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傳承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國有濃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如喜氣洋洋過春節、張燈結綵過元宵、懷鄉祭祖過清明、紀念屈原過端午等各種節慶紀念活動。每個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動,如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鎮的凈街、錦雞源廟會、紀念文天祥誕辰節、鄉村皮影戲、民間剪紙;粵港地區的舞獅、舞龍燈、逛花市;關中耍社火,陝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節、跳虎等等,都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資源。
在今天對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傳統民俗文化教育,對營造和諧文明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都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民俗文化傳承發展中要突出以下幾點:
一、創新理念。
要把優秀的民俗文化與促進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機結合起來,與地方經濟特點有機結合起來,在傳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時推動地方特色經濟的發展。
二、建立隊伍。
建立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民俗文化的專業工作隊伍,在加強配備、合理使用、精心培養上下功夫,使其成為民俗文化發掘的行家裡手。
三、鞏固陣地。
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當地文化場館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對幹部群眾進行民俗文化教育,開展民俗文化技能傳承培訓,對民俗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通過褒揚新風尚,鞭撻假、丑、惡。
四、發展經濟。
當今社會,文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最高層次競爭力的戰略資源,要提升地區的品位,提高當地發展的競爭力,必須要在發掘文化資源,發揮文化影響力上下功夫。通過創意因子,把發展文化作為提升綜合實力的突破口。比如說香包,過去只有在端午節時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現在則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品,寓意也拓展為給小孩祈福、給老人祝壽、替男女傳情等,可以按不同對象、不同節令、不同場合製作出不同的香包。這都是為了適應市場需要而發展起來的。
『貳』 怎樣繼承和發揚年俗文化
如何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呢?我想就是堅持有破有立。
傳統文化的優秀性。我們的先人為我們留下了難以計數的文化瑰寶,就是現在的人,也未見的能夠達到那樣的思想高度,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加以傳承的精神財富。比如孟子說,當一個國家不仁義的時候,持有正義的一國就可以高舉正義之旗,前去討伐,這一論點同現在國際上那種「人權高於主權」的觀點何其相似乃爾;再比如中華民族在抵禦外來入侵時所積淀出的精忠報國精神,與現在提倡的榮辱觀也有一脈相承之處。
傳統文化中也有糟粕。由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特別是農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農輕商,過分仰仗士官階層,沒有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商業文化,缺乏產權意識和誠信意識。皇帝講究的是分封諸侯,家庭講究分家單過,因此中國人很難出現那種跨國超大型企業,考股份這種形式把分散的資產聯合起來在中國則變得更加艱難,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擯棄的。
因此,我們教育青少年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時,應採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科學態度,並在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氛圍,將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以經典誦讀為先導。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因此,千百年來盡管經歷了封建社會的千錘百煉,但傳統美德依然流傳至今,並散發著無人能及的獨特魅力,也正是這樣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打造了國人「忠勤,仁義,厚德,睿智」的優秀品質。為了更好地加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學校要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別布置經典誦讀內容。從低年級的《論語》、《三字經》,到中年級的《千字文》、《唐詩》道高年級的《宋詞》、《名人名言》。要求學生每天利用晨讀時間,飽覽古今傳統經典,理解內容,注重理論實踐結合,闡述表達現實意義。從「學而知」入手,逐步達到「知而行」,從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途徑。以校園環境建設為導向。學校不僅要在理論上給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材及圖書,同時,也要注重校園環境的建設及傳統氛圍的營造。結合班級的特色,把學生的日常行為與傳統美德的學習結合起來,有批評,有表揚,有反省,有鼓勵,有悔悟,有希望,真正實現了傳統美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中華傳統美德是我國傳統美德文化的精華,將中華傳統美德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在自主創新中深化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要適應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深入淺出,寓教於樂,循序漸進。
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注重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品德修養教育,在社會與生活中灌輸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在語文課中升華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在音樂美術學科中身滲透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等,不斷促進青少年心理素質的發展,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加強其對傳統美德的認識及深化。
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使傳統美德深入人心。
利用重大節日,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中華美德教育。學雷鋒紀念日的學生實踐活動,「三八」婦女節母愛的教育、清明節祭掃烈士墓等。
為了更好地實現「古為今用」的教育理念,注重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有機結合,讓學生把傳統美德的理論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並運用到實踐中去。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立足於現在,著眼於未來,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
以家庭和社區為陣地。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思想教育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成立家長學校,定期為家長開設家校課堂,指導家長的家庭教育,為家長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學依據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形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逐步向家長宣傳和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內容。
在傳統美德教育的初期,採取孩子做、家長看、共同感受中華美德的方法。開展「三說三做」活動,「三說」即說三句話:「您好、您辛苦了、節日快樂」。「三做」就是做三件事:「鞠躬、讓食、抄三句話」。要求學生完成規定動作,寫下活動的感受,同時,要求家長雖然不參加活動,但要寫下看到孩子參與活動後的感受。
在傳統美德教育的中期,採取孩子做,家長同做的方式,共同實踐中華美德。開展以「我和父母同做」為主題的傳統美德教育活動,由學生和家長一起探討。緊緊圍繞「忠、孝、禮、誠、信」等內容,堅持明理、激情、導行的原則,使孩子和家長在活動中明白為什麼要繼承和弘揚中華美德,讓他們了解和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並通過時間參與,讓其知道怎樣做才能繼承和弘揚中華美德。順利推進青少年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智、信、忠、孝、禮、義、廉、恥是幾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只有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才能使中華民族更加生機勃勃、更加和諧。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就是要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倡導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導青少年樹立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以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嚴為最大恥辱的觀念,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叄』 怎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通過系統的教育,可以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義、誠信、愛人、敬業、合和等等倫理價值觀念,滲透進人們的心中,化為人們的血脈,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價值追求。
傳統文化的全稱是傳統的文化,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著作。傳統文傳統文化的經典有《易經》、《論語》、《道德經》、四書五經以及佛教優秀典籍等等。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要達到自立,自覺,開悟目的。確立好自己的人生定位,不斷進步,使自己變得優秀,鳳凰涅_。
