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民俗文化選哪個最好

民俗文化選哪個最好

發布時間:2022-07-26 14:06:05

A. 中國各地有趣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中國各地有趣的民俗文化如下:

1、撣塵:淮安人過年有個習慣,是「乾乾凈凈、清清爽爽過春節」,所以淮安人年前必定徹底打掃衛生,過去稱之為「撣塵」。

2、祭灶神:農歷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家家戶戶要「送灶」和「祭灶」。

3、備年貨:糖果、瓜子、各種堅果和包裝零食應有盡有,而各種年貨中最重要的就是糕,與高諧音,過年吃大糕,寓意著來年事業和學業步步高,討個好彩頭,但大年三十不能吃,大年初一才可食用。

4、添新衣:過新年,穿新衣,全身上下都是新的,也有一種辭舊迎新的好兆頭。

5、貼春聯:在淮安人的習俗中,貼春聯大有講究,要在大年三十晚上,吃飯之前貼。

6、壓鍋:將豆腐放在鍋里,大年初一早上一打開鍋,就看到了豆腐,這叫頭福。

B. 與民俗文化有關的書籍

《雅俗中國叢書》、《中國神秘文化書系》這兩套形式都比較活潑,整體直觀推薦《中國民俗史》

另外
《荊楚歲時記》(南朝)這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古民俗志,類似的有歲時廣記(宋)帝京景物略(明),茶道當然是陸羽《茶經》,禮節的話……呃,周禮好了。香道很多都混雜在大正藏等等的佛經里,不過市面上介紹香道的書還是不少,舉例《香道入門》;
記載發明的
《考工記》
《天工開物》
《夢溪筆談》(這些小時候歷史課也經常聽到哈哈),齊民要術主要是農業,但是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很生態的。這些書現在有很多白話戲說、註解的版本,網路上也不少的,而且除了考工記以外,其它的語言都還易懂。
唐代的話,很多都是在當時的傳奇、筆記里反映出來的……《酉陽雜俎》
《北里志》(勾欄)《開元天寶遺事》《次柳氏舊聞》(這個玄幻了)《唐摭言》(大多關於科舉)
《中國民俗》、《中國民俗文化》、《中國民俗史》、《中國民俗學》、《中國民俗風情鑒賞》、《中國民俗知識網路》、《中國文化
關於歐洲風情的旅遊雜志,《時尚旅遊》。該雜志推出過一個系列的精美印刷歐洲旅遊介紹,各個國家分開介紹,每個國家一本,一般的大型書店都有銷售。
還有《國家地理雜志》,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日本人と民俗信仰】

C. 選擇某一類 你有所了解的中國民俗文化,談談你的看法

我認為:傳統文化幾千年不斷,說明它有一定的存在的價值,雖然有糟粕但它都在不斷的淘汰中進行了自我的選擇,能存下來的大部分應該是精華.即使有的不適合了現代的環境,但若干年後,隨著環境的變化,它又會重新適應.
而西方的文明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文明,實際上是中國過去淘汰的文化.現在又適應了新的環境,於是又變成了我們的老師,連他們自已也承認是從中國古代文化中學來的.只不過中國人不用了,他們又用了.
就如同一些落後地區被淘汰的文化風俗一樣,他們已經忘記了,城裡的人卻開始熱衷起來,反而成了新的潮流.
這就是中國文化.
中國人的文明已經發展到了聰明得人人自衛的地步,聰明得政府無法管理的地步,而外國人則還在我們的周朝時期.他們恨我們聰明,說我們不規范,不法制,實際上要我們都退到古代的愚民時期.
也可能文明是要循環的,中國文化文明已經到了高峰顛峰期,那麼也就只有跌下來,重新開始了.
否則無路可走.學習洋人文化就是一種解決的方法,但只不過是倒退,沒能什麼新意.

