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箭十星的意義
一、按運行軌道分
為低軌道衛星、高軌道衛星、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大橢圓軌道衛星和極軌道衛星;按用途區分為科學衛星、應用衛星和技術試驗衛星。 人造衛星的運行軌道(除近地軌道外)通常有三種:地球同步軌道,太陽同步軌道,極軌軌道。
①地球同步軌道是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同的順行軌道。但其中有一種十分特殊的軌道,叫地球靜止軌道。這種軌道的傾角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來,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是靜止不動的。一般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選用這種軌道比較有利。地球同步軌道有無數條,而地球靜止軌道只有一條。
②太陽同步軌道是繞著地球自轉軸,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旋轉角速度等於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軌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過6000千米。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以相同的方向經過同一緯度的當地時間是相同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一般採用這種軌道。
③極地軌道是傾角為90度的軌道,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每圈都要經過地球兩極上空,可以俯視整個地球表面。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偵察衛星、軍用衛星常採用此軌道。 二、按用途分
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
①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高層大氣,地球輻射帶,地球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並可以觀測其他星體。
②技術試驗衛星是進行新技術試驗或為應用衛星進行試驗的衛星。
航天技術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儀器,其能否使用,必須在天上進行試驗;一種新衛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發射到天上去實際「鍛煉」,試驗成功後才能應用;人上天之前必須先進行動物試驗……這些都是技術試驗衛星的使命。
③應用衛星是直接為人類服務的衛星,它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截擊衛星,軍用衛星等等。運行軌道
通用系統有結構,溫度控制,姿態控制,能源,跟蹤,遙測,遙控,通信,軌道控制,天線等等系統,返回式衛星還有回收系統,此外還有根據任務需要而設的各種專用系統。
人造衛星能夠成功執行預定任務,單憑衛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衛星工程系統,一般由以下系統組成:
1.發射場系統
2.運載火箭系統
3.衛星系統
4.測控系統
5.衛星應用系統
6.回收區系統(限於返回式衛星) 事件一:
2006年7月10日,GSLV火箭攜帶INSAT衛星在半空解體。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奈爾曾表示,任務失敗的原因是助推器從箭體分離時出現故障;並成立15人事故分析委員會,調查事故細節,提出必要的改善措施;還要求對所有子系統的性能進行評估。
事件二:
印度國產火箭「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D3在2010年4月15日的發射中未能取得成功,箭上攜帶的GSAT-4通信衛星也一同墜毀。耗資0.74億美元的試飛以失敗告終,沉重打擊了快速發展的印度航天計劃。
全國產GSLV首次發射失利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拉達克里希南稱,本次試飛主要目的是驗證印度建造的低溫第三級段,是印度航天計劃中的一個關鍵里程碑,尤其對該國發射自己的衛星和研發載人航天器而言。
當地時間16時27分,這枚火箭長50米的火箭從印度斯里哈里科塔島上的航天中心發射升空。ISRO說發射後前5分鍾,火箭運行正常。發射後大約5分鍾,GSLV第二級分離,隨後低溫級段點火。
低溫級段按照箭載計算機的規劃點火,指標顯示低溫發動機點火了。不過,最後等到對數據進行詳細分析之後才能確認。地面人員觀察到火箭翻滾,意味著火箭失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兩台控制發動機(小型低溫發動機)沒有點火,沒有發揮必要的控制能力。
第三級燃燒時間為12分鍾,這兩台控制裝置發動機應該在這期間提供小型動力,控制火箭。但是跟蹤曲線顯示,火箭在官員宣布第三級點火之後數秒就失去了原有的高度。發射控制中心稱,火箭大約上升了140千米(87英里),出現問題時的速度為17700千米/秒(11000英里/秒)。
隨後幾分鍾,發射控制人員丟失失控火箭的跟蹤數據,因為火箭已經墜落印度洋上空的大氣層。最後的跟蹤顯示火箭處於印度東海岸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西南1600千米(1000英里)上空,據地面66千米(41英里)處。
事件三:印度一枚搭載通訊衛星的運載火箭2010年12月25日發射後不久失控並偏離航向。依照地面控制人員指令,火箭在空中「自爆」。一些航天技術人員說,這次發射失敗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遭遇的「巨大挫折」。
這枚火箭為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F06型,當地時間下午4時04分在位於印度東南部斯里赫里戈達島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點火升空,原定飛行19分鍾後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K·拉達克里希南說,火箭「發射45秒後失去控制」,地面控制人員向第一級發動機發出指令,但火箭未按指令工作。 發射失敗
按照他的說法,火箭第一級在發射後50秒內表現正常,隨後出現故障。發射後63秒,地面控制人員發出自毀指令,火箭在空中爆炸。火箭殘骸墜入孟加拉灣。 這枚火箭原定20日發射,由於技術人員發現火箭發動機存在故障而推遲發射。
火箭搭載一顆GSAT-5P型衛星,用於通信服務和氣象監測。這顆衛星質量為2310千克,設計運行壽命13年。衛星裝備36個信息接受和轉發裝置,原計劃升空後替代1999年發射的INSAT-2E型通訊衛星。
空間研究組織設立的故障分析委員會初步認定,發射失敗與4台捆綁式液態燃料發動機相關。火箭發射0.2秒後,1台發動機失靈,僅3台正常工作,致使火箭飛行控制能力大幅降低。
發射後大約50秒,火箭飛行速度達到音速,但推力不足導致高度誤差較大,氣動載荷超過設計極限,因而無法正常飛行。
