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建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有南平武夷山、龍岩土樓、漳州土樓、泉州南音、廈門南音、莆田媽祖信俗、寧德廊橋以及三明泰寧丹霞。
⑵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目前,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總數升至41項,有明清故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莫高窟、泰山、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長城、黃山、武當山古建築群、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曲阜孔廟、孔林和孔府遺產、廬山國家公園遺產、峨眉山、平遙古城、蘇州古典園林、麗江古城、北京皇家園林、北京皇家祭壇、大足石刻、武夷山、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寢、龍門石窟、青城山、雲岡石窟、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澳門歷史城區、殷墟、開平碉樓與村落、福建土樓、五台山、登封「天地之中」 歷史建築群、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元上都遺址、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絲綢之路、大運河、土司遺址、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鼓浪嶼、良渚古城遺址、泉州等。
1、明清故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遺產分布:北京市東城區、遼寧省沈陽市。列入時間:1987年(北京故宮)。擴展時間:2004年(沈陽故宮)。
2、秦始皇陵及兵馬俑。遺產分布:陝西省西安市。列入時間:1987年。
3、莫高窟。遺產分布:甘肅省敦煌市。列入時間:1987年。
4、泰山(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遺產分布:山東省泰安市、濟南市。列入時間:1987年。
5、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遺產分布:北京市房山區。列入時間:1987年。
6、長城。遺產分布: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省、河北省、河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山東省、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列入時間:1987年。
7、黃山(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遺產分布:安徽省黃山。列入時間:1990年。
8、武當山古建築群。遺產分布:湖北省丹江口市。列入時間:1994年。
9、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遺產分布: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列入時間:1994年(布達拉宮)。擴展時間:2000年(大昭寺)、2001年(羅布林卡)。
10、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遺產分布:河北省承德市。列入時間:1994年。
世界遺產分類:
1、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中國的敦煌莫高窟和義大利威尼斯及瀉湖是全球文化遺產中唯二兩項滿足六項文化遺產列入標準的文化遺產。
2、文物。
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
3、文化景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明確指出:「文化景觀屬於文化遺產,代表著』自然與人的共同作品『。它們反映了因物質條件的限制和或自然環境帶來的機遇,在一系列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的內外作用下,人類社會和定居地的歷史沿革。「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提出並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文化景觀的評定採用文化遺產的標准,同時參考自然遺產的標准。為區分和規範文化景觀、文化遺產、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的評選,《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對文化景觀的原則進行了規定:文化景觀「能夠說明為人類社會在其自身制約下、在自然環境提供的條件下以及在內外社會經濟文化力量的推動下發生的進化及時間的變遷。在選擇時,必須同時以其突出的普遍價值和明確的地理文化區域內具有代表性為基礎,使其能反映該區域本色的、獨特的文化內涵。」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廬山、五台山、杭州西湖、哈尼梯田和花山岩畫是中國55項「世界遺產」中僅有的五項文化景觀。
4、自然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年來積極開展的一項國際合作活動。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舉行的第17屆大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自然界的特有景觀和生物。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5、自然與文化復合遺產。
又稱」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只有同時部分滿足或完全滿足《公約》第 1 條和第 2 條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定義的遺產才能認為是「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簡介: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
⑶ 中國福建傳統文化有哪些
1、閩劇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劇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等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
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
閩劇風格高雅、瀟灑,道白清晰,唱腔優美,婉轉流暢,演員在表演中重視運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現優美的身段,通過外形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2006年5月20日,閩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45。
2、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
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4、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獨特的傳統說書形式,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福州十番
又稱"十歡"、"十番伬",是福州主要地方音樂。清乾隆初年,侯官鄭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詞》雲:"閩山廟里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
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其樂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鑼、大小鈸、雲鑼、狼丈、木魚、檀板、清鼓等13種。
流行於福州、閩侯、福清、長樂、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榮、福鼎、寧德、古田以及南平等縣市,還曾巡迴演奏於上海、香港、南洋群島等地,深受群眾喜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甲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梨園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閩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評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福州十番
⑷ 福建還有哪些文化遺產
目前,泉州有4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花名冊項目3類的城市。同時,全州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4項。可以說“泉州文脈滿滿”。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福建地方戲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迅速崛起,台劇在漳州、廈門廣泛傳播,大成戲呈現出新面貌。正因為如此,梨園戲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級和團體的數量日益減少,范圍日益縮小。連廈門梨園戲都改成了台劇。19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瀕臨失傳。福州評話是一種獨特的傳統評書形式,以福建福州方言敘事,以學徒歌穿插演唱的方式演唱。在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以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華僑中流行。2006年5月20日,曲藝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⑸ 福建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
1,
南平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申請成功日期為:1999年12月1日
2,龍岩土樓,
世界文化遺產,申請成功日期為:2008年7月6日
3,漳州土樓,世界文化遺產,申請成功日期:2008年7月6日
4,泉州南音,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申請成功日期:2009年5月29日
5,廈門南音,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申請成功日期:2009年5月29日
6,莆田媽祖信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申請成功日期:2009年9月30日
7,寧德廊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成功日期:2009年10月1日
8,三明泰寧丹霞
世界自然遺產,申請成功日期:2010年8月1日
就差福州了
有幫助的話,希望能給些懸賞分哦!!!
