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積極向上的內容,應繼續保持和發揚;對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落後腐朽的內容,必須加以改造和剔除。②把握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增強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④反對守舊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⑵ 如何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應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合理地揚棄。
一定的文化形成於特定的社會環境,但由於文化具有滯後性,因而當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的環境發生變化時,傳統文化並沒有消失,反而是跨階段地影響與制約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因此我們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要有選擇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綜合,用歷史和 科學 的觀點來考察中國的傳統文化,切實把握和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本質內容,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現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進行有選擇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發展和創新。例如,社會主義本來是西方的思潮,在中國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要用中國人所能接受的方式來建設社會主義。從前我們也曾生搬硬套地學習西方的社會主義,實踐證明,由於脫離中國的實際,所以成效不大,推廣不開。
當然,對待傳統文化,需要我們辯證地看,並非一切都好,一切都具有現代價值,它有精華,但也有大量封建糟粕的東西,如權力崇拜、個人崇拜,封建等級觀念,專制主義、個人迷信、封建家長制、閉關鎖國、踐踏知識與人權、任人唯親,唯書唯上,官本位,皇權思想,依附性人格,缺乏國民、公民意識,缺乏民主、法制觀念,缺乏創新意識,缺乏科學精神,重農抑商,重義輕利,重群體輕個體,反對競爭,輕視效率等等。這些都是封建落後的東西,還對我們當今的社會有很多負面的影響,需要我們去判斷去甄別去篩選去批判,但過去那種對傳統文化不問青紅皂白,一概懷疑、否定和批判的做法是非常錯誤的。
⑶ 青少年應該怎樣對待優秀的傳統文化
青少年待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青少年應該辯證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原則即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一定要繼承並宣揚下去,對於傳統文化中的劣質部分要摒棄或者改造。
大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結合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使其內容和形式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文化是我們的民族魂,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做人之本。在向世界各國學習時,我們跟應該學習我們國家自己的文化,了解我們國家自己的國情,建設好我們國家,為促進中華民族的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不斷做出自己的貢獻。
(3)如何寫出我們對優秀文化態度擴展閱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
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當前,我們堅定文化自信,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通過深入研究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⑷ 我們對待優秀中華文化應持什麼態度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各方各面涵蓋很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理解的,個人覺得應當學習,吸收,好的傳統要保留,應用,不適合當代社會的應當理解,尊重!
⑸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1、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2、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3、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4、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個性的優秀作品,要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