故障分析委員會利用模擬飛行、分析數據、核對等手段展開校準試驗並得出結論:故障發動機中推進燃料調節器在密閉狀態下流量系數明顯偏高。這可能是生產過程中疏忽所致,檢查和驗收試驗等工序未發現這一安全隱患。
這是印度同步衛星運載火箭連續第二次發射失敗。 這次發射就是,在預定時間內按照預定角度將衛星一顆顆發射出去,特別是最後8顆衛星,間隔時間只有幾秒,如果稍有差錯,便會發生衛星碰撞。
有專家稱,從技術上說,一枚運載火箭發射多種不同軌道的衛星是比較復雜的,不容易掌握,因此一箭多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運載火箭能力的提高,也標志著發射技術和火箭與衛星分離技術上的新突破人造衛星的組成基本上可分為「衛星本體」及「酬載」兩部分。酬載即是衛星用來做實驗或服務的儀器,衛星本體為維持酬載運作的載具。衛星的用途依其所攜帶的酬載而定。 人造衛星的優點在於能同時處理大量的資料及能傳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顆衛星即能涵蓋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衛星大致可分為下列幾類:
科學衛星:送入太空軌道,進行大氣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實驗或測試的衛星,如中華衛星一號、哈伯等。
通信衛星:做為電訊中繼站的衛星,如:亞衛一號。
軍事衛星:做為軍事照相、偵察之用的衛星。
氣象衛星:攝取雲層圖和有關氣象資料的衛星。
資源衛星:攝取地表或深層組成之圖像,做為地球資源探勘之用的衛星。
星際衛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進行探測照相之衛星,一般稱之為「行星探測器」,如先鋒號、火星號、探路者號等。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貝克和努恩設計的大型高精度人造衛星跟蹤照相機﹐首批12台設置在環繞地球的±35°緯度帶內。 這種照相機採用焦距50厘米﹑口徑也是50厘米的特殊設計的施密特光學系統(見施密特望遠鏡)﹐改正鏡由三片透鏡組成﹐視場5°×30°。
焦面是半徑50厘米的近似球面。採用寬約56毫米的長感光膠卷﹐藉6~7公斤拉力變形後伏貼在膠片支承板上。機架為三軸式裝置﹐以大圓弧逼近衛星視軌跡最高點近傍±30°弧段﹐進行跟蹤﹐角速度可在每秒0~7﹐000之間連續調節。對於角速度為每秒1°的衛星﹐當跟蹤誤差為±1%時﹐可拍攝到星等為11等的暗衛星。照相機以固定方式工作時﹐可拍攝到6等的衛星。
它有一扇圓筒狀斷口快門﹐圍繞著焦面高精度地旋轉﹐在恆星或衛星的星像拖痕上截出用作測量標志的斷口﹐每轉一周截出兩個斷口﹐另一扇「蛤殼」狀總快門同心地緊圍在斷口快門之外。
蛤殼每啟閉一次﹐完成一次曝光﹐在此期間﹐星像拖痕被斷口快門截出5個斷口。
曝光時間有0.2﹑0.4﹑0.8﹑1.6﹑3.2秒五種。在形成第三個斷口的中央時刻﹐子鍾度盤(分﹑秒﹑0.01秒盤)和100周圓掃描陰極射線管的記時亮點被投射到底片端部。記時精度達1毫秒﹐位置精度達2。
當照相機以固定式拍攝低速衛星時﹐由於曝光時間較長﹐恆星像明顯地拖長﹐降低了測量精度。貝克-努恩照相機改進型的設計﹐是將原來的垂直軸斜置成極軸﹐照相機繞極軸恆速運轉﹐使恆星成為點像。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環繞速度:v1=7.9Km/s它是衛星環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最大速度,也是在地球表面上發射衛星的最小發射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又叫脫離速度:V2=11.2km/s,它是衛星脫離地球引力束縛而不再繞地球運動的最小發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又叫逃逸速度:v3=16.7Km/S,它是指衛星能脫離太陽束縛,飛到太陽系以外空間的最小發射速度
就衛星軌道類型來說,還有一種軌道傾角為90度的極地軌道。
它是因軌道平面通過地球南北兩極而得名。在這種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可以飛經地球上任何地區上空。 「一箭多星」,是指用一枚運載火箭同時或先後將數顆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的技術。
它是為了適應衛星發射特殊需要而產生的一種發射方式,比如,在近似同一地球軌道上,需要兩顆以上衛星,彼此相隔一定距離,互相配合地進行一種探測,那就需要採取「一箭多星」的發射方式。
印度運載火箭的研製道路崎嶇而坎坷。1972年6月,印度內閣成立了空間部,負責發展和協調空間研究工作。
印度於1963年開始進行航天試驗時,所用的火箭大多由美國提供
1967年,印度開始從蘇聯引進試制氣象火箭和高空探測火箭的設備,三年後與其簽訂了《空間技術合作協定》,由蘇向印提供M-100號氣象火箭、發射裝置、雷達站、遙測站等設備。
在蘇聯的幫助下,印度從頓巴發射場發射了百餘枚火箭。印度還和法國進行空間合作,在印度建立了一座大型火箭工廠。可以說,美、蘇、法為印度實現太空夢都曾助過一臂之力。目前,美是印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投資國。
1980年7月18日,印度用自製的第一代運載火箭,將重約35千克的小型衛星「羅希尼」號射向太空,當50年代~60年代,兩國關系密切。
1971年印與前蘇聯簽訂「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發動肢解巴基斯坦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後,印美關系嚴重受挫。80年代後期關系有所恢復,2000年,印度積極拓展同美國關系。 2001年,印度繼續鞏固印美關系發展的勢頭。2002年,印積極推動同美國關系,雙方在軍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發展迅速。近年來得到進一步發展。
目前,美是印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投資國。上了世界上能獨立發射衛星的「老六」。 由兩級或兩級以上的火箭組合成的火箭。
有串聯、並聯和串並混合三種組合方式。
採用多級火箭能增加射程,提高有效載荷(彈頭、衛星、宇宙飛船等)的最終速度。戰略導彈和大型運載火箭通常採用多級火箭。
世界各國發射紀錄 序號 地區 發射次數 失敗數 成功率 1 俄羅斯 1262 49 96.1% 2 美國 513 35 93.1% 3 歐盟 164 11 93.3% 4 中國 124 6 95.2% 5 日本 50 5 90% 6 印度 19 6 68.4% 7 以色列 6 2 66.7% 8 朝鮮 4 3 25% 9 伊朗 1 0 100% 10 韓國 1 1 0%
燃料是氮的氧化物有:CO,H2,C2H2,CH4,C2H4,CH3CH2OH,N2H4,高級硼硅烷(這都是火箭推進器的燃料)和2踢腳差不多的 點火和原理都一樣。
只是上面的那層不是火葯,是火箭頭(裡面是衛星之類的東西)。航空煤油是無色透明的,聞上去和普通的煤油沒什麼區別,而且不易揮發。
燃點大約在300C左右,別說用打火石了,就算用明火也是點不燃的!早在運載火箭發明前,人們使用油和汽作燃料,汽車、輪船和飛機就是靠這些燃料來行駛的。
後來,科學家發明了靠化學能來產生動力的運載火箭。
運載火箭是用煤油、酒精、偏二甲肼、液態氫等作為燃燒劑,而用硝酸、液態氮等提供的氧化劑幫助燃燒的,人們習慣上把燃燒劑和氧化劑通稱為火箭發動機的燃料或推進劑。
從物理形態上講,火箭發動機使用的推進劑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液態物質,另一種是固態物質。
