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優良傳統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愛國、利義、仁愛、勤儉節約。
1.愛國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2.利義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3.仁愛
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4.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的意思是勤勞而節儉,形容工作勤勞,生活節儉。出自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儉節約的雙重生活方式。」歷史上有許多名人都有關於勤儉節約的感人小故事。勤儉節約可以是,節約吃穿用度。
(1)優良文化傳統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起源
從炎帝傳說研究早期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民族,炎黃二帝是中國古代文明全面的象徵。我們應大量宣傳炎黃二帝的貢獻。正因為如此,我們不僅要研究、繼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而且,要把上限延伸到黃帝,延伸到炎帝神農氏,對他們為代表的早期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要研究、繼承。
以炎帝神農所代表的早期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至今對我們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1945年,毛澤東同志為了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和全國人民挖掉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就曾引用了和炎帝故事有關的《愚公移山》的寓言。他認為,只要我們子子孫孫「挖山不止」,一定會「挖掉這兩座山」。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繼承和發揚了以炎帝神農氏為代表的早期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其它傳統美德,並在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及其理論指導下,終於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戰勝建設過程中的一切艱難險阻,弘揚中華民族自炎黃以來的一切傳統美德,更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2. 什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民族、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歷經磨難而愈挫愈勇、奮發奮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自身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和豐厚文化滋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創新表達形式上下功夫,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開來、傳承下去。
一方面,讓表達形式和傳播渠道跟上時代發展。適應群眾的文化需求、審美情趣、生活習慣,通過文學、美術、音樂、電影等各種形式,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吸引群眾、感染群眾,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面,增強人民群眾的參與感、認同感、獲得感,營造有利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人民日報: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 什麼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民族、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歷經磨難而愈挫愈勇、奮發奮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自身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和豐厚文化滋養。
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一個民族如果拋棄自己的文化,就會失去精神支撐,就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需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例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借鑒。
又如,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觀念,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新時代,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需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將其轉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讓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4. 老師總說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那傳統文化究竟是什麼
一、道德教育
傳統文化就是中國古代幾千年的經驗智慧的結晶,他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文化缺失,欲橫流的環境下,有不少人認為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框框條條,其實道德的生活才是正常的幸福生活,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綿到今天,中華文化是華人世界共同的精神家園,心靈的寄託,龍的傳人的思想基礎是華人的共同根源。
我們每個人都身在中國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共同發展,中國人的骨子裡面都是愛國和有骨氣的精神,這也是中華文化的共同特徵,傳統文化是一筆財富,傳統是根基,傳統是固原,傳統是今日發展的生身之母。
5. 中國人的優秀文化傳統是什麼
