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人文景觀中的傳統文化思想
北京——四合院
體現了北京古老的神韻,說明北京市一個歷史悠久的、既傳統又現代的國家城市。並且正在飛速的發展著!
四合院講究了天圓地方,並且十分傳統,其內涵及說明了北京乃至中國乃至中華民族在古代時的科學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冬夏的採光、院門方向的避風等),又說明了中國曾經受封建文化的統治。
② 中國園林古典植物有哪些文化內涵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源遠流長,品味高雅。作為一門藝術,它承載了豐富的中國傳統精神文化。而在物質載體上,環境氣氛給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風格給人以形象感知,象徵涵義給人以聯想認識。而本文著重講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內涵。
一.情感藏體。
在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中,花木是人們賦予豐富文化信息的載體, 以及托物言志時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謂之「歲寒三友」。表示在風霜嚴寒中結成的忠貞友誼,亦用以表示經得起嚴酷環境的考驗,具有堅貞節操的人格:松,蒼勁古雅,不畏霜雪風寒的惡劣環境,能在嚴寒中挺立於高山之巔,具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的品格。孔子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頌它:「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竹是「三教」共賞之物,積淀著深厚的文化意韻。「未曾出士先有節,縱凌雲處也虛心」, 因此竹被視作最有氣節的君子。難怪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園林景點中如「竹徑通幽」最為常用。松竹繞屋更是古代文人喜愛之處:梅更是廣大中國人民喜愛的植物。梅具有剛直、高潔、清逸,瀟灑等品格。陸游詞中,「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贊賞梅花不畏強暴的素質及虛心奉獻的精神。陸游詞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卞, 口有香如故」表示其自尊白愛,高潔清雅的情操。成片的梅花林具有香雪海的景觀, 以梅命名的景點極多。有梅花山、梅嶺、梅崗、梅塢、香雪雲蔚亭等:此外梅蘭竹菊「四君子」。蘭被認為最雅。「清香而色不艷」。明一張羽詩中「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清一鄭臀詩曰「蘭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長。堅貞還自抱,何事斗群芳?」。蘭被認為綠葉幽茂,柔條獨秀,無嬌柔之態,無媚俗之意,香最純正,幽香清遠,馥郁襲衣,堪稱清香淡稚。菊花耐寒霜,晚秋獨吐幽芳。我國有數千菊花品種,目前除用於盆栽欣賞外, 已發展成大立菊、懸崖菊、切花菊、地被菊,應用廣泛。陶淵明詩日「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贊賞菊花不畏風霜惡劣環境的君子品格。荷花被視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為高雅。「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連高雅的梅花也為之生妒。隱逸高姿的菊花也為他含羞。可見桂花的高貴。
二.文化符號和吉祥如意的象徵。
松柏為長生和子孫興旺的象徵:梅花花開五瓣,人稱「梅開五福」,成為園林鋪地的吉祥圖案之一。「梅」和「眉」諧音,與喜鵲組合為「喜鵲登梅」的圖案,寓意「喜上眉梢」,廣泛地運用在落地罩雕刻圖案上,營造歡樂祥和的氣氛:竹視為春天的象徵,揚州「個園」,以頌竹為主題。「個」為一片竹葉之狀,「個」園單取一根竹,更含有獨立不倚、孤芳自賞之深意。竹還有象徵子孫興旺的意思。竹子還是佛教教義的象徵:荷花為佛教的象徵,為佛土神聖潔凈之物,成為智慧與清凈的象徵:梧桐在《詩經》中就與鳳凰相聯系。梧桐招鳳凰,成為聖雅之植物。「桐」因為與「同」諧音,常常作為吉祥圖案與其他物體配合,如與喜鵲配合,組成「同喜」的圖案:牡丹有「富貴花」之稱,成為富貴、繁榮昌盛的象徵。如牡丹與芙蓉、牡丹與長春花表示「富貴長春」,牡丹與海棠象徵「光耀門庭」,牡丹與桃表示「長壽、富貴和榮譽」,牡丹與水仙是「神仙富貴」的隱語,牡丹與松樹、壽石又是「富貴、榮譽與長壽」的象徵,牡丹還常與荷花、菊花、梅花等畫在一起,象徵四季,牡丹代表春天:月季為花中「皇後」,月季花艷,月月留春,青春永駐。瓶中插上月季,象徵著四季平安:春海棠成為春天的象徵,海棠門就有春天永駐、春意濃濃的含義:菊花為花中「隱士」,「陶菊」象徵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垂柳婀娜多姿,蘊涵文化意義頗為深厚。垂柳對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成為生命力的象徵.「柳」與「留」諧音,「柳」也就成為寄寓留戀、依戀的情感載體,自此折柳送別成為朋友分別時的慣例。柳也是家庭和家鄉的象徵:杜鵑為花中西施,是人們鄉戀母親的情感寄託:桂花有「仙友」、「仙客」之稱。它被烙上科舉文化的烙印,蟾中折桂,象徵登第:蘭花象徵友誼,同心的語言被稱為「蘭言」,結拜弟兄被稱為「義結金蘭」:紫荊的葉子形狀如「心」,故用以象徵同心和團結:石榴寓意多子:橄欖象徵和平:紫薇、櫸樹比喻達官貴人:萱草意含忘憂:杞梓喻能人:毛白楊象徵堅忍不拔、奮發向上:火棘表示大公無私、剛正不阿:甘棠喻能臣等。
三.歷史的見證 古樹。
古樹指生長百年以上的老樹:名木指具有社會影響、聞名於世的樹,樹齡也往往超過百年。古樹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物價值,古樹之「古」作為一種文化品格,它是歷史文化的積淀, 是園林中的活文物。這種古的文化品格,常常被看作民族、江山的象徵。生長百年以上的古樹已進入緩慢生長階段,干徑增粗極慢,形態上給人以飽經風霜、蒼勁古拙之感。世界上長壽樹大多是松柏類、櫟樹類、杉樹類、榕樹類樹木, 以及槐樹、銀杏樹等。名木或以姿態奇特觀賞價值極高而聞名,如中國黃山的「迎客松」:或以歷史事件而聞名如泰山岱廟中漢柏,是漢武帝劉徹封禪時所植。或以傳說異聞而聞名, 如陝西黃陵軒轅廟內的「黃帝手植柏」,樹高近2 0米,下圍1 0米,是中國最大的柏樹,據說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氏黃帝親手所植:北京潭柘寺內的銀杏樹(稱「帝王樹」),相傳為遼代植,高3 0餘米,直徑4米。許多古樹名木經歷過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歡,世事的滄桑,可藉以撰寫說明,普及歷史知識。古樹名木為文化藝術增添光彩,它們是歷代文人詠詩作畫的題材,往往伴有優美的傳說和奇妙的故事。古樹名木也是名勝古跡的佳景,如北京戒台寺的「卧龍松」,鐵桿虯枝若蒼龍騰飛,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古樹名木既能使人產生懷古的幽思,又可獲得審美快感。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內涵反映了中國文人和大眾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追求。這樣的生存智慧,藝術化的文化環境和詩意人生,成為我們時代文化和藝術寶庫的一部分,也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珍貴資源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源遠流長,品味高雅。作為一門藝術,它承載了豐富的中國傳統精神文化。而在物質載體上,環境氣氛給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風格給人以形象感知,象徵涵義給人以聯想認識。而本文著重講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內涵。
一.情感藏體。