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5)如何寫出我們對優秀文化態度擴展閱讀
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文藝精品和文藝巨匠的深刻影響。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不朽作品。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星河,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財富。
我們要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國民教育、文化創造、生產生活,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對傳統文學藝術的扶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
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中華文化綻放時代風采。
⑹ 我們該以怎樣的心態對待傳統文化作文800字
以什麼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更重要
作者:吳國武
八九十年代:碰撞與融合
80年代:「全盤西化」抑或「中體西用」是當時最重要的兩種主張和做法。
改革開放伊始,社會各界都開始重新尋找中國文化的崛起之路。從官方層面來看,建國以來的大批判大體改弦易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綜合創新論」有相當的影響力。但從思想界的總體情況來看,「全盤西化」抑或「中體西用」是當時最重要的兩種主張和做法。李澤厚先生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後記中說:「一種意見要求徹底打碎傳統,全盤輸入西方文化以改造民族;另一種希望在打碎中有所保存和繼承。」
學界多認為,這種情況類似於「五四」時期。其實不然,因為那時的傳統文化很有影響,西方文化如潮襲來。而此時的中國,傳統早已肢解隱去,西方對我們來說也是陌生的。當時,「全盤西化」論者引介了西方的思想理論和生活方式,使全社會耳目一新。然而,這種拿來主義往往將西方視為現代化的惟一模式,在對待傳統文化上採取了與「文革」中破「四舊」相似的路數。「中體西用」論者在小心翼翼地將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東西從封建帽子中剝離出來的同時,有意識地開始了學術研究,一些隱退的傳統習俗也在恢復之中。可惜的是,他們對現代化的思考還不夠深入。至於「綜合創新」論者,大體延續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主流話語,只是比以前態度較為平和、做法較為務實。
有人將80年代的思想文化界分為三個陣營,一個是《走向未來》叢書編委會,一個是《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編委會,一個是「中國文化書院」。其中,後者被當作「中體西用」論的代表。實際並非如此,雖然這個1984年成立的書院由梁漱溟、馮友蘭等先生牽頭,但是當時講傳統文化既不封閉也不偏執,而是心胸寬廣、視野開闊。以這個書院的宗旨來說,他們試圖「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教學活動,繼承和闡揚中國的優秀文化遺產;通過對海外文化的介紹、研究以及國際性學術交流活動,提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水平,並促進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據樂黛雲先生的回憶,這個書院授課還涉及像比較文學在內的許多現代學科。
90年代:知識界對於學術思想介入社會的方式和手段有了新的認識,80年代的激情必然會有轉變。但這並不是學術、思想之分離,而是多元化、深層次思考的結果。
進入90年代,中國經濟社會進入了迅猛發展階段。一些新的具體問題與「全盤西化」、「中體西用」、「綜合創新」等主張之間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迫使社會各界重新思考並加以回應。於是,很多人開始對具體問題展開研究和討論,學理化趨勢明顯。對於這個變化,李澤厚先生以「思想家淡出、學問家凸顯」來解釋,但是這種概括並不準確。就傳統文化研究而言,考據、義理都很盛,大規模的古籍整理、文化遺存發掘保護漸次展開,思想史的研究不斷深入,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也逐步引入。當然,知識界對於學術思想介入社會的方式和手段有了新的認識,80年代的激情必然會有轉變。但這並不是學術、思想之分離,而是多元化、深層次思考的結果。對於李先生的議論,社會各界都有回應,但大多未能跳出學術、思想二分的暗示。比如,王元化先生提出「有思想的學術」、「有學術的思想」之說。其實,這些都是對90年代、對學術思想本身的誤解。
90年代初,「全盤西化」論者和熱衷於政治的人大體沉寂,學術史研究、國學研究得到提倡,成為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事。有人舉出四個有影響的刊物,《讀書》、《學人》和《國學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雜志。前二者,比較從廣泛意義上總結我們傳統,後二者則立足於傳統文化的弘揚上,同時也有一些叢書問世。雖然大家也有爭議,但大多是比較理性地就事論事,沒有明顯的一邊倒傾向,只有所謂「自由主義」、「新左派」例外。由於致力於具體問題的討論,「全盤西化」、「中體西用」、「綜合創新」等幾種意見的正面沖突不是太多。許多人正是在學科壁壘、範式差異中重建各種意見的基礎,回應生活習俗、社會文化的變化。
