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怎麼積極了解外來文化

怎麼積極了解外來文化

發布時間:2022-07-27 19:39:21

『壹』 如何吸收外國文化的長處

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長處是華夏民族的優良傳統,正因此,華夏民族能綿延不斷。
吸收外來文化首先要有慧眼——能辨別別人的長處。要有自省能力與意識——這樣才能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知道學什麼,不會像海綿和抹布良莠不分地「吸收」別人的「長處」。
其次要有獨具巨眼——這樣才能敢於學習吸收別人長處的自信,不至於邯鄲學步喪失自身——世界上吸收了別人結果差一點毀滅自己民族的現象屢見不鮮——蘇聯不就是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結果被瓦解並不太平到今天嗎。
再次,我們不妨還要眼開眼閉,看別人,更看自己,專注自己的前行。我們學習、吸收別人的東西究竟為什麼?究竟應該是個什麼姿態?正如一個人在大街上騎自行車,如果一個勁地看別人既不可能順利迅疾進行行,還難免要出交通事故,被別人鄙視甚至指責。所以,要立足自己,將吸收別人的東西只是作為借鑒,參考。而自己努力實踐、敢於實踐,善於總結,那更重要。也只有這樣,你吸收別人的東西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拷貝的「山寨」,才有消化、創新能力。

供參考。
祝好!

『貳』 結合現實談談吸收外來文化的必要性

第一步,了解外來文化。
在這一點上,目前中國一些主流媒體還需要惡補一些常識。筆者記得,兩年前的美國大選,《人民網》發表了一篇題為《美媒:中國人看不懂美國大選認為選舉浪費錢》的文章,就報道了中國「很多人認為西方民主可笑,它更像是選秀或者選美。」而更多的中國公民認為,美國「大選」花費巨大,是浪費社會資源。
其實,美國人願意以「大選」的形式選擇總統,和中國人願意選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並沒有什麼兩樣,這正是中西方之間文化的差異。因此,相互間都沒有必要指責對方選擇得不好。而中國老百姓產生美國「選舉浪費錢」的印象,實際上是長期受媒體誤導所致。
美國作為一個多黨執政的國家,四年一次的大選,選民當然要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使自己的投票權。但這一票投給誰?當然需要更透徹地了解候選人的情況,而「競選演說」就是幫助選民了解候選人最好的方式。
候選人的競選演說,更多是在宣揚美國人的價值觀。而他們的演說內容,卻被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主流媒體成篇累牘地轉播,這無意中就對美國人的價值觀作了極好的宣傳,最終是提高了美國的「軟實力」。美國大選,表面上看是耗費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但這樣的財力耗費,對於美國來說,要比任何廣告的投入產出比都高得多。
這種不花錢就能得到大規模宣傳的好事,在當今世界上,恐怕也只有美國才能獨享,而中國人還認為人家浪費。因此,和世界經濟更加融合的中國,了解外來文化就顯得至關緊要了。
第二步,容納外來文化。
了解了外來文化還不夠,還得有容納外來文化的胸襟。雲杉先生指出:只有兼納百家之精華,融合各種文化之所長,才能更好地促進本國文化的發展;如果自我封閉、排斥外來,就會失去發展的活力,甚至走向消亡。中華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經久不衰,就在於它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具有博採眾長、兼收並蓄的傳統。
確實如此,中國人歷來就不排斥外來文化,如漢唐時期的佛教文化;宋、明時期的阿拉伯文化,都是外來文化;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其基本理論也是來源於歐洲的馬克思。
但改革開放前,中國卻曾一度閉關自守,不願意接受外來文化,最後導致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明顯落後於亞洲其他長期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其根源,就在於我們選擇了走社會主義道路,卻不能以開闊的胸懷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對資本主義世界的文明,始終保持強烈的警惕性,不能積極地學習西方文化那些先進成果,結果反過來損害了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文明。
改革開放後,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觸,中華文化的寬廣胸懷才得以展現。通過和各種外來文化的融合,我們對文化發展的規律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各種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為現代社會服務的障礙,才逐漸被打破,中國傳統文化和容納外來文化的進程才大大加快。
如今,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韓劇受到國人的追捧,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快餐在中國熱銷,「聖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洋節越來越受年輕人的青睞,這都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強大包容性,而這種包容,正是中華文化綿綿不絕的動力之一。
開放包容不會削弱中華文化的優秀內核,反而在吸收借鑒中不斷豐富壯大。在今天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更應該以開闊的視野、博大的胸懷對待外來文化,積極參與世界文化的對話與交流,大膽吸收借鑒一切有利於我國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和優秀成果。

