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說漢字承載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漢字對中國人的精神塑造有什麼特殊意義
現今文字中,唯有漢字是我們祖先直接創造的。梵文字母是創造宇宙之神大梵天所創造並授予人類(詳見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的記載)其他文字卻都是從其他民族借用的。梵文字母用來拼寫古代的梵文及現代的印度諸多的語言和尼泊爾語。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稱為世界三大字母體系。英語、法語、義大利語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見是從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等使用基里爾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臘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臘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馬字母(Aramaic)及希臘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們祖先直接創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閃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閃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這種字母借用了蘇美爾人(Sume)的釘頭文字,經過改造而成的。釘頭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聖書文字是埃及人創造的,漢字是中國人創造的,中國少數民族創造的水書,它們都不是拼音文字。現在四者之中只剩下漢字和水書,其他兩者都已經消亡了。
漢語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語言特性。語言學家把中國各地的方言分為八大方言區。有人說,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了。歐洲的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之間的差別比中國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們絕不願意承認各自的語言是「羅曼語」的不同方言,因為它們都是獨立的國家。 漢字也能超越國界。在歷史上,越南、朝鮮和日本都曾經用漢字記錄他們的語言。日本人至今還使用漢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日本人使用漢字,還有另一項重大發明,就是寫中國字,讀日本詞。只要其他國家願意,他們也可以這樣做。如果真是這樣做了,漢字就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符號了,就像數學符號一樣,只表意,不表音。
漢字形成了一種藝術:書法。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 ;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
『貳』 漢字與社會風俗的關系
漢字也可以反映出我國的祭禱祈禳、婚嫁產育、壽喪殯葬、社會交往等方面的風尚習俗。如表示祭禱祈禳的字多從「示」,《漢語大字典》「示」部所收字達335個之多,「示」本象神主之形,從「示」之字都體現了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的習俗。又如「娶」 「婚」二字,「娶」本為「取」,從「又」(即右手)取左耳,是會意字,其意為在古代戰爭中殺死或俘虜敵人後,割取其左耳為憑證,娶親之所以稱之為「娶」,跟「婚」字從「昏」相聯系,古代娶婦於昏時,故曰「婚」。據文字學家研究發現,這是遠古時期搶劫、掠奪婚姻的見證,劫掠必於昏時乘人不備,故娶婦可曰「取」,由此也可看出,遠古時期的婚姻是沒有禮法、宗法限制的,是一種原始、野蠻、掠奪式的婚姻自由。如果向學生講解這些字的來源時,他們就會感覺到妙趣橫生,懂得一些民族傳統文化習俗。
『叄』 為什麼日本人這么崇拜中國文化
因為當我們的文化已經發展到只能用燦爛輝煌來形容時,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在社會制度上他們也比我們落後。在華夏文明耀眼的光芒下,他們只能用仰視的目光來看待這個比他們先進的多的文明。島民和半島民是實用主義者,他們吸取了我們文化中的精華,加以改造,為他們所用,形成了他們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但翻版永遠比不上原版,所以他們只能用既羨慕又妒忌的目光來看待中華文明。
在5世紀初,大和國統一日本後,不僅吸取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開始吸取中國的政治制度,特別在推古朝改革進程中(554-628),以聖德太子(574-662)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國經典,博採從中國和朝鮮傳入的各種先進思想和文化,尤其是聖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條憲法更是兼取中國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結合日本具體情況制定的。
