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古代小學文化叫什麼

古代小學文化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6 04:10:04

1. 古代有一種學問叫「小學」。它的研究對象是

一\什麼是小學? 即語言文字之學
古代小學先教授六書,所以把研究文字訓詁音韻方面的學問叫小學。

每個文字具有三個部分:1.字形;2.字義;3.字音。
在漢代,分別不很顯著。
宋末王應麟《玉海》已分成三種:體制.訓詁.音韻。
清代的《四庫全書》,把小學書分為:訓詁.字書.韻書三類。
小學附庸於經學,以經學為大學,故稱語言文字之學為小學。分音韻、文字、訓詁三。

下文可供參考:
「中國傳統語言學」是指中國古代研究語言文字的學問。這門學問古代稱為「小學」。「小學」開始是指為貴族子弟設置的初級學校,《大戴札?保傅篇》雲:「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這類學校要教授學童識字,許慎《說文解字敘》雲:「《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段玉裁注雲:「國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師氏教之,保氏養之,而世子亦齒焉。六書者,文字聲音義理之總匯也。」有關文字的學問因之漸被稱為「小學」。稱文字之學為小學始於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漢書?藝文志》謂漢法,「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

二\什麼叫敕撰?

敕:皇帝的詔令.
敕撰:奉皇帝的命令而撰寫.

如:易經通注 [清]傅以漸 曹本榮等奉敕撰
欽定詩經傳說匯纂 [清] 王鴻緒等奉敕撰
清史稿 乾隆四十六年敕撰

三\什麼是訓詁?

1.如何理解「訓詁」

訓詁就是解釋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語言解釋難懂的語言,用現代語言解釋古代語言,用普通話解釋方言。

「訓」和「詁」最初是兩個單音詞,人們對它們分別加以解釋,認為它們是有差別的,但差別在哪裡,各家說法略有不同。綜合各家的說法,可以概括出三點:

其一,「訓」和「詁」單獨講的時候,都是「解釋」的意思,沒有什麼區別;對它們進行比較分析時,才有區別(這區別各家的說法不同,在第二章《訓詁體式》中談)。

其二,因為單獨講的時候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對語言的解釋可以單說是「詁」,也可以單說是「訓」,也可以合起來說是「訓詁」或「詁訓」、「故訓」。

其三,「訓」和「詁」都兼有名詞、動詞兩種用法,合稱「訓詁」或「詁訓」也兼有名詞、動詞兩種用法。

2.如何理解「訓詁學」

訓詁學就是以詞義解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它通過訓詁實踐的總結和現存訓詁資料的分析歸納,研究訓詁的理論和常用的體式、方法、條例,揭示語義系統,推求詞語根源,探索語義發展的內部規律,用以指導訓詁實踐。

3.訓詁學的任務和目的

訓詁學的任務和目的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指導訓詁實踐,培養繼承文化遺產的人才。

我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豐富的文化遺產都是用古代書面語記錄下來的,要批判地繼承這豐富的文化遺產,就要掌握那些古老難懂的語言,以今語解古語,這是訓詁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第二,辨析詞義,使人們增強運用詞語的准確性。

我們利用語言進行交際,首要的一條就是要懂得每個詞的意義,而要准確地掌握詞義,就需要對大量的近義詞義進行辨析;而辨析詞義,是訓詁學的又一個重要任務。

第三,溝通方言,促進漢民族語言的統一。

漢民族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方言復雜,不同方言區的交際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而訓詁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通方俗之殊語」。所以溝通方言,促進漢民族語言的統一,是訓詁學的又一個重要任務。

