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中國文化中各種數字有什麼含義如4,9,11等,盡量全面一些。謝謝
1——一,有第一、金牌、萬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榮的象徵。 第一:No.1是很多成功人士一生追求的目標,站在事業和人生的顛峰,永遠成為天之驕子。第一對於他們是地位和尊榮的象徵。 金牌:奧運會等大型比賽,金牌就意味著第一,是所有人花費無數心血爭奪的目標,它不僅代表了參賽者的最高能力和成就,也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無上的榮耀。 一,萬物的起始:《說文》有語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淮南子》有語一也者,萬物之本也。
2——在中國人眼裡,2是偶數,有雙的寓意。中國人總是希望好事成雙,所以2是個很受歡迎的吉祥數字。 結婚要貼喜喜,取雙喜臨門的彩頭,祝詞比翼雙飛,希望夫妻白首偕老。平時稱贊人,也是才貌雙全、文武雙全、智勇雙全。討吉利時,帶兩帶雙的詞就更多了:兩全其美、福慧雙修、雙喜臨門等等
3——在中國文化里,三表示多,凡事不過三,很多時候,三具有典型性,如:三甲,也是一條界線。同時,三與道家頗有淵源。三表示多而且典型時,有詞入木三分、繞梁三日等等,《戰國策》有語魯仲連辭讓者三。《史記》有語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小說中,更喜歡用三天三夜這個經典時間段。三與道家的淵源,體現在三皇、道的解釋:三,天地人之道也。 《老子》有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4——在中國,4也是一個典型數字,用途非常廣泛,很有價值。四柱:指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四制:喪服有恩、理、節、權四制。四大:佛家以地、水、火、風為四大。道家以道、天、地、人為四大。四行:四種德行:仁、義、禮、智或孝、忠、信、悌,內容隨文而異。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四種文具的統稱。
5——在中國文化和生活里,5是一個應用的很廣的數字,很有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五行:金、木、水、火、土。段玉裁註:水火木金土,相剋相生,陰陽交午也。五倫:封建禮教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倫理關系。五穀:稻、黍、稷、麥、豆。五音:中國五聲音階上的五個級,相當於現行簡譜上的1、2、3、5、6。唐代以來叫合、四、乙、尺、工。更古的時候叫宮、商、角、徵、羽。五官:指耳、眼、鼻、口、身,通常指臉部器官。
6——六,六六大順,由此可見,六在中國人眼裡,是多麼的受歡迎受重視。中國文化里,六的使用也非常廣泛,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數字。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六書: 古代分析漢字而歸納出的六種條例,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或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禮:中國古代婚姻需備的六種禮節——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親:古指父、母、兄、弟、妻、子。六律:1.黃鍾(C)、2.大呂(#C)、3.太簇(D)、4.夾鍾(#D)、5.姑洗(E)、6.中呂(F)、7.蕤賓(#F)、8.林鍾(D)、9.夷則(#G)、10.南呂(A)、11.無射(#A)、12.應鍾(B)、合稱十二律。區分開來,奇數(陽)稱六律,偶數(陰)稱六呂,合稱律呂。六味:指苦、酸、甘、辛、咸、淡等六種滋味。六料:原指稻、黍、稷、粱、麥、菽六穀,後為各種穀物的泛稱。六曹:指功曹、倉曹、戶曹、兵曹、法曹、士曹。
7——七,在中國歷史文化和生活中,用的非常廣泛,是個很有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數字。 《漢書 律歷志》有語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說文》有語七,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斜出也。七一: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日。七寶:佛經上指金、銀、琉璃、硨磲、瑪璃、珍珠、玫瑰。七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古時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由於節日的來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節近兩年逐漸發展成為華人的情人節。七步成詩:稱人才思敏捷。七擒七縱: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8—— 八諧音發,在中國,有招財提運的含義,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手機號碼、車牌號碼、門牌號碼等等,都是以8字為第一考慮。不僅如此,在中國的漢字詞典里,八的含義也非常之廣,它往往於方位卦相命理相聯,甚至連解放軍的前身也命名為八路軍,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數字。八荒:最遠之處。《過秦論》有語並吞八荒之心。《飲冰室合集》有語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八字:用天乾和地支表示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的八個字,算命者認為從生辰八個字可推算一個人的命運。八卦:遠古中國的一套象徵性符號,由三條長畫或斷畫組成的八種圖式,在中國和日本用於占卜和象徵。八拜之交:古代世交子弟對長輩的禮節,後世將異姓結為兄弟亦稱八拜。八斗才:舊時比喻高才。謝靈運嘗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八行書:舊式信箋每頁八行,因此代稱信件。溫庭筠《酒泉子》八行書,千里夢,雁南飛。八仙:神話傳說中道教八位神仙,即漢鍾離、李鐵拐、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
