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保定文化手抄報怎麼寫
一、手抄報的總體構思
二、手抄報的編排設計
1.版面劃分
2.塊面編排
3.裝飾設計
三、手抄報的書寫
1.標題的書寫
2.正文的書寫
四、手抄報的裝飾美化
1.報頭
2.題花
3.插圖
4.至於花邊,你自己決定吧
B. 保定有什麼名勝古跡
這些地方不屬於保定趙州橋 正定大佛寺 平山西柏坡 邯鄲趙王城 正定趙雲故里 張家口大鏡門 承德避暑山莊 、宣化古城 紫荊關 !
保定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北文物大市,有很多歷史名勝古跡。如全國十大園林之一的古蓮池、全國保存最完整的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易縣清西陵、長信宮燈的滿城漢墓、「華北明珠」白洋淀、定州開元寺塔、冉庄地道戰遺址、國家級旅遊名勝風景區淶水野三坡等。作為文化名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優秀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一大批歷史名人,如荊軻、趙匡胤、祖沖之、酈道元、關漢卿等,我國近代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就建在保定市東郊,葉挺、蔣介石等都曾在此就讀;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還曾是義和團活動的重要地區,北方辛亥革命的發祥地,省第一個共產黨支部誕生地,《紅旗譜》、《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都記載著保定昨天的輝煌。
C. 保定的歷史文化
歷史
一、先秦時期
周赦王二十年(前295年),燕昭王在今市中心東五里建廣養城。因為幾條小河交匯,這片土地水草豐美,被燕昭王選來做牧戰馬之城,並沒有普通居民,又稱為空城。是為保定市區最早的城池。
二、漢晉隋唐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在今市中心東北約五里建樂鄉城,置樂鄉縣,屬信都國,保定始設縣;又有樊輿縣、樊輿候國,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子樊輿侯劉修的分封地;新莽改稱樂丘,東漢廢。
西晉重置,屬高陽國;北魏新置清苑縣,與樂鄉縣同屬高陽郡;北齊清苑、樂鄉均廢入永寧,後改永寧為樂鄉;隋改樂鄉縣為清苑縣,屬河間郡;唐屬河北道莫州。
三、宋金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因保定為宋朝皇帝祖籍,宋祖陵所在地,改清苑縣為保塞縣,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易州滿城縣南境入保塞縣,並升保塞軍為保州。
淳化三年(992年),呼延贊、李繼宣先後知保州,築城關、葺營舍,疏浚一畝泉河與雞距泉水匯合流入保州城關。宋真宗趙恆曾在聖旨中說:「保州保塞縣豐歸鄉東安村,乃宣祖之舊里也。」
金天會七年(1129年)於保州設順天軍節度使。大定十六年(1176年)復保塞縣為清苑縣。貞祐元年(1213年)十二月,蒙古軍攻陷保州城,屠城,城廢。次年(1214年),保州移治滿城。
四、元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降蒙金將張柔由滿城移駐保州(今保定址),令賈輔、毛正卿、苑德重建保州城。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保州為順天路。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易名保定路,轄七州(含十二縣)、八縣,共二十縣。十七年(1280年)置官領保定織染局。
五、明
明洪武元年(1368年)保定路改保定府。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行都司為大寧都司,移駐保定。明初年,設薊遼總督,全稱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節制順天、保定、遼東三巡撫,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四鎮。
正德十年(1515年)設保定巡撫。嘉靖十年(1531年)建二程書院(院址今西大街路北),後改稱金台書院。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在府治西北建上谷書院。四十四年(1616年),在城東南角建清真寺。
崇禎十一年,保定總督從薊遼總督中析出,其獨立總督保定、山東、天津、登萊四巡撫之地[3]。
六、清
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移駐保定,保定始為直隸省會。雍正二年(1724年)改直隸巡撫為直隸總督。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蓮池書院(今古蓮花池)。同治九年(1870年)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於城內西南角建淮軍公所。
光緒元年(1875年)九月,天津至保定的電報線路完工。光緒十一年(1885年)基督教會在址舫頭東建基督教堂。光緒十五年(1889年)架設保定至西安的電報線路。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建盧漢鐵路盧保段,次年一月通車。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保定創辦電話。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盧漢鐵路保(定)正(定)段通車。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建慈禧行宮,慈禧挾光緒帝來保駐蹕三日。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建保定育德中學。該校曾為河北省同盟會機關駐地。同年,以蓮池書院藏書樓為基礎,建直隸省圖書館。
七、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成立初期為直隸省省會。1913年,廢保定府留清苑縣,省會遷至天津,清苑縣仍為范陽道治所。1914年范陽道改為保定道。1925年於清苑縣城(今保定市蓮池區)設保定自治市。
