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萬火急!!!仰韶文化彩陶與馬家窋文化彩陶特點
仰韶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為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考古學界根據時間和地區的差異將陶器分為不同的類型,有半坡類型和廟地溝類型。
半坡類型:以西安半坡村和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其造型以圓底缽、圓底盆和平底盆較多,還有折腹盆、細頸壺、直口尖頂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風格厚重朴實。
彩繪紋樣中除幾何紋樣外,還有人面、魚、鹿等形象,這些紋樣一般都畫於陶器最顯眼的地方。代表作品有《人面魚紋盆》、《魚紋盆》和《鹿紋盆》等,紋樣形象生動自然,手法簡練,筆觸粗獷,特徵鮮明。幾何紋樣中主要有並列折線,並列斜線、三角形面構圖的二方連續裝飾帶,單純而富有裝飾效果。二方連續紋飾在我國早期的裝飾圖樣的發展中,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半坡類型彩陶紋樣的造型特點是將虛實、疏密、正反、陰陽等關系較好地協調組織在一個空間平面之中。圖樣的多次重復,使看上去簡單的圖樣顯得豐富多彩,富有魅力。
廟地溝類型:以河南陝縣廟地溝和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腹盆盆口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較小,並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飽滿,輕盈但很穩重。紋飾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飾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裝飾風格由半坡的寫實轉向變形,而且是幾何花紋居多,通常用圓點、弧型線構成的新月型、葉形、花瓣形等紋飾,以及弧線與直線相交而成三角形紋飾圖樣。
馬家窯文化的分類和特點
馬家窯文化是以首先發現於甘肅臨洮的馬家窯而得名,年代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15年。它與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來的。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一般分為三種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
馬家窯類型:馬家窯類型以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陶器的製作方法沒有太大改變,形制卻比以前豐富,主要有盆、缽,罐、瓮、壺、盂、碗、豆、瓶、杯等。陶器彩繪以黑色為主,盆、缽等器物使用內外彩繪,少數瓶、壺通體彩繪。紋飾有幾何紋、人物紋和動物紋,以幾何紋居多,紋樣為波浪紋、旋渦紋或垂幛紋。紋飾線條生動流利,裝飾圖案構成繁密,變化豐富有序。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於甘肅永靖的雙耳四系大彩陶瓮,其造型穩定勻衡,紋飾由旋渦紋、圓圈紋、波狀紋、弦紋組成,線條生動流暢,弧線旋轉造成強烈的運動感,堪稱我國早期彩陶的傑作。
半山類型:以甘肅和政縣半山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長頸小口、寬肩大腹的雙耳罐是最常見的器物。它們造型圓渾厚重,大方穩定,外型輪廓線轉折變化最為考究,是工藝製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
半山陶器彩繪以黑色為主,也兼用紅色,組成的黑紅間用的類型也較多。紅黑的強烈對比與胎地的橙黃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裝飾面積較大,有的裝飾帶有四五條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應,結構嚴謹、規整,形成一個變化多樣統一的整體裝飾色彩。裝飾紋樣多是幾何紋,最常見的有連旋紋、葫蘆紋、平行線紋、大圈紋、波狀紋、折線紋、方格紋、鋸齒紋等。半山彩陶紋樣均以寬窄不同的二方連續樣式展開,合圍整個陶器。從陶器的頂部俯視,其圖案變為優美的適合紋樣,妙趣橫生。
