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這個國家文化具有什麼典型特徵

這個國家文化具有什麼典型特徵

發布時間:2022-07-26 12:55:18

① 歐洲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歐洲歷史文化的特徵: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徵的形成,主要是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奴隸主民主政治,以及奴隸制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人類的古代社會大多以農業為主,古希臘、羅馬社會,商品生產較發達,這在整個古代世界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與其特定的海洋地理環境有關。

商品經濟的發達,造就出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商業階層,他們推翻了氏族貴族的統治,建立了民主政治。這一傳統的建立,使歷史的發展一開始就有著較強的運轉機制,使國家機體充滿活力。商品經濟發達,使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這樣,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易於形成。

社會生活的內容也就豐富多彩,這又促使人們開闊視野,向外探求,把發現世界和改造世界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和獲取自由的主要途徑。生產力的發展也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科學文化等上層建築的繁榮,於是,西方人渴求知識,把知識作為人類文化的最高價值范疇,從而不固步自封。

(1)這個國家文化具有什麼典型特徵擴展閱讀:

西方有句老話,「如果你能從最壞的事情中學到最好的東西,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這在西方是一種常見的文化心理。這種開放和吸收的特點也與西方的地理環境、歷史特點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希臘半島海岸線長,島嶼眾多,航運業和商業貿易發展迅速。商貿促進了文化交流,文化繁榮發展。歐洲國家的特殊歷史也導致了西方文化的開放吸收精神。歐洲各國,在古老的發展歷史上,由於國界的變化,民族的頻繁遷徙,使他們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和吸收成為家常便飯。

歐洲國家的面積也相對較小。與幅員遼闊的中國不同,歐洲自給自足,閉關鎖國。所以這是不可避免的,他們會相互接觸,和隨著社會的進步,他們會更頻繁地接觸。另一個原因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本身充滿了頻繁的商品交換、資本輸出和原材料投入。

② 英國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1、語言與交流隱私對英國人來說十分重要。個人問題,例如婚姻、有無孩子、戀愛關系、個人經濟狀況、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話題在相互不熟識的情況下應當盡量避免。

2、 風俗禮儀與生活習慣英國人普遍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公共事業、慈善事業等都很關注。英國人很注重禮貌修養,談話總習慣輕聲細語,很少大聲喧嘩。

3、在餐館和商店中安靜地吃東西並且吃完自己餐盤里所有食物是禮貌的行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盤上表明已經吃完了。如果沒吃完,就把刀和叉分開成八字形放在餐盤上。

4、英國人有付小費的習慣,但不是很嚴格。通常在餐廳要按帳單的10%左右付,給行李員消費按每件行李50p付,給計程車四季可以按票價的10%-15%付,理發一般付2鎊,飯店旅館等帳單中不含服務費,應將10%的費用分別付給對自己有幫助的工作人員。影劇院、加油站等場所無需付小費。

(2)這個國家文化具有什麼典型特徵擴展閱讀: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傳統的英國人非常重視餐桌上的禮儀 懂得這些得人被視為有教養的人 細節很多 在這里就簡略的解釋一下 剩下的需要在實踐中體會與英國人交流中學習

刀叉的擺置

用餐中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暫時休息片刻,可將刀叉分放盤中,刀頭與叉尖相對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還是繼續吃。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須放下,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

刀叉的拿法

兩只一組使用刀、叉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與筷子同樣的是以兩只為一組。刀用來切割食物,叉用於送食物入口。

刀叉的用法

刀叉有不同規格,按照用途不同,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區別。吃肉時,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號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開胃小菜時,要用中號刀,叉或勺一般隨刀的大小而變。

中國文化的特徵包括什麼

中國文化的特徵包括:

一、富有輪回色彩的宿命論

在論及佛教思想傳入中國之原因時,張東蓀曾提到儒家對天的態度。他認為,原始儒家把「天」推得遠些,所以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漢朝之後的儒家則又把「天」拉近了,提倡「天人感應」之說,以至於讖緯大為流行。後來天人感應論破產後,老莊思想及佛教才應運而起。

事實上,從一個角度來說,原始儒家將天推遠之後,在人心靈中將造成一個空缺,恐怕這正是造成《易經》、老莊和佛教乘虛而入的主因。秦漢時代,於亂世生靈塗炭之際,在儒家所不屑於說的「怪力亂神」部分,以及儒家所不知的「死」的部分,佛教都提供了一些相當具有說服力的理論,填補了中國人世界觀中原本所欠缺的空白,因而構成現今中國人世界觀的一部分。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輪回」的觀念。

中國人早有鬼神的觀念,但是中國人對鬼神只講禍福,不講輪回報應。把輪回報應與鬼神連在一起的,是受了佛教之影響。如今輪回的觀念已深植於中國人的心中,所以中國人有濃厚的宿命論色彩,這是受到佛教的影響所致。這種宿命論式的人生觀,容易導致消極、悲觀的心態,趨於守舊,少求突破。這種輪回觀念,使印度世襲的階級制度沿襲至今,無法鏟除。因此,兩漢以後的中國社會,受到災異讖緯及輪回思想的影響,不論是個人或國家,到了面臨困境的時候,莫不歸之於氣數。這似乎是促使中國人流於消極自安的原因之一。