D. 中國民俗文化有那些

1、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春節,漢族過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土家族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還有土牛毛大王節。

2、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

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

赫哲族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日,誕生於1985年。「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 每兩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歷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

3、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

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 ,室內焚香,齋戒半日。

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

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4、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

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

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5、僳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

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E.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陝西民俗文化介紹如下:

1、關中皮影

關中皮影源於漢代,最初用紙板製作,宋代以後開始用牛、羊、驢皮製作。根據戲文設計形象,精選上好驢、牛、羊皮經刮、刻、染、罩、熨、綴六道工序而成。

關中皮影既繼承了漢畫像石刻的傳統,又發揮了宋院體繪畫之長,運用洗煉的輪廊造型、誇張的裝飾紋樣、疏密虛實相間的處理手法、縝密精細的雕鏤功夫,表達劇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著和性格,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F. 請問民俗文化屬於哪個專業社會還是歷史

有專門的民俗學碩士專業,這個專業確實是北師大最好,建立學科最早,師資力量也最為強大,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是民俗學專業的一個方向,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在考上研究生選方向的時候就選這個方向。

G. 西部旅遊中哪些民俗文化值得一去的

雲南的少數民族眾多,各種民族擁有各自的生活習慣、語言、文化、甚至文字。就算是同一種民族之間,因為地域等因素的不同也會演化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習慣、語言。

所以,很多外省人到雲南去會覺得,哪怕生活很長時間自己也無法真正融入到裡面。但不得不說的是:雲南確實是個旅遊的好地方。

只是,大多數的遊客到雲南除了遊山玩水,對雲南各民族的文化風俗更多的是出於「沒見過」的好奇,然後走馬觀花的再多看兩眼,知道個大概皮毛。今天我們就來講雲南一座「極具少數民族風情」的旅遊城市。