在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中,花木是人們賦予豐富文化信息的載體, 以及托物言志時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謂之「歲寒三友」。表示在風霜嚴寒中結成的忠貞友誼,亦用以表示經得起嚴酷環境的考驗,具有堅貞節操的人格:松,蒼勁古雅,不畏霜雪風寒的惡劣環境,能在嚴寒中挺立於高山之巔,具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的品格。孔子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頌它:「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竹是「三教」共賞之物,積淀著深厚的文化意韻。「未曾出士先有節,縱凌雲處也虛心」, 因此竹被視作最有氣節的君子。難怪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園林景點中如「竹徑通幽」最為常用。松竹繞屋更是古代文人喜愛之處:梅更是廣大中國人民喜愛的植物。梅具有剛直、高潔、清逸,瀟灑等品格。陸游詞中,「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贊賞梅花不畏強暴的素質及虛心奉獻的精神。陸游詞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卞, 口有香如故」表示其自尊白愛,高潔清雅的情操。成片的梅花林具有香雪海的景觀, 以梅命名的景點極多。有梅花山、梅嶺、梅崗、梅塢、香雪雲蔚亭等:此外梅蘭竹菊「四君子」。蘭被認為最雅。「清香而色不艷」。明一張羽詩中「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清一鄭臀詩曰「蘭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長。堅貞還自抱,何事斗群芳?」。蘭被認為綠葉幽茂,柔條獨秀,無嬌柔之態,無媚俗之意,香最純正,幽香清遠,馥郁襲衣,堪稱清香淡稚。菊花耐寒霜,晚秋獨吐幽芳。我國有數千菊花品種,目前除用於盆栽欣賞外, 已發展成大立菊、懸崖菊、切花菊、地被菊,應用廣泛。陶淵明詩日「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贊賞菊花不畏風霜惡劣環境的君子品格。荷花被視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為高雅。「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連高雅的梅花也為之生妒。隱逸高姿的菊花也為他含羞。可見桂花的高貴。
二.文化符號和吉祥如意的象徵。
松柏為長生和子孫興旺的象徵:梅花花開五瓣,人稱「梅開五福」,成為園林鋪地的吉祥圖案之一。「梅」和「眉」諧音,與喜鵲組合為「喜鵲登梅」的圖案,寓意「喜上眉梢」,廣泛地運用在落地罩雕刻圖案上,營造歡樂祥和的氣氛:竹視為春天的象徵,揚州「個園」,以頌竹為主題。「個」為一片竹葉之狀,「個」園單取一根竹,更含有獨立不倚、孤芳自賞之深意。竹還有象徵子孫興旺的意思。竹子還是佛教教義的象徵:荷花為佛教的象徵,為佛土神聖潔凈之物,成為智慧與清凈的象徵:梧桐在《詩經》中就與鳳凰相聯系。梧桐招鳳凰,成為聖雅之植物。「桐」因為與「同」諧音,常常作為吉祥圖案與其他物體配合,如與喜鵲配合,組成「同喜」的圖案:牡丹有「富貴花」之稱,成為富貴、繁榮昌盛的象徵。如牡丹與芙蓉、牡丹與長春花表示「富貴長春」,牡丹與海棠象徵「光耀門庭」,牡丹與桃表示「長壽、富貴和榮譽」,牡丹與水仙是「神仙富貴」的隱語,牡丹與松樹、壽石又是「富貴、榮譽與長壽」的象徵,牡丹還常與荷花、菊花、梅花等畫在一起,象徵四季,牡丹代表春天:月季為花中「皇後」,月季花艷,月月留春,青春永駐。瓶中插上月季,象徵著四季平安:春海棠成為春天的象徵,海棠門就有春天永駐、春意濃濃的含義:菊花為花中「隱士」,「陶菊」象徵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垂柳婀娜多姿,蘊涵文化意義頗為深厚。垂柳對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成為生命力的象徵.「柳」與「留」諧音,「柳」也就成為寄寓留戀、依戀的情感載體,自此折柳送別成為朋友分別時的慣例。柳也是家庭和家鄉的象徵:杜鵑為花中西施,是人們鄉戀母親的情感寄託:桂花有「仙友」、「仙客」之稱。它被烙上科舉文化的烙印,蟾中折桂,象徵登第:蘭花象徵友誼,同心的語言被稱為「蘭言」,結拜弟兄被稱為「義結金蘭」:紫荊的葉子形狀如「心」,故用以象徵同心和團結:石榴寓意多子:橄欖象徵和平:紫薇、櫸樹比喻達官貴人:萱草意含忘憂:杞梓喻能人:毛白楊象徵堅忍不拔、奮發向上:火棘表示大公無私、剛正不阿:甘棠喻能臣等。
三.歷史的見證 古樹。
古樹指生長百年以上的老樹:名木指具有社會影響、聞名於世的樹,樹齡也往往超過百年。古樹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物價值,古樹之「古」作為一種文化品格,它是歷史文化的積淀, 是園林中的活文物。這種古的文化品格,常常被看作民族、江山的象徵。生長百年以上的古樹已進入緩慢生長階段,干徑增粗極慢,形態上給人以飽經風霜、蒼勁古拙之感。世界上長壽樹大多是松柏類、櫟樹類、杉樹類、榕樹類樹木, 以及槐樹、銀杏樹等。名木或以姿態奇特觀賞價值極高而聞名,如中國黃山的「迎客松」:或以歷史事件而聞名如泰山岱廟中漢柏,是漢武帝劉徹封禪時所植。或以傳說異聞而聞名, 如陝西黃陵軒轅廟內的「黃帝手植柏」,樹高近2 0米,下圍1 0米,是中國最大的柏樹,據說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氏黃帝親手所植:北京潭柘寺內的銀杏樹(稱「帝王樹」),相傳為遼代植,高3 0餘米,直徑4米。許多古樹名木經歷過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歡,世事的滄桑,可藉以撰寫說明,普及歷史知識。古樹名木為文化藝術增添光彩,它們是歷代文人詠詩作畫的題材,往往伴有優美的傳說和奇妙的故事。古樹名木也是名勝古跡的佳景,如北京戒台寺的「卧龍松」,鐵桿虯枝若蒼龍騰飛,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古樹名木既能使人產生懷古的幽思,又可獲得審美快感。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內涵反映了中國文人和大眾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追求。這樣的生存智慧,藝術化的文化環境和詩意人生,成為我們時代文化和藝術寶庫的一部分,也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珍貴資源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源遠流長,品味高雅。作為一門藝術,它承載了豐富的中國傳統精神文化。而在物質載體上,環境氣氛給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風格給人以形象感知,象徵涵義給人以聯想認識。而本文著重講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內涵。
一.情感藏體。
在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中,花木是人們賦予豐富文化信息的載體, 以及托物言志時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謂之「歲寒三友」。表示在風霜嚴寒中結成的忠貞友誼,亦用以表示經得起嚴酷環境的考驗,具有堅貞節操的人格:松,蒼勁古雅,不畏霜雪風寒的惡劣環境,能在嚴寒中挺立於高山之巔,具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的品格。孔子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頌它:「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竹是「三教」共賞之物,積淀著深厚的文化意韻。「未曾出士先有節,縱凌雲處也虛心」, 因此竹被視作最有氣節的君子。難怪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園林景點中如「竹徑通幽」最為常用。松竹繞屋更是古代文人喜愛之處:梅更是廣大中國人民喜愛的植物。梅具有剛直、高潔、清逸,瀟灑等品格。陸游詞中,「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贊賞梅花不畏強暴的素質及虛心奉獻的精神。陸游詞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卞, 口有香如故」表示其自尊白愛,高潔清雅的情操。成片的梅花林具有香雪海的景觀, 以梅命名的景點極多。有梅花山、梅嶺、梅崗、梅塢、香雪雲蔚亭等:此外梅蘭竹菊「四君子」。蘭被認為最雅。「清香而色不艷」。明一張羽詩中「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清一鄭臀詩曰「蘭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長。堅貞還自抱,何事斗群芳?」。蘭被認為綠葉幽茂,柔條獨秀,無嬌柔之態,無媚俗之意,香最純正,幽香清遠,馥郁襲衣,堪稱清香淡稚。菊花耐寒霜,晚秋獨吐幽芳。我國有數千菊花品種,目前除用於盆栽欣賞外, 已發展成大立菊、懸崖菊、切花菊、地被菊,應用廣泛。陶淵明詩日「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贊賞菊花不畏風霜惡劣環境的君子品格。荷花被視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為高雅。「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連高雅的梅花也為之生妒。隱逸高姿的菊花也為他含羞。可見桂花的高貴。
