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孝文化都有哪些,我們應該如何學習
中國傳統孝文化是在華夏數千年歷史中孕育、誕生和發展起來的。 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孝文化還具備信仰意義。人要有信仰,信仰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支撐,人的生存和追求,都需要有一種超越於個人生活之上的力量和目標來作為精神的寄託,否則,人在現實當中就會感到迷茫和無望,就會失去生存的要求,而且無法解脫。而傳統的家族社會關系就是通過「孝」聯結起來的一代代人的「生命共同體」,承擔了緩解人的生死憂患和抒發生存迷茫的作用。因此,在中國,道以孝為道德之基,儒以孝為百行之本,佛以孝為至道之宗。
傳統文化要求人做到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因為只有愛父母的人,才能進一步去愛別人的父母,進而把這種愛擴展到對待身邊的一切人上,最終達到一種超越了血緣關系的更廣意義上的博愛。
孟子說:「唯順於父母可以解憂。」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先哲提倡的孝道曾經被揚棄過,如今又重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道,並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使之融入當今社會的德育范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至於如何弘揚立足當代、著眼未來的孝文化,則是放在當代中華兒女面前的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
㈡ 你覺得該如何弘揚孝道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百善孝為先。應該從自身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潛移默化的去影響周圍的人。
㈢ 如何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學生教育環境孝,作為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起到了積極作用,可以說功不可沒。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一段時間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我們對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孝道教育不夠重視,在學校教育領域中幾乎是一片空白,甚至不知道孝為何物的人比比皆是,社會上忤逆不孝的人和事也屢見不鮮。
現如今,隨著社會的急劇轉型,獨生子女比例的不斷增大,人囗老齡化的加劇,一對年輕夫妻至少要贍養兩對父母,後輩對長輩奉行孝道已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加之部分青少年的孝道觀念處於斷裂與沖突之中,他們的家庭觀念淡化,功利思想嚴重,責任感缺失。因此,在學校開展孝道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顯得尤為迫切和需要。這既是社會賦予教育工作者的歷史重任和神聖權利,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一個重要內容。
一、注重校園環境,營造孝道教育氛圍
花峴子學校始終將良好教育氛圍的營造作為一種重要教育資源和教育途徑,強調學生在共同參與這種文化氛圍的營造過程中得到熏陶和啟發,從而提供良好的孝道教育環境。
為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我們校園內的標語、圖片,到宣傳櫥窗里張貼的展版,都緊緊圍繞「孝道」這個主題,精心設計,合理規劃,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述說著孝道」的話題;班級里通過黑板報創辦、學習園地布置、手抄報編輯、普通話比賽等活動形式,讓「孝」的氣息滲透到每個班級,滲透到每個學生心中。
二、採用多種形式,深入理解孝道真諦
孝,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就像兒子背著老子。從這里不難看出,只有上下兩代融為一體,才有「孝」,所以做子女的要時刻想著孝順老人,時刻要把「孝」字放在心上。基於此,我利用班會,給學生講解我國古代孝文化,提高學生對孝文化的重視程度。並布置課外作業:利用信息課查閱孝道及論孝道的文章,摘取有益信息為我所用。綜合每一位同學的資料,通過大家的討論,我們一致同意把「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作為我們的孝道觀,並將極具普世價值的「敬親、奉養」作為我們行孝道的關鍵。因為孝的基本含義就是「善事父母」,奉養就是保證父母物質需要的供給。子女幼小時受到父母的撫育,而當父母年老體衰喪失勞動能力時,子女則有贍養、扶助和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社會責任。對於贍養父母僅僅有養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在贍養的過程中體現出「敬親」,即對養育自己的父母親人的愛戴、尊敬之情,常回家看看。
