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咸寧文化有哪些

咸寧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25 22:41:15

『壹』 湖北咸寧文化歷史等的變遷

歷史變遷:西周成王(姬誦)時(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993年),咸屬楚鄂王封地。秦始皇(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分楚地為四郡,咸所在的江南屬南郡。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孫權合東鏡江夏、豫章、廬陵三郡置武昌郡,不久改稱江夏郡,吳(孫權)黃武二年(223年),析沙羨西南置蒲圻縣,咸先後屬武昌郡、江夏郡、沙羨縣。 宋真宗(趙恆)景德四年(1007年),為避宋太祖趙匡胤永安陵諱,按《易•乾象》中「萬國咸寧」與「永安」近義之意,改為咸寧縣。自此,「咸寧」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確立。 咸寧市行政建置比較晚,但境內各縣(市、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區域周為楚地,隸屬南郡,漢屬荊州江夏郡,東漢末屬東吳。 漢初置沙羨縣,咸寧、嘉魚、蒲圻屬之;崇陽、通城屬南郡下雋縣。 三國時屬吳,吳黃武二年(223年)置蒲圻縣。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置永安鎮,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升為永安縣,宋景德四年(1007年)易名咸寧縣。 民國21年(1932年),通山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其他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83年8月,撤銷咸寧縣,設咸寧市。 1998年6月,蒲圻市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赤壁市。 1998年12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咸寧地區和縣級咸寧市,設立地級咸寧市。咸寧市設立咸安區,以原縣級咸寧市的行政區域為咸安區的行政區域。
文化:咸寧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里就有人類生息和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咸寧文化底蘊深厚,九宮一山藏兩教,三苗故園在幕阜,崇陽商 代銅鼓催征越千年,羊樓茶馬古道起盛唐,三國文化、闖王文化、北伐文化、抗戰文化、向陽湖文化等交相輝映。嗚嘟、高筒提琴是全國獨有的民間樂器,提琴戲是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

『貳』 咸寧是什麼之鄉

咸寧是桂花之鄉,咸安區桂花鎮,位於咸寧市東南部。該鎮桂花素以面積大、品種全、產量高、花質好、古桂多而著稱。2000年國家林業部、中國花卉協會正式命名為「中華桂花之鄉」,栽種桂花歷史悠久,桂花樹品種齊全,有金、銀、丹、鐵、四季、月月桂等9個品種桂,共有桂花樹150餘萬株,現存少量千年古桂。咸寧桂花博物館是國內首家以桂花為主題的博覽館,於2010年在潛山國家森林公園狀元閣景點正式開放。博覽館集中展示了桂花科普知識,以及咸寧的桂花文化。
茶葉之鄉。咸寧有萬頃茶園,千年茶史。當地民風崇尚:不可一日無友,不可一日無酒,不可一日無茶。咸寧人自古就有施茶美德,咸安的施茶者尤多,於村頭於橋畔於山腰於曠野,共設有「九路六十二 茶亭」。不過,咸寧的茶不是寂寂無名之茶,是有過大作為的。毛澤東第一次到蘇聯。送給斯大林70壽辰的賀禮有茶葉,這茶葉就是產自羊樓洞的磚茶。赤壁一古民宅有對聯曰「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梅;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茶。」
楠竹之鄉。咸寧種植楠竹傳說有5千年的歷史,早在清朝康熙年代的咸寧志書上就有「竹影蟾光潔、桂影有餘光」、「月來窗寫竹,風過徹梳荃」的詩句。清末至民國初年,咸寧楠竹已遍布全境。在第一次大革命時期,咸寧的楠竹為革命作出過貢獻。北洋軍閥在汀泗橋失敗後,向北退守咸寧城,由於時遇汛期,咸寧城外圍的西河水深面闊使北伐軍攻城造成極大困難。這時,咸寧工農協會在聶洪鈞的帶領下,用楠竹釘成數百艘竹排,架起浮橋;用竹筒裝水送飯;用竹筍殼打草鞋送給北伐軍;抬著竹擔架搶傷員,為北伐軍攻咸寧城創造了有利條件。1938年日寇侵佔咸寧後,境內西北部的賀勝、橫溝、官埠、張公、甘棠等平丘地域因處鐵路、公路沿線,竹林被毀壞一空,倖存的楠竹林,主要分布在東南和西南低矮山區。 到1949年解放前夕,楠竹總面積不足10萬畝,蓄積量為681萬根。
薴麻之鄉。屬蕁麻科植物。薴麻中國古代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原產於中國西南地區。薴麻是咸寧傳統的特色作物,種植歷史悠久,素有"薴麻之鄉"的美譽,是出口外銷商品麻的主要基地,在國際市場上頗負盛名。咸寧市薴麻主栽品種為「細葉綠」,占薴麻面積85%。原麻產量22993噸;原麻產值20694萬元,居全市經濟作物之首。主要分布在赤壁、嘉魚、咸安三個主產麻縣市區,現已形成京珠高速公路沿線的薴麻種植業帶。

