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理解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
北京許多胡同富有歷史意義。作為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如司禮監胡同、恭儉胡同(內宮監變音而來)、織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鍾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蠟庫胡同、瓷器庫胡同等等,都是歷代內府太監的監、局、司、庫,各衙門所在地,顯示了當時皇城的范圍。從前眾多的衙署也遺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東廠胡同是明代有名的錦衣衛所在地,是太監殘害忠良的地方。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貢院胡同,為明清的考場。許多權貴第宅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閣老胡同,《長安客話》說李東陽的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為永樂年間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汪家胡同原清雍正、乾隆時寵臣汪由郭的居住所在。同時,手藝好的手工業者、買賣公道的商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慢慢形成了胡同。如劉蘭塑胡同、磨刀兒胡同、粉房劉胡同、豆腐陳胡同、沙鍋劉胡同等。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稱,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等,據說這類以貧賤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過權貴者命名的胡同,這是北京胡同名稱值得稱道的地方。
北京胡同歷經了數百年的風雨蒼桑,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徵,是北京古老文化的體現,現如今國家非常重視北京胡同的文化發展,北京旅遊局在一些保護較好的胡同中,開辟出了游覽專線,旅遊者可乘坐舊式三輪車游覽胡同,還可到住在胡同里的百姓家作客。北京的胡同文化就這樣傳播到了全世界。
北京的胡同名稱包羅萬象,有自然景觀、生活用品、人物姓氏等。有的名稱反映了胡同的明顯特徵,如「寬街」、「八道灣」、「一尺大街」等;有的名稱則表露出人們的美好原望,如「安福胡同」、「壽長胡同」、「永祥胡同」等。胡同的名稱反映出胡同與人們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
北京的胡同不僅是城市的脈絡,交通的衢道,而且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京城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記載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並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北京的土地變遷之所以受到格外的關注,不僅因其文化古都,更因為其身為京畿,提供示範。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城市小巷。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幾千條,他們圍繞在紫禁城周圍,大部分形成於中國歷史上的元、明、清三個朝代。
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於13世紀的元朝, 到現在已經經過了幾百年的演變發展。北京胡同的走向多為正東正西,寬度一般不過九米。胡同里的建築幾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種由東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對稱形式圍在一起的建築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個緊挨一個排列起來,它們之間的通道就是胡同。
過去北京的胡同遍布京城,老北京人說:「有名的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似牛毛。北京曾有胡同6000多條,若把這些胡同連起來,長度不亞於萬里長城。
在眾多的胡同中,年代最久遠的就算三廟街胡同了,三廟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遼代,當時叫「檀州街」,北京城經過了幾百年的變遷,可三廟街胡同始終保持著900年前的姿態,靜靜地候在北京的一角,看著北京人一代代繁衍,觀著北京城一步步的演變,這個數百歲的「老人」就是新、老北京的見證。
北京的胡同寬窄不一,寬的敞亮,窄的幽深。最窄的胡同是前門外大柵欄地區的錢市胡同,最窄處僅有40厘米,僅能容一個身材「苗條」的人通過。
北京有胡同大多直來直去,但也有彎曲迂徊的,北京新橋附近有個九道灣胡同,共有二十多個彎,若到這兒來訪親會友,這一忽左拐,一忽右拐,拐來拐去,待找到門了,也拐暈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您能在這條胡同里經受住了考驗,您準保不會在北京的胡同中迷路了。
胡同是元朝的產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據說這蒙古語的意思是指水井。莫非那時候每條胡同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庫),供居住的軍民飲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來自沙漠與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很重視水源的。
當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摩肩接踵的社交場所,在井邊與左鄰右舍談天說地、噓寒問暖,恰恰可以彌補四合院的封閉性所帶來的不足——既保護了每個家庭的隱秘空間,又為鄰里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