二.文化符號和吉祥如意的象徵。
松柏為長生和子孫興旺的象徵:梅花花開五瓣,人稱「梅開五福」,成為園林鋪地的吉祥圖案之一。「梅」和「眉」諧音,與喜鵲組合為「喜鵲登梅」的圖案,寓意「喜上眉梢」,廣泛地運用在落地罩雕刻圖案上,營造歡樂祥和的氣氛:竹視為春天的象徵,揚州「個園」,以頌竹為主題。「個」為一片竹葉之狀,「個」園單取一根竹,更含有獨立不倚、孤芳自賞之深意。竹還有象徵子孫興旺的意思。竹子還是佛教教義的象徵:荷花為佛教的象徵,為佛土神聖潔凈之物,成為智慧與清凈的象徵:梧桐在《詩經》中就與鳳凰相聯系。梧桐招鳳凰,成為聖雅之植物。「桐」因為與「同」諧音,常常作為吉祥圖案與其他物體配合,如與喜鵲配合,組成「同喜」的圖案:牡丹有「富貴花」之稱,成為富貴、繁榮昌盛的象徵。如牡丹與芙蓉、牡丹與長春花表示「富貴長春」,牡丹與海棠象徵「光耀門庭」,牡丹與桃表示「長壽、富貴和榮譽」,牡丹與水仙是「神仙富貴」的隱語,牡丹與松樹、壽石又是「富貴、榮譽與長壽」的象徵,牡丹還常與荷花、菊花、梅花等畫在一起,象徵四季,牡丹代表春天:月季為花中「皇後」,月季花艷,月月留春,青春永駐。瓶中插上月季,象徵著四季平安:春海棠成為春天的象徵,海棠門就有春天永駐、春意濃濃的含義:菊花為花中「隱士」,「陶菊」象徵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垂柳婀娜多姿,蘊涵文化意義頗為深厚。垂柳對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成為生命力的象徵.「柳」與「留」諧音,「柳」也就成為寄寓留戀、依戀的情感載體,自此折柳送別成為朋友分別時的慣例。柳也是家庭和家鄉的象徵:杜鵑為花中西施,是人們鄉戀母親的情感寄託:桂花有「仙友」、「仙客」之稱。它被烙上科舉文化的烙印,蟾中折桂,象徵登第:蘭花象徵友誼,同心的語言被稱為「蘭言」,結拜弟兄被稱為「義結金蘭」:紫荊的葉子形狀如「心」,故用以象徵同心和團結:石榴寓意多子:橄欖象徵和平:紫薇、櫸樹比喻達官貴人:萱草意含忘憂:杞梓喻能人:毛白楊象徵堅忍不拔、奮發向上:火棘表示大公無私、剛正不阿:甘棠喻能臣等。
三.歷史的見證 古樹。
古樹指生長百年以上的老樹:名木指具有社會影響、聞名於世的樹,樹齡也往往超過百年。古樹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物價值,古樹之「古」作為一種文化品格,它是歷史文化的積淀, 是園林中的活文物。這種古的文化品格,常常被看作民族、江山的象徵。生長百年以上的古樹已進入緩慢生長階段,干徑增粗極慢,形態上給人以飽經風霜、蒼勁古拙之感。世界上長壽樹大多是松柏類、櫟樹類、杉樹類、榕樹類樹木, 以及槐樹、銀杏樹等。名木或以姿態奇特觀賞價值極高而聞名,如中國黃山的「迎客松」:或以歷史事件而聞名如泰山岱廟中漢柏,是漢武帝劉徹封禪時所植。或以傳說異聞而聞名, 如陝西黃陵軒轅廟內的「黃帝手植柏」,樹高近2 0米,下圍1 0米,是中國最大的柏樹,據說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氏黃帝親手所植:北京潭柘寺內的銀杏樹(稱「帝王樹」),相傳為遼代植,高3 0餘米,直徑4米。許多古樹名木經歷過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歡,世事的滄桑,可藉以撰寫說明,普及歷史知識。古樹名木為文化藝術增添光彩,它們是歷代文人詠詩作畫的題材,往往伴有優美的傳說和奇妙的故事。古樹名木也是名勝古跡的佳景,如北京戒台寺的「卧龍松」,鐵桿虯枝若蒼龍騰飛,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古樹名木既能使人產生懷古的幽思,又可獲得審美快感。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內涵反映了中國文人和大眾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追求。這樣的生存智慧,藝術化的文化環境和詩意人生,成為我們時代文化和藝術寶庫的一部分,也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珍貴資源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源遠流長,品味高雅。作為一門藝術,它承載了豐富的中國傳統精神文化。而在物質載體上,環境氣氛給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風格給人以形象感知,象徵涵義給人以聯想認識。而本文著重講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內涵。
一.情感藏體。
在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中,花木是人們賦予豐富文化信息的載體, 以及托物言志時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謂之「歲寒三友」。表示在風霜嚴寒中結成的忠貞友誼,亦用以表示經得起嚴酷環境的考驗,具有堅貞節操的人格:松,蒼勁古雅,不畏霜雪風寒的惡劣環境,能在嚴寒中挺立於高山之巔,具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的品格。孔子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頌它:「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竹是「三教」共賞之物,積淀著深厚的文化意韻。「未曾出士先有節,縱凌雲處也虛心」, 因此竹被視作最有氣節的君子。難怪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園林景點中如「竹徑通幽」最為常用。松竹繞屋更是古代文人喜愛之處:梅更是廣大中國人民喜愛的植物。梅具有剛直、高潔、清逸,瀟灑等品格。陸游詞中,「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贊賞梅花不畏強暴的素質及虛心奉獻的精神。陸游詞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卞, 口有香如故」表示其自尊白愛,高潔清雅的情操。成片的梅花林具有香雪海的景觀, 以梅命名的景點極多。有梅花山、梅嶺、梅崗、梅塢、香雪雲蔚亭等:此外梅蘭竹菊「四君子」。蘭被認為最雅。「清香而色不艷」。明一張羽詩中「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清一鄭臀詩曰「蘭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長。堅貞還自抱,何事斗群芳?」。蘭被認為綠葉幽茂,柔條獨秀,無嬌柔之態,無媚俗之意,香最純正,幽香清遠,馥郁襲衣,堪稱清香淡稚。菊花耐寒霜,晚秋獨吐幽芳。我國有數千菊花品種,目前除用於盆栽欣賞外, 已發展成大立菊、懸崖菊、切花菊、地被菊,應用廣泛。陶淵明詩日「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贊賞菊花不畏風霜惡劣環境的君子品格。荷花被視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為高雅。「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連高雅的梅花也為之生妒。隱逸高姿的菊花也為他含羞。可見桂花的高貴。
二.文化符號和吉祥如意的象徵。
松柏為長生和子孫興旺的象徵:梅花花開五瓣,人稱「梅開五福」,成為園林鋪地的吉祥圖案之一。「梅」和「眉」諧音,與喜鵲組合為「喜鵲登梅」的圖案,寓意「喜上眉梢」,廣泛地運用在落地罩雕刻圖案上,營造歡樂祥和的氣氛:竹視為春天的象徵,揚州「個園」,以頌竹為主題。「個」為一片竹葉之狀,「個」園單取一根竹,更含有獨立不倚、孤芳自賞之深意。竹還有象徵子孫興旺的意思。竹子還是佛教教義的象徵:荷花為佛教的象徵,為佛土神聖潔凈之物,成為智慧與清凈的象徵:梧桐在《詩經》中就與鳳凰相聯系。梧桐招鳳凰,成為聖雅之植物。「桐」因為與「同」諧音,常常作為吉祥圖案與其他物體配合,如與喜鵲配合,組成「同喜」的圖案:牡丹有「富貴花」之稱,成為富貴、繁榮昌盛的象徵。如牡丹與芙蓉、牡丹與長春花表示「富貴長春」,牡丹與海棠象徵「光耀門庭」,牡丹與桃表示「長壽、富貴和榮譽」,牡丹與水仙是「神仙富貴」的隱語,牡丹與松樹、壽石又是「富貴、榮譽與長壽」的象徵,牡丹還常與荷花、菊花、梅花等畫在一起,象徵四季,牡丹代表春天:月季為花中「皇後」,月季花艷,月月留春,青春永駐。瓶中插上月季,象徵著四季平安:春海棠成為春天的象徵,海棠門就有春天永駐、春意濃濃的含義:菊花為花中「隱士」,「陶菊」象徵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垂柳婀娜多姿,蘊涵文化意義頗為深厚。垂柳對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成為生命力的象徵.「柳」與「留」諧音,「柳」也就成為寄寓留戀、依戀的情感載體,自此折柳送別成為朋友分別時的慣例。柳也是家庭和家鄉的象徵:杜鵑為花中西施,是人們鄉戀母親的情感寄託:桂花有「仙友」、「仙客」之稱。它被烙上科舉文化的烙印,蟾中折桂,象徵登第:蘭花象徵友誼,同心的語言被稱為「蘭言」,結拜弟兄被稱為「義結金蘭」:紫荊的葉子形狀如「心」,故用以象徵同心和團結:石榴寓意多子:橄欖象徵和平:紫薇、櫸樹比喻達官貴人:萱草意含忘憂:杞梓喻能人:毛白楊象徵堅忍不拔、奮發向上:火棘表示大公無私、剛正不阿:甘棠喻能臣等。