『叄』 咸寧飲食文化,名勝古跡

飲食方面有咸安的賀勝雞湯、合菜面、土菜、通山的巴砣、嘉魚的魚丸、還有味道很不錯的熱乾麵、豆皮、牛肉麵等等。

湖北咸寧市名勝、古跡

咸寧市

溫泉 在咸寧市南10公里溫泉鎮潛山之麓。沸涌如湯,霧氣升騰,「溫泉虹影」為咸寧奇景之一。泉後倚潛山,峰巒疊嶂,山下有蘋花溪,涓涓緩流,山上有葛仙崖,崖上有壇,相傳為晉代葛洪煉丹處。水溫50篊左右,呈淡黃色,內含多種化學成分,對於關節炎、皮膚病、神經炎等多種疾病有一定療郊。

北伐陣亡將士墓* 在咸寧市城西南15公里汀泗橋鎮西側小山崗上。此地東靠群山,西臨大湖,一橋飛架,構成天險,素為兵家必爭之地。1926年8月國民革命軍挺進武漢時,軍閥吳佩孚據此憑險抗拒,屢攻不克,最後由葉挺率獨立團奮勇攻擊,擊潰了吳佩孚的主力,佔領了汀泗橋,為北伐軍直取武漢起決定作用,獨立團因而被譽為「鐵軍」。

李邕石室 在咸寧市東南30公里鍾台山。傳李邕曾讀書於此,故名。李邕(678-747),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說揚州江都(今屬江蘇)人,李善之子。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書法初學王羲之等,繼而自創新格。後被李林甫陷害。石室位於山腰間,天然形成,容數人居,冬暖夏涼。其上有石台、石鍾等古跡。側臨桃花泉名勝,近傍古木盤溪景觀。

赤壁市

赤壁在赤壁市區西北36公里的長江南岸。隔江與烏林相望。相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此用火攻,大破曹操戰船,當時火光照得江岸崖壁一片彤紅,「赤壁」由此得名。此處有赤壁、南屏、金鸞三山,起伏。毗連,蒼翠如繪。摩崖石刻、拜風台、鳳雛庵、翼江亭等文物和建築,錯落隱現。赤壁山西南部,嶙峋臨江,斜亘百丈,恰大江洶涌,直撲山壁,尤在漲水時,激浪飛濺,高達丈余遠震里許,成為歷代名人攀登憑吊、吟詠抒懷的所在。

赤壁摩崖 在赤壁磯頭的石壁上。刻有各種文字、印記、詩賦和畫像。僅鐫刻「赤壁」二字的題榜即有四處之多,其中字體最大的「赤壁」題榜為楷書,字徑達150x104厘米,氣勢雄健。相傳系周瑜親筆所題。

拜風台 在赤壁遺址的南屏山頂。又稱武侯宮。傳說是諸葛亮祭東風的七星壇遺跡。後人築台建宮,以資紀念,此後屢毀屢修。現存建築系1935年重建。有前後相連的兩殿一廳。

鳳雛庵 在赤壁遺址的金鸞山腰。相傳三國時龐統曾隱居於此。原建築簡陋,後世屢次擴建,但又迭遭兵燹。現存殿室數間,系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建國後曾維修,青磚灰瓦,甚為古樸。

翼江亭 在亦壁山頭。亭系近代所建。木石結構。額刻「翼江亭」三字。上覆六角攢尖琉璃瓦頂。和中峰巍峨聳立的望江亭交相輝映。

峨石寶塔 在赤壁市西郊馬鞍山巔。塔側石岩上刻有「峨石」二字。馬鞍山雙峰壁立,重巒翠連。塔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全以青石砌成,七層六角,高17米,底層置門,以上各層設窗。循塔內螺旋石階,可達5層。