三、利用語文教學,自然滲透孝道教育
課堂,尤其是語文課堂,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的主戰場,在這里,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傳統孝道教育的因素,自覺的、有意識的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新課程改革重視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教材中涉及或者純粹講孝道文化的課文也不少。如七年級課文《散步》,以散步這一不起眼的休息方式,作為凝聚親情的紐帶,表現一個家庭中各成員之間互敬互愛,體現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又如,《金色花》《荷葉母親》這些優美的短文,讓我們體會到家庭之愛,體會到了這種感情的美好和聖潔,讓我們明白了責任,懂得了感恩和無私的報答。這樣能讓學生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孝道的要求。
另外,在寫作教學中,我也從不忽視孝道文化。學了有關孝道的課文,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孝文化信息,我就出一些有關孝道的文題,讓學生去發現並積累家庭生活的素材,讓學生思考其中蘊含的深情,從而能更深切地感悟親情,培養對家庭的熱愛,對父母的熱愛並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同時,我讓學生走出課堂,搜集當今社會上那些行孝與忤逆的人與事,作為反面教材,讓學生在正反對照中明了善與惡、美與丑、好與壞,為寫作提供素材。
孝道不能光寫在紙上,關鍵要付諸行動。為此,還要多渠道,多形式去體驗,去實踐。
四、瞄準特殊節日,組織開展孝敬活動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原先並不是非常強調的傳統節日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而中國人的傳統,使得我們在表達感情的時候還是比較內斂的,平時很少會把愛爸爸、愛媽媽的話掛在嘴邊。那麼,節日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比如,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愛。「重陽」節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敬老、愛老的活動。「教師」節可以讓學生開展感謝老師的活動。也可以利用教師、同伴、父輩的生日,指導學生親自為自己的教師、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書寫祝福和感恩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而作為班主任,當這些節日即將來臨時,我會通過班級日記的渠道,或者利用學校午會課時間對學生進行相關節日的宣傳和提醒。使學生們能充分利用節日,對父母表達感恩之心,感謝之情。
五、實施家校聯系,促進學生孝道教育
為了給學生傳遞孝敬信息,樹立良好榜樣,當我們聽到有的山區孩子老人得病時,一方面組織老師親自去看望,帶去師生的愛心捐款,還給因照料老人耽誤學業的學生補課輔導,讓他們體會到學校的關懷,老師的溫暖,更高更深層感悟到孝順和孝敬的真正含義。有的孩子家人不幸去世,老師會抽空前去弔唁,深表哀悼之情。同時,對孩子進行精神安慰和經濟幫助。學校助學金許可范圍內特別照顧弱勢群體,讓他們懂得孝敬不是單方付出,而是全社會愛的互換與真情傳遞。
山區學校的許多孩子需要我們的關心和愛護,更多時候則更需要我們去引導感悟。所以作為他們的家長,不僅要給孩子愛心、榜樣、機會,更需要讓他們學會珍惜、欣賞。肯定孩子的示愛和感恩的表現,我們的孩子才會不僅有愛的意識,更會有那些感恩的行為。他們也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德育教育中,教師利用家訪或家長來校等機會和家長一起商討德育教育的良策。如製作「感恩卡」「為父母洗一次腳」「跟隨家長一天的勞動」「愛心小信箱」(家庭與孩子的真情傳遞)、「送給家長一個驚喜」「給父母過生日,親手製作小禮物」「和爸爸媽媽說聲『我愛您』」等一系列的活動展開,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感恩中享受愛與被愛的幸福。教育學生知恩,學會感恩,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身邊的人,乃至發展到愛自然、愛祖國等。
