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蒙古族習俗有哪些
1、藝術習俗
一提起蒙古族很多人除了會想起烤全羊之外,還會對馬頭琴悠揚的琴聲情有獨鍾。蒙古族人能歌善舞這是公認的事實,. 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蒙古人用勤勞勇敢的人生態度,以及獨具草原特色的大智慧,創造出了極其豐富而又寶貴的草原音樂。
蒙古族服飾的主要特點就是長袍、長袖,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長袍都特別肥大。但是從顏色上來講多以紅、黃、深藍色為主,這說明蒙古族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掌握的染布技術。或是與漢族手工業者學習之後,進而形成了獨具蒙古族風俗習慣的染布技術。
一般情況下蒙古族長袍無論男女下擺均不開衩,而在穿長袍的時候腰部還會系著一條紅、綠綢緞腰帶。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將肥大的腰身固定住,這樣在穿長袍之後才更有利於日常生活。
『貳』 蒙古族有哪些習俗
蒙古族主要生活習俗如下:
1.蒙古包為蒙古民族的傳統住房。蒙古民族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蒙古族的飲食有糧食、奶食、和肉食。蒙古族不吃青牛肉。
2.蒙古族最大的傳統的節日性群眾集會為「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游藝,起源於13世紀初。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馬奶節、那達慕大會和新年(也稱白月)。
3.很多蒙古族牧民酷愛鑽花煙鍋(煙斗),曾有「一個煙鍋換一隻羊」之說。用五種金屬原料鑽成花﹑鳥﹑魚﹑獸等花紋圖案的煙鍋,再配上紅瑪瑙煙嘴和檀香木煙桿,不僅實用,還是十分精美的工藝品。
4.新中國成立前,蒙古族地區曾有過很多落後的婚姻習俗,如貴族一夫多妻﹑包辦婚姻﹑結婚前要由喇嘛念經或求神問卦﹑重聘禮﹑搶婚、收繼婚習俗等風俗。
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戀愛,自主擇偶,絕大多數家長接受和同意孩子的選擇,父母前往女方家「徵得同意」只是一種必要的程序。那些落後婚俗大部被廢除。
5.新中國成立前,蒙古族的喪葬一般有火葬﹑土葬和野葬(也稱天葬)。西部牧區常見的是野葬。人死後將屍體放在木輪車上拉著跑,直到掉下來為止。屍體置於荒野,被狼或野鷹吃掉,死者的靈魂即可以升天堂。
七天後,如果死者的屍體還在,被認為是不吉祥的,必須繼續請喇嘛念經﹑向喇嘛布施,替死者祈禱消災。
火葬主要是上層喇嘛,土葬則多為王公貴族以及農區或半農牧區的蒙古人。新中國成立後,蒙古族野葬形式消失,完全改用土葬和火葬,其喪葬方式的選擇主要取決於自己家族的習慣。
(2)蒙古族人的風俗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蒙古族一向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河套地區流傳有這樣一句話:「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反映了內蒙古民歌之多。蒙古民歌可分為長短調兩種體裁,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質朴﹑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聽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好力寶」是內蒙古民間流傳很廣的一種演唱形式,有固定的曲調,唱詞是觸景生情的即興創作,深受群眾歡迎。另外還有「瑪哈塔勒(贊詞)」﹑「於熱勒(祝詞)」﹑「岱日勒其(對口唱)」﹑神話﹑童話、傳說﹑說書等內容和形式。
馬頭琴是蒙古人民最喜愛的民族樂器,因琴桿上端雕一個精緻的馬頭而得名。最早的馬頭琴稱為「奚琴」或「胡琴」,起源於東胡的「奚」(即庫莫奚),清末稱作「潮爾」。演奏形式多半是獨奏,或是自拉自唱。馬頭琴拉出來的聲音遼闊低沉,悠揚動聽,彷彿把人們帶進茫茫無邊的草原。
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傳統舞蹈有馬刀舞﹑筷子﹑安代﹑馴馬手、小青馬等。通過草原馬上生活提煉而成的馬舞,造型挺拔豪邁,步伐灑脫輕盈,在一揮手、一揚鞭、一騰跳之間,都使人感到駿馬的縱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叄』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蒙古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那達慕大會,不吃馬肉。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肆』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蒙古民族有尊老愛幼的習俗。他們的諺語中說:「尊敬德高的人、敬愛年老的人」,「對餵乳汁的母親要敬愛,對教字母的老師要尊重」,「老人的經驗教育人,太陽的光輝溫暖人」等等。這些都表現了對老人的尊重和愛戴。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歷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時才祝壽。不過父母親在世時,兒孫輩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不許做壽。
過本歷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熱鬧,但是過了六十一歲,七十三歲、八十五歲就另當別論了。過本年的一般不祝壽。巴林蒙古族老年人過本95歲就不計年齡,也不做百歲。
祝壽和過本歷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給老人祝壽的人家,主人家的兒女們的從年底開始就准備設宴。初一就開始來迎接陸續到來祝壽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選定一個吉日,再通知眾鄉親、朋友、親戚等。
祝壽儀式比較簡單,席間,來賓們都為老人敬酒、獻哈達和禮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語稱「朱來」。然後叩拜主人,表示感謝主家招待。
祝壽的禮品通常有:馬、牛、綿羊或羊烏查、皮長袍、棉長袍、夾長袍、靴子、煙、荷包、錢等。禮品品類一般占「三」數。祝壽完畢,祝壽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贈煙、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給月餅或一二元零用錢等。
家庭沿襲
早在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畜牧業生產有了相當發展,伴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 蒙古人家庭發展起來。
成書於十三世紀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對蒙古族的家庭情況多有記載,如阿 豁阿死後,兄弟五人「即分馬群家貲」,孛端察爾在兄弟的幫助下俘獲扎兒兀惕部的阿當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馬群、家貲、隸民、奴婢等。
『伍』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近些年受到內蒙古大草原旅遊熱的原因,很多蒙古的風俗已經被遊客所熟知,這里不準備贅述,但是還有一些比較有趣的習俗和來由大家並不清楚,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些有趣的習俗:
同樣,他們在賽馬的時候也是如此,不分年齡和體重級別,而且是30-50公里的那種長途賽,甚至不分男女,大家一起上,一次比賽下來,有幾百匹馬同時沖出跑道,不僅需要體力,還要智慧和運氣,場面非常好看。
其實蒙古族好友很多好玩的習俗,都是有原因的,這些背後的原因更加有意思,以後會繼續講解,希望大家喜歡,謝謝閱讀!
『陸』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1、交通習慣方面,蒙古人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2、禁忌方面,蒙古人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3、婚姻方面。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
『柒』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白節、成吉思汗紀念節、那達慕大會、敖包節、麥德爾節、馬奶節等。
蒙古族人過各種節日的時候都會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戴上各種裝飾品,或載歌載舞,或比賽騎馬、射箭、摔跤,還會製作各種美食,如手把肉、烤全羊、包餃子、烙餅,還有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各種奶製品。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於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
『捌』 對於蒙古族的文化習俗,你了解多少
對於蒙古族的文化習俗,你了解多少?
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裡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餘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里,然後叩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艷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後,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後進,拜完年後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後將哈達揣進懷里,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嘗。
『玖』 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風俗習慣
1、背弓挎箭,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親時,新郎要佩帶弓箭,跨駿馬啟程。到女家後,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時再挎上。
2、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
3、獻哈達,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4、遞鼻煙壺,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
5、血祭,就是把自己喂養的牛、馬、羊宰殺了,供奉在敖包之前。這種祭法由來已久,現在各另地方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