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有哪些西方文化正取代傳統文化

有哪些西方文化正取代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2-07-26 21:35:00

⑴ 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其表現有哪些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來自:索維爾研究及數據中心 最近十多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風」也開始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不僅漢語里多了很多的音譯詞,例如「摩登」,「可樂」等等。過西洋節也成了卷過上下所追逐的時尚風氣,就拿眼下的聖誕節來說,各家店鋪把小店裝飾的五彩斑斕,各種搞促銷活動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開始准備各式各樣精彩的活動,情侶們紛紛上街,學生們歡天喜地。這些現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滲透力。那麼西洋文化是什麼時候開始向中國開始滲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處呢?為什麼中國人那麼熱衷於過西洋節呢?下文我們來分析一下。 其實西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的影響在漢代就開始了,當時的羅馬帝國就與中國的東漢王朝開始了交往,這種交往的途徑就是通過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到了唐代以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頻繁,最重要的一個標志就是***的傳入,當時***在中國稱作「景教」,教徒一度發展到數十萬人,這是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滲透。但到了唐朝晚期,軍閥混戰,***在中國的發展逐漸走向了沒落。第二次滲透,是元朝。當時因為蒙古帝國的影響力,大批的西方傳教士湧入中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馬可波羅,他的《東方聞見錄》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中國成為西方垂涎的伊甸園從此開始。第三次滲透是在明末清初,時值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並開始向中國推廣西方的一些先進技術及先進理念,著名的有利瑪竇,湯若望等,可惜當時中國的統治者並沒有注意到這些人所傳達的東西,中國繼續沉眠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等到了第四次滲透,已經是鴉片戰爭以後了,中國開始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四次的滲透初期仍是外國人通過傳教向中國人灌輸西方的宗教哲學經濟政治思想,但到了後期,一批批愛國青年成為了傳播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的主力軍。第五次大規模滲透就是在改革開放後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湧入中國,深深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國人開始喝可樂了,中國人開始關注好萊塢了,中國人喜歡上NBA了,中國人愛上過洋節了,中國人的水平要用英語來衡量了,可見,第五次滲透的影響力大大超過了前四次的滲透,因為,它已經徹徹底底的征服了這個民族。 那麼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處呢?為什麼能夠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度?我認為有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們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為什麼說我們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們還是要從歷史方面來看。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開始分化為三個派別,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激進派,一個是中間派。保守派主張一成不變,繼續走老路子;激進派主張全盤西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落後的根源;中間派則認為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就能強國禦侮。一開始中間派掌權,開始推行所謂的「洋務運動」,但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證明中間派不足以改變中國現狀。於是激進派開始上台,發動了所謂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運動,中國的傳統文化被逐漸唾棄。新中國成立後,又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階級斗爭階段,特別是文革時期,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尤為嚴重。由於長期對傳統文化及傳統節日的輕視,使中國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滿足上的空虛。恰好改革開放以後,西方文化那種多樣性及多彩性,彌補了中國人長期壓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所接受,並迅速擴展開來。從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來說,西方文化是一種非常講究的文化,特別是文藝復興以後,給中世紀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優雅的元素,於是誕生了莎士比亞,達芬奇等一大批天才文藝作者。並且西方文化宗教氣氛濃厚,所以又給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層神聖神秘的外衣。這些原因都給嚴重缺乏文化寄託的中國人強大的新鮮感。正是由於以上種種原因,造就了中國目前洋文化流行的局面。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來面對這股越來越激烈的「洋流」呢?有些人認為應該全盤抵制洋文化,去年不是有十幾個名牌高校的博士聯名抵制聖誕節么,就是全盤抵制的具體表現。一些國家就非常的注重自己的本國文化,對外來文化有很強的抵制情緒,比如法國,法國人對於英語的滲透傷透了腦筋,並且經常製造一些法語詞彙來取代英語的單詞。但是大部分人對洋文化的湧入還是抱著理解寬容的態度。