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廢保定道。隨即保定自治市亦被廢除。1935年,河北省會由天津遷回清苑。1937年9月,清苑縣城被日軍佔領。
1945年日本投降後,建立保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6月,河北省會由北平遷至清苑。1947年11月,河北省會又遷回北平。
1948年11月,解放軍進駐,建立保定市,為冀中行政公署駐地。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市成立。
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1日設立地級保定市和保定專區。以原清苑縣城(今保定市蓮池區)為保定市區域,清苑縣政府遷至南大冉。1954年9月改稱河北省政府改稱河北省人民委員會。
1958年4月28日,保定市降為縣級市,劃歸保定專區;5月,河北省人民委員會由保定遷至天津。
1960年5月3日,保定市第二次升為地級市,由河北省直轄,設路東區、路西區、清苑區、滿城區、完縣區。1961年5月23日,保定市再次降格為縣級市,劃歸保定專區,並路東、路西區為市區,清苑、滿城、完縣撤區設縣。1961年7月,設立新市區,1962年9月,設北市區和南市區。
1966年5月,河北省人民委員會由天津遷回保定,保定再次成為新中國河北省省會。1968年2月,省會遷至石家莊。1968年8月,保定專區改稱保定地區。
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第三次升為地級市,並改由省直轄,並將滿城縣劃歸保定市。1986年5月,清苑縣劃歸保定市。1994年12月,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並,組建新的地級保定市。
2014年,河北省《關於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將保定定位為「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醫療養老等功能疏解的服務區。」為此保定規劃1149平方公里承接北京功能疏解。
2015年5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新市區更名為競秀區;北市區和南市區合並為蓮池區;滿城縣、清苑縣、徐水縣,撤縣設區。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北京、天津、保定腹地的雄縣、安新縣、容城縣及周邊區域,成立河北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
簡介
保定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偏西。市境北臨北京市、張家口市,東接廊坊市、滄州市,南鄰石家莊市、衡水市,西界山西省大同市、忻州市。地處華北平原北部,太行山東麓,地勢西高東低。
拒馬河、唐河、大沙河等由西向東流入白洋淀及大清河。全市總面積2.22萬平方公里,人口1,155.24萬,為河北省人口最多的地級市。保定曾先後為清代直隸省及近代河北省的省會,素稱首都「南大門」,現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
(3)保定近代文化攻略怎麼寫擴展閱讀:
一、地理
保定位於中國河北省中西部,在太行山脈東麓。北鄰首都北京,南鄰石家莊市,西鄰山西省,東鄰廊坊市。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3°40'~116°20',北緯38°10'~40°00'之間。以平原為主。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570毫米,年均氣溫12.0℃。
境內地形分為山區(含中山區、地山區和丘陵地區)、平原與窪淀區。山區約占總面積的49.68%,最高山為阜平縣歪頭山,海拔2286米,此為駝梁山,海拔2281米。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7%,窪淀區約佔3.23%。
二、人口民族
1、人口
2016年末,保定市常住人口1042.5萬人,比上年增加7.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11.2萬人,城鎮化率49.03%,比上年提高2.38個百分點。出生率12.18‰,死亡率5.79‰,自然增長率6.39‰。
2、民族
保定市境內主要民族為漢族,人口比較多的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
三、社會事業
1、文化藝術
2016年,保定全市公共圖書館22座,總藏書量199.2萬冊;博物館、紀念館21座;文化館23座;鄉鎮(街道)文化站268個。全市公共文化設施5839個。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8.3%,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8.6%。
2、教育事業
保定在歷史上宋有州學、明有府學。 清代蓮池書院提倡新學,開創了中國教育改革史上的先河,為晚清時代培育了大批政治、軍事、法律、外交、工程、文、史、哲學等方面的人才。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推動了中國軍事教育與軍隊的近代化進程,是中國近代軍事人才的培養基地。
2016年,保定市中等職業教育學校72所,專任教師6426人,在校學生6.7萬人。普通中學419所,專任教師3.8萬人,在校學生50.5萬人。
小學1884所,專任教師4.3萬人,在校學生87.9萬人。幼兒園2428所,在園兒童36.5萬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78.2%。
D. 保定的歷史文化古跡有哪些
歷史文化古跡:1.總督署,李鴻章、曾國藩、李衛、劉墉等等均在此為官辦案;2、蓮池書院,中國最後一個狀元出於此,還有很多名人雅士,都忘記了;3、易縣狼牙上,小學課本的狼牙上五壯士;4、滿城漢墓,小時候學的「金縷玉衣,長信宮燈」就從這里出土,5、冉庄地道戰,電影《地道戰》就在這里拍的;還有清西陵等等,風景旅遊區也有很多,天生橋之類,不一一列舉,可以網路一下。
E. 保定典型地域文化是什麼