『叄』 我們應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是物是聯系的,聯系是客觀的,普遍的.我們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要有創新意識,要用揚棄的觀點對待傳統文化. 對待外來文化,要發揮主心骨作用,積極借鑒外來文化的有利部分.相互借鑒,相互交融,求同存異,兼收並蓄. 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肆』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社會的變遷影響我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社會的需要與社會的心態決定我們怎樣去看待外來文化,研究外來文化。文化是人類的財產。人類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的機會。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觸中,人們根據自己所處的社會狀況而產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會的各種需要決定如何去對待外來文化。
自己的文化受到沖擊,更嚴重的是受到別人的輕視,可能出現三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更愛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見於戰國時期的楚國。 中國近代史上出現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更是和面對外來文化的壓力有關。民族國家處於衰敗時期,以自己的文化認同為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民族,並將外來文化和國家存亡聯系起來,導致封閉排外。或者認為外來文化的任何優點,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備的,梁啟超所說的:「清季承學之士,喜言西學為中國所固有。」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而出現的產物。
第二種態度
第二種態度,是崇拜外來文化,認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這是過分崇洋。不少人盡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內心卻難免多少認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鴉片戰爭以後的一大段日子裡,中國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後,中華民族多少都存在這種心理。這充分表現在各種社會行為,學術行為,文化行為,和語言行為上。在中英雙語社會里,社會語言學者研究語碼轉換或語碼混用,都發現華人用中文時雜用英語的現象,非常普遍,而說英語時雜用中文的,卻非常少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時找不到適當的詞語之外,也和把說「英語」認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會階梯有關。
在這種心理的壓力下,主張各個領域里全盤西化,但對於傳統的價值根源卻也有人不能完全放棄,因此出現了民族主義情緒與文化自卑感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特徵。但「拋棄黃土文化,接受藍色文化」的崇洋現象,卻是這個特徵里的主導,最為主要的傾向。
第三種態度
第三種態度,是以自己的文化為本,客觀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里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來文化不僅不會使自己原有的文化傳統中斷,而且會大大促進自身文化傳統更快更健康地發展.外國文化不是洪水猛獸,外國的文化性格也產生了無數個對人類文明有著重大貢獻的人物。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當今文化的發展,必定是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結合。這種態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後,才有可能出現。當民族國家處於興盛時期,文化認同不僅強烈,而且也易於接受外來文化,從外來文化中吸收有益於自己發展的東西。這個時期的文化態度通常比較開放,寬容。
這是一個日趨多元的時代,各種價值觀、各種文化形態以及各種各樣的信息,都在改變著我們,不論是中國新生代,還是那些提議不能讓新生代姓「西」的人們。隨之而來的,這樣的現實格局也必將影響著我們的文化性格。我們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國人那樣閉關自守,妄自尊大,我們開始具有了睜眼看世界的能力,我們變得開放而包容,積極而正是一個文化多元時代應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絕不同於以往那種文化性格之所在。
傳統文化當然是不能丟棄的,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卻必然決定於,它能否與現代文化、現代文明相互交融。什麼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大約從一冊《增廣賢文》里就不難得到答案。但我總以為,面對一個日益開放的大世界,我們恰恰需要丟棄的是傳統文化中以中庸、封閉、內斂以及小富即安、無為而治為特質的民族性格。
我們面對的真正問題,不是如何一古腦地回到傳統文化中去,這本身就忽視了文化應有的發展性。因此我們要面對的,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意識相融合,培養一種真正具有這個時代的特徵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它的與時俱進性,無此,難以代表最先近的生產力。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種「化」的能力,化干戈為玉帛,化腐朽為神奇,化人為我,化外為內,化西為中。所以對於焦慮於姓「西」現象的人而言,換言之,對於中國未來文化性格的養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一種開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種「化」的機制,這種「化」,是一種拿來,但更有一種揚棄。如果沒有這一點,一味復古,我想既不可能阻擋外來文化的進入,也不利於現代文化意識的生長。
我們曾經爭論過多年有關姓資姓社的問題,但這種爭論終於歷史性地統一到發展上來;我們又開始爭論起了姓中與姓西的問題,在我看來,這樣的一種爭論同樣需要統一到發展上去。21世紀,中華民族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有人認為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而21世紀就是中國的世紀。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華民族有可能重新審視外來文化,更客觀的對待、研究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以自己的文化為本,有信心地、客觀、包容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如果不能汲取外來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實自己,並不斷地揚棄本民族文化中不利於自己發展的東西,將阻礙自己的發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為基礎,不斷地融合汲取外來文化中先進的因素,才有助於自己文化的發展。