三.歷史的見證 古樹。
古樹指生長百年以上的老樹:名木指具有社會影響、聞名於世的樹,樹齡也往往超過百年。古樹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物價值,古樹之「古」作為一種文化品格,它是歷史文化的積淀, 是園林中的活文物。這種古的文化品格,常常被看作民族、江山的象徵。生長百年以上的古樹已進入緩慢生長階段,干徑增粗極慢,形態上給人以飽經風霜、蒼勁古拙之感。世界上長壽樹大多是松柏類、櫟樹類、杉樹類、榕樹類樹木, 以及槐樹、銀杏樹等。名木或以姿態奇特觀賞價值極高而聞名,如中國黃山的「迎客松」:或以歷史事件而聞名如泰山岱廟中漢柏,是漢武帝劉徹封禪時所植。或以傳說異聞而聞名, 如陝西黃陵軒轅廟內的「黃帝手植柏」,樹高近2 0米,下圍1 0米,是中國最大的柏樹,據說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氏黃帝親手所植:北京潭柘寺內的銀杏樹(稱「帝王樹」),相傳為遼代植,高3 0餘米,直徑4米。許多古樹名木經歷過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歡,世事的滄桑,可藉以撰寫說明,普及歷史知識。古樹名木為文化藝術增添光彩,它們是歷代文人詠詩作畫的題材,往往伴有優美的傳說和奇妙的故事。古樹名木也是名勝古跡的佳景,如北京戒台寺的「卧龍松」,鐵桿虯枝若蒼龍騰飛,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古樹名木既能使人產生懷古的幽思,又可獲得審美快感。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內涵反映了中國文人和大眾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追求。這樣的生存智慧,藝術化的文化環境和詩意人生,成為我們時代文化和藝術寶庫的一部分,也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珍貴資源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源遠流長,品味高雅。作為一門藝術,它承載了豐富的中國傳統精神文化。而在物質載體上,環境氣氛給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風格給人以形象感知,象徵涵義給人以聯想認識。而本文著重講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內涵。
③ 人文景觀,都體會到了哪些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或民族精神呢
人文景觀中可以體會到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或者民族精神主要有:
壯觀宏偉、豪邁奔放、剛柔相濟、美妙和諧、錯落有序、一脈相承、相得益彰等等。
④ 中國古代典型水城水域景觀及文化內涵初探
陳興茹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水城是我國眾多城市類型中的一種,因其擁有較多的水面而著稱。水城在我國各種文化載體中,如電影、建築、詩歌等中較常出現,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不同領域的人員對其關注的角度不同,如建築師更多的是關注水城因水而形成的獨特的建築風格,詩人更多的是關注水城獨特意境下所形成的獨特的人文意境等,水城研究被水利工作者重視起因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壓力和挑戰,水資源緊缺成為城市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關於水城
(一)水城的定義、基本特徵、價值
1.水城的定義
城市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網密集,或有大江、大河穿城而過,城市河流發達,水域面積至少佔城市面積的10%;城市人民的生活、生產均與水關系密切,水上交通為主要交通方式;城市從建立之初就把水系規劃視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4];個性化的水域景觀和文化特徵成為城市的形象代表;城市與水接觸的歷史悠久,水對於城市選址、建立、發展作用巨大;城市河流規劃遵從「天人合一」的指導思想,人與自然相處和諧。
2.水城的基本特徵
(1)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網密集,或有大江、大河、大湖穿城而過或位於其中,市內水域面積佔有一定比例。
(2)從建城之初,水系規劃就成為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個性化的水生態和水景觀、水文化成為城市的象徵。
(3)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等活動與水密切相關。
(4)形成了獨特的與水相關的風俗習慣和水文化。
(5)城鎮多分布於河流兩側,街市也多臨河而起。
(6)擁有水陸兩套交通系統。
(7)水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
(8)城市規劃設計注重「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
(9)水在城市建設發展史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軍事防禦、防火、供水、美化環境、交通運輸、水產養殖、調蓄洪水、水上娛樂等)。
3.水城的價值——以江南水城為例
(1)豐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江南水城因經濟和文化走在全國前列而成為富庶、文明的地方,又因少戰亂、罕災荒而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完整性和連續性,因此,它是研究特定歷史時期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社會狀況,及哲學、道德倫理等文化內涵的直接對象,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2)優秀的規劃與建築藝術、文化價值。江南水城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是人們在不斷地與自然、與社會互相融合、相互協調的基礎上形成的,並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水城內保存完好的大量建築是水城人水和諧關系的見證,在中國城鎮規劃和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江南文化是特定歷史與特定地域相結合的產物,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城市規劃思想,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水城的基本內涵
(1)水系是城市存在、發展的基礎。水城是城市中河渠水道高度發展的一種獨特格局,水道交通為城內的主要交通形式[5]。水系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城市生存的命脈。為追求臨水而居的生活優越感,人們以水系的走向來規劃居住地、商業區等的分布,從而水系對城市的形狀起著決定性作用。沒有水系的存在,則城市位置可能變化,城市的發展可能不會那麼迅速。人類喜歡「臨水而居」,原因在於豐富的水網為當時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人們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如飲水、灌溉、交通、洗滌、軍事防禦等人類生存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