二、重直覺的知識論

在知識論方面,儒家原本就有重直覺輕理智的傳統,所以孟子提出「四端」之說,王陽明則倡「良知」,其實都是訴諸於直覺的道德判斷,對於理性的知識,則多少存著排斥的態度。佛教方面,尤其是禪宗,更有同樣的「反智」色彩及直覺傾向,例如禪宗強調「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至於佛教所追求的「涅盤」,則更是「灰身滅智」的最高境界。所以,經過儒學與佛教的「相乘作用」,宋朝之後的中國知識份子,唯心論的色彩益形濃厚。宋儒陸王一系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完全排除經驗知識。程朱一系雖強調「格物致知」,但所追求的知識乃是人生的絕對真理,而非科學的知識。

這種強調內省功夫的思維方式,當代儒家學者韋政通稱之為「內向觀點」,與近代科學的「外向觀點」大相逕庭。「外向觀點」重經驗不重先驗,重印證不重臆度,重懷疑不重信古,重實效不重空論。這種外向觀點的思考,才是促成科學發展的主要推力。但是在中國,由於儒釋道三家對知識問題有不約而同的見解,更使得內向觀點成為兩千年來中國思維方式的主流,使科學發展更加滯礙難行了。這是中國科學無法大步邁進,以至於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的原因之一。

三、以性善為主的人性論

中國自古以來有關人性論的觀點極為分歧,尤其在春秋戰國時期,更是百家爭鳴,莫衷一是。譬如孟子從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大力提倡「性善」之說。兩千多年來被視為儒家道德實踐的基本前提假設。孟子之後的荀子則因為人有耳目之欲、自私之心,所以他認為人是「性惡」的。他認為善乃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而由「本性」到「行為」(即經學習而得之者是「作做之偽」),得藉助教化之功。這是他格外重視「禮教」的原因。法家學說之集大成者韓非子的「法治」政治哲學,也是建立在人皆有自私本性(「自為心」)的基礎上的。他與荀子的不同在於:荀子因人「性惡」,故提出以「禮」來約束;韓非則主張順應人性的「自為」,來達到法治的目的。因此以荀子為橋梁,從儒家過渡到法家學說,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到了後來,隨著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科舉取士的制度確立之後,「性善」的人性論就逐漸成為官方欽定的主流派觀點,很少人敢質疑其正確性。然而事實上,中國兩千年來,都是採取「陽儒陰法」的辦法治國。一方面倡導「性善」之說,在法令執行上,卻似乎又認定人皆「性惡」。

另一方面,佛教是一種倡導「內在超越」的宗教,是重視人的主體性思維的宗教哲學,與同樣高揚內在超越及主體思維的儒道思想是異曲同工的。而佛教的「眾生皆有佛性」的心性論,不但是中國佛教理論的核心內容,也是與中國固有哲學思想旨趣最為契合之點。儒家學者雖有多人排斥佛教,但對佛教的心性論,則多持肯定的態度。

當代學者韋政通曾指出,這種「人性本善」的觀點,特別是與基督教比起來,對生命的體驗較為膚淺,對罪惡的剖析不夠深刻。他還說儒家的思想多「知常」而不「知變」,能「應常」而不能「應變」。

四、嚮往逍遙的人生觀

劉小楓在《逍遙與拯救》一書中,曾從《紅樓夢》(原名《石頭記》)的敘事中指出,中國人所嚮往的,乃是老莊和禪宗式的「適性逍遙」,在這個超時空、超生死的境界中,人最終將變成無知識、無愛憎的石頭,對一切都無動於心。這逍遙之境什麼都好,唯一缺乏的只是真情、純情的溫暖和對苦難世界的關懷。

當然,對劉小楓所提出的批判,每個人或許也有不同的見解。但是大家至少都能同意,中國人的人生觀,的確是在追求那無所窒礙的逍遙之境。無論是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或是賈寶玉的「飄然而去」,或是金庸武俠小說中俠客的「悄然隱退」,都指向同一個方向。這種阻斷人對塵世的關懷,使個體心智進入一種清虛無礙的空靈之境的修為方式,固然是淵源於老莊思想,卻是由禪宗佛學完成的。換句話說,禪宗大大推進了道家「適意逍遙」的精神,強化了中國儒道精神中「自然本性」自足的立場。至此,中國人對人生的看法,經由儒釋道三家的融通,逐漸形成這種出世的性格。這可能是中國文化最大的特色之一。

④ 中國的文化有什麼特點

從一般的價值導向看,中國文化體現了一種單向度和等級的特徵,是一種強勢文化,實質是為強勢服務。具體主要有如下一些特點:

一、有等級,無平等。無論是在家族層面,還是在社會和國家層面,中國文化都表現出強烈的等級性。家族的等級性立足於血緣。而社會和國家的等級性是家族等級性的進一步推演。等級性的實質是不同等級的人具有不同的資源配置權,尤其是具有不同的剩餘分配權。一般而言,等級越高,其所具有的分配權就越大,其享受的待遇就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所謂平等,只能是同一等級內部的平等,並沒有全社會的平等。所以,有等級就必然無平等。因為平等應當是一個整體范疇,而不是一個局部范疇。

二、有強勢,無弱勢。中國文化本質是為強勢服務的。這也是文化等級性的一個必然結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雖然都具有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但相互間權利與義務是不對稱的。對強者而言,是權利大於義務;對弱者而言,是義務大於權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反過來是絕對不行的。有的同志認為中國文化具有人本的特點,其實這是一個不太准確的說法。民本與人本是本質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人本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的范疇,而中國文化所體現的只是民本范疇。民本的目的為了強者,是最終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人本的最終目的是所有人。所以,民本只是一個局部范疇。當然,中國文化所具有的現實主義精神是非常明顯的,但這種現實主義導致的是一種以人為中心,而非人本;因為這種以人為中心只是以少數人為中心,只是以強者為中心,而非以所有人為中心。

