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鄉土文化意象有哪些
鄉土,沒有寬闊的馬路,只有簡單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簡簡單單,朴實無華,這就是鄉土!
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化日益加深,鄉村整體意象都遭到了破壞,淳樸的特色民居被拆毀,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樓房,硬性的道路將農田劃分的支離破碎。
鄉土文化氣息,正在遭受著當下城市文明的侵蝕,鄉村間的原始建築、景觀正在消亡,這將使得老一輩人和當下的年輕人逐漸喪失對於「老家」的記憶,使得人們對於鄉土的歸屬感以及認同感逐漸模糊。
伴隨著的城市化進程,鄉村文化正在逐漸消失中……
1、消失中的鄉村樂器
鄉村老一輩都幾乎都會拉二胡,吹笛子,春節舞獅,敲鼓……現在年輕的一輩,沉浸在網路當中,年輕人幾乎沒有人會敲鼓、敲鑼……
2、消失中的民間書法
幾年前,農村貼春聯還不流行印刷文字,農村裡有幾位叔伯書法寫得特別好,春節前去老師傅家請他寫對聯的人特別多。現在漸漸的,大家開始貼印刷春聯、廣告春聯,那種用筆墨紙硯揮毫而就的氣勢越來越少。
3、消失中的傳統禮儀
4、消失中的地方方言
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進入農村,越來越多的小孩在城市讀書長大,都說普通話,那些方言,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伴隨著幾代人的逝去而逐漸消失……
作者:556自律訓練營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7533e713c658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 介紹家鄉的文化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一、傳統風俗
二、文化遺產
三、風土人情
四、名人文化
五、土特產
六、飲食文化
七、宗教信仰
八、庭院住所
3. 中國各地有哪些民間特色文化(建築,美食。。。。)可以告訴我一下嗎給我回答下,謝謝。
(1)魯菜:魯菜即山東風味菜,由濟南、膠東、孔府菜點三部分組成。濟南菜尤重製湯,清湯、奶湯的使用及熬制都有嚴格規定,菜品以清鮮脆嫩著稱。膠東菜起源於福山、煙台、青島,以烹飪海鮮見長,口味以鮮嫩為主,偏重清淡,講究花色。孔府菜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具體體現,其用料之精廣、筵席之豐盛堪與過去皇朝宮遷御膳相比。山東菜調味極重、純正醇濃,少有復雜的合成滋味,一菜一味,盡力體現原料的本味。另一特徵是麵食品種極多,小麥、玉米、甘薯、黃豆、高粱、小米均可製成風味各異的麵食,成為筵席名點。山東著名風味菜點有:炸山蠍、德州脫骨扒雞、原殼扒鮑魚、九轉大腸、糖醋黃河鯉魚等。(2)川菜:風味包括成都、重慶和樂山、自貢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點在於味型多樣,變化精妙。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醬等是主要調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醬、蒜泥、芥末、紅油、糖醋、魚香、怪味等各種味型,無不厚實醇濃,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風味,各式菜點無不膾炙人口。其中最負盛名的菜餚有:干燒岩鯉、干燒桂魚、魚香肉絲、怪味雞、宮保雞丁、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鍋、干煸牛肉絲、夫妻肺片、燈影牛肉、擔擔面、賴湯圓、龍抄手等。