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則仿照唐代官制,全面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而把日本社會推進到法制完備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從7世紀到19世紀中葉,是日本的封建社會的歷史時期,歷經飛鳥(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鐮倉(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戰國)、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戶(1603-1868)等時代。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於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歷史過程。漢字和漢文、儒學、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正是在「中國文明的巨大影響下,到公元4至5世紀就渡過了野蠻階段,進入了文明階段」
3世紀末,百濟博士王仁把中國儒家典籍《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傳至日本。5世紀,日本貴族已經能夠較好的運用漢字了。繼體天皇7年(513年),建立五經(易、詩、書、禮、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濟定期向日本派遣諳熟儒家典籍的漢學家,以後又增加醫博士、歷博士、天文、地理和陰陽五行等各方面的專門人才。到聖德太子時代(593-621年),直接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全面攝取中國文明制度,為日本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古代日本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言,著名的《萬葉集》就是用這種方法寫成的,因而成為「萬葉假名」。用漢字作音符,書寫很不方便。8世紀,留學生吉備真備利用漢字偏旁創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後來,留唐求法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
8世紀中葉,年逾花甲、雙目失明的中國高僧鑒真和他的弟子,經過許多周折,歷盡艱辛,東渡日本。他不僅帶去了佛教各宗經典和漢學文化知識,還創立律宗佛教,為日本文化和佛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日本人民對鑒真的貢獻給與極高的評價:「禪光耀百倍,戒月照千鄉」。大化改新以後,律令制國家全力吸收中國文化,在歷次遣唐使中都有不少的學問僧隨行,例如第二次遣使隨行學問僧多達20餘人,創建日本佛教真言宗(密宗)的弘法大師(空海)和創建天台宗(法華宗)的最澄等高僧都是隨遣唐使入唐求法的日僧。為了更好地扶持和獎勵佛教,天皇政府將佛教納入國家事務之中,設立專門的佛教統制機構,任命僧侶首領,規定寺院制度,佛教成為官方宗教。
8世紀初,日本先後編成兩部歷史巨著,一為《古事記》,一為《日本書紀》。前者共三卷,上起神代,下至推古朝,以日本文體為主,雜有漢文,其中歌謠和專有名詞是用萬葉假名寫成的;後者三十卷,上自神代,下至持統天皇,採用中國正史體裁,用漢文寫成,這是日本最古的兩部史書。到平安時代(794-1185年),又先後編成《續日本書籍》、《日本後記》、《文德實錄》和《三代實錄》等史書,合稱《六國史》。此外,還有一些地方誌,如《出雲風土記》、《播磨風土記》等。
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時代,模仿中國的唐三彩製造的,採用了稱為「奈良三彩」的白、綠、茶色的釉彩。 真正燒制陶器是在鐮倉時代,瀨戶一個叫藤四郎的人從中國引入了技術,製造水壺、香爐、佛具等。以後直到室町時代,除了瀨戶以外,信樂、常滑、丹波、備前、越前等地也能製造陶器了,被稱作 日本的六大古窯。
據傳,古時中國的三弦樂器經由琉球(現在的沖繩)傳來日本,這就是日本的三弦琴。三弦琴琴長約80公分由兩部分構成,即共鳴箱(獸皮蒙在木框架上做成)和帶有三根弦的琴桿。
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建築的形式亦不例外,尤其是中世紀的日本建築。其可分為三大樣式,即和式建築、唐式建築、及天竺式建築。而其中所謂的唐式建築即是源於中國宋元一帶的建築樣式。而宋元文化中又以禪宗對日本的中世文化影響最大故唐式建築又稱禪宗式建築。此時中國文化的傳入不但豐富了日本的宗教文化,更使日本的建築文化邁入一個新紀元。也使日本的各種藝術表現不論是建築,庭園,傳統茶道,甚至是能劇的表現都充斥著高度禪意,創造了一個寂靜且充滿冥想的空間,使人心更加的清澈,單純。
由此看來,日本文化的基石則源自於中國。小到吃飯的筷子,大到建築無處不滲透著中國文化的色彩。
『肆』 漢字崇拜的現象主要有哪些如何客觀認識評價
http://www.docin.com/p-844293786.html
http://www.docin.com/p-772553056.html
上面2篇文章說的是漢字崇拜,
但我沒搞明白,你說的意思,是說人們對古漢字的崇拜還是現在人們重新崇尚漢字文化的現象?