馬廠類型:以青海和縣馬廠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基本上沿襲半山類型的器物。馬廠彩陶裝飾紋樣略顯粗獷簡率,最具特色的紋飾是大圓圈紋,捲曲紋,蛙形紋和勾連紋。處理方法上是在二連紋飾的單位中,填以不同的紋飾。同時首次出現雷紋,它與勾連紋為後來的回紋形成奠定了基礎。
㈡ 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有什麼特點
仰韶文化陶器的特徵均為手制,以夾砂紅陶、泥質紅陶為主,常見器物有泥質紅陶敞口淺腹平底或圜底的缽、盆,泥質或細砂質的小口尖底瓶,砂質紅褐陶大口深腹小底瓮、罐等。
仰韶文化遍布西北地區的新疆、甘肅、青海、陝西等區省,還覆蓋了華北和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有多種類型,有河南澠池縣半坡類型(仰韶文化早期)、河南陝縣廟底溝類型、河南安陽縣後岡類型和大司空村類型以及大河村類型等(仰韶文化中、晚期)。廟底溝類型的彩陶顏色黑多紅少,沒有半坡類型的圜底缽。後岡類型、大司空類型的彩陶以灰陶為主,紋飾多為紅色。大河村類型的彩陶多為白陶。據推測,仰韶文化很有可能就是黃帝族文化。
仰韶文化從5000年前一直持續到2500年前後,然後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其他文化融合,形成了後來的夏商文化。長江流域的古文化起源可能比黃河流域的還要早,但後來都中斷消失了。而傳承有序的黃河流域文化從未中斷,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如今。
㈢ 何為仰韶文化彩陶簡述仰韶文化彩陶各其的造型和紋飾特徵。
仰韶彩陶產品顏色純正、彩繪美觀、古色古香、絢麗多彩。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一種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關中豫西晉南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
㈣ 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是什麼樣的
在仰韶文化的白家文化和北首嶺早期文化發現最早的彩陶,當時的彩陶製造還較原始粗糙,只是在碗或缽的口沿內外塗上一條紅色的條紋或波紋。僅僅是這一條紅彩,就體現了先人的智慧和審美觀。
㈤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陶器特點是什麼
陶器都是手制。主要用泥條盤築法,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制,有少部分見有便用慢輪加工的痕跡。典型器皿有圜底缽、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尖底瓶和葫蘆形器等。
以彩陶最具特色,紋飾單純,動物形象較多,以魚紋最普遍,幾何形紋也較常見,以直線,折線和波線等幾種基本線形組成,具有一種純朴和稚拙的情趣。
(5)仰韶文化彩陶是什麼顏色擴展閱讀
一般認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並在篝火燒制。燒制時間短但火達到的最高溫度可以很高,約在900℃左右,而且達到的速度很快。黏土與沙、砂礫、打碎的貝殼或打碎的陶器調合後會被用來製造篝火燒制陶瓷器。
這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坯體質地令水及其他揮發性成分可以輕易離開。黏土中較粗糙的粒子亦會發揮在冷卻時限制陶器坯體內部收縮的作用,此過程以緩慢速度進行,並減低熱應力及破裂的可能。
早期以篝火燒制的陶器主要是圓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銳的角令破裂容易發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設的窯是穴窯或溝窯,即在地面掘一個洞再在上面鋪滿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最佳隔熱層,令燒制過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㈥ 簡述仰韶文化不同時期的彩陶紋樣的特點
彩陶藝術
——從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馬家窯文化談起