胡同與四合院的完美組合。體現出元大都統治者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聰明之處。胡同橫平豎直,四合院錯落有致,怎麼看都像是軍事化管理的結果。有了胡同的分割與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游牧民族安營紮寨的大軍營。難怪汪曾祺要贊嘆:「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方位感強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遺傳,他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游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至於迷路。
北京人是講究走路的。因為老北京城無論大街小巷,多是橫平豎直,所以北京人走路無法取巧,無論選擇什麼都是拐硬彎兒,比較比較也還是一樣長短。即使是這樣,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選擇的。走大街,干凈倒是干凈,就是亂,攪和得你不得安生。穿胡同,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願意見的人或事兒,多繞一下也就「躲過去」了。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胡同街道,總喜歡用城市名稱來命名——比如「南京路」、「廣州路」什麼的。北京的「扁擔胡同」有11條,「井兒胡同」有10條。既然人們開門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鹽店胡同、醬坊胡同、醋章胡同和荼兒胡同;既然人在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金、銀、銅、鐵、錫這五種金屬,於是就又有了金絲胡同、銀絲胡同、銅鐵廠胡同、鐵門胡同和錫拉胡同。走在這類名字的胡同國,人覺得踏實。
走進現代化的北京城,人們感興趣的往往不是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四通八達的寬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溫馨美麗的四合院。
因此 ,有人稱古都文化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話實不為過。
過去,北京是由千百萬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對面,平排並列 有序地組成的。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間必要留出通道,這就是胡同。
元代,北京的胡同間隔較寬,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進大四合院的距離。 因此後代在中間空地建院,必賴小胡同為出入通道,這樣
就在許多有名的 大胡同中產生了大量無名的小胡同,於是俗語有雲「著名的胡同三千六, 沒名的胡同賽牛毛」。
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區有名的街巷有6074條,其中胡同1330條, 街274條,巷111條,道85條,里71條,路37條。習慣上.人們把街巷之類統歸於胡同。
如北新橋原有條九 道彎,實有20多道彎,後劃分成五條胡同;前門外也有九道彎,實則要 拐13個彎.北京街巷胡同同名稱好比一部網路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 又展示了社會風情,近年,被開發為一種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
目前,北京古老破舊的大雜院正被現代化的樓房所取代,舊胡同也將 失去它賴以存在的基礎。不過,為保持北京的古都風貌,許多著名的胡同 已被當作文物保留下來了,它為我們新興的首都保存了一絲古老的色彩。
現在,北京胡同文化發展已經開發出了一項旅遊新項目——串胡同。 來自四面八方的外國朋友乘坐北京古老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輪車,經舒暢剎 海西沿,過銀錠橋到鼓樓,登樓俯看北京舊城區和四通八達的胡同,然後 前往後海地區,參觀京城古老的南北官房胡同、大小金獅胡同、前後井胡 同,走進普通的四合院,和北京人聊一聊,了解普通北京人的生活,最後沿柳蔭街到有「紅樓大觀園」之稱的恭王府,體驗舊時王公貴族的居住環 境和御花園。
外國朋友們在北京的胡同里留連忘返,連聲稱贊:「北京的胡同太美了,太迷人了!」 北京的胡同作為北京古老文化的載體,具有一種永恆的魅力。
Ⅱ 北京的胡同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胡同原是蒙古語,據說原意是水井,未知確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有的是計數的,如東單三條、東四十條。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胡同、惜薪司胡同 (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這條胡同里曾住過一個有名的人物,如無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寶胡同原名大啞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過一個啞巴。王皮胡同是因為有一個姓王的皮匠。王廣福胡同原名王寡婦胡同。有的是某種行業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賣手帕的。羊肉胡同當初想必是賣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狀的。高義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賓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為這兩條胡同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則不知道何所取義,如大綠紗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寬闊,如東總布胡同、鐵獅子胡同。