前者的話就得從漢字是民族傳遞自身學識經驗和文化情感的載體說起了,因為這些字體的組合,構成了文化的傳承,所以,人們時常以為文字就代表了文化,在古代,因為傳播知識的地方或者人貴而少,所以對人們來說,會的字多就代表學識淵博...
後者的話因為現在當今電子產品和網路的沖擊,學習和辦公很少親自用筆寫字了,所以對字體的熟識程度遠不如小學生,所以當今很多有關於漢字拼寫的電視節目層出不窮,如漢字英雄等等,實則是人們對漢字的懷念...
不知你想說的是什麼?
『伍』 中國漢字文化在現代有哪些意義呢
中國漢字文化在現代有哪些意義呢?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字,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漢字是中國的瑰寶,它是我們中國人民的驕傲,每一個漢字都有橫豎撇捺,這些看似非常簡單的筆畫,它們能夠構成許多代表不同思想的文字,表達著自己的感情,從古至今漢字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的,漢字的演變不僅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歷史的進程,它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是獨一無二的表現形式,在當代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目前漢字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它也在慢慢發展成為一門通用的語言,漢字文化的使用它能夠提高我們國家的的國際地位,促進我們與世界的發展。
『陸』 我為什麼喜歡中國的漢字
因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的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代表著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傳承,所以,你喜歡中國漢字,無可厚非。
『柒』 漢字的文化是什麼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漢字有三個基本要素,形,聲,義。人們就利用這三個特點作起了文章,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文化,和中國人的習俗文化心理,限於篇幅,我來介紹幾種:
1. 漢字的避諱文化。避諱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所謂避諱就是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在書面上不能寫,口頭上不能說。比如秦始皇姓贏,名政,於是「政」字不能說,與「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說,所以人們把「正月」(zhèngyuè)讀成zhēngyuè。漢高祖劉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秦朝時稱「國家」為「邦家」,自漢朝改為「國家」,此詞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古代這種避諱現象不僅僅限於帝王,就是在下面官吏或士大夫文人中也同樣存在。據蔡絛的《鐵圍山叢談》中記載,有一位地方官,名字叫田登,因為忌諱,他不準別人說「登」字,連「燈」字也不許說,把「燈」改為「火」。正月十五元宵節放燈,他寫的告示是︰「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留下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俗語。
古時候一些文人士大夫也有家諱,如果去他家作客,要先問清他家避諱哪些字,所以說「入門而問諱」。起嘛主人父親的名字是不能說的,要是他父親已經過世,你不小心說出他父名用字,主人聽了,會咧開嘴大哭起來,說是想起他爹了,你說這個客你還作得有意思嗎?《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個人叫王忱,他到朋友桓玄家作客,桓玄置酒款待。王忱說,因為我吃了葯,不能喝冷酒,請拿溫酒來,不料桓玄聽了,淚流滿面地哭了起來。因為王忱犯了他的家諱,桓玄的父親叫桓溫,已經去世,這使他想起了他的爸爸。這真是當面給王忱一個下不來台。魏晉文人的這種帶有裝模作樣,附庸風雅的避諱,我們今天看來,真是有些滑稽可笑