中華文化本來就是一個在不斷融合中產生的文化,所以文化的包容性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點。舉個例子,外國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少有國家境內流行著數種宗教而不發生沖突。中國就不一樣,境內有佛教,***教,道教,並且教派也不是單一的,就拿佛教來說,既有禪宗又有密宗,但中國就沒有出現教派沖突。還有,中國人信仰也有很大的包容性,即信菩薩又信神仙,信仰的雜糅一個很明顯的證據就是《西遊記》里道教神仙系統與佛教神仙系統的交流。這在外國的文學作品裡是極其少見的。所以包容性使中華文化最大的特點。所以我認為,面對滾滾而來的洋流,我們應該包容接受,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我們自己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在保存傳統文化和對待西洋文化上,日本人就做的非常好,因此我們應該像日本學習如何保護本國的傳統文化。近些年來,韓國利用中國對傳統文化的忽視,將中來自:索維爾研究及數據中心 最近十多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風」也開始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不僅漢語里多了很多的音譯詞,例如「摩登」,「可樂」等等。過西洋節也成了卷過上下所追逐的時尚風氣,就拿眼下的聖誕節來說,各家店鋪把小店裝飾的五彩斑斕,各種搞促銷活動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開始准備各式各樣精彩的活動,情侶們紛紛上街,學生們歡天喜地。這些現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滲透力。那麼西洋文化是什麼時候開始向中國開始滲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處呢?為什麼中國人那麼熱衷於過西洋節呢?下文我們來分析一下。 其實西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的影響在漢代就開始了,當時的羅馬帝國就與中國的東漢王朝開始了交往,這種交往的途徑就是通過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到了唐代以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頻繁,最重要的一個標志就是***的傳入,當時***在中國稱作「景教」,教徒一度發展到數十萬人,這是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滲透。但到了唐朝晚期,軍閥混戰,***在中國的發展逐漸走向了沒落。第二次滲透,是元朝。當時因為蒙古帝國的影響力,大批的西方傳教士湧入中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馬可波羅,他的《東方聞見錄》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中國成為西方垂涎的伊甸園從此開始。第三次滲透是在明末清初,時值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並開始向中國推廣西方的一些先進技術及先進理念,著名的有利瑪竇,湯若望等,可惜當時中國的統治者並沒有注意到這些人所傳達的東西,中國繼續沉眠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等到了第四次滲透,已經是鴉片戰爭以後了,中國開始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四次的滲透初期仍是外國人通過傳教向中國人灌輸西方的宗教哲學經濟政治思想,但到了後期,一批批愛國青年成為了傳播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的主力軍。第五次大規模滲透就是在改革開放後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湧入中國,深深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國人開始喝可樂了,中國人開始關注好萊塢了,中國人喜歡上NBA了,中國人愛上過洋節了,中國人的水平要用英語來衡量了,可見,第五次滲透的影響力大大超過了前四次的滲透,因為,它已經徹徹底底的征服了這個民族。 那麼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處呢?為什麼能夠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度?我認為有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們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為什麼說我們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們還是要從歷史方面來看。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開始分化為三個派別,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激進派,一個是中間派。保守派主張一成不變,繼續走老路子;激進派主張全盤西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落後的根源;中間派則認為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就能強國禦侮。一開始中間派掌權,開始推行所謂的「洋務運動」,但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證明中間派不足以改變中國現狀。於是激進派開始上台,發動了所謂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運動,中國的傳統文化被逐漸唾棄。新中國成立後,又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階級斗爭階段,特別是文革時期,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尤為嚴重。由於長期對傳統文化及傳統節日的輕視,使中國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滿足上的空虛。恰好改革開放以後,西方文化那種多樣性及多彩性,彌補了中國人長期壓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所接受,並迅速擴展開來。從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來說,西方文化是一種非常講究的文化,特別是文藝復興以後,給中世紀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優雅的元素,於是誕生了莎士比亞,達芬奇等一大批天才文藝作者。並且西方文化宗教氣氛濃厚,所以又給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層神聖神秘的外衣。這些原因都給嚴重缺乏文化寄託的中國人強大的新鮮感。正是由於以上種種原因,造就了中國目前洋文化流行的局面。