這些胡同兩邊大都是「宅門」,到現在房屋都還挺整齊。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說;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路。它距離鬧市很近,打個醬油,約二斤雞蛋什麼的,很方便,但又似很遠。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 「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串,搖動作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體。胡同兩邊是若干四合院連接起來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有在一個胡同里一住住幾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幾輩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舊了,「地根兒」房子就不太好,舊房檁,斷磚牆。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裡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們捨不得「挪窩兒」,——「破家值萬貫」。
「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鐵樹斜街以南,由西往東依次為: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潭、陝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
其實,老北京人所說的「八大胡同」,並不專指這八條街巷,而是泛指前門外大柵欄一帶,因為在這八條街巷之外的胡同里,還分布著近百家大小妓院。只不過當年,這八條胡同的妓院多是一等二等,妓女的「檔次」也比較高,所以才如此知名。
老北京城的妓院分若乾等級。最早的妓院分布在內城,多是官妓。
現東四南大街路東有幾條胡同,曾是明朝官妓的所在地,如演樂胡同,是官妓樂隊演習奏樂之所。
內務部街在明清時叫勾欄胡同,是由妓女和藝人扶著欄桿賣唱演繹而來的。以後「勾欄」成為妓院的別稱。
明清時期,當官的和有錢的飲宴時要妓女陪酒、奏樂、演唱,叫做「叫條子」,在妓女一方,則叫「出條子」。
到了清末民初,妓院主要集中在前門外大街,一是因為這里離內城較近,官員們出城享樂比較方便;二是這里有火車站,南來北往的旅客多;三是前門外大街是京城著名的商業街,相當繁華;四是這一帶是戲園子、茶館、酒樓的集中地,吃喝玩樂,可自成一體。
據30年代末的一份統計資料,當時「八大胡同」入冊登記准予營業的妓院達117家,妓女有750多人,這只是正式「掛牌」的,還不算「野妓」和「暗娼」。
老北京的妓女分為「南班」與「北班」兩種,一般來說,「南班」的妓女主要是江南一帶的女子,檔次高一些,不但有色,而且有才。這樣的妓女陪的多是達官顯貴,如京城名妓賽金花、小鳳仙等。「北班」的妓女以黃河以北地區的女子為主,相貌好,但文化素養差一些。「八大胡同」的妓女以「南班」居多,故多為一、二等妓院。而其它地區的妓院,大多數是「北班」。當時在京城做官和經商的人多是南方人,因此,「八大胡同」成為這些達官貴人經常出入的地界。
「八大胡同」的檔次也不盡相同,百順胡同、陝西巷、胭脂胡同、韓家潭多為一等。一等妓院,也叫「清吟小班」,顧名思義,「清吟」以飲茶、談棋說戲為主,並非只有皮肉生意。出入「清吟小班」的嫖客多為有權勢的人,當然也有文人墨客。
石頭胡同的妓院多為二等,二等妓院也叫「茶室」。
王廣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以三等妓院居多。
一、二等妓院的名字以「院」、「館」、「閣」為主,三、四等妓院多以「室」、「班」、「樓」、「店」、「下處」命名。
走進現在的「八大胡同」,從一些老屋老樓的建築,你仍能體會到當年的風貌。
百順胡同最初曾設有太平會館、晉太會館。會館後來改為民居,據說李文藻進京朝見乾隆皇帝時,曾在這條胡同住過。如今這條胡同的老房保存得相對完好,當年從胡同西口依次排列的妓院有瀟湘館、美錦院、新鳳院、鳳鳴院、鑫雅閣、蒔花館、蘭香班、松竹館、泉香班、群芳院、美鳳院等。
韓家潭,現今叫韓家胡同,據史料記載,康熙年間,著名戲劇家李漁(字笠翁)曾在此居住。「四大徽班」進京後,三慶班曾設在韓家潭,老北京的梨園公會就設在36號院。這條胡同多為「南班」妓院,有名的有環采閣、金美樓、滿春院、金鳳樓、燕春樓、美仙院、慶元春等20多家。
陝西巷當年的一等妓院有16家,其中清末名妓賽金花入主的怡香院最有名,現在這所妓院的房屋建築和布局保存較好。「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曾設在這條胡同里。
胭脂胡同,過去叫胭脂巷,北連百順胡同、南通珠市口西大街。胭脂胡同的一等妓院有10多家,其中蒔花館是一家三進帶跨院的大四合院,幾乎佔了半條胡同。據李金龍先生考證,明朝時,這個大院叫蘇家大院,有名的妓女蘇三(玉堂春)曾在此居住。其正門幾經變故,現在已是百順胡同居委會。
石頭胡同,南口在西珠市口大街,北口在鐵樹斜街,清末曾設有望江會館和龍岩會館,是二等妓院的聚集區。這條胡同比較長,有24家二等妓院,有名的有茶華樓、三福班、四海班、貴喜院、桂音班、雲良閣、金美客棧等。如今,幾乎都成了民居。
王廣福斜街,現在叫棕樹斜街,東連大、小李紗帽胡同,西接石頭胡同,這條胡同的房屋較為破舊。
從前,這里集中了三等妓院,有名的有久香茶室、聚千院、貴香院、雙金下處、全樂下處、月來店下處等。李紗帽胡同,原來分為大李紗帽、小李紗帽兩條胡同,現在已改為大力胡同和小力胡同。小李紗帽是「八大胡同」之一。這條胡同不大,總共有21個門牌號,但是在老北京,妓院就佔了近20個院子。這里的妓院主要是三等,有名的有雙鳳樓、鑫美樓、永全院、天順樓、泉生樓、連升店下處等。因這條胡同離一些戲園子和飯庄較近,所以也有幾所二等妓院。
朱家胡同,在早曾分為留守衛胡同和羊毛胡同,這條胡同有三等妓院20多家,有名的有怡春樓、陸生院、洪順下處等。與朱家胡同相連的清風巷、清風夾道、朱茅胡同、燕家胡同、西羊茅胡同等,在老北京也是三等、四等妓院和土窯子的聚集地,不過沒有「八大胡同」名氣大。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昔日紅粉飄香的煙花柳巷早已成為歷史遺跡,值得慶幸的是,由於「八大胡同」老房太多,改造起來很困難,所以京城危房改造還沒有涉足這里,所以在滿街大興土木的時候,它才能得以保留。
