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卍的由來以及怎樣打出這個符號
卍的由來
卍,和佛經的翻譯、佛教的流傳有關,大體說是魏晉以來的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五《入法界品》說:釋迦牟尼「胸標卍字,七處平滿。」卍是吉祥的標志,是釋迦牟尼的32相之一。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卍」為吉祥的標志,將卍寫在門庭、供物和帳本上。在耆那教的宗教儀式上,卍和寶瓶等是象徵吉祥的八件物品之一。卍在梵文里,音室利蹉洛剎曩,意為「致福」,舊譯為「吉祥海雲」。
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卷六引唐慧苑《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說:「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長壽二年(公元693年)主上權制此文,著於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巧慧和多權數的武則天,先是崇道,後來抑道崇佛。她這樣做是有原由的。武則天由唐太宗的才人,變為唐高宗的昭儀,在宮廷斗爭中不擇手段,擊敗王皇後和蕭淑妃而成為皇後;她誅殺李唐皇族,進而改唐為周做了皇帝;她任用酷吏,以暴政懾伏臣民,她的所作所為,用儒家思想是難以解釋的。而道是李唐王族認了親的,崇道就不能背叛李唐,那就只有走崇佛的路了。垂拱四年(688),武承嗣偽造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瑞石,唆使人上表稱瑞石出於洛水。同年又有人偽造刻有「化佛從空來,摩頂為授記(預言)」,「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還唱武媚娘」的瑞石,聲稱得之於汜水,以此暗示武則天稱帝是佛的意志。天授元年(690),「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表上之,言太後為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人世)主,制頒於天下」(《資治通鑒》卷二「四)。這年九月,她就成為大周聖神皇帝。長壽二年(693),菩提流志等譯《寶雨經》時,還加進了「曰月光天子」於「摩訶支那國」,「故現女身為自在主」的話。這類佛教預言,是為武則天登上帝座和鞏固帝位效力的。
關於「天樞」,《資治通鑒》卷二「五記:延載元年(694),「武三思帥四夷酋長請鑄銅鐵為天樞,立於端門之外,銘記功德,黜唐頌周」。天樞高105尺,八面,各徑五尺。上為徑三丈的騰雲承露盤,高一丈的四個龍人捧著火珠,天樞上刻著武則天題榜「大周萬國頌德天樞」,下刻武三思撰寫的黜唐頌周的文字,百官和四夷酋長的姓名。建立天樞頌德是武周的創舉,將卍刻在天樞上,歌頌武周吉祥萬德。歲月滄桑,天樞早就頹圮不存了。現在,武則天的陵前,矗立的是無字碑,究竟是自認功高蓋世,文字難以表達;還是繼位的唐中宗對她的功過難以評說,只好無言呢?
從考古發現的文物看,隋唐時期,卍字已經走出了佛經,成為曰常器物的裝飾性主題。在銅鏡的演化史上,從唐德宗到晚唐時期,流行過卍字鏡。元代統治者崇信佛教,在福建德化屈斗官窯遺址,就出土了不少以卍為裝飾的粉盒。清代卍字錦大邊幾何紋栽絨地毯,人們現在還可以看到,那上面連綿的卍字是不斷頭的。
隨唐時期,佛經中的「卍」有時作「卐」,寫法不一,有些混亂。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提出,應以「卍」為准。逆時針方向的卍和順時針方向的卐,在西藏是有區別的。藏傳佛教以卐為吉祥標志,將卐寫在廟門、牆壁及其它器物上。卍則是苯教崇奉的符號,藏語稱卍為「雍仲」,意為「堅固」。苯教認為卍含有「固信不變」的意義,將卍寫在廟門、牆壁、經書和宗教畫卷上,有些地區的藏民,在逝者的額上畫一卍字。苯教徒是以左旋的逆時針方向,藏傳教是以右旋的順時針方向,圍繞著寺院、佛塔、神山、聖地巡禮的。卍和卐,表示苯教和藏傳佛教的不同巡禮方式。苯教是類似薩滿教的原始宗教,以占卜吉凶、祈福消災、請神驅鬼、除病解厄等為主要活動。
在人類文化史上,卍與卐作為符號,很早就出現了。西亞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伊朗法爾斯省波斯波利斯之南的巴昆遺址,出土有時間不晚於公元前3500年的彩陶,其中有象徵生育的女神陶象,她的肩上就有卐字標記。中國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屬馬家窯文化的青海都樂縣城東的柳灣基地,發現有130餘種刻劃符號,其中就有卐。學者們認為這些符號,是用來記事的。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貨幣上,有卐字元號。歐洲進入青銅時代後,卐成為裝飾性符號。在早期基督教藝術和拜占廷藝術中,都可見到卐。玻里尼西亞人、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馬雅人、北美洲的納瓦霍印第安人,也都用過卐和卍的符號。納瓦霍印第安人以卍象徵風神雨神。早期曰耳曼民族共有的神祗托爾,是個雷神,卐是他的槌子。
流年似水,人類進入了20世紀。希特勒認為雅利安人是最優良的人種,卐是雅利安人的符號;猶太人是低劣的人種,他在狂熱地追求「種族純潔」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猶運動。二三十年代,他在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設計旗時,在紅布上的白色圓圈中嵌上黑色的卐,作為反對猶太人的標志,1935年9月,它成為第三帝國的國旗和徽章。在紅白黑三色的卐符旗下,納粹的排猶運動,第三帝國等法西斯國家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人類的浩劫。 卍與卐作為符號由來已久,覆蓋的區域很廣,許多民族都使用過它。
Ⅱ 宋代有這樣的符號嗎卍
有
最早東漢就有,這個叫萬字元,
萬字元(藏語稱作「雍仲」符號)是雍仲本教的吉祥標志。顯現金光,如來佛胸前有卍字。中國唐代武則天定音為「萬」。義為「吉祥萬德之所集」。佛經中又寫作「卍」。
「雍仲」是藏語對「卍」形符號的稱呼。「雍仲」是西藏雍仲本波佛教的標志或教微。「雍仲」圖案在西藏出現得比較早,在象雄語中,「雍仲」為太陽及永恆的太陽之意。在西藏日土岩畫中,雍仲畫表示的是太陽及其光芒。最初畫一個圓圈,邊上畫幾道光。以後逐漸減化,便演化為與「萬字元」一樣的符號。象雄時代有文字後,將此符號稱作「雍仲」,其含義也逐漸演變引伸為堅固、永恆不變、避邪以及吉祥如意的象徵。在雍仲本教中,辛饒彌沃佛陀手持嵌有雍仲紋樣的禪杖;所用的文字稱作「雍仲神文」;所處地方為九級雍仲山、雍仲沙地。藏族民間至今還流行以「雍仲」一詞作為雍仲本教寺院名稱或本教信徒的人名
Ⅲ 「卍」有什麼具體含義