保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是一座有23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元明以來,歷為京南重鎮,畿輔要地。保定是1986年國務院命名的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多少年來,這片土地滋養出大批的文學家、詩人、創作家、表演藝術家、書畫家和多種文化工藝人才,曾獲得「戲劇之鄉」、「中國民間音樂之鄉」、「中國民間特色藝術之鄉」、「雕刻之鄉」等多種稱號。這里曾是中國抗戰文學的重要發源地。這里還是新時期雙擁共建模範城的誕生地。這里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保定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古壯士荊軻,燕大夫郭隗,漢昭烈帝劉備,宋太祖趙匡胤,地理學家酈道元,數學家祖沖之,戲劇家關漢卿、著名諫臣楊繼盛、京劇藝術家蓋叫天,東晉名將祖逖等名人志士輩出。保定教育淵源,人文燦爛,宋有州學,明有府學,清有蓮池書院,北洋軍閥馮國璋、清末狀元劉春霖等一大批清代官員和教育家曾畢業於此。保定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發祥地,曾以此培養了蔡和森、趙世炎、周恩來、李維漢、李富春、鄧小平、陳毅、聶榮臻、蔡暢、向警予等一大批中國早期革命家。保定是將軍的搖籃,我國近代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就建在保定市東郊,保定軍校曾培養出吳佩孚、孫傳芳、蔣介石、李濟深、葉挺、張治中、傅作義、陳誠、白崇禧等1800多名將軍。清末保定稱為學生城。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還曾是義和團活動的重要地區,北方辛亥革命的發祥地,河北省第一個共產黨支部誕生地,《紅旗譜》、《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都記載著保定昨天的輝煌。
F. 保定的家園文化作文200字
在偉大的祖國地圖上,可以看到美麗富饒的河北省,一座文化古城屹立在河北省西部,這就是我可愛的家鄉——保定市。 我的家鄉,西依太行山,東抱白洋淀,與京、津成三足鼎立。歷來為軍事重鎮,曾北控三關,南通九省,宣化、大同為之屏障,倒馬、紫荊、龍泉阻溢,聯絡表裡,翊衛京師。大自然賜予家鄉保定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始建於六百多年前明洪武年間,現今國內保存最完整的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和名列全國十大名園之一的古蓮花池,坐落於古城中心;西部山區峰巒疊嶂,萬里長城綿延其間,東部平原遼闊無痕,內陸湖泊白洋淀像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鑲嵌其上;肅穆壯觀的易縣清西陵,野趣橫生的淶水野三坡,游山避暑勝地淶源涼城,古老凝的滿城漢墓,透著慷慨悲歌之氣的古易水和燕下都遺址,遠去了鼓角爭鳴的雄縣宋代底下戰道遺址,顯示著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冉庄地道戰遺址和狼牙山五壯士紀念塔幾再現古老文化的龐大建築群涿州影視城等數不勝數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形成了南北風格,兼具古今的旅遊區特色。家鄉保定優秀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一批歷史名人:春秋戰國時燕國大夫郭隗、義十荊軻、漢照烈帝劉備、宋太祖趙匡胤、科學家祖沖之、酈道元,元代戲曲大家關漢卿、王實甫等誕生在這快土地上。 當2008翩然來臨的時候,我的家鄉在變化。幾年前的保定市,沒有幾條象樣的馬路,又窄又臟。土路上,晴天塵土飛揚,過路的人只好捂著臉走。下雨天更別說了,一不小心,就會滑一跤,騎自行車的更倒霉,不是人騎自行車,而是人扛自行車。馬路兩旁到處是低矮的小瓦房、小棚屋……橫七豎八,極不整齊。今日家鄉大變樣。馬路是寬闊的油柏大路,干凈整潔,清潔工阿姨把馬路掃的乾乾凈凈,一點塵土沒有。路的兩旁和中間有綠化帶,裡面種著小草,花朵,還有一些樹木,這些夥伴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案,散發出花朵的芬芳,樹木的清香。路兩旁還挺立著一個個士兵似的路燈,為我們的出行更加方便。有些路燈已經被科學家們設成了太陽能路燈,可以節約用電。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人們都住上了居民樓,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裡增添了許多「電傢伙」,給我的生活帶來不少方便、歡樂。 保定的變化太大了,身為家鄉一員,我感到自豪,同時我也應當為家鄉做貢獻。「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賴以生存的環境要保護,我當然也要保護環境了,彎腰撿起紙屑:不傷害花草:提倡收廢舊電池……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大家齊心努力,一起保護環境家鄉一定會更美的。我們不僅要環境好還要人文美。看到行動不便的老人,伸出援助之手給予幫助;在車上,給老年人讓座;在家裡在家裡向爸爸媽媽問候;學校里,向老師問好…… 這都是文明的表現。同學、朋友之間相互關心,相互謙讓,會使我們的家鄉變的更和諧美好。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家鄉肯定會變越來越美。 啊!可愛的家鄉保定,你以豐富的旅遊資源吸引著遊客,你以嶄新的面貌迎接2008的到來。我愛你——家鄉保定!
G. 寫保定歷史文化應該從哪些方面寫
本人河北人,給你點建議:
1、人物。人文歷史,先說人物。保定人傑地靈,壯士荊軻,燕大夫郭隗,漢昭烈帝劉備,西鄉侯張飛,宋太祖趙匡胤,地理學家酈道元,數學家祖沖之,戲劇家關漢卿、著名諫臣楊繼盛、京劇藝術家蓋叫天,東晉名將祖逖等名人志士,每個都夠你大書特書了。
2、文化。保定是著名文化名城。這片土地滋養出大批的文學家、詩人、創作家、表演藝術家、書畫家和多種文化工藝人才。《紅旗譜》、《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都記載著保定昨天。如果把這些名人、名著集中起來,可以擔起中國現代文學半壁江山!
