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國文化在許昌旅遊中占據重要位置,作為生活在許昌的一份子,你有沒有什麼切實的感受
沒有,哈哈.........
灞陵橋、關帝廟、華佗墓、春秋樓、關羽挑袍初、曹操藏兵洞、射鹿台.........我都去看啦,沒啥東西,已經沒有一點歷史的痕跡,不過作為歷史古城,他的的確確是存在過這里的,我們不能否認歷史的存在,目前的許昌,僅留下三國歷史文化,我缺看不見,你看到了嗎,有關部門是這么說的。
最近出門,說起咱家許昌,應該有滔滔不絕的歷史文化底蘊給人家講,可是說起許昌,人家老給咱講許昌的歷史文化,真是羞愧難當啊。
說實在的,我不太喜歡歷史,我不想知道過去,感覺沒用,你說三國歷史過去馬上2千年了,研究來研究去能研究出來點啥,能讓大家吃飽喝足去泡澡享受嗎?沒一點用的.....
但是,為了需要,提高自身,我正研究三國歷史,新拍的《三國》我都看到第13集啦,演到曹孟德率二十萬大軍,打著為父報仇的旗幟,實則是吞並兗州佔領戰略要地的軍事野心,不過遭到劉備和呂布的阻擋,未能取得兗州。
目前,我佩服裡面2個人物:
曹孟德,心狠手辣、頗有雄才偉略、的確是大將風范,盡管人品有點失敗,但卻是亂世英雄。
關二爺關羽,耿直、忠心,是難得的兄弟。
其他人還沒發現可敬之處。
哈哈,雖然不喜歡歷史,但我們必須要知道,免得人家說咱文盲。
❷ 許昌三國文化
許昌,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尤其漢魏時期的輝煌歷史早已成為許昌獨特的人文資源。曹操「挾天子以令大臣」,迎漢獻帝都25年,「修耕植以蓄軍資」,使許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為了弘揚許昌的三國文化,許昌建立了曹丞相府,曹丞相府位於許昌市老城中心的繁華地帶,是在原來曹操大營和辦公的遺址上恢復重建的,是國內目前第一個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題景區。
(2)許昌喝酒講三國文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許昌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許昌古文化旅遊資源有史前文化系列、漢文化系列、三國文化系列、寺廟建築文化系列、鈞瓷文化系列等。
《三國演義》120回有52回發生、演繹在許昌,留下了80多處三國文化遺址遺跡。
曹丞相府作為全國唯一的曹魏文化主題景區;三國名將關羽夜讀《春秋》的春秋樓景區;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始發地灞陵橋景區;漢末皇城所在地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公園;皇帝祭天的毓秀台;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政權的受禪台等,都彰顯三國文化。
❸ 三國時期的酒文化是怎樣的 三國時期怎麼勸酒
三國時期很長。也是分時間段和分目的的。
缺糧的時候,禁酒令直接出台,並不奇怪吧?曹操下過禁酒令,劉備也下過。這個時候不讓喝。
勸酒也比較多樣,有張飛那種不喝就打的,也有曹操這種帶著典韋敬酒,嚇得周圍的人不敢抬頭的喝的。也有孫權那種直接喝到掉下檯子才算完的。甚至司馬懿求親,阮籍都可以借醉酒推脫。
而且酒的種類也很多,那個時候有蒸餾酒了,所以別以為去了古代蒸餾酒自己能起家……蒸餾酒的度數高,糧食消耗多所以不是主流,同樣不是主流的還有葡萄酒、果酒、甘蔗酒等很多。據說主流的酒經過後人測算大約3度左右,比現在的啤酒都有所不如。3度的酒其實就跟喝水也差不太多了。
❹ 三國有「青梅煮酒論英雄」,「青梅煮酒」是一種怎樣的釀酒方法
「青梅煮酒」這是三國典故,其實不是是專門用青梅去泡酒,這里的酒指的是「黃酒」。
1丶三國典故
在三國中,曹操和劉備用青梅曾經煮過酒來談論英雄,兩人推著眼鏡來換酒。該酒僅在元代可用。古代人喜歡燒酒。黃酒,也被稱為燒酒和黃酒,是由大米製成的。曹操像一代英雄。他喝的酒不普通。此外,劉備應邀喝酒。黃酒在當時一定很有名。這涉及一個問題。由於釀酒的歷史,當時的米酒類型是什麼?這個流程很長。