扎朵熱帶雨林風景區

這里是瑞麗熱帶雨林風光的代表,因有莫里瀑布,也叫莫里雨林風景區,這里熱帶雨林的景色還不錯,瀑布也是比較壯觀的,景區里的免費講解帶著去寺廟祈福,捐香火錢。

H. 民俗文化有哪些

鍾敬文先生是我國民俗界的泰斗,他在《民俗文化學發展》一文中,提出民俗文化有五個方面的基本特徵:集體性;類型性;傳承性與擴布性;相對穩定性與變異性;軌范性與服務性。另外,在其他民俗學研究大家,如烏丙安、蕭放等也都把穩定性與變異性列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可以說,目前穩定性與變異性作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在民俗界中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
為了更好地分析中國民俗文化的穩定性和變異性,有必要首先弄清一個基本問題:到底何為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個很普遍的概念,提起它,我們並不陌生,但怎樣來給民俗文化下一個准確的而又通俗易懂的定義?民俗或風俗這類詞語,從它的歷史源泉說,在我國先秦兩漢的古代典籍中已經出現。直到現在,它還流行於人們的口頭或書寫的文字上。依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的理解,所謂民俗或風俗,主要指的是:文化比較發展的民族,它的大多數人民在行為上、語言上表現出來的種種活動、心態。它不是屬於個別人的,也不是一時偶然出現的,它是集體的,有一定時間經歷的人們的行動或語言的表現。它既然是集體的、傳承的,就必然要逐漸形成一種模式。換句話說,它被「定型化」,而決不是一種任意的、散漫無紀的文化現象。所以,對於民俗文化的概念,我們可以這樣來界定:民俗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創造的語言和行為模式,或者說是民族共同創造和遵守的行為規則。
在明確了民俗文化的定義之後,我們再來試著說說本文的重點:民俗文化的穩定性與變異性。民俗文化因其傳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襲,代相傳,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但民俗作為一種基礎文化,在傳承與傳播的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相反,它隨著時空的變化不斷地發生變異,形成了與穩定性相聯系的變異性特徵。
穩定性是中國民俗文化突出的表現之一。正如鍾敬文先生所說的「中國社會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的特色。這種特色是通過民俗文化的穩定性體現出來的,比起世界上其他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我國民俗文化的穩定性,主要是農業小生產制度的產物。」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農業社會,雖然發生了幾十次的大規模的王朝更迭的戰爭,但農業社會的基礎並未動搖,幾千年一以貫之的農業宗法社會性質沒有發生大的改變,由此圍繞著農耕社會所形成的大農業民俗得到相對穩定的傳承。這種穩定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族觀念的穩定性。宗法制度確定於周朝,宗法制度的基本社會單元是以家長為中心的家族。家族共同體在中國社會傳襲幾千年,家族制度的傳承與自給自足的小農業生產息息相關,人們長期居留一地,即便遷動也是「舉族而遷」。「家」既是民眾生產的基本單位,也是民眾「生活的世界」。因此,維護家族利益及家族內部等級秩序的家族觀念至關重要。讀過巴金的《家》,我們就可以從即將瓦解、支離破碎的「家」中體味出來「家」的重要。人們很早就確立了「親不親一家人」 的血親關系原則與家族內「長幼有序」的倫理原則。人們利用種種民俗強化家族意識,維持家族的穩定,沿襲家族的傳統。祖先崇拜是支撐家族的精神支柱。人們通過各種祭祀活動,不斷地增強「念祖追宗」的「認同感」。在周期性的年節民俗中,祭祀祖先是一重要的節俗項目。元日為一年之始,返本追宗,自然首先要祭奠先人。元日祭祀的習俗起源很早,在東漢的《四民月令》中就有記載:「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祭祀祖禰。」這種習俗一直傳承於民間,春節期間一定要在祖宗牌位前上香、叩拜。「每逢歲首『元日』各家男女均黎明即起,吃扁食,拜神祭祖」。目前鄉村仍保持這一祭祀習俗。清明是強化家族認同意識的重要節目。清明祭祀活動,從宋代復興祖宗意識開始,祠堂就成為家族活動的中心,一年兩度的春秋祭儀均在祠堂舉行。清末至民國時期廟祭依然是家族活動中的大事,時至今日,鄧州的一些地方就在農歷十月初一(人們俗稱鬼節)舉行立碑、唱戲等活動,讓家族成員重溫家族歷史,感受家族親情,穩固家族聯系,人們在叩拜、參與活動時分享家族的榮譽、責任與義務。墓祭在唐代即已出現,當時沒有祠堂、家廟的小戶口人家以墓祭為主,清明祭墓之俗歷代相沿。周期性的祭祀活動既是家族觀念的體現,同時它又是家族觀念的傳承和強化。