「只有心懷感恩,才能滋潤生命」。在學校孝道文化的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讓他們知道飲水思源,知恩圖報,永遠銘記父母之恩、老師之恩、社會之恩。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並將這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㈣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踐行「孝」的傳統美德
1
說起這兩年來的教育流行語排行榜,「核心素養」一定榜上有名。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
六大核心素養,首先提出的是人文底蘊,人文底蘊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基本要素。
在小學教育階段,如何進行人文底蘊的培養?雙橋實驗小學從「孝行文化」入手,結合大足石刻文化精華,開展了養成教育探索。
「孝」字最早見於商代卜辭,由「老」與「子」的上下結構會意而成,意思是青年人攙扶著老年人。引申為老少之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說文解字》中有言「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簡而言之,「孝」就是子女尊敬、贍養父母,盡子女的義務。「行」即行動、行為。「孝行文化」,指倡導並踐行以尊敬父母、尊師敬賢、尊長愛幼、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等為社會公德的社會價值觀,以此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文化理念。
「『孝行文化』養成教育實踐」,即從小學教育實踐的角度,以孝道文化為理念,培養學生尊敬父母、尊師敬賢、尊長愛幼、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等小學階段學生基本的養成素養,從而改進德育的方式與途徑,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
「孝行文化」促進人文底蘊形成的四個做法
做法一:師生同唱孝親敬老歌
學校確定了《跪羊圖》作為孝道教育主題曲,走在校園里,隨便問一位學生和老師,都能唱這首《跪羊圖》,還有不少學生甚至能做《跪羊圖》的手語。
「老師,我唱這首歌都唱哭了,你再教教我吧!」六年級的秦源初次聽到《跪羊圖》時,滿含淚水跑到老師跟前,至此後,她將父母的手機鈴聲全都設置成了這首歌。操場上,三四年級的一些孩子邊唱著這首歌邊做著手語,感人的氣氛帶動了周圍所有的師生聚集過來一起感恩吟唱,純真的歌聲回盪在校園里。
《孝親敬老歌》《小烏鴉愛媽媽》《父親》《母親》《愛的真諦》……學校廣播每天輪流播放這些歌曲,音樂教師把教唱親情歌曲作為教學內容,還將在每年10月份組織孝親敬老歌詠比賽。
做法二:每天聽讀孝親敬老書籍
我們將下午上課前10分鍾定為誦讀經典時間。隨著下午上課鈴聲的響起,所有學生整齊地坐在座位上,拿出學校自編的《弟子規》《三字經》《詩海拾貝》《聲律啟蒙》《詞曲天地》《名句精選》等傳統經典,開始誦讀。
下課後,學校廣播輪流播放《弟子規》《三字經》及傳統古詩詞,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潤。學校充分發揮圖書室的作用,要求各班定期到圖書室借閱圖書,班級開展圖書漂流活動,讓學生廣泛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每個班級發放《中國敬老故事精華》讀本,各班教師還從網上搜集了大量親情故事供學生閱讀,《原谷背簍》《張良敬老得兵書》等經典故事早已在學生中流傳開來。「孝親親責莫回言,諸事不順因不孝」,「隔窗望見兒喂兒,想起當年我喂兒,我喂兒來兒餓我,當心你兒餓我兒」等富有教育意義的名言使學生深受啟發。
做法三:「寫、畫、講、議」孝行小故事
學校開展了親情故事徵集活動,動員全體學生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親情故事撰寫成文、製作成漫畫等與大家共同分享,並將感人的親情故事整理成冊,編寫成小讀本供學生閱讀,「六一」兒童節邀請家長到校與孩子共同宣講親情故事。學校將在閱讀名人的親情故事和經典孝道故事的基礎上,致力於從學生中挖掘典型事例作為教育資源,樹立身邊的榜樣,對學生進行教育。此外,通過做一點小事說出對父母的愛。
「我回家會給媽媽捶背!」
「我回家後會煮好飯等媽媽回來!」
「我晚上打來熱水,給媽媽洗腳,用力搓著媽媽腳上的硬繭。我不經意間一抬頭,看見媽媽的眼眶濕潤了,直誇我長大懂事了。」
一問起孩子們回家都做了些什麼,所有的孩子七嘴八舌,滿臉驕傲地搶答。