2. 漢字缺筆少劃的文化習俗。正是出於這種文化心理,為了表示尊敬和崇拜,所以在書寫時故意少寫筆畫。比如,孔夫子被尊為聖人,他的名字叫孔丘,寫時要把「丘」字中間那小豎去掉,而且改變讀音,讀作「mou」。末代皇帝溥儀作滿洲國皇帝,年號叫「康德」,「德」字中「心」上邊「一」字不能寫。「紅樓夢」中,賈雨村說林黛玉,因她母親叫賈敏,所以遇到敏字,她都讀成「密」,而且要少寫一,二筆。
3. 犯諱的文化心理。如果有人不小心寫錯了,或念錯了,觸犯了統治者的忌諱的心理,那可是罪莫大焉,是要殺頭的。這種君諱後來發展到不僅名字不能說,不能用,就連皇帝不喜歡的字詞也不能說,不能用,於是在中國出現了「文字獄」現象。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當上皇帝以後,有一種叫化子拾了一塊狗頭金,唯恐再丟掉的心態,所以心理變態,猜忌多疑,如果人們說話稍不留神,觸犯了他的忌諱心理,便要被治罪處死。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在寫給他的奏表中用了「作則垂憲」一句話,這本是一句傳統的頌贊之詞,可朱元璋看了大怒,認為利用「作則」與「做賊」的諧音,故意罵他「做賊」,林元亮因此丟了腦袋。歷史學家徐一夔在朱元璋生日那天給他的賀表中,因有「光天之下」和「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的句子,朱元璋認為這是有意譏諷他出身微賤,作過和尚,「則」與「賊」同音,自然也被處死。其他還有呂睿,因為用了「遙瞻帝扉」一句話,被朱元璋看作「帝扉」就是「帝非」,是說皇帝不對,也被殺了頭。福州林伯景因寫了「儀則天下」,灃州孟清寫了「聖德作則」,都因觸犯了朱元璋的忌諱而被殺掉。這真是與阿Q因頭上有癩疤不準別人說「光」、說「亮」是同一心態。
清朝皇帝是滿族,對漢語中指外族的「蠻、夷、虜、胡」等字詞更是十分忌諱,誰不小心犯了忌,就要倒大霉。有一個叫戴名世的人,在他的詩句中有「忠勤為虜負初衷」,「攝服胡王羞漢臣」的句子,被處了死刑。雍正詩,翰林院庶士徐駿,因詩句中有「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的句子,被說成「思念明代,無意本朝」,自然也丟掉了性命。乾隆時,翰林學士胡中藻有句詩,「一把心腸論濁清」,觸怒了乾隆皇帝,他斥責說,為什麼把「濁」字加在國號「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因此丟了性命。浙江舉人徐述夔在他《一柱樓詩集 》中有「 明朝期振翔,一舉去清朗」,也被乾隆皇帝定為「大逆」,因「朝」字既是朝夕的「朝」,也是明朝的「朝」,認認為這是「興明朝去本朝」之意,不僅本人被殺,而且禍及子孫。雍正時,因主考官出了一個「維民所止」的題目,被認為是砍去了「雍正」的頭,也被處了死刑。這種不著邊際的政治性忌諱,更是使人活得戰戰兢兢,誠惶誠恐。
4.漢字形成的諧音文化。因為漢語本身音節少,1600多個,所以出現了一個音節有很多字的現象,比如,「xī」就有"西,希,吸,昔......"等77個字。這就形成了中國人的獨特的文化心理。人們利用這種現象來表現自己的趨吉避凶的追求。
5. 新年中討吉利的漢字和漢字的諧音文化。喜,福。順。財,貴等這都是人們喜歡和追求的。人們把喜字寫成禧,喜喜(雙喜),其中都有吉字,是為了表示重視和強調。在財,貴字中都有貝(錢)字。而且,春節貼「福」字倒著貼,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畫上畫個大胖小子抱個大鯉魚,取年年有餘之意。
6.婚禮上討喜慶的的漢字和漢字的諧音文化。中國人結婚要貼紅雙喜字。有人在新婚夫婦被褥下面放棗,栗子,花生等物,取「早立子」,「花著生」的意思。
7. 地名中的漢字諧音文化。有些地名因為「言不雅訓」,聽上去很不好聽,於是也採用諧音法,改為即好聽又文雅又與原音一樣或相近的名字。比如,北京以前有一個母豬胡同,現改名「墨竹胡同」;狗尾巴胡同改名「高義伯胡同」;臭皮胡同,改為「壽比胡同」;燜葫蘆罐改為「蒙福祿館」;屎克螂胡同改為「時刻亮胡同」。台灣基隆,原名雞籠,1883年改為基隆。這么一改,發音變化不大﹐意義就高雅多了。