燃燒劑和氧化劑都是呈液體形態的發動機則稱為液體燃料發動機,或稱為液體火箭發動機,兩者都是呈固體狀態,則稱為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或固體火箭發動機。
如果在兩種燃料中,一種為固體,一種為液體,則稱為固-液火箭發動機或直接稱其物質名稱的火箭發動機。如,氫氧火箭發動機。
由於固態燃燒劑產生的能量比液體氧化劑發出的能量高,所以,目前研製的火箭發動機多是固-液火箭發動機,兩種燃料相遇燃燒,形成高溫高壓氣體,氣體從噴口噴出,產生巨大推力而把運載火箭送上了太空。
常用推進劑有:1、液氫(燃料)液氧(氧化劑),燃燒效率很高,多用於太空梭及運載火箭末級,價格昂貴、不易儲存。
2、肼-50(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劑),燃燒效率一般,多用於中型火箭,價格適中、較易儲存。
3、RP-1高精煉煤油(燃料)液氧(氧化劑),燃燒效率一般,多用於火箭第一級,價格適中、不易儲存。
4、肼(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劑),燃燒效率一般,多用於衛星,容易自燃、價格相對便宜、腐蝕性極強。 如今,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已發射各類衛星30多顆。
連續成功地進行了「一箭多星」的發射,說明印度已經基本掌握了這一難度較大的技術。
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最重要的軍事意義,就是可以為導彈多彈頭技術打下一定基礎。
當前,世界各國都很重視導彈防禦系統的建設,而多彈頭技術是突破導彈防禦系統的最好辦法。 一枚導彈如果裝載多枚彈頭,它就可以同時攻擊敵方不同的目標,並能有效躲過敵方對導彈的攔截,使敵方顧此失彼、防不勝防。
運載火箭技術與彈道導彈技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這對熱衷於搞導彈試驗、急切地想發展「三位一體」核力量的印度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說來,世界上的運載火箭往往由彈道導彈改進而成,是在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一箭多星」技術也是由彈道導彈的多彈頭技術直接移植過來的。
2003年6月30日,俄羅斯「轟鳴」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分屬於6個國家的9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轟鳴」號火箭就是在SS-19洲際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而SS-19洲際彈道導彈是一種分導式多彈頭導彈。
顯然,在導彈有效載荷不變的前提下,眾多的子彈頭變成了一個個令導彈防禦系統防不勝防的「小精靈」,成為對付導彈防禦系統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有關研究也證明,當彈頭數為5~15個時,導彈的突防概率趨近於1,也就是說導彈攔截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當然,掌握「一箭多星」技術並不等於就掌握了多彈頭技術。
印度的「一箭十星」也並不代表著多彈頭技術的成熟,「一箭多星」只是多彈頭技術的前奏曲。對於印度而言,掌握「一箭多星」技術,很好地映射了潛在的多彈頭技術的應用。
但是和「一箭多星」相比,多彈頭技術更加難以掌握。因為發射衛星只要打入太空軌道即實現目標,而導彈設置多個彈頭的目的在於攻擊不同的地面目標,存在導彈彈頭再入段的問題,如何控制好再入角度直接關繫到導彈的實際命中精度。
可以說,印度已經解決了多彈頭技術中的部分問題,但要完全掌握多彈頭技術,印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接連成功發射「一箭多星」,說明印度已具備初步的分導式多彈頭技術。
如今,印度是繼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和中國之後第五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組織)。
縱觀印度的火箭發射、「一箭多星」發展歷程及其「登月」計劃,其航天發展是較為迅速的。
今天的印度已經掌握了製造和發射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地面控制與回收等技術,並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間研發體系,在火箭和衛星的製造,衛星發射、跟蹤、制導及控制等方面具備了相當強的實力。
顯然,作為一個經濟蓬勃發展的大國,純粹的太空應用技術已經不能滿足印度的胃口,它更宏偉的目標是占據太空戰略制高點,不落在其他強國後面。因為,印度已強烈地意識到,在當今世界,制太空權已成為大國競爭的一個全新領域,能否占據制高點,將成為衡量一國實力強弱的重要標志,關繫到一國之安危。
前兩次發射都在發展中,第一次發射在2001年4月18日,並非完全成功其發射衛星為實驗用通訊衛星地球同步衛星一號;第二次發射完全成功,在2003年5月8日,發射實驗用通訊衛星地球同步衛星二號;在2004年9月20日發射EDUSAT通訊衛星之實用飛行;第四次發射在2006年7月10日下午5點38分,印度軍方在印中央邦薩提什達萬航太中心發射一枚「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F02」,攜帶著實驗用通訊衛星地球同步衛 星四號C型通訊衛星。距離地面約70公里處出現箭體傾斜、連續翻轉、空中爆炸,跌落在孟加拉灣。 地球同步軌道運載火箭 第四次發射使用俄羅斯低溫液態末端節引擎,印度太空研究機構預測下次發射將使用先進的低溫引擎。
但此次印度發射的衛星多為「迷你型」,發射這些衛星的難度系數明顯小於發射那些體積龐大的衛星。因此,這次發射還不足以充分說明,印度的空間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
印度,是印度共和國(Republic of India)的簡稱,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 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作為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印度已經成為軟體業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也將成為全球重要出口國。印度也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
除技術上的突破外,印度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研發體系和管理機構。
印度的空間研究組織是其國家空間部下屬的一個組織,以前研究的課題比較繁雜,現在主要集中於遙測、氣象和通信等衛星的研發,以及火箭和自產衛星的發射能力兩個課題的研究。近年來,印度在大力發展火箭和衛星技術的同時,還謀求有更大的作為。
例如,2007年,印度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為該國未來實施載人航天計劃等獲取了重要數據。此外,印度還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自己的探月計劃,印度首個繞月探測器按計劃將於今年發射。
㈡ 氫氧化合物什麼意思