第四,研究漢語詞義系統和詞義發展的規律,建立科學的訓詁學。

舊訓詁學偏重於逐詞推求它的本義,目的是解讀古代文獻(主要是儒家經典),很少顧及詞義系統和語義發展規律。章炳麟著《文始》,對詞義系統和語義發展規律的研究作了一個嘗試,但還有種種缺陷。利用前人留給我們的大量的訓詁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把不同詞義之間引申、假借關系以及同源詞間的血緣關系找出來,進而尋找出它們孳乳、發展、變化的線索,概括出詞義演變的規律,使訓詁學擺脫經學的附庸地位,成為一門科學,是訓詁學十分重要的任務。

4.訓詁學與語言學其他分支的關系

訓詁學與語義學、語源學、語音學、語法學、修辭學、文字學都有緊密的關系,但與語義學的關系最為密切。

2. 中國古代「小學」指什麼

古代把研究文字訓詁、音韻方面的學問叫小學。每個文字具有三個部分:1、字形;2、字義;3、字音。在漢代,分別不很顯著。宋末王應麟《玉海》已分成三種:體制、訓詁、音韻。清代的《四庫全書》,把小學書分為:訓詁、字書、韻書三類。

讀書必先識字,掌握字形、字音、字義,學會使用,周朝兒童入學,首先學六甲六書(六甲指兒童練字用的筆畫較簡單的六組以甲起頭的干支。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西漢時稱「文字學」為「小學」,唐宋以後又稱「小學」為字學,「小學」之名即由此而得。

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小學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小學堂」劃分為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後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小學校(修業三年)。

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小學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

1922年,國民學校改為初等小學校,取消預備學校。1940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管、教、養、衛一體」,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相當於中心小學),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各保設國民學校(相當於村小),校長由保長兼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鄉鎮(人民公社)一級設置一所中心小學,在各村(生產大隊)設村小。隨著老齡化加速,幼兒人口比重下降,小學生源減少,各村小開始撤並,很多地方僅保留寄宿制中心小學,使得路途遙遠的學生上學極為不便。

新中國的小學學制,廢除了民國時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實行一貫制小學,先後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學。由於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升初中不再實行考試。

現在大陸小學學制:

一、六年制

小學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個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叫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叫中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叫高年級。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小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1979年,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二、五年制

21世紀初,一些地區又進行試驗,實行小學五年制教育。如寧波、山東等地2006年在部分學校試行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學制」試點。濟寧等地現今也沿用「五四學制」。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小學 (進行初等教育的學校)

網路-小學(中國傳統語文學)

3. 中國傳統小學具體指什麼,傳統小學研究的內容和特點

小學略說

小學二字,說解歧異。漢儒指文字之學為小學。《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九數。六書著,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也。」而宋人往往以灑掃、應對、進退為小學。段玉裁深通音訓,幼時讀朱子《小學》,其文集中嘗言:「小學宜興全體,文字僅其一端。灑掃、應對、進退,未嘗不可謂之小學。」案《大戴禮·保傅篇》:「古者八歲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小藝即《詩》、《書》、《禮》、《樂》,大節乃大學之道也。由是言之,小學固宜該小藝、小節而稱之。

保氏所教六書,即文字之學。九數則《漢書·律歷志》所雲:「數者,一十百千萬是也。」學習書數,宜於髫齔;至於射御,非體力稍強不能習。故《內則》言:「十歲學書計,成童學射御。」《漢書·食貨志》言:「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內則》亦言六歲教之數與方名,鄭注以東西釋方名,蓋即地理學與文字學矣。而蘇林之注《漢書》,謂方名者四方之名,此殊不足為訓。童蒙稚呆,豈有不教本國文字,而反先學外國文字哉?故師古以臣瓚之說為是也。

漢人所謂六藝,與《周禮·保氏》不同。漢儒以六經為六藝,《保氏》以禮、樂、射、御、書、數為六藝。六經者,大藝也;禮、樂、射、御、書、數者,小藝也。語似分歧,實無二致。古人先識文字,後究大學之道。後代則垂髫而諷六經;篆籀古文,反以當時罕習,致白首而不能通。蓋字體遞變,後人於真楷中認點畫,自不暇再修舊文也。