家族互助與家族規范是增強家族觀念的又一民俗事象。親族之內強調長幼有序的倫理原則,「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相互扶持,一人有難,全家相助;一家有難,合家共濟。在民間的婚喪禮俗中,家族成員除了幫忙應酬 ,增添熱鬧氣氛之外,還多以禮金的形式予以資助。添丁進口、建房同樣是家族大事,本家人也必然上門恭賀。家族倫理原則就通過這樣的日常生活傳承於民間。民間還以家規庭訓的形式規范家族成員。民間族譜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族規家訓,蘇洵在蘇氏族譜中告誡族人:「患必恤,喜必賀」。通過家族內部的親愛與懲戒的教化與約束,家族觀念日益牢固。直到今天,家族在鄉村生活中的影響仍不容忽視。
(2)節俗傳統的穩定性。依照農業生產活動的規律,中國很早就確立了歲時節俗傳統。周秦時期節俗開始萌芽,隨著天文歷法知識的進步,與天象、物候、人事相合的系統化的歲時節令逐漸走向成熟,漢魏時期中國節俗的主幹模式已經形成。除中秋節外,其他主要節日都已具備,固定的節期、確定的節日主旨為歷代所沿用。雖然具體節俗各時代、各地區有不同的發展與調整,但總體上看,沒有脫傳統節俗的范圍。傳統節俗有兩個中心內容,一是祭神,一是娛人。祭神是為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娛人是為了人際關系的和諧。二者都是為了緩和緊張關系,以放鬆身心。在傳統社會中,節俗中的神異色彩較濃,人們常以神人共娛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節日活動雖以祭神為主,但它是民眾心理的一種投射,服務現實才是其真正目的。這種祭祀與民眾休閑相結合的傳統貫穿在年節系列中,並傳襲千年。如上元張燈,社日聚飲,清明祭墓與踏青,端午驅疫與競渡,七夕祭星與乞巧,中秋拜月與賞月,重陽避災與登高,除夕祭祖與團聚等,很多節俗至今仍在民間傳承,並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徵。
(3)人生儀禮習俗的穩定性。人生儀禮是伴隨著人生歷程的通過儀式,它一般集中在人生的幾個關節點上,它包括誕生禮、成年禮、婚禮與喪禮等。人生禮儀是社會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儀式的程式與象徵意義看,它表達了民眾的心理期待與文化人格的要求。在傳統社會里,民眾十分看重儀禮民俗,很早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儀禮的民俗慣例。這種民俗慣制貫穿著農業——宗法社會的理念,儀禮觀念與儀禮形式在傳統社會中緊密結合、長期傳承。如誕生禮。添丁進口在傳統社會屬於家族大事,因為人丁的興旺是家族發達的標志,同時它也是家系傳承的實際需要,所以男孩的誕生禮十分隆重。成年禮,古稱冠禮。《儀禮•士冠禮》記載了古代貴族男子的冠禮情況,成年男子在冠禮之後,有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有承擔社會的義務。「棄爾幼志,順而成德」;還由此獲得娶妻生子的資格。後來,很多地方冠婚合一,將冠禮濃縮成婚禮的一部分,有的以婚禮代冠禮。婚禮是人生大禮,向來極受重視。「周公大禮」的婚俗模式,基本上為後世襲用。後代婚俗程序無論名稱如何變化,卻大致不離納采、問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道儀式。婚前繁復的儀式是為了婚後婚姻關系的牢固。喪禮是禮敬亡者的重要儀式,傳統民俗中隊喪禮十分看重,生人懷著對亡人的敬與畏,謹慎而隆重地處理安頓亡人。古代禮儀制度中對此有細致的規定。據《儀禮•士喪禮》記載,有停屍、招魂、報喪、吊喪、入殮、祭奠、安葬等程序。人們對亡人的依戀與對靈魂的信仰,決定了人們對死者的態度,因此葬禮中禁忌很多。後世大致沿用了古代喪葬禮儀程序。傳統社會中的人生儀禮以家族為依託,個人的生死與家族生活密不可分,它既是加強家族關系的日常事件,也是體現家族力量的時機。因此,自古及今人生儀禮總是辦得隆重而熱烈。
當然,中國民俗文化的穩定性只是相對而言,「天下無不可變之風俗」。世界上沒有不變的事物,在事物中只存在著變化程度的大小、變化速度快慢的區別。我們在討論民俗的穩定特性時更不應該忽略其變異性。
變異性是中國民俗的鮮明的特徵之一。民俗在傳承中變異,在變異中傳承。結果是,有的民俗消失了,有的則隨著人們生活文化和心態的變遷而變了形,乃至變了質。如近年來成為學術界熱門話題的「儺戲」,它的起源本是一種驅除疫魅的宗教——巫術活動的儀式,但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它已經成為一種以娛人為主的藝術形式。它的原始含義(驅鬼),即使在某地區人們的腦子里還隱約殘存著,但也不過是一種淡淡的歷史影子罷了,好像現在民間還相當流行的賽龍舟、放風箏等具有相當普遍的民俗,它們所經歷的情形和儺戲大略相似。另外,還有飲食民俗的變異。上古社會,民眾原始、樸野、茹毛飲血。隨著人類的進化,人們知道了用火,於是便生食為熟食,學會了制陶,就變干食為煮食,飲食民俗就是這樣隨著人們的生存能力的提高而變化。中古以後,農業的發展,農牧產品多樣化,人們的飲食生活更加繁瑣和精細,逐漸形成了日常食品、節令食品與禮儀食品的民俗區別。還不斷地吸納著異域的飲食風習,如胡餅、胡飯、胡羹、葡萄酒等在漢魏隋唐風行一時,豐富了中國民俗。近代隨著中西文化交流力度的增大,中國人的飲食結構開始發生變化:中國人在吃慣了本國本地的風味食品的同時,也喜歡去吃「麥當勞」、「肯德基」洋快餐和「匹薩餅」;喝慣了中國茶的同時,也喜歡去品嘗外國的咖啡。飲食民俗的時代變化說明了民俗在縱向傳承中發生著變異的歷史性特點。