2、歷史。堯帝故鄉、中山國、上谷郡、保州城、府學、直隸總督署、蓮池書院、刻印書局、畿輔大學堂。每段歷史都積攢著厚重的文化底蘊。
4、軍事。主要寫下抗戰中地道戰、雁翎隊、狗腿子,狼牙山,王二小。保定軍校那段下點功夫,保定軍校曾培養出吳佩孚、孫傳芳、蔣中證、何貫中、李濟深、葉挺、張治中、傅作義、陳誠、白崇禧、李剛等1800多名將軍。其餘的,逐鹿之戰,戰國爭霸、三國角力、隋唐演義、宋遼拉鋸、蒙元狼煙、大明霸業、滿清入關、民國重鎮、中原大戰、畿輔要地、萬歲軍歌、文G武D,有關系沒關系可一帶而過。
5、藝術。老調、古樂、寸蹺、皮影、定窯、泥人、武術什麼的。驢肉火燒少不得。旅遊強市,這個要宣傳。
夠了吧。
H. 保定市(包括其他縣)有那些文化歷史遺產啊
保定市擁有眾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1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47項。
非物質文化遺產涿州皮影
皮影藝術,俗稱「皮影戲」,在中國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它是集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於一體,由藝人操縱用牛皮或驢皮雕刻的人物、道具,通過燈光照射,投幕在銀幕上進行表演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藝術。在中國皮影歷史上,還有著涿州光彩的一頁。提起中國皮影史,是不能沒有「涿州」二字的。有人考證,現在北京、唐山,甚至承德、遼寧一帶的皮影的來源就是涿州的皮影。涿州的皮影,被稱之為「涿州影」。「涿州影」傳入北京,有人說是在明代晚期。1957年青年節,毛澤東觀看了皮影戲寓言故事《鶴與龜》和《鷸蚌相爭》。2005年中國唐山國際皮影藝術展演的舉辦說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項內容的皮影戲不會無聲地湮沒在歷史中,它將再現生機。同時,「涿州影」作為涿州歷史上一個亮點,也理應拂去蒙塵,發出光輝。
非物質文化遺產滿城寸蹺
寸蹺發源於滿城東於河村,據說由宮庭舞演變而來,至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縣文化館組織人員深入鄉村對這一瀕臨滅絕的古文化遺產進行發掘整理,並將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該縣編排的寸蹺舞《小羊倌》中央電視台多次播放。北台魚村和宋屯村文藝宣傳隊演出。寸蹺在1996和1997年被央視三套和七套分別做過專題報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淶水高洛古樂
淶水縣義安鎮高洛村古名「高樂」。這里距北燕侯國的初都——淶水縣司徒村村北4公里,距「軒轅黃帝家廟」所在地——淶水、易縣交界處的洪崖山20公里。高洛村有一種村民自願參加、義務排練、義務演出的民間器樂演奏會社——音樂會,全名「高樂藍旗音樂聖會」,也稱「音樂大善會」。經專家學者鑒定,它是一種古老的、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其中的祭祀音樂相傳是華夏音樂始祖伶倫4800年前所創的「黃帝家廟」祭祀音樂的變存。
非物質文化遺產雄縣趙崗古樂
雄縣趙崗村音樂會一本民國年間的手抄本樂譜,記載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古代樂曲,經專家鑒定,其中幾首在其他地方的古樂中從未發現——雄州古樂存「天籟」,該村音樂會演奏技巧較高超。由於民間活動是自發性的,而且「音樂會」不以贏利為目的,所以常常較難繼續,而該村音樂會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從88歲的老人到20多歲的年輕人,四代傳人共同演奏,正是這種傳承有序地繼承,所以該村的演奏非常有生氣,在管子等樂器上音準控制很好。
非物質文化遺產定州子位吹歌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間鼓吹樂的典型代表,定州市子位鎮是子位吹歌誕生和流傳的地方。據子位村老藝人王成奎講述,他家已有六代家傳技藝,推測子位吹歌的歷史在200年以上。代表曲目有《放驢》、《打棗》、《萬年歡》、《一支花》等。新中國初期,音樂家楊蔭瀏、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縣子位村管樂曲集》,有樂曲34首,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1996年文化部命名子位鎮為「中國民間音樂之鄉」。
非物質文化遺產曲陽石雕
自西漢始,曲陽石工便用大理石雕刻碑碣諸物,初為墓碑,後亦用於記事、留言,主要陳列於寺廟,被漢武帝盛贊為「雕刻之鄉」。北魏時期雕刻的佛像、雄獅已形成獨特風格,作品古拙渾朴,體形狹瘦,偏重形似。大唐盛世,佛教盛行,石雕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曲陽成為我國北方漢白玉雕像的發源地及雕造中心,其雕刻流行圓刀法,人物、佛像造型豐富,衣飾調順、文武有姿,飛禽走獸、花鳥靜物等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玲隴剔透。元代曲陽石雕藝術已享有盛名,作品造型優美,做工精細,奇巧生動,有不少作品成為傳世之作,雕刻藝人楊瓊所作的「一獅一鼎」作為貢品,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高度贊賞,稱「此絕藝也」,並「將其編籍宮中,督燕南諸路石匠營造大都」,至今天安門前的金水橋仍放射著燦爛的光輝。清末,曲陽藝人劉普治雕刻的「仙鶴」、「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第二名,自此有「天下咸稱曲陽石雕」之說。民國中期,幾家較大的私營雕刻廠,如公義興、日新、永新等,在北京、南京等地均設有銷售點。新中國成立後,曲陽3000多名石雕藝人先後參加了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民族文化宮、軍事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的興建及天安門修復等項工程。
1995年,國務院命名曲陽為「中國雕刻之鄉」。2005年5月國際雕塑協會授予曲陽「中國雕刻第一城」稱號。
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溝泥人