以倡言「國學」為例。1992年,張岱年先生在《國學叢書序》中說:「國學是本國學術之意,這是我們所用的名詞,外國學者研究中國學術,就不能稱之為國學了。西方稱研究中國的學問為Sinology,一般譯為漢學,現在亦譯為中國學。在某些西方人的心目中,所謂Sinology不過是對於中國歷史陳跡的研究,把中國學術看作歷史博物館中的陳列品。事實上,中國學術源遠流長,其中一部分固然已經過時了,但是仍有一部分具有充沛的生命力。中國學術是人類的精神財富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具有歷久常新的精湛內容。」此言明確將國學與漢學區分開來,成為後來知識界分化的潛在因素。同樣是1992年,袁行霈先生在「《國學研究》第二卷出版座談會」上又標明「開放的國學與開放的《國學研究》」的立場。很顯然,這里的國學不排斥漢學,有一定的兼容性。
值得注意的是,季羨林先生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反復表達西方文明衰落、東方文明(特別是中國文明)興盛之意,包括他在《東方》雜志中所強調的「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類」。這種主張在世紀之交掀起了大波瀾,新一輪的「傳統文化熱」如日中天,「文化輸出」論也緊隨其後。
傳統文化熱有進一步升溫之勢
近年來,傳統文化熱有進一步升溫之勢,原先的傳統文化倡導者、批評者也已分化。在官方層面,有人將其與弘揚民族精神、強調中國特色聯系在一起,甚至帶有濃厚的民族主義特色、意識形態特點。各級政府支持的中華民族先祖祭祀活動,有關政府組織發起的優秀道德文化重建,教育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呼聲,等等。同時,在政府政策的引導鼓舞、經濟條件的大大改善、社會生活日趨多元化的情況下,民間也掀起新一波的「傳統文化熱」。
與過去不同,這一波熱潮中有媒體的參與、商業的介入,人文精神與社會行為兼具,正好體現其復雜性。當然也有反對者,或以五四新文化為基準,或以全球化為指標,闡述自己的見解,甚至試圖力挽狂瀾。
「傳統熱」:拓展傳統文化的外延,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漢族的和少數民族的文化納入進來,使傳統文化的內涵更為精深,是值得稱道的。然而,這樣做不免忽視了對文化核心價值的挖掘和創造性轉換。
如果說,過去立足點在中西文化差異上看待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那麼如今的社會各界力求在融入全球化與保持民族性的平衡中尋找傳統文化的新位置,普通大眾也感受到了重塑民族形象的要求。
2004年,一些學者發表所謂《甲申文化宣言》,將傳統文化擴展,以中華文化的名義出現,主張文明的多樣性,也強調傳統文化的益處。他們提出:「華夏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至今仍是全體中國人和海外華人的精神家園、情感紐帶和身份認同。」對於文化的推廣也有明確的表述,即:「捍衛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異質文明;保護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實現公平的多種文化形態的表達與傳播;推行公民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及激勵國家、民族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當然,此宣言一出,有反對也有贊同。一些贊同者試圖將其拉回到建設主流文化中來,反對者則視其為維護政權的文化策略。
平心而論,拓展傳統文化的外延,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漢族的和少數民族的文化納入進來,使傳統文化的內涵更為精深,是值得稱道的。然而,不免忽視了對文化核心價值的挖掘和創造性轉換。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播及與其他文化的交流,避開了中西文化的對立,提煉出傳統文化中有普世價值的東西,也是值得稱道的。然而,這種傳播和交流難以具體化,或者在具體化中會遇到許多繞不開的問題。
「國學熱」:本身沒什麼不對,關鍵是社會各界人士應該有不同的角色。學者應該提供更多的材料,提出更多有價值的觀點,而不是唯「國學」獨尊。媒體、大眾以及社會團體似乎也有調整的空間。
從90年代起,「國學熱」便一直延續。我們知道,要解決一國的問題,「因地制宜」是關鍵。傳統文化要轉型,也必須充分研究、挖掘和利用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國學熱」也就成了勢之必然。
然而,新世紀的「國學熱」跟過去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國學的傳播逐漸走向體制內。有些大學在過去國學研究的基礎上,試圖推進「國學」成為學科、成為學位;也有些大學創辦應用型的國學培訓班,將民間興趣納入到高等學校社會教育的一部分。甚至,一些中小學也開始採取多種方式加強國學教育。第二,國學的傳播逐漸走向媒體化。在圖書出版的基礎上,電視媒體和網路媒體大規模地介入到國學研究和推廣上。一些相關的電視節目,如央視《百家講壇》非常火熱,可與流行文化相媲美,中國古代史、古代典籍一時間成為時尚,也造就了所謂明星。第三,學術界內部對國學的認識也有分化。以往的國學熱,實際只是傳統熱的升華。如今的國學熱有更多的本位立場,很多學者極力鼓吹這種立場,也有部分學者則稍顯超脫,並漸漸從「國學」疏離出來。
有人將國學視為「國將不國之學」,此種總結雖然對當前「國學熱」有警示作用,但其依據還是有點似是而非。從近代史來講,「國學」的提法本身確是對西方的回應,然而學術回應畢竟不能等同於政治。同時也要歷史地看待這種回應,因為這個概念已經成為傳統文化的符號,不必拘泥於文字。其實,「國學熱」本身沒什麼不對,關鍵是社會各界人士應該有不同的角色。學者應該提供更多的材料,提出更多有價值的觀點,而不是唯「國學」獨尊。媒體、大眾以及社會團體似乎也有調整的空間。
