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怎麼對抗傳統文化

怎麼對抗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2-07-27 06:28:12

傳統文化對抗時代頂流,想要發展文化,該如何去做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

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結合起來,使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② 我們應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文化多元化,滿足了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人們以寬廣的胸襟海納百川,豐富自己。對待外來文化實行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對外來文化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同時,我們必須深深地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能割斷與傳統文化的血脈聯系,不能喪失我們的文化之根,不能動搖我們的文化之基。

傳統文化其實也是持續發展變化的,我們不要拘泥於「傳統」兩字。古人尚且沒有被「傳統」束縛住手腳,奈何我等今人,要被困在「傳統」和「外來」之間呢?中華民族的文化,本來就是吸收了許許多多其他文化的營養而綜合形成的文化,這才是我們歷經數千年而一直延續下來的根本。所以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關鍵就在於「包容」。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2.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3.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有人認為:正在進入一個民族內部,並與其社會發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別族文化,即外來文化。那看看我們現在的地產流行文化:歐陸文化、歐美文化、地中海文化、夏威夷文化。就象看到企業文化、官場文化、家庭文化,網路文化,人們的家裡又有了廚房文化、廁所文化、陽台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為主,通過融匯吸收各家思想和外來文化而形成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思想體系,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一方面,我們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超越。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固步自封,辯證的分析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和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

③ 如何正確對待我國的傳統文化

正確對待我國傳統文化,最根本的是要意識到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值得發揚的東西,但也有一些不適應時代,需要被摒棄的東西。簡單來說,對待傳統文化,就是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有利於弘揚時代正能量,有利於提升社會風氣的文化提取出來。

學習這些大家的思想,我們可以提升自我,可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為人處世之道,最後實現人生的理想。國家大力推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也有利於國民基本素質的提升,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甚至實現我國的文化輸出。

④ 如何保護傳統文化與傳承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有:

1、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

2、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3、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傳承:

1、有一定的文化積累。

2、明確方向。即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

3、要有寬松環境。要允許磨擦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

4、勇氣和意志。需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

(4)怎麼對抗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⑤ 你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該怎麼保護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國上下5000年歷史的結晶,它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現在做的非常不錯。但是在一些方面上還需要加強,因為很多的中國的很多傳統技藝已經失傳,意味著我們再也不能夠見到這些中國傳統技藝了,造成這個情況的原因是找不到這些傳統技藝的傳承人,這種情況的發生無疑是非常可惜的。為了不讓中國的傳統文化消失,我們應該要加大力度去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它能夠流傳的更加久遠。關於你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該怎麼保護?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代代相傳

中國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了,而那些歷史沒有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就是因為這些歷史被代代相傳。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到保護,一定要把重點放在青年一代的身上,代代相傳才是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最有效的途徑。

關於你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該怎麼保護?以上是我的看法,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

⑥ 如何處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關系

一、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對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時代高度,通過實踐檢驗。汲取精華,清除糟粕,才是正確地發揮作用。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人為地割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

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化派是錯誤的。

二、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燦爛文化,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由於孕育傳統文化土壤的特殊性以及歷史、文化自身發展的個性特徵,使中國傳統文化獨成一系,以其獨特風姿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以其巨大的魅力影響著世界文化的發展。

我們應當十分珍惜和發展其精華,這種「血脈」和「精髓」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構成現代文化的主體。值得繼承與發揚的傳統文化精華主要有: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崇尚人的價值,注重和諧穩定;道德價值至上,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直觀整體思維,矛辨證分析;長盛不衰的傳統美德;和平友善,熱愛祖國。

三、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必須去除,才能更好發揚現代文化。

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社會里, 人民群眾已經成為國家主人,國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事,還時有發生。

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國,重農輕商十分嚴重。過去,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現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

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廣大,個體經濟,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起來造反和自學接受新東西的。

四、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首先是發展市場經濟經濟的需要。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種經濟是人治經濟,一切由政府統管,政企不分,按長官意志辦事,亂放炮抱粗腿界。

現在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製作為配製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與競爭性,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與創造性,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文化相聯系的。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將是後天的經濟。

所以,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

其次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著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范作用—通過法律規范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

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法律僅作為治國的某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6)怎麼對抗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加強文化引領的地位,發揮文化引領的作用,有效提升文化引領的質量,既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也是現代文化的機能、現實訴求和基本依據。一是現代文化是現代人的主導性生活方式。以現代文化為引領不是用文化去引領文化,而是用現代文化去引領發展,用現代文化去引領人和整個社會的發展,用現代文化力促新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

二是科學的發展觀是現代文化發展的基本前提。發展應是共享性發展,增長當為包容性增長。三是現代化理論是現代文化發展的很重要尺度。新疆人要以先進的文化和現代人格塑造,去創新發展理念,去打造新疆效率,去砥礪新疆精神,去追求新疆卓越。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有益成果是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的核心內容。

⑦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國家,你認為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傳統文化

首先,我們要全面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范圍。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其內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其他諸子百家思想;傳統文學、中國戲劇、宗教哲學、民間工藝、中華武術、中國建築、中醫、茶藝、漢服、琴棋書畫、十二生肖等等。

其次,要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從所有的傳統文化中提煉出來加以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指經過幾千年的考驗都得以繼承的精神財富,需要加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精髓的認同、肯定和堅守。當人們處於一種不同文化接觸、碰撞、對抗的環境中時,自然需要一種文化認同以保持自身統一的理性應對。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大致可以從科學技藝層面和倫理價值層面兩方面來加以概述。從科學技藝層面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園林建築文化、工藝美術文化、戲劇舞蹈相聲等娛樂文化、武術健身養生等體育文化、天文歷法、發明創造及中醫理論等。從倫理價值層面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為君子文化、尚賢文化、謀略文化、恥感文化、禮儀文化、忠孝文化、愛國主義、人道主義、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顯然,第二個層面的精髓是最能使我們自信和自豪的。它經過數千年的演繹與揚棄,已深深地融進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已滲透到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規范社會發展、支配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