白溝泥塑,俗稱白溝泥娃娃,已有300多年歷史。白溝泥塑以其獨特藝術風格,多次出國展出,並做為國家饋贈、陳列佳品。多年來,「白溝泥人」與「楊柳青年畫」齊名。泥娃娃最早起源於鎮西的北劉庄,在十八世紀末,發端於清乾隆年間,從數家糊口只末技,到風靡一方之特色,至清末,竟發展成為北方的泥人之鄉。到清朝末期,白溝的南,北劉庄、轆轤把等村,幾乎家家以此為業。古鎮街干石橋段漸次形成別具特色的泥人市場,產品遠銷華北,口外及東北各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曲陽定瓷
定瓷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隋朝曲陽開始燒制粗瓷,至唐代便有白瓷生產,到北宋時期達到鼎盛,以生產宮廷用瓷而著稱,定窯名列當曲陽定瓷孩兒枕時五大名窯之冠。定窯燒制的白瓷胎質潔白細膩,釉色勻凈,薄而時硬,素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美譽,蘇軾有詩盛譽:「定州瓷甌,顏色天下白」。1999年為慶祝建國50周年,由國際工藝美術大師陳文增創作的「四海呈祥」雲龍雕花瓶,刀法以定窯鐫刻為主,立意新奇、高雅別致,被定為國家珍品,由人民大會堂永久收藏。陳文增獨特的「瓷、詩、書」三聯藝術榮獲吉尼斯藝術成果之最,「小口刻花瓶」被中國工藝美術界稱為「華夏一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易縣易水硯
易水硯產於古易州,相傳始於戰國,盛於唐宋,為中國制硯之鼻祖,歷代宮廷之貢品。弘治《易州志》載:硯石有紫、綠、白、褐諸色,質細而硬,為硯頗佳。唐朝曾賜易州制硯、制墨大師奚超以國姓,賜名「李超」,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隨後李廷圭又將技藝傳到安徽,再傳入廣東端西,從而帶動了歙硯、徽墨和端硯的發展。到了宋代,易水硯更為趙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宮廷貢品之首。宋代鑒貢家贊易硯:質地堅潤而剛,顏色嫩而純,滑中有澀,澀而不滯筆,澀而易發墨,其色尤艷。明代鑒貢家贊易水硯:質之堅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冷,體之厚重,藏之完整,為硯中之首。在清代,柳葉煙、磨盤柿和硯台並稱「易州三寶」,為清廷貢品。積二千年之歷史,制硯師汲取了其它行業的雕刻工藝,融繪畫、書法諸藝術為一體,形成了具有江南纖秀細膩和北國剛勁渾朴的獨特風格。在全國硯雕界獨樹一幟,使易水硯成為融文化、歷史、政治之內涵及各種雕塑藝術手法於一體的藝術珍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安新葦編畫
被譽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生長蘆葦歷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記》中已有「淀中有蒲柳多霞葦」的記載。淀內有葦田十二萬畝,年產蘆葦七點五萬噸。白洋淀蘆葦特有的皮薄、節長、韌性好的特點,具有很高的天然材質美。
淀內蘆葦一直用來織席、打箔,而聰明智慧的白洋淀人又賦於蘆葦藝術之魂,製作出了美輪美奐的蘆葦工藝畫,展現了白洋淀的自然風光,具有濃郁的水鄉風情,表現出獨特的藝術內涵,作品暢銷國內外。
非物質文化遺產雄縣黑陶
中華黑陶工藝源於古老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已有七千多年的燦爛歷史。後因青銅器出現被取代而失傳近四千餘年。黑陶由原來人們的生活日用品,逐步發展成古樸、莊重、優美、高稚的藝術品,成為古代宮廷和官宦貴族階層所珍愛的工藝品。
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雄縣孤庄頭村於1986年創辦起黑陶廠,在民間老藝人與中央工藝美院專家、書畫名家的幫助下,充分利用當地紅膠土作原料,經過手工拉坯成型、晾曬、軋光、畫線、雕花以及燒結等多道工藝程序,製作成烏黑、銀灰、紫靛等多種色澤的黑陶工藝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易縣絞胎瓷
絞胎陶瓷簡稱絞胎,始於唐代,宋代靖康之變後中斷。河北易縣張保軍1986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後,自願要求回到農村,專心致力於絞胎陶瓷技藝的研創。經過18年來的不懈努力,他不僅使傳統的絞胎陶瓷得以恢復,還開創了現代絞胎陶藝新體系(現已獲得11項專利)。其作品多次被黨和國家領導人作為禮品贈送外國友人。各媒體也曾先後184次予以報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定興琺琅
定興縣順起琺琅廠是一個有幾十年立式的生產工藝美術品的專業老廠,是華北地區生產景泰蘭產品的主要廠家。
景泰蘭又稱琺琅,始於我國明朝景泰年間,當時產品色調以蘭色為主,故稱景泰蘭,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
非物質文化遺產高陽紡織
高陽紡織源遠流長,始於明末,興於晚清,盛於民初,四百年長盛不衰。高陽縣紡織遍天下,二十世紀上半葉,產量占華北地區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無雜木,高陽花布四季新"之美譽。
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觀承極重農桑,在他的主持下,把種棉、紡線、織布、印染等全部工序流程繪製成16幅《棉花圖》,上呈乾隆皇帝,得到賞識。乾隆親筆御批,在每幅圖上題詩一首,命雕刻於石上以永久保存。新中國成立後,紡織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高陽的印花布更是獨樹一幟。時至今日,高陽紡織再現輝煌,駛入飛速發展的快車道。高陽縣被省政府命名為「紡織強縣」。
保定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古壯士荊軻,燕大夫郭隗,漢昭烈帝劉備,宋太祖趙匡胤,地理學家酈道元,數學家祖沖之,戲劇家關漢卿、著名諫臣楊繼盛、京劇藝術家蓋叫天,東晉名將祖逖等名人志士輩出。保定教育淵源,人文燦爛,宋有州學,明有府學,清有蓮池書院,北洋軍閥馮國璋、清末狀元劉春霖等一大批清代官員和教育家曾畢業於此。保定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發祥地,曾以此培養了蔡和森、趙世炎、周恩來、李維漢、李富春、鄧小平、陳毅、聶榮臻、蔡暢、向警予等一大批中國早期革命家。保定是將軍的搖籃,我國近代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就建在保定市東郊,保定軍校曾培養出吳佩孚、孫傳芳、蔣介石、李濟深、葉挺、張治中、傅作義、陳誠、白崇禧等1800多名將軍。清末保定稱為學生城。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還曾是義和團活動的重要地區,北方辛亥革命的發祥地,河北省第一個共產黨支部誕生地,《紅旗譜》、《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都記載著保定昨天的輝煌。