陸水湖 在赤壁市郊。是1958年-1968年修建三峽試驗壩而形成的人工水庫。面積118平方公里,周圍群山環抱,水色一天。湖中有390多個島嶼,更添景色風姿。湖區氣候夏季涼爽,比武漢市低7-8°C,為避暑佳地。附近還有溫泉一處。

黃蓋湖 在赤壁市西南16公里,與湖南省臨湘縣交界。傳三國時孫吳宿將黃蓋操練水軍所在,孫權以赤壁戰功將此湖賜蓋,故名。此湖接元潭河、蟠河之水,經由太平河注入長江。流域跨越湖北、湖南兩省,湖面達13萬畝。

嘉魚縣

陸溪口 在嘉魚縣陸溪鎮。東漢赤壁之戰時,周瑜駐防於此。建安十三年(208年)築「呂蒙城」,又稱陸口城。陸水原名雋水,建安十四年(219年)陸遜駐此,改雋水為陸溪、陸水後,漸稱今名。

蜀山遺址 在嘉魚縣新街鎮。三國「赤壁之戰」時劉備駐軍於此。

岳公城遺址 在嘉魚縣新街鎮。

通山縣

九宮山# 在通山縣城東南。綿亘百里,上下九重。海拔1543米。後晉安王兄弟九人造9座宮殿於此,因以山名。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名道張道清又在此建九座宮觀,遐邇馳名,為道教聖地。元、明時幾經修葺,又多傾毀。現存的九王廟、真牧堂、石城門、一天門等,或圍以巨松怪石,或繞以曲徑流水,仍顯示當年崢嶸綽約的姿態。其岩、峰、嶺、台、石、洞、池、泉等奇麗景物,更引人入勝,其中「龍湫飛泉」,由千丈絕頂直下澗底,時似匹練,時若垂簾。

李自成墓 在通山縣九宮山下牛跡嶺。李自成(1606-1645),陝西省米脂人。大順永昌二年(1645年)初夏,他由武昌揮師東下南京,因形勢逆轉,征途受阻,即取道九宮山轉戰江西,不意在山下李家鋪突遭清軍襲擊,倉促突圍,單騎誤入葫蘆槽,被小源口寨勇頭目程九伯殺害,遂葬於此。建國後曾多次維修。

崇陽縣

峽頸壟水庫風景區 在崇陽縣金沙鎮。

南大泉洞 在崇陽縣潘家。

通城縣

南虹橋 在通城縣城東南16公里鯉港河上。因形若長虹坐落塘湖之南而名。清咸豐七年(1857年)建,為邑中著名石橋之一。青石疊砌,五拱並置,長40米,高5米,寬5米,設計大方,結構堅實。經歷百餘年風雨,迄今依然如故。

天岳關 在通城縣。

錫山 在通城縣雋水鎮。

九宮廟 在通城縣雋水鎮。

沙坪畈古戰場 在通城縣錦山鄉。為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與清軍激戰處。

宋兵部尚書方瓊墓 在通城縣黃袍鄉荻田。

引用網頁為(有圖)
http://www.chinasights.com/shtml/hub_attractions_xianning.shtml

『肆』 咸寧精神是什麼啊

咸寧精神是我市提煉總結出了「咸寧精神」:厚德尚學,勇毅篤行。這是對咸寧的歷史文化、精神積淀、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念等諸多因素的高度濃縮和精簡表述,將成為咸寧的立市之魂、發展之根和前進之力。

『伍』 咸寧的文化

咸寧,歷史厚重、人文薈萃。以銅鼓為代表的商周青銅文化,以赤壁之戰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北伐戰爭汀泗橋戰役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陽湖文化名人村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溫泉、九宮 山、陸水湖為代表的生態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著廣泛影響;民間文學藝術特色鮮明,民間歌舞、音樂、剪紙、布貼等遠赴歐洲十幾個國家演出和展覽,嗚嘟、高筒提琴是全國獨有的民間樂器,提琴戲是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民間機智人物故事、民間敘事詩在全國民間文學殿堂佔有重要的位置。咸寧的歌,音域寬廣,格調明快,多流傳於山區一帶,內分高腔、平腔兩種。民間舞蹈分花燈 舞、祭祀舞兩種。咸寧市的民間工藝可分為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裝飾藝術四大類。