「儒學熱」:有人有意無意地將「國學」窄化為「儒學」,標舉「儒學」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然而,各家理解的「儒學」又不盡相同,於是出現了各佔山頭、自立門派的情況。
討論傳統文化,必然要涉及儒學。但是,隨著討論的深入,有人有意無意地將「國學」窄化為「儒學」,標舉「儒學」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然而,各家理解的「儒學」又不盡相同,於是出現了各站山頭、自立門派的情況。一些機構像國際儒學聯合會、孔子基金會漸次成立,與儒學有關的刊物、叢書也紛紛出版,於是乎儒學也熱了起來。本世紀以來,一些學者倡導編《儒藏》,像北大、人大、川大等高校各有自己的《儒藏》編纂,試圖樹立儒家在儒釋道三家中的主導地位。這些都是所謂儒學復興之中的表現。
由於各家理解的差異,「儒學熱」中又有好幾個群體。最先是宋明理學式儒學,很多學者參與其中。這一群體從80年代漸起,90年代成為當時儒學熱的主流。他們自許繼承現代新儒家,用西方哲學和比較文化來接續所謂「道統」。然後是綜合型儒學,即所謂廣義的儒家。李澤厚先生曾對「儒學」有一個寬泛的定義,如此一來所有儒學的同情者均可納入其中。但是這個群體比較鬆散,實際上並不成派系。較晚出現的是政治型儒學,多是一些熱衷政治的人。這一群體,是隨著儒教之爭而來的,2005年就開過一個「儒教學術研討會」。他們試圖建立自己的政治理論,有人強調要重建儒教,也有人提出儒家社會主義。這一群體與「尊孔讀經熱」的興起息息相關。
「尊孔讀經熱」:「尊孔讀經」本來就是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型中必定會反復出現的情況。其本意可能是追求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但其結果只會帶來狹隘和排他性,蒙昧主義的盛行反而不利於弘揚傳統文化。
伴隨「儒學熱」而來的,便是尊孔、讀經。如果說「儒學熱」的學理色彩較濃的話,尊孔熱則有信仰的指向,至於讀經問題則較復雜。
「尊孔讀經熱」的內在因素是,很多人以回到原典為起點,歸於孔子素王上。此外,90年代一些大學成立孔子研究院,近幾年政府又以「孔子」之名建立了不少孔子學院。在部分學者和社會人士過度推崇儒學、儒教下,有人把中國文化的復興等同於尊孔讀經。
「讀經」與否,本來是民國時期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最近一段時期又浮出水面。有學者和團體發起「古代經典誦讀工程」,然而讀哪些經典便成了爭議強的問題。一些學者主要偏重儒家的「四書五經」,與民國所謂「讀經」很相似。另外一些學者認為應該擴大「讀經」的范圍,有主張包括古詩文經典,有主張涵蓋重要的子書,甚至主張涉及釋道之書。當然,也有不少人強烈反對各種類型的「讀經」活動。
應該說,「尊孔讀經」本來就是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型中必定會反復出現的情況。其本意可能是追求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但其結果只會帶來狹隘和排他性,蒙昧主義的盛行反而不利於弘揚傳統文化。
總的來說,這四次「熱」自有其原因:一是中國特色建設之需要。政府欲加強中國特色,必定求助於傳統文化,有關其研究、推廣、普及便得到支持。二是經濟發展必然要求重塑民族形象。既然要民族形象,當然離不開傳統文化,無論政府、學界、機構、個人都有此要求。三是個人生活的多樣化亦需要信仰、精神的支撐。而這種歷史序列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認為,與追求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有關。研究傳統,必然會有所總結甚至面向社會、未來。在熱潮前面,我們需要立多於破的意見,這樣才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有更大的助益。
傳統文化的未來與現代社會
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這比開掘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將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換本身還重要。特別是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之種種情況,我們應該回歸到理解,回歸到同情,回歸到多樣化,保持一種健康、積極的心態。如此,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溝痕才能不斷彌合,源於自身的創新始能出現。
明年是「五四運動」九十周年紀念,有必要總結在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關系方面的歷史經驗。應當結束啟蒙與救國、激進與保守、國粹與西化的二元對立思維,在重新梳理近百年歷史的基礎上看待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從某種程度上說,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比開掘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將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換本身還重要。特別是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之種種情況,我認為應該回歸到理解,回歸到同情,回歸到多樣化,保持一種健康、積極的心態。如此,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溝痕才能不斷彌合,源於自身的創新始能出現。