更普遍的說煮酒就是來溫酒,也是我們國人一種喝酒的方式。而字面意思青梅酒,就是用青梅果製成的酒。
❺ 三國時期有「好酒之風」,酒在三國有怎麼樣的作用
自從酒出現的那天開始就一直被流傳至今,可見各朝各代的人們對酒都無比的喜愛。在三國時期上至霸主和權臣,下至名人雅士都對酒十分的偏愛。三國時期的孫權、曹操,劉表,劉備都十分愛酒,他們不僅愛酒還斗酒。三國時期可以把喝酒當飲料,陶元潛在《三國食貨志》中記載,南有三雅之量,北有避暑之飲。
還有酒也起到警示的作用,酒後是不能殺名士的,君主尤要引以為戒。最後一個作用就是君臣之間慶功酒。
❻ 許昌三國文化的作文
許昌三國文化之鄉
許昌為河南省省轄市,下轄二市(禹州、長葛)、三縣(許昌、鄢陵、襄城)、一區(魏都),現有面積4996平方公里,人口447萬。許昌近幾年先後被評定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和「國家優秀園林城」。許昌有「魏都」、「鈞都」、「花都」之稱。在中原城市群建設中許昌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發展前景。
一、許地溯源
許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據傳上古高士許由曾隱居在許昌附近,堯欲讓位於他,他堅辭不就;再請他任九州長官,許由不僅不受,反說污染了耳朵。即到潁河邊洗耳,以示清明。許由死後葬於鄢陵縣許由寨村,墓地猶存。遠古人們稱許由生存活動的地方為許地。西周、春秋時,此處為許國國都,秦代實行郡縣制,許國都城為許縣治所。公元220年,漢獻帝禪讓,曹丕登基建立魏國;因「魏基昌於許」,遂改稱許昌,沿用至今。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古遺跡、遺址眾多。從太昊伏羲到軒轅黃帝,從上古高士許由到音樂始祖葛天氏,從大禹治水到夏啟建都等,中華民族發展史在許昌留下了許多閃光的足跡。具茨山上的神秘符號,展示了人類先祖的聰明才智,逍遙觀是軒轅黃帝問道的所在,鎖蛟井記錄著大禹治水的功績,古鈞台昭示著華夏第一都的輝煌。這里還是海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地方……
許昌作為漢獻帝舊都和魏國五都之一,當時即與國都洛陽、西漢故都長安等齊名。在名著《三國演義》的120回中,有51回與172次涉及許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後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世族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北中國。 說三國,離不開漢魏;說漢魏,離不開許昌。曹操雄踞許昌25年,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治軍理民、屯田積谷、廣攬人才、東征西討、克平群雄、抗擊吳蜀,為最終實現「三分歸一統」的皇圖霸業奠定了扎實基礎。「三曹七子」創造出的慷慨悲涼、剛健沉雄的「建安風骨」,使「建安文學」開始了中國文學史的新篇章,使許昌成為中國在「三國」時代的文化中心。
二、三國勝跡
國內其它地方三國真跡遺存不多,許昌著名的三國遺跡遺址卻有80多處,或與三國史實有關,或與三國人物有關,或與三國傳聞有關。許昌遺留下不少著名的石刻碑碣,如記錄漢魏更迭的「三絕碑」,蔡邕真跡《尹宙碑》和畫聖吳道子為關羽造像的《勒馬挺風圖》等。許昌歷來人傑地靈,賢臣名士層出不窮。曹操周圍的謀士文人、悍將勇夫,屬許昌籍的就有30多位,如郭嘉、荀攸、荀彧等。郭沫若先生曾詩雲: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