9——漢語九,為最高數,諧音久,有永恆之意,被歷代皇帝所尊崇。《史記》有雲: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洲。 九鼎九洲更成為家國天下權力的象徵。我國民間對九也很偏愛,凡事用九作計量單位。 歷代皇帝愛九,他們穿九龍袍,造九龍壁,利用九與久的諧音來表達萬歲 萬壽無疆和天下永久的慾望。舉世聞名的皇宮(故宮)就是一個九的王國。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故宮內各宮、殿與大、小城門上金黃色的門釘,也都是橫九排、豎九排,一共九九八十一顆;台階的級數也是九或九的倍數;故宮內宮殿房屋總數為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天壇、頤和園等皇帝所到之處,建築也多以九為基數。不僅如此,他們還在中央統治集團內部設九卿,即九個官職,從秦漢到清朝,代代如此。 我國民間對九也很偏愛,這表現在凡事用九作計量單位,數九便是一例,南朝梁代《荊初歲時記》記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歲寒。此後,九九歌便開始在民間流傳,這些九九歌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態現象和天氣徵兆,反映冬季九九中的氣候變化規律。到了明代,出現了畫九,清代,又發展為寫九,無論是數、畫還是寫,都是以九為標准數字,勾勒出冬季的天氣變化情況等。
10——十,表示達到頂點,有十全十美的含義,代表圓滿。十在中國文化和生活里,是一個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都很高的數字。 《說文》有語十,數之具也。十拿九穩:比喻非常有把握。十全十美: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無缺陷。十里長亭:古時設在路旁的亭子,常用作送別餞行之處。十步芳草:比喻處處都有人才。《說苑》有語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B. 能詳細介紹下數字(例如3、6、9、12、24、36、72)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義嗎謝謝!
要了解這個,就須知道這幾個字在古時候的特定含義。道家追求自然之道,即天道。所以凡與天道有關的數字在古時候的文獻中可以經常見到。這是一種對天道的敬畏。
三,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說文》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
七,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斜出也。——《說文》
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漢書·律歷志》
天道以九制。——《管子·五行》
古人造字以紀數,起於一,極於九,皆指事也。二三四為積畫,余皆變化其體。——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C. 關於數字的文化內涵
我個人覺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也許不太好定義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不過你從人們對數字有迷信(像8),或是諧音什麼的角度談談可以嗎?不知道適不適合你的作業.如果說起源,應該查下阿拉伯遠古文化之類的吧~你還可以參考下夏康達教授的<吉祥數字與其他>(上他博客看看)這篇文章,或許找不到明確答案,但是可以給你些啟示吧~~
個人見解,希望對你能有幫助,加油~~
D. 數字與中國文化
兩儀:天、地。
三班六房:「三班」指皂班、壯班、快班;「六房」指吏、戶、禮、兵、刑、工。
三從四德:「三從」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楚:江陵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
三防:核武器防護、化學武器防護、生物武器防護。
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 夫為妻綱。
「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三公:1、太師、太傅、太保。2、漢代稱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
三姑六婆:「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指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葯婆、穩婆。
三寶:佛教中三寶指佛、法、僧。
三藏:經、論、律。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三國:魏、蜀、吳。
三皇:1、伏羲、神農、燧人;2、伏羲、神農、女媧。
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三軍:1、中軍、上軍、下軍。2、中軍、左軍、右軍。3、海軍、空軍、陸軍。
三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膀胱、小腸、大腸)。
三峽:瞿塘峽、巫峽、 西陵峽。
三夏:夏收、夏種、夏管。
三秦:項羽三分關中將以今陝西中部咸陽以西和甘肅東部地區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以咸陽以東至黃河之地封司馬欣慰塞王;
以今陝西北部地區封董翳為翟王。