溫泉文化:水,靈動而充盈中的禪意;水,意化而成的自然精靈。河流、湖泊,除此之外,還有第三水,那就是溫泉。

咸寧市地處湖北南部,2006年9月,被中國礦業聯合會批准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自2009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國際溫泉文化旅遊節。

咸寧溫泉有大量的民間傳說,有地母造溫泉、鐵拐李拜壽溫泉等神話傳說。據《咸寧市地名志》記載,「咸寧溫泉早在唐代 就已著稱,宋時『溫泉沸波』已入『淦川八景』,相傳宋仁宗趙禎南遊時曾到來此(溫泉鎮)洗過溫泉澡」。除了溫泉的歷史文 化,咸寧溫泉以保健養生為主的健康文化同樣深厚久遠。1938年侵華日軍駐扎咸寧,在淦河邊建起一個溫泉療養所。1945年日軍 投降後,國民黨軍隊第十一師沿襲使用該療養所。咸寧解放後,解放軍就地改擴建成一九五醫院,其設立的「理療科」主要就是 用溫泉水治療風濕病和皮膚病,一直延續至今。

咸寧溫泉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廣泛,各縣市區均有分布。水質類型以硫酸鈣、重碳酸鈣和重碳酸鈉型為主,水質清澈、無色、無沉澱物,感官好,含有豐富的硫、氡、鍶、氟等微量元素,溫泉水溫度介於27℃至64℃,全市各地溫泉中的礦物組分含量各異,極具醫療保健價值。地下熱泉均以上升泉群形式出露,部分鑽孔揭露後成為自溢井,水位、溫度、水質情況變化僅在一定范圍內 波動,較為穩定。受人為開採的影響,水位波動范圍一般在2.0m以內,主要呈現出5~9月水位相對較高,12~2月水位相對較低的特徵。

溫泉從石洞中湧出,蜿蜒流淌在湖畔山間,便有了「人間天堂」的感覺,可以讓你暫時忘卻紛紛塵世,享有一份遠離城市喧囂,親近大自然的悠閑愜意,在泡湯時享受風景,在自然中放鬆心情,感受到「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意境。
咸寧溫泉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廣泛,各縣市區均有分布。水質類型以硫酸鈣、重碳酸鈣和重碳酸鈉型為主,水質清澈、無色、無沉澱物,感官好,含有豐富的硫、氡、鍶、氟等微量元素,溫泉水溫度介於27℃至64℃,全市各地溫泉中的礦物組分含量各異,極具醫療保健價值。

文化寶藏

從歷史走向未來-腳盆鼓
擊鼓而戰、擊鼓而歌、擊鼓而舞,這時鄂南文化藝術領域的一枝奇葩——盆鼓。盆鼓,又稱「腳盆鼓」,因其形狀如盆而得名。廣泛流行於赤壁一帶的鄉村。據史料記載,在遠古的商、周時代,先民們擊木、擊盆、擊鼓而歌,行成了腳盆鼓的雛形。相傳三國赤壁之戰時,盆鼓在孫劉聯軍中還發揮過不小的作用。現在,腳盆鼓作為咸寧一種獨特的民間音樂,已入選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挾滾滾長江、看三國赤壁、擁夢里水鄉、走千年古道…….在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你可以觸摸到穿越千年的三國情懷。

撥動歷史的脈搏-拍打舞
「幹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喲。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在咸寧民間,這些拍打舞的歌詞已流傳了數百年。如今,拍打舞已被列入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拍打舞是鄂南民俗中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由民間男女老少擅長的「拍打游戲」而來,流行於咸寧通城、崇陽等地。它源自青年男女在勞作休憩之時,互相拍打對方身體的不同部位,逗趣取樂,並 伴有風趣的戲謔、科諢,給人以輕松與愉悅。

稀有的藝術奇葩-提琴戲
一個稀有文化物種,在光怪陸離的現代藝林,奇特地芬芳著,這就是咸寧崇陽提琴戲。在我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提琴戲,是獨具特色的一枝奇葩。據說,它源自岳陽花鼓戲,在崇陽改造嫁接生根,直到枝繁葉茂。花鼓戲的主要樂器是琵琶,但崇陽人改造創新,製成了提琴。提琴戲有特有的唱腔,是鄂東南、湘北及贛北等地區廣為流傳的梁山調與崇陽地方小調結合,形成具有崇陽地方特色的劇種。