卍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據《長阿含經》說,它是第十六種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又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說是釋迦世尊的第八十種好相,位於胸前。在《十地經論》第十二卷說,釋迦菩薩在未成佛時,胸臆間即有功德庄嚴金剛卍字相。這就是一般所說的胸臆功德相。但是在《方廣大庄嚴經》卷三,說佛的頭發也有五個卍字相。在《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九卷,說佛的腰間也有卍字相。「卍」僅是符號,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無比,稱為吉祥海雲,又稱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經》第三百八十一卷說: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卍字的符號,有向右旋——�;有向左旋——卍。根據《慧琳音義》第二十一卷、《慧菀音義》,及《華嚴經》等,總共有十七處說到卍字相是右旋。但是《陀羅尼集經》第十卷所示摩利支天像所拿的扇子中,所畫的卍字相乃是左旋——卍。還有日本奈良的葯師寺的葯師佛像腳下的卍字相,也是左旋,但是多數的記載是右旋。最早在印度教的主神,如毗濕□及克利辛那,胸前就有卍字相。在古印度的傳說,凡能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皆具有三十二種大人相;佛是法中之聖王,所以也具三十二種大人相,此在《金剛般若經》中就有記載。
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時有爭論。而大多數都認為右旋是對的,左旋是錯的。尤其是在二十世紀的四十年代,歐洲的希特勒,也使用卍字相來做為他納粹主義的標幟。此後,即有更多的爭論,有的說希特勒所用的是左旋,佛教所用的是右旋。其實在唐朝的則天武後時代,曾經創造了一個字——卍,念做「日」字,象徵太陽的意思,就是左旋;希特勒使用的是斜角形的卍,佛教則是正方形的卍。至於印度教則以右旋表示男性的神,左旋表示女性的神。而西藏的喇嘛教用右旋,苯教(bon-pa)則用左旋。
根據日本國士館大學光島督博士的研究,卍字本非文字,西元前八世紀時始見於婆羅門教的記載,乃是主神毗濕□的胸毛,是稱為 vatsa 的記號而非文字,至西元前三世紀始被用於佛典。到了西元後一世紀時,又更名為 'svastiko ,本為牛犢頭部的毛發螺旋相,演變成主神毗濕□的胸毛相,後成為十六種大人相之一,又成為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
總之,在佛教不論右旋、左旋,卍字均系用來表徵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旋迴表示佛力的無限運作,向西方無限地延伸、無盡地展現,無休無止地救濟十方無量的眾生。故亦無須執著、揣摩卍字形相的表現是右旋或左旋了。
——————————————————————————————————————————————————————
卍,和佛經的翻譯、佛教的流傳有關,大體說是魏晉以來的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五《入法界品》說:釋迦牟尼「胸標卍字,七處平滿。」卍是吉祥的標志,是釋迦牟尼的32相之一。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卍」為吉祥的標志,將卍寫在門庭、供物和帳本上。在耆那教的宗教儀式上,卍和寶瓶等是象徵吉祥的八件物品之一。卍在梵文里,音室利�蹉洛剎曩,意為「致福」,舊譯為「吉祥海雲」。
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卷六引唐慧苑《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說:「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長壽二年(公元693年)主上權制此文,著於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巧慧和多權數的武則天,先是崇道,後來抑道崇佛。她這樣做是有原由的。武則天由唐太宗的才人,變為唐高宗的昭儀,在宮廷斗爭中不擇手段,擊敗王皇後和蕭淑妃而成為皇後;她誅殺李唐皇族,進而改唐為周做了皇帝;她任用酷吏,以暴政懾伏臣民,她的所作所為,用儒家思想是難以解釋的。而道是李唐王族認了親的,崇道就不能背叛李唐,那就只有走崇佛的路了。垂拱四年(688),武承嗣偽造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瑞石,唆使人上表稱瑞石出於洛水。同年又有人偽造刻有「化佛從空來,摩頂為授記(預言)」,「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還唱武媚娘」的瑞石,聲稱得之於汜水,以此暗示武則天稱帝是佛的意志。天授元年(690),「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表上之,言太後為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人世)主,制頒於天下」(《資治通鑒》卷二「四)。這年九月,她就成為大周聖神皇帝。長壽二年(693),菩提流志等譯《寶雨經》時,還加進了「日月光天子」於「摩訶支那國」,「故現女身為自在主」的話。這類佛教預言,是為武則天登上帝座和鞏固帝位效力的。
關於「天樞」,《資治通鑒》卷二「五記:延載元年(694),「武三思帥四夷酋長請鑄銅鐵為天樞,立於端門之外,銘記功德,黜唐頌周」。天樞高105尺,八面,各徑五尺。上為徑三丈的騰雲承露盤,高一丈的四個龍人捧著火珠,天樞上刻著武則天題榜「大周萬國頌德天樞」,下刻武三思撰寫的黜唐頌周的文字,百官和四夷酋長的姓名。建立天樞頌德是武周的創舉,將卍刻在天樞上,歌頌武周吉祥萬德。歲月滄桑,天樞早就頹圮不存了。現在,武則天的陵前,矗立的是無字碑,究竟是自認功高蓋世,文字難以表達;還是繼位的唐中宗對她的功過難以評說,只好無言呢?
從考古發現的文物看,隋唐時期,卍字已經走出了佛經,成為日常器物的裝飾性主題。在銅鏡的演化史上,從唐德宗到晚唐時期,流行過卍字鏡。元代統治者崇信佛教,在福建德化屈斗官窯遺址,就出土了不少以卍為裝飾的粉盒。清代卍字錦大邊幾何紋栽絨地毯,人們現在還可以看到,那上面連綿的卍字是不斷頭的。
隨唐時期,佛經中的「卍」有時作「卐」,寫法不一,有些混亂。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提出,應以「卍」為准。逆時針方向的卍和順時針方向的卐,在西藏是有區別的。藏傳佛教以卐為吉祥標志,將卐寫在廟門、牆壁及其它器物上。卍則是苯教崇奉的符號,藏語稱卍為「雍仲」,意為「堅固」。苯教認為卍含有「固信不變」的意義,將卍寫在廟門、牆壁、經書和宗教畫卷上,有些地區的藏民,在逝者的額上畫一卍字。苯教徒是以左旋的逆時針方向,藏傳教是以右旋的順時針方向,圍繞著寺院、佛塔、神山、聖地巡禮的。卍和卐,表示苯教和藏傳佛教的不同巡禮方式。苯教是類似薩滿教的原始宗教,以占卜吉凶、祈福消災、請神驅鬼、除病解厄等為主要活動。
在人類文化史上,卍與卐作為符號,很早就出現了。西亞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伊朗法爾斯省波斯波利斯之南的巴昆遺址,出土有時間不晚於公元前3500年的彩陶,其中有象徵生育的女神陶象,她的肩上就有卐字標記。中國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屬馬家窯文化的青海都樂縣城東的柳灣基地,發現有130餘種刻劃符號,其中就有卐。學者們認為這些符號,是用來記事的。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貨幣上,有卐字元號。歐洲進入青銅時代後,卐成為裝飾性符號。在早期基督教藝術和拜占廷藝術中,都可見到卐。玻里尼西亞人、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馬雅人、北美洲的納瓦霍印第安人,也都用過卐和卍的符號。納瓦霍印第安人以卍象徵風神雨神。早期日耳曼民族共有的神祗托爾,是個雷神,卐是他的槌子。