『伍』 聯系實際生活,談談我們今天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傳統文化是我們應該珍惜和守護的,平時應該多多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同時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去實際我們的傳統,自覺做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者,比如孝敬父母,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友善助人等等。
外來文化中並非全部是不好的內容,也有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沒有的優秀地方,我們應該以包容的心態去接受,同時吸取優秀的地方與我們的文化進行結合,使之成為符合我們文化,予以保留和傳承。

『陸』 如何正確看待外來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紐帶,中國現在的文化都離不開傳統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攜帶著傳統文化的影子,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待外來文化我們應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在吸收傳統文化精華的過程中,也可以適當借鑒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主動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促進中國文化的國際化傳播。在對待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還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持自己文化的核心,避免被同化。

『柒』 怎樣對待外來文化

一、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
不分精華和糟粕,全盤否定民族文化,是歷史虛無主義。其結果:一方面摧毀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賴仰仗其他民族,甘做其他民族的附庸;另一方面必然走向全盤西化,把資本主義當成救世良方,主張一概吸收,全盤肯定,照抄照搬。資本主義在幾百年發展中,為人類創造了空前的生產力,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成果。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資本主義創造的文化里,優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魚目混珠。資本主義腐朽的生活方式,享樂主義的人生觀,極端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白金主義的價值觀,都是腐蝕民族的靈魂,消蝕民族意志的精神「鴉片」。對待外來文化,我們必須以魯迅為榜樣,學習魯迅先生的態度:「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拿來』之後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全盤肯定,一概吸收是錯誤的;全盤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夾雜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級制、家長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墮落、官僚主義等等。這些都是敗壞民族風氣,沉淪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盤肯定就會把文化「垃圾」繼承下來,影響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有吸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發揚光大,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把外來文化包括資本主義文化雜內,都看成是消極落後的,採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態度,會使民族文化停滯,乃至延緩國民經濟發展的進程。資本主義文化中有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不吸收這些先進的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進,中化民族就會落後。
二、繼承本民族文化為主,吸收外來文化為輔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搞物質文明建設要對外開放,精神文明建設也要對外開放。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求得發展。先進的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只有用全人類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斷發展和前進,立於不敗之地。各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長和所短,各有優勢和劣勢。只有通過交往,在改革中揚長避短,才能發揮優勢,克服弱點,自立於民族之林。在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精華,去除糟粕,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還必須堅持以繼承發揚本民族文化精華為主,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為輔。首先,要把著眼點放在傳統文化這個基點上,它是中華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強自立的基礎。其次,在此基礎上,消化吸收外來文化之精華,使之融於民族文化之中,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這樣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機勃勃,茁壯成長。最後,把外來文化拿來,必須結合本民族文化特點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剝,不顧民族文化之特點。