首先,對於傳統文化既要有足夠的理解,也要有適當的同情。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連續性,許多東西仍在現實生活中若隱若現,並沒有完全消失。「理解傳統」是為了立足現在、繼續前行。「同情傳統」是為了發現傳統的現代價值,沒有同情便不會有人文情懷,便不會有責任感。
其次,對於現代中國社會的兩面性也要有充分的認識。最近有人試圖在古今、中外之爭中提出所謂「新文化」的傳統,我認為這種傳統就是古今中外交融的結果,並不具備獨立性。細細查檢,其淵源仍在傳統和西方文化。現代社會中有西方式和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比如,中國家庭倫理既有傳統性也有現代性。我們不能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對立,傳統中的無形有形東西或多或少地存在於現代化中的現代生活中。
最後,對於西方文化要有準確的了解,也要有開放的立場。了解各民族的東西,有助於我們審視自己的傳統與社會。西方有其核心價值,也有其次生價值,我們要有開放的立場,既不惟其馬首是瞻,也不談虎色變,以斥西方文化為能事,就是用左手打右手。
此外,關於「復古」和「保守」二詞,也不可責名不責實。我認為,以復古為創新本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基本動力,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求合法性。復古有很多種,以創新、發展現代社會為目的的復古,未必不是一種嘗試。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去弘揚,這種弘揚不是狂熱的吹捧,也不是超冷靜的貶抑。從拿來主義立場來說,傳統文化亦是選擇拿來的對象之一;從保守主義的立場來說,客觀評價並適度弘揚我們的傳統更能獲取理解和同情。
我們畢竟生活在現代社會,現代的平台註定我們要有平衡的態度。協調發展的現代社會,需要傳統文化,更需要弘揚傳統文化的好態度、好做法。
作者介紹:吳國武,北京大學中文系。
---------------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和方法
說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和方法,我既不是什麼資深學者,也更不是什麼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專家,我僅就作為一名求學者的淺薄認識來談談我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希望在我論述完之後大家能清楚的明白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以及為什麼要用這種態度來對待中國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根據歷史所能提供的條件,創建、改造、傳承下來的精神成果的總和。五千年泱泱大國孕育出的傳統文化,維系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是國家統一、人民團結的精神紐帶。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實踐性和辯證性、過程性和漸進性、民族性和融合性、統一性和差異性、規范性和操作性、道德中心化傾向和封閉保守性等特徵,這些特徵是精華與糟粕、積極與消極的統一。中國傳統文化在具體特點上則表現為:生命強盛不衰;追求穩定實際;重視整體協同;重於道輕於器;追求和諧,崇尚和美;見利思義,推己及人;兼容並蓄,有容乃大。
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大量的精華,它們包括對生生不息的渴望,對生存樂趣的演繹,對社會的責任,對自然的親和,對友誼的追求,對親情的眷戀,對道義的持守,對民族的融合,對心靈的升華,對未知世界的求解,對信息文化手段的運用,對智慧和知識的尊重等等。也存在著許多糟粕或不合時宜的成分,比較突出的糟粕,可以說是奴性文化,它表現為在上級面前,下級往往沒有了尊嚴;在老師面前,學生往往沒有了自己的見解;在父母面前,子女往往沒有了發言權。正因為如此,它對於現代社會的作用和價值是雙重的,既具積極效應,也有消極影響。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要從這一特點出發。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應全面准確地理解和理性地看待,應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對待,做到「古為今用,批判繼承」、「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對那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譬如忠孝,榮辱、禮義廉恥以及以人為本、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小康社會,實事求是等,這些思想觀念經過現代的創新性轉化,已經成為我們制定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思想資源。又如《周易大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論語》中所提倡的捨生取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品質,以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以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春秋公羊傳》中強調的天下統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轉化為新時代的新思想的,尤其是強調統一的思想傳統,更具有現實意義。