(3)粵菜:粵菜即廣東菜,由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特色菜點發展而成,是起步較晚的菜系,但它影響極大,不僅香港、澳門,而且世界各國的中菜館,多數是以粵菜為主。粵菜注意吸取各菜系之長,形成多種烹飪形式,是具有自己獨特風味的菜系。廣州菜清而不淡,鮮而不俗,選料精當,品種多樣,還兼容了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潮州古屬閩地,故潮州菜匯閩粵風味,以烹制海洋菜和甜食見長,口味清醇,其中湯菜最具特色。東江菜又稱客家菜,客家為南徙的中原漢人,聚居於東江山區,其菜鄉土氣息濃郁,以炒、炸、焗、燜見長。粵菜總體上特點是選料廣泛、新奇且尚新鮮,菜餚口味尚清淡,味別豐富,講究清而不淡,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有「五滋」(香、松、軟、肥、濃)、「六味」(酸、甜、苦、辣、咸、鮮)之別。時令性強,夏秋講清淡,冬春講濃郁,有不少菜點具有獨特風味。 另外,廣東人尤其廣州人對做湯有一種莫名的執著,湯的種類相當多,也是粵菜從其它不同菜系中脫穎而出重要原因。廣東人長期(如在外上學或工作)在外回家後一家一定會品嘗到一鍋「老火靚湯」 著名的菜點有:雞燴蛇、龍虎鬥、烤乳豬、東江鹽焗雞、白灼基圍蝦、燒鵝、蚝油牛肉、廣式月餅、沙河粉、艇仔粥等。(4)淮揚菜:淮揚菜是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著名菜系,其覆蓋地域甚廣,包括現今江蘇、浙江、安徽、上海,以及江西、河南部分地區,它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譽,聲譽遠播海內外。 由於後來浙江菜、徽菜以其鮮明特色各為八大菜系之一,淮揚菜匯於江蘇,同時烹飪界習慣將淮揚菜系所屬的江蘇地區菜餚稱為江蘇菜,這樣,淮揚菜成為單以揚州、淮安為中心,以大運河為主,南至鎮江,北至洪澤湖、淮河一帶,東至沿海地區的地方風味菜。淮揚菜選料嚴謹,講究鮮活,主料突出,刀工精細,擅長燉、燜、燒、烤,重視調湯,講究原汁原味,並精於造型,瓜果雕刻栩栩如生。口味鹹淡適中,南北皆宜,並可烹制「全鱔席」。淮揚細點,造型美觀,口味繁多,製作精巧,清新味美,四季有別。 代表菜有:清燉獅子頭,拆燴鰱魚頭、扒燒整豬頭、清蒸鯽魚、水晶餚蹄、三套鴨、軟兜鱔魚、熗虎尾、炒蝴蝶片、冬瓜盅、三丁包子、翡翠燒賣、蟹黃湯包、千層油糕等。 江蘇菜除上述淮揚菜外還包括南京菜、蘇錫菜和徐州菜等地方菜系。南京菜烹調擅長燉、燜、叉、烤。特別講究七滋七味:即酸、甜、苦、辣、咸、香、臭;鮮、爛、酥、嫩、脆、濃、肥。南京菜以善制鴨饌而出名,素有「金陵鴨饌甲天下」的美譽。蘇錫菜擅長燉、燜、煨、焐,注重保持原汁原味,花色精細,時令時鮮,甜咸適中,酥爛可口,清新腴美。近年來又烹制「無錫乾隆江南宴」、「無錫西施宴」、「蘇州菜餚宴」和太湖船菜。徐州菜風味在歷史上屬魯菜系,隨時代變遷,其菜已介乎蘇、魯兩大菜系之間,口味鮮咸適度,習尚五辛、五味兼崇,清而不淡、濃而不濁。其菜無論取料於何物,均注意「食療、食補」作用。另外,徐州菜多用大蟹和狗肉,尤其是全狗席甚為著名。 江蘇名菜名點有:鹽水鴨肫、燉蘇核、燉生敲、生炒甲魚、丁香排骨、清燉雞子、金陵扇貝、芙蓉鯽魚、菊花青魚、菊葉玉版、金陵鹽水鴨、叉烤鴨、叉烤鱖魚(以上為南京名菜);松鼠鱖魚、碧螺蝦仁、翡翠蝦斗、雪花蟹斗、蟹粉魚唇、蝴蝶海參、清湯魚翅、香炸銀魚、染溪脆鱔、鏡箱豆腐、無錫肉骨頭、常熟叫花雞、常州糟扣肉(以上為蘇錫菜);霸王別姬、沛公狗肉、彭城魚丸、荷花鐵雀、奶湯魚皮、蟹黃魚肚、鳳尾對蝦、爆炒烏花、紅燜加吉魚、紅燒沙光魚(以上為徐州菜);天目湖砂鍋魚頭、淮安軟兜、金蹼仙裙。江蘇點心富有特色,如秦淮小吃、蘇州糕團、湯包,都很有名。(5)閩菜:閩菜是以福州、閩南、閩西三地區地方風味菜為主形成的菜系。