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端午劃龍舟目的和意義
賽龍舟目的是紀念曹娥、屈原、伍子胥,還有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事事如意,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是廣大人民群眾最富有激情的民間體育娛樂項目,賽龍舟的過程,表達大家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堅韌不屈的精神。
端午劃龍舟目的和意義
在戰國時代就已有龍舟競渡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在當時的龍舟競渡是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賽龍舟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普遍存在,賽龍舟的習俗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形式。
賽龍舟也是很多文人捕捉靈感、展示才華的大好機會,千百年來關於賽龍舟的詩詞佳句不計其數,展現出了中國傳統習俗豐富的文化內涵。
❷ 龍舟文化具有怎樣的內涵
在很久很久以前,廣西賓陽鄒圩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臟的水溝。有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里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9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
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9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
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副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9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9片閃耀的鱗。
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地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後來的鄒圩清水河,河水為鄒圩帶來了五穀豐登。
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名字。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龍舟競渡作為一種文化,還有一種傳說是由龍圖騰崇拜的宗教祭祀活動不斷發展而來的,後來用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等先賢志士,起到傳承我國的古老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
遠古時在我國南方曾分布著大大小小許多部落,他們大多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徵,就是崇拜龍圖騰,故被統稱為吳越人。吳越人善於駕駛獨木舟,他們以蛟龍為圖騰。圖騰祭祀也就是龍舟競渡最早的文化遺存。
早在7000多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加上木槳劃舟。我國較早的文學經典著作《淮南子·齊俗訓》記載:
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
我國最早有關龍舟的記載,見於先秦記述周穆王事跡的古書《穆天子傳》:
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
在很久以前,南方水網地區的人們就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動中,比水產品的收獲量。人們在休閑時相約劃船比速度,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閑暇中,這是遠古競渡的雛形。
神話傳說古代吳越人是以龍為圖騰的民族。我國古籍《說苑·奉使》等說吳越之民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這種習俗的文化底蘊來源於對龍圖騰的崇拜。
後來吳越人民為表明自己是「龍」的後裔和對龍祖的尊重
❸ 為什麼端午節大家要賽龍舟有哪些說法
關於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有很多說法,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自然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說法是紀念曹娥、伍子胥的,也有人認為僅僅是單純的娛樂活動。除了人物紀念外,還有關於惡月惡日之說,總之,千奇百怪,眾說紛紜。不過,雖然說法不同,但是人們對節日的熱情和期待是一樣的的。端午節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節日之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家家戶戶包粽子,插艾葉,賽龍舟,不亦樂乎。
在江浙一帶,人們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曹娥和伍子胥。根據民間的說法,曹娥投江尋找其父親的屍體,事跡傳開後,鄰里鄉親大為感動,於是將其作為孝女來紀念。伍子胥是吳國的忠臣,其勸諫吳王除掉勾踐,但吳王受到小人讒言影響,命伍子胥自盡,後來其屍體沉入錢塘江,人們為了紀念伍子胥,衍生出賽龍舟的習俗。因為伍子胥的事跡早於屈原,所以有人認為紀念伍子胥才是端午的起源。
❹ 賽龍舟的文化內涵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❺ 劃龍舟的象徵是什麼
著象徵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賽龍舟最開始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後來屈原在汩羅江投水時,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但趕到洞庭湖就不見蹤跡了,於是後人就在五月初五當日借劃龍舟驅散江中的魚,以免屈原的屍體被吃掉。
端午節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各地也有不同的說法,比如蘇州的賽龍舟,據考證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而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廣西地區是紀念伏波將軍馬援,福州則是紀念閩王王審知。
龍舟比賽
龍舟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
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劃龍舟
❻ 歷史文化節賽龍舟
賽龍舟是龍圖騰的產物,本是一種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動,其目的是為了祛病、保健、消災、辟邪,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而成為了娛民的活動,屈原精神的出現又使其得以繁榮,後來經過歷代人民的改造流傳,就成了一項規則齊備的競賽活動。社會主義新時期,它的價值得以充分的展現,它的民族凝聚力,它的振奮精神,都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和學習。希望讀者通過閱讀《賽龍舟》一書,能夠感受到中國民俗文化的豐富內容和深刻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