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下里巴人 指的是些什麼樣子的人
「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是古代楚國的歌曲名,屈原的大弟子宋玉曾著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一詞後來被用來泛指通俗和高雅的文藝作品。這里的「巴人」一般被認為是生活在長江和峽江地區的巴國人,巴人當時是如何地唱歌,早已經無處可以考證,就連巴人的來龍去脈,因為至今沒有可以參考的古籍記載,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都是一個謎團。 三峽工程的蓄水倒計時推動了峽江地區的考古進程,近幾年來巴人之謎也逐漸地浮出水面,專家們認為在商代,中原王朝並沒有對峽江地區擁有控制權。到了春秋戰國,峽江東段的居民受楚國文化影響,也就是剛才宋玉提到的下里巴人,下里為楚國的民間歌曲,巴人也就是峽江地區的巴人音樂了。巴人雖以漁獵為生,但峽江地區的鹽業為巴人提供了經濟保證。據說,巴人不紡織卻有衣服穿,不耕作卻有糧食吃,當時的鹽業就像是今天的石油業,巴人「鸞鳥自歌,鳳鳥自舞」,一派歌舞昇平。但是也是因為巴人的鹽業使得周圍的幾個大國垂涎欲滴。自對巴人地區的考古工作展開以來,巴人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兵器,也有專家認為巴人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的歷史。峽江的西面受蜀文化的影響,許多專家認為巴蜀文化是不可以分開來看的。戰國後期秦國和楚國為奪取巴人的鹽業使巴人兩面受敵,巴國內部也發生內亂,秦楚皆藉此機會占據了大片巴人的土地。歷史上曾經有巴將軍蔓子以許三城來借楚軍平定內戰的故事,但事後巴蔓子以劍自刎,用自己的頭顱來答謝楚王,以保住三座已經許給楚國的城池。 巴國的最後消失是在秦統一中國的前後。但是峽江地區的鹽業一直持續到廿世紀晚期,「鹽巴」已經成為一個中文中固定的詞彙了。
今年的六月下旬,四川宣漢縣的羅家壩又有關於巴人的驚人發現。筆者有幸立刻奔赴現場,先睹為快。羅家壩是長江流域渠江支流的一個壩子。1999年曾經有過一次考古發掘,2001年,國務院公布「羅家壩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四川考古所又接到發掘300平方米的任務,其目的是為今後的羅家壩的整體規劃做前期工作。今年的發掘自三月份起,由隊長陳祖軍主持,宣漢縣博物館配合。陳隊長一行由攝影、繪圖和修復師組成。考古隊租用農家房子作為基地。今年的發掘因為期間受到盜墓的影響,可以視為兩期。前期也就是按計劃的300平方米的發掘,一共清理了32座墓葬。據陳隊長的初步估計,今年所涉及的范圍中可以看到歷時五百年的變遷。其中有幾座墓葬主人遺骨上留有明顯的戰死痕跡。
四月下旬在三百平米發掘區以東九十米的地方發生了盜掘,立刻引起了公安部門的高度注意,經過四十天的跨省偵察,最後將疑犯捕獲於河南鄭州。因為四月下旬的非典型肺炎所設置的公路、鐵路、水運的檢查,盜賊沒有將所掘贓物運出當地。最後根據疑犯所交待的線索,公安人員在羅家壩的河壩中找到了七件被盜掘的青銅器。據說,盜賊當時挖到這批東西後,因為其精美程度和非凡的價值,當即被嚇得全身哆嗦,知道一旦被捕有可能小命不保。 在公安人員開始立案偵破的同時,陳隊長也對被盜地點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也就是今年的羅家壩二期發掘。筆者抵達羅家壩時,正值發掘進行到最高潮階段,雖然天降暴雨,筆者卻興奮異常。自公路下得車來,眼望著河對面的考古工地,因為隔著一條渠江的支流,河水正在暴漲,當時的感覺是如同投奔水泊梁山一樣,好在現在有電話可以不用朱貴的隔岸一支箭,在河邊的老鄉家打了個電話給陳隊長,一會兒果真見到羅家壩方向劃來一支小船。船家問我是否害怕河水之洶涌,他豈知筆者有十年的長江水手生涯。陳隊長打著傘在河壩上等著我,抵達基地時已經是全身濕透。
陳隊長向我介紹了情況。他認為被盜賊所攪亂的遺跡應該是一個祭祀坑,暫時被定名為K1,坑的中心有三具人的屍骨,坑的南部放置著大量的青銅兵器和少量的陶器。坑的填土中含有大量的木炭,估計和祭祀儀式有關,在掩埋過程中,曾向坑內拋擲過一些動物肢體和陶器。