燕下都遺址
【燕下都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北52公里處易縣縣城東南。界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是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遺址。城址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已發現城垛和城門各3個。宮殿區在城址的東北部,大型主體建築遺存武陽台,坐落在宮殿區中心,高11米,東西最長處140米,南北最寬處110米。武陽台以北有望景台(已無存)、張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條軸線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為主體建築物的基址,是戰國中期城市建築上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武陽台東北、東南和西南,有三組宮殿建築組群遺存,每處遺存為一個大型主體建築基址和若干處有組合關系的夯土建築遺跡。手工業作坊遺址位於宮殿區西北至東南的一條弧線上,有鑄鐵器、兵器、錢幣、燒陶器、制骨器等作坊遺址,遺存豐富。市民居住遺址分布在東城的西南,中部和東部有大量的生活用具出土,墓葬區在東城的西北角,"虛糧冢"墓區有13座古墓,均有封土,排列有序。燕下都為燕昭王時所建,是燕國南部的政治、經濟中心和軍事重鎮,延續時間很長,直到秦國將燕國滅亡,才被破壞和廢棄。燕下都遺址出土的豐富遺存,是研究燕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實物資料。
滿城漢墓
【滿城漢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北21公里處滿城縣陵山。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山洞宮殿。西漢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武帝劉徹的庶兄,死於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作為中山國的第一代王,統治長達42年。劉勝墓與竇綰墓均採用以山為陵的營建方式,墓道及墓室鑿山而成,呈弧形,平面布局上兩墓則大同小異。全墓分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6個部分,墓室中分別修建了木結構瓦房和石板房,形成了一座功能齊備的豪華地下宮殿。墓內除了華麗的陳設和棺槨外,發掘中還出土各類文物1萬多種。其中僅金銀器、玉石器、銅器、鐵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各類銅燈19件,尤以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最為珍貴。劉勝、竇綰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是全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劉勝金縷玉衣全長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竇綰玉衣全長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絲約600克。滿城陵山漢墓的出土文物曾赴歐、亞、美等國和地區展出,受到了國內外高度贊譽。?
紫荊關
【紫荊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北89公里處易縣城西北紫荊山嶺上。海拔1080米,是內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山路崎嶇,易於戍守。東漢時名五阮關,因其崖壁峭直,狀如列屏,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宋時名金陂關,後因山多紫荊樹而改今名。位於居庸、倒馬二關之間,合稱"內三關"。關的主城分東西兩部分,中間有牆相隔。東城較小,設有文武衙署;西城較大,為屯兵之地。關城東、西、南牆外有牆,形成環抱主城的三座小城池。此外,南天門兩側的陽和門外有黃土嶺城,拒馬河北岸有小新城(或稱迤西堡城)與西城隔河相望,有鐵索相連,為關城的前哨。關牆總長10516.5米。城門9座,水門4座,戰台19座。紫荊關歷史悠久,文物頗多。古代軍用井、唐代軍用碾盤至今保存完好。古棧道遺址至今清晰可辨,古印章、古貨幣、古代服裝飾品都曾多次發現。這些文物為研究中國古長城、古文字、古代軍事建制提供了資料。?
義慈惠石柱
【義慈惠石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北60公里處定興縣縣城西北石柱村。柱身刻有《標異鄉義慈惠石柱頌》,頌文3000多字。全柱分基礎、柱身和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基礎為一巨石,近正方形,東、西兩邊各長2米,南北略短,基石上有覆蓮座柱礎,雕刻粗壯有力。柱身高4.5米,呈不等邊的八角形,用兩根淺棕色石灰石壘接而成,自下而上每高1米約內收2.5厘米,頌文和題名刻在柱身各面,筆法古樸蒼勁。柱身的頂端有一塊長方形石板,是石柱的蓋板,又是石屋的基礎。石屋建於石板之上,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四阿式屋頂,雕有柱、大斗、方窗、闌額、檐椽、角梁、瓦壟和屋脊等。義慈惠石柱造型奇特,為研究南北朝時期古建築提供了極其可貴的實物例證。頌文記述了北魏末期統治階級鎮壓杜洛周、葛榮農民起義的情況。定興一帶曾是農民義軍和北魏王朝軍隊激戰的地方,起義失敗後,人們收拾遺骨集中埋葬,立木柱作為標志,北齊河清元年(562)統治者將木柱改為石柱,並加刻題額、頌文。?