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有一種非常普遍的手工業生產——陶器的製作,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與人類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彩陶的產生是制陶業的一項重大發展,彩陶是新石器時代一種手制用紅、黑等色繪有花紋的陶器,主要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馬家窯文化類型。他們之間的不同構成了彩陶豐富多彩的歷史。就以下七個方面論述他們的不同。
一、 發現地區。
仰韶文化,經過考古專家的陸續發掘,在陝西、山西、河北和甘肅東部等地區都有發現,逐漸形成了以中、晉為中心的地區。仰韶文化彩陶一山西、河南出土的最多也,裝飾也最豐富。其有兩種類型:半坡類型在今陝西省東郊廟底溝類型在近河南省。
大汶口文化,首次被考古科學家在山東寧陽堡頭村發現。他的主要遺址在我們山東寧陽堡頭、曲阜膝下候、安丘景芝鎮、臨沂大范庄、膠縣三里河和劉林大敦子、新沂花廳村等。
屈家嶺文化,在1954年發現於湖北京山縣屈家嶺而得名。主要分布於江漢地區,經過發掘的遺址除屈家嶺外,有湖北鄖縣青龍泉,宜都紅花套以及河南淅川等處。
馬家窯文化主要位於黃河上游,主要分布於甘肅、青海一帶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和四川北部地區。
二、 裝飾紋樣。
仰韶文化彩陶的裝飾紋樣內容比較豐富,有動物紋樣、植物紋、人物紋、幾何紋。屬於動物紋的紋樣有魚紋、鹿紋、鳥紋、蛙紋、人面魚紋、鳥魚紋、蜥蜴紋等。幾何紋分別有網紋、三角斜線紋、三角著線紋、弦紋、寬頻紋、折線紋、個字紋、圓點紋、葉形圓圈紋、火焰紋等有十幾種母體及演變的二、三十種紋樣形式之多。
大汶口文化彩陶的裝飾紋樣形式較多,有圓點紋、窄條紋、圓圈紋、花瓣紋、八角紋、平行折線紋、迴旋勾連紋、帶狀網格紋等十幾種,其中,個別紋樣和仰韶文化紋樣很相似,說明彼此在文化交流上關系密切。此外,還有著較多的植物紋樣,以花瓣紋及其演變的裝飾紋樣為最典型。
屈家嶺文化彩陶的裝飾紋樣極為簡潔凝煉,大部分為素麵,少有裝飾紋樣,少數裝飾紋樣為弦紋、淺藍紋、刻花紋、附加堆及鏤空等。幾何紋樣的裝飾,多種多樣有直線、同心圓等。
馬家窯的紋樣和種類一樣也是及其的豐富,包括四種類型,石嶺下型紋飾有條紋、圓點紋、波型紋、葉形旋紋、弧紋、三角紋以及鳥紋、蛙紋等。馬家窯類型彩陶的裝飾紋樣主要有條紋、寬頻紋、圓點紋、弧線紋、方格紋、垂帳紋、平行線紋、旋紋、旋渦紋以及魚紋、人面紋、蛙紋等。以旋渦紋、旋紋、波浪紋為典型。
半山類型彩陶的裝飾紋樣主要有螺旋文、菱形紋、同心圓紋、圓圈紋、折線三角紋、平行弧線紋、編織紋、棋紋、聯戶紋以及網紋等。
馬廠類彩陶的裝飾紋樣內容多樣,除部分有半山型特點外,另有人型紋、貝形紋、雲雷紋、大三角形紋、波折紋、方框紋以及象徵性的蛙紋等。
㈦ 仰韶文化的彩陶分類及特點
一、半坡型
半坡類型集中分布在渭河中下游地區,南達漢水中上游,北及河套,東至豫西、晉南,西到隴東。具有類型特徵的陶器有直口弧壁圜底或平底缽、卷唇斜弧腹或折腹圜底盆、平唇淺腹平底盆、直口尖底瓶、蒜頭細頸壺、侈口鼓腹平底罐、小口細頸大腹壺、短唇斂口斜直腹或鼓腹小平底瓮等。
特點:紋飾主要有繩紋、線紋、弦紋、錐刺紋、指甲紋和彩紋等。彩陶紋樣簡單樸素,以紅地黑彩為主,少數為紅彩,母題有魚、鹿(或羊)、蛙、人面等動物紋,少量植物枝葉紋,以及由直線、橫條、三角、圓點、波折等組成的幾何圖案花紋。
二、馬家窯型
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馬家窯、半山、馬廠等類型。馬家窯類型產生於距今5800年至4800年之間,半山類型產生於距今4800年至3800年之間,馬廠類型產生於距今3800年至2800年之間。
特點: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繪制中以毛筆作為繪畫工具、以線條作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於墨)作為主要基調,奠定了中國畫發展的歷史基礎與以線描為特徵的基本形式。
三、廟底溝型
廟底溝類型存在的時間長達1000年,以豫、陝、晉三省為中心,分布在東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漢,對周邊地區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點的彩陶的傳播,更是掀起了中國史前非常壯闊的一次藝術大潮。
特點:彩陶數量較多,顏色黑多紅少,全為外彩而無內彩,紋飾主要有花瓣紋、鉤葉紋、渦紋、三角渦紋、條紋、網紋和圓點紋等,亦有動物紋飾。這些紋飾交互組成,並不均勻周整,也無一定規律。磨製石器以石鏟較多,骨器出土較少,種類也顯得簡單。