三、有傳統,無創新。祖宗之法不可變,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頑固特點。由於缺乏創新,所以中國文化實質是一種靜止的文化,或是一種循環的文化。雖然有局部的變革,但充其量只能算是枝葉的修剪或是對整體的一種修飾。其修飾的結果往往表現為對原有本質的進一步深化,而不是實質的變化。這里中國文化沒有創新根本原因不在自身。任何文化本身都是極具創新力的。中國文化缺乏創新,根本原因是外在力量的壓抑,尤其是強勢利益集團的壓抑。創新意味著改變,意味著對傳統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所以,創新總會遭到原有利益集團的抵制和摧殘。在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不均衡的社會結構造成的格局是:強勢太強,弱勢太弱。所以,在中國封建社會,創新除非對強勢有利,否則,創新的結局是可想而知的。

四、有人治,無法治。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本質是人治社會。人治社會反映在文化上,必然是一種人治文化。反過來,人治文化又促生和鞏固了人治社會。德治是人治的必然要求。要實現人治的有效性,道德自律就是一個關鍵的環節。周公在總結商殷滅亡的教訓時說:「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儒家認為:「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里修身是起點,中經齊家,終於治國、平天下。另外,統治者也是歷來喜歡人治,而不喜歡法治的。因為人治為統治者提供了極大地掠奪空間,而法治則不能,因為法治對統治者也是一種約束。所以,專制制度與人治文化是相伴而生的。人治文化是專制制度的寄生物,專制制度是人治文化的進一步推演。

五、有禮節,無理性。中國文化在「禮」方面的表現是相當豐富的。中國人的一切社會活動,無不納入「禮」的范疇。有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等。在中國古代,各朝都設有專門管理禮制的官職。在周代,禮制的管理屬於宗伯,後世逐漸演變,就成了禮部。「禮」的實質是「利」。「禮」是形式和手段,「利」是內容和目的。在中國,「禮」體現的本質是不平等,是封建等級制度。「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成了統治階級維護特權利益的提防。所以,中國的「禮」是一種不合「理」的「禮」。這種「禮」只會加劇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均衡,不斷造成社會的動盪,其結果是既失去了「禮」,也失去了「理」。所以,「禮」必須建立在「理」的基礎上;否則,只會產生局部均衡,不會產生整體均衡,只會產生短期效益,不會產生長期效益。所以,禮儀之邦不等同於理性之邦。從長遠來看,理性是一個國家強盛的基礎條件。一個國家要實現持久發展,不僅需要「禮」,更需要「理」。

⑤ 日本文化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一、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多系統的東西方文化的並存和混合的產物。比如政治體制,既學習了西方的議會政治,又保留了傳統的天皇制度,屬於新舊政治的混合體。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結合,西裝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間加西式客廳。

二、均一性

意思是說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差別不大。日本人長期以來養成了重視集體和國家的習慣,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三、本土化

早在平安時代,日本人就以中國的漢字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假名,完善了日語的書寫形式。 鐮倉佛教也是日本人把佛教改良為日本佛教的例證。

四、功利性

不能同時信神又信佛,怕被指責心不誠、遭報應。日本人在科學研究方面,一貫輕視理論研究,而十分重視應用技術的開發,在規格改良和質量上下功夫。



(5)這個國家文化具有什麼典型特徵擴展閱讀

在日本,櫻花被視為吉祥之物。在傳統的婚禮等喜慶場合,經常要飲用一種在鹽浸的櫻花瓣里加入開水的櫻花湯,便是取櫻花的吉利之義。櫻花盛開的四月,也正是入學、就職的時節,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因此櫻花又代表了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未來形象。

除此之外,在日本到處都是用櫻花命名的街道、車站、市鎮、商標、飯菜、茶點、湯飲。

文學家寫詠櫻詩,畫家繪櫻花圖,音樂家譜贊櫻曲,銀行印出櫻花圖案的鈔票,工場制出櫻花工藝品,電視台以櫻花為背景作節目,還特別辦了報告櫻花開放動態的專欄等,櫻花的魅力和影響力滲透到了日本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日本也稱為「櫻花之國」。

⑥ 英國文化的特點有哪些你的看法是什麼

我認為英國文化是很有特點的,並且他的某些文化特點能夠讓人們很容易分辨出這個人是否是英國人。

英國文化當中比較有特點的還有飲食文化,在他們吃東西時,需要保持安靜,並且要把自己的食物吃完,這才是禮貌的行為。有的人認為在吃飯時發出聲音,可以表達自己對這種食物的喜歡,同時也贊美了廚師的手藝。但是英國人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在吃飯時保持安靜,是對其他人的尊重,並且把盤子里的食物吃完也是對廚師以及食物的尊重。所以英國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很有特點的,大家也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去了解它的文化,感受這個國家的魅力。

⑦ 中國文化的特點

1、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志。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獨特的楹聯通過獨特的書法表現出來,鈐印上獨特的名章與閑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裝飾。其他諸如中華繪畫、建築,以至飲食、服飾等,都有其極強的個性。

2、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

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梁漱溟說:「中華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
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3、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

即既成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

(7)這個國家文化具有什麼典型特徵擴展閱讀:

文化分支:

傳統思想:老莊的道家思想、墨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元日)為代表等。

中國戲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京劇、皮影戲、粵劇、川劇、黃梅戲、京戲臉譜、地方戲等。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故宮(紫禁城)、頤和園、布達拉宮、平遙古城、喬家大院、蘇州園林、杭州園林、徽派建築、十里長亭、天壇、鳥巢、水立方等。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等。

⑧ 各國的文化特點

【內容提要】歐洲一體化是集經濟一體化、政治一體化、社會規范化、文化均質化於一身的綜合性進程。歐洲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和深邃的理性構成了一體化廣闊的人文背景和基本要素。歐洲一體化既是同一性的,又是多樣性的,是「歐洲自性」和「民族自性」的結合。自歐洲一體化進程啟動以來,文化因素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深刻影響了歐洲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基本原則、法律體系、機構設置及其表決機制和程序,對正在實施的歐盟東擴的范圍選擇、標准要求也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文化的作用將會越來越突出和明顯。
【關鍵詞】歐洲一體化 歐洲文化 文化影響

戰後歐洲一體化進程是自民族國家產生以來區域合作和區域一體化的最高成就,其發展到目前的程度不僅出乎世界各國的意料,也大大超越了歐洲各國政治家們的想像。歐洲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和地緣政治、經濟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歐洲一體化不僅意味著歐洲的經濟一體化和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同時也意味著歐洲文化的「均質化」。歐洲一體化始於經濟領域,外溢於政治、防務和社會領域,但將終結於文化領域。歐洲各國只有在文化上緊密融合在一起,建立一個統一的文化歐洲,歐洲一體化才算最終實現。實際上,自歐洲一體化進程啟動以來,文化因素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一體化的不斷深化和擴大,文化因素必將對整個進程產生更大的影響,甚至將直接決定一體化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結局。

一、歐洲文化的內涵及特點

所謂文化,是「一個社會中的價值觀、態度、信念、取向以及人們普遍持有的見解。」①美國人類文化學家克羅伯(A.L.Kroeber)和科拉克洪(Clydkluckholn)認為,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和外顯的模式中,藉助於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和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他們認為,文化可以分為內隱結構和外顯模式兩部分。文化的內隱結構由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方式構成,其核心是價值觀念,它是文化中最一般、也最持久的東西;文化的外顯模式由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構成,它取決於內隱部分,也是內隱結構的存在和表現方式。②而政治文化則構成了一切偉大文化的核心,古希臘文化的核心不是斷臂的維納斯,而是雅典民主政體。所謂政治文化,「就是一個民族關於政治生活的心理學」,「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這個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在社會、經濟、政治活動進程所形成。……政治文化影響各個擔任政治角色者的行為、他們的政治要求內容和對法律的反應。」 它同樣表現為內隱和外顯兩種形態。本文將主要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來分析歐洲文化。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歐洲文化經歷了一個從近代到現代、從野蠻到文明的演變過程。建構主義理論家亞歷山大•溫特認為,以歐洲為中心的西方社會經歷了三種不同的文化形態: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霍布斯文化的道德基礎是所謂的「性惡論」和不容「異類」的觀念。他認為,人性是惡的,人人充滿了自私、貪婪和做壞事的慾望,「人對人象豺狼」,社會則處在「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中。每個國家也都把別國看作「敵人」,在國家利益上都盡可能地「損人利己」,國際關系始終處在混亂、沖突甚至「無限」的戰爭中,「戰爭成了一種制度」。