次日,渠江支流的河水繼續暴漲,陳隊長下令:強行提取坑中物品。筆者目擊了考古人員的緊張工作。成績是出土了一百三十來件銅器,一批飾件、彩繪陶器和生活用具。因為該坑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中期的,加上規模,實屬前所未有過的發現。
自今年三月至七月陳隊長一行進駐羅家壩近四個月,野外之辛苦有目共睹。陳隊長本人是1985年的北京大學考古歷史系的畢業生,自從事考古事業以來,已經主持過數項重大考古發掘。其實,筆者一直是非常敬重嚴謹治學的考古學家的,自少年時代起,曾經幻想過學習考古,幻想有朝一日奔赴考古現場,去與古人談話,檢討得失,議論人生。可惜,緊接而來的文化大革命使筆者失去了讀書的機會,考古這一幻想也就煙消雲散了。借攝影報導之機會, 與陳隊長一行同吃同住, 同享發現之驚喜, 也圓了我少年時之夢想。
一周之後, 筆者離開了羅家壩, 陳隊長親自劃船送我至河對面乘車,考古隊還有些收尾工作要做。筆者繼續行程,奔向重慶的涪陵和湖北的茅坪,那裡也有筆者要跟蹤的關於巴人的痕跡。中華文明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之一,巴人文化是中華文明中的一支,巴人也是你我祖先的一支,無論是下里巴人也好,還是陽春白雪也好,這些如同涓滴細水匯成長江,不盡而來。
這是偶從網路上收集到的,也算是對朋友們問下里巴人何意的回復吧!!感謝作者!
B. 巴峽的巴人文化
巴歷史
不管是四川或是華鎣山地、嘉渠流域,含有「巴」、「壩」的地名尤多,由此不難想像巴文化滲透之深之廣。據《大宋重修廣韻》稱,上古至漢代,「巴」之本意為「壩」,「巴」、「壩」同音,唯有平聲去聲微有差異罷了。《廣韻》對「壩」的來歷記得十分清楚:「蜀人謂平川為壩。」於是,始有以「壩」為名的地名。正是這種相沿成俗的命名習慣,巴人在漫長的社會活動中,含有「壩」字的地名便應時而生———江津德感壩,合川三匯壩,宣漢南壩……鄰水標在地形圖上的3000餘條地名中,帶「壩」的地名近300條;含「巴」的政區名以秦設巴郡為發端,由秦至唐代,冠以「巴」字的州郡縣多達22個之多。尤其有趣的是,漢獻帝初平元年和建安六年,征東中郎將趙潁、魚復蹇胤、白璋為「爭巴名」,將巴郡拆置為東巴郡、巴西郡,史稱「三巴」。帶「巴」字的地名更多見於山川名,如綿亘川陝鄂的大巴山,「春秋時巴人伐楚,後循而歸,有巴復村在山北,因曰巴山」。重慶以東的石洞峽、銅鑼峽、明月峽統稱巴峽,杜甫乘舟東下,詩有「即從巴峽穿巫峽」之句;早已不用的歷史地名,在廣安已經復活,常用作商號名稱。在重慶、成都,也有巴人村、巴人火鍋、巴蜀布衣的店名高懸於門首。
巴職業
巴人以漁獵為業,故十分管?悍勇猛。周武王起兵伐紂,邀巴人會師於牧野,巴師「歌舞以凌殷人」,大敗商紂王。這種類似於「戰鼓」的歌舞,後人稱作巴渝舞,因巴人聚居於渝水邊捕魚,故有此名。劉邦漢中王時,派?人為前鋒,亦是「前歌後舞」攻打關中地區。巴渝舞用鼓伴奏,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曲》等,魏改名為《昭武舞》,晉改名為《宣武舞》,皆突出一個「武」字,南朝復名巴渝舞。所幸的是,巴渝舞並未失傳,渠縣三匯鎮每年四月十八舉辦的「亭子會」,巴渝舞便為其壓軸節目,筆者1985年曾有幸在三匯鎮看到過表演盛況。解放前華鎣山廟會,亦有「雲童舞」表演,據稱「雲童舞」由巴渝舞演變而來。
巴地理
巴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穀,可以養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穀旨酒,可以養母」。黍即小米,稷即高粱,皆是制酒的原料。巴人所制之酒,不是現在的高度白酒,而是類似於發醪糟的咂酒,即將小米、高粱煮熟,冷卻後拌以曲葯,置於罐中發酵而成。飲時將麥稈插入罐中,用嘴吸咂之。這種制酒之術,至今流傳於渠江流域的廣安、渠縣、平昌一帶。