今年「三八」婦女節,學校在全校發起了孝親敬老「四個一」活動:給父母一句問候或一個擁抱;送父母一張小卡片或一朵絲網花;給父母捶一次背或端一次洗腳水;為父母講一個故事或背一段詩詞。所有的學生不僅認真做了,還告訴老師要一直做下去。
做法四:評選「小孝星」
學校推出了「小孝星」評選活動,每期每班評選出四名小孝星,並在校會上進行了表彰。此項評選活動激勵了學生踐行孝親敬老行動的積極性。2017年,學校還在教師中評選「孝星」,推出一部分師生孝道明星廣泛宣傳,並將孝道教育影響擴展到社會。
「小孝星」之一的四(1)班的王翻同學從八歲開始承擔家務活,為智障母親捶背、洗腳,為殘疾哥哥換衣服、擦身。她說:「雖然我家很貧窮,但我不嫌棄我的家人,我愛我的家。」
孝道教育的開展使孩子們變得更懂事了。不少學生說:「我一天給父母洗一次腳,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就自己做菜做飯,拌柿子、炒雞蛋,這些菜我都會做。」
孝道教育的開展也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家長們說:「自從學校開展孝道教育以來,以前孩子不會洗衣服,現在自己的衣服也能洗了,也能做飯。我們做家長的很感動。」
孝道教育的開展也深受老師們的喜歡。老師們說:「通過孝道文化的開展,我們對孝道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僅擴充了自己的知識,同時,我們也從這個過程中受到了教育,反過來去思考自己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應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現在對父母親更關心了,會經常抽時間去看望他們,陪他們散步、聊天……」
㈤ 如何踐行孝道
孝順父母不是表面上的,或者迫於社會輿論表面地做,而是真正出自天性,真正從內心深處把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以利他為中心。
這樣擴大到一切人,那我們的行為模式就轉過來了,我們就把凡夫的行為模式轉變為菩薩的行為模式,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孝子。
實踐孝道就是轉變思維模式,從向外走的分別取捨轉變為向內走的至誠恭敬與道相應。所以佛法在恭敬中求,其實孝道也是如此,這樣來成就圓滿的生命的大智慧。
(5)怎麼去學習孝道文化擴展閱讀:
1、「孝」在每個人心中,孝是最大的功德。「孝」因人而異,各盡所能。即使自己是乞丐,讓父母吃干、吃瘦,也是孝順。
2、孝順,孝順,「孝」很重要的是「順」,做父母想做的,不做父母不想做的。
3、「孝」就是愛自己,遠離危險:遵守法律、法規和規章;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自殺」和自傷,一個人的身體四肢發皮,遭受父母的傷害,不敢輕易傷害,這是孝的第一步。自殺、自殘是父母最大的痛苦,不孝是父母最大的痛苦。
4、「孝」就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多站在講台上,少批評,讓父母為自己驕傲,一提起自己心裡就感到快樂和自豪;不要讓父母為自己擔心和羞愧。
5、尊老愛老:要深刻理解「老與老、幼與幼」的深刻內涵,達到孝的更高境界。
6、注意不孝的人不能做朋友,更不用說重用。
㈥ 談一談當今大學生應當怎樣踐行孝順之道
寫作思路:主要圍繞孝敬父母這個主題,把孝付出實際行動。
我國有孝的傳統,孝敬父母的人歷來被人們所稱道,所尊敬,不孝子孫經常被人們譴責。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
說到孝,我們首先應該孝敬我們的父母。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含辛茹苦的哺育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父母有恩於我們,可我們卻難報那三春暉。所以,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去孝敬他們。
我們心裡應該時時刻刻想著父母。父母累了,就給他們捶捶背,洗洗腳。父母管教我們,我們應該接受,我們要體諒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的艱辛,心裡時常想著他們,在家裡,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學校好好學習。
這是我認為對父母最好的孝敬方法。但是,一個孝字,不單是只針對於自己的父母,還有長輩以及其他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們還要孝敬其他長輩。
爺爺奶奶年紀大了,行動不方便,我們應該多幫他們處理生活瑣事,經常陪他們談心、散步、鍛煉,讓他們有一個愉快的晚年。
對自己的長輩如此,對別人的長輩更應該如此,如果每個人都懂得孝敬老人,那麼,這個世界將多麼和諧美好啊!