在許昌與三國文化相關的古跡遺址分布於各縣(市)區,主要的有: 漢魏故城:位於許昌縣張潘鎮古城村,距許昌市18公里。據民國廿二年《許昌縣志》記載:「許昌古城(即漢魏故城)在城東30里,圍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傳曹操所築,今存遺址。」至今城垣輪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層清晰可見,漢磚瓦塊俯拾皆是。據考,當時城內建築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築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三國魏人卞蘭作的《許昌宮賦》和韋誕、何晏作的《景福殿賦》流傳至今。
1986年,該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受禪台:位於許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鎮。公元220年,漢獻帝在文武百官的請求下,宣告願意讓位。曹丕在此接受獻帝禪讓,代漢立魏,改年號為黃初,稱魏文帝,自此開始了我國魏、蜀、吳三國時代。
受禪台原為青磚護坡,兩側砌有台階,台頂四周有石雕欄桿,平台中央有一遮陽涼亭,上設龍墩寶座。經千餘年風雨侵蝕,至今仍有20餘米之高,30餘米長寬的二層凸狀台基存在。由漢御史大夫王朗撰文、禮部尚書梁鵠書寫,大理寺武亭侯鍾繇鐫刻的《受禪表》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具體詳實地記述了獻帝禪讓、曹丕稱帝的歷史事實,俗稱三絕碑。現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春秋樓:據《三國志•蜀書》記載:「建安五年(200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在此史實基礎上,《三國演義》作了不乏附會的詳盡描寫:為保護甘糜二皇嫂的安全,關羽在「土山三約」之後歸附曹操。曹操賜給關羽府宅一處,讓關羽與二皇嫂共住。關羽分一宅為兩院。皇嫂居內院,關羽隻身在外。院中有樓,為關羽秉燭達旦夜讀春秋之處,即春秋樓也。
春秋樓古建築群,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後經多次修葺。1995年許昌市人民政府斥資1500萬元對春秋樓文物景區進行大規模修建,還新辟了春秋樓廣場。春秋樓現屬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灞陵橋:原名八里橋。明嘉靖《許州志》記載:「八里橋在(許州)西八里,相傳為曹操送關羽之所。」關羽被擒到許昌後,曹操「察其心神無久留意」,意欲留之。但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曹軍部將欲追之,曹操斷然制止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橋旁有明末將領左良玉題寫的「漢關帝挑袍處」石碑。為推崇關羽忠義仁勇,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橋西建關帝廟,設像以祀。上世紀80年代以來,許昌市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灞陵橋、關帝廟景區進行修葺,如今灞陵橋關帝廟已是雕梁畫棟,蔚為壯觀,此廟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毓秀台:毓秀台在漢魏故城西南隅,建於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為漢獻帝祭天所築,高約15米,面積為4000平方米,有台階99級,是用青磚鋪就的祭祀廣場。每年秋分時節,漢獻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來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蔭之中,綠意擁簇,高接雲天。台下布列著數十座豪華的宮殿式古建築。是漢獻帝祭祀前暫時休息的地方。毓秀台比同為皇家祭天場所的北京天壇早建千餘年。