易縣道德經幢
【易縣道德經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北60公里處易縣城內龍興觀舊址。幢高約6米,分為幢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幢座為一石雕仰蓮。
定窯遺址
【定窯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南60公里處曲陽縣澗滋村和東、西燕川村一帶。該縣曾屬定州管轄,故稱定窯。
定州開元寺塔
【定州開元寺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南62公里處定州城內南門里東側。
閣院寺
【閣院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北150公里處淶源縣城西北隅。現存建築有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經閣,坐落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
開善寺
【開善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大寺"、"大佛寺"。位於保定城東北60公里處高碑店市原新城縣城內東北角。系唐時所建,明清重修。
慈雲閣
【慈雲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大悲閣。位於保定城北51公里處定興縣城內十字街中心。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五月。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嘉慶二十五年(1820)再次重修後改名。元大德年間,龍興寺主持僧寶德因舊大悲閣毀於兵亂,發願重建,大德十年落成。龍興寺原有前、中、後三部,現僅存中部之閣。閣坐北朝南,南北長12.6米,東西寬11.4米,平面近方形,高約13米,重檐歇山布瓦頂,上下皆面闊3間,進深3間。磚木結構,檐下有斗拱承托,工藝精巧,彩繪華麗,宏偉壯觀,保存著元代建築風格。明御史李藎有碑記。
北嶽廟
【北嶽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南83公里處曲陽縣城西部。始建於北魏宣武帝年間(500~512),為祭祀北嶽之所,歷代沿襲成制,至清順治十七年(1660),均在此遙祭北嶽恆山。
古蓮花池
【古蓮花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裕華西路南側。地處保定舊城中心,佔地面積3.15公頃,池水面積0.79公頃,是中國北方現存最早的一座實景園林。唐上元二年(675)在臨漪亭的基礎上建立。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投降蒙古的金將張柔,由滿城移駐順天軍(金代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重新修築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重修蓮池。從元至今700餘年來,時為別墅,時為書院,時為賓館,時為行宮。1921年修復蓮池時,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書"古蓮花池"四字匾額,至今仍用該名。蓮池園林以池為主體,臨漪亭為中心,主要建築有水東樓、藏書閣、藻詠廳、君子長生館、響琴榭、高芬軒、寒綠軒及臨漪、濯錦、灑然、不如、六幢、觀瀾等亭,宛虹橋、曲橋和元建白石橋等,構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使人領略到古典園林之美。蓮池東廊為碑林,有清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御筆碑文7通,北廊壁上嵌有明、清書法家書寫或臨摹的碑碣88方。古蓮池兼南北園林之美,有"城市蓬萊"、"三湘七澤"、"小西湖"等美譽。1988年,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秀麗的風光躋身於"全國十大名園"之列。?
直隸總督署
【直隸總督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裕華西路99號。清代直隸總督處理公務的衙門。該署前身可上溯到元朝,世祖至元七年(1270)順天路(後改保定路)總管府治中周孟勘修建了宣化堂,作為衙署,明初為保定府衙,永樂年間改作大寧都司署。入清以後,幾經變化修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奉諭大興土木,改建為直隸總督署,直到1911年清朝滅亡,歷經8帝182年的歷史,始終為直隸省的軍政樞紐機關。駐此署的總督有74人99任次,著名的有李衛、方觀承、劉墉、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人。歷史內涵豐富,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譽。民國以來,則為直隸督軍、川粵湘贛經略使、直魯豫巡閱使、保定行營、河北省政府駐地。佔地總面積3萬余平方米,建築分東、中、西三路,以兩條南北更道相隔,主體建築在中路,共五進院落,均為青磚起脊小式硬山建築,保留了雍、乾時期的風貌,是中國北方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築。中路主要建築有大門、儀門、大堂、公生明牌坊、二堂、官邸、上房,並配以左右耳房、廂房等,整體建築以甬道及各堂正中為中軸線,院落之間,穿堂而過,正廂房之間,廊廡相通,意境深邃,氣氛莊重。是中國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衙。
清西陵
【清西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北80公里處易縣梁各庄西。是清朝皇室陵墓群,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佔地面積100餘平方公里。先後建有帝陵4座: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光緒崇陵;後陵3座,妃陵3座,王公、公主園寢4座,共14座陵墓,葬76人。泰陵是雍正皇帝的墓陵,建於1730~1737年,建築最早,規模最大,是清西陵的中心。其他各陵寢分別位於東、西兩側。泰陵自最南端五孔石橋算起,沿神道往北依次建立了石牌坊、石象生、隆恩殿、方城明樓和寶頂等50多座建築物。1803年建成的昌陵為嘉慶皇帝的陵墓,規模與泰陵相仿,寶頂比泰陵還要高大。道光陵墓規模小於泰、昌二陵,但楠木隆恩殿卻別具一格。光緒崇陵是中國帝後陵中的最後一座,於1915年建成,范圍規模雖小,排水系統卻很完善。清西陵擁有宮殿1000餘間,石建築和石雕100餘座,陵區內松柏如海,宏偉壯觀,富麗堂皇。
大慈閣
【大慈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東大街南側,北大街南端。為保定古八景之一,稱"市閣凌霄"。又名大悲閣,亦稱真覺禪寺。原建於宋金時代。現在的大慈閣是乾隆年間被焚以後重修的建築,佔地面積1400平方米。清河道署
【清河道署】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興華路西端路北。坐北朝南,建於清道光年間。最早是清代的地方政府行政機構,後成為軍閥王占元公館,抗戰勝利後為國民黨28軍軍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歸河北省供銷合作總社,現為保定市離休幹部寓所。現存門樓,後面是三進院落,各院獨立,院之間原有穿堂過廳。院內有東、西、北房,無南房。前院和中院正房面闊7間,後院正房面闊5間,進深1間,房屋之間廡廊相連,硬山式。現存建築完好,仍保留著清末官宅的特色。?