『肆』 我們應該如何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對於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吸收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而對於其糟粕只能夠去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其中是蘊含了很多的大大小小的方面。例如民族節日,像春節,清明節等等,像二十四節氣,講究道德禮義廉恥等等之類的,它們都是蘊含著文化的。然而,對於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我們必須分清楚其精華和糟粕。
同時要說發揚得話,那我們必須要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走到國外去,讓別的國家也知道,並且向我們學習,這才是真正的發揚。
『伍』 我們應該如何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有很多,具體要採取哪一種途徑,應依據要傳承的主要是哪一層面的傳統文化而定。
傳統文化存在兩個層面:即精神理念層面和形式載體層面。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的傳承來說,系統的教育應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這里的教育既指由國家和政府主辦的各個水平層級上的國民教育,也指受國家教育部門主管的擔當著基礎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國家和政府主辦的教育。
無論是國家和政府辦的,還是私人團體或個人辦的這類教育,他們都有責任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使學校更好地履行這一教育職責,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出全面規劃,可以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保障無論是政府主辦的還是非政府主辦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都要傳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方面的內容。
通過系統的教育,可以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義、誠信、愛人、敬業、合和等等倫理價值觀念,滲透進人們的心中,化為人們的血脈,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價值追求。
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要吸取世界先進文化之精華,又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之特色,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從而實現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認同、經濟利益共同體認同、精神文化共同體認同。
(5)如何傳承優秀的民族年俗文化擴展閱讀: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 [1] ,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陸』 當代大學生怎樣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當代大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做到一下幾個方面: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科克驕防矜。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6)如何傳承優秀的民族年俗文化擴展閱讀: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原因
1.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
2.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儒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
3.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
4.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柒』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如何更好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
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
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中華各民族的祖先就在這片古老而遼闊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僅創造了無窮無盡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獨具特色、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老祖宗的諄諄教誨,語重心長,句句箴言,滋潤心田,教我做人。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培育氣度,激勵自信,陶冶人格,塑造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精深厚重,傳承文明,營養無限,永屹世林。
二如何保護傳統文化
(1)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進行系統性的文化教育。既包括由國家組織的小學、中學、大學及以上的國民教育,也包含了具備基礎教育功能和高等教育功能的非行政教育。制定相關教育制度,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保障教育階段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2)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賦予傳統文化現代意義。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對傳統文化賦予現代的意義,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對傳統文化做出當代表述,為文化發展開辟出更大的空間。
『捌』 如何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有很多,具體要採取哪一種途徑,應依據要傳承的主要是哪一層面的傳統文化而定。
傳統文化存在兩個層面:即精神理念層面和形式載體層面。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的傳承來說,系統的教育應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這里的教育既指由國家和政府主辦的各個水平層級上的國民教育,也指受國家教育部門主管的擔當著基礎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國家和政府主辦的教育。
無論是國家和政府辦的,還是私人團體或個人辦的這類教育,他們都有責任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使學校更好地履行這一教育職責,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出全面規劃,可以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保障無論是政府主辦的還是非政府主辦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都要傳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方面的內容。
通過系統的教育,可以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義、誠信、愛人、敬業、合和等等倫理價值觀念,滲透進人們的心中,化為人們的血脈,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價值追求。
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要吸取世界先進文化之精華,又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之特色,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從而實現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認同、經濟利益共同體認同、精神文化共同體認同。
(8)如何傳承優秀的民族年俗文化擴展閱讀: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 [1] ,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玖』 傳統民俗文化該如何傳承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國有濃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如喜氣洋洋過春節、張燈結綵過元宵、懷鄉祭祖過清明、紀念屈原過端午等各種節慶紀念活動。每個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動,如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鎮的凈街、錦雞源廟會、紀念文天祥誕辰節、鄉村皮影戲、民間剪紙;粵港地區的舞獅、舞龍燈、逛花市;關中耍社火,陝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節、跳虎等等,都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資源。
在今天對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傳統民俗文化教育,對營造和諧文明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都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民俗文化傳承發展中要突出以下幾點:
一、創新理念。
要把優秀的民俗文化與促進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機結合起來,與地方經濟特點有機結合起來,在傳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時推動地方特色經濟的發展。
二、建立隊伍。
建立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民俗文化的專業工作隊伍,在加強配備、合理使用、精心培養上下功夫,使其成為民俗文化發掘的行家裡手。
三、鞏固陣地。
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當地文化場館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對幹部群眾進行民俗文化教育,開展民俗文化技能傳承培訓,對民俗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通過褒揚新風尚,鞭撻假、丑、惡。
四、發展經濟。
當今社會,文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最高層次競爭力的戰略資源,要提升地區的品位,提高當地發展的競爭力,必須要在發掘文化資源,發揮文化影響力上下功夫。通過創意因子,把發展文化作為提升綜合實力的突破口。比如說香包,過去只有在端午節時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現在則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品,寓意也拓展為給小孩祈福、給老人祝壽、替男女傳情等,可以按不同對象、不同節令、不同場合製作出不同的香包。這都是為了適應市場需要而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