四、史家類型陶器
陝西渭南史家類型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史家類型遺址分布地區與半坡類型相同,在半坡、姜寨(二期)、北首嶺等均有其遺存。陶器的特徵與半坡類型大體相同,代表性器形有斂口圈底或平底缽、卷唇圈底或平底盆、溜肩尖底瓶、葫蘆瓶、細頸壺、鼓腹平底罐、瓮等。
特點:紋飾亦同於半坡類型,但彩紋中增添了弧線、圓點構成的圖案花紋和鳥魚合璧的動物圖像。
五、石嶺下類型
石嶺下類型的基本文化面貌接近於馬家窯類型,同時又清晰地表現出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淵源關系,是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階段,存在類似地層關系的還有多處,在臨洮縣的馬家窯遺址、天水巾的羅家溝遺址等均有發現。
特點:石嶺下類型陶器以較渾圓造型的泥質橙黃陶彩陶罐、壺、瓶為典型,彩繪圖案由變體鳥紋演變而來,以圓點為中心配以旋形分散的線條構圖,出現圓形、圓圈和線條構成的格局。
㈧ 仰韶文化常見的陶器有幾大類
首先是炊器:有大口或口微斂的深圓腹、平底砂質罐,小口、深圓腹、圜底、三足砂質罐形鼎,大口、淺腹或折腹圜底、三足盆形鼎,小口、扁圓形腹或扁折腹、圜底、三足釜,敞口、深圓腹、平底、鏤空甑和帶有火門的平底、盆形陶灶。
其次是飲食器:有泥質大口、圜底或平底缽,大口、鼓腹或斜壁平底碗,大口、淺盤高柄豆,大口或直口、深腹陶盂和直敞口陶杯。
另外還有盛儲器:有大口、深腹或淺腹、略鼓或折腹、平底盆,大口或斂口、深腹、平底罐,小口、深圓腹、平底瓮,小口、深腹或加雙耳尖底瓶和大口或小口微斂、深腹、平底或尖底缸等。
部分陶缽、陶盆和陶罐的上部飾有彩繪,另有帶握手的陶器蓋、筒形細腰陶器座、白陶器與硬陶器。
仰韶文化的陶器又可區分為半坡類型、西王村類型、後崗與大司空類型和秦王寨與大河村類型等,各類型的代表性陶器也各有特色。
半坡類型的彩陶中多用黑彩繪制的帶條紋、三角紋、波折紋、網紋、人面紋、魚紋、鹿紋與蛙紋等。也有在陶器的內壁進行彩繪,這在仰韶文化類型的彩陶中少見。
在半坡等地的彩陶缽口沿黑寬頻紋上,還發現有50多種刻畫符號,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
人面魚紋彩陶盆多作為兒童瓮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製的葬具。陶盆泥質,紅陶燒成,盆內壁畫人面紋和魚紋各兩個,相間排列,題材新穎,形象生動,反映了半坡類型彩陶常以魚紋裝飾陶器的特點。
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紅黑赭白等色作畫後燒成,彩畫永不掉落。此盆由細泥紅陶製成,敞口卷唇,盆內壁用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人面概括成圓形,額的左半部塗成黑色,右半部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當時的文面習俗。眼睛細而平直,鼻樑挺直,神態安詳,嘴旁分置兩個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加上兩耳旁相對的兩條小魚,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
人頭頂的尖狀角形物,可能是發髻,加上魚鰭形的裝飾,顯得威武華麗。盆上的人與魚題材,可能與古代半坡人的圖騰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這種魚紋裝飾正是他們生活的寫照,也象徵著人們期盼富足的美好願望。
人面由人魚合體而成,人頭裝束奇特,像是進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具有巫師的身份特徵。而稍作變形的魚紋很可能代表了「魚神」的形象,因此這類圖畫一般被認為象徵著巫師請魚神附體,表達出人們以魚為圖騰的崇拜主題。
古代半坡人在許多陶盆上都畫有魚紋和網紋,這應與當時的圖騰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半坡人在河谷階地營建聚落,過著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生活,兼營採集和漁獵,這種魚紋裝飾是他們生活的寫照。此時期的紋飾多以魚紋、水波紋為主,獸紋、植物紋較為少見。
另外,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遺址中,還有一種陶質的口哨,人們把它稱為陶塤。陶塤的形狀不盡相同,有的像橄欖形,中間形狀較粗且圓,兩頭呈細尖形。陶塤兩面各有一個孔洞貫穿,吹氣之後便可發出聲音,應該是最原始的吹奏樂器。