第一種屬於強鹼,因為含游離的氫氧根;第二種屬於弱酸,因氫離子未完全電離;第三種屬於鹽類,無氫氧根或氫離子電離。
㈢ 潛水的基本含義
神遊海底是人們由來已久的願望,早在2800年前,米索不達文化全盛時期,阿茲里亞帝國的軍隊用羊皮袋沖氣,由水中攻擊敵軍,這也許就是潛水的老祖宗了。距今1700年前的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中,就已經有了海邊漁夫在海里潛水捕魚的場面描寫。到了1720年,一個英國人利用一隻定做的木桶潛到水下20公尺深的地方成功地進行海底打撈。
而今天職業潛水的前身,則要算160年前英國的郭蒙貝西發明的從水上接幫浦運送空氣的機械潛水,也就是頭盔式潛水。這種潛水於1854年首次在日本出現。1924年開始使用玻璃做潛水鏡,並利用幫浦從水面上吸取空氣的「面罩式潛水器」,這是水肺潛水器材的前身。就在這年日本人使用面罩式潛水器潛入地中海底70公尺,成功的撈起沉船八阪號內的金塊,震驚了全世界。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了一種特殊軍事用的「空氣罩潛水器」,採用的是密閉循環式,並有空氣瓶的裝置。二戰末期,法國開發了開放式「空氣潛水器」,1945年前後這種潛水器在歐美非常流行。近幾年來由於潛水器材的進步,帶動潛水運動蓬勃發展,投身於潛水和喜歡潛水運動的人也越來越多。 隨著潛水運動風靡全球,走進水中世界已不再是一個童話般的心願,而是一份令您驚喜不已的浪漫。您無需事先學習潛水,便可以在真正的水域里感覺到潛水的新奇,想像一下當您徐徐潛入清涼明澈的水中,陽光被水折射成無數個星星,在眼前不斷地閃爍、耀動。當五彩的魚兒,親昵的依偎在身邊,您會欣喜地感覺到自己置身於一個美妙的新奇世界,盡情欣賞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海底生物;當成串的氣泡,歡快地漂過耳際,您會驚奇地發現您正輕松地扇動腳蹼,自如地懸浮於水中,真心體味水中世界的奇妙、浪漫、自在、開心。
潛水的好處不僅在於水中的奇異世界給人的精神帶來的巨大享受,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並改善人體的心肺功能,在美國及日本,潛水運動甚至被作為一種治療癌症的輔助手段;據科學論證,水對人體的均衡壓力有助於血液循環,水下長時間的吸氧可以有效地殺死癌細胞,並抑制癌細胞的擴散。但因為潛水的費用較高,一般人承受不了。雖然基礎培訓費只有2千塊左右,但相繼而來的配置器材與旅費卻不是人人都能消化的。一套好的裝備,普通的兩、三萬,高級的十幾萬。如果想去好的自然海域,近的有馬來西亞、泰國,遠的有澳大利亞、紅海等等。 對於放置在水中的物體,它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於它所排開的水量的重量。如果 水中物體排開水量的重量大於物體本身的重量,物體將浮在水面上,我們稱它具有正浮力。反之則下沉,稱為負浮力。如果物體排開水量的重量和物體本身重量相等,物體會懸浮於水中,達到中性浮力。
在潛水時,學習在水面和水底控制浮力大小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水面休息時,正浮力能節省體力,而在水底時,大部分時間需要維持在中性浮力才能使你輕松自由地在水中遨遊,保持良好的能見度,也能避免使你和水中脆弱的生物受到傷害。
潛水員可以通過配重、浮力調整裝置(BC)和呼吸的深淺來調整浮力的大小。 下海潛的必要學習:包括呼吸管和調節器的使用方法,水面休息方法,緊急情況處理等等。入水前的准備工作,非常重要。自己親自檢查裝備功能是否正常,同伴間再相互檢查一遍。入水的姿勢:正面直立跳水-水深需在1.5米以上,雙腳前後開立,一手按住面罩,一手按空氣筒背帶。背向坐姿入水-面向里坐於船邦上,向後仰面入水。正面坐姿入水-初學者使用。側身入水-再橡皮艇上浮卧滾身入水。潛降:B.C.(浮力調解器)法-時用浮力調節器,配合配重帶,頭上腳下的潛降。不用B.C.-頭下腳上。上升:將上升速度控制在每分鍾18米以內,簡單說就是不要超過自己呼出的氣泡的上升速度;不要停止呼吸;上升時抬頭看水面,可以伸出右手指定方向,注意背後,身體緩緩自轉。
下列病患不適合潛水:感冒、神經過敏病、有耳鼻疾病、心臟病、高(低)血壓、醉酒後、糖尿病、心理因素等。此外曾做過胸腔手術的人也不宜潛水。
浮潛和水肺潛水的差別: 水肺潛水scuba diving是指潛水員自行攜帶水下呼吸系統所進行的潛水活動。對於休閑水肺潛水而言,潛水者藉助全套水肺潛水裝備含浮力調整裝置BCD、氣瓶、調節器、潛服、面鏡、潛靴、蛙鞋、壓力表組(殘壓表、深度計、指北針),藉由氣瓶里的壓縮空氣呼吸,長時間潛水的方法。浮潛skin diving是在潛水者能屏息的時間里潛泳;直到無法再憋氣時浮出水面的方法。
水肺潛水的規則:休閑潛水領域最大極限潛水深度是40米,初級開放水域潛水員OW限制深度18米,進階開放水域潛水員AOW,理論最大深度30米,潛水員潛水時一定要維持在自己受訓經驗限度內,參照潛水休閑計劃表進行潛水,在陌生水域潛水時,還需要當地導潛(潛導)。 兩人同行原則(潛伴原則):兩人從入水到上岸都必須在一起;教練不得允許同伴自行上岸;兩人經常保持聯系。 落單時的應對: 保持鎮靜,浮上幾米,尋找同伴;找不到時就浮出水面,注意觀察氣泡。超過十分鍾,仍無同伴的蹤跡,應回到入水地點。若無必要,請不要獵殺水中動物。每十米檢查殘壓計餘量。工程幾種通用手勢:現在情況良好---「OK」 ,注意(物體)方向---「食指指示方向」,上 浮---「右手握拳,拇指向上」,下潛---「右手握拳,拇指向下」。調節耳壓:對於初次潛水或潛水時間不長的人,水的壓力會使人的耳道感到不適,甚至疼痛。此時應用手捏住鼻子,用力向鼻腔內鼓氣,從而使耳道內氣壓升高,抵消水的壓力。再向下潛,耳道內疼痛難忍,應立刻上浮,別逞強。 浮潛
我們將它分為只浮在水面不潛入水中的活動稱為"浮游",而以憋住呼吸期間潛入水中的潛水活動稱為「屏氣潛水」。浮潛僅利用浮潛裝備(即浮潛三寶--面鏡、呼吸管、腳蹼)就可以進行!浮潛英語為snorkeling 或是snorkelling(正式的叫法為Snorkel dive 或skin dive)。
給氣潛水
所謂「給氣潛水」為,潛水者在潛水期間能得到氣體的供應,其也可分為兩大類,一為「自給氣潛水」、一為「供氣潛水」。
潛水者自己攜帶在水中活動期間使用的氣體潛入水中一般稱為「水肺潛水」的活動。供氣潛水,是潛水者在水下活動期間,依靠一條送氣管從水面將空氣輸送給潛者使用,也稱作「水面供氣潛水」,近幾年來世界各個有名的度假海岸區域,都有這種水面供氣潛水活動供遊客體驗水中世界。
水肺潛水
為了能較長時間地在水下連續潛水,人們要攜帶填充了壓縮空氣的氣瓶潛入水裡,這種方式就是水肺潛水。
此時,潛水者吸的是氣瓶內的空氣。常有人誤以為潛水者攜帶的這種氣瓶為氧氣瓶,其實這種認識不對。
水肺潛水可以讓你隨心所欲地在水中悠遊,不過在有限的空氣使用完畢之前就要浮出水面了。 由潛水器分為:硬式潛水、軟式潛水、半閉鎖迴路送氣式、應需送氣式、自給氣式。
由潛水方式分:非飽和潛水、飽和潛水;由呼吸氣體種類分:空氣潛水、氮氣、氧氣混合氣體(人工空氣潛水)、氦氣、氧氣混合氣體(人工空氣潛水)、氫氣、氧氣混合氣體(人工空氣潛水)、其他混合氣體。
潛水活動從性質上分為專業潛水和休閑潛水。
專業潛水主要是指水下工程、水下救撈、水下探險等方面需要有經驗的專業潛水人員進行的潛水活動。而休閑潛水是指以水下觀光和休閑娛樂為目的的潛水活動,其中又分為浮潛和水肺潛水。(即使用氣瓶和水下呼吸器進行潛水。)我們平常能接觸到的潛水觀光就屬於休閑潛水,而在海濱旅遊景區所看到的絕大多數是休閑潛水中的潛水體驗。
浮潛是比較簡單的,只需利用面鏡、呼吸管和腳蹼就可以漂浮在水面,然後通過面鏡觀看水下景觀。在國內外只要通過簡單的培訓,而不必一定需要取得浮潛證書,即可進行浮潛活動。
水肺潛水是帶著壓縮空氣瓶(並非很多人認為的是使用氧氣瓶),利用水下呼吸器在水下進行呼吸,是真正的潛入水底的一種潛水。全套水肺潛水裝備包括面鏡、呼吸管、腳蹼、呼吸器、潛水儀表、氣瓶、浮力調整背心和潛水服等,潛水員在開放水域潛水時,還會攜帶潛水刀、水下手電筒乃至魚槍等必要的輔助裝備。 一、〖自由潛水的定義〗
