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彝族人文化怎麼樣

彝族人文化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7-26 22:15:52

㈠ 彝族的飲食文化如何

沒到過彝族,彝族的飲食文化如何?彝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西南地區豐富的物產資源為彝族人提供了種類多樣的烹飪原料,為彝族的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下面我們來看看彝族的飲食文化如何吧。

一、蕎麥在彝族人飲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蕎麥可以說是彝族先民們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之一了,根據《物始記略·農事的根源》這本彝族古書中的記載,彝族人是在類似於古代先知的帶領下,開始發現和種植蕎麥的。彝族人還有俗語:「吃了蕎粑粑,翻山越嶺也不累,吃了蕎粑粑,喝酒也不怕」

茶在彝族人的生活中,或許沒有酒重要,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物始記略》中記載:「異味的苦葉,遮天蔽日……盛名東方傳,寶樹在西方,匯集到彝地」,茶,可以說是彝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㈡ 彝族的文化

彝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員,擁有淵遠的歷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風情。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彝族人民養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民族節目燦爛多姿。此外,他們還擁有獨特的飲食、起居、婚喪、服飾,待客及慶典禮儀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的文明之韻味。

(一)歷史悠久的彝族文字

彝文的起源和歷史,說法很多,迄今無定論,傳說有畢阿史拉則(1500年前)在大森林聽神鳥傳經記寫畢摩經書一事。據彝族譜系,畢阿史則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縣人,涼山解放後仍有石砌經庫,(「文革」中被毀),其可推至漢晉時期。到隋唐時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規模,後世又續有增補,明清時代已相當發展,現在遺存的許多彝文碑刻,經典抄本,都是這段時間的產物。到目前為止各地的彝文總數在萬字左右,但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統一的彝文規范方案,簡化統一的819個單字。

(二)彝族古老的神話和傳說故事

彝族民間流傳著大量的神話和傳說,其中最具代表性並有彝文記錄的是從史詩《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話。史詩敘述了宇宙的變化,人類的起源,祖先的遷徙等12個方面的內容。這些故事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它以磅礴的氣勢,生動的形象,樸素的語言,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初期的一些背景。

(三)彝族音樂

彝族音樂豐富多彩,歌曲、舞蹈、器樂優美動人,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
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
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種曲調,如「牛牛俄」,「阿莫尼惹俄」等。
雅,這是一種獨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種或遊玩演唱。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達渴望自由、愛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左,彝族稱阿絲木莫左,是一種婚禮歌。
格,又叫策格或承阿古格,一種悼念死者或祭祀活動時演唱的歌曲,也是因為「阿古阿……哦嘆嘎啦」為每段開頭而得名。這是一種合唱的歌曲,一般以十人為一隊,列隊邊舞邊唱,歌詞由領唱者即席創作,一般是主客雙方各自組隊演唱,參加者女均可。
樂器,彝族的民樂器較豐富,常見的有口弦、月琴、胡琴、笛子、嗩吶、葫蘆笙、皮鼓、銅鈴以及木葉等,而以口弦、月琴和笛子流傳最為廣泛。
彝族傳統的舞蹈有:節日舞、婚禮舞、悼念舞、或喪事舞、宮廷舞和鈴鼓舞、勞動舞和征戰舞、對腳舞、趕街舞、手帕舞、手鐲舞、輪翻舞等。
節日舞主要有歡度火把節跳的「都火舞」。這是一種大型的女子集體舞。舞蹈隊形有圓圈式和雙行橫隊排列式兩種,而以圓圈式為主。一般以三至五十人組成,每圈有一人領舞領唱,其餘舞伴都尾隨其後邊唱邊舞,同時,每人左手持一把傘,右手拉著前面一人的衣襟,形在一個個舞圈。一個火把場上,往往都有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這樣的舞圈在跳舞。參加跳舞可達數百人、數千人之多。這是涼山彝區火把節上最為壯觀的場面之一。