陶塤的產生,最初並不是單純為了欣賞其音響效果,更重要的功能還是用於當時的畜牧業或狩獵業,用來召喚或引誘動物。而後,隨著人們對不同音響效果的認識和區分,陶塤才從單音階發展為多音階,逐步演變成為早期的樂器。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代表性陶器有敞口、曲腹、平底碗,敞口、曲腹、平底盆,大口、圜底缽,雙唇、小口、尖深腹底瓶,陶器座,小口、圜底罐,罐形鼎,小口、扁折腹釜,盆形、三足陶灶等。器表裝飾有線紋、繩紋、劃紋、籃紋、弦紋和彩陶。
廟底溝彩陶主要是黑色彩陶和塗有白衣的彩陶,而紅色彩陶則很少。彩陶紋飾中有帶條紋、圓點紋、勾葉紋、弧線三角紋、曲線紋等,並有少量動物形象的鳥紋與蛙紋。
仰韶文化西王村類型發現於山西芮城西王村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大口、寬沿盆,小口、帶流罐,小口、長頸、雙耳、尖底瓶,敞口、斜壁、平底碗,小口、深腹瓮等。器表裝飾以繩紋最多,並有少量籃紋、線紋、劃紋、弦紋、方格紋與鏤空。
西王村彩陶多紅彩與白彩,繪出比較簡單的條帶紋、圓點紋、斜線紋與波折紋。
大司空類型發現在河南省安陽大司空村,代表性陶器有曲腹與折腹盆,大口、斜壁、平底碗,小口、卷沿、深腹、圓鼓、平底罐和帶鋸齒紋盆等。器表裝飾有劃紋、籃紋、線紋、繩紋、方格紋、錐刺紋和附加堆紋。
大司空類型彩陶多用紅色,繪制的紋飾有條帶紋、弧紋三角紋、葉紋、螺旋紋、半環紋、S形紋、溝型紋、網紋、圓圈紋。
秦王寨類型發現於河南省滎陽秦王寨,代表性陶器有罐形和盆形折腹鼎,大口、圜底與平底缽,斂口、深腹罐,部分罐的腹部飾一周或兩周附加堆文,小口、短頸、圓肩、鼓腹、平底瓮,小口、尖底瓶等。器表裝飾有劃紋、弦紋與附加堆紋。
秦王寨類型彩陶多用紅彩和黑彩,彩繪紋飾有帶條紋、網紋、X形紋、S形紋、豎道紋,並有一些白衣彩陶,這是河南中部地區仰韶文化中較晚的遺存。
大河村類型發現於河南省鄭州市大河村,是延續時間較長的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從大河村仰韶文化遺址的層次疊壓和陶器特徵來看,有早晚之分,並是前後一脈相承的發展關系。
大河村類型代表性陶器有砂質與泥質深腹、圓腹或折腹平底罐,罐形鼎與盆形鼎,小口、扁腹、三足釜,大口、深腹甑,大口或斂口缽,淺盤、高柄豆,小口、鼓腹瓮,短頸、深腹壺與雙聯壺,大口、侈沿、深腹盆與折腹盆,大口、深腹、平底缸,大口、深腹、尖底罐,小口、深腹、尖底瓶,筒形器座和陶器蓋等。
大河村類型器表紋飾有弦紋、劃紋、附加堆紋與繩紋,並有較多數量的彩陶,彩陶多飾在泥質陶罐、陶缽與陶盆的上部,有黑、紅、白等彩繪。彩繪紋樣有條帶紋、弧形三角紋、葉紋、螺旋紋、半環紋、太陽紋、S形紋、X形紋、鉤形紋、網紋、鋸齒紋、圓圈紋與波浪紋等多種。
從鼎、罐、盆、缽與小口尖底瓶的形制和鼎足的發展變化以及彩陶紋飾的演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大河村陶器整個的發展演變過程。大河村類型的晚期為秦王寨類型。
龍山文化泛指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期晚期的銅石並用時代文化遺存,因最早發現於山東省歷城區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距今約4600年至4000年。
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部分器物如罐類還採用器身、器底分別製成後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藝。灰陶的燒成溫度約為840度。
早期龍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還保留、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雙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則獨具特色。
龍山文化陶器的紋飾以籃紋為主,有些陶器又在籃紋上面飾以數道甚至通身飾以若幹道附加堆紋,主要用來加固器身。
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紅陶已佔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數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均達1000度。