是正文字之小學,括形聲義三者而其義始全。古代撰次文字之書,於周為《史籀篇》,秦漢為《倉頡篇》,後復有《急就章》出。童蒙所課,弗外乎此。周興嗣之《千字文》,《隋書·經籍志》入小學類。古人對於文字,形聲義三者,同一重視。宋人讀音尚正,義亦不敢妄談。明以後則不然。清初講小學者,止知形而不知聲義,偏而不全,不過為篆刻用耳。迨乾嘉諸儒,始究心音讀訓詁,但又誤以《說文》、《爾雅》為一類。段氏玉裁詆《漢志》入《爾雅》於《孝經》類,入《倉頡篇》於小學類,謂分類不當。殊不知字書有字必錄,周秦之《史》、《倉》,後來之《說文》,無一不然。至《爾雅》乃運用文字之學。《爾雅》功用在解釋經典,經典所無之字,《爾雅》自亦不具。是故字書為體,《爾雅》為用。譬之算術,凡可計數,無一不包。測天步歷,特運用之一途耳。清人混稱天算,其誤與混《爾雅》字書為一者相同。《爾雅》之後,有《方言》,有《廣雅》,皆為訓詁之書,文字亦多不具。故求文字之義,乃當參《爾雅》、《方言》;論音讀,更須參韻書,如此,文字之學乃備。

乾嘉以後,人人知習小學,識字勝於明人。或謂講《說文》即講篆文,此實謬誤。王壬秋主講四川尊經書院,學生持《說文》指字叩音,王謂爾曹喻義已足,何必讀音?王氏不明反語,故為是言。依是言之,《說文》一書,止可以教聾啞學生耳。

今人喜據鍾鼎駁《說文》。此風起於同、光間,至今約六七十年。夫《說文》所錄,古文三百餘。古文原不止此,今洛陽出土之三體石經,古文多出《說文》之外。於是詭譎者流,以為求古文於《說文》,不知求之鍾鼎。然鍾鼎刻文,究為何體,始終不能確知。《積古齋鍾鼎款識》釋文,探究來歷,不知所出,於是諉之曰昔人。自清遞推而上,至宋之歐陽修《集古錄》。歐得銅器,不識其文,詢之楊南仲、章友直(楊工篆書,嘉佑石經為楊之手筆;章則當時書學博士也)。楊、章止識《說文》之古文,其他固不識也,歐強之使識,乃不得不妄稱以應之。《集古錄》成,宋人踵起者多,要皆以意測度,難官逭妄斷之譏。須知文學之學,口耳相受,不可間斷。設數百年來,字無人識,後人斷無能識之理。譬如「天地玄黃」,非經先生中授,如此數千年,口耳相受,故能認識。或有難識之字,字書具在。但明反切,即知其音。若未注反切,如何能識之哉?今之學外國文者,必先認識字母,再求拼音,斷無不教而識之理。宋人妄指某形為某字者,不幾如不識字母而誦外國文乎?