(四)彝族美術

彝族的美術,在勞動人民長期的積累和創造下,取得一定的成就,並別具風格。
繪畫,涼山彝族沒有專門的繪畫藝術,僅在畢摩的經書可以看到日、月、人、雞、蟲等圖形,所畫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形,所畫人物則系神話傳說中的神人支格阿龍。傳說支格阿龍曾經射日月,並將地上的動物打小,因而在畫支格阿龍的時候,伴隨畫日、月、人、雞、蟲等。這些由點、線組成的白描,給人一種原始古樸的美感。
雕刻,過去彝族的統治階級的房屋、屋基、柱礎、檐柱和鍋庄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案。此外在常用的寶劍、長刀柄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麗的花紋。
刺綉,涼山彝族婦女擅長刺綉,常常在擦爾瓦、頭巾、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掛袋、煙荷包、腰袋等上面,多以黑色或白色為基礎,配上紅綠黃等五色花線,綉上流雲紋、方勝紋。花邊圖案主要有以下幾種:以天象日、月、星、雲、彩虹為圖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等為圖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為圖的;以動物雞冠、牛眼、羊角以及獐牙為圖的;以植物的某一部分為圖,如花葉圖等。各種圖象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豐富多彩。彝族婦女還常用「貼花」作裝飾,以五彩色布剪成美麗的花紋和線條,鑲於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煙荷包、腰帶上,千變萬化,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銀器工藝美術,常見的有各種銀領花,銀戒指、銀手鐲以及銀耳環等。有的土司和黑彝奴隸主還製作有打仗用的銀護臉、銀護腿等。這些銀制工藝品相當精緻美觀,上面還裝飾著許多圖案花紋,具有很高的水平。

(五)彝族習俗

獨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風情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文明之韻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獨特多姿的民族風情,體現在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飲食
彝族有偏愛吃粑粑的傳統習慣,粑粑多以玉米、蕎麥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圓,重約半斤,而以「略粑」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殼後,再加水細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細膩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節或貴客臨門時特意製作,被視為高級食品。
彝族飲酒,習慣喝「轉轉酒」,但凡賓客至或喜慶節日,有的節會議事皆飲酒。飲酒時,數人或者數十人團團圍坐,一座用一酒器輪飲,一次喝一口,團團轉,直喝到酒醉方休。興來時則豪飲,不論一碗半樽可一氣喝下,以顯示豪爽氣概。
彝族群眾特別好客。不論走進誰家,不管是否親友或是相識,只要說出姓名、家支,都會受到熱情接待。按家境條件盡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並留住宿,從不索取報酬,而且誠摯大方。對親友貴客殺雞、殺羊招待。對特別尊貴的客人,如條件許可,還要殺牛招待。殺雞招待是最輕的,也要把全部雞肉端上桌先請客人吃,並請客人吃雞頭,看財喜。殺豬殺羊除招待客人吃飽吃好外,還要送豬頭半塊,羊胛肉一塊讓客人帶走,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熱情。

彝族房舍
房屋的宅基地,多選擇居高臨下有險可據的小山頭或山坡平地處。古時,彝族因生產生活因素,常遷徙。富裕之

50回答者: 妙酒 - 中級經理 八級 2007-2-7 22:56

我來評論>> 相關內容
�6�1 需要彝族文化\風景\風情描寫,很重要,急啊!!!! 2 2008-7-21
�6�1 彝族畢摩文化特徵與內涵 2007-4-20
�6�1 彝族文化藝術價值 4 2007-3-12
�6�1 影響傣族和彝族飲食文化的因素 9 2008-6-16
�6�1 了解彝族文化:現代彝族孩子的整體受教育程度怎麼樣? 2007-11-7
更多關於彝族文化的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彝族 文化
其他回答 共 2 條
彝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員,擁有淵遠的歷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風情。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彝族人民養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民族節目燦爛多姿。此外,他們還擁有獨特的飲食、起居、婚喪、服飾,待客及慶典禮儀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的文明之韻味。

(一)歷史悠久的彝族文字

彝文的起源和歷史,說法很多,迄今無定論,傳說有畢阿史拉則(1500年前)在大森林聽神鳥傳經記寫畢摩經書一事。據彝族譜系,畢阿史則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縣人,涼山解放後仍有石砌經庫,(「文革」中被毀),其可推至漢晉時期。到隋唐時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規模,後世又續有增補,明清時代已相當發展,現在遺存的許多彝文碑刻,經典抄本,都是這段時間的產物。到目前為止各地的彝文總數在萬字左右,但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統一的彝文規范方案,簡化統一的819個單字。

(二)彝族古老的神話和傳說故事

彝族民間流傳著大量的神話和傳說,其中最具代表性並有彝文記錄的是從史詩《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話。史詩敘述了宇宙的變化,人類的起源,祖先的遷徙等12個方面的內容。這些故事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初期的一些背景。