淮軍公所
【淮軍公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環城西路南段。是一座具有江淮建築風格的古建築群。所址初為縣城隍廟、土地祠舊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化高等軍事學府。位於保定舊城東偏北2.5公里處,佔地100萬平方米。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
【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陳幼雲祠堂,1984年改今名。位於保定市金台驛街西端原育德中學內。曹錕故居光園
【曹錕故居光園】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裕華西路中段路北。最早是明朝大寧都司右衛署故址。冉庄地道戰遺址
【冉庄地道戰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南30公里處清苑縣冉庄。抗日戰爭時期,冉庄人民利用地道打擊日偽軍的英雄業績,聞名全國,冉庄地道也因此馳名世界。城南庄革命紀念館
【城南庄革命紀念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南154公里處阜平縣城南庄。北靠蒼山主峰,南鄰胭脂河。抗戰期間,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都設在這里,領導邊區軍民進行抗日斗爭。1948年4月,在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的重要時刻,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由陝北經山西進入阜平,將辦公地點設在此處。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也曾在此工作。毛澤東在城南庄召開過多次重要軍事會議和整黨、土改會議,並寫下了《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和整黨工作》、《新解放區農村工作的策略問題》、《一九四八年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等著作。1973年在此處建立了紀念館,共佔地5252.6平方米,有房屋53間,其中毛澤東居住過的舊院面積1751.2平方米,有舊房21間。舊址院落及通往後山的防空洞保存完整。?
白洋淀
【白洋淀】國家風景名勝區。位於保定城東45公里處。地處安新、容城、任丘、雄縣、高陽交界處,是中國華北地區最大的淺淀湖泊,素有"北國江南"、"華北明珠"之稱。白洋淀面積362.8平方公里,85%的水域在安新縣境內。正常蓄水量4億立方米,最高蓄水量10億立方米,淀區被36個村莊和12萬畝蘆盪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46個淀泊,其中百畝以上的大淀99個,有白洋淀、燒車淀、撈王淀、馬棚淀等。因白洋淀面積最大(約89萬公頃),故以其命名。河淀相連,溝濠縱橫,水村田園交錯,蘆盪荷塘星羅棋布,是旅遊度假勝地,有"西淀風荷"、"東堤煙柳"等八景。白洋淀不僅有秀麗的風光,還有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北宋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御遼,抗日戰爭時期淀上游擊隊--雁翎隊令日本侵略軍心驚膽寒。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白洋淀旅遊資源不斷得到開發,新的景點不斷建成,一年一度的"荷花節"引來眾多的海內外遊客。?
涼城風景名勝區
【涼城風景名勝區】河北省風景名勝區。涼城即淶源縣城,地處河北省西部太行山、燕山、恆山三山接壤,淶水、易水、距馬河三源交匯之處,東南距保定150公里,東北距北京200公里,是京、津、保、石旅遊圈上的重要風景區。狼牙山
【狼牙山】以八路軍五勇士浴血抗擊日寇捨身跳崖而聞名於世。其實,狼牙山還是一座雄險奇偉,景色秀麗的名山。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狼山競秀」就是當時燕國十景之一。
順平腰山王氏庄園
【順平縣腰山王氏庄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順平縣腰山鎮,距保定市25公里。
I. 保定有哪些民俗文化
保定民俗文化有:保定老調、涿州皮影、滿城寸蹺、高洛古樂、雄縣趙崗古樂等等。
1、保定老調
老調又名老調梆子、老生調,從元代時尚小令「河西調」變化而來。保定老調是河北省古老地方劇種之一,也是保定特有的地方戲曲聲腔劇種。早期老調行當以生、凈為主,而生、凈兩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調,故稱老調,為區別於河北梆子,故名老調梆子,即老調劇種。
2、涿州皮影
涿州皮影是流傳於保北涿州、定興等地的「皮影戲」。演出時使用的文場伴奏樂器有京胡、二胡、四胡、揚琴、小三弦等,隨之就有了伴奏音樂和過門。武樂還有大鑔、大鐃等。音樂結構屬於板腔、曲牌綜合體,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琴腔、垛板、還魂調、悲調,曲牌有「三趕七」等。行當分生、旦、凈、丑,各行當都有自己獨特的唱腔。
3、滿城寸蹺
寸蹺發源於滿城縣東於河村,據說由宮庭舞演變而來,已有200餘年的歷史。20世紀九十年代初,滿城縣文化館組織人員深入鄉村對該瀕臨滅絕的古文化遺產進行發掘整理,並將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該縣編排的寸蹺舞《小羊倌》在中央電視台多次播放。
4、高洛古樂
淶水縣義安鎮高洛村古名「高樂」。「高樂」是一種古老的、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其中的祭祀音樂相傳是華夏音樂始祖伶倫4800年前所創的「黃帝家廟」祭祀音樂的變存。「高洛音樂會」是高洛村民自願參加、義務排練、義務演出的民間器樂演奏花會。2006年,冀中笙管樂(高洛音樂會)被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雄縣趙崗古樂
保定趙崗音樂會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傳承的樂曲內涵和譜式可追溯到唐朝晚期。由佛教曲、道教曲、民俗曲組成,表現形式有唱誦和器樂演奏,使用的樂器和傳承演奏的方式仍以傳統方式進行,吹奏樂有管子、笙、笛子、雲鑼,打擊樂有鼓、鐃、鈸、鐺子。
J. 關於保定的文化知識
由北京中央新影集團發現紀實傳媒製作的大型歷史紀錄片《留法歲月》可以為你找出答案!1918年8月,22歲的賀培真跟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同學毛澤東來到北京,在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學習法語、數學。一個月後,他和李富春、李維漢等十多位湖南青年被安排在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學習。賀培真用日記記錄下了為期一年的學習生活。領教了北方的寒冬,在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湖南學子們學習了機械原理,制圖、以及法語。在這里學習的青年,文化程度稍高一些,而其他學生,則被安排在距離保定約40公里的布里村初級留法預備學校學習。1918年10月6日,北京開來的火車緩慢停靠在保定車站,年僅14歲的湖南益陽少年唐鐸,跟隨年長的同鄉走下火車。這一天,他見到了生命中舉足輕重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