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哪些文化其實是來自中國的
日本的文化裡面,來自中國的文化很多,例如:
建築(包括,庭園,房屋,室內裝修)。
服裝(和服,源自隋唐時期的漢服)。
宗教(日本受到中國儒教的影響很大)。
飲食(日本的懷石料理,其實是來自中國古代僧侶的飲食)
文字(日本的漢字來自中國)
樂器(日本的很多民族樂器,來自中國,比如:三味琴,古箏,簫,笛)
2. 日本為什麼要派使者來中國,他們學習了中國哪些先進的文化
日本派使者來中國學習那一定是唐朝時期,因為當時的大唐帝國是世界上最先進、最文明、最發達,也是最開放的國家,而大唐帝京長安則是整個亞洲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唐代的中國處在封建社會的鼎勝時期,而東瀛日本當時正處於奴隸制到封建的過渡階段,因此那段時期日本派遣了大量使者來中國學習。
3. 日本人從中國學到那些文化
衣食住行都有涉及。和服(吳服),生魚片(魚膾),平安京的布置(唐長安城),木屐等都是從中國學的。
文字是從漢字演變的,現在還保留了很多漢字。
宗教方面等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日本甚至有人宣稱漢家文化在元清以後以不在中原了,只有日本才保留漢家文化。漢家文化不在漢而在和。滿清時期,日本的侵華,包括八國聯軍,甲午戰爭等事件。但有趣的是,日本人的一個宣傳口號,卻以驅逐滿清韃虜,以自己為中華正統代表。
所以日本文化基本上保留了宋以前中國的文化,比中國還具有中國特色。
4. 日本哪些文化其實是來自中國的
日本傳統美食刺身,也是從中國學過去的......
很多人認為刺身(生魚片)是一道日本傳統美食,其實不然,它是一道地地道道的中國菜
刺身其實就是中國古代的魚膾,也就是「膾炙人口」的膾
魚膾的歷史相當久遠,可以追溯到周朝《漢書·東方朔傳》曰:「生肉為膾。」
在三國時期,大家也都喜歡吃魚膾,曹植的《名都篇》說道:
「膾鯉臇(juǎn)胎蝦,炮鱉炙熊蹯(fán)」什麼意思?就是說,把魚生蘸著小蝦醬吃
南北朝時出現了「金齏(jī)玉膾」
「金齏(jī)玉膾」是中國古代生魚片菜色中最著名的
賈思勰(xié)的《齊民要術》詳細地介紹了金齏的做法
「八和齏(jī)」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黃
粳米飯、鹽、醬八種料製成的,用來蘸魚膾
唐朝是生魚片的食用高峰期
王維《洛陽女兒行》中寫道:「侍女金盤膾鯉魚」王昌齡《送程六》中寫道:「青魚雪落鱠橙齏(jī)」白居易《輕肥》中寫道:「膾切天池鱗」等等都是贊美「膾」這道美味佳餚的詩詞妙句
唐朝時期的生魚片是普通的日常菜餚,出遊時也會就地取材,做生魚片吃,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日本遣唐使團把這道,中國先秦名菜:魚膾正式帶入日本,變成了刺身(生魚片)
做法也完完全全從中國學過去,基本上沒有更改
在中國古代,不僅有魚膾,還有肉膾「膾炙人口」——膾是生魚片,炙是烤肉
唐朝之後的歷朝歷代依然有吃魚膾的習慣
但到了明清之際,肉膾就消失了
魚膾在清代文獻只剩下零星記載
日本將中國的先秦名菜「魚膾」發揚光大
也導致了很多中國人認為「生魚片」是日本料理
中國現在當然也有生魚片和烤肉
只不過完全傳承了唐宋做法的生魚片和烤肉
現在叫做日式生魚片和韓國烤肉
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心痛的事實啊......
5. 日本還學習了哪些中國的思想觀念
日本先民不僅努力學習大陸的物質文明,而且還拚命學習接受大陸先進的思想觀念,如儒教觀、佛教觀。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庸之道」傳去日本後,成為「中和之道」,它強調不偏不倚、淡泊清雅,它後來成為日本民族的審美傳統。
6. 日本學習繼承了中國的哪些優秀文化
日本幾乎把中國所有的方面都學習了一遍,在唐朝的時候,日本是派遣唐使最多的國家。他們學習的不光是有文化,甚至有茶藝建築等等各個方面。在我們今天看來,日本很多地方都是像古代唐朝一樣,依然保留著許多古建築。
我們今天看到日本的和服非常的美麗,很多人覺得這個是一個非常漂亮的衣服。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日本的服飾不是他們自己製造的,而是仿造唐服製造的。這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日本派了很多人向中國學習,為了能夠更好的吸收中國文化,把所有的方面都學習一下。因為當時的唐朝實在是太強大了,不光是軍事實力,經濟也特別的繁華。日本都不知道應該怎樣去學習了,乾脆直接全都學習了。
一個國家只有真正強大了,其他國家才會向你學習,才會把頭低下來,承認你的實力。如果你非常弱小的話,根本不會有人去向你學習,甚至都要欺壓你。
7. 日本學習了中國哪些文化
孔子,儒家思想。
李時珍,葯食葯療。
其實說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後代也不為過,真的。
很慚愧的是,他們比我們把老祖宗的東西保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