《華陽國志》高度贊揚巴人淳風美俗,「其民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巴人認為,日月那麼光明,尚且有黑暗的夜晚;人生比不上日月,誰又能長生不老?芽有識於此,尊重老人同時也是愛惜自己,故在老人健在之時,「永言孝思」,以盡孝道,以嘉穀釀酒供老人享用。老人去世了,忌日來臨,置辦小米飯和肥壯的牲畜祭祀,老人吉日良辰,亦要獻上豐實的祭物。
C. 巴人文化的概述
1999年9月至11月,考古隊對羅家壩遺址進行首次發掘,清理墓葬6座、灰坑19個、房址1座,出土青銅器、陶器、玉石器等100餘件。這次試掘,首次發現了有明確地層關系的「周一商一夏一新時器晚期」文化層壘壓,首次對川東北春秋戰國巴人墓葬的葬制、葬俗和器物組合有了清晰了解。這次發掘,使羅家壩遺址名聲大震,並和成都金沙遺址、成都商業街古蜀大型船棺獨木棺葬遺址一道,被稱為「繼三星堆遺址之後古巴蜀文化的三顆璀璨明珠2000年,該遺址考古發掘被評為「1999年四川省十大文物工作成果」。2001年6月,羅家壩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3月至7月,羅家壩遺址再次發掘,清理墓葬33座、灰坑31個,出土青銅器、鐵器、陶器、骨器、玉石器等隨葬品600餘件。兩次發掘陶片標本3000餘件。專家鑒定,這些文物涵蓋新石器至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時期。羅家壩遺址地處秦、楚、巴、蜀交界地,據初步推斷,距今約3000—4700年,是20世紀末四川省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史前遺址2007年6月,考古專家第三對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進行了發掘,又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宣漢縣以羅家壩考古發掘成果為契機,積極弘揚巴人文化。舉辦了巴人文化節,成立了巴文化研究會。
D. 巴人文化遺址在哪裡
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普光鎮羅家壩,正在開發中,要過幾年才能看。
E. 古老部族 巴族現在還有人嗎
在2000多年前神秘地消失,巴人眼睛不是藍的, 距今四千年多前的巴人和巴文化究竟是什麼模樣?神秘的巴人究竟緣何忽然消失?這 是國內很多考古學家們一直苦苦探索的課題。 巴國是先秦時期分布在今天湖北、重慶、四川境內的一個王國,2000多年前神秘地消失 前不久,四川羅家壩遺址的33號墓,考古隊發掘出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大批文物,經初步鑒定,其中的鼎、缶和盒等為國家一級珍寶,這在全國已發現的所有巴文化遺址中是規格最高的。專家推測,這座古墓可能是巴國王陵的豪華墓葬,這個墓葬就是考古學家數十年來苦苦尋找的巴人王陵,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考古界和歷史界的震動。羅家壩遺址被發掘後,古代巴人主要生活區域被重新定義,為揭開巴人消亡之謎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重慶境內發現的忠縣中壩、哨棚嘴、奉節老關帝遺址與羅家壩遺址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也有相同的文化因素和傳承關系,它們屬於同一大范圍的考古學文化。川渝兩地發現的巴人文化是一脈相傳的,這從兩地的一些民俗上也窺見一斑。如古巴國特別有名的「巴渝舞」,是表現巴人沖鋒陷陣的軍舞,它流行於川北閬中一帶,現在羅家壩一帶的土家族最流行的「薅草鑼鼓」裡面也有「巴渝舞」的影子,而閬中的曾是巴國最後的都城,巴人的後裔土家族的「擺手舞」也與巴渝舞極其相似。