學者有志治經,不可不明故訓,則《爾雅》尚已。《爾雅》一書,《漢志》入《孝經》類,今入小學類。張晏曰:「爾,近也;雅,正也。」《論語》:「子所雅言。」孔安國亦訓雅言為正言。《爾雅》者,釐正故訓,綱維群籍之書也,昔人謂為周公所作,魏張揖上《廣雅》表言:周公著《爾雅》一篇,「今俗所傳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孫通所補,或言沛郡梁文所考。」朱文公不信《爾雅》,以為後人掇拾諸家傳注而成。但《爾雅》之名見於《大戴禮·小辯篇》:「魯哀欲學小辯,孔子曰:小辯破言,小言破義,爾雅以觀於古,足以辯言矣。夫弈固十棋之變,由不可既也,而況天下之言乎?」(哀公所欲學之小辯,恐即後來堅白同異之類。哀公與墨子相接,《墨子》經、說,即堅白同異之濫觴。《莊子·駢拇篇》:「駢於辯者,累瓦結繩,竄句游心於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是已。」是楊朱亦持小辯。楊墨去魯哀不及百年,則春秋之末已有存雄無術之風,殆與晉人之好清談無異。)張揖又言:叔孫通撰置禮記,言不違古。則叔孫通自深於雅訓。趙邠卿《孟子題辭》言:「孝文皇帝欲廣游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可見《爾雅》一書,在漢初早已傳布。朱文公謂為掇拾傳注而成,則試問魯哀公時已有傳注否乎?伏生在文帝時始作《尚書大傳》,《大傳》亦非訓詁之書,《詩》齊魯韓三家,初只魯《詩》有申公訓故。申公與楚元王同受《詩》於浮丘伯,是與叔孫通同時之人。張揖既稱叔孫通補益《爾雅》,則掇拾之說何由成立哉!

謂《爾雅》成書之後代有增益,其義尚允。《爾雅》中詮詁《詩經》者,容有後人增補。即如「鬱陶,喜也」,乃釋《孟子》。「卷施拔心不死」,則見於《離騷》。又如《釋地》、《釋山》、《釋丘》、《釋水》諸篇,多雜後人之文。《釋地》中九州與《禹貢》所記不同。其「從《釋地》以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二語,或為周公故訓耳。

以《爾雅》釋經,最是《詩》、《書》。毛《傳》用《爾雅》者十得七八。《漢志》言:《尚書》古文,讀應《爾雅》,則解詁《尚書》亦非用《爾雅》不可。然毛《傳》有與《爾雅》立異處,如《履帝武敏。」武,跡也。敏,拇也。三家《詩》多從《爾雅》,毛則訓敏為疾,意謂敏訓拇,則必改為「履帝敏武」,於義方順。又如,「?篨戚施」,《爾雅》以?篨為口柔,戚施為面柔,誇毗為體柔;毛《傳》則謂?篨不能府者,戚施不能仰者。此據《晉語》?篨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為訓。義本不同,未可強合,而鄭《箋》則曰:」?篨口柔,常觀人顏色而為之辭,故不能俯也;戚施面柔,下人以色,故不能仰也。」強為傅合,遂致兩傷。《經義述聞》雲:豈有衛宣一人而兼此二疾者乎?然王氏父子亦未多見病人,固有雞胸龜背之人,既不能俯、亦不能抑者。謂為身兼二疾,亦無不可。毛《傳》又有改《爾雅》而義反弗如者,如《爾雅》:「式微式微,微乎微者也。」毛訓式為用,用微於義難通。又《爾雅》:「豈弟,發也。」《載驅》:「齊子豈弟」,毛訓樂易,則與前章「齊子發夕」不相應矣。

古文《尚書》,讀應《爾雅》。自史遷、馬、鄭以及偽孔,俱依《爾雅》作訓。或以為依《爾雅》釋《尚書》,當可謋然理解,而至今仍有不可解者,何也?此以《爾雅》一字數訓,解者拘泥一訓,遂致扦格難通也。如康有五訓:安也、虛也、苛也、蠱也,又五達謂之康。《詩·賓之初筵》:「酌彼康爵。」鄭《箋》雲:「康,虛也。」《書·無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偽孔訓為安人之功。不知此康安當取五達之訓。康功田功即路功田功也。《西伯戡黎》:「故天棄我,不與康食。」偽孔訓為不有安食於天下。義雖可通,而一人不能安食,亦不至為天所棄。如解為糟糠之糠,則於義較長。故依《爾雅》解《尚書》當可十得七八,要在引用得當耳。然世之依《爾雅》作訓者,多取《釋詁》、《釋言》、《釋訓》三篇,其餘十六篇不甚置意,遂至五達之康一訓,熟視無睹,迂迴難通,職是故耳。