流年似水,人類進入了20 世紀。希特勒認為雅利安人是最優良的人種,卐是雅利安人的符號;猶太人是低劣的人種,他在狂熱地追求「種族純潔」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猶運動。二三十年代,他在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黨設計黨旗時,在紅布上的白色圓圈中嵌上黑色的卐,作為反對猶太人的標志,1935年9月,它成為第三帝國的國旗和徽章。在紅白黑三色的卐符旗下,納粹黨的排猶運動,第三帝國等法西斯國家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人類的浩劫。
卍與卐作為符號由來已久,覆蓋的區域很廣,許多民族都使用過它。
美國人種學家摩爾根(1818.11~1881.12)在《古代社會》中說:「姿勢及符號語言似乎是原始的東西,是發言分明的語言的姐姐。……進化了二者仍然不可分離。是的,姿勢語言或說肢體語言以及符號語言,和發言分明的語言就像姐妹一樣,總是相伴而行的。就是人類步入數字化時代,計算機語言普及時,姿勢語言和符號語言也沒有消失。在時間的隧道里,以遠古中走來的卍、十、中國的太極、古埃及的甲殼蟲之類的符號,都釋放過或還在釋放著能量,它們對人類文化產生過正面的或負面的影響。因此,不要怠慢了歷史上有過的或者還會產生的符號語言,它告訴你的,比起一個方塊字要多的多……
Ⅳ 王懿榮發現的古文字是什麼這種文字發展演變過程總有什麼影響
光緒二十五年王懿榮因通曉醫術在鶴年堂抓葯時,買到一種叫龍骨的葯材,對其上面的圖形文字進行研究,並通過山東古董商人范維卿大量收購,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並將其斷為商代。該發現轟動中外學術界,把漢字的歷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時代,成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
甲骨文的歷史價值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一篇《殷本紀》,詳細記載了商王朝的世系和歷史。過去史學界許多人對這些記載將信將疑,因為沒有當時的文字記載和留存的實物資料可作印證。
本世紀初,羅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發現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證實了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記》中所說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
此後,學者王國維對甲骨卜辭中所見的商代諸先王、先公,對照《史記》記載作了詳細的考證,證實了《史記》中《殷本紀》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盤庚於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附近)遷到殷(小屯村一帶),從此歷經至8代12王,在此建都達273年之久。這些研究成果,把中國有考據可信的歷史提早了一千年。
從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發現和認定,由此發展到肯定了一個距今3000多年、長達600多年的朝代,這是多麼了不起的發現!這樣就把本世紀20年代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可信歷史始於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徹底的否定。
甲骨文的文字學價值
甲骨文在漢字漫長的發展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現代漢字的鼻祖是當之無愧的。我國漢字的萌芽,大約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劃符號。但這些刻劃文字雖已具備了文字的雛形,但都是一些簡單的符號和單字,無完整的體系和規律。真正具有一定的體系並有比較嚴密的規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據研究,甲骨文中共有不重復的單字4500個左右,已識單字在1700個左右,而這些單字還不是當時使用的全部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寶貴資料。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各種刻劃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發展,到了商代,中國的文字達到基本成熟階段。、甲骨文具有一定體系並有比較嚴密的規律,內容豐富,對中國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過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據是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甲骨文比《說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來源於直接發掘出來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的疏失,解決青銅器銘文中懸而未決的問題,都有極大價值。
在甲骨文以前,從考古材料來看,我國境內已有很多尚未完全成熟的文字元號出現。從史書記載來看,《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世本》都記載有倉頡造字的傳說。許慎的《說文》序把《系辭傳》的說法和倉頡的傳說結合起來,說:「及神家氏結繩 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航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刈,萬品以察。」黃帝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兩千五六百年,甲骨文最早的不超過公元前1300年。30年代在山東章丘縣城子崖發掘的龍山文化陶片中就發現了一些符號之後又在昌樂龍山文化發掘出中國最早的文字和陶寺遺址中發現的朱書文字。西安半坡彩陶上也有文字元號,它是由刻畫的幾何線條構成的,大多數比較簡單,郭沫若稱半坡彩陶上的符號有文字的性質。在山東大汶口文化陶器上也發現有符號,有的符號上還塗有色彩。這些符號都刻畫在陶器表面極顯著的位置。有的符號象是太陽或月亮從山上升起的樣子。另外在青海馬家窯文化、鄭州商代早期文化及河北商代中期文化的陶器上都發現有符號。這些符號有的是同圖紋合在一起,有的明顯地區別於彩陶紋飾,這些符號雖是簡單的、零星的、無一定律的,但都是中國文字的雛形,可以說中國文字的誕生至少有五六千年以上的歷史。所以,准確來說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王朝時期文字。
2017年12月26日,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舉行。發布會由教育部、國家語委、國家文物局、國家檔案局、故宮博物院、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共同主辦。出席會議人員主要來自主辦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博機構,以及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