巴人是生活在長江上游的中國最古老的先民集團,但由於他只是一個鬆散的部族聯合體,在遷徒流動性很大,後來又形成了廩君族與板木盾蠻兩大部族體系,在統治者以夷制夷政策下,很難形成政權體系,所以,盡管他人口多,活動領域寬,但仍 是一個弱小的西南少數民族,尤其是生活在鄂西、川東峽江兩岸的谷地和山坡上的巴人,以採集、漁獵為生,經濟文化較之中原遠遠落後,分散的居住方式決定了它們的組織結構鬆散,難以形成強大的整體,因而在鄰近民族的侵凌下向東遷徙。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巴人或許參加了武王伐紂戰役,後在漢江上游建立國家,部分更弱小的民族融入巴族。春秋時期巴國見諸於史籍的是與楚、鄧等鄰國之間的戰爭記載。最終巴國失敗了,又開始了幾百年的遷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不斷主動或被動地接受周邊文化,使巴人原本就不深厚的傳統更難彰顯。最終巴國被一路跟隨而來的楚國逼迫,數易其地,「巴子時雖都江州(今重慶),或治墊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豐都),後治閬中,」這段記載也許就是巴人當時的境遇。
但巴人的遺跡卻在進一步顯現, 最近, 陝西省商洛市考古隊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考察研究,在商洛丹江、 乾佑河等流域 發現了3000多座崖墓,考古學者認為,崖墓和懸棺有所區別, 但是性質相似。 從而推斷,該地區和巴人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陝西商洛地區北靠關中。 崖墓多數都是選擇在河流兩岸面水背山的陡峭崖壁上開鑿,尤其是在大水系與小支流交匯處分布得較密集。距離地面高度從2-300米不等。 但是也有相當數量的崖墓遠 離河岸而選在荒僻深邃和十分隱蔽的谷嶺之中開鑿。 專家大膽推測,神秘的商洛 崖墓說不 定是巴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起碼也說明, 巴蜀文明在這一地區找到了呼應。
由此看來,事實上的巴人並沒有神秘消失,他的族人賨人及後裔土家族至今仍在閬中、湖南張家界、湖北利川一帶生活著。但為什麼又會說巴人神秘消失呢?而且著名巴文化研究學者童恩正還寫了一篇小說《三峽迷霧》。這主要是指由巴人後裔廩君族建立的巴王國,他們在被楚攻打壓迫下在長江、重慶一帶建立的政權的王公貴族的神秘消失。但他們消失也並非全部,或許他們把祖先的墓地,甚至財寶都遺留在三峽一帶了,但他們的余部卻沿嘉陵江上溯,回到了他們的老家閬中,並試圖重新崛起,但終不敵秦,為秦所滅。
現在還有部分在雲南和緬甸交界。他們的眼睛是褐紅色的
F. 鳳凰山的巴人文化廣場
巴人文化廣場位於鳳凰山景區南部,廣場突出休閑、人文、自然、文化居住等主題內容,供市民游覽、觀光、鍛煉、休閑。該工程於2012年5月開始建設,2013年2月向遊客開放。
巴人文化廣場前身為上個世紀60年代建起的一座頁岩磚廠。工人們挖山、取土、燒磚頭,山坡一尺一尺地被削去……長年累月,鳳凰山的這處山體被削去一大塊,形成了現在人們所說的「斷崖」,大約在2004年,頁岩磚廠徹底停產,那些排列整齊的磚窯,被徹底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窪一窪的菜地。廠破壞了原有的山體和植被。原頁岩磚廠停產後,鳳凰山西側山體原頁岩磚廠採石區留下一堵斷崖,映入眼簾的是紅土與陡崖,有損城市整體形象,與鳳凰山山體自然景觀極不和諧。達州市和通川區兩級黨委政府在打造鳳凰山景區時,經過科學縝密論證,決定將原頁岩磚廠廠區改造為巴人文化廣場,使這一帶成為鳳凰山景區的新亮點。
廣場內分為休閑主題、人文主題、商業主題、自然主題、文化休閑主題、居住主題等六大主題內容,並嚴格分區。廣場起點將新建一條景區道路直通巴人文化廣場大門口,大門處建有景區廣場、綠化空間帶和停車場。大門內沿中軸線一排進行綠化,修建龍圖騰柱,中間接點有一座8層高的望樓。中軸線龍圖騰柱傍山一側分布有文化休閑廣場、綠化景觀帶,中間一排是充滿「漢風」的三層闕樓,文化休閑觀景區內增設亭、台、廊、閣,供市民游覽、觀光、鍛煉、休閑。望樓後中軸線上層是一個大型觀光廣場,沿廣場兩邊布置樹陣和景觀園林建築。斷崖處重點進行隱患治理,並將修建一大型巴人文化主題浮雕,做為廣場中軸景觀序列的結束。每處景觀均設有觀景台和遊人休息區。
巴人文化廣場以「漢風」為主題,規劃設計結合了當地地形地貌和巴人文化特色,充分體現達州的城市品位和文化品位。廣場結合鳳凰山體周邊景觀,把文化、景區和城市緊密融合,突出巴人文化特色,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G. 巴渝文化有哪些代表元素