三言兩拍:「三言」指《喻世明言》(《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兩拍」指《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三朝五門:1、「三朝」指外朝、治朝、燕朝;「五門」指皋門、雉門、庫門、應門、路門。2、明清故宮又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奉天門)。
四部(四庫);指經、史、子、集。乾隆38年(公元1773年)開始 編撰,經十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
79337卷。
四寶(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四大發明:司南(指南針)、火葯、造紙術、活字印刷術。
四大佛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
四大美女:西施、貂嬋、王昭君、楊玉環。
四大名門: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四聲:1、古指平聲、上聲、去聲、入聲。2、今指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四時(四季):春、夏、秋、冬。
四詩:齊詩轅固、魯詩申公、韓詩韓嬰、毛詩毛公。
四君: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
四事:琴、棋、書、畫。
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指《詩經》《禮記》《書經》《易經》《春秋》。
四維:禮、儀、廉、恥。
四診:望、聞、問、切。
五彩:青、黃、赤、白、黑。
五保:保吃、保穿、保燒、保教、保葬。
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
五穀:稻、黍、稷、麥、豆。
五官:眼、耳、鼻、口、舌。
五湖: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
五胡:匈奴、鮮卑、羯、羌、氐。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五金:金、銀、銅、鐵、錫。
五陵:西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五帝茂陵、昭帝平陵。
五糧液:由紅高粱、糯米、大米、小麥、玉米等原料製成的酒。
五嶺:越城嶺、都龐嶺、騎田嶺、萌渚嶺、大庾嶺。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倫常關系。
五內(五臟):胃、膽、大腸、小腸、膀胱。
五味:酸、甜、苦、辣、咸。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禽戲:指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動作的健身運動。
五香: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
五辛(五葷):佛教指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茗蔥。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嶽: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約恆山、中嶽嵩山。
五代十國:"五代"(907-960)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902-979)指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政權。
六藝:1、禮、樂、射、御、書、數。2、《易》《禮》《樂》《詩》《書》《春秋》。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
六官(六卿):1、《周禮》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口、
冬官司空分管邦政。2.、范氏、中行氏、知氏、韓氏、趙氏、魏氏。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合:天、地、東、南、西、北。
六境(六塵):色、香、味、聲、觸、法。
六親:1、父、母、兄、弟、夫、子;2、父、母、兄、弟、婦、子。
六神:道家所謂主宰人體的心、肺、肝、腎、脾、膽六臟的神靈。
六欲:1、 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
2、生、死、耳、目、口、鼻。
六畜:馬、牛、羊、豬、狗、雞。
六丁六甲:「六丁」指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總稱陰(女)神;
「六甲」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總稱陽(男)神。
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七竅:耳、目、口、鼻七孔。
七曜(七耀):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八綱:中醫將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項作為治病依據。
八股文:全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八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八體:秦始皇是制定的八種書體即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
隸書。
八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
八仙:呂洞賓、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鐵拐李、韓湘子、曹國舅。
八音:古時製造樂器的八種主要材料:金、石、土、革、絲、木、竹、匏。
八議:中國古代刑法對於八種人予以特權的制度。包括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
九族:1、父、祖父、曾祖、高祖、子、孫、曾孫、玄孫及自己九代。
