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榆林的社會
2012年,榆林市市域一體化進程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榆林中心城區實現全覆蓋,27個路橋項目建成通車,104條巷道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城區供水普及率達到96%,氣化率達到83%。空港生態區、西南新區、芹河新區、東沙新區組團式開發建設拉開序幕。省級園林城市創建通過驗收,省級環保模範城市通過技術評估。錦界、東坑兩個省級示範鎮建設完成投資11.4億元。振興南部工程投入振南資金4.5億元,投資額是「十一五」以來的總和,帶動各方投資近10億元,創歷年新高。
2012年,榆林城區二級以上天數335天,比上年增加1天,其中達到一級標准天數為50天,比上年增加8天。全市各監測斷面無劣V類水質,其中無定河米脂斷面水質由四類改善為三類。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榆林地區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傳統,曾一度形成兩漢時期的文化高潮。由於榆林地理位置獨特、且受少數民族文化影響,榆林的文化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由於政治動亂,經濟凋蔽,文化事業發展緩慢。本世紀20年代,受「五四」運動的影響,杜斌丞、魏野疇、王森然等人的極力倡導,伴隨著思想解放,榆林一掃過去沉悶的空氣,文化事業出現了轉機,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進入中學課堂,進步文化社團開始出現。1942年以後榆林大部分地區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指引下,開展新文化運動,秧歌劇、牆頭詩、新民歌十分活躍,文化事業充滿生機。新中國成立後,文化事業受到黨和政府重視,發展迅速。在群眾文化、民間藝術、文學藝術、圖書、電影、戲劇諸方面出現了嶄新局面。 民俗 榆林市共有12縣(區),習慣上有南北6縣的說法。北6縣(區)是:榆林、橫山、神木、府谷、靖邊、定邊;南6縣是:綏德、米脂、清澗、吳堡、佳縣、子洲。北6縣有長城橫穿其境,有毛烏素沙漠的沙丘沙地;南6縣皆在長城內,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因之,北南風俗有明顯的差異。北6縣草地文明(游牧文化)占相當比重,畜牧業素來發達,群眾住柳笆庵子、磚瓦房,喜食炒米、乳酪、手抓羊肉,喜飲白酒,愛穿皮襖皮褲,頗喜起動;南6縣雖受游牧文明的影響,但以黃河文明(土地文化)為主,群眾住窯洞、食雜糧、穿布衣、熱戀故土、不樂遷徙、以農為業、躬耕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雖終歲辛勞,仍怡然自樂。
榆林的風俗有古樸的傳統,山區的農民修窯洞時,先請陰陽先生看地勢山形,定方位、擇吉日。窯洞的樣式多而且講究,門面用細鑿鑿出,窯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欞曲直交錯,長短相間,組成各種美術圖案。城裡的有錢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進兩開,穿廊虎抱,雕棱繪彩。更有大戶人家,門前樹旗桿,蹲石獅,大門水磨磚砌門樓,有照壁,二進中有月亮門,分前後院,前院是書房,會客室,後院是家眷。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榆林小曲
2006年5月20日,榆林小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榆林小曲是陝西省一種介於曲藝和民歌之間的漢族藝術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於陝西榆林一帶。據說是清代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由隨軍塞上的江南藝人傳到榆林,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它取坐唱形式,一個人單唱,間有對唱或對白,男扮女聲,真假嗓結合。伴奏樂器以揚琴為主,另加琵琶、箏、三弦等彈撥樂器,也有時加用月琴或京胡。打擊樂器用一隻小瓷碟。唱段多為帶敘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顯的江南民歌風味,在流傳過程中,一方面保持著傳統特徵,一方面又吸收了陝北當地的民歌小調,如此便形成了南北一體的新藝術品種,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
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是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於陝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陝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後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陝北說書的傳統表演形式是藝人採用陝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地敘述故事。根據伴奏樂器的不同,或稱之為「三弦書」,或稱之為「琵琶書」。