⑵ 西方傳統文化有哪些

古希臘民主文化
故羅馬法制文化

⑶ 中國傳統文化隨著西方文化影響而改變的有哪些

1.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平衡,以穩重、平和、和諧為特徵追求平衡.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小形成的—種特定的觀念、農業生產受季節變化和作物生長規律的制約,需要穩定的社會秩序;農業生產隨時面臨自然災害的威脅,需要人們團結合作,建構一種穩定、和諧的人際關系;農作物生長需要的自然氣候條件,各種氣象因素:光照溫度、防水等,都需要適宜,即「無過不及」。中國的傳統武術太極功,強調剛柔並濟,古人認為天地,陰陽,晝夜,都是相對,要保持他們的平衡。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平衡發展。孔子對「為人之道」提出「中庸」的思想:「君子中庸,小人反小廟」。明代理學家對「中庸」作了解釋:「中者,不偏不倚,元過不及」。即為人處世個能左、右偏激,需沿著正直的方向發展和前進。這種為人處世正直的認識,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共識,由此也養成了中華民族堅持原則,是非分明的優秀品德。中國的傳統飲食則具有「平衡」的特點,而且多為經驗型的。在古代,人們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將各種食物分為溫、熱、涼、寒,四種「屬性」,又稱「四氣」,且按味道分為辛、酸、甘、苦、咸等「五味」。中國傳統飲食的「平衡」,就是根據各種食物的「屬性」和「五味」,將不同的食物相搭配,使之實現「四氣」和「五味」的「平衡」。與之相比較,因為西方生活工作節奏快,方便快潔的就餐方式和缺什麼營養補什麼營養成為主旨,也表現了現實主義在飲食上的差別。2.西方傳統文化的特色:現實主義西方民族受畜牧業生產的影響,而形成了許多特有的觀念其中最突出和重要的是現實主義,即注審現實。

⑷ 求一份作文素材 有關於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的

江西是文化大省,在古代,江西文化發達。從全國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說江西是文化大省,這是因為江西歷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發源地的緣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雅片戰爭以後,遭受戰亂和帝國主義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壞,損失慘重。在廣大人民群眾努力下,還保存著相當豐富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現從總體上看,分如下十二個方面作簡略的介紹:
讀書成風
江西古代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不讀書,就不能傳承歷史文化。這種讀書的傳統起於何時呢?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學都好,但貌不揚,孔子不喜歡,於是離開孔子,「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後,作了自我批評,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後來,江西人建友教書院紀念他,他的墳墓在南昌二中校園內,文革時被毀(據《史記正義》說子羽墓在山東鄒城縣,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學校。江西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潛,即陶淵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學都非常好,魯迅稱譽他是「偉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他讀書馬虎。他的意思是指漢代經學家們大搞訓詁學,作繁瑣的考證,浪費大量精力時間,沒有必要,提出批評。他如果不「好讀書」,不認真讀書,怎麼能夠寫出那麼多好詩好文來呢!一篇《桃花源記》沒有人能超過,包括蘇軾這樣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達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國仿製的世外桃源勝境,竟有14處之多,還有人在繼續仿製。至於學習、模仿他的詩,那就更多了。陶潛讀書,有優良的家庭傳統。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幹人,陶侃的母親,是中國古代的四大母親之一。陶侃父親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發留賓」、「土碗送子」、「歸還干魚」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潛都有珍惜寸陰的精神和傳統。陶侃常說:「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陶潛在一道《雜詩》中也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歐陽修的母親,也是中國四大母親之一,歐陽修父親早逝,歐母「畫荻教子」,成為千古佳話。清代詩人、劇作家蔣士銓的母親,「鳴機夜課」,也是教子成龍的賢母。宋代時,饒州人讀書,蔚然成風,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的記載:饒州「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其美如此。」明代時,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誦相聞」,「人無貴賤,無不讀書」,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親督促兒子勤奮讀書的風氣,一直世代相傳。至今高考成績,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國前茅,繼承了二千多年讀書成風的優良傳統。
科舉成名
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安置官吏。科舉制規定:讀書數年的生員,在縣一級考試及格者為秀才,在州(郡)、隨後為在省一級考試及格者為舉人,在京城由禮部主持考試及格者為進士,其中由皇帝親試,確定為進士中的前三名者,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秀才、舉人、進士考試,原則上三年一輪,所以民俗有「狀元三年一個」的說法。考中進士者,一般可獲得知縣的職務,也即有七品官銜。通過文化考試,出任封建社會的官職,比由官員鄉紳推薦出任官職,顯然是一種進步。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詔,從光緒三十二年起停止科舉考試,改由學校教育代替科舉制度。由隋至清,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進士最多的縣是吉安縣,有500餘名,擁有400名進士以上的縣有南昌、吉水、豐城、安福、婺源等縣。這些縣在全國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縣。
作家成派
在歷代讀書成風的基礎上,江西的詩人、詞人、作家、戲劇家、文章家眾多。如《全宋詞》收入江西詞家174人,佔全書作者的12%,居全國第二位,略少於浙江。在眾多的作家中,開基立派的有:以陶潛為代表的田園詩派和隱逸詩派,以晏殊、歐陽修為代表的江西詞派,由歐陽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張以理入詩的宋詩派;由黃庭堅開創的倡導言必的據的江西詩派,由楊萬里首創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誠齋詩體,由文天祥、劉辰翁等興起的愛國詩體,由湯顯祖開創的以情代道的臨川劇派,由楊士奇等興起的整潔端正的館閣書體,由陳三立等興起的不推崇盛唐詩而模仿江西詩