⑹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一共有近200項: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這六個方面內容: 1、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包括福建各地區的方言及民間諺語、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傳說等。如霞浦畲族小說歌、閩南童謠、陳三五娘傳說;等等 2、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包括傳統戲劇如歌仔戲、梨園戲、莆仙戲等;傳統曲藝如福州評話、答嘴鼓、漳州錦歌等;民間舞蹈如泉州拍胸舞、邵武儺舞、龍岩採茶燈等;民間音樂如泉州南音、茶亭十番音樂、浦城閩派古琴等;民間美術如漳州木版年畫、柘榮剪紙、惠安木雕技藝等;傳統雜技與競技如建甌挑幡、寧德霍童線獅、自然門武術等。 3、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包括福建民間添丁慶壽舊俗、婚嫁舊俗、喪禮舊俗、民間節日、廟會、民間傳統信仰習俗等。如閩西客家春耕習俗、惠安女服飾、豐澤蟲尋埔女服飾、閩東畲族婚俗、仙游楓亭元宵游燈習俗、閩西客家元宵節慶、寧德畲族三月三節俗;等等。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包括各種具有福建特色的生產生活技藝與工具等。如福州同利肉燕製作技藝、福州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泉州傳統竹編工藝、明溪肉脯干製作工藝、沙縣小吃製作工藝;等等。 5、傳統手工藝技能;包括福建各種工藝美術製品的獨特製作技藝。如德化瓷工藝、泉州李堯寶刻紙、安溪藍印花布、將樂民間龍池古硯製作工藝、將樂西山造紙技術、武夷岩茶(大紅袍)傳統工藝技能及習俗、建陽建本雕版印刷、永定客家土樓建築工藝、連城四堡雕版工藝、福安銀器製作工藝、壽寧木拱廊橋製作工藝、福鼎餅花工藝;等等 6、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包括福建民間各種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雲霄開漳聖王巡安民俗、南安英都拔拔燈、石獅蚶江端午海上潑水習俗、龍岩適中盂蘭盆節俗、福鼎雙華畲族二月二歌會、周寧浦源護魚習俗;等等。
⑺ 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哪些啊。
福州民間傳說、連江道教音樂、福清三山板凳龍、福建傳統詠春拳、福州印錦脫胎工藝品製作技藝、福州林氏中醫骨科、福清石竹山夢文化民俗等18個項目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類別涵蓋了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雜技與競技、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葯、民俗等7大類。
⑻ 福州非遺項目有哪些
1、民間信俗(陳靖姑信俗),福建省古田縣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8年6月7日,福建省古田縣申報的民間信俗(陳靖姑信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古琴,又名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相傳系伏羲所創,初為五弦,至西周增至七弦。到了清代,古琴廣為流行,以吳越為中心,逐漸分出許多流派。浦城閩派古琴已經被評為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⑼ 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民間信俗、閩劇、高樓米線、詞明戲、軟木畫等。
1、民間信俗
民間信俗(陳靖姑信俗),福建省古田縣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8年6月7日,福建省古田縣申報的民間信俗(陳靖姑信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閩劇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獲得「閩劇」保護單位資格。
3、高樓米線
高樓米線,是福州市長樂區古槐鎮高樓村獨有的民間技藝,是以米為線綴連成的各種形狀的藝術作品。高樓米線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末年,民國時期最為鼎盛。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高樓米線於2018年正式列入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詞明戲
詞明戲是流行於福建省長樂、福清、平潭一帶的地方小戲。原名「高腔」,系明末清初弋陽腔流行福清、長樂後與當地「白字」曲調結合發展而成。初時高腔不用管弦伴奏,強調唱明台詞,故稱為「詞明」。在音樂曲調上形成用「官話」演唱的「水調」、「闊調」、「北調」和用方言演唱的「白字」。
5、軟木畫
軟木畫,福建省福州市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軟木畫又名「木畫」,是流行於福建省福州地區的一種軟木雕刻手工技藝的別稱。它形成於20世紀初,發源地是福建省福州市東郊的西園村。
⑽ 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
福州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下:
Ⅷ-2 福建 · 福州 軟木畫 傳統手工技藝
Ⅷ-3 福建 · 福州 壽山石雕 傳統手工技藝
Ⅷ-54 福建 · 福州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
Ⅴ—15 福建 · 福州 福州伬藝 曲藝
Ⅴ—3 福建 · 福州 福州評話 曲藝
Ⅱ—44 福建 · 福州 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民間音樂
Ⅳ—45 福建 · 福州 閩劇 傳統戲劇
建議選擇軟木畫、壽山石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