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陝北說書在著名藝人韓起祥等的改造下,發展成一人同時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木片和小鑼(或鈸)五種樂器進行伴奏的曲藝說書形式。陝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其中常用的有【單音調】、【雙音調】、【西涼調】、【山東腔】、【平調】、【哭調】、【對對調】、【武調】等。陝北說書的傳統節目很多,其中代表性的長篇有《花柳記》、《搖錢記》、《觀燈記》、《鵰翎扇》等,短段有《張七姐下凡》等。從20世紀40年代起,陝甘寧邊區文協成立了說書組,由新文藝工作者林山等幫助韓起祥和其他藝人陸續編演了一些配合革命斗爭的新書目,如《劉巧團圓》、《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勝利》、《翻身記》、《我給毛主席說書》等。韓起祥和劉緒旺、黨福祥、王進考等是富有影響的陝北說書名藝人。近些年來,陝北說書的發展陷入困境,老藝人們逐漸離世,藝術傳承後繼乏人,急需扶持和保護。
陝北民歌
2008年6月,陝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報的陝北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漢族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漢族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
靖邊跑驢
2008年6月14日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靖邊跑驢是流傳在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的民俗社火中的一種漢族民間歌舞表演形式,傳說是由張果老倒騎毛驢的民間故事創編或明成化年間由藝人姚福根據跑竹馬改編而成的。跑驢通常尾隨秧歌隊後即興表演。後經著名藝人張有萬和舞蹈家孟海平 加工整理,已成為生活情趣盎然、技術豐富、獨樹一幟的陝北民間舞台表演藝術。其特點是將「驢」擬人化,表演時傳神、傳情、詼諧、幽默,展現出誘人的民俗文化藝術魅力與審美價值。
陝北道情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陝北道情作為陝西陝北地區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原名「清澗道情」,後因「隴東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陝北,形成了「三邊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統稱為「陝北道情」。流行於清澗、子長、志丹、吳起、綏德、榆林、子州、定邊、靖邊、神木、府谷等地。
綏米嗩吶
綏米嗩吶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
綏米嗩吶是陝西陝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漢族民俗藝術形式,無論城鎮鄉下,凡遇婚喪嫁娶、開張慶典、喬遷新居、鬧秧歌、合龍口、鬧滿月、過周年、辦廟會及各種慶祝活動都需要雇一、兩班吹手來吹奏助興。嗩吶曲牌是有講究的。紅事白事都有專門的套曲。紅事以大擺隊(亦稱得勝令)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為主旋律。
諺語(陝北民諺)
2014年11月11日,諺語(陝北民諺) 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諺語跟成語一樣都是語言整體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但諺語和名言是不同的,諺語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名言是名人說的話。
府谷二人台
府谷二人台是陝西省府谷最具特色的漢族民間戲曲品種之一,在榆林市北部與內蒙古交界的神木、府谷一帶,流傳著一種由民歌向戲曲發展並已初具戲曲雛形的「二人台」,其語言通俗易懂,大量吸收和運用當地農民豐富的語匯,具有熱情大膽、心直意顯的藝術風格,富有生活情趣。「二人台」音樂具有西北人民熱情豪放、粗獷強悍的性格特點,旋律跌宕起伏,委婉多姿,音域寬廣,優美動聽,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泥土氣息。 二人台流行地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給挖掘、整理、保護工作帶來許多困難。隨著老藝人的離世,許多曲目、劇目瀕臨失傳,急需搶救、保護引。 榆林橫山老腰鼓
橫山老腰鼓於1998年和2016年兩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橫山腰鼓廣泛流傳於陝西省橫山縣各鄉鎮村落,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最為普及的一種漢族民間舞蹈形式,深受陝北群眾喜愛,有「腰鼓正宗窩子」之美稱。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隊中進行,但也有單獨表演的。傳統腰鼓只限男性踢打,20世紀60年代後,女性也打,只是有別於男性的動作風格。橫山老腰鼓逢節必鬧,遇節必舞。陝北橫山老腰鼓在橫山流傳頗廣。它產生的具體年代,至今未見史籍詳細記載,據橫山文化館調查及部分廟宇石碑的文字存證推測,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橫山腰鼓傾注著漢族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思維,濃厚的生活氣息,盡情抒發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綏德石雕