何謂自由潛水?自由潛水就是不攜帶氣瓶而盡可能深地潛入海中,像魚一樣。對許多人來說,「AIDA」(阿伊達)是威爾第的一部歌劇,有一個肺活量驚人的女歌手的表演,而對另一些人來說,「AIDA」是一個組織(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pour le Developpement de l'Apnee),自由潛水者的組織。
二、〖自由潛水的特點〗
攀岩、蹦極等極限運動都不如自由潛水富有挑戰性和危險性,事實上,這項運動有古老的歷史,很早以前,就有人潛入海底去尋找食物和寶貝。義大利潛水員馬貝托·皮利茲里說:「自由潛水是進入另一個世界,沒有重力,沒有顏色,沒有聲音,是一次進入靈魂的跳遠。」
三、〖皮利茲里的潛水經歷〗
1999年10月,皮利茲里下潛至150米深,下潛並返回全憑一口氣,他把同胞喬納尼保持的紀錄延伸了12米。2000年1月,古巴人弗朗西斯科·費里拉在墨西哥灣創下了162米的新紀錄,耗時3分12秒。他潛水那一天是他38歲生日。
皮利茲里現年34歲,小時候他怕水,淋浴都不願意。但他現可以在水中屏住呼吸達7分2秒之久(法國人安迪·勒·索斯的紀錄是7分35秒),盡管這表明他的肺異於常人,可皮利茲里說:「更重要的是你的耳朵能否承受深水的壓力,你的肌肉和你的心理准備。你的肌肉纖維應該細而長,這樣耗氧少,你還要排除掉害怕和憂慮。」
四、〖自由潛水的記錄〗
自由潛水中最純粹的一種叫「恆定重量」潛水,指潛水者下潛與浮上來時保持自身所受重力不變,與之相對應的稱為「無限制潛水」,潛水員下潛時藉助重力裝置,浮上來時藉助浮力裝置。當然,這兩種潛水都需要有背著氣瓶的向導。皮利茲里「恆定重量」潛水的紀錄是80米,世界紀錄人類最深的深海潛水吉尼斯紀錄是由一名叫艾哈邁德-加布雷(Ahmed Gabr),他的世界記錄為1090 英尺4英寸(約332.25米)。
五、〖堂亞·斯圖特〗
堂亞·斯圖特,世界上最好的女自由潛水者,她也住在夏威夷。她保持著女子「恆定重量」潛水紀錄67米,「無限」潛水成績達113米,是世界男子自由潛水的一流水平。在「自由沉浸」這種玩法里,她是世界冠軍,成績是55米,比男子世界最佳成績還要深3米,這種玩法要求潛水者只許用胳膊的力量,而不能藉助腳蹼。
斯圖特認為,在生理方面,女人沒有什麼理由不能和男人下潛得一樣深,但女人的痛感更強烈,感受到自己的極限更快。她希望能把自己「無限潛水」的紀錄提高到122米,完成這樣一次潛水需要費用約35,000美元,包括船隻、訓練、裁判、安全向導和裝備。所有自由潛水者都需要對耳朵加以特別保護以抵抗水壓,在潛水過程中,他們的心跳會降至每分鍾10次,他們的肺縮小到平常的1/6。
〖AIDA總部及其主席的話〗
AIDA總部設在洛桑,主席薩伯斯坦·納吉爾說,估計全球有5,000名自由潛水者,分布於40個國家。納吉爾說:「要玩潛水的人應牢記兩條,一不要單獨訓練,二不要跟沒有經驗的人一起訓練,自由潛水最安全的訓練方法是無水訓練,即使對冠軍來說,這也是最好的訓練。」是的,自由潛水者最常見的訓練方法是瑜珈功、長跑和體操。 工程潛水主要是指從事江、河、湖、海、水庫等水下工程作業,而如今工程潛水更多的是為海上採油工程(offshore)服務。一般的技術工具有水下錄像設備、水下電焊切割設備、輕重潛水設備、水下分裂混凝土設備等,潛水技術人員要求要取得專業資格證書,潛水作業經驗,並且對水下作業深度有一定要求。
范圍包括碼頭、橋梁施工水下作業,水庫、大壩檢測與修復,船體、船塢水下檢查維修,水下電焊、切割,水下打撈清障,水下管道鋪設,水下錄像等。為港口、橋梁、船廠、電廠、水庫等各類業主和施工單位提供服務。
由於作業時間長,強度大,對安全的要求較高,工程潛水(又稱商業潛水)一般採用水面管供的形式。管供潛水,即潛水員呼吸從水面儲氣裝置由臍帶氣管供給到水下的氣體,相對於休閑潛水常用的SCUBA(Self Contained Underwater Breathing Apparatus)潛水有供氣量大,作業時間長,應急情況可由水面回收等優點。
由於氮氣的麻醉效應,我國規定空氣或氮氧混合氣體潛水不能超過60m(國際規定一般為50m)。更深深度的潛水一般用氦氣替代氮作為中性呼吸氣體,氫氧混合氣由於安全等原因,不被採用。
一般來說氦氧混合氣潛水的深度可以到達100m左右,到達更深的深度由於需要漫長的水下減壓時間,及在水下減壓期間的不安全性,不被採用。氦氧混合氣潛水一般採用開式鍾或閉式鍾的潛水設備系統。
要到達更深的深度,則必須採用飽和潛水的技術。商業飽和潛水已經相對於飽和潛水,所有以上潛水皆為非飽和潛水。所謂飽和潛水,即人在水下停留的時間超過一定界限,以至於人體於所在深度壓力下的呼吸氣體在人體內充分溶解,達到氣體分壓平衡。這使人能克服減壓病(可查閱潛水減壓病的防治),在水下及相當水下壓力的生活艙內工作生活數十日,甚至更長的時間。
飽和潛水中國的首次自主飽和潛水,是由交通部上海打撈局於2006年12月30日完成的。
工程潛水(商業潛水)的安全注意事項可參閱國家標准《空氣潛水安全要求》和《混合氣潛水安全要求》。
潛水後搭乘飛行器的注意事項可參閱交通運輸行業標准《潛水員潛水後飛行要求》。 由於潛水運動日益流行,許多潛水組織應運而生。世界上的潛水組織有好幾百個,由於經營策略和方法上的不同,其知名度、普及率、國際化等的程度有所差異。以下介紹一些知名的國際潛水組織。
休閑潛水組織
PADI(潛水教練專業協會)成立於1966年,其教育系統普及地區為全世界各地區。PADI專注於開發與設計水肺潛水訓練課程及其訓練教材,詳細維護並記錄每一個等級潛水員的資料,期望建立具備全球公信力的潛水員資格認證體系。
NAUI(水中教練國際協會)成立於1960年,其教育系統普及地區為全世界各地區。NAUI是由眾多會員組成,其會員包括:潛水長、助教、浮潛教練、潛水教練。NAUI代表了「訓練品質」、「教練能力」、「經由教育落實潛水安全」。
CMAS(世界水中活動聯盟)成立於1958年,其教育系統普及地區為全世界各地區;大部分潛水組織與CMAS交叉認定潛水員資格、等級。小部分潛水組織為CMAS《技術委員會》會員。CMAS設立了三個委員會,「運動委員會」負責協調各會員國、共同訂立釣魚、蹼泳、水球、水中曲棍球等的國際競賽規則。「技術委員會」負責訂立「標准化」的水肺潛水訓練規則及國際認證系統;它還負責推動、改善水肺潛水安全性之相關高科技材料與潛水裝備的研發。「科學委員會」提供經費執行有關「潛水科技」方面的研究計劃。
YMCA(基督教青年會)成立於1959年,其教育系統普及地區為北美洲、中美洲、南歐洲、東北亞洲。依據CNCA(美國國家水中運動促進委員會)《水中呼吸器發展准則》,制定了高標準的安全潛水訓練課程,簡稱「Y-SCUBA」。1990年YMCA在美國印第安那州Ball State University in Muncie提供潛水教練課程全額獎學金。
ADS(國際潛水學校聯盟)成立於1980年,其教育系統普及地區為日本至台灣至帛琉之太平洋島弧區域。其宗旨在於灌輸正確的潛水知識技能和安全潛水的觀念,是一個潛水教育的專門學校。
BSAC(英國潛水協會)成立於1953年,其教育系統普及地區為大英國協國家,歐洲,東北亞洲地區。其性質類似財團法人機構,組織經營獲得的利潤必須用於潛水安全方面的研究與發展造福潛水愛好者。BSAC於1954-1955年間在英國迅速發展,成為英國水中運動政策指導的權威性組織。它還於1976年建立了「BSAC潛水訓練學校系統」,「
BSAC潛水學校:是獨立的商業團體,由BSAC授權訓練、授予BSAC潛水資格認證。
技術潛水組織
PSA(專業水肺潛水系列)成立於1987年,其教育系統普及地區為北美洲地區。PSA運用原自於「空氣水肺」技術性深潛的知識與經驗,制定嚴密的安全准則,提供適當的技術潛水訓練,以最安全的方式,延伸休閑潛水員潛水領域。
TDI(技術潛水員國際組織)成立於1994年,其教育系統普及地區為北美洲,南美洲,歐洲,中亞洲,北亞洲,中東地區。TDI核心管理階層人員,在技術 潛水領域的資力超過20年以上:TDI開發廣泛的技術潛水訓練課程,運用眾多支援教材、大眾化的價格,提供技術潛水領域NITROX、Mixed gas、Deep air……等的教育訓練。