射鹿台:射鹿台位於城東北許昌縣許田村西。相傳為漢獻帝與曹操、劉備等狩獵射鹿處。現台高約10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於射鹿台四周田野多為鹽鹼地,茫茫蒼蒼,似瑞雪初降之狀,故被後世稱為「許田積雪」,為許昌十景之一。
華佗墓:華佗墓在許昌縣蘇橋鄉石寨村,距許昌市15公里。華佗墓內安葬著三國時代傑出的醫學家華佗。墓高約5米,周圍30餘米,佔地500平方米,新徹有六角形花牆環墓一周。墓前有清乾隆17年所立「神醫華公之墓」石碑,系當地從醫者所立。據傳,由於華佗醫術高超且念念不忘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不願專為曹操一人服務,便托辭探家回鄉。曹操派人將華佗押回許昌,打入牢獄,迫害致死。華佗在群眾中享有極高的威望,他救死扶傷的故事仍流傳於此間,至今墓前香火不斷。
張公祠:張公祠亦稱張公廟,位於許昌縣張潘古城西北部,距許昌市18公里。相傳,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兄弟三人來許拜見獻帝時,張飛在此居住,後人稱張公祠或張公寨。《嘉靖許州志》記載:「張公祠始建於漢魏,重修於嘉靖7年(1528年)。」祠廟建於8米的高台上、坐北向南佔地20餘畝。原有殿、堂、樓、閣、亭、台、庵50餘間,廟中奉祀劉備、關羽和張飛。廟前有三姓柏,一樹松、柏、檜三個品種,像征著桃園三兄弟。山門內東西牆壁上各嵌有一塊青石,東雨石,西風石,二石有預測陰晴風雨的功能。另還有張飛井和三義殿等遺跡。
此外還有曹操割發代首處、張遼城、永始台、愍帝陵、伏皇後墓、董貴人墓、張、潘二妃墓、八龍冢、王允墓、馬騰墓、曹彰墓、郗慮墓、徐晃墓、夏侯淵墓、夏侯惇墓、毛玠墓、賈詡墓、徐庶之母墓、司馬城等眾多三國遺跡散布在許昌各縣(市)的土地上。 除地面上的古建、遺址、墓葬、橋梁外,許昌各縣(市)境內相繼出土了大量的漢磚漢瓦、漢代銅器、錢幣等文物。在漢魏故城附近,出土過製作精美的鳥紋、繩紋板瓦,魚紋、雲紋、花葉紋畫像磚,上稱「千秋」、「萬歲」字樣的青磚和瓦當,飾龍鳳戰車圖形的空心陶立柱等。還出土有漢代銅鼎、銅矛、馬銜、車飾、箭簇、錢幣和曹魏時期大型行軍造飯鍋,石碾及犁鏵等。1985年在古城皇宮遺址區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礎,上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像,據考為許都宮殿建築構件,屬國家一級文物。 三國時期的一些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如鄢陵縣的「馬欄」村,相傳是當年曹操的牧馬草場,《鄢陵縣地名志•馬欄》載:「東漢末年曹操屯兵牧馬於此。」如鄢陵縣的「議台」村,相傳是當年曹操聚集群臣議事的場所,《鄢陵縣志》載:「議台……世傳曹操所築。嘗集官僚議事於此。」如許昌縣的「哭佗」村,今更名為「呼佗」。相傳華佗死後,其妻千里尋夫至此痛哭不止難以前行,故得此名。再如魏都區的「碾上」村,相傳許下屯田時,這里是曹軍碾米的集中場地。此外尚有「運糧河」、「槍桿劉」等流傳至今。
三、三國傳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三國人、事、物、景相關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千餘年來在許昌民間流傳不衰。這些故事和傳說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一些流傳較廣的故事傳說多種版本並存,各有千秋,精彩十分。磨刀雨在長葛市坡胡一帶,每逢農歷五月十三日,天總要下雨。傳說這與關公有關。劉、關、張在許昌期間,有一天,劉備和關公去拜訪魯直。交談中魯直說到當地連年大旱,莊稼顆粒不收,百姓生活很苦。劉備問其原因,魯直說:「傳說這里有個蛇精作怪,天上下的雨還沒落到地上,就被蛇精喝掉了,所以雨下不來。」關公聽罷好笑一陣說:「什麼蛇精作怪,讓俺老關去會它一會!」關公雖想除掉蛇精,可誰也不知道它藏在什麼地方。