(三)彝族音樂

彝族音樂豐富多彩,歌曲、舞蹈、器樂優美動人,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
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
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種曲調,如「牛牛俄」,「阿莫尼惹俄」等。
雅,這是一種獨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種或遊玩演唱。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達渴望自由、愛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左,彝族稱阿絲木莫左,是一種婚禮歌。
格,又叫策格或承阿古格,一種悼念死者或祭祀活動時演唱的歌曲,也是因為「阿古阿……哦嘆嘎啦」為每段開頭而得名。這是一種合唱的歌曲,一般以十人為一隊,列隊邊舞邊唱,歌詞由領唱者即席創作,一般是主客雙方各自組隊演唱,參加者女均可。
樂器,彝族的民樂器較豐富,常見的有口弦、月琴、胡琴、笛子、嗩吶、葫蘆笙、皮鼓、銅鈴以及木葉等,而以口弦、月琴和笛子流傳最為廣泛。
彝族傳統的舞蹈有:節日舞、婚禮舞、悼念舞、或喪事舞、宮廷舞和鈴鼓舞、勞動舞和征戰舞、對腳舞、趕街舞、手帕舞、手鐲舞、輪翻舞等。
節日舞主要有歡度火把節跳的「都火舞」。這是一種大型的女子集體舞。舞蹈隊形有圓圈式和雙行橫隊排列式兩種,而以圓圈式為主。一般以三至五十人組成,每圈有一人領舞領唱,其餘舞伴都尾隨其後邊唱邊舞,同時,每人左手持一把傘,右手拉著前面一人的衣襟,形在一個個舞圈。一個火把場上,往往都有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這樣的舞圈在跳舞。
(四)彝族美術

彝族的美術,在勞動人民長期的積累和創造下,取得一定的成就,並別具風格。
繪畫,涼山彝族沒有專門的繪畫藝術,僅在畢摩的經書可以看到日、月、人、雞、蟲等圖形,所畫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形,所畫人物則系神話傳說中的神人支格阿龍。傳說支格阿龍曾經射日月,並將地上的動物打小,因而在畫支格阿龍的時候,伴隨畫日、月、人、雞、蟲等。這些由點、線組成的白描,給人一種原始古樸的美感。
雕刻,過去彝族的統治階級的房屋、屋基、柱礎、檐柱和鍋庄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案。此外在常用的寶劍、長刀柄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麗的花紋。
刺綉,涼山彝族婦女擅長刺綉,常常在擦爾瓦、頭巾、衣袖、衣領、衣大襟、褲腳、掛袋、煙荷包、腰袋等上面,多以黑色或白色為基礎,配上紅綠黃等五色花線,綉上流雲紋、方勝紋。花邊圖案千變萬化,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銀器工藝美術,常見的有各種銀領花,銀戒指、銀手鐲以及銀耳環等。有的土司和黑彝奴隸主還製作有打仗用的銀護臉、銀護腿等。這些銀制工藝品相當精緻美觀,上面還裝飾著許多圖案花紋,具有很高的水平。

(五)彝族習俗

獨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風情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文明之韻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獨特多姿的民族風情,體現在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飲食
彝族有偏愛吃粑粑的傳統習慣,粑粑多以玉米、蕎麥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圓,重約半斤,而以「略粑」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殼後,再加水細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細膩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節或貴客臨門時特意製作,被視為高級食品。
彝族飲酒,習慣喝「轉轉酒」,但凡賓客至或喜慶節日,有的節會議事皆飲酒。飲酒時,數人或者數十人團團圍坐,一座用一酒器輪飲,一次喝一口,團團轉,直喝到酒醉方休。興來時則豪飲,不論一碗半樽可一氣喝下,以顯示豪爽氣概。
彝族群眾特別好客。不論走進誰家,不管是否親友或是相識,只要說出姓名、家支,都會受到熱情接待。按家境條件盡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並留住宿,從不索取報酬,而且誠摯大方。對親友貴客殺雞、殺羊招待。對特別尊貴的客人,如條件許可,還要殺牛招待。殺雞招待是最輕的,也要把全部雞肉端上桌先請客人吃,並請客人吃雞頭,看財喜。殺豬殺羊除招待客人吃飽吃好外,還要送豬頭半塊,羊胛肉一塊讓客人帶走,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熱情。