IANTD(國際氮氧混合氣潛水及技術潛水員協會)成立於1985年,其教育系統普及地區為北美洲,英國,歐洲,非洲,亞洲。IANTD制定高品質的「標准和程序」規范EANx教育和訓練。1992年IANTD著手編訂系統化的技術潛水相關教材,包括:各級潛水員訓練手冊、各式技術潛水參考表格(PO2.CNS/OUT%、EAD、heilium、EANx)。
ANDI(美洲氮氧混合氣潛水員國際組織) 成立於1989年,其教育系統普及地區為北美洲,歐洲,中東,北亞洲。ANDI最初名為「美國氮氧混合器潛水員協會」,目標在於推展「高氧」呼吸氣體的標准制定和教育訓練,讓休閑潛水領域的潛水員,在經過技術潛水教練正確的指導之後,能夠安全的運用已經發展了40餘年,歷經美國海軍與NOAA嚴格考驗,所研發EANx(NITROX)潛水呼吸用氣體進行潛水活動。ANDI制定呼吸用EANx氣體的調配程序、檢驗標准,並注冊商標為「SafeAirTM」,依照ANDI規范產出的EANx呼吸用氣體、就稱為「SafeAir」。 抽筋:
如果心理緊張、水太涼或待在水裡時間太長,都可能抽筋。下水前的准備活動應當充分,在水裡時間別太長。一旦出現抽筋,千萬不要慌亂。比方腳趾抽筋,那就馬上將腿屈起,用力將足趾拉開、扳直;小腿抽筋,先吸足一口氣,仰卧在水面,用手板住足趾,並使小腿用力向前伸蹬,讓收縮的肌肉伸展和鬆弛;手指抽筋時,手握成拳頭,然後用力張開,如此反復、即可解脫。
頭暈腦脹:
主要原因是潛水時間過長,血液聚集於下肢,腦缺血,機體能量消耗較大身體過度疲勞。立即上岸休息,全身保溫,並適當喝些淡糖鹽水。
惡心、 嘔吐:
鼻子嗆進臟水就會這樣。趕快上岸,後用手指壓中脘、內關穴,如果有仁丹,也可以含上一粒。為預防腸炎,還可吃幾瓣生蒜。
皮膚發癢、 出疹:
主要皮膚過敏所致。立即上岸。服一片息斯敏或撲爾敏,很快就會好轉。
眼睛癢痛:
可能是由水不潔凈引起。上岸後應馬上用清潔的淡鹽水沖洗眼睛,然後用氯黴素或紅黴素眼葯水點眼,臨睡前最好再做一下熱敷。
頭痛:
原因可能是慢性鼻炎、嗆水或身體寒冷、暫時性腦血管痙攣而引起供血不足。 這時應迅速上岸,用大拇指在頭頂百會、太陽及列缺穴按揉,然後用熱毛巾敷頭,再喝一杯熱開水,即可好轉。
腹痛阻脹:
剛吃過飯或空腹潛水即會產生腹痛腹脹。 這時應上岸仰卧,用拇趾尖點壓中院、上院或足三里、同時口服3至5毫升十滴水,並用熱手巾敷腹部。
耳痛、耳鳴:
可能是耳朵里灌水或鼻子嗆水,排水方法有:
① 將頭歪向耳朵進水的一側,用力拉住耳垂,用同側腿進行單足跳。
② 手心對准耳道,用手把耳朵堵嚴壓緊,左耳進水就把頭歪向左邊,然後迅速將手拔開,水即會被吸出。
③ 用消毒棉簽送人耳道內將水吸出。
潛水的注意事項
1.保持溝通在潛水的過程中,與潛水員、同伴之間的溝通要做好。有效的溝通對潛水過程起到了更好的保障。在國外,並非所有的潛水員都是一帶一或者一帶二的簡單模式,一些熱門的潛水點經常會出現一個人帶十幾個人潛水,因此隊伍的規則必須嚴格遵守,即便在水底出現了突發狀況也能夠及時找到解決的方法途徑。
2.不要單獨行動去到陌生的海域潛水切忌單獨行動,因為對海域的不了解,可能會有諸多隱藏的危險存在,如果單獨行動很容易出現不可逆轉的後果。同時,如果與同伴一起在水底時,突然發現同伴不見的情況下,一般只允許在水底繼續等待或者尋找一分鍾便需離開。
3.切忌隨便觸摸當你在海底見到迎面麗來的海龜也許會讓你想要近距離地接觸一下,成群的珊瑚和可愛的熱帶魚也會讓你好奇地想要伸手觸摸,然而這樣的行為基本是不被允許的。破壞了這片海域的環境和和諧,也許下次再來就無法看到這些神奇的物種了。
⒋。其他事項一是堅守兩人同行的原則,要緊跟領隊。二是要穿配救生衣。三是配重帶最後佩帶。四是不要使用耳塞。五是要把面罩內的水清除干凈。六是不要做超呼吸的動作。七是在完全離水上岸後再去掉蛙鞋、面罩、呼吸管。
怎樣做到耳壓平衡
1.捏鼻鼓氣耳壓平衡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使耳內的壓力與周圍的環境壓力相同的技巧。一般較常用的方式是捏鼻鼓氣法,捏住鼻子,使鼻孔阻塞,然後輕輕地用鼻子出氣,這時會感覺耳膜有往外鼓脹的感覺並有咯的一聲。
2.其他方法除了捏鼻鼓氣的方法外,還可以通過吞咽口水、打哈欠或左右擺動下頜來達到耳壓平衡。
3.注意事項一是在下潛前,即開始你的耳壓平衡;二是在下潛後,每隔幾米即做一次,避免不適;三是不要等到感到不舒服(或疼痛)時才記得開始做;四是如果耳壓做不起來,上升少許,再試一次。如果在經過努力之後,仍然無法平衡耳壓,放棄潛水;五是絕對不要捏著鼻子鼓氣過久或太用力,否則有可能會傷及耳蝸及耳鼓。
4.耳內排水如果潛水後耳痛、耳鳴,可能是耳朵里灌水或者是鼻子嗆水,排水方法:一是將頭歪向進水耳朵的一側,用力拉住耳垂,用同側腿進行單足跳;二是手心對准耳道,用手把耳朵堵嚴壓緊,左耳進水就把頭歪向左邊,然後迅速將手拿開。
潛水入水的姿勢
1.正面直立跳水水深需在1.5米以上,雙腳前舌開立,一手按住面罩,一手按空氣筒背帶。
2.背向坐姿入水面向里坐於船幫上,向後仰面人水。正面坐姿入水,為初學者使用。
3.側身入水在橡皮艇上俯卧滾身人水。
4.潛降用浮力調節器,配合配重帶,頭上腳下的潛降。
5.上升將上升速度控制在每分鍾18米以內,簡單地說就是不要超過自己呼出的氣泡的上升速度;不要停止呼吸;上升時抬頭看水面,可以伸出右手指定方向,注意背後,身體緩緩自轉。
潛水有哪些好處
1,曼妙的感受
人們所嚮往的休閑潛水是在一種類似失重的狀態下,進人一個完全不同的空間,讓人徹底放鬆身心,讓一切都隨意而自然,在靜謐的海底無言地觀賞各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珊瑚和魚類。用手勢和眼神與同伴交流。這種感受是不可能在陸地上獲得的,也是沒有真正潛入海底的人無法體拿到的。
2.體魄的鍛煉
潛水運動可以增大肺活量.增強主要肌肉群的力量,提高游泳技能,鍛煉體魄,甚至有減肥的功效。
3.知識的獲得
除了能夠掌握許多有關潛水的物理、生理和醫學知識及海洋生物知識之外,還能學到急救、溺水搶救等知識。
4.健身、美容
由於潛水呼吸是經過壓縮的空氣,氧分子通過血液的流動能更好地滲透到皮膚中,加快皮膚的新陳代謝,從而達到美容肌膚的效果;由於人在水裡消耗的熱能比陸地上大,所以潛水運動也成為減肥健身的好辦法。
5.意志的磨煉
潛水也可以磨煉意志,培養團隊精神。潛水能夠鍛煉人的心理素質,讓人學會如何面對陌生環境,增強處理危機和突發情況的能力。潛水員和潛水教練無論水平有多高,都必須嚴格遵守潛伴制度,不能單獨潛水,潛伴之間必須相互照顧和幫助。
㈣ 請問老師們,碳氫氧是什麼呀對植物起什麼作用
碳氫氧是組成一切有機物和生物最基本的元素,對於作物,就跟人吃饅頭米飯一樣,但也必須有氮磷硫鉀鈣鎂,這九大元素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大、中量元素
只談CHO等元素,對作物來說沒有意義,作物能吸收的是含有這些元素的成分,比如水,氧氣,二氧化碳,氨基酸,各種游離態的鹽離子,和微量元素
㈤ 漢字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哪些階段
一:漢字發展史概況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系。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幾千年以來,中東人都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國現代人能讀懂一些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其產生的裂縫,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