2、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兩代。
九卿:1、周以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宗伯、司徒、司馬、司寇、司空為九卿;
2、秦以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為九卿;
3、漢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
十國(902-979):指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政權。
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十種重大罪名,始於
北齊,隋代修改後沿用至清代。
十大陣圖: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四門兜底陣、五虎群羊陣、六丁六甲陣、
七星北斗陣、八門金鎖陣、九字連環陣、十面埋伏陣
十三轍:中東、人臣、江洋、發花、梭波、遙條、由求、懷來、乜斜、言前、衣欺、姑蘇、灰堆十三種北方戲曲韻腳的分類。
十三陵:長陵、景陵、永陵、德陵、獻陵、慶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定陵、昭陵、思陵等明代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群。
十三經:指十三部儒家經典即《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
《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
《爾雅》、《孟子》。
十六國(304-439):前趙、後趙、前燕、後燕、南燕、後涼、南涼、北涼、前秦、
後秦、西秦、夏、成漢、前涼、西涼、北燕。
十八般武藝:刀、槍、劍、戟、棍、棒、槊、鏜、斧、鉞、鏟、鈀、鞭、鐧、錘、叉、戈、矛。
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
《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
大暑、小暑、立秋、處暑、白露、立秋、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八宿:東方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總稱青龍;
西方七宿 奎、婁、胃、昴、畢、觜、參,總稱白虎;
南方七宿 井、鬼、柳、星、張、翼、軫,總稱朱雀;
北方七宿 牛、斗、女、虛、危、室、壁,總稱玄武。
E. 數字文化論文咋寫
數字文化,歷史悠久,而且分布極廣,一直都在變化發展,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可以說數字是成就人人類社會的極重要的因素,你可以從這些要點進行突破,除了搜尋它的歷史變遷,更可以找一些關於它的最新論點,再加上自己的想法,祝你能寫出一篇重量級的論文。
F. 數字文化1和9的解說是什麼
1號個性獨立、有主見、自主能力強、生命力旺盛、積極進取、有領導潛力。如能正確發揮自己的領導力,必能獲得成功。負面呈現的行為:固執、個人利己主義、太專注個人的目標,獨斷專行。
9號人天使般的人物,超級服務高手,性格開朗、活潑大方、機敏智慧、善於交際應酬,隨機應變能力強。任何話題都可以與他人互動並可以談的很投機。
生命數9的能量
是所有其他能量的綜合體,有顆慈悲心,關注大眾疾苦,心有大愛,喜歡用寬廣敞開的能量去接納和進入世界,生命數9也是關於同理心,慈悲,信任的,他們的愛和神愛世人的愛相似。喜歡付出,有大愛,容易相信和信任他人,想賺錢又不好意思談錢,擁有完美的想像力,具有讓夢想變成現實的能力。
G. 什麼是數字文化
請參考
談談數字化社會文化的出現
數字化社會文化最近被談論的很多。如何認識數字化社會文化的出現,需要用跨學科的思維逐層解剖分析,筆者擬從三個層面上開展以下思考。一是什麼是數字化,二是什麼是數字化社會,三是什麼是數字化社會文化。不把這些基本概念界定清楚,數字化社會的文化就無法認清,一切就無從談起。
先說第一,數字化是以計算機、互聯網、以及數字化視頻信息採集、處理、存儲和傳輸技術的普及開始的。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人處理信息經歷過幾個階段:結繩記事、甲骨鍾鼎、韋編竹簡、活字印刷、數字排版等,每個階段必要總結出一些相應的編著體例規范。比如一根竹片叫「簡」,把許多根簡編連到一起就叫「策」(策,通冊);一塊木版叫「版」,寫了字後叫「牘」;故史稱「簡策」或「簡牘」。據近代大學者王國維先生考證,春秋戰國時期的簡,最長2尺4寸,其次1尺2寸,又次8寸;兩漢時期的簡,最長2尺,其次1尺5寸,又次1尺,最短的5寸。長簡寫經典,短簡寫傳記、雜書。每簡只書一行字,簡上的字數不等,多則25-30字,少則7-8字。《禮記》上說:「百名以上書於策,百名以下書於版。」 以上這些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書籍編著體例了。現在我們編輯圖書已經有了系統的編輯體例理論。
如今,我們不僅不用竹簡,第四代媒體:既文字、聲音、圖片、錄像從互聯網路上編輯、存儲、處理在一起的數字讀物也已經出現了。信息量的單位從百千萬文字的字數,變成了M(兆)、G(千兆)、T(千千兆)位元組數。專家預測:現在對數字化信息的展望已經不僅局限於KB、MB、GB、TB、PB 的級別上,已經把更高級的 EB、ZB、YB 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換句話說,中國人處理信息已經可以使用更先進的媒介了。這種媒介把上千年來的平面紙介質徹底改變了,改變成了完全與以往不同的介質以至不能叫圖書了,只好叫「讀物」。簡單說:以學校教學為例,他把知識變成了由知識點組成的知識模塊,不同的模塊組合變成了一個學科的課程,若干學科課程再加上無限聯接的相關學科組合變成了一個專業。學生可以在這種網路媒介上光碟教材上看到文字、圖象、聲音、錄像相互融合,任意鏈接,瞬間互動的各種各樣的知識信息學習平台,可以大大方便自主學習。
那麼,這是不是數字化了呢,是媒介物的數字化,但還不是數字化的表述,這樣的表述只是說明了數字化的一部分以及數字化發展的某些方向。數字化還應包括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結合以及數字視頻的普及。換句話說,數字化就是以互聯網的無限聯接傳輸為平台基礎,以PC機使用為最初的使用環境和各種數字器具的大規模的使用,數字視頻的採集傳輸得到了大規模的普及,這才是數字化。