8. 迴避、躲開的漢字和漢字諧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死」、「輸」、「破」等不好的事和不好的詞,不願意說,更不希望發生,所以說話做事格外小心。比如,在給人送禮,特別是給老年人送禮時,不要送鍾,因為「送鍾」 與「送終」諧音;送禮也不要送傘,因為「傘」與"散"諧音。夫妻不要分吃一個梨,因為「分梨」與「分離」是諧音,這些都會使人產生不愉快的心理。新年時,人們十分忌諱打碎器皿,認為新春正月破損了器物,是會給一年帶來不吉利的。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媽媽會說﹕「沒關系,歲歲(碎碎)平安。」人們用這種諧音辦法,把自己從壞心情中解脫出來。壞事變成了吉祥語。另外,中國有很多方言,因為發音不同,也有不同的禁忌。比如,廣東人把「豬舌」叫「豬俐」,把「絲瓜」叫「勝瓜」因為廣東話,「舌」和「絲」與「蝕」同音,是虧本的意思。北方有很多人忌說「蛋」,因為有很多罵人話中有「蛋」。如﹕壞蛋、混蛋、王八蛋。所以有人把「雞蛋」叫「雞子兒」,「雞蛋湯」叫「木須湯」,「攤雞蛋」叫「攤黃菜」。在吃飯時,不要問別人﹕「你吃不吃醋?」因為這會使人產生不好的聯想。有的地方乾脆把「醋」字改叫「忌諱」,問︰「你要不要忌諱?」
這種文化不僅中國有,就是在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也有。日本大阪「地鐵」寫成繁體鐵字﹐而不是寫簡體字「鐵」(二字在日本通用),因簡體字「鐵」是「失金」,地鐵失金,不是公司賠本嗎?在新加坡有一個地方,書店林立,堪稱書城,人們為了避開這個書(輸)音,此地名叫黃金城。
9. 詼諧幽默的諧音。我們在日常談話時,也常常使用諧音這種修詞手段,以增加語言的幽默感。比如﹕一個人說﹕「老李得了氣管炎,整天是床頭櫃。」乍一聽,好象老李呼吸道出了問題,實際上,「氣管炎」是「妻管嚴」的諧音,「床頭櫃」是「床頭跪」的諧音。這里是說老李被妻子管得很嚴,每日還要在床頭跪著,這就十分風趣地在挖苦老李懼內。在漢語中還有許多諧音歇後語,用在說話中,更是妙趣橫生。比如﹕娶媳婦坐抬筐—缺覺(轎),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鑼鍋上山—錢(前)緊,大蘿卜說夢話—你罷(拔)了我吧,電線桿上綁雞毛—好大膽(撣)子,小王八屁股—新規(龜)定(月定),等等。
10.近年來,在中國經濟發展商業大潮中,出現的漢字和漢字諧音文化。有一些商家為了經濟利益,利用漢字和漢字諧音,大作廣告,製造商業噱頭,吸引人們眼球。例如﹕「百衣(依) 百順」( 西服廣告) ,「雞(機) 不可失」( 燒雞廣告) ,「無泄(懈) 可及(擊) 」( 治泄葯廣告) ,「醬(將) 出名門」(醬菜廣告) ,「有痔(恃) 無恐」( 痔瘡葯廣告) ,「騎(其) 樂無窮」( 摩托車廣告) ﹐「衣冠勤(禽)瘦(獸)」( 服裝店招牌)﹐另外在網路上,也出現一些變體,如,「神馬都是浮雲」,「我木有」,等等。有一些廣告還造成了混亂,這不僅不符合語言文字規范標准,也製造錯別字,破壞了漢語成語,有些內容還很不健康,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我們是不應該提倡的。
『捌』 為什麼說理解漢字記載了社會精神文化
因為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承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它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根本,是中國的靈魂記載了無數人的精神
『玖』 漢字所蘊含的中華文化
歷史上有不少文化現象或文化產品、社會習俗以及文化觀念、價值取向,早已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或消失,或消退,但它們的「身影」卻依然保存在漢字中。
漢字與我國古代的生產方式:我國古代經歷了漁獵、畜牧、農業發展的不同時期,在這些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中,漢語里出現了不同的有關生產方面的詞語。如古代先祖十分重視祭祀,古人祭祀天地宗廟神祗山川等,一般都採取殺牲取血,供獻犧牲的方法。犧牲指在祭祀時所供獻的牲畜。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犧」和「牲」合在一起統指祭品。
漢字與神崇拜:「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寫成丁,橫表示天,豎表示神仙從天而降。後來在橫上又加了一橫,表示在天上方;下邊的豎也加了兩條,變成三豎,明確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這也是許慎的解釋。漢字中凡與神有關的字大都有示(礻)作偏旁或部首。比如:祭(意為向神獻肉)、祐(意為神靈保護)、社(意為土地神)、福(意為向神祈求幸福)等。這說明古時候人們把許多自然現象的變化看成是神支配的。這種崇信神靈的觀念現在還沒有完全消失。