這天,劉備和魯直談軍事。關公嫌屋裡悶得慌,就出去散散心。他來到一片荒灘,只見那荒灘裡面有一小坑,坑邊有一塊大紅石頭,於是,關公便沾著水在石頭上磨起他的青龍偃月刀來。哪知這塊石頭是那蛇精的頭,這蛇精以為是關公來找它算賬,嚇得動也不敢動。關公磨了一下又一下,直到石頭上磨出了紅水,才提著刀回府去了。說來也怪,不一會兒,烏雲翻滾,雷鳴電閃,天就下起了傾盆大雨。關公磨刀時,那石頭上流出的紅水,其實是蛇精的血水。因為關公是五月十三這天磨的刀,所以每逢五月十三日,這里准要下雨。因為蛇精怕關公再來它頭上磨刀,每年這天,就把肚裡的水吐出來。從此,這里的百姓稱五月十三日的雨,是關公的磨刀雨。「曹碾頭」的傳說相傳,三國時候,曹操的人馬駐在許昌城東許田一帶。曹操叫百姓好好種地,還叫士兵幫助百姓種地,沒幾年工夫,老百姓就打了好多糧食。一天,曹操來到許田東北的一個小村子,看到村頭十幾個糧倉堆滿了穀子,就是沒有碾,碾不出米來。他就下了一道命令,限村裡的百姓在三天內,造出十盤大碾,半月之內將糧倉里的穀子全部碾成小米,違者斬。軍令如山倒,二百多口人的小村子,有人的出人,有錢的兌錢,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四天頭上,總算把十盤大碾造好了,半月之內也把所有的穀子碾成小米了。曹操非常高興,領兵打仗取勝歸來,又路過那個小村,百姓們都出來迎接他。曹操笑著說:「這就是為我曹操三天內造出十盤大碾的村子,我曹操感謝父老鄉親們!」村上人為紀念這件事,就把這個村改名為「曹碾頭」。詩竹畫許昌城內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古建築叫春秋樓,因三國名將關羽曾在這里夜讀《春秋》而得名。春秋樓內有一幅詩竹畫,相傳為關羽所作,故名《關羽詩竹畫》。仔細看畫,竹葉竟組成了一首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關羽和劉備、張飛共同起兵,占據徐州、下邳一帶,與曹操抗衡。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劉備被打敗後投奔袁紹去了,關羽成了俘虜。曹操喜愛關羽的智勇雙全,先拜關羽為偏將軍,又封他為漢壽亭侯,賜一處宅院給他居住,送給他金銀財寶,賞給他追風趕月赤兔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關羽卻不動其心,不移其志。《關羽詩竹畫》就是他在這種心境下作出的,是他真情的表露。「不謝東君意」是說曹操雖然待我優厚但我不會留在這里;「丹青獨立名」是說我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是說我現在雖身處逆境,但堅守信義是決不會改變的。關羽畫詩竹以後不久,便封金掛印,修書辭曹,千里走單騎,投奔劉備去了。劍蠟在許昌的集貿市場上,商人們賣的蠟燭中有一種是扁形的,稱為劍蠟。劍蠟的產生與關羽有關。
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徐州,平定了呂布,接著劉備、關羽、張飛收編了呂布的殘兵敗將,想脫離曹操而自行獨立。但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議,乘勝追擊。張飛失散於芒碭山(今安徽碭山),劉備走投無路,投奔了袁紹。關羽因保劉備的甘、糜二夫人,被圍困下邳,作了曹操的俘虜。曹操把關羽和兩位嫂嫂安置一室,並只給一隻蠟燭,企圖亂其君臣禮儀,離間他們兄弟情義,以斷絕關羽歸順劉備的後路。然而,「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的關羽,早已看出曹操離間之計。於是待到夜晚,他來到桌前,圓睜丹風眼,抽出青龍劍,「喀嚓」一聲,把蠟燭一劈兩半:一半供自己秉燭夜讀《春秋》,另一半給二位嫂嫂做針線使用。曹操的離間計破產,而關羽的忠義美名則傳遍四方。後來,人們為稱頌關羽的忠義節操,把春秋樓譽為大節亭,又稱秉燭達旦處。關羽劍劈蠟燭的故事也傳為佳話。當時的一些商人,藉助於名人效應,把圓蠟改制為扁蠟,起名叫劍蠟(又稱劍劈蠟)。果然,劍蠟一時成為許昌的名產,暢銷不衰。蓮花河的傳說許昌縣東北五十里有個許田,許田附近有一條小河,叫蓮花河。蓮花河是怎樣來的,在當地群眾中有這樣的傳說。