仍以手制為主,但輪制技術革新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部分陶器已採用模製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及新出現的鬲等。紋飾以繩紋、籃紋為最普遍,還見少量方格紋。
山東龍山文化陶器在製法上有了很大進步,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因而器型相當規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勻,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
神後龍山陶場位於山西省垣曲縣城東北的同善鎮神後村東,龍山陶場遺址東西約50米,南北約150米,有紅陶罐、灰砂褐陶罐殘片、泥質灰陶片、鼎足、石碑等遺物,根據陶片質地觀察,為龍山時期的文化陶器,傳說是舜帝用過的東西,或舜帶領人們制的陶器。
山東龍山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
黑陶在燒制時採用了封窯煙熏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黑色光澤。黑陶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其四大特點。
黑陶有細泥、泥質、夾砂3種。其中有一種細泥薄胎黑陶,表面光亮如漆,薄如蛋殼,稱為「蛋殼黑陶」,代表著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制陶業的水平,是我國制陶史上的頂峰時期。
「蛋殼黑陶」以素麵或磨光的最多,紋飾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
尤其是龍山文化遺址的黑陶藝術品蛋殼黑陶高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不要說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後世的人想要燒制出這樣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難。
㈨ 仰韶文化陶器的主要類型有哪些
仰韶文化的陶器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其類型主要有半坡型彩陶、廟底溝型彩陶及後崗型彩陶等。
半坡型彩陶分布在渭河流域一帶,以陝西關中平原為中心向四周發展,西達甘肅隴東的天水、平涼地區。半坡型陶器最早發現於陝西西安半坡村,種類有水器、飲食器、儲盛器、炊器等。典型器皿有圜底缽、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尖底瓶和葫蘆形器等。陶器為手制,主要用泥條盤築法,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制,也有使用慢輪加工的痕跡。陶器的裝飾方法有彩繪、捺印、劃紋、堆飾等,紋飾多用黑色彩繪,裝飾花紋以寬頻紋為主。動物形象以魚紋最普遍,多飾於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內壁,有單體魚紋和復式魚紋兩類。幾何紋以直線、網紋,波紋、斜紋等幾種基本線形組成,人面形花紋多裝飾在翻唇淺腹盆的內壁。半坡裝飾手法的另一特點是同一種類的花紋,幾乎都裝飾於同一類型器物的特定部位。
廟底溝型陶器是在半坡型陶器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以河南陝縣廟底溝遺址為代表,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它的分布仍以陝西關中為中心,後發展到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甘肅的隴東、隴西、隴南及青海東部等地區。主要採用泥條盤築法製作,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造型有曲腹小平底碗、卷唇曲腹盆、雙唇小口尖底瓶、圓底罐及瓮、鼎、釜、灶等。彩陶裝飾以黑彩為主,紅色少見,兩色兼用的更少。有的器物上用了白色陶衣,這是廟底溝型彩陶的重要特點。彩繪主要在器腹,也有繪在折沿盆口沿上的,裝飾紋樣有鳥紋、蛙紋、垂弧紋、花瓣紋、花葉幾何紋、網格紋、圓點紋及迴旋鉤連紋等,最富代表性的是花卉紋飾。
後崗型陶器發現於河南安陽後崗,主要有紅頂碗、斂口深腹圓底缽、小口長頸壺、鼎等,裝飾紋樣以各種線形為主,多用紅彩,黑色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