到了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鍾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鍾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內存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封建割據,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文字也不盡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統中國。才把文字統一起來。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其功績顯著的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
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於規范,書寫起來速度很慢,於是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原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並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到了漢朝,隸書十分盛行,「秦隸」並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而「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燕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松自如。西漢時期流行的這種隸書。稱之為——「漢隸」。
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之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體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之為——「楷書」。
在唐朝時期,「楷書」尤為盛行,盛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範例。
由於楷書的工整,為了書寫快捷的需要,和書者為了抒發自己的的胸臆,寄情於筆端的創造,產生了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草書」。
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范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也是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字體。還不懂字體的時候,本人小時候就被要求練習行書。
到了宋朝,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被發明,「宋體字」也應此產生。最早產生於北宋,是有楷書變化而來。有肥體和瘦體之分,可無論肥瘦,都是橫細豎粗,方方正正。顯得古樸端莊。
「仿宋體」也是模仿「宋體」而產生一種字體,這種字體的出現至今也不過七、八十年,但是發展十分迅速。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一種規範字體,在印刷品還有各種不同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與此同時,「黑體」也誕生了,這種字體醒目大方,筆跡全部一樣粗細,結構醒目嚴密,筆劃粗壯有力,撇捺等筆畫不尖,使人易於閱讀。由於其醒目的特點,常用於標題,導語,標志等等。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種字體紛紛誕生,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漢字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向》
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劉又辛教授負責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字發展史綱要",其最終成果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漢字發展史綱要》,這項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的觀點。
1、關於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在漢字發展史上,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傳統的分期是以漢字字體變化為標准,即以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為標准劃分為四個階段。這項成果提出,字體變化不是漢字發展中的本質變化,不能說明漢字的歷史發展規律,而應從漢字的構造方法的變化來說明漢字的本質變化。這項成果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漢字發展三階段的理論。即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2、關於漢字的優缺點
現在世界上比較通行的文字有兩種:一是用幾十個字母記錄詞語語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漢字。這兩類文字體系,都各有優點和缺點,不能說哪種文字絕對好,哪種文字絕對不好。歐洲的一些學者認為,表音字是最進步的文字,漢字是一種落後的文字。這種偏見被國內的一些學者所接受,他們在書刊上談到漢字時,很少說到漢字的優點,這是片面的。
漢字的優點。漢字的最大優點,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國是地域廣闊、方言復雜的國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語言規范化,就是現在推廣普通話,也還不能在短期內完成。但是漢字卻是全國通行的書面語言交際工具。語言不同,以筆代口寫出字來,卻完全一樣。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會出現廣東文、閩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礙人們思想交流。漢字的另一優點,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種符號體系,它可分為有理性文字和無理性文字兩大類。所謂無理性,是指純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等,這種文字純系一種符號,與要表達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系。所謂有理性文字如漢字,它除了表示詞的讀音,還是代表事物形類的標志。如"水"字,是從象形文字水的形狀演變而來的。它有表形和表音兩個作用。再如"汪"、"洋"兩字,用"水"表示類屬,用"王"、"羊"表示讀音,叫做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便於識別和記憶。