⑸ 從古至今西方文化給傳統文化帶來的發現

中國文化的現代轉變受到西方文化的重大影響,但「現代化」絕不等於「西化」;「西化」又有各種不同的層次,科技甚至制度層面的「西化」並不是文化的核心。
現在一般深受西方論著影響的知識分子往往接受西方人的偏見,即以西方現代的價值是普遍性的(universalistic),中國傳統的價值是特殊性的(particularistic)。這是一個根本站不住的觀點。其實,每一個文化系統中的價值都可以分為普遍與特殊兩類。把西化與現代化視為異名同實便正是這一偏見的產物。
所以我們在討論文化的異同時,需要著眼於兩個方面:一是「價值的來源」;二是「價值世界與實際世界的關系」。
這兩個問題是一事的兩面,但後一問題更為吃緊。這是討論中西文化異同所必須涉及的總關鍵,只有先打開這一關鍵,我們才能更進一步去解說由此而衍生的、但涉及中國價值系統各方面的具體問題。
就第一個方面來看,僅從價值具有超越的源頭一點而言,中、西文化在開始時似乎並無基本不同。
的確,西方文化認為價值源於「超越的源頭」。具體來講,古希臘致力於通過理性尋求價值之源,無論是柏拉圖的「理念說」,還是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動因」,其努力都是逼出一個至善的、作為價值根源的「上帝」。很顯然,希臘人是靠「理性」追溯價值之源的,但人的理性並不能充分完成這個任務。不過,希伯來的宗教信仰恰好填補了此一空缺,即,它可將「上帝」作為價值之源提供給人們。在此意義下,西方文化之接受基督教,決不全出於歷史的偶然。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上帝正為西方人提供了他們所需要的存有的根據。