月宮飄下的芬芳-打桂花
咸寧大規模種植桂花始於唐代,盛於清朝。咸寧是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交融之地。古老的月亮崇拜與當地桂花種植習俗的結合,催生了獨有的「嫦娥文化」現象。在「杠春神」民俗活動中,嫦娥崇拜取代了「春牛」的中心位置,守月華、祭嫦娥、拜月、桂花撤帳等風俗活動,打破了漢族地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傳統習俗,為咸安獨有。「打桂花」是流行於咸安區的民間舞蹈,其基本動作來源於桂鄉花農們收獲桂花時的農事活動。由於貼近生活,這從天宮來到人間的藝術,成為農民喜聞樂見的保留節目。

從戰場走向田間-山鼓
山鼓,流行於通山等地,是一種古老的農事鼓樂。山鼓又稱「單鼓」或「膽鼓」,其形橢圓如膽,有「擊鼓驅百邪,庶民膽如虎」的傳說。已入選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史料表明,山鼓早在明、清至民國時期就普及並走向鼎盛。現在,山鼓迎來了繼承、創新及保護階段,並從田間地頭走上了藝術舞台。

黃土捏出的天籟-嗚嘟
約2000年前,一個咸寧嘉魚的牧童,用腳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個泥哨子,這就是被稱之為「天籟之音」嗚嘟的前身。起初,嗚嘟為牧童用作喚牛,後經歷代改進,成為了一種樂器,一直流傳於長江中下游。如今,嗚嘟在演奏之外,亦廣泛得到文博、收藏、旅遊愛好者的青睞,成為最具湖北特色的古代樂器和藝術藏品之一。

源自商周寶物-崇陽銅鼓
1976年與崇陽縣白霓鎮出土,是當今出土時代最早、體重最大的青銅鼓,有相關報道稱之為「商代饕餮紋青銅鼓」。銅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組成。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楠竹風采成於紙-黃龍牮紙
據史料記載,北宋初年,湖北省通城縣麥市鎮沿用漢代作坊始產火紙。黃龍牮紙以楠竹為原料,紙張色澤淡黃,細膩平滑,吸水力強,不僅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 祭祀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

傳承與融合的佳品-通城打鑼腔
通城打鑼腔源於天沔花鼓戲,清同治年間由天沔災民王耍兒傳入,與本地戲曲相結合,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打鑼腔。用當地方言演唱,以「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作為主要特色。2013年「 通城打鑼腔」被湖北省列為全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唱出勞動人民之歌-通山山歌
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當地人民以世代相傳的獨特腔調和方言土語唱出的民間歌謠。通山縣地廣人稀,農忙時人民便集體勞動,通常會打鼓唱歌,激發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隨著年代 變遷,逐漸行成了極具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

『陸』 什麼是咸寧文化

咸寧市有悠久的楠竹栽培歷史,素稱「楠竹之鄉」。全市現有楠竹林146.9萬畝,立竹量達2.2億株,年產商品竹2000萬支,居全國商品楠竹主產區第七位。楠竹產業已經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且發展勢頭強勁。 基地建設形成規模。全市已建成千畝以上基地178個,萬畝以上基地26個。通山縣的黃沙、洪港、九宮、闖王、廈鋪,崇陽縣的港口、桂花泉、天城、路口,通城縣的黃龍等鄉鎮,楠竹面積已發展到2萬畝以上,咸安區的汀泗、大幕桂花3鄉鎮,楠竹面積已發展到7萬畝以上,赤壁市的官塘、陸水湖兩鎮辦,楠竹面積已突破了10萬畝。
文化傳統
咸寧竹文化傳統,根深葉茂;咸寧竹文化時尚,絢麗多姿。咸寧竹文化傳統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物質的、自然的,它包括竹子種植、加工、利用成果等內容;一方面是精神的、人文的,包括民俗民風、民間文藝(如竹韻凌雲的竹工藝品、竹雕產品等)、文藝創作(現代人物雕刻、古代仕女圖)等各個方面。這是一條悠遠的精神河流,一串璀璨的竹海珠鏈,這些豐厚的竹文化資源,是祖先留給咸寧人的巨大財富,如何把這筆巨大的財富挖掘整理出來,推廣普及開來,形成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是咸寧人今天亟待研究的課題。
文化品牌
作為與經濟互動的文化,要與時俱進,壯大發展,必須打造知名的文化品牌。 打造咸寧竹文化的品牌,既要發揮地域文化的兼容性,又要保持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既要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又要體現現代文化的風采,體現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打造咸寧竹文化的品牌,必須營造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諧的社會環境,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層次多樣的文化活動,普及竹文化知識,展示竹文化風采,增強群眾對竹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 打造咸寧竹文化品牌,應該建立一支才華橫溢的文學創作隊伍,一支博學多識的學術研究隊伍,不斷提高咸寧竹文化的品位,讓咸寧竹文化更加絢麗奇目。[1]