(2)城市布局講究因地制宜。我國古代哲學是樸素唯物主義的產物,講究「天、地、人」三者的統一。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是要求各種建築要與天象對應,「天地合一」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城市選址及布局上都有所體現。「依山傍水」是建築學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尤其是在古代,山水被人們視作寶地,古人認為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根據考古發現的結果來看,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台地。這與當時的狩獵、捕撈、採摘果實的歷史情況相對應。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建設高潮中,這種建設思想更為成熟和完善,具體表現在:《管子·乘馬》「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管子的論斷表現了很強的科學性,至今仍為許多學者所矚目和稱道。
(3)水文化內容豐富。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發展的記載,它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具有自身特色的內涵和底蘊。水城的特點決定了其歷史是一部人類不斷與水長期接觸並相互協調的歷史,因此,水城具有豐富的水文化內容,與其他城市相比,其內涵更為豐富,形式更為多樣。
(4)城市發展史是一部人水和諧的歷史。臨水建城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也可能帶來較大的洪澇災害,關鍵是如何利用水,並協調好人水關系。同時也要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條件下積極改造自然。水城的成功運轉是人水關系和諧的體現。
(5)水域景觀豐富多彩。水域景觀具有多角度、多季節、多層次變化的特點。水城由於人水關系密切,城市景觀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水城的建築、布局都以水為出發點,不同自然條件下的水城景觀千變萬化。由於水多,所以橋多,形態各異的橋是水城的又一道美麗風景。水域景觀及水與其他存在物的復合景觀在水城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6)城市特色鮮明、個性突出。水城因水而與其他城市差異明顯,水城之間又因水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各具特色。如蘇州由於生活氣息濃厚而具有「人間天堂」之美譽;上海則由於瀕臨黃浦江而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場所,成為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市;濟南則由於地下水豐富而具有「泉城」之譽等。
(三)研究水城的意義
水城是我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是我國古人有效利用自然、積極改造自然的結果,人水和諧在水城得到了具體的體現。水城堪稱我國古代城市水利工作的「博物館」,是現代水利工作者尤其是城市水利工作者借鑒和學習的樣本。當今城市在面臨水環境污染、水生態質量下降、景觀改變、人水關系緊張的情況下,重新倡導古人樸素的治水思路和思想,使其在水生態系統修復、水環境改善、水景觀重塑、城市河流合理規劃和利用、協調人水關系等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本文對我國代表性的水城——蘇州古代城市河流規劃治理的思路、模式進行分析,揭示城市河流規劃對城市生存、發展、繁榮的巨大作用,並為城市河流治理提供經驗。
二、古代蘇州的城市河流建設
(一)蘇州概況
1.蘇州現代自然地理條件
蘇州地處太湖、長江下游,江蘇省東南部,全市水域總面積為3609.40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8488.42平方千米的42.5%,全市轄6區(平江、滄浪、金閶、郊區、新區、園區)、6市(吳縣、吳江、張家港、太倉、崑山和常熟),全市共有162個鄉鎮,22個街道辦事處,3323個行政村。該地區地處長江入海口之南岸,是長江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北枕長江,東鄰上海,南連浙江,西濱太湖,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京杭運河縱貫南北,京滬鐵路和滬寧高速公路穿越東西。蘇州地處溫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
2.城市風貌
蘇州城建於前514年,雖歷經2500餘年滄桑,但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時代的位置上,基本上保持宋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枕河」等水鄉城市的獨特風貌。蘇州古城區河道總長35千米,有橋梁170多座,是我國河、橋最多的城市。
3.城內水系狀況
蘇州地處長江、太湖下游,境內湖泊眾多,河湖串通。市區位於市域中部,西部瀕臨太湖,東有金雞湖、陽澄湖,南有石湖、澹臺湖,京杭大運河從西北向東南繞城而過。古城區有環城河環繞,全長15.7千米。流入環城河的河道有胥江、上塘河、山塘河、十字洋河和元和塘;由環城河流出的河道有大龍港、葑門塘、婁江、外塘河和老運河。環城河上承大運河、太湖補給來水,下泄出水入長江,古城內有「三橫三縱」形狀的內城河與環城河貫通。市區河道不深,正常水位下,航道主幹河道為2~3.5米,非航道的河道一般在1~2米之間,河道寬窄懸殊不一,內城河河寬3~10米,環城河最寬斷面達135米,最窄處只有9米。
(二)蘇州的營建模式——解讀《平江圖》
春秋後期,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築闔閭大城。「子胥乃使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築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陸門八,以象天八風;水門八,以法地八聰。」[5]城內河渠縱橫,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規劃周密的典型水城[6]。
蘇州城市建構以「水」為主題。這可以從1229年平江郡守李壽鵬用石碑雕琢成的《平江圖》得到體現(圖1)。它生動地記載了城市重建100年後的面貌,反映了平江城市規劃的思想,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保存最早的一幅城市規劃圖。《管子·乘馬》說:「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平江正是這一思想的典型範例。平江城的方位並非正南北向,而是偏了7°54″,該方位是經過深思熟慮過的。因為這樣,夏季盛行的東南風就可以順暢地吹入城內,降低氣溫;而冬季又可以略提高一點氣溫。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個差異是由於在唐宋時期發現了磁偏角後人為造成的。平江城並沒有按傳統生硬地建成正方形,而是適應自然地形建成長方形,還充分利用自然河道作為護城河,並考慮到河水方向和水流緩急而將城市建造得曲折有致,只有東南角建成直角。平江城門是水、陸並存的雙重城門,按照慣例,城門應設置在南北、東西主軸線上,而平江城為了適應地形和水利上的要求,城門、大道採取了不對稱布局。城北,通往水陸交通系統的捷徑要穿過丘陵間的一個隘口,這將決定西北方向城門大道的位置。南門被巧妙地安排在可以控制河道與道路的位置上,坐落在大運河通往城市的最近處。另外3個不對稱的城門也是為了配合河道與道路系統。蘇州古城的城牆平面上大體規整,但其4個轉角卻因需要設計成不同的形狀。城北的護城河水流湍急,因此東北和西北的城牆拐角做成直線形,加大河道曲率,使水流順暢,不致沖塌城牆角或河岸。為避免太湖洪水的正面沖擊,則把西南城牆拐角做成外凸的形狀,把盤門由西南的方向轉到面向東南,讓胥江、運河的來水繞過城牆的弧形轉角,主要順運河流向東南,部分來水經盤門、水門進入城內河道。這樣,牆角處水流通暢,城牆下部不致受洪水的強烈沖刷,也減輕了洪水對盤門、水門的壓力。東南角因水流平緩,仍做成直角[7]。
圖1 平江圖[6]
蘇州整個城市以河道為骨架,道路布局與河道配合,有效地貫融著水陸兩套交通系統。河道總長度82千米,是城市街道總長度的78%,河寬一般不少於10米,其深度在3~5米之間[4]。城市南北向河道6條,東西向河道14條,還有許多支流共同構成了河道網。河道系統使城市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得到保證,並可作為天然的排水、蓄水系統,減少或避免了城市內澇發生。河道布局以城北的居民聚居區為最密集,縱橫交錯,形如棋盤;其次為城市商業區;城南由於官署大型建築較多,河道較為稀疏。河道水網規劃與城內民居、寺廟、園林、城門、驛館、倉庫等各類型的建築布局緊密結合,形成優美的水城環境。城內橋梁有名可考的有285座,加上城外橋梁共314座。另外,河道系統改善生態環境方面亦有重要作用。河道的大面積水域具有吸熱、吸塵、通風等作用,對改善環境十分有利。河面水汽的大量蒸發,增加了空氣濕度,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城市生態建設。平江在宋代以前就有較大的私家花園,如滄浪亭。到南宋時,園林已有相當規模,以後發展成為獨具風格的蘇州園林藝術。平江城內河流多,橋梁也多。據記載,平江南宋時有359座橋。可見橋梁之多,蔚為壯觀,充分展現了水城的獨特魅力。