福州菜清鮮、爽淡,偏於甜酸,尤其講究調湯,另一特色是善於用紅糖作配料,具有防變質、去腥、增香、生味、調色作用。閩南菜以廈門為代表,同樣具有清鮮爽淡的特色,講究佐料長於使用辣椒醬、沙菜醬、芥末醬等調料。閩西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處,以客家菜為主體,多以山區特有的奇味異品作原料,有濃厚山鄉色彩。閩菜以炸、熘、燜、炒、燉、蒸為特色,尤以烹制海鮮見長,刀工精妙,人趣於味,湯菜居多,具有鮮、香、爛、淡並稍帶甜酸辣的獨特風味。福建小吃點心另有一功,它取材於沿海淺灘的各式海產品,配以特色調味而成,堪稱美味 最著名的風味菜點有:佛跳牆、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沙奈燜鴨塊、七星魚丸、糟醉雞、煎糟鰻魚、半月沉江、燕皮餛飩、福州線面、蚝仔煎等等。(6)浙江菜:浙江菜有悠久的歷史,它的風味包括杭州、寧波和紹興三個地方的菜點特色。杭州菜重視原料的鮮、活、嫩,以魚、蝦、時令蔬菜為主,講究刀工,口味清鮮,突出本味。寧波菜咸鮮合一,以烹制海鮮見長,講究鮮嫩軟滑,重原味,強調入味。紹興菜擅長烹制河鮮家禽,菜品強調入口香綿酥糯,湯濃味重,富有鄉村風味。 浙江菜具有色彩鮮明,味美滑嫩,脆軟清爽,菜式小巧玲瓏、清俊秀麗的特點。它以燉、炸、燜、蒸見長,重原汁原味。浙江點心中的團子、糕、羹、面點品種多,口味佳。 名菜名點有:龍井蝦仁、西湖蒓菜湯、蝦爆鱔背、西湖醋魚、炸響鈴、搶蟹、新風鰻鯗、鹹菜大湯黃魚、冰糖甲魚、牡蠣跑蛋、蜜汁灌藕、嘉興粽子、寧波湯團、湖州千張包子等。(7)湘菜:湘菜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個地區的菜點特色。湘江流域以長江、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湘菜的主要代表。其特色是油重色濃,講求實惠,注重鮮香、酸辣、軟嫩,尤以煨菜和臘菜著稱。洞庭湖區的菜以烹制河鮮和家禽家畜見長,特點是量大油厚,咸辣香軟,以燉菜、燒菜出名。湘西菜擅長製作山珍野味、煙熏臘肉和各種腌肉、風雞,口味側重於咸香酸辣,有濃厚的山鄉風味。湖南菜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臘。 著名菜點有:東安子雞、臘味合蒸、組庵魚翅、冰糖湘蓮、紅椒臘牛肉、發絲牛百頁、火宮殿臭豆腐、吉首酸肉、換心蛋等。(8)徽菜:徽菜風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點特色。皖南菜包括黃山、歙縣(古徽州)、屯溪等地,講究火功,善烹野味,量大油重,樸素實惠,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餚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燉、煨而成,湯清味醇,原鍋上席,香氣四溢;皖南雖水產不多,但烹制經腌制的「臭桂魚」知名度很高。沿江菜以蕪湖、安慶地區為代表,以後也傳到合肥地區,它以烹制河鮮、家畜見長,講究刀工,注意色、形,善用糖調味,尤以煙熏菜餚別具一格。沿淮菜以蚌埠、宿縣、阜陽等地為代表,菜餚講究咸中帶辣,湯汁色濃口重,亦慣用香菜配色和調味。 著名風味菜有:無為熏鴨、毛峰熏鰣魚、符離集燒雞、方臘魚、石耳燉雞、雲霧肉、綠豆煎餅、蝴蝶面等。
接財神
舊時歲時信仰習俗。由於地域不同有沒的特點,在黑龍江、吉林一帶,大年夜接神是為了祈福,接神主要是接財神。
接神時屋門洞開,在庭院設供桌,桌上陳設香供蠟燭,燃放鞭炮,主人跪拜,由外面迎進室內,室內人要問:"迎來財神了?"男主人立刻高興回答:"迎來了,迎來財神了!"這時要有一人從屋外抱進一捆柴,女主人要問:"抱進柴了(財)了?"抱柴人馬上高興回答:"抱進柴(財)了!"柴諧音為財,取其吉利的意思。
家中最小的孩子事先要躺在高高的被落上,這時男主人要問:"小子起來了嗎?"這個孩子立刻從被落上起來,高聲答道:"起來了,小日子起來了!
