現在地球以後,對死者遺體的處理方法幾乎同獸類相差無幾。
我國最早有意識的喪葬活動是距今有1.7萬年前的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對死者既有一定的儀式,又在死者遺骸周圍撒上赤鐵礦粉,並有石器等隨葬品。喪葬習俗是伴隨著「鬼魂」觀念的出現而出現的。由於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所限,對自然界產生了種種神秘感,並根據經驗和作夢的體會逐步產生了種種意識,進而影響到喪葬習俗尤其是對死者遺體的處理方式的形成和發展。自從有了靈魂觀念以後至今,人類對遺體的處理方法可謂是五花八門。按葬法分類有土葬、火葬、天葬、風葬、水葬、崖葬、塔葬、曝葬、腹葬、裸葬、路葬、樹葬、洞葬、海葬、野葬、掛葬、船棺葬、銅棺葬、懸棺葬、石棺葬、瓮棺葬等等;按葬式分類有仰身葬、俯身葬、側身葬、屈身葬、直立葬、解肢葬(割體葬)、一次葬、二次葬等。上述葬法、葬式歸納起來無外乎有以下兩種:一是遺體保存法,認為靈魂須以屍體為依託和歸宿,故盡量保存遺體,如土葬、懸棺葬、防腐葬等;二是遺體消滅法,認為靈魂應盡快脫離身體升天,故盡快消滅遺體,使靈魂得以安息,如火葬、水葬、天葬等。
安葬的方式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出現了明顯的階段性,逐漸形成了以土葬為主的傳統喪葬習俗。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人們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安葬方式,有的被不斷更新,賦予了新的內容,並不斷的發揚光大,如火葬;也有的因繁瑣、有礙環境而被淘汰,如懸棺葬、高架葬、瓮葬、水葬等。遠古時期的葬法、葬式的形成和選擇往往與人們生活的環境和地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實行樹葬、風葬、露天葬的,多為生活在森林中的民族,如我國的古契丹人,將屍體懸掛在樹上,三年後焚燒屍骨;如實行水葬者,一般生活在江河岸邊,如我國少數民族的藏族、獨龍族對非正常死亡者,扔屍體於江河中,任其飄流;再如實行火葬者,因其居住在高寒地區,火對生活的影響特別突出,進而影響到喪葬,如我國古代西北的氐羌族盛行火葬。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於各民族所處的地理和環境的不同,從事的生產活動的不同,以及心理素質、宗教信仰的差異等諸多原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葬法、葬式習俗。加之由於幾千年封建傳統文化的影響,各民族的不平衡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表現在安葬方法上也是各有不同。
E. 中國的殯葬文化是什麼,是怎麼產生的。
中國喪葬文化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後歷程,但這並不是一切的終結,因為之後還有後人對其屍體的處理--殯葬。殯葬這一行業源遠流長。從考古資料來看、歐州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大約10-4萬年前莫斯特文化的創造者尼安德人已有了安葬死者的習俗,並且有一定的埋葬方式。大約1800年前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北京山頂洞人已有了喪葬習俗,山頂洞人洞穴的一側有一塊墓地,發現了三具人骨架,死者身上有一些石珠,鑽孔骨達,骨墜裝飾品,另有燧石石器。山頂洞人遺賅周圍撒有含赤鐵礦的紅色粉末。 遠古時期,葬地的形成或選擇往往與人們的生活環境關系密切。實行樹葬或者風葬的,多為生活於樹林中的民族;如我國古契丹人,將屍體懸持樹上,三年後焚燒屍骨;水居民族,如獨龍族村非正常死亡者,扔屍體於江河,任其飄流;中國西北的氏恙民族,因生活在高寒地區,火對於生活的重要性特別特出,影響到喪葬也盛行火葬。
以上文字謹作為緒論。以下將分為葬法篇禮裕篇,分別對中國的喪葬業加以簡述。
一、葬法篇
1.土葬