彝族婚俗
峨邊彝族的婚姻嫁娶習俗,在民主改革以前,實行彝族內部通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轉房、贅婚等婚姻制度,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也存在父母包辦、媒妁之言、買賣婚姻的現象。從訂婚到結婚過程中保留著具有民族特色的婚嫁禮儀和形式。

彝族葬俗
彝族對死者,普遍進行火葬,但對尚未長牙的死嬰,則實行土葬。

彝族歲時節俗
涼山彝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兩個:一是彝族年節,二是火把節。
峨邊彝族的年節:涼山彝族年是彝族的太陽歷,一年為十個月,在年終的一個月相當於農歷的十月,也是彝區秋收結束之際,彝族各個村寨選定一個吉日,一般在十月初一至十五之間的3天時間,就是彝族過年的日子。
在過年的前一天是除夕,家家戶戶大搞衛生,掃盡地面,清洗傢具。過年的第一天凌晨,有條件的家家戶戶殺過年豬,按崇敬祖先和尊敬老人的傳統習慣和規距,過年首先從村寨最受尊敬的長者之家殺豬起。然後各戶依此宰殺。豬殺死後,取出膽、腰、脾、胸肉、煮熟切塊與蕎粑盛入高腳木盆,再用一塊燒紅的山石,投入一碗清水之中,產生蒸汽上繞三圈,意為除污去穢,然後斟上泡水酒並肉盆一道獻於內室祭台上,舉行迎祖儀式。
三天以後,開始走親訪友,到遠處親戚家拜年。已出嫁的姑娘帶著酒、豬頭肉等禮品回娘家,看望父母。約五六天後,過年才完畢。

(六)彝族信仰

彝族篤信精靈,崇拜祖先,認為萬物有靈,然而沿未發生偶象崇拜,也未形成一個主宰一切的大神。他們認為人是有靈魂的,人死後靈魂單獨存在,而且變成了鬼,到處游盪,常常作祟,加害於人,因此要及時請巫師來驅鬼。彝族人民還相信整個大自然中無處不有神靈存在,地有地神,日月而且諸如雷電、草木、岩石、衣服、首飾都由神靈主宰。在眾多神靈中最崇拜是山神。彝族人民相信自然巫術,彝族的巫術主要用於除邪驅鬼,詛咒仇人。彝族群眾凡遇不吉利事,特別患了疾病,便認為是鬼找著了,因此請來畢摩或蘇業,從事「做和尚」或「打鼓鼓」活動。通過畢摩或蘇業念經驅鬼,或殺豬或殺羊,以示豬羊作了主人的替身,或者是鬼被驅趕逃走,病也隨之除了。

對我有幫助

㈢ 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同胞好不好相處,當地的文化,風俗習慣怎麼樣

彝族同胞熱情好客、沒有邪惡之心、特單純!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中國四川省南部,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北段,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北起大渡河,南臨金沙江。這里是中國彝族最大的聚居區。一般簡稱為涼山州或涼山。
彝族的忌諱
彝族群眾最恨別人叫他們「老彝胞」和「蠻子」,他們認為這種稱呼是對他們的最大污辱。到彝族群眾家裡作客,要坐在鍋庄 (即火塘)的上方或右方,不能坐在堆放東西和睡覺的下方和左方。忌用腳踏在鍋莊上,更不準從鍋莊上和堆放的柴上跳過。彝族對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他們給你東西吃,你必須吃,即使不會喝酒也要少喝一點,表示謝意。不然,就認為你看不起他們。彝家給你吃的東西,只准在那裡吃,不準帶走。否則,就會說你對人不講義氣。
忌戲耍動頭;眾人面前說臟話;彝族家有病人時忌說死傷之類的話;忌說「殺年豬」,而要說「抓年豬」或「拿年豬」;忌對嬰兒用「胖」、「漂亮」、「重」之類的贊詞;忌夜間吹哨;忌拿靈長動物(熊、狗、猴、貓等)肉進屋,也忌食其肉;不論男女,忌跨火塘;禁婦女跨越男人;忌婚喪嫁娶日宰殺山羊;忌以苦蒿桿做筷子及打人;忌從客位方燒蕎粑;火燒蕎麥粑從炎塘里拿出時,忌馬上翻動及用棍棒穿通;禁食馬、騾、狗、猴、烏鴉、蛇、蛙肉;忌作客不留肉;忌將飯端給主人;忌把鋤頭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內將鋤或斧子扛於肩上;有孕之婦忌給新娘梳頭,也忌給新娘縫嫁裝
「天菩薩」又稱「指天刺」。是指彝族男子頭頂上的頭發編成的小辮。習俗認為這是本人尊嚴的象徵。內藏「天神」,主宰著本吉凶禍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故他人不得隨意觸摸,如被人觸摸了「天菩薩」。本人會以為是件倒霉的事,是凶禍的徵兆, 要與之相搏鬥。犯忌者也會認為是自己輸了理。如果雙方是同等級的,要主動打酒賠禮。如果犯忌者身份低下,輕則殺豬、羊宰牛,大辦酒席賠禮請罪;重則還會被斷臂,甚至被處死其是婦女,更不能亂摸男子的「天菩薩」。如果婦女觸摸了「天菩薩」,那是對「天菩薩」的褻瀆和觸犯,將對男子終生不利。除了女士殺雞買酒當眾賠禮道歉外,「天菩薩」還必須剃掉。否則死後不得升天。彝族男子即使是仇敵相互械鬥時,雙方也嚴禁觸動對方的「天菩薩」。否則,也要砍去犯忌者的手臂。