漢字與倫理觀念;「君」的古字上面是兩只相對的手,雙臂內側是個「口」,像個正面坐著處理政務的君王。「臣」的古字像個面向左邊趴在地上行匍匐禮的大臣。「民」的古字像個面向左的男人與女人的結合體。到了漢朝,君王的正面坐形改成了面向左的側面形,就是現在的「君」字。臣和民應該面向君王,表示服從和恭敬,所以面向左改為面向右,成了現在的「臣」和「民」。
「孝」字的上邊是個「老字頭」,下邊是「子」,是小孩攙扶著老人的形象。孝就是盡心奉養父母,照顧父母的意思。漢朝以後的統治者大都提倡孝道,對不孝的子女要定罪判刑。不孝的罪行中,最嚴重的是沒有後代,沒有子女的人被看成大不孝。維護這種觀念的人就把「孝」字中的子解釋成男孩子,說沒有男孩子的人就是不孝。
漢字與玉文化;在漢字里,有很多以「玉」為部首的字,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玉文化有關。我國的玉文化起源很早,據考古學發現,遠在新石器時代,先民便已懂得琢玉為器,黃河流域的仰韶、龍山,長江流域的河姆渡、良渚,以至珠江流域的石峽等文化遺址,都有玉器出現。許慎《說文》解釋「理」字時說:「理,治玉也,從玉,里聲。」「理」字左邊的「王」就是「玉」字,因此,可以證明「理」字的本義與「玉」有關。
『拾』 簡述漢字的重要作用和文化意義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當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語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在古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群島,以及位於婆羅洲的蘭芳共和國,漢字都曾是該國正式文書的唯一系統,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文明的傳播分享有著重要作用。
漢字從創造以來開始,一直推動著中華文化的發展,而且還對世界的文化也起到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漢字是我國中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但繼承了我國千年的歷史,而且也是從古至今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必要手段。在我國由漢字衍生出來的各種書法藝術更是我國文明的魂寶。
由於漢字和發聲的聯系不是非常密切,比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都曾經有過不會說漢語,單純用漢字書寫的歷史階段。漢字的這個特點對於維系一個文化圈—一個充滿各種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體的民族——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漢字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共同使用漢字的漢字文化圈,在日本、越南和朝鮮半島、琉球群島,漢字被融合成它們語言的文字。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10)為什麼崇拜漢字的社會文化擴展閱讀:
漢字成為系統化的文字是在公元前1600多年的時候。在商超的早期時間里,中國的文明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相當高水平的文明了,其最主要的特徵就是甲骨文的出現。
甲骨文是一種非常成熟而系統化的文字,為後世的漢字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在這以後,漢字又經歷了銅銘文,也就是所謂的金文,後來又是小篆、隸屬『楷書等形式,並且一直沿用到了今日。
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其實就是漢字在字形與字體上的逐步規范化,穩定化的一個過程。小篆使得每一個漢字的筆劃數量固定了下來,而隸屬這是構建了新的筆形系統,字體的形狀逐漸成為扁方形。到了楷書誕生後,漢字的字形體便就穩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