水是蘇州城的骨架,城市建築物雖然毀於兵火,但河道基礎猶存,稍加整修又可使用,不至於隨意遷址。蘇州始建城者伍子胥創造性地規劃建設了以水系為脈絡、河道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水陸兩套「雙棋盤」式交通系統。水城的規劃布局不僅解決了城市交通問題,而且使供水、排水、防火、軍事防禦和城市景觀等一系列問題迎刃而解。吳闔閭大城由伍子胥「相土嘗水」,選擇城址,城址略高於周圍地面,減少了洪水威脅。其城市防洪設施相當完備,有城牆、壕池、城河、水門、堤堰等,外可以排洪水,內可以排積水,蓄泄便利,不憂水旱,使地處水鄉澤國的蘇州免受洪澇之災。它的出現,標志著春秋時我國的城市防洪科學技術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5]。水是蘇州城的生命線,這是因為河道水系貫穿全城大街小巷,有利於綠化,有利於蓄排水、有利於消防,還能有效地調節和改善城市的小氣候,從而造就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城市河流在蘇州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1.穩定城市的位置
由於城市處處為經緯縱橫的河網水系所溝通、貫穿和滲透,城市各類建築的分布與河網水系有機結合,使蘇州城的位置和格局歷久不變。蘇州因此被稱為城市當中的「活化石」,對於研究古代城市河流對於抵抗戰火、自然災害等外界作用力的承受能力、穩定城址、改善人民生活、發展經濟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進水、排水和宣洩
根據水系的走勢來確定城市的形狀,首先要保證水系的通暢。有了系統而完備的水道,城市的降雨、生產和生活排水都可以順暢地排出城外,在古代無嚴重污染的條件下,確實比較實用、合理而經濟,也是比較先進和科學的。宋代著名學者朱長文在所著《吳郡圖經續記》內也有稱譽:「觀於城中,眾流貫州,吐吸震澤(太湖別稱),小浜別派,旁夾路衢,蓋不如是,無以泄積潦安居民也。故雖有澤國,而城中未嘗有墊溺盪析之患,非智者創於前,能者踵於後,安能致此哉?」蘇州雖然坐落於水網上,卻罕有水澇之災,並收水利之利。
3.運輸
古人喜歡臨水而居,水邊也常常成為城市的發源地。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蘇州作為吳地的重要城市,水道既是城內交通所必須,也是聯系城鄉、溝通吳地乃至全國的通道。因為在多水的吳地,水道是無往而不至的,其交通方便、經濟便捷是顯而易見的。明末主持繪制《蘇城水道圖》的江南撫張國維,在該圖「圖說」論及蘇州城內水道作用時曾經指出:「吳壤以水據勝,水行則氣運亨利,更隨巷陌,舟楫通駛,凡載運薪粟,無擔負之煩,殷殷富庶有以哉。」
4.消防隔離和防衛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道提供充足的消防水源,直到今日水道的消防、隔離作用依然存在。水道又具有防衛功能,古代所建護城河即是一例。當時城內大多數衙署、府學、糧倉、寺院和豪富巨室周圍設有環河,這些環河水道同時也是界河,用以分隔,並起防衛的作用。至今有許多重要倉庫、工程要道臨河而建,也是源於此故。
5.調節氣候、空氣凈化和美化城市環境
水具有較大熱容性,水系可以調節局部氣溫,使城市冬暖夏涼,同時還具有增加空氣濕度、美化環境、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從古至今人類或積極利用自然水面,或人工增加水面面積,促進城市河流的流動性,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四)蘇州水文化特點及其成因
1.水文化內容豐富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又是文人墨客發源和聚居的地方,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因此,蘇州的文化具有豐富的內容。蘇州水多、橋多、人多,三者協同作用促進了蘇州水文化的發展。三國時期吳國孫權為其母建造的瑞光塔、以「拙政園」與「滄浪亭」等為代表的著名園林、蘇州舊街貌的代表山塘街、《平江圖碑》、古代詩人對於蘇州景色的描寫「家家門外泊舟航」、「水頸波動碎樓台」、「煙水吳都郭,閶門架碧流,綠楊深淺巷,青翰往來舟」[8]詩詞名句等都是蘇州水文化的代表。
2.蘇州水文化特點的形成
(1)在蘇州水文化昌盛的背後,蘇州優越的地理條件起著重要作用。蘇州由於占據著有利的地理位置,因而農業、運輸業、漁業等發展迅速,很快發展成為經濟富庶、文化先進之地。我國文化史上著名的「江南現象」的起源中心之一就是蘇州。文化的先進離不開經濟的發達,經濟的發達離不開有利的地理位置。歸根結底,城市地理位置對於城市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蘇州作為我國最典型鄉城之一,其城市選址、布局歷來被人們所津津樂道,並對後來城市規劃師們提供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和參考作用。蘇州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對於城址穩定、城市興旺、百姓安居樂業、文化興盛都起著重要作用。蘇州的城市特徵與其自然生態有著密切的聯系,並且呈現出獨具特色的水城特質。古雲「鍾靈毓秀」,從物質的角度看,地理環境,尤其是水網環境更能左右一個地區或城市文化的發展。蘇州河湖眾多,草木繁茂,得水獨多。這種自然態勢本身潛伏著一部文化奇觀,為城市水文化的發展提供先決條件。
(2)蘇州是經濟、政治、文化三者互相促進的結果。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條件下,水運是城市經濟繁榮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因此,蘇州經濟比較發達。隨著經濟的繁榮,蘇州的賦稅是當時政府的主要來源之一,所以逐漸被朝廷所重視,其政治地位逐漸上升。政治地位的上升又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文化也隨著文人墨客的聚居、經濟的繁榮、政治地位的提升而日臻濃厚。
(五)古代蘇州治水的經驗
(1)城市選址注重防洪。中國古代城市選址方面存在多種學說,而《管子》的關於城市防洪選址的學說可以作為眾多學說中的代表。《管子·乘馬》雲:「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它指出了城市選址的原則,即城市選址不是山邊就是水邊,不僅有利於城市的安全需要(抵禦外敵入侵),又有水運之便;城市位置不要過高,便於取水;同時城市選址也不宜過低,以免受水災之害。蘇州,地處水鄉澤國的太湖平原的中部,其北部和東部的平原地區標高多在4米以下(吳淞標高),城區一般為4.2~4.5米,比周圍地勢略高。繞城而過的大運河歷史最高水位為4.37米,城內罕有洪澇之災[2]。
(2)因地制宜的城市河流規劃理念。古人講究「因天材,就地利」。蘇州的城市選址是選擇在水網上,水多為其發展奠定了充足的水源條件,同時也增加了其洪澇災害的危險系數。蘇州城市建設者根據蘇州的城市現狀,積極建設護城河,溝通內外水系以利於城市排澇,根據水系走向安排城牆方向,根據水流條件規劃城市形狀,根據市內水系形態制定城市居民的民居、道路、生產方式等,都是古人變害為利、積極改變人類行為適應周圍自然條件的體現。
(3)重視治水。唐宋以來,蘇州水利有成,至明代已經很發達。這是和蘇州地方官范仲淹、海瑞、張國維等分不開的。宋代時,蘇州的主要問題是境內塘浦湮塞、太湖滿溢、積水不能暢流入海,而且,潮水倒灌,夾帶泥沙為害。范仲淹組織人力疏浚常熟、崑山一帶的塘浦,於是積水可以北注長江,東入吳淞江和大海,水患得到了治理。明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於江南巡撫任上又治理過蘇州水道。對蘇州城內水道、橋梁繪制標注最為詳盡的《蘇州府城內水道總圖》是明末江南巡撫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中的一張圖。據張英霖統計,圖中以三橫四直河為骨幹、經緯交織的長短水道百餘條,橋梁340座;標注名稱的有橋梁338座、衙署20處、糧倉10個、城門6座,以及山、洲、江、河、湖、潭、池等共389處。張國維「遍歷湖海,討尋水道源委」,「繪以圖畫」,與紙上空談不同。他重視城市水道建設和管理,「吳壤以水據勝,水行則氣運亨利,更隨巷陌,舟楫通駛,凡載運薪粟無擔負之煩,殷殷富庶有以哉。」當時,吳縣知縣牛若麟所撰《閶門重建虹橋記》中記載,張國維撫吳期間,曾「疏導四縱三橫之內渠,凡通輸貫而利民者,不遺餘力。」至今,張國維的石像和古代在蘇州做過巡撫的幾位好官的石碑一起刻在城隍廟的牆上。實際上,張國維沒有其他人的政治影響或文學水平,後來兵敗被殺。但是這些人並列,還和城隍——保護蘇州古城的神一起供在廟里,說明當時很重視水系治理工作。