三國時候,曹操的兵馬和糧草都集中在許田,許田西邊有個射鹿台,周圍是練兵場。當年曹操和漢獻帝就在射鹿台上看練兵。練兵場北邊有一個蓮池,每年蓮花開的時候,池內的魚也格外多,上有荷花下有魚,看起來還真是不錯。一天,曹操同獻帝觀看兵馬操練,休息時,曹操請獻帝釣魚,兩人同在池邊拿著魚桿,不大一會兒,獻帝就釣出了兩條大鯉魚,曹操卻鉤鉤都落空,心中很不樂意。一會兒,曹操見自己的魚浮動了兩下,想一定有大魚上鉤,便用力一甩,釣出來的竟是一個老鱉!曹操一看大怒,一腳踩住老鱉抽出寶劍就要砍。說來也怪,劍還沒落下,只聽老鱉說:「丞相息怒,你殺了俺不要緊,只怕小的們興風作浪,淹沒了丞相帶兵開墾的農田。如果放我一命,願開一條運河,供丞相運糧運兵。」曹操一聽,心想這一定是個老鱉精,就把老鱉放回去了。就在當天夜裡,颳起了大風,然後又下起了大雨,劈雷忽閃,老鱉領眾鱉兵,順著蓮花池向東南開了一條河。第二天,曹操來到一看,運河已開成,十分高興,就把這條河起名叫「蓮花河」。從此,曹操就用這條河運兵運糧。如今,蓮花池早已成了農田,當年的蓮花河,現在依稀還看得見。這故事也還在當地群眾中流傳。
張潘娘娘冢的傳說張潘西邊有個大冢子,傳說是三國時漢獻帝的張娘娘和潘娘娘的墓。張娘娘和潘娘娘是一個村的姑娘,她們心底善良,喜歡幫助有困難的人。有一年鬧災荒,人們沒糧食吃,只好採桑葚兒充飢。一天,兩位女子一同去採桑葚兒,避難的獻帝剛好走到這里,見她們在採桑葚兒,就問她們有啥用,兩個女子說可以充飢。獻帝正餓得慌,就向她們要幾顆嘗嘗。二女子見這個過路的餓得面黃肌瘦,很同情他,就把籃子里的桑葚兒盡著他吃,臨走還讓他捎許多路上吃。後來獻帝大難過去,又回到朝中,經常想起那兩個在自己落難時幫過他的女子,就叫地方官尋找,然後把她倆召進宮,讓她倆教宮女們在御花園里栽桑養蠶。一天,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在御花園的河邊玩時,不幸掉入河中,恰好被這兩個女子看見,急忙跳進河裡救孩子,最後她倆都淹死了。獻帝把她倆葬到張潘西邊,壘了兩個大冢子,並封她倆為娘娘。
棗祗說媒曹操有個小姑,都三十齣頭了還沒找著婆家,因為她長得黑麻溜丑,人家背後都叫她麻妮。這天,一個叫棗祗的人,要求見曹丞相。棗祗見了丞相,說明了來意,原來他是給曹姑說媒的。棗祗告訴曹操,許都城北有個叫迷瞪的青年,長得很漂亮,也很會說話,就是家裡有些窮,只有三十畝地,東地涼快(兩塊),西地涼快(兩塊),蓮花河灘涼快(兩塊)……不知丞相願意不願意。曹操這時心裡正為討伐呂布的事犯愁呢,就含含糊糊地答應了。曹姑出嫁,曹操少不了陪送很多貴重嫁妝,不必細說。曹姑三天回門,哭哭啼啼地向曹操訴苦,說媒人全是騙他的,迷瞪家徒四壁,連一分地也沒有!棗祗立刻被傳進丞相府,曹操厲聲喝道:「大膽刁民,你可知罪?」棗祗說:「我無罪。我當時說迷瞪家有三十畝地,東地涼快,西地涼快,蓮花河灘涼快,不是兩塊,你聽錯了。」「你犯了欺君之罪,還強詞奪理,快把他推出去斬首!」刀斧手一擁而上,這時曹操卻放聲大笑說:「眼下我留你一條活路,並非你無罪,而是看你是個人才,你用啥來報效社稷?」棗祗不禁淚如泉涌,哭著說:「眼下戰亂四起,民不聊生,飢死者不計其數。迷瞪本也是個世宦之家,父親死於戰亂之中,從此便家道中落。如果再這樣下去,軍隊無糧,國將難保,丞相思賢若渴,何不組織災民墾荒屯田,獎勵百姓多多耕織,這樣方可國泰民安。」曹操聽後可高興了,說此事非小,我再和大臣們議議。最後考慮再三,認為這個辦法確實可行,很快便頒布了屯田令。
三國時,曹操的家鄉安微亳州出了神醫,名叫華佗。後來,華佗來到許昌一帶行醫。他醫術高明,史書稱其「治病手脈之候,其驗如神」,就是說手到病除。曹操想了好多辦法要把他長期留在身邊,可華佗就是不答應。一天,他以妻子患病為由返回亳州,一去不回頭。曹操派人去亳州華佗家察看,發現華佗妻子根本就沒病,這下惹怒了曹操,當即派人把他抓回來,監禁在許都獄中(今許昌東北隅,後人稱為「華佗角」)。華佗被曹操抓走後,他妻子雲卿為丈夫的安危擔憂,在家坐卧不安,就與女兒結伴,千里迢迢、風塵僕僕趕往許都尋找丈夫。一天,母女倆走到許都城北四十里的白馬坡,向村民打聽華佗的下落。當村民得知眼前這母女就是華佗的妻子時,無不失聲痛哭。村民告訴她,華佗被曹操囚禁,在獄中被砍掉一隻右腳和一隻左臂。獄卒梁亭見狀,決心救他逃走,備了一隻小船,讓他沿汝南江逆水而上,避開追兵逃命。不料,當船行到白馬坡時,華佗因流血過多而死。成千群眾聞訊趕來,悲痛萬分,把他埋在村頭。好心的村民把華佗的妻女帶到華佗墓前,華佗妻子伏在華佗墓上痛哭不已,最後竟哭死在墓旁。從此白馬坡改名為「哭佗村」。後來,因為哭字不吉利,人們又改稱「呼佗村」。