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魂的信仰。

①彝族是個崇火的民族,認為火給人類帶來了光明、溫暖、熟食、擺脫了野獸的攻擊等。彝族堂屋的火塘在人們生活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正因為他們一生都離不開火塘,於是便產生了對火塘的崇拜。彝族把火視為驅邪消災和帶來吉祥幸福的神聖之物,在節日里,人們燒起篝火,圍火彈琴唱歌,踏歌起舞、盡情歡樂、對火的崇拜,還使他們離開人時,也要有火為伴。在火葬中讓魂歸祖宗發源地,而家人為死者設置的靈牌,則要安放在火塘旁邊的正面牆上。

②彝族還有崇拜黑虎的宗教信仰,並把黑虎視為本族的圖騰和祖先。彝民對黑虎的崇拜觀念還擴大為對黑色的崇尚之俗,認為祖先靈魂喜歡黑色,於是蓋好新房後,要把房子用煙火薰黑方可遷入居住。火葬俗:彝族葬法新異多樣,有樹葬、陶器葬、岩葬、火葬、棺木土葬等不同葬式。尤以火葬和棺木葬為常見

食俗
彝族是西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幾個省。雲南彝族占 2/3,由於居住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極為豐富,以農業為基礎的彝族多種植玉米、土豆、大麥、小麥和蕎麥。蔬菜也較為豐富。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的彝族喜歡養羊,尤以小涼山的彝族養羊最多。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時有一些特殊的習俗:羊肝、羊胃先用來祭祀祖靈,然後燒食,也有的生食;羊腦給老人吃;處於生育期的婦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蘿卜絲拌後腌做鹹菜,放在飯上蒸熟吃,味道特別鮮美。 彝族吃雞也有一些講究。一般吃清燉,用陶鍋煮,不用刀切。煮熟後用手將雞撕成條塊,蘸辣椒、花椒汁食。雞頭由老人吃,並要看卦(雞腦的形狀)。 彝族喜歡喝酒,酒分甜、辣兩種,過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釀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釀制。有「客人到家無酒不成敬意」的傳統。 彝族在過年過節時都要椎牛打羊,宰豬宰雞,而平時一般很少動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殺年豬的食俗,一半留給自己吃,另一半送給岳父岳母。年豬多用來腌制,掛起來,陰干後成為臘肉或火腿。過年節時還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壇壇酒、泡水酒、酒茶。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時,家家戶戶宰羊殺雞,煮新蕎麥飯。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潑撒,表示祭祀,祈求莊稼好,無災無病。晚上,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以驅散蟲蛇和害蟲。廣西彝族在九月初一過打粑節時有"嘗新"習俗,即吃新稻穀。這些都是節日喜慶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禮儀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來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規格或大或小,以椎牛為大禮,打羊、殺豬、宰雞漸次之。打牲時,要將牲口牽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稱打牲,其手法極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剝。宴客時的座次順序有一定的慣制,一般圍鍋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讓坐於鍋庄之上首,彝稱「呷爾果」處;評價陪坐於鍋庄之右首,彝稱「尼木」處;幫忙者、婦女和親友則坐於鍋庄下首,彝稱「呷基果」處。客人多時,順延至右側。 行酒的次序依據彝諺「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後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輕人的」,端酒給貴賓後,要先老年人或長輩,次給年輕人,人人有份。在農村無論婚喪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習俗。即早上六碗萊,如水豆腐、紅燒豬肉、回鍋肉、白菜粉條、豬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萊,如黃條、紅燒肉、,縐沙(炒肉皮)、千張肉、涼白肉、燴臘腸、花生等,經濟寬裕的還要燉上一碗雞。彝族擅長烤、炸、煮、拌等烹調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製作乳餅而聞名。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飲酒,他們喝酒時,常先把酒倒進大碗里,你喝一口遞給我,我啜一口傳給他,大家依次輪流喝著這一碗酒。於是,人稱彝家這種喝酒方式為「轉轉酒」。