女主人開始煮大年夜的接神餃子,煮時故意煮破幾個,男主人問:"掙了嗎?"女主人答:"掙了!"忌諱說煮破,以掙取其掙錢的吉意。這時放好桌子,端上水餃,全家團團圍坐,吃年夜飯。解放以後,破除了迷信,大年夜多燃放鞭炮祝賀春節,接財神的習俗漸漸消失了。
送燈
流行在黑龍江一帶的信仰習俗。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面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面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里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台、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
然後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送燈時,以誰先點燃為吉利。往墳地送燈的人,點燈時必須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別人的火柴點燈,認為祖先看不見光明。點燈時要邊點點說:"正月十五來送燈,送金燈、送銀燈、送鐵燈,有兒墳前一片明,無兒墳前黑洞洞。有心來偷燈,偷個大鐵燈,背也背不動,天冷地滑鬧個抑歪蹬,大布衫燒個大窟窿。"元宵節晚上,因為家家送燈,所以路口、野外墳地一片通明。送燈的習俗,在黑龍江偏遠山鄉至今還有遺存。
軋神仙
農歷四月十四蘇州特有遙廟會風俗。傳說這一天呂祖生日,八仙之一的呂純陽在這天要化身叫化子、小販,到人間點化世人。因此,市民和四鄉農民都要來"軋神仙",可以借到"仙氣"消災防病,延年益壽,吉祥如意,歲歲平安。
呂純陽是民間信仰中很有影響的八仙之一。道家重視煉丹,相傳呂純陽在醫學上頗多貢獻,所以被中醫奉為祖師。蘇州閶門內中市下塘的福濟觀奉禮呂祖,俗稱"神仙廟",又稱"天醫院"。每逢軋神仙這天,神仙廟附近攤肆林立,出售花草樹苗的最多,不少花草帶有吉祥名稱,如"萬年青"、"吉祥草"、"神仙花"、"龍爪蔥"。舊時習俗,仙誕前夕,剪"千年運"老葉鋪在路上,讓各路來慶壽的仙人路過,可沾仙氣。造屋得把"龍爪蔥"放置樑上,以為吉兆。
各種手工藝品、小兒玩具,也無不籠罩著神秘色彩。綠毛烏龜,象徵延年益壽:「金錢烏龜」,又稱「神仙烏龜」;爛泥老爺,象徵如意發財;喝的茶,也叫「神仙茶」,剃個頭也叫「神仙頭」。三天的廟會,將神仙廟擠得水泄不通,香火鼎盛。現在,商業部門利用這一節日,組織大規模城鄉物資交流,使廟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祀奉習俗
祭祀祖先
民間的祭祖活動,有廟祭、墓祭、歲祭、生辰忌日祭。歲祭中有清明祭、端午祭、中元祭、冬至祭、除夕祭。宗族春秋要舉行隆重"二祭"(今已廢)。每逢亡故親屬的生卒日要"祭祀",俗稱"做忌"。此外,凡遇族中人升學、陞官、生兒婚合,也要到祖祠向祖宗行告祖禮。凡重大祭祀,舉族同聚,擺宴歡飲,民間稱之為"吃祖"或曰"吃公"。民國春秋兩祭。春在舊歷正、二月,秋在舊歷八、九月,各村有固定日期。每廂祀日,鄉長必集公款,在所祀神廟前,大演社戲,家家戶戶,殺雞為忝,旨酒佳餚,以祀神前。農民終年胼手胼足,埋頭苦幹,到了是日,遂放縱盡看,著新衣,宴親友,盡賓主之樂,為一樂事,漳諺稱為:"傍神祝福"。
燒香點燭
民間一般在農歷初一、十五,有在居家住宅的神龕佛前,或到鄉里宮觀廟殿燒香點燭成俗。春暖秋爽時節,更時興成群結伴到平和三坪祖師公、圓山腳下仙祖、莆田湄州灣媽祖,甚至坐火車、搭船、乘飛機到南海普陀山、九華山等地進香朝聖。神誕即神的生日,是日民間要殺雞蒸粿,焚香上供、大宴賓客,演戲敬神,熱鬧異常,俗稱"鬧熱"。用儀仗、鼓樂、藝陣等迎神出廟、周遊街巷村井,謂之"走??。除此以外,還舉"卦香"儀式,組織眾多的信男信女,列隊到該佛分身的祖寺取回不滅香火。"卦香"之日,浩浩盪盪的隊伍中,五色旌旗,鼓樂吹打,神轎佛輦,化妝的高蹺、馬隊、涼傘以及旗、鑼、鼓、槍,無所不有,招搖過市,現今還出現以汽車、摩托車代步引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破除迷信中,做神誕、"卦香"等封建迷信活動一度基本消跡。但由於傳統習俗和封建思想的影響,這些迷信活動長期以來時隱時現,70年代末以後又有所回潮。