孝,雖說只是簡簡單單一個字,但是卻很難做到,因為孝需要我們的付出。
孝,寫起來,筆畫不多,卻需要我們持之以恆,一日兩日的孝順,也許很容易,對自己的親人孝順,也很容易,可社會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廣義的孝!
讓我們加入「孝」的行列,持之以恆的去做一個孝順的孩子吧!
㈦ 為什麼要去弘揚「孝」文化呢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國家傳統的美德之一,在現在的社會,弘揚「孝」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設越來越輕視的情況下更加的重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任務。「孝」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要求,適應新形勢,探索新途徑,實現新發展。
傳統孝德文化的當代價值,概括起來,一是孝老愛親體現人本思想,是公民道德的基石,二是盡孝講和促進家庭和諧、鄰里和睦,是社會和諧穩定的紐帶,三是孝行天下促進經濟持續發展,是文化推動經濟的有力支撐。現在有許多企業也開始重視「孝」文化在企業文化之中的應用,像佛山市南海可耐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就是把「崇孝治企
博仁致遠」做為公司的宗旨。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以孝老愛親、盡孝講和、孝行天下為主要內容,弘揚孝德文化,倡導孝道風尚,既是文化建設的應有之意,更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孝德文化活動要開展得更深入、更感人、更有影響力、更具傳播性,必須堅持群眾性,體現創新性,在活動的組織形式、結合方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一要探索幹部、職工、教師、學生、市民、農民參與孝德文化活動的有效途徑。組織動員機關幹部、企業職工、學校師生、部隊官兵、城市居民、農村農民,按照自願自主原則確定「我的盡孝日」,填報相關信息,建立專門檔案,以黨政機關、群團組織、學校企業、部隊軍營、街道社區、鄉鎮村組為單位,實行歸口備案管理,日前溫馨提示,日後記錄情況,推動上下共創「人人有盡孝日,日日有人盡孝」的生動局面,形成人人講孝德、天天行孝道的濃厚風氣。二要探索機關團體、企事單位、社會名流、商界精英、私營業主支持孝德文化活動的激勵機制。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制定激勵社會各界支持孝德文化活動的有效辦法,對出力支持、出資贊助的單位和個人,頒發榮譽證書,給予精神獎勵。在全市上下營造社會各界合力共建孝文化名城的良好氛圍,從而推動孝德文化活動持續開展。三要探索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慈善文化、廉政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商業文化活動與孝德文化活動的結合方式。孝感轄區的機關、學校、企業、社區、劇院在組織開展文化活動時,既要體現自身特點,也要突出孝德文化內容,使孝德文化成為大眾文化活動的精彩亮點。
㈧ 大學生如何踐行孝悌之道
當代大學生如何踐行孝道:
學習不僅是課本知識的學習,更有道德素質的學習,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大學,學校都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比如說孝道的培養就是至關重要的。
作為當代大學生應從以下幾方面踐行「孝道」:
1、我認為「孝」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孝順父母是最大的功德。「孝」因人而異,量力而行。哪怕自己是乞丐,讓父母吃乾的,自己吃稀的,也是孝。
2、孝順、孝順,「孝」很重要的是「順」,做父母希望的事情,不去做父母不希望的事情。
3、「孝」就是愛惜自己、遠離危險:遵守法律法規和各種規章制度;珍愛自己的生命,不能「輕生自殺」和自殘,一個人的身軀四肢毛發肌膚,受之於父母,不敢輕易損傷,這就是盡孝的第一步。自殺、自殘最難過和痛苦的是父母,是最大的不孝。
4、「孝」就是使自己變的越來越優秀,多上領獎台,少挨批評,讓父母以自己為榮,一提到自己心裡就感到愉悅和驕傲;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和蒙羞。
5、尊老愛老:要深刻領會「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幼吾幼而及人之幼」的深刻內涵,達到孝的更高境界。
6、注意不孝的人不能與之為友,更不能重用。