❼ 文化人喝酒所倡導的儒酒文化怎麼理解
發展變化
史前
從最早的中華五千年文明之前——史前時代,原始部落的人們採集的野果在經過長期的儲存後發霉,然後形成酒的氣味。經過最初的品嘗後,他們認為,發霉後果子流出的水也很好喝,於是,就開始了釀酒文化。在原始社會,我國釀酒已很盛行,遠古時期的酒,是未經過濾的酒醪,呈糊狀和半流質,對於這種酒,不適於飲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一般是食具,如碗,缽等大口器皿。
夏朝
秦漢
秦朝經濟的繁榮,釀酒業自然也就興旺起來。秦漢年間出現“酒政文化”,統治者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屢次禁酒,提倡戒酒,以減少五穀的消耗,最終屢禁不止。漢代時期對酒的認識進一步加寬,酒的用途廣為擴大,東漢名醫張仲景用酒療病,水平相當高。調和人倫、獻諛神靈和祭祀祖先是漢代基本酒文化功能,以樂為本是漢人酒文化的精神內核。秦漢以後,酒文化中“禮”的色彩也愈來愈濃,酒禮嚴格。而東漢末年,酒文化從以樂為本向以悲為懷的轉變。
兩漢時期,飲酒逐漸與各種節日聯系起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酒日,酒麴的種類也更多了。漢代之酒道,飲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間,裡面放著挹酒的勺,飲酒器具也置於地上,故形體較矮胖。
三國
三國時期作為我國的酒文化的發展時期,不論是技術,原料,還是種類等都有很大進步,三國時期的酒風極“盛”,酒風剽悍、嗜酒如命,陶元珍先生評價三國酒風時曾引用這樣一段話:“三國時飲酒之風頗盛,南荊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飲。”三國勸酒之風也頗盛,喝酒手段也比較激烈。
魏晉南北
秦漢年間提倡戒酒,到魏晉時期,酒才有合法地位,酒禁大開,允許民間自由釀酒,私人自釀自飲的現象相當普遍,酒業市場十分興盛,並出現了酒稅,酒稅成為國家的財源之一,因此就有了“酒財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士飲酒風氣極盛,藉助於酒,人們抒發著對人生的感悟、對社會的憂思、對歷史的慨嘆。酒的作用潛入人們的內心深處,從而使酒的文化內涵也隨之擴展了。
魏晉時期之酒道,此時期開始流行坐床,酒具變得較為瘦長,此外,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曲水流觴”的習俗,把酒道向前推進了一步。
隋唐
唐宋時期的酒文化是酒與文人墨客大結緣。唐朝詩詞的繁榮,對酒文化有著促進作用,出現了輝煌的“酒章文化”,酒與詩詞、酒與音樂、酒與書法、酒與美術、酒與繪畫等,相融相興,沸沸揚揚。唐代是中國酒文化的高度發達時期,唐代酒文化底蘊深厚,多姿多彩,輝煌璀璨。“酒催詩興”是唐朝文化最凝煉最高度的體現,酒催發了詩人的詩興,從而內化在其詩作里,酒也就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酒文化在唐詩中醞釀充分,品醇味久。唐朝酒肆日益增多,酒令戰風行,酒文化融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唐人崇尚“美酒盛以貴器”。其酒道,飲酒大多在飯(食)後,正所謂“食訖命酒”“食畢行酒”“烹雞設食,食畢,貰酒欲飲”。當時的飲酒之道,是在食畢進行,飽食徐飲、歡飲,既不易醉,又能借酒獲得更多的歡聚盡興的樂趣。
宋遼金元