除漢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漢族貴族的棺木有數重,外層叫「槨」,內層叫「棺」,製作很講究。有錢人家會在棺蓋雕刻精美的動物圖形。一般百姓的墳墓是很簡便的,他們選擇一塊「吉地」之後,就在那裡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後在上邊堆成圓錐或土堆兒。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個地區,形成一個墳區,俗稱祖墳地。每座墳頭都按家族輩份的大小,前後依次排序,以便後世能辨別清楚,哪個墳屬於哪一輩。人們把死後能埋入祖墳,看作一種禮遇,是做人的起碼條件之一。因為許多人不能入祖墳,如優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漢族死在外鄉的人,一般也不能回鄉安葬,即使千里迢迢運回屍體,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謂「野鬼不能見家神」。
漢代崇尚黃色,歷代帝皇都以黃色為顯貴之色,黃色實為土色。在陰陽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個最穩定、最可靠的基礎,因此,人死後葬於土中,被認為是使靈魂得到安息最好辦法。土葬符合漢族人民的生活習俗,以及「有地則生,無地則死」的傳統觀念,所以土葬千百年來一直是漢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2.火葬
火葬是我國最古老,並對現今社會影響最大的喪葬習俗,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出現了火葬,火葬開始之時,首先在部分游牧民族中盛行,這在先秦之時就有記載。《墨子·節葬下》雲:「秦之西有儀渠國,其親戚死,聚薪柴則焚之, 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列子·楊朱》也曾記載曼平仲的話:「既死,豈其我哉,焚之亦可」,到了東漢後期,佛教也傳入我國,佛教徒實行火葬,漢族一般百姓實行火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宋元時期。《宋史·禮志二十二》說:今民人俗有所謂火化者,……河東地狹人眾,雖至親之喪悉皆焚棄。許多地方建有「化人亭」,《大元聖政國相典章》記有:北京路百姓父母身亡,往往置於柴薪之上,以火焚之,這一時期的火葬,往往與家境貧窮,無錢或無地埋葬有關。有的屬客死異鄉,路途遙遠,難以扶屍回鄉而火化;個別情況屬戰死沙場,軍情緊急,火焚了事。在民間,對部分傳染病死者,也採取火化方式,這時間,漢族火葬也曾受儒學干擾,宋大祖趙匡胤、南宋高宗趙構,都曾下詔禁止火葬。
3.崖葬
崖葬又名懸棺葬,是我國古代廣居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種特殊葬俗,被認為是世界大化史上的一大奇跡。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縫或人工木樁把棺木懸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將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鑿成的岩洞之中,懸棺葬的葬地都是選在面臨江河的絕壁高岩上,其葬具多為船棺,長2-3米,寬約半米多,形體似一隻船,分為頭、尾和侖三部分,頭尾翹起,倉為棺樞,安放屍體。
廣義的懸葬又指在石崖上穿鑿洞穴作為墓室的一種具地方特色的墓葬結構形式。在四川三峽崖洞中,曾發現戰國時代此類崖墓,這一階段的崖墓室,距地面高一些,低者二三米,高者一二十米,有的業於緩坡崖上,有的開於懸崖峭壁之中。墓分為單室墓,夫妻合葬有雙室墓,家族合葬的多室墓三種,通常在墓室內外崖避上雕刻有各種圖案,有的還銘刻有銘文,死者姓氏及一些吉祥語。
4.天葬
天葬是我國青藏高原藏族人民採用的一種很特殊的埋葬方式。天葬有專門的場地,那裡地勢平垣、開闊,中心點上得有一塊平坦的石頭。送葬的家屬把死者抬到這里,就遠遠地避開。天葬場有專門的師傅。他先將屍體用繩索捆綁在石頭上,然後舉起鋒利無比的刀子,將屍體剖開,皮肉、內臟。骨骼各自分為一堆,一般分八大塊。骨骼(包括頭骨)必須用石頭,細細砸碎,拌上一些酥油糌粑。這些工作做完後,天葬師圍繞著那石頭,點燃一堆堆柴禾,並在火上灑上酥油。這時,整個天葬場煙霧滾滾,酥油的氣味四下飄,不一會兒,大批的禿鷲就從四面八方飛來。性急的擁在火堆旁邊,性悠的展開巨大的雙翅在空中盤旋。當天葬師估計這些天葬使者足以一次解決問題後,便揚起雙臂,向天空「嗚嘎!嗚嘎!」地呼喚。還不等天葬師退離葬場,成百隻鷲鳥就從天上、地下一齊撲上屍堆。整個葬場你爭我奪,殘煙繚繞。一片啄食吞咽的聲浪令人驚心動魄。再過半小時,天葬場留下幾絲血污,使四野空空了。藏族人認為屍體不被吃凈,死者不會升天,是不吉利的,因此總是等禿鷹餓時才舉行。 送葬的人在遠處目睹這個場景,心裡是平靜安寧的。他們認為死者已被鷲鳥帶上藍天,他的靈魂安然無恙地回到佛祖身邊去了。他們心安理得地返回家園,路上沒有一個人抽泣和號哭(外族人及藏族女性禁示參加天葬)。