綏德石雕工藝是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種類繁多,用途各異,據調查統計,按照不同用途可分為七大類別。其精湛的燒制技藝,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榆林地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山西和京津的文化影響較大。開化程度顯然高於毗鄰地區。榆林內,歷史上南邊的6縣比北邊6縣發達。榆林最早的官辦學校——儒學,唐初建干綏德,而靖、定、橫儒學創建較晚。明朝中葉,隨著延綏軍事政治中心北移,榆林的教育事業逐步發展起來。民國時期,杜斌丞創辦榆林中學。
1949年以後,榆林教育大體經歷了這樣3個階段:卓有成效的17年(1949~1965),遭受重大破壞的「文革」10年(1966~1976),撥亂反正和改革提高的12年(1977~1989)。到1989年榆林共有各級各類學校6130所,其中小學5893所,初中179所,高中26所,農業職業中學14所,技工學校1所、中專8所,大專2所,成人學校4所,成人高等學校3所,在校學生405140人,職工人數達到28775人,其中專任教師24727人。
截至2012年末,榆林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348所,其中,高等學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8所,普通中學217所,職業中學21所,小學549所,幼兒園542所,特殊教育學校9所。全市各級各類學校累計招生177327人,畢業187026人,在校學生數576705人。在校學生中,小學218110人、初中107615人、高中87368人、職中(高職)35718人、特殊教育553人。各級各類學校共有專任教師38766人,代課教師597人。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達99.8%和99.7%。
⑵ 陝北榆林有哪些特色風景、文化聖地
劉家峁村,解放前歸米脂東區印斗管轄,解放後劃歸現橋河岔鄉。
姜氏莊院主人姜耀祖,祖父姜安邦是楊家溝馬氏財主的女婿,在馬家的支助下,姜耀祖以賣沙鍋起家,成了當地的首富。他於1869年從外地請人設計,親自監修的這部集陝北窯洞和四合院為一體的別具風格的莊院,整個修建時間用了15到16年,於光緒12年(1886)竣工落成。
古長城最大的烽火台——鎮北台鎮北台位於陝西省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紅山頂上。距離紅石峽僅2公里,距離榆林市區僅7公里,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067年),台依山踞險,居高臨下,控南北咽喉,鎖長城要口,是古時重要關隘和軍事瞭望台。台南額題「向明」二字,為萬曆時巡撫塗宗睿書。所以兩地可以放在同一個上午或者下午游覽。據險臨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鎖扼邊關要隘,為古長城沿線現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台呈方形,共4層,高30餘米。台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64米,佔地面積5056平方米。台之各層均青磚包砌,各層台頂外側磚砌約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設有瞭望口,各層垛口內四周相通。其第一層周圍有屋宇環列,乃當年守台將卒營房,至今基座尚存。緊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磚城,名款貢城,是當年蒙漢官員接待洽談及舉行獻納貢品儀式的場所。 鎮北台建於明代,有「萬里長城第一台」的稱號,屬於萬里長城防禦體系之一的觀察所,是明長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可以想見它的雄偉了。登上鎮北台台頂,可以欣賞方圓幾十里內的塞外風光,沙漠、戈壁、草灘、黃河以及三北防護林,也可以看到距離它不遠的紅石峽。 鎮北台是明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磅礴的建築之一,是長城三大奇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
榆陽首屆杏樹紅葉文化節「秋染南山、紅葉傳情」為主題的杏樹觀葉活動正式啟動,與此同時榆陽區韓家梁、卧雲山、木瓜峁等杏樹紅葉觀景點也隨之迎來了第一批遊客。
統萬城位於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則村,陝北邊境納林河南,無定河北岸原頭上。地理座標為東經109度9分,北緯37度59分之間,城址內外被流沙所淹,周圍植被稀少。
城址由外城廓和內城構成,,內城又分為東城和西城兩部分,東西城中間由一道牆分開。外廓城周長約4696米,東西周長2566米,面積0.3985平方公里,西城周長2470米,面積0.3813平方公里。
統萬城是北朝十六國之一「夏」的國都。建於公元413年,毀棄於公元994年。
二郎山,俗稱西山,位於神木縣城西1公里的窟野河與芹河交匯處,因其山上有二郎廟延名。文人墨客視其貌似駝峰,又多稱「駝峰山」。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皇帝巡行駐蹕,賜名「筆架山」。