醮年之祀
諺雲:"南州重皇神"。醮年分為"清醮"、"王醮"兩種,清醮祀玉皇,王醮祀王爺。鄉村以王醮為多。有2年一醮,有6年一醮,有12年、20年一醮。甚至有40年一醮。醮年一到,農民必多種蔬果,多養牲畜,以備到時祀神之用。屆期邀請道士,大建羅天大醮,祀期有3天,也有5天。過去大演京劇,今改演薌劇,大宴親朋。凡屬宗姓之鄉,必備盛大之生豬生羊,牲醴匹帛,並選小孩裝扮故事,騎於馬下曰"馬藝",抬以彩棚曰"棚藝"。族長拈香導前,旌旗蔽日,鑼鼓喧天,鞭炮震耳,號炮雷鳴,浩浩盪盪,沿途敬送,或"祀皇",或"祀王"。抵鄉之前,主祀各家長,列隊出鄉接送,迎至廟前三拜禮畢,大設筵席陳列村中,凡屬祀王的鄉人,不分老少,都可自由入席,盡歡而散。每屆祀年,鄉民需費,貧者百餘元,富者數百元,雖平日異常節儉,至此亦大張門面,不肯示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俗曾廢。80年代以後,此風又起。
酬天敬地
每逢農歷正月初九凌晨子時,家家戶戶都要高擺香桌,備設五牲大禮,敬奉"天公",俗稱做"天公生"。每逢農歷八月十五日都備酒肉、月餅敬祀"土地公",以酬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天地庇佑之恩。另每月逢農歷初一、十五要敬神。生意人初二、十六則敬"土地"。此外,凡遇婚慶喜事,主人也大有舉辦"酬謝天地"之俗,唯喪事只祀土地。
錫伯族禁忌
睡覺時脫下的褲、鞋、襪等不能放在高處;不能在炕上橫卧;不得從衣帽被枕等物上跨過;吃飯時不得坐門坎或站立行走,嚴禁拍桌打碗;翁媳不能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遞刀給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對方;忌食狗肉,族內同姓禁止通婚。
鄂溫克人的待客習慣
以獰獵和役使馴鹿為生的鄂溫克人非常好客和講究禮節。到鄂溫克人家申做客,主人把毛皮墊擺放到哪裡,客人就在哪裡就座,不得挪移。互相敬煙之後,女主人端來奶茶,接著她就忙著給客人煮獸肉。肉端上來,女主人拿獵刀切一小塊,隨手投入火堆,然後再請客人吃。對貴客通常要獻上仟的胸脯肉或是野獸的脊骨、肥腸及馴鹿奶。敬的酒都是自家釀制的野果酒,敬酒時主人高舉酒杯,往火中傾注點滴,自已呻一口後再請客人喝。
哈薩克族的命名
小孩命名,一般分五種方式:一種是小孩生下來後,做父親的第一次出門,就以第一眼看到的物件為名;第二種是,父母預先提出許多名字,如果喊到一一個名字,正好與預想的相符,就確定此名;第三種是,生小孩時,正好有客人在家,便以客人的名字命名;第四種是,在轉場途中,以孩子生地為名。解放後,多用新名詞給孩子命名,如「阿扎特」(解放),「巴克特」(幸福),等。
滿族的悠車
這種悠車是滿族撫育孩子用的工具。悠車形似船,用繩子系在大樑上。當孩子要睡覺時,母親就把他抱進悠車里,邊唱邊悠,孩子很快就入睡了。
滿族忌殺狗
滿族忌殺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為滿族長期從事獰獵,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還用狗拉爬犁,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還有看家和軍事上傳遞情報的作用。相傳努爾哈赤起兵初期,因追兵步步緊逼,在蘆葦盪里被明兵點著的大火包圍,幸虧一隻狗用自己身上的毛浸水,救了過度勞累睡著了的努爾哈赤。因此滿族有敬犬之俗,平時對狗精心豢養,狗死埋葬,他們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滿族家,主人會不高興。但滿族哈達部卻無此禁忌,後從努爾哈赤部之俗,沈陽市東陵區後陵那氏調查資料。
維吾爾族禮節和禁忌
維吾爾族在接人待物方面很講禮貌。對長輩異常尊敬,如,不能當長輩面吸煙、喝酒,不能從長輩面前橫行穿過,不能說笑老人。到他人家作客,讓年長者先進門就座,等等。親朋好友見面,要握手問候,尤其遇到尊長,習慣將右手按在胸前,身體微前傾,互通"薩拉姆"(意為"祝您平安。,或"牙克西姆斯孜"(意為"您好"。年長的婦女見到晚輩還要親吻道好。對於來客,主人會請他坐上座,客人到家一定被請喝茶。用茶用飯前,主人會一手提著盛滿溫水的壺,一手端盆,請客人洗手。用茶點時,主人會頻頻為客人斟茶。