民俗的變異性還表現在橫向的地域擴布中。同一種民俗,在各地區會出現不同的形態。有的是因為發生的基礎不同,有的是在傳播過程中的變形。特別是口耳相傳的口承民俗,情節大致類似,但人名、地名或表達的觀念會因流傳的地方與人群的不同而出現較大的差異。如端午節的傳說,楚地說與屈原有關,而吳越地區認為與伍子胥或勾踐有關。兩地的民眾都有自己的解釋。還有的民俗是在傳承與傳播的過程中出現的「誤讀」,如紫姑信仰是起源早、流傳久的一種,僅在湖北就有紫姑、戚姑、七姑等不同的稱呼,有的還稱為「七星仙女」。
一般來說,民俗的變異性可以有三種情況:一是民俗表現形式的變化。例如,同樣是拜年,在舊時是一定要下拜的,現在只要口頭說聲「拜年」就可以了。二是民俗性質的變異。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儺戲就屬於這種情況。還有端午節競渡,在上古時期競渡主要是為了驅疫,祭祀水神;中古時滲入了倫理因素,憑吊屈原成為節日主題;近代以後龍舟競渡逐漸成為重要的娛樂項目,信仰的因素淡化,時至今日競渡則是純粹的體育競賽項目。競渡的民俗形式雖未改變,但性質則迥然有異。三是舊俗的消亡。民俗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一些不適應人生的習俗,會逐漸走向消亡。如歷史上頗有影響的寒食節,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崇火心理淡化,對寒食禁火給生活帶來的不便感受愈來愈強,因此,逐漸將其廢止。還有我們熟知的纏足陋俗,同樣亦隨著社會的進步,在民國初年被完全革除。民俗的變異性特徵為移風易俗提供了學理的依據,人們可以依據民俗變異的規律,「化民易俗」,刪繁就簡,推陳出新,為建設民族的新文化服務。
有意思的是,中國民俗文化在當代的變異並沒有簡簡單單如往常一樣,而是顯示了它變異的復雜性。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俗一方面與時俱進,新的民俗文化正在形成,另一方面民俗文化正在受誤導。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理解?
我們首先來看民俗文化在當代變異的社會條件。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電腦信息化等高新技術為物質文化發展的前進動力,以及現代西方文化思潮在全球擴展,引發了全球性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劇變。各種類型的傳統社會原貌,幾乎都處在急速的變化中,各種傳統民俗文化正在因為社會的加速變化而迅速改觀,重新整合。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和國家,都不得不在不同程度上適應這種全球性的經濟發展大趨勢。
全人類幾乎都在行為上和心理上盡力適應這個劇烈變動的現代社會。當固有的傳統民俗文化對全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的引導,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環境時,人們應自然地破舊立新、趨利避害,不再遵循傳統民俗文化的指引,轉而接受或創造具有新的適應性的現代民俗文化。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不斷深入發展,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代替,人們逐漸樹立了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社會道德風尚也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要求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正在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這些都表明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民俗文化正在形成。
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新的民俗文化形成的同時,目前民俗文化也正在我國經受金錢至上風潮的誤導,向經濟轉型期特有的文化誤區走去。在我們社會的一些領域和地方,人們在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方式上,較為普遍地追逐現代化水準的超高消費和享受。以暴富階層奢靡揮霍的生活方式為導向,形成了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比富、誇富、顯富、媚富的拜金主義的時尚。不加選擇地套用各種外來生活方式,同時引進了域外的吃、喝、玩、嫖、賭、吸等新型惡俗形式。用財富堆砌和鋪張起來的婚禮與葬禮已成為時興。隨著物質生活的高消費增長,傳統的勤儉持家和勤儉辦一切事業以及艱苦奮斗等良俗,較普遍地或遭到鄙棄或受到嘲弄。在家族民俗方面,大家族正在最後解體,核心家庭正在迅速形成,傳統婚姻基本得到改造,新式自由婚姻較為普遍實行。和西方社會相似,問題家庭增多,離婚率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家庭的宗法性禮俗迅速復甦,海內外同姓宗親活動十分活躍,立族譜、建族史、修祖陵的熱潮正在升溫。民間信仰習俗經過從「士改」到「文革」的漫長的被逼休眠期,目前正普遍復舊並應運而生。除了較大規模的對民族始祖及古聖先賢的祭典日益隆重外,數以千萬計的供奉各路神佛仙真的寺廟宮觀香火正旺。民間還興起了集資建廟風,愈演愈烈。與計劃生育及「生男生女都一樣」的觀念相對照,朝奶奶頂和拜娘娘廟的求子習俗異常紅火。致富的許願還願使各路財神的偶像穩坐上眾家戶和超級商廈的祭壇。占卦卜算,求吉避凶,請巫招魂,跳神驅鬼,以及建宅遷墳用陰陽風水等,都成為了當今民間日常生活的司空見慣的古舊習慣。