2003年9月二郎山廟群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自成行宮在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相傳為古代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公元1606至1646年)回鄉省親而建的行宮,造型古雅,氣勢壯觀。米脂縣博物館設在行宮內,館內陳列本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和其它歷史文物。李自成,本名鴻基,陝西米脂李繼遷寨人。出身農民家庭,童年放牧,曾為銀川驛卒。李自成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八年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領袖的贊同,聲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犧牲,他繼稱闖王。
紅石峽大型摩崖石刻群,位於榆林城北5公里處、明長城口紅山腳下的榆溪河谷。因山皆為紅石,故得名為紅石峽。兩山虎峙,石峽中開,一注清流,綠洲而來。紅石峽東壁原來建有紅山寺,據《創建石佛殿碑記》記載:「為宋、元間古剎」,故紅石峽最早開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有近千年的歷史。
紅鹼淖風景名勝區位於神木縣西北部神府、東勝 煤田腹地。1995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紅鹼淖的"淖"是蒙古族語,意思是水泊、湖泊。景 區似三角形,東西最寬處10公里,南北最長處12公里,水面面積67平方公里。屬高原性內陸湖,足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白雲山廟位於佳縣城南5公里的白雲山,東距黃河西岸約1公里。據《州志》雲,白雲山因峰頂常有白雲繚繞,故名。山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直抵黃河西岸,依山建廟,故名白雲山廟,也稱白雲觀。據《葭州志》和廟內石碑記載,廟由道人李玉風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玉風道人雲游到白雲山,見這里孤峰聳立,霧靄飄浮,猶如仙境,就住在山上,靜心修煉,同時還采葯為當地百姓治病。他死後,人們便在山上修廟來紀念他。白雲山共建廟宇房屋五十三座,建築面積八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壯觀,是陝西省明、清建築中比較龐大的一組建築群。
⑶ 榆林的特色有什麼
榆林的特色小吃有粉漿飯,拼三鮮,羊雜碎,糖棋子!粉漿飯一般只有本地人會做,拼三鮮超市裡有賣袋裝的,羊雜碎街上有很多賣的,一般本地人會把它當作早點吃的,糖棋子是一種餅狀的糕點!旅遊景點主要是紅石峽和鎮北台!紅石峽目前沒有公交直達的,要自駕車去,鎮北台坐11路即可,是11路的終點站,在長城路就可以坐,就是我們當地人說的3街!
⑷ 陝西榆林簡介
榆林,古稱「上郡」,始於春秋戰國,興於明清,明朝九邊重鎮「延綏鎮「(又稱榆林鎮)駐地,康熙皇帝賜「兩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美譽,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實屬罕見,這也是榆林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標志。
榆林位於中國陝西省的最北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東臨黃河與山西省隔河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南接延安,北與鄂爾多斯相連,系陝、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轄2個區、1個縣級市、9個縣,常住人口340.33萬(2017年),全市戶籍人口385.04萬(2017年)。是陝西雜糧的主產區。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地,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陝甘寧氣田。
主要特點:
一是資源優勢突出。
全市已發現8大類48種礦產,潛在價值超過46萬億元人民幣,特別是煤、氣、油、鹽資源富集一地,組合配置好,國內外罕見,開發潛力巨大。煤炭預測儲量2800億噸,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天然氣預測儲量6萬億立方米,是迄今我國陸上探明最大整裝氣田的核心組成部分。岩鹽預測儲量6萬億噸,約佔全國已探明總量的26%。石油預測儲量10億噸,是陝甘寧油氣田的核心組成部分。
二是人文優勢獨特。
歷史上,榆林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為晉,戰國歸魏,秦統一六國後為上郡地,唐及五代時設夏州、銀州、麟州、府州、綏州,均屬關內道管轄,素有「九邊重鎮」之稱。
榆林城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文物古跡有萬里長城第一台鎮北台,大夏國都統萬城遺址,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建築群白雲山道觀,陝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紅石峽,李自成行宮,陝西最大的內陸湖泊紅鹼淖等。
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我市8個縣30個村莊戰斗生活過。