維吾爾族也有許多禁忌。如吃飯時不能隨便到鍋灶前面,不能剩食物在碗中,如不慎飯屑落地,要拾起放在近前的餐布上,不要將抓起的飯粒再放進共用的飯盤內;吃飯或與人交談時,禁忌打哈欠、埠鼻涕、吐痰等;飯畢有長者領作"都瓦"時,禁忌東張西望或起立。在飲食方面,禁吃豬肉、驢肉、狗肉、騾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在衣著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最忌戶外著短褲。屋內就座時要跪坐,禁忌雙腳直伸,腳朝人。異常講究飲水水源的衛生,禁止人們在水渠、河溝、水池等地洗衣洗澡。
彝族的忌諱
彝族群眾不願意別人叫他們"老彝胞"和"蠻子",他們認為這種稱呼是對他們的最大污辱。到彝族群眾家裡作客,要坐在鍋庄(即火塘)的上方或有方,不能坐在堆放東西和睡覺的下方和左方,忌用腳踏在鍋莊上,更不準從鍋莊上和堆放的柴上跳過。彝族對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他們給你東西吃,你必須吃,即使不會喝酒也要少喝一點,表示謝意。不然,就認為你看不起他們。
回族沫浴
回族普遍有沫浴的習慣。在清真寺附近居住的回族,可去寺內沫浴室沫浴;一般回族家庭都備有吊罐,可隨時沫浴(類似淋浴,。沫浴按伊斯蘭教規定,分為大凈和小凈。凡在房事、遺精、月經和產期血凈後,必須沖洗周身(包括漱口和洗鼻孔,謂之"大凈"(阿拉伯語:"務斯里",。未經大凈,不得進行念經、禮拜、宰牲等活動。凡在嘔吐、流血或睡眠之後作禮拜時,須洗手、洗臉、洗肘、洗"兩便"(稱"凈下",漱口、洗鼻孔、用濕手摸頭、沖洗雙足等,稱之"小凈"(阿拉伯語:"涯都";波斯語:"阿布代司台")。
無論大凈或小凈,其洗滌方式都必須是淋浴式的,而絕不許用盆和水桶洗滌。因為手一進入盆和桶,水即被認為是污水,不能再用。沫浴時,先洗上身,後洗下身;先洗右部,後洗左部。
4. 山西有那些鄉土文化
9.1.民俗與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基本特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地域性。即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風俗習慣,世代相傳,積淀為一種特定的文化形態 (2)穩定性。不同地域的習俗一經形成,為成為一種文化積淀,凝結為人們的思維方式、自覺的行為模式,經世代的傳承,內化為人們性格、心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因而形成為一種具有穩定性特徵的文化狀態。 (3)共享性。即就一個地域來說,一個地域的民俗是為這個地域的絕大多數人共同享有的,成為這個地域絕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4)傳承性。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往往通過通過模仿、暗示、交流、群體感染等口頭傳授與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影響等途徑,而代復一代地承繼延續下來。 (5)情感性。民俗是有情感的,表現在人們往往對自己所長期生活的環境必然懷有一定的「故土」情結。(一)、山西人的飲食特點從傳統意義上講,並根據共性比較大的飲食習俗來分析,山西人在飲食方面,的特點有以下幾方面:(1) 麵食為主食,且製作精良。山西有「麵食之鄉」的雅稱。山西麵食花樣繁多,普通麵粉可以作出近百種面飯;而且用料廣泛,可用多種雜糧製成不同樣式的麵食。老舍先生稱贊山西麵食是:「駝峰熊掌豈敢誇,撥魚貓耳實且華」。(2) 喜食雜糧,但各地具有不同食俗。山西人喜食雜糧,干飯稀飯結合,主糧雜糧調劑,花樣多,南北風味各異(3) 醋是必備的調味品,且食用功能在日益擴大。山西人愛吃醋則是人所皆知。山西人見面的第一句問候語便是「吃了」。(4)擅釀能飲,酒文化源遠流長。山西人喜飲白酒,在山西的大部分地區有著「無酒不成席」的飲食觀念;同時山西具有悠久的釀酒歷史,擅釀能飲是山西人飲食習俗的特點之一。(5)城市飲食文化日趨多元化。