1.傳統文化是一筆財富,傳統是根基,傳統是固源,傳統是今日大發展的生身之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傳統、沒有了傳承,那這個民族就沒有了根基、沒有了自我、沒有了靈魂、沒有了底蘊!就如一個失去家庭、失去父母的孤兒,沒有了親人的愛護和關懷,得不到人生正確的引導,一切的生存本領都是在別人的白眼、訓斥、打罵下學到的,畸型下成長,他的心理能健康嗎?一個民族沒有了傳統,失去了本身正我,只能是在橫遭鄙棄的煎熬中向其他民族乞求施捨!這樣的民族還有存在下去的必要嗎?!物競天擇,沒有了傳統,即離「死亡」咫尺之遙了!!!我國改革三十年的迅猛發展,傲視世界,傲視群雄。如果沒有承於上古的自尊、自重、自強、自愛;沒有承於先人的堅韌不拔和開拓創新精神;沒有自我的創造意識、沒有自我的奮發決心,怎樣發明?怎樣創造?怎樣進取?只依賴他國的幫助?援手?救助?還有什麼國格可言,還有什麼人格可言,又想創造一個現代版的「樂不思蜀」嗎?!!簡而言之一句話,誰不繼承傳統,誰就是數典忘祖,誰就是坑父弒母!所以說:傳統文化是每個人的財富,是每個國家的財富,是每個民族的財富!2.對待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近代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思想傾向:一是國粹派,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對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國落後的一切根源歸之於文化傳統,主張完全拋棄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全盤西化。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方法應該是古為今用,批判繼承。但是如何進行「古為今用,批判繼承」呢?我們認為:(1)對哪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例如《周易大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論語》中所提倡的捨生取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品質,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以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春秋公羊傳》中強調的天下統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轉化為新的時代的。尤其是強調統一的思想傳統,更具有現實意義。(2)對有些內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具現實意義。今天我們仍需要提倡自身修養和為社會主義而獻身的精神。 3.絲綢之路,這條路不僅僅是連接亞歐大陸中國和歐洲的重要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途徑。那時候中國應該相當於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中國的茶葉、絲綢、器皿、各項技術在世界上當屬一流。絲綢之路本身和運輸的商品以及他所承載的文化和歷史,無一不體現著中國燦爛的文化。 4.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的概念,它由我們國家的56個民族和數以百千計的族群交融組合而成。每個民族的產生、發展都是一部史詩。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地域特點,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發明、創造,都有數千載積累沉澱下來的豐富的精神和物質財富。這些都為中華民族的組成提供了基礎。加上主體民族儒釋道思想的寬容、大一統思想,促使優秀文化財富數千年來興盛不衰,形成我們今天引以為豪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這四個字就已經包含了沒有人能說清道明的意蘊,並透著深重的歷史迴音和現代氣息.5.去年11月,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這件事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刺激,很多人以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怎麼就成了韓國的了,還有的人大聲疾呼,要保衛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不錯,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確實需要我們保護或者說保衛,但這件事說到底只是提醒我們,對民族文化傳統,一定要高度重視,要改變我國這些年只重視國慶節、勞動節等與現實政治有關的節日,對民間的傳統節日並不重視的狀況,從國家的社會發展理念上解決問題,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節日就會得到發揚光大。至於韓國的申報遺產,實際上只是一個名稱的問題,是「端午祭」,與我國的端午節還不完全是一回事,完全用不著過於敏感,用不著太小家子氣。韓國的一個地方性文化遺產,無論如何代表不了中國幾千年、基本上是全國性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包括春節在內的傳統節日越來越不受中國人的重視是不爭的事實,即使是最重要的春節,現在的主要意義也僅在於放放長假,吃吃喝喝,再搞一些與傳統春節並不搭界的文藝娛樂活動,而其他節日,基本上都沒有法定假日,因此也就難以形成隆重的氛圍,而且不適當的提倡所謂移風易俗,實際上也把傳統節日搞得不論不類了。更要命的是這些年來各種洋節的入侵,加上商業的推波助瀾,使得在年輕一代中,對傳統節日更不重視了。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或者說民族特點,可以從很多方面反映出來,傳統節日就是一個重要的載體。中國傳統節日實際上已經影響到了周邊國家,韓國的端午無論有什麼特點,都與中華文化傳統有關,這是否定不了的事實。我曾經到過朝鮮的開城,那是一座很有歷史的文化古城,有一些歷史遺跡,其中的碑刻上,就是一千多年前的漢字,這就是影響所在,是什麼說法都否定不了的。其實能不能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只是一個標簽,對老百姓來說似乎意義不大,倒是對旅遊經濟有一定影響。所以,這件事我們應該好好想一想,到底應該從哪個方面去努力。如果只是為了作為文化特色吸引遊客資源,那究竟是不是真正的發揚傳統文化還說不定。
6. 什麼是優秀的傳統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
——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7.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核心就是關於人的自覺的思想。此外,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和為貴等,也是中國文化優秀傳統中的精湛思想,但最重要的是關於人們道德自覺性的思想。
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精神、自強不息精神;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獨立人格精神;憂國憂民、竭誠盡忠的愛國精神;「慎獨」的高度自覺的道德精神以及敬老愛幼、尊師重道、溫、良、恭、儉、讓等,都是「傳統美德」。
優秀文化傳統應當具備的特徵是:
1、反映中國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
2、能夠、鼓舞人們前進,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中國文化的建設中,都具有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具有民族文化認同功能;
3、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穩定性;是中華文化的活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