三是區位優勢明顯。
榆林地處中西部結合地帶,位於陝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之處,承接東西南北。西包鐵路復線、太中銀鐵路和青銀、包茂高速榆林段建成通車,榆陽4C級機場建成投運。
高速公路總里程居全省首位,鐵路總里程達到1021公里,開通了至北京、烏魯木齊等城市的列車和上海、昆明等20條航線26個通航點。
⑸ 楡林歷史文化
榆林雅號駝城,地處陝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接壤地帶,依大漠,踞高原,北瞰河套,南蔽三秦,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要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使榆林成為多種文化的交匯地帶,並衍生出一種獨特的人文現象,堪稱中國文化名城中的一朵奇葩。
歷史文化穿越古今
據史料載,榆林商時為鬼方,西周為獫狁所據。戰國初屬魏地,置上郡,歸秦後,設上郡制所膚施縣於榆林城南米家園子沙灘山。漢因秦制,仍置上郡,並設龜茲屬國城於榆林城北古城灘。明洪武二年建榆林寨,成化七年升為榆林衛,築衛城。成化九年,延綏鎮由綏德遷於榆林,成為九邊重鎮之一,至清代。先後有商武丁、秦始皇、漢武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清聖祖康熙皇帝等親臨榆林征戰巡邊,其中明武宗正德皇帝在榆居住達3個月之久。榆林古城悠久的歷史,留下了一處處文明的遺跡,也積淀了邑境深厚的民族爭戰文化、軍事戍邊文化和蒙漢民族相融互通的邊商文化等。
建築藝術巧奪天工
「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這是對榆林城區傳統建築布局的形象描述。其街道兩側明清四合院是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能代表榆林民俗文化和反映塞上古老文化生活的歷史產物。榆林之所以被譽為「小北京」,與這些星羅棋布、鱗次櫛比的四合院密不可分,它們是「主角」,是這座古城的「魂」。當你走在長街短巷、高牆低檐的四合院中,看著寬闊的庭院、逼真的石鼓石獅、雕花的抱柱和典雅的屋檐,內心會深深地陶醉。另外,這里還散落著大量獨具特色的古代建築,如保存完好的古城、戴興寺、香爐寺等,它們古色古香,讓人久久不能忘返。
黃土文化質樸厚實
面對古老的黃河和厚實久遠的黃土高坡,伴隨著黃河水敲打出來的陣陣鼓聲,這里的後生們紮起白羊肚手巾,在黃土高坡這個大舞台上盡情地舞動。他們用清峻、剛毅、滄桑的聲音唱著對生命的感悟,經過千溝萬壑、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坡的激盪,就變成了沉鬱頓挫的陝北民歌。在榆林,好多人都會唱出高亢動人的信天游,踩出多彩多姿的陝北秧歌。這里的剪紙和繪畫也表現出濃厚的黃土氣息,線條粗獷,造型純朴,就彷彿那些樸素、生命力澎湃的榆林人,用謙卑的姿態面向黃土。
紅色文化寥若星河
榆林是革命老區,大革命時期建立了陝西第一個中共黨組織;1927年10月,清澗起義打響了西北武裝革命第一槍;1928年4月,陝北第一次黨代會在子洲南豐寨召開;解放戰爭時期毛主席轉戰陝北曾歷時1年零6天在8縣34個村戰斗生活過……榆林作為陝北革命的發源地、紅軍長征的落腳地、八路軍抗戰的根據地和解放戰爭的轉折地,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革命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在這里,看著先輩浴血奮斗的足跡,那段可歌可泣的歲月就牽連而出,你感受到的是熱血澎湃的生命激情和一種為理想積極拼搏的奮斗精神。
⑹ 請大概介紹下榆林市
市情概況
榆林是陝西省所轄市。位於陝北高原北部無定河中游,毛烏素沙漠南緣,長城腳下。南距省會西安680公里。介於東經108°58�~110°24,北緯37°49�~38°58之間。西、西北與內蒙古烏審旗毗連,東北與神木縣為鄰,東連佳縣、米脂縣,南接米脂縣、橫山縣。東西最大橫距12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24公里,總面積705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14.2平方公里。現轄新明樓辦事處、鼓樓辦事處、上郡路辦事處、青山路辦事處、鎮川鎮、魚河鎮、巴拉素鎮、上鹽灣鎮、清泉鎮、安崖鎮、麻黃梁鎮、牛家梁鎮、金雞灘鎮、馬合鎮、榆陽鄉、劉官寨鄉、桐條溝鄉、董家灣鄉、余興庄鄉、劉千河鄉、古塔鄉、青雲鄉、大河塔鄉、孟家灣鄉、小壕兔鄉、耳林兔鄉、岔河則鄉、可可蓋鄉、補浪河鄉、紅石橋鄉、小紀汗鄉、芹河鄉等4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18個鄉。總人口40萬,其中城市人口14.5萬人。
榆林是晉陝蒙接壤地區舉世聞名的礦產資源富集區,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我國陸上最大的整裝氣田以及佔全國總量達到18% 的岩鹽和儲量同樣驚人的油田都藏卧於此。此外還有儲量相當可觀的地下水、高嶺土、鋁土礦、石灰岩等多種礦產,這種集四大資源於一地、多種寶藏於一體的資源奇觀,實屬國內少有、世界罕見,其組合配置條件十分優越,開發前景巨大。