『柒』 咸寧的民風民俗

最期文化:咸寧有著以銅鼓為代表的商周青銅文化,以赤壁之戰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北伐戰爭汀泗橋戰役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陽湖文化名人村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溫泉、九宮山、陸水湖為代表的生態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著廣泛影響。

民間文學藝術特色鮮明,民間歌舞、音樂、剪紙、布貼等遠赴歐洲十幾個國家演出和展覽,嗚嘟、高筒提琴是全國獨有的民間樂器,提琴戲是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民間機智人物故事、民間敘事詩在全國民間文學殿堂佔有重要的位置。

風景名勝:

通山九宮山:

九宮山位於湖北通山縣境內,橫亘於鄂贛邊境的幕阜山脈中段,海拔1657米,為幕阜山之最高峰,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闖王陵(李自成墓)。九宮山既有江南山峰的奇秀,又具有塞北嶺岳之雄、險、奇、幽、秀,被譽為「九天仙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咸寧

『捌』 咸寧的介紹

咸寧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隸屬湖北省,與湖南、江西接壤,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是武漢城市圈成員城市之一。1咸寧下轄1市,1區,4縣分別是咸安區、通城縣、通山縣、嘉魚縣、崇陽縣、赤壁市。咸安區位適中,交通便捷。138公里長江黃金水道依境東流,京廣鐵路、武廣高速鐵路、武咸城際鐵路、106、107、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貫通南北。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全國最適宜人居城市、中國魅力之城、中國溫泉之城、中國十大最具成長創新型城市、全國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市、湖北省首批低碳經濟試點市、首批全國旅遊標准化城市、國家森林城市2等榮譽稱號。咸寧市全市總面積為9861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9056.55平方公里,佔92.27%。在全市陸地面積中:林地面積5612.86平方公里,佔61.98%;荒地面積163.75平方公里,佔1.81%;難利用面積73.02平方公里,佔0.81%。在全市林地面積中:森林面積4110.95平方公里,佔73.24%;疏林地面積85.63平方公里,佔1.53%;灌木林地911.10平方公里,佔16.23%;無立木林地474.52平方公里,佔8.45%;全市森林覆蓋率為52.3%。鄂南大竹海、赤壁黃蓋湖、通山闖王李自成墓、北伐賀勝橋、汀泗橋戰役遺址等重要景區、一城十二泉(溫泉)等在該市區域。

『玖』 咸寧的特色是什麼

文化特色:咸寧的溫泉文化,2006年9月,被中國礦業聯合會批准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還有廣泛流行於赤壁一帶的鄉村的腳盆鼓,已入選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流行於咸寧通城、崇陽等地的拍打舞,是鄂南民俗中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咸寧崇陽的提琴戲,是鄂東南、湘北及贛北等地區廣為流傳的梁山調與崇陽地方小調結合,有其獨特的唱腔;流行於咸安區的民間舞蹈「打桂花」,其基本動作來源於桂鄉花農們收獲桂花時的農事活動;「山鼓」是流行於通山等地的一種古老的農事鼓樂,已入選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咸寧嘉魚的嗚嘟是最具湖北特色的古代樂器和藝術藏品之一;與本地戲曲相結合,具有地方特色的通城打鑼腔;通山山歌是當地人民以世代相傳的獨特腔調和方言土語唱出的民間歌謠。
民族風俗特色:仲秋季節打桂花、農歷八月十五,花農們秋雨祭月。

閱讀全文

與咸寧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