Ⅳ 最早的幾種文字分別出現在哪些大河流域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據《長阿含經》說,它是第十六種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又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說是釋迦世尊的第八十種好相,位於胸前。在《十地經論》第十二卷說,釋迦菩薩在未成佛時,胸臆間即有功德庄嚴金剛卍字相。這就是一般所說的胸臆功德相。但是在《方廣大庄嚴經》卷三,說佛的頭發也有五個卍字相。在《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九卷,說佛的腰間也有卍字相。「卍」僅是符號,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無比,稱為吉祥海雲,又稱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經》第三百八十一卷說: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卍字的符號,有向右旋——�;有向左旋——卍。根據《慧琳音義》第二十一卷、《慧菀音義》,及《華嚴經》等,總共有十七處說到卍字相是右旋。但是《陀羅尼集經》第十卷所示摩利支天像所拿的扇子中,所畫的卍字相乃是左旋——卍。還有日本奈良的葯師寺的葯師佛像腳下的卍字相,也是左旋,但是多數的記載是右旋。最早在印度教的主神,如毗濕□及克利辛那,胸前就有卍字相。在古印度的傳說,凡能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皆具有三十二種大人相;佛是法中之聖王,所以也具三十二種大人相,此在《金剛般若經》中就有記載。
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時有爭論。而大多數都認為右旋是對的,左旋是錯的。尤其是在二十世紀的四十年代,歐洲的希特勒,也使用卍字相來做為他納粹主義的標幟。此後,即有更多的爭論,有的說希特勒所用的是左旋,佛教所用的是右旋。其實在唐朝的則天武後時代,曾經創造了一個字——卍,念做「萬」字,表示吉祥萬德的意思,就是左旋;希特勒使用的是斜角形的卍,佛教則是正方形的卍。至於印度教則以右旋表示男性的神,左旋表示女性的神。而西藏的喇嘛教用右旋,苯教(bon-pa)則用左旋。
根據日本國士館大學光島督博士的研究,卍字本非文字,西元前八世紀時始見於婆羅門教的記載,乃是主神毗濕□的胸毛,是稱為 vatsa 的記號而非文字,至西元前三世紀始被用於佛典。到了西元後一世紀時,又更名為 'svastiko ,本為牛犢頭部的毛發螺旋相,演變成主神毗濕□的胸毛相,後成為十六種大人相之一,又成為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
總之,在佛教不論右旋、左旋,卍字均系用來表徵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旋迴表示佛力的無限運作,向西方無限地延伸、無盡地展現,無休無止地救濟十方無量的眾生。故亦無須執著、揣摩卍字形相的表現是右旋或左旋了。
——————————————————————————————————————————————————————
卍,和佛經的翻譯、佛教的流傳有關,大體說是魏晉以來的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五《入法界品》說:釋迦牟尼「胸標卍字,七處平滿。」卍是吉祥的標志,是釋迦牟尼的32相之一。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卍」為吉祥的標志,將卍寫在門庭、供物和帳本上。在耆那教的宗教儀式上,卍和寶瓶等是象徵吉祥的八件物品之一。卍在梵文里,音室利�蹉洛剎曩,意為「致福」,舊譯為「吉祥海雲」。
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卷六引唐慧苑《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說:「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長壽二年(公元693年)主上權制此文,著於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巧慧和多權數的武則天,先是崇道,後來抑道崇佛。她這樣做是有原由的。武則天由唐太宗的才人,變為唐高宗的昭儀,在宮廷斗爭中不擇手段,擊敗王皇後和蕭淑妃而成為皇後;她誅殺李唐皇族,進而改唐為周做了皇帝;她任用酷吏,以暴政懾伏臣民,她的所作所為,用儒家思想是難以解釋的。而道是李唐王族認了親的,崇道就不能背叛李唐,那就只有走崇佛的路了。垂拱四年(688),武承嗣偽造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瑞石,唆使人上表稱瑞石出於洛水。同年又有人偽造刻有「化佛從空來,摩頂為授記(預言)」,「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還唱武媚娘」的瑞石,聲稱得之於汜水,以此暗示武則天稱帝是佛的意志。天授元年(690),「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表上之,言太後為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人世)主,制頒於天下」(《資治通鑒》卷二「四)。這年九月,她就成為大周聖神皇帝。長壽二年(693),菩提流志等譯《寶雨經》時,還加進了「日月光天子」於「摩訶支那國」,「故現女身為自在主」的話。這類佛教預言,是為武則天登上帝座和鞏固帝位效力的。
關於「天樞」,《資治通鑒》卷二「五記:延載元年(694),「武三思帥四夷酋長請鑄銅鐵為天樞,立於端門之外,銘記功德,黜唐頌周」。天樞高105尺,八面,各徑五尺。上為徑三丈的騰雲承露盤,高一丈的四個龍人捧著火珠,天樞上刻著武則天題榜「大周萬國頌德天樞」,下刻武三思撰寫的黜唐頌周的文字,百官和四夷酋長的姓名。建立天樞頌德是武周的創舉,將卍刻在天樞上,歌頌武周吉祥萬德。歲月滄桑,天樞早就頹圮不存了。現在,武則天的陵前,矗立的是無字碑,究竟是自認功高蓋世,文字難以表達;還是繼位的唐中宗對她的功過難以評說,只好無言呢?
從考古發現的文物看,隋唐時期,卍字已經走出了佛經,成為日常器物的裝飾性主題。在銅鏡的演化史上,從唐德宗到晚唐時期,流行過卍字鏡。元代統治者崇信佛教,在福建德化屈斗官窯遺址,就出土了不少以卍為裝飾的粉盒。清代卍字錦大邊幾何紋栽絨地毯,人們現在還可以看到,那上面連綿的卍字是不斷頭的。
隋唐時期,佛經中的「卍」有時作「卐」,寫法不一,有些混亂。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提出,應以「卍」為准。逆時針方向的卍和順時針方向的卐,在西藏是有區別的。藏傳佛教以卐為吉祥標志,將卐寫在廟門、牆壁及其它器物上。卍則是苯教崇奉的符號,藏語稱卍為「雍仲」,意為「堅固」。苯教認為卍含有「固信不變」的意義,將卍寫在廟門、牆壁、經書和宗教畫卷上,有些地區的藏民,在逝者的額上畫一卍字。苯教徒是以左旋的逆時針方向,藏傳教是以右旋的順時針方向,圍繞著寺院、佛塔、神山、聖地巡禮的。卍和卐,表示苯教和藏傳佛教的不同巡禮方式。苯教是類似薩滿教的原始宗教,以占卜吉凶、祈福消災、請神驅鬼、除病解厄等為主要活動。