「殺戮和被殺是霍布斯文化下國家間關系的特徵。」 在普遍仇視的狀態中,「異類」是沒有生存和自由的權利的,對「異教」的「十字軍東征」正是這種文化的具體體現。在歐洲內部,這種文化還導致了「權力集中」和「建立帝國」。洛克文化的道德基礎是「生存和容許生存」,即「我活也讓別人活」。它把國際關系確定為一種競爭對手關系,從而使國際社會擺脫了戰爭的無限性和「國家的高死亡率」。自我剋制、「競爭與合作構成了洛克文化國際關系的特徵。」 而實現這一點的基本條件是約束人們和國家殺戮、作惡的法律和「法治」。因此,「性惡論」導致了歐洲法律體系的發達和歐洲人法制觀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制衡理論」、「均勢理論」及其相關機制的形成和發展,也導致了人權觀念、民主意識和民主制度的發展。秩序、法制、民主、容忍、共存等日益成為歐洲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然而,「洛克文化不是一種完全的法治體系」,實際不穩定的,因為「戰爭被認為是正常和合法的」。 而一旦約束戰爭的機制失靈,戰爭就可能再次無限化,從而回到霍布斯文化狀態。康德文化的道德基礎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其規范性基礎則是「法治」。它把國際關系定位為朋友關系,在此種關系中「非暴力和團隊行為已經成為規范」,「行為體之間的關系模式超越了競爭與合作,不僅不以對方為敵,而且將對方的利益內化為共同體的利益,並由此建立了新的合作觀念。」 溫特將這種結構稱之為「共同體」,認為共同體各成員建構了充分的、「群我」的集體認同。這是最高一級的文化形態。事實上,從邏輯順序而非時間順序上看,歐洲文化恰恰經歷了從霍布斯文化到康德文化的歷史演變。就目前來講,歐洲文化比較明顯地體現了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的某些特點,是二者的混合體。
歐洲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點,可以對其進行不同的劃分。根據上述文化的兩分法,可以將歐洲文化分為兩部分,即內隱部分和外顯部分,或稱之為觀念性文化和結構性文化。同時,歐洲文化不是單一的,它既是一個擁有共同文化內涵的同一性的文化,又是一個包容了不同民族文化特性的多樣性的文化,「它是內涵著『認同中有多樣』(diversity in identity)和『多樣中有認同』(identity in diversity)的綜合概念」,「就其整合性可見其宏觀上的同(identity),由此而產生『歐洲主義』。就其支脈的分殊性又可見其微觀的異(diversity),由此而產生『民族主義』。」 總結國內外學者的有關論述,可以把同一性的歐洲文化(亦被稱為「歐洲的自性」、歐洲的「結構認同」)歸結為基督教文明、法制觀念、人權觀念、自由觀念、平等觀念、競爭意識、權利義務觀念、和解精神、容忍態度、協商精神、非暴力觀念、秩序觀念、互助觀念、個人主義、理性主義、實證主義、浪漫主義等觀念性文化,以及憲政、三權分立、普選制、代議民主制、內閣制、獨立的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自由貿易和市場體制等結構性文化。 此外,還有歐洲各民族共有的關於建立統一歐洲的「歐洲意識」、「歐洲主義」等。而多樣性的歐洲文化(亦被稱為「民族的自性」、歐洲的「國家認同」)主要是指歐洲各國的民族主義情感、不同的民主觀念及其實施方式、法律體系的差異、經濟自由度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對各自文化及其表徵(語言、貨幣、藝術等)的鍾愛以及民族歷史自豪感等。例如,法蘭西文化具有明顯的「大陸型」特徵,它的「天然聯系」主要在歐洲大陸。自大革命起法國就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共和民主制度,消除了一切封建殘余;在法律上它屬於典型的大陸法系,成文法豐富而嚴謹;在宗教上它屬於天主教歐洲;其人民對法蘭西民族悠久的語言、文學、藝術、貨幣、生活方式和輝煌的歷史懷有一種深深的民族優越感。而不列顛文化則是「海洋型」的,它的「天然聯系」首先是英殖民帝國、英聯邦和美國,然後才是歐洲大陸。它對其歷史上形成的君主立憲情有獨鍾,對19世紀「大英帝國」的輝煌充滿自豪和懷戀,以至於對過去形成的一切(英語、英鎊、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英國古典文學等)有著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愫。在法律上,它屬於英美法系,強調判例的意義;在宗教上,它屬於新教歐洲。德意志民族在歷史上則是一個「既極其『保守』,又特別『先進』、既古老又富有朝氣的民族。」「它的社會制度一直是極端反民主的獨裁專制制度」,直到二戰後才在外來強力的推動下走上自由民主的道路。「他們認為自己的民族是屬於最優秀民族當中的一員,日耳曼民族的品質、文化、哲學、宗教、語言,等等,都是優秀無比的。」另外,德意志民族素有崇拜權威、嚴守紀律的傳統等。 因此,歐洲文化「對『外』是『歐洲主義』;而對內是『民族主義』」,歐洲聯盟正「是『歐洲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結合。」
歐洲文化的上述特點對歐洲一體化進程及其結構特徵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文化因素對歐洲一體化的影響