建國以來,榆林人民經過近五十年的努力,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資源開發邁開大步,交通通訊趕上先進,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目前,榆林已被確定為國家級能源重化工基地,沉睡多年的地下寶藏,終於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330萬榆林人民決心乘著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強勁東風,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進取,以高昂的干勁,滿懷信心地投入到大開發的建設之中。我們相信,榆林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閃爍出耀眼的光芒。我們熱切期望海內外客商和各界朋友來榆訪問考察、旅遊觀光、投資興業,和我們一道攜手共創二十一世紀的輝煌。
自然地理
陝西省榆林市的居民絕大多數為漢族。地形地貌大體是「七沙二山一分田」。明長城由東北向西南橫穿市境,長城以北是風沙草灘區,約占總面積的76.1%,其地勢開闊平坦,沙丘連綿不斷,灘地、海子星羅棋布;長城以南是黃土丘陵區,約占總面積的23.9%,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地表支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比較富集,有大小河流837條,屬無定河、禿尾河、佳蘆河支流,均為黃河水系。在北部風沙草灘區,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埋藏淺,一般為地下1~3米,便於開發利用。還有天然海子130個,最大的是刀兔海子。城區海拔1000多米。屬中溫帶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特點是氣候多變,溫差較大,氣溫偏寒,雨少不勻,春多風沙,霜凍時間較長,無霜期僅155天。年平均氣溫8.1°C,極端最高氣溫38.6°C,最低氣溫-32.7°C。年平均降水量414毫米。
⑺ 榆林有哪些民俗風情(簡略一點)30—50字
榆林民俗風情
榆林的風俗有古樸的傳統,山區的農民修窯洞時,先請陰陽先生看地勢山形,定方位、擇吉日。窯洞的樣式多而且講究,門面用細鑿鑿出,窯前有穿廊和雨盆。
窗欞曲直交錯,長短相間,組成各種美術圖案。城裡的有錢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進兩開,穿廊虎抱,雕棱繪彩。更有大戶人家,門前樹旗桿,蹲石獅,大門水磨磚砌門樓,有照壁,二進中有月亮門,分前後院,前院是書房,會客室,後院是家眷。
景點簡介
榆林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愛心城市 ,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 ,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市 ,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第一台—鎮北台。
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古城—榆林古城 ,紅石峽,統萬城遺址,紅鹼淖,榆林沙漠國家森林公園,石峁遺址,白雲山,青雲寺,懸空寺,二郎山,府州城,高家堡古城,西峰寺等各大景點。
⑻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
安塞腰鼓是陝北腰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多在重大節日慶祝、慶典、廟會中演出,在2006 年,「安塞腰鼓」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陝西民歌根據地域特徵和藝術特點分為陝北民歌、陝南民歌和關中民歌。陝北民歌種類繁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有信天游、小調、勞動號子、榆林小曲、陝北套曲等 20多個曲種,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流傳最廣。
陝南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紫陽民歌是陝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種,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對門唱山歌》《南山竹子》等。關中民歌有船工號子、打夯號子、搬運號子等曲種和各種小調。
3、陝西皮影戲起源於漢代以前,發源地在華縣,鼎盛於唐代,又稱「影戲」「影子戲」,流傳於民間,保留著民間說書的歷史痕跡,是近代陝西諸種戲曲的前身。
其唱腔數十種,以老腔、碗碗腔、阿官腔、弦板腔、秦腔五大調較為普遍,輔之陝北、陝南及關中各種道情。皮影戲的傳統劇目有《游西湖》《哪吒鬧海》《古城會》《會陣招親》等。
4、「社火」是陝西民間一種廣泛的、傳統的、規模壯觀的群眾娛樂活動,來源於古代先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陝西「社火」通常在正月、節日盛會或廟會演出,包括鼓樂、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秧歌、舞龍、舞獅、花燈等。關中是陝西社火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寶雞更是被譽為「中國社火之鄉」。
5、面花俗稱「花花饃」,屬麵塑藝術,種類有婚禮、喪禮、壽禮、節日花饃。面花起源於漢族民間祭祀活動,源於漢代,成於唐代,盛於宋代,到了明代之後,面花就廣泛流行於民間,清末,北京還出現了專門製作面人的藝人。面花自古盛行於北方民間,形式豐富多彩,品類繁多,其中尤以合陽、華縣面花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