在人類文化史上,卍與卐作為符號,很早就出現了。西亞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伊朗法爾斯省波斯波利斯之南的巴昆遺址,出土有時間不晚於公元前3500年的彩陶,其中有象徵生育的女神陶象,她的肩上就有卐字標記。中國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屬馬家窯文化的青海都樂縣城東的柳灣基地,發現有130餘種刻劃符號,其中就有卐。學者們認為這些符號,是用來記事的。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貨幣上,有卐字元號。歐洲進入青銅時代後,卐成為裝飾性符號。在早期基督教藝術和拜占廷藝術中,都可見到卐。玻里尼西亞人、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馬雅人、北美洲的納瓦霍印第安人,也都用過卐和卍的符號。納瓦霍印第安人以卍象徵風神雨神。早期日耳曼民族共有的神祗托爾,是個雷神,卐是他的槌子。
流年似水,人類進入了20 世紀。希特勒認為雅利安人是最優良的人種,卐是雅利安人的符號;猶太人是低劣的人種,他在狂熱地追求「種族純潔」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猶運動。二三十年代,他在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黨設計黨旗時,在紅布上的白色圓圈中嵌上黑色的卐,作為反對猶太人的標志,1935年9月,它成為第三帝國的國旗和徽章。在紅白黑三色的卐符旗下,納粹黨的排猶運動,第三帝國等法西斯國家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人類的浩劫。
卍與卐作為符號由來已久,覆蓋的區域很廣,許多民族都使用過它。
美國人種學家摩爾根(1818.11~1881.12)在《古代社會》中說:「姿勢及符號語言似乎是原始的東西,是發言分明的語言的姐姐。……進化了二者仍然不可分離。是的,姿勢語言或說肢體語言以及符號語言,和發言分明的語言就像姐妹一樣,總是相伴而行的。就是人類步入數字化時代,計算機語言普及時,姿勢語言和符號語言也沒有消失。在時間的隧道里,以遠古中走來的卍、十、中國的太極、古埃及的甲殼蟲之類的符號,都釋放過或還在釋放著能量,它們對人類文化產生過正面的或負面的影響。因此,不要怠慢了歷史上有過的或者還會產生的符號語言,它告訴你的,比起一個方塊字要多的多……
「卐」字元, 藏語稱「雍仲」或「雍仲拉曲」。在藏族的寺院建築、民居建築、帳篷、傢具、地毯、服裝、石刻、法器、藝術品以及節日、婚禮等慶典活動中,常用「卍」符號。其使用范圍極廣,使用頻率極高。「卐」有單圖、也有連圖;形狀有左旋,也有右旋。過去「卍」字元有兩種寫法、兩種含義。用在佛像上的標志是左旋「卍」,用在苯教上的標志是右旋「卐」。據《辭源》載:「卍」本不是文字,而是佛教如來胸前的符號,意思是吉祥幸福。「卍」又是上古時代許多部落的一種符咒。「卍」在古印度、波斯、希臘等國的歷史上均出現過;印度的「卍」符號出現於印度河文明時期,其出現的時間距今約4500年。中國的「卍」字元,出現時間距今大約也是4500年,它原是抽象蛙肢紋的變形。青海柳灣陶器上的「卍」紋樣,就是蛙肢紋的一種抽象變形。
一、「卍」符號的來源
在人類文化史上,「卍」作為符號由來已久,覆蓋區域廣,許多民族都使用過。對「卍」 符號的來源問題,學術界既有外來說,也有本土說,見解頗多,至今仍莫衷一是。
(一)「卍」符號的外來說
學術界有人認為:「卐」符號是「泊來品」:即最早源於印度或歐洲。古希臘、波斯、古巴比倫等歐亞許多民族的古文化中均出現過,後來被一些古代宗教所沿用,如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等都曾使用。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貨幣上有「卍」符號。歐洲進入青銅時代後,「卍」符號成為裝飾性符號。在早期基督教藝術和拜占廷藝術中,都可見到「卍」符號。玻里尼西亞人、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馬雅人、北美洲的納瓦霍印第安人,也都用過「卍」符號。早期日耳曼民族共有的神祗托爾,是個雷神,「卍」符號是他的槌子。
西亞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伊朗法爾斯省波斯波利斯之南的巴昆遺址,出土有公元前3500年的彩陶,其中有象徵生育的女神陶象,她的肩上就有「卐」符號標記。巴西原始民族卡拉耶人裝潢品上也有「雜形「卍」符號。
我國著名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玄奘將「卍」符號譯為「德」字,強調佛的功德無量。北魏菩提流支譯為「萬」字。唐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定讀音為「萬」,意為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首見於佛教經典《華嚴經》卷六五(八十卷本)《入法界品》:「胸標「卐」字,七處平滿」。唐慧苑《華嚴音義》:「卍本非字,周長壽二年,主上權制此文,著於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 隨唐時期,「卐」在寫法上有或左旋,或右旋二種,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一謂「應以右旋為准。」佛教中多用此符號,象徵佛光普照,或作佛教標識。故在中外佛教聖跡之處,佛像的胸部都標有「卐」字元,以示佛的「瑞相」,象徵吉祥、光明、神聖和美好。
據載,「卐」符號於公元4世紀東漢時期,隨著佛教的東進而傳入中國;因「卐」符號在佛經中有吉祥之義,後來取萬德圓滿之義。「卍」符號走進中國人的生活與佛經的翻譯和佛教的流傳有關。也有說藏族的這種「卐」符號崇拜的起源可能與古波斯的火祆教有關,而不是日神崇拜。
希特勒認為雅利安人是最優良的人種,「卍」符號是雅利安人的符號;猶太人是低劣的人種,他在狂熱地追求「種族純潔」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猶運動。二三十年代,他在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黨設計黨旗時,在紅布上的白色圓圈中嵌上黑色的「卐」,作為反對猶太人的標志,1935年9月,它成為第三帝國的國旗和徽章。在紅白黑三色的「卐」符號旗下,納粹黨的排猶運動,第三帝國等法西斯國家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人類的浩劫。
(二)「卍」符號的本土說
近年來,中國新石器時代幾處遺址,……都發現繪有、刻有或印有「卍」符號紋樣之後,有人推測它起源於中國,由中國傳播到了外域。其理由是:早在6000-7000年以前,甘、青地區的先民們製做的陶器上已有「卐」符號,廣東、內蒙等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發現類似符號,所以「卐」符號來自本土。「卐」是「巫」字的變體,三千年前甲骨文中的「巫」字,因為「巫「最早是太陽的信使,所以「巫」字的甲骨文也與「卐」字相近;在我國各地發現的岩畫中,如內蒙陰山岩畫、雲南滄源岩畫、廣西花山岩畫、連雲港將軍崖岩畫、四川珙縣岩畫等,都畫有太陽神或象徵太陽神的畫像。太陽神一般頭部作圓形,光芒四射,或人物執太陽,或畫圓日形,圓形中畫有「卐」符號。不僅在西北的甘、青陶器圖案中發現「卐」符號,而且在中原腹地的新石器遺址中也出現了「卐」符號,還常見於商周甲骨文和青銅銘紋中。這些事實說明「卐」字的崇拜早在佛法傳入前就已存在了。
近年來,在西藏、青海等地陸續發現了古代岩畫地點,岩畫除動物、太陽、吉祥圖案外,還有岩畫「卐」符號。如西藏阿里日土縣發現的日土岩畫就有「卐」符號演變進程序列圖。故有學者認為「卐」 符號在西藏出現最早,並有著相當深刻的含意。之後在印度、漢地和西方也出現了「卐」符號,但在意義上有很大區別。也有人認為「卍」這個符號當初確實含有數字意義,被用來表示「九」。……「九」為神聖的數字,加以崇拜。
從考古發現的文物看,隋唐時期,「卍」 符號已經成為日常器物的裝飾性主題。在銅鏡的演化史上,從唐德宗到晚唐時期,流行過「卍」符號鏡。在福建德化屈斗官窯遺址,出土了以「卍」符號為裝飾的元代粉盒。清代「卍」符號錦大邊幾何紋栽絨地毯,那上面連綿不斷頭的「卍」符號。