自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以來,歐洲一體化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不斷深化和鞏固的過程。從其成員構成來看,已從最初的6國發展到目前的15國,2004年5月以後還將擴大為25國,一體化的文化背景也日益豐富多彩;從一體化的領域來看,已從最初只涉及部分經濟領域的煤鋼共同體發展到目前包括經濟、政治、外交、防務和社會各領域的全面的歐洲聯盟;從發展最快的經濟一體化的程度來看,已由最初的自由貿易區經過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發展到了目前的經貨聯盟;它的結構體系也從最初的單一結構發展為目前復雜的三大支柱結構。而歐洲一體化發展的每一步無疑都受到了歐洲文化的影響,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實際上,在一體化進程正式啟動之前,歐洲已先期經歷了一場長達幾個世紀的推動歐洲統一的文化運動。首先,歐洲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蘊含著統一的因素。在近代民族國家產生之前,歐洲是統一於基督教信仰的,歐洲人擁有共同的「天國」和共同的上帝,擁有統一的精神世界。正是這種精神認同使歐洲各民族產生了有別於外邦的「歐洲意識」。隨著民族國家的誕生,歐洲開始四分五裂並陷入了持續不斷的沖突和戰爭之中,而這又從反面激起了歐洲人對恢復「歐洲統一」的強烈願望。「歐洲統一」的觀念首先反映在思想家的著作中,並形成了以追求和平為目的的建立新國家結構和國際結構的政治學。 歐洲民間的「促統」思想和運動也從未間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性後果震驚了歐洲各國,促使歐洲朝野開始認真對待歐洲聯合的問題,形成了廣泛的社會運動。二戰結束後,在探索持久和平途徑的過程中,歐洲人終於開始了以「地區一體化」為標志的統一進程,綿延數百年的歐洲聯合思想終於進入了實踐階段。因此,歐洲一體化決不僅僅是「政府行為」的結果,它的基礎性條件恰恰是歐洲各民族共有的歐洲文化。前歐共體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甚至認為歐共體是「思想的結晶」。
在歐洲一體化的發展過程中,文化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其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一,對一體化發展模式的影響。自民族國家產生以來,歐洲文化始終處在一種「雙重自性」的結構中。渴望歐洲統一的「歐洲自性」與主張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自性」既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由此決定了歐洲文化和歐洲國際關系的整體面貌。在結構內部,兩種「自性」之間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民族自性」的膨脹必然導致「歐洲自性」的萎縮,反之亦然。它所涉及的核心問題是以國家主權為中心的國家利益問題。「歐洲自性」以歐洲的聯合和統一為目標,各民族國家利益作為歐洲整體利益的組成部分對後者只能服從而不能超越,國家主權因而必須在較大程度上作出讓渡。「民族自性」則強調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至高無上和不可侵犯,不承認國家之上的任何權威,它使各主權國家很難完全融為一體,導致合作的有限性,甚至導致分裂、沖突和戰爭。因而,當「民族自性」成為主導性歐洲文化時,歐洲就會陷入分裂和混亂,而在「歐洲自性」主導歐洲文化的情況下歐洲便會走上聯合甚至一體化的道路。長期以來,「民族自性」一直是歐洲各國制定對外政策的主導因素,甚至目前主權問題依然是歐洲一體化中最為敏感的問題。這決定了所有以損害和削弱各國主權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設計註定要失敗。這也正是「聯邦主義」一體化思想在實踐中一再遭到拒絕的主要原因。於是,以個別領域的一體化為起點的「功能主義」和以鬆散聯合為特徵的「邦聯主義」便成為歐洲各國的最佳選擇。而且,一體化也只能從對主權影響最小而對和平保障最有利的領域開始,在戰後初期這便是煤、鋼領域。因此,歐洲一體化以煤鋼共同體為突破口和起點也就不難理解了。歐洲文化的上述特點還決定了歐洲一體化只能採取漸進的、功能外溢的模式,只能從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中導出其他領域的一體化。
第二,對一體化法律建設和機構設置的影響。歐洲是近代民主法制思想的發源地,歐洲各國均建立了以憲政、三權分立、普選制、代議制、司法獨立和法律至上為基本原則與核心內容的民主法制制度,民主法制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並成為人們日常行為的普遍准則。歐洲文化的這一特點深深地影響了歐洲一體化的法律建設和機構設置。首先,它使歐洲一體化從一開始就遵從法制的原則,確立了法律在一體化中的突出地位。歐洲一體化開始於有關歐洲煤鋼共同體的談判,而共同體條約這一法律文件的簽署和通過則標志著一體化邁出了第一步。從《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的簽署到目前《歐洲憲法》的即將出台,歐洲一體化發展的每一步都首先體現為相應的法律成果,並通過法律得以鞏固。歐洲一體化走過了一條逐步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歐洲法律體系的道路。目前,歐盟已擁有一整套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內容十分豐富和具體且具有可操作性、長達8萬頁的法律文件,構成了完整的法律體系。因而歐盟也被稱為「法律共同體」。 其次,歐洲一體化的機構設置充分體現了三權分立、權力制衡和代議制的特點。歐盟的主要機構有5個,即歐洲理事會、歐盟部長理事會、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和歐洲法院。歐洲理事會是歐盟的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制定歐盟的大政方針;部長理事會是歐盟的主要決策機關,負責制定歐盟的法律和政策;委員會是歐盟的執行機構,負責執行上述機構做出的決定和監督有關條約的執行;歐洲議會主要是一個咨詢機構,具有監督、建議、審議、批准和預算等職權;歐洲法院是歐盟的最高司法機構,負責有關歐盟法律的解釋、案件的審理和裁決等事宜。盡管在權力分配方面歐盟與各國明顯不同,如歐洲議會未被賦予最高的立法職能等,但在歐盟各機構之間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權力的分立、獨立和相互制衡則是極為明顯的。而且,某些機構的代表由選舉產生,具有代議制的特點。再次,「歐洲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共存與交融使歐盟一體化機制具有極為特殊的性質特徵。邏輯上,歐洲文化的同一性導致歐洲一體化機制的超國家性質,而其多樣性則導致一體化的政府間性質。一方面,總體上講,目前歐洲一體化的政府間性質是很明顯的。不僅其條約的創建和修改需由政府間會議討論決定,而且其機構的活動也僅限於成員國授權的范圍,其職權來源於共同條約的規定。因此,「共同機構即使權力再大,它也不可能擁有使自己不斷增生的權力」 。在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以及司法與民政事務方面尤其如此。但另一方面,在成員國讓渡權力的領域,一體化活動就不再是簡單的政府間性質。「在委員會提議、理事會決策、歐洲議會審查、歐洲法院作司法監督這樣一個決策進程中,共同體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政體的活動,而非一般的政府間組織」。一般認為,「歐洲理事會明顯屬於政府間性質,而歐洲議會、歐洲法院、委員會等機構往往被認為屬於超國家機制」,但「同一機制在不同場合也具有不同屬性」。因此,歐盟「一體化機制並非具有單一的政府間性質,或超國家性質,而是多種性質並存於同一體系的不同層面。」
第三,對一體化表決機制的影響。歐盟機構的表決機制分為三種:一致同意、特定多數和簡單多數。從文化角度看,其中每一種都體現了不同的意義。一致同意具有政府間屬性,體現了較多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意義,它給予每一個成員國以否決權。正因為如此,具有強烈民族主義意識的法國戴高樂政府一度對歐共體實施了長達6個月的「空椅子政策」,要求修改歐共體的表決機制,實行一致同意的原則。而簡單多數和特定多數則具有超國家屬性,體現了較多的「歐洲主義」意義。長期以來,在幾乎所有重大問題上歐共體都實行了一致表決制,但恰恰這一點造成了其決策效率的缺乏,大大阻礙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隨著歐洲聯盟的成立和歐盟東擴計劃的實施,原有的表決機制越來越難以適應形勢的需要。因此,自冷戰結束以來,歐盟加快了表決機制方面的改革,逐步擴大了多數表決制的適用范圍。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歐洲主義」意識在歐盟內部的發展。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僅歐洲一體化的實施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廣闊的文化背景,而且一體化的模式、進程、性質和特徵都深受歐洲文化的影響。