彝族熱情好客。他們宴客時,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讓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同時,就餐後告辭時,客人要贈送一些禮物或留下一些錢,以示答謝。

「姑娘房」
彝族男女的婚戀:「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風俗。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一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其中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說愛。他們在一起吹響蔑,對調子,互訴愛戀之情。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並無拘束。一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徵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雙方父母一般不會干涉兒女們的選擇。雲南小涼山彝族的婚禮相當別致。結婚時,男方要備馬,攜帶酒、布、肉、養面等禮物去迎新娘。女方村裡的姑娘,可使出渾身本事向迎親的客人潑水,捉住拚命戲樂。送親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門前,要到太陽落山方可進門。進門前,由一人托著裝有羊肉、養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頭上繞一圈,以示婚後生活富裕。然後,新娘由表兄弟背進屋去。
「跳菜」
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著上菜。它是雲南無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間一種獨特的上菜形式和宴賓時的最高禮儀,是舞蹈、音樂與雜技完美結合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文化。 宴賓時,通常用方桌沿兩則一溜擺開,賓客圍坐三方,中間留出一條"跳菜"通道。三聲大鑼 拉開"跳菜"序幕:大鑼、蘆笙、三弦、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在姑娘小伙「嗚哇哩——噻噻」的吆喝聲中,只見頂著托盤的彝家男子雙手拱揖,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一個人頭頂和雙臂各撐一菜盤(共24碗)緊隨其後入場。他們合著古樸純厚的民樂協奏曲,臉上作著滑稽州怪相,跳著歪來復去而又輕松、優美、流暢、連貫的舞步,一前一後登場。兩位手舞毛巾的搭檔,則怪態百出,形如彩蝶戲花般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為其保駕護航。 一對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檔把32碗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規矩逐一落桌,絲毫不亂。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婦女地位較低。遺產由諸子平分,絕業一般歸近親所有。彝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此俗在涼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繼續到建國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較高的聘金,交錯從表婚比較流行,夫死實行轉房。建國前雲南部分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彝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婚。歷史上彝族多實行火葬,建國前,涼山及雲南沿金沙江一帶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上葬。