(4)重視河道管理。在明清兩代共疏浚市內河道11次。蘇州自宋嘉定十六年至清末(1223~1911年)近700年無水潦之災,與河道管理得力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宋代朱長文就已指出了城內河道的排水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觀於城中,眾流貫州,吐吸震澤,小浜別派,旁夾路衢,蓋不如是,無以泄積潦安居民也。故雖名澤國,而城中未嘗有墊溺盪析之患」。
三、小結
古代水城建設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大限度地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為基本原則,它是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在具體實踐中成功應用的典範,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城市河流治理的寶貴文化遺產。從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只有合理地規劃和利用水系,才能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從而促進人水關系的親近與和諧。古代水城建設為現代城建部門和水利部門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和諧社會」等工作理念背景下,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提供了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劉樹坤.中國水城的水問題.中國水城市長論壇.紹興,2004
[2]吳慶洲.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廣州:華南理工大學,1987
[3]同濟大學城市規劃教研室編.中國城市建設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2.49~52
[4]俞繩方.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一個傑作:宋平江(蘇州)圖.建築學報,1980(1):15~20
[5]汪德華.中國山水文化與城市規劃.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6]鄭連第.古代城市水利.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5
[7]陳泳.蘇州古城結構形態演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京:東南大學,2000
[8]吳奈夫.明代蘇州的城市建設及管理.揚州大學學報,2003,7(4):74~80
⑤ 中國園林景觀設計有哪些特點
特點: 一。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主要受政治影響。無論是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園林,其服務對象多是以極少數人為主,而園中生活的其他人,則是園主的服務者,園主的喜好決定了園林的設計特點和主題。園林為園主而建, 無須過多地考慮其他人的感受。而現在建造的中式園林, 主要受經濟影響,因服務對象不同, 而設計不同。城市廣場、公園、居住區內的園林景觀等, 都是公共場所, 服務對象都是大眾人群。而私家庭院、會所等, 服務對象又是小眾,甚至個人。因此, 在現代中式園林景觀設計上, 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 在保留中國古典建築風格的同時, 保證園內所有人的舒適性, 以人感受的共性出發, 來布置景觀和各類設施。如公園、居住區的景觀空間, 就應當適當減少如「 齋」 、「 室」 等封閉性的景觀建築, 在不影響整體風格的基礎上以實用性為主, 建築多以亭廊等形式出現, 堂或樓等較大的建築也以公共目的為主, 保證開敞通透。而私人場所或小型活動場所, 為保證私密性可適當多考慮小型的封閉性建築。 二.傳統的中國古典園林,為了體現崇尚自然的特點,多將建築與自然山石相臨而建,甚至嵌入其中,或是臨水而建;而其他的景觀如植物等,也不加改造,通過充分體現樹木原貌來展現自然之美。而現在的仿中式園林設計,能在保留原有傳統元素特徵的同時,利用比過去優越得多的條件下來感知和認識自然,同時也能利用聲、光、電等更多的科技手段來展現自然之美。此外,也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和新的更為環保的材料去擴展和延伸觀賞者的感知能力,使傳統元素和現代元素結合,共同體現中國古典園林的美。 三。摒棄過於奢華鋪張的裝飾。中國園林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但與西方園林相比,缺乏對自然的征服。因此,在順應自然的同時,用建築上或景觀小品中的大量裝飾來體現園林中想要表達的豐富文化內涵。其中一些創作思想和手法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甚至政治思想,象徵權貴和不同的等級,如皇家園林中,利用窗框雕刻的不同花紋來代表皇帝、妃繽和其他王公貴族。而現代的中式園林,不需要再通過不同的裝飾來體現身份地位的高低或園主的信仰。現代建造的中式園林景觀,其中各處的裝飾在於體現情趣和意境,在注重藝術性的同時也體現現實性與實用性。 四古典園林與民居文化藝術元素結合 。從中國古代至近代森嚴的等級制度來看,園林屬於王公權貴或官宦富商們富足奢靡生活的附屬品,與廣大百姓的生活幾乎毫無聯系。而時至今日,官宦人家的園林也好,普通百姓的小院也罷,都體現出豐富的中國古典文化內涵。現在的園林,在展現中式民居建築之美的同時,也可在其景觀環境中配以精美的園林小品或用草木的搭配,展示古典園藝藝術之美
⑥ 中式園林景觀有什麼特點
1、無水不活。因此,園林一定要鑿池引水。古代園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種。掩就是以建築和綠化,將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隔是或築堤橫斷於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橋,或涉水點以步石。
2、植物繁多。花木有如山巒之發,水景如果離開了花木也沒有美感。自然式園林著意表現自然美,對花木的選擇標准也很嚴格。一講姿美,樹冠的形態,樹枝的疏密曲直,樹皮的質感,都追求自然美。
二講色美,紅色的楓葉,青翠的竹葉,斑駁的狼榆,白色的廣玉蘭,紫色的紫薇等,力求一年四季,園中自然之色,不衰不減;三講味香,要求植物淡雅清幽,不可過濃,有嬌柔之嫌;也不可過淡,有意猶難盡之妨。四講境界,花木對園林山石景觀的襯托作用,往往和園主的精神境界有關。
3、各種建築的運用。如漏窗的運用,讓空間既不是一望無垠,又不妨礙視覺流暢。在漏窗里看,玲瓏剔透的花飾,豐富多彩的圖案,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和美學價值;透過漏窗,青竹迷離搖曳,亭台樓閣時隱時現,遠空白雲飛游,造成幽深寬廣的空間境界和意趣。
園林建築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樓有台。人工的石洞,石階,都顯示自然的美色。所有建築,其形與神都與天空大地等自然環境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相接,以使園林體現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特色,並收到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小中見大等觀賞效果。
(6)中國景觀有什麼文化內涵擴展閱讀:
我國的園林藝術,如果從殷、周時代囿的出現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園林藝術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世界園林史上佔有極重要的位置,並具有極其高超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園林是人們為了游覽娛樂的方便,用自己的雙手創造風景的一種藝術。
由於各民族、各地區人們對風景的不同理解和偏愛,也就出現了不同風格的園林。歸結起來,世界上的園林可分為三個系統——歐洲園林、西亞園林和中國園林。
我國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它那「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原則,那熔傳統建築、文學、書畫、雕刻和工藝等藝術於一爐的綜合特性,在世界園林史上獨樹一幟,享有很高的地位。
⑦ 中國園林景觀的風格特點,及文化藝術是的特點是
精細,越是細微的地方越見其功力,講究天人合一,融於自然。最受贊譽的不一定是最豪華最艷麗的,而是最和諧的。
中國園林藝術向來有南北之分,另有官民之別。江南多富豪,所建的園林精緻小巧,以黑白為主色,夾橋帶水,曲流蜿蜒。
北地多皇家、官員府邸、私園,色尚紅黃,建築大氣磅礴,穩重典雅。