巴渝文化有銅梁龍舞,黔江擺手舞,小河鑼鼓,川江號子,巴渝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秀山花燈,九龍楹聯,廣場故事,梁平三絕(梁山燈戲、梁平竹簾、梁平年畫)等。
重慶的簡稱「渝」和「巴」,別稱巴渝、山城、渝都、霧都、橋都。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地區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巴人的軍隊參加周武王討伐商(殷)紂王戰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沖鋒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紂,前歌後舞」。
H. 什麼是巴人文化、土司文化
宜昌是巴文化的發祥地。巴是活動在長江中、上游兩支主要的古老民族之一,興起於古夷水流域(今清江),即長陽武落鍾離山。
歷史上最早見於巴人的記載是殷墟甲骨文,稱為「巴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長陽發現了西周時巴人使用的直援銅戈,五峰和長陽都發現有商周時巴人使用的樂器。特別是近年配合清江隔河岩水利建設工程,文物考古部門在清江兩岸發現大量商周巴人遺址與遺物。這說明巴人起源於清江之說不是沒有道理的。
周初巴人活動中心主要在清江,楚人主要在沮漳河流域活動。巴楚由西周初期的平行發展,到春秋時,交往甚多,兩國為共同利益而協同作戰,形成結盟。但結盟的政治軍事基礎不牢固,總是為了共同利益而「和」,為了各自利益而「戰」。巴楚兩國當初由於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歷史原因形成的巴楚聯姻通婚、結盟和好只維持了不太長的時間,就征戰屢起,巴人東邊疆域不斷被強楚兼並,被迫遷徙江洲(今重慶市)和墊江(今合川)建立都城。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巴楚民族的交往與文化融合,為秦漢以後巴楚文化進入華夏文化共同奠定了基礎。
土司文化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鄉土文化、家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統一體,是一種具有多元性、原生性、本土性、政治性、多樣 性特點的民族傳統文化。這種文化,既是一種社會文化,又是一種政治文化,是一種經過八百年釀制的倫理型政治文化。這種文化熏陶之下的中國土司,具有根深蒂 固的「中華情結」,他們在明朝晚期至近現代中華民族處於危亡的緊要關頭,能夠主動服從中國國家與中華民族需要保家衛國,在東南沿海,在西南邊疆,在中國廣大版圖之上,創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有力地維護了祖國邊疆民族地區的安全穩定。
I. 介紹一下有關閬中的風土人情
風土人情
閬中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閬中歷史源遠流長,從公元前314年秦惠王置縣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這里文化遺存燦若群星,極具開發潛質。主要表現為:
風水文化
閬中古城三面水繞,四邊山環,盡得中國傳統風水理論要旨,山水城相依,自然、人文景觀相融,是中國著名的「風水古城」。
三國文化
三國時蜀漢名將張飛曾鎮守閬中7年之久,轉戰馳騁,最後魂歸閬州,留下戰場遺址,傳說佳話無數。
天文文化
西漢落下閎創制《太初歷》,發明渾天儀,舉世矚目。東漢任氏父子,周氏祖孫三代,醉心天文,成果豐碩,輝耀一時。
―--科舉文化。清朝初年,閬中代行省會17年,四川鄉試(「省試」)在此共舉行四科,康熙二年才移至成都舉行。現存清代考棚,是全國僅存的兩處之一,是封建社會一千多年科舉制度的珍貴歷史見證。
宗教文化