婚俗
彝族是一夫一妻制。有很多自己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
定親及娶親
一般是青年男女定親後,男方請人去和女方父母說親,只需帶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後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親,一般是帶二三丈布,布和錢都是給女方的。過了三個月,男方還要買三支青布或藍布、一塊肉、一瓶酒去女方家,這些東西都是給女方父母的,稱為「遞小禮」。男方請畢摩擇日子,擇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這次去,給女方買點結婚用品,稱為「壓八字」。女方的父母為孩子准備嫁妝。男方在討親時,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頭、鞋子、針線等,由作陪郎的娶親人背到女方家。這些東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請個歌師來喝「娶親歌」時,唱到一樣才拿出一樣。如果歌師唱錯,娶親人便將唱錯的東西拿出來在歌師眼前繞三轉,笑眯眯地裝進自己的包包,不給新娘,也不還新郎,娶親人自己得。如果歌師要的東西唱准確了。娶親人拿不出來,歌師就用一個簸箕在娶親人頭上打三下,引得客人們鬨堂大笑。娶親人和女歌師對唱下去,女歌師要把娶親人唱敗,娶親乖乖地把背籮放在堂屋中間。然後,女歌師唱著褲子就拿出褲子,唱著衣褂就拿出農褂。二、迎賓禮彝族人十分好客,熱情勸客人飲酒。凡是到彝家作客,主人都要拿出酒來,相對舉杯,席地而坐,一邊傾心相談,一邊勸酒說:「地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沒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沒有錯喝的酒。喝吧;盡情地喝!」直到客人醉倒了方不再勸。每逢過年過節,彝家的阿妹子(姑娘、婦女)就抱著一壇酒,插上幾支錦竹桿或麥桿,站在家門口的路邊上。凡是來往行人都要勸你拿著桿桿從罐里吸飲過酒後才讓你走路。人們稱:「甜不過彝家一杯酒,好不過彝家人的心!」
服飾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類型,各種類型又可分為若乾式樣。這里介紹其中幾種。
涼山型
主要流行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鄰各縣,以及雲南省金沙江流域。由於大小涼山天塹壑障的隔絕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特定歷史階段上的社會形態一一奴隸制,其服飾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持了傳統服飾的文化特徵。 涼山男女上衣均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套氈襪。男子發式為傳統的「天菩薩」,即蓄一綹長發椎髻於頭頂頭,大多頭上盤纏黑色或深藍色長巾,且常裹成一尖錐狀,斜插額前,稱為「英雄結」,左耳戴蜜臘珠、銀耳圈等飾物。下著長褲,並因語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褲腳之分,佩飾最富特色即為「圖塔」,是斜挎於身上的佩帶,用細牛筋編織成帶,帶面鑲以白色硨磲片。婦女著裙,戴頭帕,生育後戴帽或纏帕。雙耳佩銀、珊瑚、玉、貝等耳飾,重頸部修飾,戴銀領牌。下著百褶長裙,成年裙分為三節,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多皺褶。多在腰際佩掛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下端綴以五色飄帶,用於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針筒以及裝飾過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飾的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喜用黑、紅、黃等色,其工藝可用挑、綉、鑲、滾等多種技法,火鐮、羊角、蕨芨草等圖案是其傳統紋樣,下分依諾、聖乍、所底三個樣式。

雞冠帽
雞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雞冠形狀,再用1200多顆大小銀泡鑲綉而成,戴在頭上像一隻「喔喔」啼鳴的雄雞。雞冠帽是彝族姑娘吉祥、幸福的象徵。因此,每年過「尼這兩」節時,紅河地區彝家姑娘都要綉制一兩頂雞冠帽。雞冠帽戴在頭上,表示雄雞永遠伴著姑娘,帽上的大小銀泡,表示星星和月亮,永遠光明和幸福。

㈣ 如何介紹彝族文化的特點

彝族熱情好客,客人到家,必敬酒、傳煙、遞茶,這是雲南彝族的傳統習俗。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彝族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牲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待客的肉食以膘肥、肉厚為體面,切成大坨,拌入佐料,俗稱「坨坨肉」。吃飯前,主人必先在火塘中燒羊肝、牛肝給客人吃,表示敬重。雞頭送給最尊貴或最年長的人吃。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



彝族的尊老習俗

在長幼、男女、主客之間,彝族有嚴格的禮俗。途遇長輩,晚輩須待立一側,讓長者先行;長輩入室須讓其上座,其餘人再依次而坐;吃飯時,長輩坐上方(習稱「上席」),下輩依次坐兩旁和下方,並侍候長輩,為其盛飯、夾菜、泡湯。



彝族的拜干親風俗

石林、玉溪、富民等地彝族,有一種「拜干親」(也稱「撞名」)的習俗。家長擇一吉日,帶孩子等待在某條小路上,用樹枝搭一座小橋,拜第一個經過這里的人為乾爹或干媽,當場舉行拜親儀式,設酒菜招待。乾爹、干媽給孩子再取一個名字和送禮物,干親抱著孩子來回走過小橋3次,表示孩子從此擺脫病魔的纏擾。

㈤ 彝族的文化風俗和特點是什麼

彝族有著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點,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內大多設一個火塘,塘火終年不熄,除用於取暖、照明、燉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會客的中心。火塘的鍋庄石或三腳架,不能用腳去踩,嚴禁往火塘里吐唾沫。

在長幼、男女、主客之間,彝族有嚴格的禮俗。途遇長輩,晚輩須待立一側,讓長者先行;長輩入室須讓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飯時,長輩坐上方(習稱「上席」),下輩依次坐兩旁和下方,並侍候長輩,為其添飯、夾菜、泡湯。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頭。

服飾風俗:

彝族男女喜用自織自染的土布做衣服。男子頭纏青布包頭,內襯白衣,外套青色對襟領褂,下著寬腰大褲腳褲。中青年婦女皆穿深藍色土布包頭,上衣為藍色短面襟,背襟比面襟長,圓領上鑲有五種顏色的條形花紋,手袖有三色花紋的鑲邊。

青年婦女青布包頭配有頭箍,佩帶有眾多銀泡的銀制項鏈,上衣為各色姊妹裝,圓領上鑲不同顏色的花邊,系圍腰並鑲藍色花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傳統服飾逐步減少,服裝多與漢族相同,青年一代則穿流行服裝。

㈥ 彝族文化的發展及彝漢文化交流是怎樣的

畢摩是彝族最早期原始口傳、吟詠文化的收集、整理,並加以創造、繼承、發展的傳承者。「畢摩」二字是彝語漢字記音。在彝語中含有經師和祭師之意。由於彝族支系間和地區間的發音差異,以及各地漢語記音上的不同,而出現了全國彝區各地許多不同的畢摩漢字記音,如西波、奚潑、鬼師、鬼主、白馬、貝、布慕、唄耄、比摩、畢姆、比麻、畢木、畢姆、比摩等,現在大多數地方已約定俗成,都寫作畢摩。 畢摩形成於彝族母系社會解體時期,到了父系社會時代成為彝族原始宗教發展較完備的產物。

彝族有諺語說:「調解人的知識上百,茲莫(家支或部落首領)的知識上千,畢摩的知識無數計。」認為畢摩能「通神」,亦能「通鬼」,是人與神、人與鬼之間相通的橋梁和中介,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的「超人」,在彝族人民中威望很高,是彝族古老文化的權威傳承者和嬗遞者。 畢摩舉行祭祀活動時都要使用各種不同的法器,這些法器主要有法帽、法衣、法扇、法簽、簽筒、經袋、法鈴、托器、拉圖、斗笠、披氈、七星寶劍、趕三鞭、木魚、琴、音祿架等,彝區各地使用的法器種類和數量有所不同,但大同小異。

㈦ 南詔國時期的彝族文化是怎樣的

南詔國時期,由於與唐王朝關系密切,南詔王室先後派了數千青年到成都「習孔子之詩書」,內地漢文化對南詔的影響很大。特別是異牟尋任用漢人鄭回為清平官後,進一步密切了彝漢文化的交流,漢文化對南詔的影響進一步加深。這種文化交流雖然不是自唐才開始,但在唐朝時期更加廣泛深入。現今雲南還留存著的安寧王仁求碑,是唐武後聖歷元年(698 年)立的,碑刻採用了「圀」(國)這樣的武則天頒行事使用的文字,還使用了唐代民間流行字體,如「閇」(閉)等。王仁求是河東州刺史,碑文說他「開夜郎之道,綏哀牢之圀」,可見唐代中原文化已深入到了南詔全境。

早在古滇國時期,這種古老的歌舞就在彝族先民中間盛行了。南詔奉聖樂隊演出使用的箏、箜篌、五弦琵琶、笙、笛、拍板、篳篥、饒、鐸、鉦以及銅鼓等樂器,都在現今的彝族地區考古中常有發現,有些至今還在彝族民間使用著。 南詔國音樂豐富多彩,正是以彝族為主體的南詔國各族人民,與境外許多國家長期不斷交流的結果。史載,南詔遣使見西川節度使韋皋,「欲獻夷中歌曲」,並有「天南滇夷俗歌四章」,這應當就是當時的雲南彝族民歌。南詔奉獻的音樂中,有「奉聖樂」「驃國樂」「龜茲樂」「蓋羅縫」「贊普子」「菩薩蠻」等名目。

㈧ 四川涼山彝族的人怎麼樣

涼山彝族人好客友好,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古樸、濃郁、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歷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

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還處於原始宗教的階段,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的觀念普遍存在於社會當中。本民族的祭司「畢摩」、巫師「蘇尼」在彝族地區有一定的影響,這種情況在川、滇毗鄰處的大、小涼山較為突出。

習俗節日:

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彝語稱「庫施」。各地過年時間不一,一般在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選吉日過年。

火把節: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斗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早上,人們要殺牲祭祖;晚上,要舉著火把在莊稼地中轉游,意為燒死害蟲,祈求莊稼豐收。

閱讀全文

與彝族人文化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