同樣,中國文化也認為價值有其「超越的源頭」。在中國,人間秩序和道德價值歸源於「帝」或「天」,因此才有所謂「不知不識,順帝之則」;「天生烝民,有物有則」之說。不過,從子產、孔子開端以後,「人」的分量加重了,「帝」或「天」的分量則相對減輕了。但是,盡管「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並不能因此說孔子否認「性與天道」的真實性。孟子說,「仁」、「義」、「禮」、「智」四端都內在於人性,而此性「乃我固有之也」,故「知其性,則知天矣」。後來,《中庸》說得更明白:「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總之,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價值之「超越的源頭」並不「起於人間」,而與西方同樣有超人間的來源。
我們在此毋須詳細分析「天」到底有多少不同的含義。我們所強調的一點只是中國傳統文化並不以為人間的秩序和價值起於人間,它們仍有超人間的來源。
就第二個方面來看,從超越源頭和人間世之間的關系著眼,中西文化確有很大不同。
中國人對於此超越源頭只作肯定而不去窮究到底。西方人的態度卻迥然兩樣,他們自始便要在這一方面『打破沙鍋問到底。
具體來講,在西方文化,「超越世界」和「超越性」的「上帝」表現出無限的威力,個人實踐社會價值或道德價值乃是聽從上帝的「召喚」。換言之,人必須遵行上帝所規定的法則,因為上帝不僅是「造物主」,也是宇宙價值的根源。
在中國文化,中國人自始至終便知道人的智力無法把「超越世界」清楚而具體地展示出來,故將它與「人間世界」聯系起來展現。也就是說,中國人用「道」來代表理想的「超越世界」,以人倫日用來代表現實的「人間世界」;「道」即在「人倫日用」之中,「人倫日用」不能須臾離「道」。
可見,如果說西方的「超越世界」與現實世界「涇渭分明」,那麼中國人的這兩個世界是「離中有合」、「合中有離」的。
西方哲學上本體界與現象界之分,宗教上天國與人間之分,社會思想上烏托邦與現實之分,在中國傳統中雖然也可以找得到蹤跡,但畢竟不佔主導的地位。中國的兩個世界則是互相交涉、離中有合、合中有離的。
正因為上述,西方文化表現為「外傾」的性格,中國文化則表現為「內傾」的性格。就中國文化的「內傾性格」來講,其內在力量表現在儒家「求諸己」、「盡其在我」和道家的「自足」等上面,佛教的「依自不依他」也加強了這種意識。客觀地講,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延續數千年,主要是受這種文化之賜。
然而,中國近代的思想界卻沒有看清上述情況,出現了亦步亦趨照抄西方模式的現象。不過,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與西方根本不同,這就決定了它無法亦步亦趨地照抄西方的模式。
具體來講,西方文化為「外傾性格」,故其歷史上出現了「文藝復興」問題和「啟蒙」問題。與此不同,中國的古典研究從來未曾中斷,自然不需要什麼「文藝復興」;中國並無信仰與理性的對峙,更不是理性長期處在信仰壓抑之下的局面,因此「啟蒙」之說在中國也是沒有著落的。
歷史地看,忽視中西文化之差異,「照抄」西方文化模式,不僅給中國文化帶來嚴重的負作用,也使得中國的現代化遭受了嚴重挫折。五四的知識分子要在中國推動「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這是把西方的歷史機械地移植到中國來了。他們對儒教的攻擊即在有意或無意地採取了近代西方人對中古教會的態度。換句話說,他們認為這是中國「俗世化」所必經的途徑。但事實上,中國的現代化根本碰不到「俗世化」的問題,因為中國沒有西方教會的傳統……

中國文化的病是從內在超越的過程中長期積累而成的。這與西方外在超越型的文化因兩個世界分裂而爆發的急症截然不同。中西雙方的病象盡有相似之處,而病因則有別。五四人物是把內科病當外科病來診斷的,因此他們的治療方法始終不出手術割治和器官移植的范圍。
而中國文化在現代化過程中實際上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個方面,中國文化與科學不存在沖突,此可利於現代化的實現。或者說,由於中國人的價值之源不寄託於人格化的上帝,其出於「天」而實現則落在人性之中,故中國文化對於現代化的觀念更容易接受。比如,在西方,因為有「創世」的神話,所以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引起強烈的抗拒,但它在中國的傳播卻完全沒有遇到阻力。中國文化中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是另一問題,但是它對待科學的態度是開放的。
另一個方面,中國文化更重視「人的尊嚴」,此是現代化之重要內容。
在西方近代「世俗化」的歷史進程中,雖然人文主義者率先提出「人的尊嚴」的觀念,但傾向宗教或形而上學的人往往把人的本質舉得過高;傾向無神論、唯物論或科學的人又把人性貶得過低,故「人的尊嚴」始終難以建築在穩固基礎之上。所謂「人文主義」(humanism)在西方思想界一直都占不到很高的地位。這是西方在俗世化過程中建立「人的尊嚴」所無法避免的困難。
與之不同,「人的尊嚴」的觀念在中國文化中自孔子以來便牢固地建立了,兩千多年來不但很穩定,而且遍及社會各階層。在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中,人的尊嚴的觀念是遍及於一切人的。所以僅就人的尊嚴一點而言,中國文化早已是現代的,不必經過俗世化才能產生。
總之,基於上述這樣兩個方面,從實質方面看,中國的文化價值一直到今天也還是充滿著活力的。