斑斑點點的角落仍在老老實實泄露它的秘密,在這個晴朗的秋末的上午,陽光穿過那幾百年仍揮之不去的煙塵,照亮了這些老房子。老屋不語,知道道不盡的,是滄桑。
Ⅲ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作者:汪曾祺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賺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別標明是斜街,如煙袋斜街、楊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語,據說原意是水井,未知確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有的是計數的,,如東單三條、東四十條。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這條胡同里曾住過一個有名的人物,如無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寶胡同原名大啞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過一個啞吧。王皮胡同是因為有一個姓王的皮匠。王廣福胡同原名王寡婦胡同。有的是某種行業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賣手帕的。羊肉胡同當初想必是賣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狀的。高義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賓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為這兩條胡同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則不知道何所取義,如大綠紗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寬闊,如東總布胡同、鐵獅子胡同。這些胡同兩邊大都是「宅門」,到現在房屋都還挺整齊。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說: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路。它距離鬧市很近,打個醬油,約二斤雞蛋什麼的,很方便,但又似很遠。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串,搖動作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體。胡同兩邊是若干四合院連接起來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有在一個胡同里一住住幾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幾輩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舊了,「地根兒」房子就不太好,舊房檁,斷磚牆。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裡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們捨不得「挪窩兒」,——「破家值萬貫」。
四合院是一個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遠親不如近鄰」。「街坊里道」的,誰家有點事,婚喪嫁娶,都得「隨」一點「份子」,道個喜或道個惱,不這樣就不合「禮數」。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殺」一盤;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過去山西人開的酒鋪,都沒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塊規成圓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兩「個」(大酒缸二兩一杯,叫做「一個」);或是鳥友,不約而同,各晃著鳥籠,到天壇城根、玉淵潭去「會鳥」(會鳥是把鳥籠掛在一處,既可讓鳥互相學叫,也互相比賽),此外,「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我認識一個在國子監當過差,伺候過陸潤庫、王(土序)等祭酒的老人,他說:「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麼神?我至今考查不出來。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卻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個人一輩子吃的大白菜摞起來大概有北海白塔那麼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民國」以來,常有學生運動。北京人管學生運動叫做「鬧學生」。學生示威遊行,叫做「過學生」。與他們無關。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老舍《茶館》里的王利發說「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態。
我的小說《八月驕陽》里寫到「文化大革命」,有這樣一段對話:
「還有個章法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面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麵?」
「賣!」
「還是的。有棒子麵就行。……」
我們樓里有個小夥子,為一點事,打了開電梯的小姑娘一個嘴巴。我們都很生氣,怎麼可以打一個女孩子呢!我跟兩個上了歲數的老北京(他們是「搬遷戶」,原來是住在胡同里的)說,大家應該主持正義,讓小夥子當眾向小姑娘認錯,這二位同志說:「叫他認錯?門兒也沒有!忍著吧!——『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睡不著眯著」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除了少數「宅門」還在那裡挺著,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很殘破,有的地基柱礎甚至已經下沉,只有多半截還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門外還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馬樁、上馬石,記錄著失去的榮華。有打不上水來的井眼、磨圓了稜角的石頭棋盤,供人憑吊。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也許像西安的蝦蟆陵,南京的烏衣巷,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使人悵望低徊。