隨著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城市人口來源的多元化,在山西,城市人的飲食出現了由傳統的飲食習俗向多元的飲食習俗轉化趨勢。(二)、傳統飲食習慣(1) 早中晚的飲食。山西大部分地區為一日三餐制,個別地方如陽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頓飯的。冬閑日短時節,一般改為兩餐,稱「一老晌」。民間稱一餐飯叫「一頓飯」。早飯為「早晌飯」,午飯叫「晌午飯」、「後晌飯」,晚飯叫「夜飯」。 (2)待客。如有客人來,必然竭盡家力熱情招待。多置飯桌擺飯,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飯前一般要飲酒助興。主人暖酒後,雙手執壺為客斟滿酒,叫做「茶七飯八酒十分」。客人一般要以手護盅杯表示致謝。主人舉杯勸酒,客人輕抿一點,以示禮貌。客人要講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連續大吃會被視為「沒風水」,「少禮失教」。 (3)走親訪友。此時,農村傳統習慣是必備自製的白饃等食品,忌帶雙數。主人不全留,走時回贈自家食品或土特產品。(4)紅白喜筵。從傳統的習慣來看,其飲食規矩更為講究。分普席與主席,娘家姑舅姨表親戚為上賓,賓客不到不能開飯。酒壺、酒盅、筷子要先於其他人而擺好。坐次依右為上,依尊長秩序安置。舊時方桌安坐三面留下一面不興坐滿。(5)特殊飲食習慣。如懷胎坐月子的婦女,山西農村在飲食方面有著嚴格的制約,諸如懷孕期不食兔肉恐生豁嘴,不食驢肉恐超期不生,不食生薑恐生六指。生了小孩稱為「坐月子」,飲食上以米湯和鹹菜饃頭為主,多餐少食,不主張吃稠飯和干食,不主食油腥肉類,說是怕堵了奶眼不下奶。病人多以面條拌湯雞蛋等易消化的半流質食品為主。(三)、面制食品與麵食文化從山西麵食文化中的麵食品類中日常來看,日常棉製食品可分為蒸類食品、煮制類食品、煎烤類食品與炸制食品四大類型。(1) 蒸類食品 山西人日常生活中的的主食一般是以蒸食為主。從糧食作物品類角度劃分主要有:白面饅頭、玉米面窩頭、紅面窩頭以及雜糧蒸食等;按蒸制方式分有:發面饅頭(或窩頭)和死面饅頭(或窩頭);從地域上看,晉南的無鹼饅頭;晉東南的長治一帶的高庄饅頭;大同的黃饃饃等都是當地傳統名吃。雜糧蒸食主要的品類有:蕎面窩窩、莜麵推窩窩、高粱面魚魚、高粱面窩窩、莜麵角角、紅面角角、金銀卷(玉米面白面相裹的蒸食)、發糕、包了、蒸餅、稍梅、蒸合撈、塊壘(山葯塊壘、榆錢塊壘、莜麵小米塊壘、槐花、葫蘿卜葉子塊壘等多種)。其中,莜麵推窩子(又叫拷老老)是山西晉北、晉中、呂梁一帶的特色食品。高粱面魚魚是晉北的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縣一帶的家常飯。晉北山區則用精白的蕎面和起,作成形同海螺樣風味小吃蕎面窩窩。由於字數原因只有這些了。這是網址: http://tyhds.bokee.com/2124946.html
5. 中國有那些特色的民俗節日,鄉土文化
春節對中國人來說是個很重要的節日,民間百姓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為過年做准備,一直要熱鬧到正月十五,這個「年」才算過完了。
1、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之日。
2、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天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
3、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4、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節日中才能吃到肉。
5、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6、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
7、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8、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9、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崇。