為什麼呢,因為如今我們,至少我國的主流讀物的介質仍然是平面媒體為主,雖然其生產過程的某些環節已經實現數字化了,雖然也有了很多數字化的產品可以消費,並不等於數字化的出現。數字化的出現可能要緩慢一些。但是一旦我們發覺了數字化可能已經大大完成了數字化的過程。有幾個事情是大家認同的:如著名學者鮑宗豪教授說,數字化生存的特點是:全球化、分散權力、賦予權力、追求和諧。數字化的這個過程必然要朝著全球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必然要從虛擬經濟在網路上實現全球的社會分工、協作和競爭開始,必然要從虛擬網路社會的「新的文化範式」開始。這就是本文擬探討的核心話題。我們沒有理由不做好這一切到來之前的准備。
是否可以這樣假設,數字化是指主流讀物介質以第四媒體滲透進各個領域,具體說是大多數的機構、企業有了自己的網頁,半數以上的個人有了自己的網頁、主要信息資源都可以通過網路獲得和傳播,其中音視頻信息成為了重要信息形式。由於平面介質的紙張在音視頻應用中無能為力,因此只有音視頻信息才真正改變了人們使用紙張的習慣,徹底改變了媒介的介質形式,數字化才真正被標志出時代的分水嶺。
第二,數字化的社會是指新媒體催生了的人類新的生存方式,例如網路傳輸手段等導致了社會構成的基本因素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一個無意識的革命催生著新的社會出現。
首先新媒體的出現加快了社會信息的傳輸效率,社會信息的對稱性得以大大提高。我們知道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前進。比如工具的使用促進了人類階級社會的出現,蒸汽機的發明產生了大工業,網路的普及令全球化成為了可能,數字化給社會帶來了什麼?首先是具體消費方式的變化,適合數字化的領域首先開發了MP3和照相機、數字化電視等消費品,但是並沒有出現全社會的變化,帶來全社會變化的是這類手段進入社會生產環節和信息傳輸過程,比如電子商務。其次,數字化的社會正在漸漸開始,比如我國大城市政府機關的數字化辦公正在強力推行,成為了地方領導競爭業績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家的管理正在以數字化的普及推廣得到不同層次的改進。政府的可以公開的信息,市民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再次,商業行為中網路交易量也已經迅速的增長,大概全球新一組迅速增長的紀錄性數字又要產生在中國,那就是數字化商務活動的交易額。最後,我國近年來教育的網路化雖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但是知識的准備、技術的積淀、以及法規的調整正在不間斷進行。重要的是,還沒找到數字化與傳統教育的銜接點。數字化的教材體例、數字化的教學標准、數字化的教育理念、數字化的教育管理體制正在被急切的呼喚,在這些根本性問題沒有出現之前數字化的社會還只能停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痛苦的徘徊。
不難發現,信息的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始終在各行各業扮演著重要角色,數字化的應用正在深入到計算機研究領域以外的其他領域,比如法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教育學等等
其次,社會信息對稱性的提高必然導致社會管理成本的降低,社會分工的效率將大大提高。各行各業的商業機會的迅速增加,必然驅使人們追逐更大的經濟效益,經濟騰飛的情景正在躍躍欲試的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這可能是前幾次工業革命所未能比擬的。因為這不是單純資本的解放,而是信息的解放。信息經濟在數字化社會中產生的比例將迅速擴大。人們不是從機械化中獲得利潤,也不是從超大型跨國公司的管理效益中獲得利益,而是從信息對稱度上獲得經濟利益,偏僻農村的普通農業產品掛在網上獲得世界各地定單的新聞不斷出現,證明了這種生產方式的巨大生命力。這是與傳統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最後,社會管理成本的降低將帶來社會權力的重新界定和全球性社會的革命。所不同的是革命在社會管理細節上開始,同時在各個不同領域的細節上展開,國家間的競爭變成了對這種社會變革的深刻適應程度和迅速的反應速度。數千年前工具革命帶來了社會物質生產第一次超過個體生存需要,人類使用工具擴大了生產能力,財產私有化有了動因,財產私有制誕生是那次革命的結晶,私有制使人類擺脫了原始部落的生存方式;工業革命帶來了新的社會分工要求,社會管理血緣責任制的封建文明退出歷史;近百年來金融革命帶來跨文化的融資行為,大規模的投資活動使國家邊界概念的淡化,超大型企業及其文化出現;數字化帶來的信息革命,信息傳遞的嶄新方式成了人們提高社會整體管理效益的形成,追逐國家或社會經濟利益的機會。社會權力在全球化變革中的重新界定,可能看不見因此爆發的戰爭,但是利益的分配在不同程度的新社會信息化、數字化程度的革命中完成了。
第三,數字化社會文化在高效率的信息傳輸中發展,新媒體縮短了社會信息傳遞的時間,催生了新的文化範式。
社會學家認為:社會信息成本的減少引導了社會群體的行為取向更加理智、更加具有針對性。
因為人類在自身五官構成的空間里藉助工具獲得信息的多少,以及信息本身的質量影響著個體的行為,比如看見了不公平就要表達不滿,看見了艷麗的色彩就要被吸引目光,聽到了不同的聲音可能就要駐足查看。回顧人類歷史:人類的交通、通訊工具令漢武帝建設的無邊無際的帝國也無法伸展到地球那一邊,那一邊的西方羅馬帝國也無法了解東方的神秘過度及其燦爛的文化。盡管現在有了互連網路,人類依靠自身五官來接觸世界的現實沒有太大改變,但是藉助的工具正為人類創造嶄新的文化開辟了全新的天地。
視覺仍然是人類主要採集信息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是,過去人類無法將音視頻信息像今天這么容易的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今天有了數字化的手段,使視頻信息成了隨手可執住木棍寫字畫畫一樣簡單容易,可以從世界任何地方,任意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信息。人們一下子變的聰明了許多。只要他會使用電腦,獲得或發布信息就變得輕而易舉。