其三,要辯證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要認識到一些傳統文化有其時代屬性,帶有農耕文明時代和封建制度時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在一些方面不能適應當前新時代和民族復興大業的現實要求。比如「誠信」在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但儒家倫理作為幾千年來中國的主流文化,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其誠信理念中的一些重要構成形態,是植根於由封建皇權至上、官僚權力等級和宗族血緣親疏決定的尊卑貴賤的「垂直關系」之中的。首信於君主,為忠;次信於家父,為孝;再信於夫妻兄弟姐妹親戚朋友,為義;對陌生人遵循什麼規則,卻較少涉及,幾近空白。這種由「垂直關系」決定的「特殊信任」程度高、「普遍信任」程度低的誠信結構,與現代誠信觀所要求的「水平信任」的均等性、一致性相悖,難以適應從傳統人際交往范圍由有限的「熟人社會」向現代人際交往空間無限的「陌生人社會」過渡的倫理需求。此外,儒家的立信授信觀更多依賴於人格自律,忽略外在制約力量保證,強調德性而輕視規則,把道德培育看作是一種人格的單純自我修煉活動。 這與現代誠信觀主張自省與他律、強制性約束與引導性約束有機結合的立信授信結構有較大差距。上述文化歷史傳統的無形滲透和深層惰性,使我國社會大眾誠信理念的現代化更為艱難。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與現代社會完全沖突的,中國的哲學思想也不是與現代思想根本對立的。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精華可以成為中國現代文化的有機內容。

第四,要倡導通過文藝創作生動頌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因為文化故事的感染力是非常強大的。比如2002年的電影《英雄》劇情中充分表現了一種大義英雄主義和家國情懷:「一個人的痛苦,與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趙國與秦國的仇恨,較之天下也不再是仇恨。」無名在關鍵的一刻沒有殺秦王,最終逃不出萬箭穿心而死,他是自己築了自己的冢,他是為天下大義築冢,秦王為統一大肆暴政為自己築的是梟雄冢,站在高處有大遠見的人都是孤獨的,因為沒人能夠理解。秦王的孤獨是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自己,自己的知音卻是自己的仇人,面前能懂得自己的人,周圍的群臣卻希望他殺之,這種孤獨既可嘆又可恨。看過電影的觀眾自然會重新審視中國文化,審視自己,審視高處不勝寒後面的孤獨。再比如,與普通古裝劇的宮斗主題不同,電視劇《琅琊榜》劍走偏鋒,講的是權謀,最終落腳在個人救贖與家國情懷。這部劇非常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古代忠君愛國思想,主人公梅長蘇不是愚忠,但他一直在走曲線救國路線,不能揭竿而起,不能直言進諫,通過高明的謀略來匡扶正義,雖然方法受到歷史的局限,但使廣大觀眾深深欽佩主人公的人格和思想。難怪有人評價《琅琊榜》是中國版的《基督山伯爵》。可惜的是,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還沒有通過文化產品創作和表達出來,這是今後努力的主要方向。

第五,要全方位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比如通過新聞傳播節目即可直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2017年由央視主持人董卿主播的《朗讀者》、 《中國詩詞大會》等含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大型綜藝節目,不但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同時激發了廣大群眾對詩詞文化的極度熱愛,達到節目熱播與群眾熱愛共贏的局面。比如在宣傳方面可以運用先進技術的加強影響效果。現代科技的發展為人們展示和傳承傳統文化提供了嶄新方式,如3D列印、AR和VR技術、O2O等。在旅遊中特別能夠把中國文化的各個因素融合起來,比如將建築、傢具、琴棋書畫、茶藝等因素組合起來,可以形成多種有吸引力的場景,這是非常值得我們中華民族自豪的地方。當然最重要的是,當人們在現實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往往能從中國文化精髓中找到解決的鑰匙,比如易經、中庸之道、和合學等等。孔子提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論語·子張》),具有深刻的道理。假如僅僅追求「學而優則仕」,忽視「仕而優則學」,就容易形成官僚主義,甚至導致社會的腐敗現象。

第六,要及時糾正一些地方政府和個人的錯誤做法,阻止中國傳統文化的負面傳播。「文化大革命」時期,自上而下地對傳統文化作品、學術思想和學術界的代表人物進行了激烈的政治批判。「文革」時期宣揚的 「破四舊」對古典文物進行了極大破壞,造成了傳統文化傳播載體的湮滅。這給我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起到很壞的負面作用。改革開放後,西方國家憑借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和傳播話語權上的優勢地位,不斷向話語權相對弱勢的國家滲透自身的價值觀、文化習慣等,給我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構建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帶來巨大挑戰。同時,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現狀還不令人滿意,最突出的問題是: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闡釋的現象比較普遍。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些學校以應試教育為導向,偏重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灌輸,單純地讓學生記憶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相對缺少對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養的深入挖掘和宣講。這是當前最為核心的問題之一。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不恰當的庸俗化做法可能會起負面的作用,比如國內某知名傳統文化旅遊景點出口的禮品店擺滿了以孔子為形象的布藝小玩偶,形象拙劣,這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偶像是很不尊敬的,甚至是一種醜化,此類現象應盡快制止。

⑧ 作為年輕一代我們應該怎麼對待傳統文化怎麼做

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理念與文化,作為年輕人,應該更多的是尊重,傳承。因為的確是寶貴的智慧。也是祖先給予我們的財富。

閱讀全文

與怎麼對抗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