三、歐盟東擴的文化視角

東擴是歐盟的一項跨世紀宏偉藍圖,是歐盟在綜合考察了冷戰後的世界形勢和歐洲局勢後做出的戰略抉擇,它將在更大的地域范圍內實現歐洲的統一。與前幾次擴大不同,歐盟此次擴大具有更為鮮明的文化色彩和更為明確的文化意圖。
首先,東擴戰略是在東歐各國發生劇變並進行全面改制的形勢下制定和實施的,具有鮮明的文化背景。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在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帶動和影響下,東歐各國紛紛摒棄社會主義制度和意識形態,廢除一黨制和計劃經濟,並按照西歐的價值觀念、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模式重構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與此同時,它們紛紛提出「回歸歐洲」的口號,積極要求加入歐洲組織,重新成為「歐洲」的一部分。 東歐國家認為,它們與西歐各國擁有共同的基督教文化和價值觀念,加入歐盟既可以為其民主化進程提供新的動力,又有利於促進其民族心理的轉變。與政治和經濟因素相比,「社會心理因素或許是最重要的:回歸歐洲等於加入西方文明,回歸歐洲也等於還原『歐洲人』。」因此,加入歐盟「是這些國家在尋求它們屬於西方的證言。」 出於地緣政治、經濟、安全和文化的考慮,歐盟也將東擴視為歐洲一體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步驟。經過十多年的醞釀和准備,2002年12月的歐盟哥本哈根首腦會議正式決定吸收10個中東歐國家入盟,2003年上半年簽署了入盟條約。
其次,歐盟為中東歐國家制定了明確的政治、文化入盟標准。與以往幾次擴大不同,此次歐盟東擴除了為申請國制定了嚴格的經濟入盟標准外,還首次明確提出了以民主、法制、人權等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文化入盟標准。歐共體在最初簽訂「歐洲協定」時就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文化要求,將尊重民主制度、人權和市場經濟作為協定的基本原則,要求聯系國繼續進行政治和經濟改革,遵守法律和維護人權。1993年制定的「哥本哈根標准」更明確地規定了聯系國入盟的政治、文化條件:申請國必須是穩定的、多元化的民主國家,至少擁有獨立的政黨和定期選舉制度、依法治國、尊重人權和保護少數民族權益;必須建立可以發揮功能的市場經濟,實行競爭、價格自由化等政策;以西歐國家的法律為範本改革法律體系,逐漸與歐盟的法律制度融合。 歐盟《阿姆斯特丹條約》進一步加強了對入盟申請國的政治、文化訴求,第一次將政治、文化條件同成員國資格直接聯系起來,明確指出,如果申請國嚴重違反民主原則將被推遲接納入盟。 此後,文化標准一直被歐盟視為接納新成員的必要條件。
再次,在確定入盟國名單和東擴邊界時,歐盟表現出明顯的文化選擇傾向。東擴伊始,在歐盟內部就有關於「誰不屬於歐洲」和「何處是歐洲邊界」的爭論。在這場爭論中,文化因素被賦予了十分重要的意義。盡管爭論目前仍未結束,但首批入盟國名單表明,歐盟在確定東擴目標時有著明顯的文化選擇傾向。在已確定的10個首批入盟國中,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馬爾他都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國家,其民主和人權狀況也被認為基本達到了歐盟制定的標准。而未被接納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土耳其等國,其國內多數居民則信仰東正教或伊斯蘭教,其民主和人權狀況也常常遭到歐盟的批評。 尤其是1987年就提出入盟申請的土耳其,盡管其各項經濟指標普遍好於上述10國,但仍被拒之門外。究其根源,文化上的差異被普遍認為是主要原因。而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前蘇聯共和國則在一開始就被排除在加入歐盟的可能性之外,其中文化方面的考慮佔有很大份量。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認為,目前的歐盟15國都是屬於「被打上歐洲文化烙印」的國家,波蘭、匈牙利、捷克、波羅的海沿岸三個共和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以及斯洛維尼亞也都「屬於共同的歐洲文化」,而塞普勒斯在文化特點方面(除去它的土耳其部分)「與歐盟成員國希臘幾乎沒有區別」,其他入盟候選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和馬爾他的文化歸屬「存在疑問」,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個國家「只能被視為一個獨立的文化圈」,而土耳其則無庸置疑「不屬於歐洲文化圈」。因此,他堅決反對歐盟考慮接納土耳其入盟的問題,因為「如果仍有人堅持接納土耳其加入歐盟,就必須知道,它將來以什麼理由來拒絕埃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或者利比亞可能提出的加入申請。」 比利時前首相馬爾騰斯也認為,土耳其不屬於歐洲文化范疇,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不可能成為歐盟成員國。
最後,歐盟有一整套幫助候選國改造其國內制度的文化政策。為了順利實現東擴的目標,歐盟不僅為中東歐國家制定了明確的入盟標准,而且還積極幫助這些國家改造國內的各項規章制度,推動其盡快達標。為此,歐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其中包括改革候選國法律體系、樹立新的法制觀念、完善選舉制度、建立公民社會、婦女兒童權益保障、青年培訓和在職培訓、培育共同的歐洲觀念,以及文化教育現代化等方面的內容。另外,歐盟還通過簽訂雙邊和多邊協議等方式,加強了與候選國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加大了對這些國家的文化資助力度。