是知《爾雅》所釋者廣,故書雅訓悉具於是,學者欲明訓詁,不能不能《爾雅》為宗。《爾雅》所不具者,有《方言》、《廣雅》諸書足以補闕。《方言》成於西漢,故訓尚多。《廣雅》三國時人所作,多後起之訓,不足以釋經。《詩·商頌》「受小球大球」、「受小共大共」。毛《傳》以球為玉,與共殊義,應依《廣雅》作訓,拱、球,法也。改字解經,尊信《廣雅》太過矣。要知訓詁之道,須謹守家法,亦應兼顧事實。按《呂氏春秋》:夏之將亡,太史終古抱其圖法奔商,湯之所受小共大共,即夏太史終古所抱之圖法也。《書序》「湯伐三朡,俘厥寶玉,誼伯、仲伯作典寶。」即湯所受之大球小球也。古人視玉最重,玉者,所以班瑞於群後。《周禮·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幫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一如後世之璽印,所以別天子、諸侯之等級也。湯受法受玉,而後可以發施政令,為下國綴旒。依《廣雅》作訓,於義未安。

宋人釋經,不信《爾雅》,豈知古書訓詁不可逞臆妄造。此如(辶多)譯西土文字,必依據原文,不差累黍,遇有未瑩,則必勤檢辭書,求其詳審。若鑿空懸解,望文生訓,鮮不為通人所笑。《爾雅》:「繩繩,戎也。」《詩·螽斯》:「宜爾子孫繩繩兮。」毛《傳》:「繩繩,戎慎也。」朱文公以為繩有繼續之義,即解為不絕貌。《爾雅》:「緝熙,光也。」毛《傳》:「緝熙,光明也。」(「緝熙」《詩經》凡四見)朱以緝纑之緝,因解為繼續也。按:《敬之篇》「學有緝熙於光明」者,即言光明更光明。於與乎通,與微乎微之語意相同。是故,吾人釋經,應有一定規則,解詁字義,先求《爾雅》、《方言》有無此訓。一如引律斷獄,不能於刑律之外強科人罪。故說經而不守雅訓,鑿空懸解,謂之門外漢。

古人訓詁之書,自《爾雅》而下,《方言》、《說文》、《廣雅》以及毛《傳》,漢儒訓詁,可稱完備。而今之講漢學者,時復不滿舊注,爭欲補苴罅漏,則以一字數訓,昔人運用尚有遺憾之故。此如士卒精良,而運籌者或千慮一失,後起之人,苟能調遣得法,即可制勝。又如用葯,葯性溫涼,全載《本草》,用葯者不能越《本草》之外,其成功與否,悉視運用如何而已。

訓詁之學,善用之如李光弼入郭子儀軍,壁壘一新;不善用之,如逢蒙學射,盡羿之道,於是殺羿。總之詮釋舊文,不宜離已有之訓詁,而臆造新解。至運用之方,全在於我。清儒之能昌明漢學、卓越前代者,不外乎此。

4.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小學」的內容

周代中央設立的「國學」分為「大學」和「小學」兩部分,大學,又稱「太學」,設在都城的南郊,小學則設在王宮的左側。按照那時的規定,貴族子弟年滿8歲入小學就讀,15歲入大學學習。 當時學生學習的科目為「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教,指人在國家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行為規范、操作技能以及個人素養的訓練;「樂」即樂德之教,包括音樂和舞蹈,「禮、樂」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禮的作用在於約束人們的外部行為,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樂則重在陶冶人們的內心感情,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射」即射箭,「御」即騎馬,兩者屬於軍事性質的訓練,是培養貴族子弟的作戰能力;以上四藝為「大藝」,是大學學習的主要內容;「書」即寫字,「數」即算數,以上為「小藝」,是小學學習的主要內容。