自唐以後,漢藏等民族服飾中常見「卍」符號紋樣,還含有多種寓意。漢族的民間服飾中,「卍」符號經過精心處理,「卍」符號四端延伸繪出各種鏈鎖花紋,綿長不斷,含有富貴不斷之意。有時「卍」符號還被傾斜處理,或拉長變形,「卍」符號的四方連續圖案給人以一種旋轉的動感,裝飾性很強。
安旭在《藏族服飾藝術》中指出:「卐」紋樣一直被認為是漢族傳統紋樣,人們習慣稱它叫花萬字,其實,它源於藏族先民之一的羌人文化。如果再追溯到更早的年代,在古波斯、希臘、印度地域均能看到它。秦漢以前,青海地區被稱為「羌戎之地」,青海馬廠文化屬羌文化先河。馬廠文化遺址分布地區,多為現在藏族聚居地區。至今在後藏地區,尚有藏族同胞把「卐」字紋綉在衣服背部,甚至刺在身上,成為文身符號,在藏族的其它裝飾品中也十分常見……。
在西藏林芝縣米瑞鄉雍珠則村境內的石刻碑上除了刻有藏文以外,碑面下方雕刻有碑座,剖面弧形,高20厘米,寬1.6米。座上雕刻出凸起的「卐」符號11個,帶有藏族苯教的色彩。碑上的內容為:在赤德松贊繼位之後,工布嘎波王子為維護小邦的利益,特向贊普奏請,重申舊盟:┅┅「昔,自兄弟分離,至父祖之時,官、民、人、神未分;至今,幸福昌盛,庶政猶如『卐』之永固。然而如今,贊普內府諸官員,廣課賦斂,橫加差役,且有欺侮凌虐者。為使今後永得安寧,務祈大王賜一盟書詔文,以求永遠居於安樂也。
卡爾梅·桑木旦博士認為,苯教一個重要教義是把俄木隆仁作為宇宙中心,其標志是九級雍仲山(符號為「卐」),山頂為一塊水晶巨石的形狀,稱壇城。山腳下有4條大江分別向4個方向流去,而且雍仲山周圍4個標准方向有4大宮殿,構成俄木隆仁主要區域。這里提到了吐蕃人的一種古老的「方位觀」,即以雍仲山為中心,以恆河、印度河、悉達河、博叉河等4條大河分割中心大陸。據此有人推測:雍仲山的地形結構是「卐」最初結構的一種形體模擬物。即「卐」 符號是吐蕃人最早的一種文字地理符號。
在嘉絨藏區流傳著苯教起源於當地的傳說。說是很早以前,嘉絨藏區的領主是女神和苯教的傳人。他們回到人間來傳播苯教。神仙變成了大鵬鳥,生下四個蛋,最後一個是花蛋,名叫拉西擁仲,受其父天神派遣,於鼠年龍日兔時乘龍駕臨德足(獨腳溝),與女神白龍公主益西扎西結婚,夫妻回拜天神父親時,天神父親安排他們去尋找一處為「卐」的地形居住,傳播苯教;此傳說也與地理有關。
還有一則傳說,「卍」符號是藏王松贊干布的大臣祿東贊向唐朝求婚時作為路標而創。後來,這個「卍」符號在藏族地區流傳下來,象徵著和睦團結、吉祥如意。
西藏拉薩大昭寺門前《唐蕃會盟碑》石刻藏文銘文內有「此威德無比雍仲之王威嚴煊赫」之句。苯教信奉「雍仲」為神靈字,並以左旋之「卐」字紋做代表。古代和近現代藏族民間流行以「雍仲」一詞為苯教寺廟名稱和苯教信徒的人名。在康區和嘉戎藏區,藏民舉行婚禮時,新娘到新郎家要在新娘坐的地方用青稞擺一個「卐」字。據說在木雅,人死後要在死者額頭畫一個「卐」字。
也有學界認為:苯教的標識「卍」是古代先民對太陽神的崇拜,逆時針方向是與古代先民對天體運行方向的認知,體現了自然崇拜的精髓。
「卐」符號隨著藏族文化的歷史進程留傳了幾千年。「卐」作為「永恆」、「永生」的標志有著極其深刻的文化學涵義,在藏文化的深層結構里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
二、「卍」符號的象徵
「卐」 符號從遠古至現在之所以沒有因歲月的變遷所湮沒,且在世界范圍內都曾經流行,表明它並不是一個一般意義的符號,而是有其特殊的內涵。「卐」符號最早為人類所奉的太陽神或火神之象徵,及後指梵文喻『胸部的吉樣標志』,……屬釋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把「卐」符號作為古代宗教的標志。「卍」符號有兩種寫法、兩種含義,即順時針「卍」和逆時針「卐」,分別代表佛教和苯教。
目前學界對「卐」符號的象徵寓意歸納如下:1、是漢字中的一個「萬」字;2、鑒於此圖像出現於如來胸臆,故說其寓意為佛教「輪回」之說的表象;3、該圖像具備了漢字方塊的形式結構,故而說它是被遺失了的「刻劃在六千年前甘肅馬家窯彩陶文化陶器上的一個漢字」;4、由於這一符號曾鑄在我國戰國時期中山國以象徵王權的青銅鉞上,故說此圖「是代表一個種族的圖騰符號,或是一種獨特的符號----族徽」,因而隸它是中國歷史上商周以來曾顯赫一時的北方狄族一支「白狄的族徽」;5、史前原始薩滿教「靈魂不滅」觀念可祖先崇拜的藝術表象,「而其功能則是原始社會人們的一種精神文化生活,為發泄情感、表達願望、表示意志,意在祈求祖先賜福、消災免禍為其自身的目的。所以「卐」符號圖像,便是原始宗教通過它團結民族、保護族人或謀事有成的信仰藝術表記」。
此外,還有如下觀點:一是認為「卍」紋樣有可能從太陽圖案演變而來,故說此圖象徵著「太陽崇拜」;二是認為象徵生殖崇拜的表象;三是認為「卍」紋樣在馬家窯文化中是蛙肢紋的抽象變形;四是認為「卍」紋樣是用來記事的;五是認為太陽或火的象徵;六是象徵風輪。七是在西藏原始苯教中具有吉祥和生命不息之意。
Ⅵ 卍的含義
呵呵,我也來看看~ ~『
卍,和佛經的翻譯、佛教的流傳有關,大體說是魏晉以來的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五《入法界品》說:釋迦牟尼「胸標卍字,七處平滿。」卍是吉祥的標志,是釋迦牟尼的32相之一。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卍」為吉祥的標志,將卍寫在門庭、供物和帳本上。在耆那教的宗教儀式上,卍和寶瓶等是象徵吉祥的八件物品之一。卍在梵文里,音室利蹉洛剎曩,意為「致福」,舊譯為「吉祥海雲」。
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卷六引唐慧苑《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說:「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長壽二年(公元693年)主上權制此文,著於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巧慧和多權數的武則天,先是崇道,後來抑道崇佛。她這樣做是有原由的。武則天由唐太宗的才人,變為唐高宗的昭儀,在宮廷斗爭中不擇手段,擊敗王皇後和蕭淑妃而成為皇後;她誅殺李唐皇族,進而改唐為周做了皇帝;她任用酷吏,以暴政懾伏臣民,她的所作所為,用儒家思想是難以解釋的。而道是李唐王族認了親的,崇道就不能背叛李唐,那就只有走崇佛的路了。垂拱四年(688),武承嗣偽造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瑞石,唆使人上表稱瑞石出於洛水。同年又有人偽造刻有「化佛從空來,摩頂為授記(預言)」,「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還唱武媚娘」的瑞石,聲稱得之於汜水,以此暗示武則天稱帝是佛的意志。天授元年(690),「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表上之,言太後為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人世)主,制頒於天下」(《資治通鑒》卷二「四)。這年九月,她就成為大周聖神皇帝。長壽二年(693),菩提流志等譯《寶雨經》時,還加進了「曰月光天子」於「摩訶支那國」,「故現女身為自在主」的話。這類佛教預言,是為武則天登上帝座和鞏固帝位效力的。
關於「天樞」,《資治通鑒》卷二「五記:延載元年(694),「武三思帥四夷酋長請鑄銅鐵為天樞,立於端門之外,銘記功德,黜唐頌周」。天樞高105尺,八面,各徑五尺。上為徑三丈的騰雲承露盤,高一丈的四個龍人捧著火珠,天樞上刻著武則天題榜「大周萬國頌德天樞」,下刻武三思撰寫的黜唐頌周的文字,百官和四夷酋長的姓名。建立天樞頌德是武周的創舉,將卍刻在天樞上,歌頌武周吉祥萬德。歲月滄桑,天樞早就頹圮不存了。現在,武則天的陵前,矗立的是無字碑,究竟是自認功高蓋世,文字難以表達;還是繼位的唐中宗對她的功過難以評說,只好無言呢?