⑹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傳統文化有何差異

1、中國文化重人性,西方文化則重理智。

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愛人」,孟子曰:「仁也者,人也」。所謂人就是指人際關系,中國講究禮節,注重孝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級秩序,要求臣忠於君,子孝於父母,弟尊敬兄長,等等,否則為「不仁」。

然而,西方的文化則偏重於理智、理性,認為理智應該而且能夠控制情感,人應該控制自我的慾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的份量大於人情的份量。「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這一哲理名言充分體現了西方對理智的偏重遠遠大於對人情的重視。

2、中國人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天人合一」,西方人強調「人為萬物之靈」,自然不過是人的陪襯。

西方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往往注重個人和物質利益,強調對自然的索取和征服,認為人有能力而且必須征服自然以獲取生存的條件。

而中國人從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天、地、人一統於道」,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德自然」。

3、從語言角度看,漢語是非形態語,西方語言為形態語。

西方文字是由單個字母組成的流線性的文字,它以形統意,通過嚴密復雜的形態變化來表達意思。在句法上只要是主謂結構都是句子,也只有主謂結構才是句子。

而漢語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方塊字,方塊字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語意意思,漢語言是以意統形的,句子的句法、組織結構和語義根據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來安排,而且在漢語中沒有主語和謂語的句子是隨處可見的,所以漢語組織以達意為主,不滯於形而以意統形。

西方流線性的語言和文字相應於西方人單向性的思維模式,他們強於分析、邏輯。中國文字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講究整體性與立體性,體現了中國人立體的思維模式。

4、西方重物質,中國重精神。

在西方人眼裡,物質的滿足是相當重要的,從西方的殖民史可以看出,西方人對於物質的追逐簡直不擇手段,對物質的追逐,對感官刺激的尋求,一度使西方人感覺迷茫。相反,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重精神,注重精神上的滿足。

5、西方重個人主義,中國文化重集體主義。

西方自從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以來,自由、人權、平等、博愛等思想深入人心,西方的精神強調個體的自由,注重個體的奮斗,個人的權利。私人的權利與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甚至會為個人的私利而不顧國家之利益。

而中國文化重集體主義。從古至今,家國思想貫穿人心,一個與眾人格格不入的人在中國是沒有出路的。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集體主義更是深入人心。

中國人的行為注重的是以大局為重,不以自我的私利而去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強調集體至上的原則,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必要時要犧牲個人利益而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

⑺ 「西方傳統文化」有哪些

文化形態的東西之所以能夠傳承下來,必須通過兩種途徑(或形式):一是「民族凝聚的形式」,二是「個體轉換的形式」。這兩種形式彼此呼應,構築成一個穩固的文化觀念傳承體系。任何形態的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文化,它是適應民族生存的特點而形成發展的,它往往凝聚為民族特有的國民性格和社會心理意識。不同時期、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甚至非常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文化類型。但是,民族精神和社會心理必須通過具體的活生生的個體生命的存在得以凸顯,一切自然的、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意識形態的歷史,都要經由「個體」思維的反饋、轉換、過濾、篩選等活動,才能獲取其嶄新的思想內容和理論價值。缺少「個體」這一現實媒質,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在自然-社會-歷史所建構的三維文化背景中,與歷史發展相伴隨的文化成為對人們影響最大的文化背景,歷史形成的文化氛圍每時每刻都在塑模著符合文化類型的人格,每個個體也以自身的心智去建構、維系、支撐傳統文化的平衡與存在。傳統文化時時刻刻在影響人,改造人;人又在既定文化環境中保存、再造傳統文化,保存、再造的過程也就是傳統文化不斷得以延續流傳的過程。這樣,傳統文化就形成了一個自我更新的內在動因、內在機理、內在規律,世世相傳,代代相繼。