這時,歷史上各種泛濫的傳說、各種信息的恣意傳播,在這樣的環境下可能就要變成另一種樣子。人民有了更大的自主判斷權和話語權。互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見解,一夜之間可能會產生無數的文學家、詩人和政治思想家,無疑對整個民族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會有無限的好處。人們在互連網上變得見多識廣,知識淵博,很快可以完成一定量的知識學習。人類更加理智、可以在更加短的時間里學會新事物。這種變化不同的專家學者認識角度不同。社會學家認為:其一,數字文化系統的形成將為人類提供更加絢麗多彩的文化生活。 其二,數字文化為人類創造了新的文化載體,如網上博物館、網上音像館、網上圖書館、網上藝術長廊等。其三,數字文化促進了全球文化交流。人類得以在全球范圍里獲取信息,生活發展。這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在某些國家已經部分實現了,在另一些國家還要經過很多年的學習。我國是有幸盡快進入這種社會文化的國家之一。盡管我們對這種文化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文稿打字的水平。
正象專家們解釋的那樣,在數字化社會文化中生存的特點是:全球化、分散權力、賦予權力、追求和諧。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社會管理效率才可能帶來的,無數思想家夢寐以求的。專家認為,構建數字文化發展的「人文生態」,改善數字化生存與交往,必須把握構建人文生態的「三原則」。 第一,「輔人技術」原則。數字化的本質應是輔人的技術,不能將其神秘化。畢竟人類要依靠自身五官的能力了解世界還要經過若干階段,在掌握某個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機、學會採集音視頻、學會製作網頁等。數字世界的人文生態,本質上也是適應人類在數字世界交往的需要而提出來的。 第二,「人文社會」原則。我們在肯定數字化世界對「社會人」生存與發展的價值的同時,還應珍視人類這一新的交往時空、交往天地,不斷加強「社會人」的人文教育,提升「社會人」的人文素質、培育「社會人」的人文精神,以更好地構建適應人類生存與交往的「數字人文社會」,並使之與現實的「人文社會」形成良好的互動。第三,「技術人文」原則。數字世界,是高技術、高人文融合的產物。如果僅僅強調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會降低數字化變革之於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所具有的整體意義。
首先,網路技術的發展,雖然對一些青少年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網路成癮」、「網路狂躁」等人格的扭曲,但它在整體上並沒導致「主體的喪失」,而是更進一步激發了主體的感知想像,塑造了可見、可聽、可感的虛擬現實。這個現實正迅速在影響著每一個網民,每一個熱愛網路生活的人。可以負責任的說是我們的社會成員還不能適應數字化社會的出現,不能適應在這種環境下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引導孩子,從教育體制上、教育理念上、教育手段上和教育方法上,還不能很好利用數字化的技術,發揮其長處。任何新技術出現就象核能武器出現一樣,人類需要適應它的產生,國家如何自律,人類如何自律,如何避免核擴散的威脅。數字化也一樣,需要全社會全人類產生新的文化範式,這是無法阻擋的事情,只能迎上去,主動適應它。
其次,網路語言和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一樣,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我們對網路語言的研究停留在一般語言學意義上的檢索、分類、歸納,不能從社會學意義上觀察其信息對稱導致的社會發展速度上的問題,以及其社會道德發展變化對速度的影響,比如網路色情的蔓延,網路暴力文化的風行究竟屬於什麼性質,如何解除、化解。
再次,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際傳播媒介,網路傳播與此前廣泛使用的人際傳媒如電話、電報相比,它從「感官性、全息性、面對面」等幾個層面,均大大地朝人性化方向邁進了一步;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相比,網路作為多媒體,兼容了現階段人類所可能接收的全部的意義表現形式,在同一個物質實體上為全方位信息接收、發送提供了可能。
最後,網路人文精神既是構建數字人文生態的核心,又是形成良好的數字人文生態的關鍵。當然相關的研究需要綜合跨學科的專業隊伍,只是我國似乎還沒有專門人才。
H. 「我對數學文化的了解」這篇文章怎麼寫
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學好數學的兩大基石。這兩大基石的形成又離不開平時的數學學習實踐,下面就幾個數學學習實踐中的具體問題談一談如何學好數學。 一、數學運算 運算是學好數學的基本功。初中階段是培養數學運算能力的黃金時期,初中代數的主要內容都和運算有關,如有理數的運算、整式的運算、因式分解、分式的運算、根式的運算和解方程。初中運算能力不過關,會直接影響高中數學的學習:從目前的數學評價來說,運算準確還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運算屢屢出錯會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從個性品質上說,運算能力差的同學往往粗枝大葉、不求甚解、眼高手低,從而阻礙了數學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從學生試卷的自我分析上看,會做而做錯的題不在少數,且出錯之處大部分是運算錯誤,並且是一些極其簡單的小運算,如71-19=68,(3+3)2=81等,錯誤雖小,但決不可等閑視之,決不能讓一句「馬虎」掩蓋了其背後的真正原因。幫助學生認真分析運算出錯的具體原因,是提高學生運算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面對復雜運算的時候,常常要注意以下兩點: ①情緒穩定,算理明確,過程合理,速度均勻,結果准確; ②要自信,爭取一次做對;慢一點,想清楚再寫;少心算,少跳步,草稿紙上也要寫清楚。 