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很早在閬中傳經佈道,共生共存,繁衍出斑斕的宗教文化。
民俗文化
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古街院、古民居樸素典雅,各種窗雕、飾物、器具精美絕倫,巴渝舞、皮影、燈戲等民俗活動讓人嘆為觀止。
在四川省閬中市這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醋城裡,到醋澡堂子用醋沐浴已經成為人們招待客人、消除疲勞的又一個好去處。
來到醋澡堂里,看到的還是熟悉的大木桶和普通清水,跟人們平常洗澡似乎沒有什麼兩樣。但醋澡堂使用的是由閬中特別推出的一種保健醋,專門用於泡澡,可以降低人的血壓,治療皮膚病,還有益於減肥。
一個大木桶裝著滿滿一桶熱水,看著紫紅色的醋徐徐注入水中,聞著一絲絲酸酸的醋香,讓皮膚沉浸在愜意和懶散中,真是別有一番滋味。泡上10分鍾後,服務員會給撒上一些玫瑰花,讓人真正領略到醋香和花香混合在一起的那種難言的味道。
在四川,一向有「少鹽多醋」的養生名言。古城閬中更是有400多年生產醋的歷史,這里不光生產家庭常備的食用醋,還生產火鍋醋、保健醋、宴會醋、飲料醋。醋在這兒既是調味品,也是保健品,酸酸的醋香已經在古城留下了悠久的醋文化。
[編輯本段]文化名城
閬中,因閬山四合,閬水紆曲,城在閬山、閬水之中得名。新石器時代,閬中已有先民生息。夏代為梁州之域,殷商時代為巴方,周代屬巴國。秦惠文王後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縣,除隋朝改為閬內縣外,歷代均名閬中。
漢代,閬中城在今城北郊一帶。其後,因江水嚙城,城市逐漸南移,唐宋時穩定於今城區位置。古代,閬中做為由秦入蜀的交通孔道和陝、甘、鄂、廣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險要的地形,便捷的交通、豐饒的物產而成為川北經濟、軍事重鎮和歷代軍政大員駐節之所、兵家必爭之地。戰國後期,閬中城為巴國別都。東漢建安六年(201)至民國初,先後為郡、州、府、道治地。三國時,蜀將張飛鎮守閬中七年,死葬於此。唐代,魯王靈夔、滕王元嬰先後出鎮閬中。五代唐天成四年於閬中置保寧軍,北宋時置安德軍。明弘治年間,曾封壽王於閬。清代,川北鎮總兵署設於閬中。清順治年間,四川臨時省會設閬中十餘年,四川巡撫、監察御史均駐節閬中,並在此舉行了鄉試四科。1933年至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閬中轉戰三年,曾在縣城設立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和33軍軍部。抗日戰爭時期,川陝鄂邊區綏靖公署和巴山警備司令部均設於閬中。近現代,隨著寶城鐵路、公路的開通,川北主要交通孔道西移,閬中遂被冷落。八十年代以來,閬中城市建設逐漸發展。1991年,閬中撤縣建市,1992年列為全開放市,1993年被列為省直轄市,2005年被授予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閬中建縣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閬中城的歷史還可追溯到公元前330年巴國遷都閬中以前。古城閬中千百年來的經營發展,創造出絢麗、奇絕的「閬苑仙境」,積淀了豐厚、深邃的歷史文化。1984年6月,閬中被列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古城。1986年12月,國務院批准閬中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閬中古城處於大巴山脈、劍門山脈與嘉陵江交匯聚結處,山圍四面,水繞三方,形成山水緊密契合的形勝之地。古城地理位置、城市選址和建築布局,深契傳統風水理論,山、水、城融為一體,具有典型的古代城市建設風格和濃郁的傳統文化色彩。城區文物名勝眾多,自然風景如詩如畫。古往今來,古城閬中以其獨特的魅力,使得無數墨客騷人流連忘返,並為之折腰。杜甫、元稹、李淳風、袁天罡、呂洞賓、司馬光、蘇軾、陸游、張善子、豐子愷等先後來閬旅居觀光,留下不少著名詩篇和珍貴墨寶。