從考古發現的文物看,隋唐時期,卍字已經走出了佛經,成為曰常器物的裝飾性主題。在銅鏡的演化史上,從唐德宗到晚唐時期,流行過卍字鏡。元代統治者崇信佛教,在福建德化屈斗官窯遺址,就出土了不少以卍為裝飾的粉盒。清代卍字錦大邊幾何紋栽絨地毯,人們現在還可以看到,那上面連綿的卍字是不斷頭的。
隨唐時期,佛經中的「卍」有時作「卐」,寫法不一,有些混亂。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提出,應以「卍」為准。逆時針方向的卍和順時針方向的卐,在西藏是有區別的。藏傳佛教以卐為吉祥標志,將卐寫在廟門、牆壁及其它器物上。卍則是苯教崇奉的符號,藏語稱卍為「雍仲」,意為「堅固」。苯教認為卍含有「固信不變」的意義,將卍寫在廟門、牆壁、經書和宗教畫卷上,有些地區的藏民,在逝者的額上畫一卍字。苯教徒是以左旋的逆時針方向,藏傳教是以右旋的順時針方向,圍繞著寺院、佛塔、神山、聖地巡禮的。卍和卐,表示苯教和藏傳佛教的不同巡禮方式。苯教是類似薩滿教的原始宗教,以占卜吉凶、祈福消災、請神驅鬼、除病解厄等為主要活動。
在人類文化史上,卍與卐作為符號,很早就出現了。西亞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伊朗法爾斯省波斯波利斯之南的巴昆遺址,出土有時間不晚於公元前3500年的彩陶,其中有象徵生育的女神陶象,她的肩上就有卐字標記。中國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屬馬家窯文化的青海都樂縣城東的柳灣基地,發現有130餘種刻劃符號,其中就有卐。學者們認為這些符號,是用來記事的。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貨幣上,有卐字元號。歐洲進入青銅時代後,卐成為裝飾性符號。在早期基督教藝術和拜占廷藝術中,都可見到卐。玻里尼西亞人、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馬雅人、北美洲的納瓦霍印第安人,也都用過卐和卍的符號。納瓦霍印第安人以卍象徵風神雨神。早期曰耳曼民族共有的神祗托爾,是個雷神,卐是他的槌子。
流年似水,人類進入了20世紀。希特勒認為雅利安人是最優良的人種,卐是雅利安人的符號;猶太人是低劣的人種,他在狂熱地追求「種族純潔」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猶運動。二三十年代,他在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設計旗時,在紅布上的白色圓圈中嵌上黑色的卐,作為反對猶太人的標志,1935年9月,它成為第三帝國的國旗和徽章。在紅白黑三色的卐符旗下,納粹的排猶運動,第三帝國等法西斯國家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人類的浩劫。
卍與卐作為符號由來已久,覆蓋的區域很廣,許多民族都使用過它。
美國人種學家摩爾根(1818.11~1881.12)在《古代社會》中說:「姿勢及符號語言似乎是原始的東西,是發言分明的語言的姐姐。……進化了二者仍然不可分離。是的,姿勢語言或說肢體語言以及符號語言,和發言分明的語言就像姐妹一樣,總是相伴而行的。就是人類步入數字化時代,計算機語言普及時,姿勢語言和符號語言也沒有消失。在時間的隧道里,以遠古中走來的卍、十、中國的太極、古埃及的甲殼蟲之類的符號,都釋放過或還在釋放著能量,它們對人類文化產生過正面的或負面的影響。
在全拼 下打 wan 就可以~~~
Ⅶ 卍的符號的歷史
卍,和佛經的翻譯、佛教的流傳有關,大體說是魏晉以來的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五《入法界品》說:釋迦牟尼「胸標卍字,七處平滿。」卍是吉祥的標志,是釋迦牟尼的32相之一。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卍」為吉祥的標志,將卍寫在門庭、供物和帳本上。在耆那教的宗教儀式上,卍和寶瓶等是象徵吉祥的八件物品之一。卍在梵文里,音室利蹉洛剎曩,意為「致福」,舊譯為「吉祥海雲」。
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卷六引唐慧苑《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說:「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長壽二年(公元693年)主上權制此文,著於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巧慧和多權數的武則天,先是崇道,後來抑道崇佛。她這樣做是有原由的。武則天由唐太宗的才人,變為唐高宗的昭儀,在宮廷斗爭中不擇手段,擊敗王皇後和蕭淑妃而成為皇後;她誅殺李唐皇族,進而改唐為周做了皇帝;她任用酷吏,以暴政懾伏臣民,她的所作所為,用儒家思想是難以解釋的。而道是李唐王族認了親的,崇道就不能背叛李唐,那就只有走崇佛的路了。垂拱四年(688年),武承嗣偽造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瑞石,唆使人上表稱瑞石出於洛水。同年又有人偽造刻有「化佛從空來,摩頂為授記(預言)」,「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還唱武媚娘」的瑞石,聲稱得之於汜水,以此暗示武則天稱帝是佛的意志。天授元年(690年),「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表上之,言太後為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人世)主,制頒於天下」(《資治通鑒》卷二四)。這年九月,她就成為大周聖神皇帝。長壽二年(693年),菩提流志等譯《寶雨經》時,還加進了「日月光天子」於「摩訶支那國」,「故現女身為自在主」的話。這類佛教預言,是為武則天登上帝座和鞏固帝位效力的。
關於「天樞」,《資治通鑒》卷二五記:延載元年(694年),「武三思帥四夷酋長請鑄銅鐵為天樞,立於端門之外,銘記功德,黜唐頌周」。天樞高105尺,八面,各徑五尺。上為徑三丈的騰雲承露盤,高一丈的四個龍人捧著火珠,天樞上刻著武則天題榜「大周萬國頌德天樞」,下刻武三思撰寫的黜唐頌周的文字,百官和四夷酋長的姓名。建立天樞頌德是武周的創舉,將卍刻在天樞上,歌頌武周吉祥萬德。歲月滄桑,天樞早就頹圮不存了。在武則天的陵前,矗立的是無字碑,究竟是自認功高蓋世,文字難以表達;還是繼位的唐中宗對她的功過難以評說,只好無言呢?