二、數學基礎知識 理解和記憶數學基礎知識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什麼是理解? 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理解就是用自己的話去解釋事物的意義,同一個數學概念,在不同學生的頭腦中存在的形態是不一樣的。所以理解是個體對外部或內部信息進行主動的再加工過程,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 理解的標準是「准確」、「簡單」和「全面」。「准確」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簡單」就是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全面」則是「既見樹木,又見森林」,不重不漏。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和表述;二是知識的引申及其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思維方法。 ★什麼是記憶? 一般地說,記憶是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是信息的輸入、編碼、儲存和提取。藉助關鍵詞或提示語嘗試回憶的方法是一種比較有效的記憶方法,比如,看到「拋物線」三個字,你就會想到:拋物線的定義是什麼?標准方程是什麼?拋物線有幾個方面的性質?關於拋物線有哪些典型的數學問題?不妨先寫下所想到的內容,再去查找、對照,這樣印象就會更加深刻。另外,在數學學習中,要把記憶和推理緊密結合起來,比如在三角函數一章中,所有的公式都是以三角函數定義和加法定理為基礎的,如果能在記憶公式的同時,掌握推導公式的方法,就能有效地防止遺忘。 總之,分階段地整理數學基礎知識,並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可以極大地促進數學的學習。 三、數學解題 學數學沒有捷徑可走,保證做題的數量和質量是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 1、如何保證數量? ① 選准一本與教材同步的輔導書或練習冊。 ② 做完一節的全部練習後,對照答案進行批改。千萬別做一道對一道的答案,因為這樣會造成思維中斷和對答案的依賴心理;先易後難,遇到不會的題一定要先跳過去,以平穩的速度過一遍所有題目,先徹底解決會做的題;不會的題過多時,千萬別急躁、泄氣,其實你認為困難的題,對其他人來講也是如此,只不過需要點時間和耐心;對於例題,有兩種處理方式:「先做後看」與「先看後測」。 ③選擇有思考價值的題,與同學、老師交流,並把心得記在自習本上。 ④每天保證1小時左右的練習時間。 2、如何保證質量? ①題不在多,而在於精,學會「解剖麻雀」。充分理解題意,注意對整個問題的轉譯,深化對題中某個條件的認識;看看與哪些數學基礎知識相聯系,有沒有出現一些新的功能或用途?再現思維活動經過,分析想法的產生及錯因的由來,要求用口語化的語言真實地敘述自己的做題經過和感想,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以便挖掘出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思維方法;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元歸一。 ②落實:不僅要落實思維過程,而且要落實解答過程。 ③復習:「溫故而知新」,把一些比較「經典」的題重做幾遍,把做錯的題當作一面「鏡子」進行自我反思,也是一種高效率的、針對性較強的學習方法。 四、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與哲學思想的融合是學好數學的高層次要求。比如,數學思維方法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有其對立面,並且兩者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相互轉換、相互補充,如直覺與邏輯,發散與定向、宏觀與微觀、順向與逆向等等,如果我們能夠在一種方法受阻的情況下自覺地轉向與其對立的另一種方法,或許就會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比如,在一些數列問題中,求通項公式和前n項和公式的方法,除了演繹推理外,還可用歸納推理。應該說,領悟數學思維中的哲學思想和在哲學思想的指導下進行數學思維,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方法。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重視運算能力的培養,扎扎實實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學會聰明地做題,並且能夠站到哲學的高度去反思自己的數學思維活動,我們就一定能早日進入數學學習的自由王國。 很多人在考試時總考不出自己的實際水平,拿不到理想的分數,究其原因,就是心理素質不過硬,考試時過於緊張的緣故,還有就是把考試的分數看得太重,所以才會導致考試失利,你要學會換一種方式來考慮問題,你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人們常說,考試考得三分是水平,七分是心理,過於地追求往往就會失去,就是這個緣故;不要把分數看得太重,即把考試當成一般的作業,理清自己的思路,認真對付每一道題,你就一定會考出好成績的;你要學會超越自我,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心裡不要總想著分數、總想著名次;只要我這次考試的成績比我上一次考試的成績有所提高,哪怕是只高一分,那我也是超越了自我;這也就是說,不與別人比成績,就與自己比,這樣你的心態就會平和許多,就會感到沒有那麼大的壓力,學習與考試時就會感到輕松自如的;你試著按照這種方式來調整自己,你就會發現,在不經意中,你的成績就會提高許多; 這就是我的經驗之談,媽媽教給我的道理,使我順利地度過了中學階段,也使我的成績從高一班上的30多名到高三時就進入了年級的前10名,並且沒有感到絲毫的壓力,學得很輕松自如,你不妨也試一試,但願我的經驗能使你的壓力有所減輕、成績有所提高,那我也就感到欣慰了; 最祝你學習進步!