在八十年代初,城建部門根據「保護古城,開發新區」的原則,制定了古城保護規劃。其後,又投資對風景名勝進行修復和擴建,保護了城區一批重要文物古跡和有價值的古街道及民居,保護和恢復了城南嘉陵江沿岸的風景名勝帶和城北滕王閣、巴巴寺兩個風景名勝片。政府還將鄉村一批文物古跡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閬中形成了以古城為中心,城南一條帶,城北兩個片,城外苦幹點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1987年11月,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學術研討會在閬中召開,會議對閬中文化名城的價值和名城保護給予了充分的肯定。1989年4月,國家文物局專家在北京國際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交流會上,以《閬中的名城保護模式》為題發表論文,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近年來,古城的保護、改造、打造已初見成效。
現在,閬中城區還保留著主要的歷史街區和傳統風貌。境內地面文物點有200餘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0餘處,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均居四川省縣級政區之首。館藏文物有3000餘件,其中國家等級文物2000餘件。主要風景名勝區有殿宇宏偉、布局嚴謹、古樸典雅的張飛廟;有由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黃家亭子、狀元洞、紫薇亭、將相堂、明代白塔(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被毀,原本12層,高32米,現僅餘6層) 組成的東山園林;有松蒼竹翠、境幽林靜的伊斯蘭教聖地巴巴寺;有集樓、台、亭、閣於一山,融古、雅、奇、秀於一體的「嘉陵第一江山」錦屏山公園等等。
燦爛的多元文化
一、本源文化
閬中是中華民族本源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時期,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路史》註:「所都國有華胥之淵,蓋因華胥居之而得名,乃閬中渝水(即閬中嘉陵江段)之地。」華胥是伏羲的母親,伏羲的母親在閬中,由是閬中與甘肅成紀、河南陳州就構成了伏羲文化的鏈條。
二、巴人文化
閬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動的中心地區之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巴文化。巴國的最後一個國都定於閬中,秦末,閬中巴人領袖范目率七姓巴人組成漢軍前鋒,助劉邦「還定三秦」。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從「巴文化活化石」巴人舞以及川北燈戲、儺戲、牛燈竹馬等流傳於閬中民間的民俗藝術中,看到饒有特色的巴人遺風。
三、風水文化
閬中風水文化獨具特色。閬中地處四川盆地北緣,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脈、劍門山脈與嘉陵江水系交匯聚結形成嚴密韁繞合護的形勝之地。「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圍山勢鎖煙霞。」其山川形勢獨特,山水城融為一體。其城市選址是按照我國古代風水學的理論為指導選擇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龍」、「砂」、「穴」、「水」的意象。在四川省旅遊局制定的旅遊總體規劃中,已將其列為「中國風水文化旅遊觀光目的地」。
四、三國文化