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比唐朝的酒文化更豐富,更接近我們現今的酒文化。酒業繁盛、酒店遍布,宋代酒店強調名牌的文化個性。金代北方民族素有豪飲之風,有著濃厚的酒文化底蘊,金代有著燒鍋酒文化。而元代出現了燒酒(阿剌吉酒)。此外,宋代發明了蒸餾法,從此白酒成為中國人飲用的主要酒類。
明清
明代起義烽煙不斷,清王朝不御外侵,百姓四處遷徙避患,地域文化的形成促進“酒域文化”的產生。明清以後,酒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飲品,每逢佳節節令,“專用酒”十分流行,如元旦飲椒柏酒、正月十五飲填倉酒、端午飲菖蒲酒、中秋飲桂花酒、重陽飲菊花酒。清代有“酒品之鄉,京師為最”之說,當時京城的達官貴人們比較崇尚黃酒,中下層百姓則多喜歡價廉味濃的燒酒。
明清兩代可以說是中國歷代行酒道的又一個高峰,飲酒特別講究“陳”之字,以陳作酒之姓,“酒以陳者為上,愈陳愈妙”。此外,酒道推向了一個修身養性的境界,酒令五花八門,所有世上的事物、人物、花草魚蟲、詩詞歌賦、戲曲小說、時令風俗無不入令,且雅令很多,把中國的酒文化從高雅的殿堂推向了通俗的民間,從名人雅士的所為普及為里巷市井的愛好。把普通的飲酒提升到講酒品、崇飲器、行酒令、懂飲道的高尚境地。
新中國
當今,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人的酒行為更為普遍,酒與人的命運更為密切,酒廣泛地融入了人們的生活,貼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豐富和發展。如生日宴、婚慶宴、喪宴等等以及相關的酒俗、酒禮,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生活內容。
2013年3月,外媒評出了世界十大最愛喝酒的國家,排在第一位的是英國,中國排名第二。
然而中國的白酒文化實則是一種社會文化。與中國人打交道,無論在怎樣的場合,真正的飲酒,即便是形態層面的飲酒,需要表達的也多是精神層面的內容——客從遠方來,無酒不足以表達深情厚意;良辰佳節,無酒不足以顯示歡快愜意;喪葬忌日,無酒不足以致其哀傷腸斷;蹉跎困頓,無酒不足以消除寂寥憂傷;春風得意,無酒不足以抒發豪情壯志。
網路上還有這樣的段子形容當下中國各大酒企都在賣什麼:茅台賣“貴”;五糧液賣“尊”;劍南春賣“喜”;國窖1573賣“歷史”;郎酒賣“紅”;水井坊賣“高尚”;洋河賣“情懷”;金六福賣“福”;董酒賣“密”;古井貢酒賣“年份”;瀘州老窖賣“老”;酒鬼酒賣“醉”;汾酒,賣“館藏”。這些都是順應當代中國人的飲酒需求而產生的觀念性詞彙。
總的來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中國的酒文化已漸漸演變成中國特有的政治文化、中國特有的人情文化、中國商業權利尋租文化以及中國特有的公關飯局文化。
❽ 許昌市有什麼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許昌,熱衷於《三國演義》的讀者,對許昌一定很熟。許昌,就是這樣一個古里古調的城市,沉吟著三國文化的脈絡!也綿延了不少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文化遺風!但是當我們今天再邁入這座曾經顯赫一時的魏國古都,惟有能夠刺激我們懷古情調的也僅僅是屹立於夕陽之中的文峰塔和那一條條用古名命名的寬敞大道!似乎歷史重心似乎只是對這里輕輕一傾斜,就移走了!但這短暫的一刻卻成為了許昌的精華!三國不僅留給許昌有昔日曹*處理軍國大事的丞相府遺跡,曹*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青梅亭,成就關羽忠義美名的春秋樓和灞陵橋,更留給許昌人的一種精神寄託。他們在這曾經屬於三國英雄的土地上追隨著兒時爺爺講的三國故事裡的英雄!也許只有這塊土地才能成就一世英明,才能解開三國的迷蹤!許昌人似乎對三國的理解已到了一種出神入化的境界,從三國中悟出了真義!他們今天在商戰中屢戰屢勝。許昌人在河南比較蕭條的民營經濟中殺出了一條血路,令世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