『捌』 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外來文化,保持傳統文化

中國古典名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
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腐朽的東西,必須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視翻拍中國名著時不應該「全盤照搬」或者「斷章取義」。
②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傳統文化是我們五千年來經過無數先輩的鮮血和智慧所凝結成的!作為炎黃子孫,作為一個有著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就理應講學習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我們口中談吐不凡的漢語,經過了幾千的不斷完善才有今天讓其他各國的人民望而莫及!作為一個生長在中國這樣不平凡的龍的土地,我們作為一個家人,我要學習要自己家的傳統文化去接待來自遠方的客人,去感悟我們幾千年中國這位母親的成長歷程!傳統文化是基礎,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寬容,也因此我們不反對外來文化的進入,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應該學習要中國的傳統文化才去學習外來的西方文化,就簡單的舉一個例子,試想一下,一個連中國話都說不好的中國人,怎麼又能力去走出國門去跟一個已經掌喔好自家的西方文化的外國人去交流學習呢? 所以人不能沒有臉,樹不能沒有根,傳統文化是一種基礎,外來文化更多的只是種新的學問!所以基礎才是最重要的!

外來文化是植根於別的國家或民族土壤的異域文化,它是別的國家或民族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表徵。因此,在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的問題上,我們的態度應是既不盲目崇拜,也不一概排斥,而是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加以分析和判斷,從而做出合理的取捨。在對待外來文化問題上,國粹主義和崇洋媚外都是錯誤的、不可取的。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一分為二的觀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方法來對待外來文化,這是我們今天開放的中國對待外來文化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玖』 如何正確看待外來文化

一、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
不分精華和糟粕,全盤否定民族文化,是歷史虛無主義。其結果:一方面摧毀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賴仰仗其他民族,甘做其他民族的附庸;另一方面必然走向全盤西化,把資本主義當成救世良方,主張一概吸收,全盤肯定,照抄照搬。資本主義在幾百年發展中,為人類創造了空前的生產力,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成果。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資本主義創造的文化里,優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魚目混珠。資本主義腐朽的生活方式,享樂主義的人生觀,極端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白金主義的價值觀,都是腐蝕民族的靈魂,消蝕民族意志的精神「鴉片」。對待外來文化,我們必須以魯迅為榜樣,學習魯迅先生的態度:「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拿來』之後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全盤肯定,一概吸收是錯誤的;全盤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夾雜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級制、家長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墮落、官僚主義等等。這些都是敗壞民族風氣,沉淪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盤肯定就會把文化「垃圾」繼承下來,影響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有吸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發揚光大,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把外來文化包括資本主義文化雜內,都看成是消極落後的,採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態度,會使民族文化停滯,乃至延緩國民經濟發展的進程。資本主義文化中有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不吸收這些先進的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進,中化民族就會落後。
二、繼承本民族文化為主,吸收外來文化為輔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搞物質文明建設要對外開放,精神文明建設也要對外開放。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求得發展。先進的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只有用全人類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斷發展和前進,立於不敗之地。各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長和所短,各有優勢和劣勢。只有通過交往,在改革中揚長避短,才能發揮優勢,克服弱點,自立於民族之林。在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精華,去除糟粕,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還必須堅持以繼承發揚本民族文化精華為主,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為輔。首先,要把著眼點放在傳統文化這個基點上,它是中華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強自立的基礎。其次,在此基礎上,消化吸收外來文化之精華,使之融於民族文化之中,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這樣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機勃勃,茁壯成長。最後,把外來文化拿來,必須結合本民族文化特點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剝,不顧民族文化之特點。

閱讀全文

與怎麼積極了解外來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