5.二次葬
二次葬是在採取埋葬、火葬、風葬等等方式後,對屍體作二次或以上的處理。我國南方地區台灣、福建、廣東和廣西的漢族和壯藏,自古以來比較流行二次葬。人死後即棺殮土埋葬。待三五年後屍體腐爛後再擇吉日,發 開棺,檢取骨殖,將骨頭擦洗干凈、晾乾。再按照次序分頭、頸、胸腰、下肢裝入特製的陶瓮。俗稱「金塔」。這種二次葬又稱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撿骨葬,至今在福建、廣東、廣西的女村地區還保留此種葬俗。 6.現代葬俗
解放以後,國家為了節約土地,杜絕疾病蔓延,規定除部分少數民族外,其餘一律採用火葬。人死後,被送往殯儀館停放,屍體赤裸冰凍存放。為了延長保存時間,殯葬人員會在死者腳板底扎一個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屍體送到殯儀館後,一般三天內舉殯,舉殯分遺體告別儀式和追悼會兩部分。遺體告別儀式時設置「靈堂」,靈堂四周排滿花圈,花圈上掛滿親朋戚友的輓聯。告別儀式開始先播放一段哀樂,悼念者默哀三分鍾,之後向死者三鞠躬,最後繞遺體一周,瞻仰死者遺容。長子手捧死者遺照領悼念者去小禮堂開追悼會。追悼會主要是表彰死者生前功跡,因過於形式及勞民傷財,現已基本取消。遺照一般不用彩色,且用「炭燒瓷相」,以示永久存。
舉殯後「靈車」--現稱「專用車」把遺體送到火葬場--俗稱「大煙囪」,經大火焚燒後屍體化為灰。親人可根據情況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樹等。
二、禮俗篇
漢族人喪葬禮俗繁復,此處僅舉幾例以饗讀者。
1.慎終追遠閏月年
在閏年、閏月「慎終追元」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為重要的事情。其主要做法是在閏年、閏月給老人做壽衣壽材,取閏余成歲,增福添壽之意。
關於壽衣(也稱殮衣、老衣),有許多風俗禁忌。做壽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綢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為「洋」、「陽」同音,壽衣要穿到陰間去,所以不用。做壽衣一律不用緞子,因緞子與「斷子」同音,是忌諱斷子絕孫之意。壽衣也不能用皮、毛料製作,否則,死者來世會轉生為獸類。壽衣一般都不釘扣子,不論內衣還是外衣,一律釘原衣料縫成的帶子,據說是不要結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頭兒打的算盤疙瘩),且有後繼有人之意。至於壽衣的數量,一般都是單數,三、五、七、九件不等,忌諱雙數,恐怕死亡的凶禍再次降臨。
關於壽材(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銅等。春秋以後以木為主。漢族習尚以松柏製作,因為松柏象徵長壽。一般不用柳木,因為柳樹不結籽,唯恐有絕後之患。
2.停屍儀式
整個儀式包括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壽衣,移上靈床、送終、買水、飯含等步驟。 所謂買水,是因為民間所取用的洗屍水往往都是買的,俗稱「買水」。「買水」是以投錢入水來加以體現的,即將「陽水」變成「陰水」。買水所用的錢主要是陰錢、燒香、化紙,即紙錢。
飯含指地死者口中放入米貝、玉貝及米飯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右人舉行「飯含」的含義是不讓死者張著空嘴,餓著肚子到陰間去受罪,成為餓死鬼。古代飯含作了嚴格的等級限制。明代規定五品以上飯稷含珠,九品以上飯梁含小珠,庶人飯梁含錢。
3.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稱,所謂「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時家裡有了喪事,所有家庭成員按照自身與死者的關系,遵舊禮成服。
一般說來,男女孝屬均身穿粗白布長袍,俗稱「孝袍子」。子女孝屬不縫底襟、腰間繫上麻繩或麻縷,謂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爺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漢人大都戴口袋頂的孝帽,上邊釘有小銅錢,還有棉球。長子釘一個,次子釘兩個,三子釘三個,其他類推。孫子輩的在孝帽上釘紅棉球,長孫釘一個,次孫釘兩個,余者類推。重孫輩的在孝帽上釘粉紅色棉球。無論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雙親均已去世,則可蒙嚴,若有一親健在,就不能蒙嚴,露著黑色後跟,孫子、孫女則蒙紅後跟。