小結

從文化視角觀察和分析國際問題是當代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因為「不了解國際體系層次的文化內容,無論是政治家還是現實主義學者都無法解釋現代國家和國家體系的行為。」 對歐洲一體化的研究同樣如此。
歐洲一體化經歷了一個從局部經濟領域到所有經濟領域,再到政治領域和安全領域的逐步深化的過程。而一體化的每一步深化都伴隨著歐洲各國在文化上的斗爭和協調。一方面,文藝復興後在歐洲各國普遍發展與繁榮起來的共同的「歐洲文化」促進了它們的接近和融合;另一方面,不同民族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又使各國在建立統一的「歐洲文化」的過程中必然會進行某種程度的「碰撞」和「整合」。正是在這種「碰撞」和「整合」過程中,歐洲文化實現了某種程度的「均質化」,變成了一種難分你我的混合體。實踐證明,文化因素對歐洲一體化深化的成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同時,在歐洲一體化的不斷發展中,歐洲文化本身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和更多的色彩。正如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指出的,「保守地說,真理的中心在於,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開明地說,真理的中心在於,政治可以改變文化,使文化免於沉淪。」
作為歐洲一體化的組成部分,歐共體(歐盟)的擴大同樣受到文化因素的巨大影響,特別是在此次歐盟東擴中文化的影響甚至是至關重要的。而無論是此前接納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和芬蘭,還是目前對東歐十國的接納,更不用說將來對土耳其的接受,都存在一個對被接納者進行文化改造和融合的問題。相對來講,經濟和政治的改造要容易得多,而文化的改造和融合則是一個極其艱巨和復雜的過程;結構性的、制度性的文化改造要容易得多,而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改變則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一步深化和擴大,歐盟內部的文化影響將會越來越突出,文化之爭也會越來越激烈。一方面,一體化向政治、安全領域的擴散和外溢將直接觸及歐盟各成員國國家主權的核心和最敏感的部位,從而刺激各國內部民族主義的神經,這勢必會引起民族主義甚至極端民族主義的反彈(近年來歐洲右翼民族主義勢力的抬頭正是這種反彈的表現)。另一方面,「每吸收一些新成員,就意味著增加了『共同體』的多樣性」 ,也意味著為不同文化之間的協調和融合增添了某些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要處理好歐盟共同利益和各民族國家利益的關系以及新老成員國之間的利益關系將更加困難。近年來,「歐盟幾個主要成員國公眾對(歐盟)擴大的支持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德國和愛爾蘭均下降了4個百分點,英國下降了3個百分點,希臘下降了6個百分點。法國贊成和反對擴大的比例為40:47。」 這也意味著歐洲一體化的阻力將越來越大。然而,歐洲一體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共同的利益將使歐洲各國在共同文化的基礎上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歐洲一體化的成功經驗使歐洲文化具有很大的向外輻射和傳播的功能,它的一整套制度、規則、標准、價值觀和文明理念被認為是符合人類利益的積極成果,且行之有效。因此,歐盟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將會直接影響到其他國家和地區,首先是周邊國家和地區,如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地中海沿岸國家等。其中許多國家已明確表達了加入歐洲一體化的意願,並在實踐中積極向歐盟標准靠攏。這為進一步擴大歐盟在國際上的影響、提高歐盟的國際地位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⑨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9)這個國家文化具有什麼典型特徵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舉例:

1、時節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3、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4、民間工藝: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等

⑩ 俄羅斯的文化特點和形成原因

基輔羅斯文化可被稱作為一種中世紀文化傳統。它具有以下特徵: 文化發展速度很慢,其受上一代人的經驗和傳統影響很大。 局部性,封閉性。

當時在自然經濟的條件影響下各地之間的相對孤立的,缺乏經濟聯系。 受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儀式很強的影響。 雖然古俄羅斯文化發展模式與西歐各國不盡相同,但是它們卻始終在大體上保持著一致。

人造文化這是一種擁有記號,符號的藝術物品。人造文化是由人類用各種物品製造加工而成的 — 除此之外也包含了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科學,迷信,藝術及民間傳說。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俄羅斯人創造出了豐富的人類文化藝術。

(10)這個國家文化具有什麼典型特徵擴展閱讀

俄羅斯的當代文化歷史實際上就是要重建俄羅斯帝國時期的文化元素,以及重建其在蘇聯時期的文化繼承。現在俄羅斯各地開始興建教堂,恢復宗教傳統,支持復興各種傳統的民間作坊。

除此之外,在蘇聯時期文化的基礎上還產生了獨特的兼並東西方文明的新文化元素:在俄羅斯文化中不但引進了傳統的西方文化成分,並且還引入了屬於東方的,比如飲茶文化與東方的烹飪技術。

同時在這個國家裡也存在著對原俄羅斯文化的造成破壞的自由主義思潮和市場經濟體制-他們對傳統社會,文化的破壞是毀滅性。

閱讀全文

與這個國家文化具有什麼典型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