5. 經學 史學 文學 文字學(小學)各指什麼

經學 原本是泛指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但在中國漢代獨尊儒術後為特指研究儒家經典,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經學是中國古代學術的主體,僅《四庫全書》經部就收錄了經學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萬零四百二十七卷。經學中蘊藏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 史學 因取義的廣狹不同,史學的定義從內涵上可歸納為兩種。廣義的「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1)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和(2)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不包括前者,而專指後者。 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文學 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文字學 是語言學的分支之一,以文字為研究對象,研究文字的性質、造字法、起源、發展、形體與音義的關系、正字法、文字的創制與改革、個別文字的演變等。文字學知識有助於改進和改革文字,為無文字的語言創制文字;對古文字的了解有助於歷史科學的研究。我國的漢字歷史悠久,結構復雜,因此作為研究一切歷史文化的先行學科的文字學在中國特別發達。在我國,廣義的文字學,全面研究字的音、形、義,在古代被稱為: 小學 。即除文字外,還包括音韻、訓詁的研究。古文字學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語言學與歷史學、考古學的邊緣學科。

求採納

6. 在古代,除了官辦學校與民間私塾,還有什麼學習文化的場所

在古代,教育場所就只有兩種,也就是題主提到的官辦學校和私學,基本不存在別的教育方式,除非你是貴族,能夠請私人教師,或者窮得讀不起書,只能在家自學。


秦漢時期,私學發展起伏較大,先是全面被禁,後來又在漢朝興起。漢代私學相當發達,有以書館為形式的蒙學教育,以鄉村學校為形式的經書教育,也有以經舍為形式的專經教育。

後來的私學,大都與此相仿,形式上差別不大,思想上大同小異。

7. 古代的學校叫什麼

中國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那時學校的名字叫「癢」。高一級的大學叫「上癢」,低一級的小學叫「下癢」。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把學校又分成了四個等級,按級別叫做:「學」、「東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066年)時,又把這四種學校的名字給為:「學」、「右學」、「左學」、「序」。

後來的朝代還有在王府里設立的學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漢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級的學校稱做「太學」,下面分別稱做「東學」「西學」「南學」「北學」。再後來把「太學」改為「國子學」,「國子寺」,「國子監」。漢代,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個比較昌盛的時期。漢代的學校分為官學與私學兩種。其中私學的書館,亦稱蒙學,系私塾性質,相當於小學程度。

到離現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國子監」已經不是學校的性質了,成為國家專門管理教育的機構。而這時候一般的學校稱為「書院」、「書堂」、「私塾」等。

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不但明確了整個學校教育制度,還規定了各級學校的課程。《奏定學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學課程是我國第一套正式的小學課程。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

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

8. 古人所謂的「大學」,「中學」,「小學」各指什麼

大學,即太學。古書中大、太、泰三字往往通假,故「大學」即為「太學」,是古時天子和諸侯設立的教育場所。
《禮記·王制》:「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
《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蓺焉,履大節焉。」 盧辯 註:「大學,王宮之東者。束發,謂成童。」
《漢書·禮樂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

「小學」最初是指為貴族子弟設置的初級學校。「小學」初見於《大戴禮記·保傅篇》:「及太子少長知(女已)色則入於小學,小學者所學之宮也。……古者八歲而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西周時奴隸社會的全盛時期,人分等級,當時能夠接受教育的只是貴族。這類學校要教授學童識字,許慎《說文解字敘》雲:「《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段玉裁注雲:「國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師氏教之,保氏養之,而世子亦齒焉。六書者,文字聲音義理之總匯也。」關於小藝,《周禮·保氏》上說:「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之道,乃教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又「乃教之六儀:一曰祀祭之容,二曰賓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喪紀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曰車馬之容。」可見在周代教育中,小學本指學習六藝(小藝)和六儀(小節),後來小學含義逐漸縮小,僅指六藝之一的「書」了,即專指關於語言文字的學習。

中學,清末指中國傳統的學術,「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閱讀全文

與古代小學文化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