4.起杠
起杠,就是將棺木栓好後往起。出堂時用小杠,抬到大街時換大杠和大罩。貧戶則一直是小杠到底。杠的種類,皇杠為120名杠夫,以下有64人大杠、48人大杠、32人大杠、24人、16人、8人、甚至4人、2人的穿心杠等。《道咸以來朝野雜記》里說,前清時,皇家、王爺、貝勒用80人大杠,一品大員用64人杠,次者48人,再次者32人……,可見用杠也是根據官品等級的。
富貴人家出殯,換最後一次大杠,大罩為正式起杠。貧戶不換杠、換罩。起杠時,富戶燒「陰宅」(紙制房屋),一般戶只燒一堆紙。多數人家在這時連靈花、剩餘的「亡人香」,也一並焚化。亡人生前用的枕頭要拆開,把裡面的蕎麥皮倒出,連同枕頭套一起,放在門外大街上,由留在家裡的人(未去送殯者)燒掉。
5.摔盆、打幡 與起杠同時,跪在棺前打幡的長子還要有摔盆之舉,這個盆是一個底下帶窟窿眼兒的瓦盆。摔的時候,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手摔,摔不碎者,忌摔二回。如果兒子太小,需大人幫助完成動作。
在漢族的許多地方,杠幡的孝子們還要拿著一根「哭喪棒」(南方有些地方稱「孝子棍」,有些地方叫「孝喪棒」),哭喪棒多為木條,裹上白紙即可。據說哭喪棒的來源是因為孝子一般都哀傷,有的更會因此身體不支,於是用拐杖助走動。後來大椴發現用拐杖足以表明哀傷之深,於是形成例規,凡孝子均需柱一根拐杖,就是哭喪棒。
F. 葬禮的文化意義
葬禮 是中國幾百幾千年來傳承的禮節,經過幾百幾千年的演化在一步一步的發生變化, 但不管怎樣變化,其核心觀念是不可能改變的。 葬禮的3的特徵是葬禮的核心。
G. 中國傳統喪葬文化是怎樣的
套衫。為死者准備的衣服(壽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達十一件(但必須是奇數),先由孝男套上試穿,稱為「套衫」。孝男穿好壽衣後,拿一個秤子,好像要稱衣服似的,這就是告訴死者壽衣是子孫買的,要他穿了去見祖先。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疚。病人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挺喪"。
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里,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後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後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
H. 人類文化學的研究方法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跨文化比較分析,一為實地調查。早期的人類學家大都依據航海者、探險家、傳教士記述的民族志材料,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至19世紀末,人類學家開始注重深入細致的實地調查。在這方面,美國的F.博厄斯、英國的B.K.馬林諾夫斯基等曾做出重要貢獻。實地調查已成了文化人類學獲取資料的基本途徑,跨文化比較研究方法也比過去更加嚴密完善,開始普遍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和電子計算機處理民族志資料。
文化人類學在破除迷信,幫 助人們擺 脫 神 學思想束縛,客觀科學地認識自己的行為,消除民族偏見,增進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團結,促進人類社會繁榮發展等方面曾起過重要作用。
「部落自然法」就是各民族之間共同普遍的原則。維柯按照「本性即生育」的原則,考察了地中海沿岸民族的原始文化,從中發現了三個表現在不同民族歷史中的共同普遍原則:宗教、婚姻制度、喪葬制度(相當於我國「周禮」中的祭禮、婚禮、葬禮)。維柯認為,宗教、婚姻、喪葬是人類文化生活的共同來源,是人類進入文明狀態的標志,是人和動物相區別、人之為人的主要特點。這三大來源體現了人類共同遵守的「部落自然法」,由一切人所分享的自然理性所規定的、自發的和必然如此的習俗或傾向。這種「部落自然法」就是宗教、婚姻、喪葬等「起源於互不相識的各民族之間的一致觀念」的「共同的真理基礎」,就是由人類起源方式所決定的共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