閬中是三國文化旅遊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國時蜀漢大將張飛,任巴西太守,駐閬中達7年之久(公元214—221),在這里他率精卒萬人,打敗了曹操的上將張郃帶領的三萬人的進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勝利。劉備伐吳前夕,他被部下范強、張達所殺,身葬於閬中,後人為其建的「桓侯祠」,今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三國蜀漢名仕周群、譙周、程畿,鎮北將軍黃權,鎮南大將軍馬忠等都是閬中人。
五、科舉文化
閬中科舉文化底蘊深厚。閬中在唐代出了尹樞、尹極二狀元,宋代出了陳堯叟、陳堯咨二狀元,是四川出狀元最多的地方。建於清代的貢院,現仍完好地坐落於閬中古城的學道街,順治九年(1652年)全川未靖,四川臨時省會設於閬中,在此舉行四川省鄉試四科。據《保寧府志》、《閬中縣志》列名,閬中出進士116人,舉人404人,被譽為四川的狀元、舉人之鄉。
六、天文文化
閬中是我國古代民間天文研究中心,西漢著名歷算天文學家落下閎就是閬中人,他創造的《太初歷》是我國第一部有文字記載的完整的歷法。落下閎是渾天說的創始人之一。渾天說是我園古代先進的宇宙結構學說。經他改進的赤道式渾天儀,在中國用了兩千年。東漢末年的周群、周舒、周巨,祖孫三代天文學家也是閬中人,他們在閬中城內自己的府院中建樓觀測天象,積累了大量資料,他們給風測向定級定向,預測旱澇災害,很有成就。東漢的張道陵在閬中「雲台山」、「文成山」的「元台」觀測天象,後來「飛升」於此。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風,二位陰陽風水學家在閬中觀測天象,後來同葬於閬中的天宮院,在當地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傳說。
七、宗教文化
閬中宗教文化源遠流長。自漢唐以來,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先後傳入閬中,稍後,基督教、天主教又相繼而來,教徒們在這里建寺廟、修教堂,構成了閬中多元文化中一道風景線。伊斯蘭教的聖地清真寺、巴巴寺,天主教遺跡天主堂,西南最大的基督教堂——閬中福音堂,以及道教的雲台觀、呂祖祠、八仙洞,佛教的大佛寺、觀音寺、永安寺、五龍廟、圓覺寺、千佛寺、長青寺、凈聖庵等,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以一縣之地,匯聚了如此多的宗教文化遺跡,全國罕見。
八、民俗文化
閬中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動人心魄的打錢棍,朴實酣暢的花燈戲、太平牛燈,風情萬種的剪紙、川北皮影,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閬中儺戲,深情優美的山歌調、打夯歌,耐人尋味的川劇座唱,抑揚頓挫的茶館評書等等,構成了民俗文化的瑰麗長廊。
九、飲食文化
閬中飲食文化遠近聞名。久負盛名的保寧醋、白糖蒸饃、張飛牛肉、保寧壓酒、松花皮蛋、酸菜豆花面、錠子鍋盔、酥鍋盔、熱涼面(牛肉涼面)、牛羊雜碎面、吊湯扯麵、川北涼粉、熱涼粉等充滿古城民俗民風的飲食小吃,足以使人們一飽口福。
十、紅色文化
閬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川陝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33年至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指揮下,轉戰閬中三年之久。全縣共有19000多人參加紅軍和地方武裝組織,紅軍撤離川陝蘇區時,有11000多人隨隊長征,其中女紅軍500餘人。解放後,他們有的成為共和國將軍,有的在黨政軍部門擔任重要領導職務。據統計,在歷次革命戰爭中犧牲的閬中籍紅軍戰士共7500多人,其中紅軍女戰士200多人。至今仍留有中共閬南縣委舊址、閬南縣蘇維埃舊址、保寧鎮紅軍石刻標語群、閬中紅軍紀念館等眾多紅色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