I. 數字的寫法有多少種
五種。
蘇州碼子: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
阿拉伯數字:0 1 2 3 4 5 6 7 8 9
羅馬數字: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英文數字:A B C D E F (在十六進制中用到)
中文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蘇州碼子,也叫草碼,花碼、番仔碼、商碼。是中國早期民間的「商業數字」。 它脫胎於中國文化歷史上的算籌,也是唯一還在被使用的算籌系統,產生於中國的蘇州。現在在港澳地區的街市、舊式茶餐廳及中葯房偶而仍然可見。
阿拉伯數字由0,1,2,3,4,5,6,7,8,9共10個計數符號組成,是現今國際通用數字。阿拉伯數字最初由古印度人發明,後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之後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正因阿拉伯人的傳播,成為該種數字最終被國際通用的關鍵節點,所以人們稱其為「阿拉伯數字」。
羅馬數字是歐洲在阿拉伯數字(實際上是印度數字)傳入之前使用的一種數碼,現在應用較少。它的產生晚於中國甲骨文中的數碼,更晚於埃及人的十進制數字。但是,它的產生標志著一種古代文明的進步。
(9)數字的文化怎麼寫擴展閱讀:
數字的起源:
數字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說起源於我國,史書上說中天皇君兄弟十三人,號曰天靈,其中一人發明了數字,繼而又發明了天干、地支。
亦有另一種說法,數字是發源於古印度,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創造的。數字後來被阿拉伯人用於經商而掌握,經改進,並傳到了西方。
西方人由於首先接觸到阿拉伯人使用過這些數據,便誤以為是他們發明的,所以便將這些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造成了這一歷史的誤會。後來,隨著在世界各地的普遍傳播,大家都都認同了「阿拉伯數字」這個說法,使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都誤認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數字,
實際上是阿拉伯人最早開始廣泛使用數字。傳到歐洲後,歐洲人非常喜愛這套方便適用的記數符號,盡管後來人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由於習慣了,就一直沒有改正過來。
數字的傳播:
公元七到八世紀,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崛起。阿拉伯帝國在向四周擴張的同時,阿拉伯人也廣泛汲取古代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先進文化,大量翻譯這些國家的科學著作。
公元771年,印度的一位旅行家毛卡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達。毛卡把隨身攜帶的一部印度天文學著作《西德罕塔》,獻給了當時的哈里發(國王)曼蘇爾。
曼蘇爾十分珍愛這部書,下令翻譯家將它譯為阿拉伯文。譯本取名《信德欣德》。這部著作中應用了大量的印度數字。由此,印度數字便被阿拉伯人吸收和採納。
此後,阿拉伯人逐漸放棄了他們原來作為計算符號的28個字母,而廣泛採用印度數字,並且在實踐中還對印度數字加以修改完善,使之更便於書寫。
阿拉伯人掌握了印度數字後,很快又把它介紹給歐洲人。中世紀的歐洲人,在計數時使用的是冗長的羅馬數字,十分不方便。因此,簡單而明了的印度數字一傳到歐洲,就受到歐洲人的歡迎。
可是,開始時印度數字取代羅馬數字,卻遭到了羅馬教皇的強烈反對,因為這是來自「異教徒」的知識。但實踐證明印度數字遠遠優於羅馬數字 。
1202年,義大利出版了一本重要的數學書籍《計算之書》,書中廣泛使用了由阿拉伯人改進的印度數字,它標志著新數字在歐洲使用的開始。這本書共分十五章。
在第一章開頭就寫道:「印度的九個數目字是『9、8、7、6、5、4、3、2、1』,用這九個數字以及阿拉伯人叫做『零』的記號『0』,任何數都可以表示出來。」
隨著歲月的推移,到十四世紀,中國印刷術傳到歐洲,更加速了印度數字在歐洲的推廣與應用。印度數字逐漸為全歐洲人所採用。
西方人接受了經阿拉伯傳來的印度數字,但他們當時忽視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認為是阿拉伯人的功績,因而稱其為阿拉伯數字,這個錯誤的稱呼一直流傳至今。
J. 數字「一」的 文化內涵
道家的意思簡單點說就是:無,萬物之始。無中生有。這個有就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說,一就是萬物的初始,什麼都是從一開始的,一就是初。例如初吻,就是第一次吻。然後萬物歸一,一元復始。所謂萬物歸一,簡單點說,就是一個你加一個我,等於一些中國人。再加幾只狗,等於一些生命,再加些樹木石頭流水,等於一個環境,一個大自然,說得很俗的意思就是「一」包涵萬物,萬物都是源於「一」而來,最終也是合而為一。你前面說的三教,不也是紅花青葉白蓮藕,三教原本是一家。三清也是老子一氣化三清…道德經里還有「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的說法。一還有很多意思。一下說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