漢字在表音方面的缺點。漢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長期被當作假借字使用,這是漢字中的表音字。由於它的數目不大,且多為常用字,可以不談。在這里,只講形聲字的表音功能。形聲字的聲符大都是可以單獨使用的表形字,用以當作表音的聲符,不如字母表音準確。漢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點,而主要是以下三點:a,形聲字的聲符不能區分聲調的差異,同一個聲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調.如"胡"字是陽平字,但"糊塗"的"糊"讀陽平,"糊弄"的"糊"讀去聲。b,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因語言的變易,而喪失或減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讀"shang"的第四聲,但以"尚"為聲符的"倘"、"躺"讀"tang"的第三聲,"黨"讀"dang"的第三聲,"徜"、"常"讀"chang"的第二聲,"敞"讀"chang"的第三聲。c,漢字的一字多讀的重音現象。如"參"字,在"參加"、"參觀"等詞中讀"can"的第一聲,在"人參"一詞中讀"shen"的第一聲,在"參差不齊"一詞中讀"cen"的第一聲,共有三個重音。
3、關於漢字的簡化問題
漢字是從圖畫文字演變發展而來的,若畫成其物,筆畫就多。從漢字發展史來看,簡省筆畫一直是漢字演變的明顯傾向。1956年公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又擴大了簡化字的范圍和字數,這是兩千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漢字改革。經過四十幾年的實踐證明,在普及教育和書寫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從另一方面看,簡化字也並非全無可議之處。如"鄧"、"歡"、"難"、"樹"、"戲"、"對"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聲韻不同的聲符,有些草書楷化的寫法同楷書的結構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處。但文字的規范一經確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漢字是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待漢字也要像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一樣,一是要繼承傳統而不能割斷傳統,二是要改革,按照漢字本身的發展規律進行改革,使之成為更好的交際工具。由於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使得學習漢語漢字的人越來越多。在各國教漢語的教師中,有的來自台灣,有的來自大陸,在教漢字時自然就會出現繁簡兩套教法。對這兩套教法是否統一,或如何統一,有待海峽兩岸及海外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共同討論解決。
4、關於漢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國家公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為推廣普通話的工具,以及給漢字注音。目前拼音方案的應用范圍還有擴大的可能。如小學生在寫作文時,遇到不會寫的漢字,可以用拼音寫這個字,書刊中的難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國的人名、地名時,有人主張用拼音方案拼譯等。可以預測,這套方案將會同漢字一樣長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認為,人類語言的書面符號都應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文字一概視為落後文字。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偏見。漢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載體,而且在現在,仍然是全國人民以及國外炎黃子孫的共同交際工具。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外有識之士已認識到漢字的優越性,這個文字體系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5、關於漢字的教學問題
按照漢字的教學方法教學漢字,這個原則是對的。但是,陳腐的"六書"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造字方法)必須改革。這項成果根據比較文字學的研究,並在唐蘭先生"三書"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聲這個"新三書"說。它包括了"六書"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轉注"。表形字包括"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這三書;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稱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假借中還有一種借形字,無中生有,徒亂人意。在唐蘭先生的"三書"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強分為象形和象意兩類,都不妥當。"新三書"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糾正了前輩的不足之處。掌握"新三書"的劃分標准,對於漢字教學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今年八十九歲高齡的劉又辛先生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日記中寫到:"這本書終於寫成,算是了卻了五六十年來的一點心願。······這部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因為有了一點資助,這部書才得以完稿。我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了這份答卷,希望我們沒有白白耗費了人民的這點寶貴資金。"著名語言學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馬學良先生說:"這部《漢字發展史綱要》是(劉又辛)積多年對漢字研究的成果,與其傳人方有國合著公之於世的,不但理清古今漢字的本質與發展規律,且從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漢字改革的方向和漢字教學等一系列的重要問題,是一部研究漢字史和文字改革的務實的論著。"
㈥ 氫氧混合爆炸反應屬於哪種反應類型
氫氣和氧氣混合爆炸屬於無機化學基本反應類型中的化合反應,同時也是氧化反應。反應方程式如下:
2H2+O2 ==點燃== 2H2O
氫氣屬於可燃性氣體,氫氣的點燃需要提前驗純,當氫氣不純時,點燃氫氣就會發生爆炸。
氫氣驗純方法:收集一小試管的氫氣,用大拇指按住試管口,倒著移近酒精燈,松開大拇指,聽到輕微的「噗」聲,證明氫氣純。若聽到尖銳的爆鳴聲,證明氫氣不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