從考古發現的文物看,隋唐時期,卍字已經走出了佛經,成為日常器物的裝飾性主題。在銅鏡的演化史上,從唐德宗到晚唐時期,流行過卍字鏡。元代統治者崇信佛教,在福建德化屈斗官窯遺址,就出土了不少以卍為裝飾的粉盒。清代卍字錦大邊幾何紋栽絨地毯,人們今天還可以看到,那上面連綿的卍字是不斷頭的。
隋唐時期,佛經中的「卍」有時作「卐」,寫法不一,有些混亂。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提出,應以「卍」為准。逆時針方向的卍和順時針方向的卐,在西藏是有區別的。藏傳佛教以卐為吉祥標志,將卐寫在廟門、牆壁及其它器物上。卍是雍仲本教崇奉的符號,藏語稱卍為「雍仲」,意為「堅固」。雍仲本教認為卍含有「固信不變」的意義,將卍寫在廟門、牆壁、經書和宗教畫卷上,有些地區的藏民,在逝者的額上畫一卍字。本波教徒是以左旋的逆時針方向,藏傳教是以右旋的順時針方向,圍繞著寺院、佛塔、神山、聖地巡禮的。
在人類文化史上,卍與卐作為符號,很早就出現了。中國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屬馬家窯文化的青海都樂縣城東的柳灣基地,發現有130餘種刻劃符號,其中就有卐。學者們認為這些符號,是用來記事的。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貨幣上,有卐字元號。歐洲進入青銅時代後,卐成為裝飾性符號。在早期基督教藝術和拜占庭藝術中,都可見到卐。玻里尼西亞人、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馬雅人、北美洲的納瓦霍印第安人,也都用過卐和卍的符號。納瓦霍印第安人以卍象徵風神雨神。早期日耳曼民族共有的神祇托爾,是個雷神,卐是他的槌子。
流年似水,人類進入了20 世紀。希特勒認為雅利安人是最優良的人種,卐是雅利安人的符號;猶太人是低劣的人種,他在狂熱地追求「種族純潔」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猶運動。二三十年代,他在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黨設計黨旗時,在紅布上的白色圓圈中嵌上黑色的45°卐,作為反對猶太人的標志,1935年9月,它成為第三帝國的國旗和徽章。在紅白黑三色的卐符旗下,納粹黨的排猶運動,第三帝國等法西斯國家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人類的浩劫。
卍與卐作為符號由來已久,覆蓋的區域很廣,許多民族都使用過它。
美國人種學家摩爾根(1818.11~1881.12)在《古代社會》中說:「姿勢及符號語言似乎是原始的東西,是發言分明的語言的姐姐。……進化了二者仍然不可分離。是的,姿勢語言或說肢體語言以及符號語言,和發言分明的語言就像姐妹一樣,總是相伴而行的。就是人類步入數字化時代,計算機語言普及時,姿勢語言和符號語言也沒有消失。在時間的隧道里,以遠古中走來的卍、十、中國的太極、古埃及的甲殼蟲之類的符號,都釋放過或還在釋放著能量,它們對人類文化產生過正面的或負面的影響。因此,不要怠慢了歷史上有過的或者還會產生的符號語言,它告訴你的,比起一個方塊字要多的多……
「卐」字元,藏語稱「雍仲」或「雍仲拉曲」。在藏族的寺院建築、民居建築、帳篷、傢具、地毯、服裝、石刻、法器、藝術品以及節日、婚禮等慶典活動中,常用「卍」符號。其使用范圍極廣,使用頻率極高。「卐」有單圖、也有連圖;形狀有左旋,也有右旋。過去「卍」字元有兩種寫法、兩種含義。用在佛像上的標志是左旋「卍」,用在雍仲本教上的標志是右旋「卍」。據《辭源》載:「卍」本不是文字,而是佛教如來胸前的符號,意思是吉祥幸福。「卍」又是上古時代許多部落的一種符咒。「卍」在古印度、波斯、希臘等國的歷史上均出現過;印度的「卍」符號出現於印度河文明時期,其出現的時間距今約4500年。中國的「卍」字元,出現時間距今大約也是4500年,它原是抽象蛙肢紋的變形。青海柳灣陶器上的「卍」紋樣,就是蛙肢紋的一種抽象變形。
「萬」字古寫法是一種符咒、護符或宗教標志,通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臘等國家中都有出現,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均予使用。在梵語中為吉祥的所集,佛教中是釋加牟尼胸部所現的「瑞相」,用作「萬德」吉祥標志,公元693年武則天定讀萬音。
「萬字」已經被印度教使用了幾千年,它為印度教徒抵擋邪惡,帶來幸運。「在印度古吉拉特地區,當一個嬰兒降生時,人們就會在他的頭頂畫上『萬字』標志,希望以此來驅除邪惡。」在古代中國,萬字是羅盤上四個方位的標志。從大約公元700年起,我們才把它和「10000」或「無窮大」聯系在一起。在印度佛教傳統中,它被稱為「佛心的印章」;在藏傳佛教里,人們把它和吉祥聯系起來,並把它當成護身符。在印度耆那教(公元前6至5世紀在印度興起,主要教義是反對祭祀,戒殺生,實行苦行主義,主張靈魂輪回說)里,萬字的四隻「手臂」分別代表生存的四種形態:神的境界、人間、動物界及陰間。在地中海文明裡,萬字四端的直角有時是彎曲的,或被延長、曲成更多的直角,從而形成迷宮。古希臘人認為萬字是四個希臘字母構成的,因此在希臘語里它又被稱為伽馬十字(cruxgammata)。被稱為雷神(托爾Thor)之錘的古代北歐護身符的形狀就像一個萬字,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萬字這一符號在美洲的文明裡並不常見。古代諾斯替教派把一種四條彎曲的腿形成的萬字當作一種秘密符號,這跟(三條腿構成的)三曲腿圖很相似。
Ⅷ 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陶器發現的刻劃符號最多
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又延續發展數百年,
將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
馬家窯文化以彩陶器為代表,它的器型豐富多姿,圖案極富於變化和絢麗多彩,
是世界彩陶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奇觀,是人類遠古先民創造的最燦爛的文化、是彩陶藝術發展的頂峰。
它不僅是工業文明、農業文明的源頭、同時它源遠流長地孕育了中國文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它神奇輝煌的藝術魅力至今還在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還發現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制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制花紋。馬家窯文化的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制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熟的繪畫技巧。彩陶的大量生產,說明這一時期制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師。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隨著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積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研究,越來越受學術界關注,逐漸形成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熱點。
Ⅸ 最早的文字是符號還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1898年首次發現。1928年後,經多次發掘,先後出土10餘萬片,主要刻卜辭及占卜紀實的有關文字。單字總數約4600字,可識文字達1700餘字。文字結構已從獨體趨向合體,基本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注、形聲「六書」的漢字構造法則,文字形象簡古、勁健挺秀,所以說甲骨文是一種已經成熟了的文字。
在甲骨文以前,我國還有沒有文字?從史書記載來看,《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世本》都記載有倉頡造字的傳說。許慎的《說文》序把《系辭傳》的說法和倉頡的傳說結合起來,說:「及神家氏結繩 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航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刈,萬品以察。」黃帝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兩千五六百年,甲骨文最早的不超過公元前1300年。從考古材料來看,在甲骨文以前,我國境內已有很多尚未成熟的文字元號出現。30年代在山東章丘縣城子崖發掘的龍山文化陶片中就發現了一些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也有文字元號,它是由刻畫的幾何線條構成的,大多數比較簡單,郭沫若稱半坡彩陶上的符號有文字的性質。在山東大汶口文化陶器上也發現有符號,有的符號上還塗有色彩。這些符號都刻畫在陶器表面極顯著的位置。有的符號象是太陽或月亮從山上升起的樣子。另外在青海馬家窯文化、鄭州商代早期文化及河北商代中期文化的陶器上都發現有符號。這些符號有的是同圖紋合在一起,有的明顯地區別於彩陶紋飾,這些符號雖是簡單的、零星的、無一定律的,但都是中國文字的雛形,可以說中國文字的誕生至少有五六千年以上的歷史。所以說,甲骨文只能說是我國最古老的比較成熟的文字,不能說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Ⅹ 馬家窯文化與仰韶文化的區別
一、年代不同:
1、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公元前4200年-前3300年。
2、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
二、分布范圍不同:
1、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區內主要河流為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
2、全國有統計的仰韶文化遺址共5013處,其分布范圍,東起豫東,西至甘肅、青海,北到河套內蒙古長城一線,南抵江漢,中心地區在豫西、晉南、陝東一帶。分布省份有陝西、河南、山西、甘肅、河北、內蒙古、湖北、青海、寧夏9個省區。
三、類型不同:
1、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從已經發現的有關地層疊壓情況看,馬家窯類型早於半山類型,半山類型早於馬廠類型。
2、由於仰韶文化內涵豐富,分布地域遼闊,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文化差異很大,形成不同的文化類型。
依據新發現的考古資料,參照學術界傳統看法,將仰韶文化劃分為六區、五段、19個類型(或遺存):零口二期遺存、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石嶺下類型、石固五期遺存、後崗類型、廟底溝類型、秦王寨類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