再見吧,胡同。
Ⅳ 北京的胡同眾多,胡同文化是一種怎樣的文化
可以說,北京胡同數也數不盡,有句俗話說:「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不少北京胡同里的一片磚、一片瓦的歷史都已經好幾百年了。
Ⅳ 北京胡同的文化內涵
①「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②「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③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④「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等。可以說胡同文化也是良莠不齊,應該有弘揚,也應該有拋棄,言之有理即可。(涵義每個1分,評價2分。)
Ⅵ 胡同文化的定義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俗文化。胡同文化的內涵是什麼?汪曾祺曾在《胡同文化》有如下概括:「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等。可以說胡同文化也是良莠不齊,應該有弘揚,也應該有拋棄。
Ⅶ 概括胡同文化的特點
1、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有在一個胡同里一住住幾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幾輩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舊了,「地根兒」房子就不太好,舊房檁,斷磚牆。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裡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們捨不得「挪窩兒」——「破家值萬貫」。
2、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北京人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一個在國子監當過差,伺候過陸潤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說:「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五味神在北京」。
五味神是什麼神?我至今考查不出來。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卻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個人一輩子吃的大白菜摞起來大概有北海白塔那麼高。
3、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
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民國」以來,常有學生運動。北京人管學生運動叫做「鬧學生」。學生示威遊行,叫做「過學生」。與他們無關。
4、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老舍《茶館》里的王利發說「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態。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所寫的序言。汪曾祺並未從攝影藝術的角度落筆。汪曾祺既不說明光與影的交匯和諧,也不論及構思、線條、色彩的運用。
胡同文化,並不是僅局限於住在胡同內四合院里的人。北京這些年發展很快,很多胡同、四合院消失了,許多人搬進高樓大廈,住上寬敞的公寓,甚至擁有私家別墅,但是胡同文化的傳承仍表現在他們的身上。
胡同是沒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將沒落,不過文化的沒落不等於物質的消失。胡同文化會轉移、分解、傳承到新的載體上。在邁向現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創造新的文化,也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俗文化。王皮的胡同,狗尾巴胡同,胡同名登不了大雅之堂;殺棋,聚酒,會鳥,胡同的事算不得驚天動地;窩頭,蘿卜,熬白菜,胡同人這般的易於滿足。這些看似俗不可耐的素材經過作家的妙手點化更能突顯出北京的文化的精義。
Ⅷ 胡同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眾說紛紜。比較公認的文化定義,是英國人類學家泰勒(1832—1917)的看法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廣義而言,是個復合的整體,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習慣。」簡單地說,文化是人們生活意識、習慣、觀念等的集合。說起文化,許多人可能覺得高深莫測。探討文化問題,必定是學者專家的「專利」。而說起胡同文化,並沒有很嚴肅地討論一個學術問題,而是從瑣碎的日常生活、風俗民情娓娓道出。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內的四合院規規矩矩。胡同、四合院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反過來也可以說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許多人也許會感覺到,文化這樣貼近我們的生活,文化也可以這樣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