園林園林,各式各樣的植物佔了重要地位。奇花異草在中國園林中一向是不可缺少的點綴,甚至某些園林會為造型極特殊或有特殊意義的植株特設一苑。
人類文明起源於自然, 園林是人造自然,亦即恩格斯所說的第二自然。從幾千年前作為盛世園林的唐宋和康雍乾, 到20 世紀九十年代至今,經濟發展了,城市化進程帶動了全國城市園林建設的繁榮, 園林設計的意義使得園林設計本身在新時代中負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崇尚自然之美, 好的園林設計應該是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空間上的有機結合, 園林不是征服自然,也不是無限制向自然索取,也非是忽視自然條件、扼殺自然特性,而是尋找一個和諧和平衡的形式,融入自然,與自然和諧共存。
|評論
jadelee2008-11-29 01:55
普通答案
精細,越是細微的地方越見其功力,講究天人合一,融於自然。最受贊譽的不一定是最豪華最艷麗的,而是最和諧的。
中國園林藝術向來有南北之分,另有官民之別。江南多富豪,所建的園林精緻小巧,以黑白為主色,夾橋帶水,曲流蜿蜒。
北地多皇家、官員府邸、私園,色尚紅黃,建築大氣磅礴,穩重典雅。
園林園林,各式各樣的植物佔了重要地位。奇花異草在中國園林中一向是不可缺少的點綴,甚至某些園林會為造型極特殊或有特殊意義的植株特設一苑。
人類文明起源於自然, 園林是人造自然,亦即恩格斯所說的第二自然。從幾千年前作為盛世園林的唐宋和康雍乾, 到20 世紀九十年代至今,經濟發展了,城市化進程帶動了全國城市園林建設的繁榮, 園林設計的意義使得園林設計本身在新時代中負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崇尚自然之美, 好的園林設計應該是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空間上的有機結合, 園林不是征服自然,也不是無限制向自然索取,也非是忽視自然條件、扼殺自然特性,而是尋找一個和諧和平衡的形式,融入自然,與自然和諧共存。
⑧ 介紹幾個國內文化內涵比較深厚的旅遊景點
中國十大旅遊勝地
萬里長城
北京故宮
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
北京故宮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她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
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自康熙四十二年始建,至乾隆五十五年最後完工,歷時八十七年,建樓、台、 殿、閣、軒、齋、亭、榭、廟、塔、廊、橋一百二十餘處,尤以康、乾御題七十二景昭著, 與自然山水相輝映,園中有園,景內有景,構成了一幅千姿百態的立體畫卷。
安徽黃山
黃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西北風景秀麗的皖南山區,向以「三奇」、「四絕」名冠於世,其 安徽黃山
劈地摩天的奇峰、玲瓏剔透的怪石、變化無常的雲海、千奇百怪的蒼松,構成了無窮無盡的 神奇美景。黃山一九九零年被列入「世界遺產(文化和自然)」名錄。安徽六安
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
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
桂林山水
桂 桂林象鼻山
林灕江風景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旅遊區,千百年來不知陶醉了多 少文人墨客。桂林灕江風景區以桂林市為中心,北起興安靈渠,南至陽朔,由灕江一水相連 。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三絕聞名中外。其中一江(灕江),兩洞(蘆笛岩、七星岩),三山(獨秀峰、伏波山、疊彩山)最具代表性,它們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所在。
西安兵馬俑
西安兵馬俑
在驪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著一組規模宏大、外觀別致的建築,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秦始 皇兵馬俑博物館。
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
蘇州素以園林美景享有盛名,有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說。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
台灣日月潭
台灣日月潭
日月潭,中國十大名勝之一,位於台灣中央屬南投縣魚池鄉的水社村。
編輯本段中國40處世界遺產名錄
1、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 2、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3、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4、長城 1987.12 文化遺產 5、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6、明清皇宮:北京故宮(北京)1987.12 、沈陽故宮(遼寧) 2004.7 文化遺產 7、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8、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9、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10、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1自然遺產 11、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文化遺產 12、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遺產 13、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14、西藏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遺產 15、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16、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景觀 17、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文化遺產 18、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19、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20、北京天壇 1998.11 文化遺產 21、北京頤和園 1998.11 文化遺產 22、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3、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遺產 24、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文化遺產 25、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 2000.11 文化遺產 、明孝陵(江蘇)、十三陵(北京) 2003.7、盛京三陵(遼寧)2004.7 26、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文化遺產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28、雲岡石窟 2001.12 文化遺產 29、雲南「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2003.7 自然遺產 30、吉林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1 文化遺產 31、澳門歷史城區 2005 文化遺產 32、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2006.7.12 自然遺產 33、中國安陽殷墟 2006.7.13 文化遺產 34、中國南方喀斯特 2007.6.27 自然遺產 35、開平碉樓與古村落 2007.6.28 文化遺產 36.福建土樓 2008.7.7 文化遺產 37.江西三清山 2008.7.8 自然遺產 38.山西五台山2009.6.26 文化景觀遺產 39.河南嵩山歷史建築群2010.8.1 文化遺產 40.中國「丹霞地貌」景區(六省聯合)2010.8.1 自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