中國當代民俗的變異,從表面上看,首先是衣食住行等消費生活方式(即物質生活民俗方面)的巨大改變和與文化、文明、道德相悖而低級庸俗趣味的滋生蔓延。但從深層次看,中國民眾正在經歷一場觀念的轉變,即世界觀的巨大轉變。在中國民眾世界觀轉變過程中,當前顯現出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兩種民俗文化的相剋相斥的狀態,這在人類社會歷史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卻會出現這類兩種文化的相剋相斥重新整合的現象。現在,我們還沒有完全牢固地建立起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的民俗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知識體系、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還遠沒有真正內化為人們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行文化創新,讓「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和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全社會的認同。
面對眼花繚亂的民俗文化的變異,人們大體上表現出兩種態度。一種態度是堅守傳統,表現出對民俗文化的「戀舊」情懷。堅持遵循古老的傳統民俗生活方式,或不能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特別強調傳統民俗文化穩定性的特徵和文化的延續功能,對民俗文化的變異持某種排斥態度,對民俗文化現狀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困惑,特別是對外來的西方文化的難以認同。他們面對文化變異往往採取被動的守勢,謀求民族民俗文化的延續發展,反映了濃厚的、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心理。換句話說,他們肯定民俗文化的穩定性,否定其變異性。另一種態度是,表現出對民俗文化「趨新」,強調與世界文化「接軌」,極力促使現代民俗文化的更新演進,促使人們逐漸或盡快遠離過去的傳統,促使全球不停頓地經歷和體驗新情況、新事件和新的生活模式。特別強調現代民俗文化的創新和改造,很快地接受了民俗文化的新變遷,比較習慣了選取其它民族或外來的風俗習慣,並對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不表示特別尊重,以一種激進的、開放的文化心態面對當前民俗的變異。也就是說,他們肯定民俗文化的變異性,否定其穩定性。
上述兩種態度構成了當代中國民俗文化變異性中的文化整合與世界觀整合的新態勢,並且這種整合動態標志著一種新的先進文化正處在一個合成過程中。那麼在這個合成過程中,我們該怎樣對待幾千年穩定下來的民俗文化和變異之後的民俗文化?也就是說該如何對待民俗文化的穩定性和變異性?
筆者認為,目前,中國民眾必須用現代觀念對民俗文化(它既包含幾千年一以貫之的傳統民俗文化,又包括當代變異之後的現代民俗文化)中的所有事物和現象進行梳理和檢驗,分辨出哪些是對社會發展前進有益無害的良俗,哪些是妨害社會向前發展的有害無益的陳規陋俗或邪風惡俗;對於前者就要積極發揚,把它融入現代化生活中去,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具有本國本民族民俗特色的文化財富;對於後者就要毫不吝惜地摒棄,把它們淘汰出局,變成歷史沉渣。還有許許多多對現代社會發展並沒有什麼損害,但也沒有什麼積極意義的傳統風俗習慣事物,也盡可能經過重整再改造進入現代社會,為現代生活所用,適應現代化的多樣民俗要求。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同時也是民族眾多的泱泱大國,由於歷史的與民族的原因,中國是一個民俗大國,民俗資源異常豐富,從中心腹地到荒僻山原,可以看到民俗發展的縱向序列。目前中國民俗呈現出古今雜陳、中西交錯的狀態,中國民俗能依舊把它的穩定性與變異性的性格保持下來,這是很難能可貴的。當然,隨著社會變遷的加速,中國民俗的穩定性與變異性必然會發生變化,但堅信中國的民俗文化無論怎樣變化和發展,它都會遵循一條基本法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最終使民俗文化更好、更健康地從過去走向現代並走向未來

I. 你見過的最好玩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說起好玩的民俗文化,首先要提起的一定是剪紙。剪紙來源於唐朝時期,流行於中國的農村,一般是用紅色紙來剪裁出各種好看的鏤空圖案,用來做節日的裝飾品,喜慶又吉祥。像蔬果一類的圖案往往是用來寓意明年的豐收,而像童子,蓮子等圖案都是寓意著子孫滿堂,還有的剪紙直接將各種寓意吉祥的話直接剪出來,貼在屋內的各處。剪紙這項藝術流傳多年,至今還是有人家習慣於過年的時候一定要剪紙來裝飾。

閱讀全文

與民俗文化選哪個最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