10、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11、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份。
12、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13、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14、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15、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16、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17、大年初九,玉皇天誕。因為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18、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地。
19、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20、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節賞燈的准備工作。
21、 正月十三,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
22、 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又稱「順天聖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
23、 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觀顏色判斷一年的豐歉,後演化為元宵節觀燈。
6. 湖北有哪些鄉土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
2006年湖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董永傳說(孝感市)伍家溝民間故事(丹江口市)下堡坪民間故事(宜昌市夷陵區)青林寺謎語(宜都市)興山民歌(興山縣)宜昌絲竹(宜昌市夷陵區)枝江民間吹打樂(枝江市)武當山宮觀道樂(十堰市)漢劇(武漢市)楚劇(湖北省)荊州花鼓戲(潛江市)黃梅戲(黃梅縣)江漢平原皮影戲(潛江市)鼓盆歌(荊州市)漢川善書(漢川市)屈原故里端午習俗(宜昌市、秭歸縣)西塞神舟會(黃石市西塞山區)民間舞蹈—土家族舞蹈撒葉兒嗬(長陽縣)雜技與競技—武當武術(十堰市)民間美術—黃梅挑花(黃梅縣)。
7. 重慶特色文化和民俗風情有哪些
1、農民版畫
重慶的綦江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區,這里有一個獨特的民俗就是綦江農民版畫這種版畫是綦江農民將石刻木雕等特色融入版畫之中,這種版畫非常的幽默和生動。
8. 巫山有哪些鄉土文化
我是巫山的,一些書面的介紹在這兒就不說了,說說我知道的吧,重慶巫山縣是個旅遊縣,主要以旅遊來增長經濟,巫山十二峰,小三峽,小小三峽,大昌古鎮,梨子坪國家森林公園.巫山紅葉節,小小三峽自然漂流等等,巫山的特產有:野生當歸,野菊花,野金銀花,黨參,烤煙,魔芋,山葯,蕨苔,天麻等等等說都說不完的豐富的特產.巫山文峰觀有很長的歷史道教文化,具體多長時間,我不知道,網上應該可以搜索的到,國家投資了80多億正在復建,聽說那裡風水很好,我小時候去那裡玩那裡有個道長就在那裡了.巫山紅葉節是出了名的,還有畫展,油畫什麼的,巫山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要講都不知道從何講起,太多了,歡迎各界朋友到我的家鄉巫山.現在又開始在修機場了,想知道巫山,真正的還是要自己去體會一下,真的很不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