⑻ 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點是:維護專制,壓抑人性。西方文化的根本特點是,注重建設公平公正的社會,解放人性。

中國傳統文化偏重實際、輕視思辯。不喜歡探究與實際無關的抽象概念,而把對人際關系的注意和研究放在首要地位。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世倫理。中國傳統文化的惡果之一,就是使中國人變得虛偽自私,圓滑世故。

西方文化重視實際,也重視精神的價值。尤其重視哲學和宗教,把對美好社會和人類本性的探究放在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尊重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社會倫理和人道主義價值觀。西方文化的成果建成了一個較為公平、公正的社會。

中國傳統文化,在人與社會的關繫上,主張人適應社會,關注的是人的處世,是人的修行。然而離開美好社會,去適應一個專制社會,結果只能造就一代又一代萎靡畸形的中國人。中國傳統文化結晶出一套關於畸形人格的個人倫理。

西方文化,在人與社會的關繫上,主張社會適應人,關注的是社會的公平,社會的改造,讓社會符合人性。所以,既改造了社會,又促進了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健康發展。西方文化結晶出一套關於公平社會的社會倫理。

今天,中國人要建立自己的精神大廈。靠幾片破舊的秦磚漢瓦,決然不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兩種文化的優劣,以西方文化的精華(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普世價值)為主,同時吸取中華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才能讓中華文化真正地崛起。
一公斤和一厘米, 哪個溫度高?

這顯然是一個很無厘頭的問題,一個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不會費心去討論的問題.理由很簡單: 公斤和厘米,根本就不在一個度量單位下,怎麼比較?

可是,類似的邏輯,僅僅是看起來稍微復雜了一點,就讓幾位貌似是高手的ID們爭論不休了.他們爭論的是: 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哪個更先進?

竊以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於自然科學存在一個獨立於學科之外的客觀的衡量比較體系,也就是數字的"多"和"少". 100比99多,無論從物理意義上,化學意義上,還是信息學意義上,100都比99多.所以,從自然科學角度,我們可以比較哪種機器的工作效率高--每小時生產出的零件"多"的那一台; 也可以比較哪個國家的經濟表現優秀--每年GDP"多"的那一個.

但是,社會科學並不存在這樣一個客觀的,獨立於學科之外的衡量比較體系.孔子和柏拉圖誰更偉大? 曹雪芹和莎士比亞誰的文採好? 各位可以就類似問題繼續爭論,本人很樂觀很自信地估計,各位爭論到鬍子白了也爭論不出來個所以然.正如各位現在正在津津樂道地爭論的那個話題: 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哪個更先進?

和本文一開始舉的那個例子一樣,比較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誰更先進,就象比較一公斤和一厘米哪個溫度高.在不存在同樣的度量單位的情況下,這樣的比較無疑是很可笑的.

文化本身,是含有對自身認可的度量衡的.比如中國文化,就更看重感性方面的人自身的修身養性,以及與大自然和和諧互動;而西方文化,則更偏重於理性方面的效率最大化.

因此,以西方文化的度量衡來看,西方文化當然是優於中國文化的,因為它比中國文化更有效率. 同理,以中國文化的度量衡來看,中國文化則遠遠先進於西方文化,因為它比西方文化更和諧. 正如我們看到,持有"西方文化先進論"的朋友們,有力論據就是西方的物質文明極大發達;而他們的反方,則堅持認為中國文化在"德"的方面佔有至高點.

這不是雞同鴨講嗎? 這不是兩幫人在埋頭研究"一公斤和一厘米哪個溫度高"嗎? 一方說: 公斤的溫度高,因為公斤重! 另一方說: 厘米溫度高,因為厘米長!

閱讀全文

與有哪些西方文化正取代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