對有些內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又如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具現實意義,我們仍需要提倡自身修養和為社會主義而獻身的精神。
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和不合時宜的成分,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等級觀等。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不可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要帶著分析的眼光對傳統文化加以鑒別,在此基礎上進行揚棄,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有些人一直認為我們中國人太狹隘,總是死盯著自己的文化不放,沒有真正的民主,他認為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我堅決不同意他的觀點,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決不能因為要與世界文化交流而丟棄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文化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立於世界之林,只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才是真正屬於世界的,只與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進行交流和碰撞才可能產生思想的火花。如果一個民族連自己的傳統文化都被別國別族的文化所浸染和滲透,甚至是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它又拿什麼站立於世界?也因為各個民族文化不一樣,這個世界才如此豐富多彩。因此,當我們在與其他國家民族進行文化交流時切不可忘記祖宗的文化。再一次申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必須保護中國人自己的文化,科學地批判和接受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經典繼承和發揚去。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集體、一個人,都不可缺乏信念,不可缺乏精神支柱。尤其是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真善美似乎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人活著的價值和意義也被很多人忽略了的今天,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用科學的態度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真
的是越來越重要了。一切走極端的態度都無法全面地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過冷過熱都不行,我們必須靜下心來思考尋找一條真正適合我們傳統文化前進的路。這條路僅靠幾個人在那裡呼籲和吶喊是無濟於事的,必須有一大批人來思考和探索。
尤其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里,在這個人被物質和金錢異化的時代里,在這個價值觀被淡化的時代里,社會風氣和道德時好時壞,重尋傳統文化的經典,重建一個時代和國人的精神支柱越來越緊迫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是打破以往的一切觀點重建,還是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加以批判地繼承和發展?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不是唯一的,關鍵是到底哪一條更適合我們。
⑺ 我們該如何對待傳統優秀文化
對於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現在已經很難一味地保留了,我們應該做的是將它融入現在的一些思想當中。只有當兩個文明交融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才不會分彼此。這樣子的一種做法,不但有利於保留傳統文化,而且對於現代人來說也是更容易接受的。下面我就來仔細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的話現在網路文化那麼發達,很多情況下是可以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網路文化當中的。或者說我們可以利用網路來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我相信每一個文化都有它自己獨特的閃光點,所以我們可以將這個閃光點好好包裝一下,當它們重新進入世人的眼中時,一定會很吸人眼球。
而且像現在的生活都是快節奏的,所以想要將那些優秀傳統文化完完全全地掌握下來,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所以取其精華,棄之糟粕,這才是最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